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合集下载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形式的不尽相同,因此彼此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生活形式等等来浅析一下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差异化。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女性形象的刻画。

这些角色在对呈现社会思想意识、传统观念习俗、传递著者思想等方面饰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性格的不同,她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

关键词:中英文学女性形象差异化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而西方的女子都多是偏有主见、刚强、勇敢等等形象。

这都是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均衡的差距造成的。

中国和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但是不论其性格本身如何,这些女性形象对待爱情对待人生却有着显著的差别。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两种社会制度下成长的女性在爱情及人生上的差异化态度。

一、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差异对比首先,中国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态度表现得含蓄、深沉,而英国女性则会更加勇敢、直接。

不同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中西方女性在表达爱情的方式有差异。

深沉含蓄、温柔体贴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比之下,西方女性则显得大胆、热烈而又执着。

例如《皆大欢喜》中的女主人公罗瑟琳。

她在逃往森林寻找父亲的途中,看见了爱人奥兰多为她写的诗歌。

她足智多谋,通过施计来试探出爱人对她的感情程度。

罗瑟琳这一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可爱女孩,深深地打破了那种在封建社会中女人软弱无能、男人附属品的形象。

中国女性在这一点上远不如西方女性。

其次,英美国家的女性有着较强的独立人格,而中国女性深受三从四德影响因而有较强的顺从心理。

有关男女平等问题的争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女性一直在争取与男人有平等的人格地位。

而英国女性追求独立平等要早于中国女性。

《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追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形象,通过这个受过良好教育但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的思索和抗争以及简・爱曲折丰富的情感经历,我们可以体会到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第一篇: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就我个人读书的体悟来说,东西方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很对西方文学都有女人出轨的描写,似乎一个贵妇人有情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巴尔扎克的很多书都有这方面的描写,福楼拜最喜爱的角色包法利夫人也是因为出轨而香消玉损,就连“纯洁”的茶花女也是一个被包养的高级妓女。

当然,这些女性的丈夫也是有很多情妇的。

但是对比中国,男人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女性一旦出轨便是十恶不赦,潘金莲、阎婆惜等有外遇的女性几乎是遗臭万年。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低,这可以解释一切,因为地位低,所以受约束,无法独立,受压迫,性格懦弱。

如果深究的话恐怕不只是封建礼教的约束几字可以概括的,这篇文章以我的能力只能浅谈几个方面了。

其实中国文学对于女性真善美的赞美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女子是被人赞美的,比如秦香莲,至今,我们也是偏爱淑女的。

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女子已把男权文化观念积淀在自己的潜意识中, 进而把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意识, 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终于在男权文化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

“ 她们”就是中外文学史上为数不少的“ 淑女”形象。

我们中国没有歌德,没有他所创造的“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没有但丁的《神曲》里引导他上天堂的理想的恋人贝亚德丽采,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加起来,总量上对女性的表现力超过西方。

对于表现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比如屈原的《湘君》《湘夫人》。

写男女爱情的诗歌更多了,西方的带有女性主义倾向作品比唐代传奇的《莺莺传》、《红拂传》晚好多年才出现,唐代传奇《莺莺传》能塑造莺莺这个形象是很了不起的。

《红拂传》写私奔,写红拂女慧眼识英雄于未遇之时,刻画了一位聪明机智豪爽的女子。

经后人一再改编成剧本,又被画家们画了又画。

唐代传奇就是这样的了,更不用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从中西方文化看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

从中西方文化看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
美的历程 + ! 蔓 童 §






从 中西 方文 化看 女性 主义 文 学 的差 异
曾湘 宁
女性主 义的理论 多且复杂 ,但 是归根结底 就是一句话 : 在全人 类实现 男女平等 。所 有的女性 主义理论有 一个基本 的 前提 ,那就是 :女性在全世 界范 围内是一个受压 迫、受歧视 的 等 级 。但 是 , 由 于 受 到 不 同 文 化 的 影 响 , 中 西 方 的 女 性 文 化有着很大 的差 异,本研究对此展开论述 。 室》 、 《 到灯 塔中去 》、 《 奥兰 多》等,伍尔夫清 晰并且强 硬 地显示 了当时社会女性地 位卑微 、男性 占据主权 的现象 , 同时也表达 了对 这一现 象的强烈不满 。在 她的作 品中,女性 形象的呈现作 为男性形 象的互补面 ,显得光彩熠熠 。 比如 , 在 论 及 战 争 时 , 伍 尔 夫 就 认 为 男 性 是 战 争 的 罪 魁 祸 首 , 男 人 天生的攻击欲 、狂妄和残暴 是战争发 生的主要诱 因。因而 , 要解 决战 争 问题 ,就 必须 先 改变 男人 占绝对 统 治地 位 的局 面 。然而 ,伍 尔夫 的女性主 义的成熟不仅 仅体现于此 ,更表 现 在她积极争 取男女平等 、互补互助方面 ,而并没有 发展 成 为激进 的女性主义,即要求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 。【 4 到 了2 0 世纪6 0 年代 ,第二次 女权 运动的高潮 时期 ,出现 了 自由女性主 义、激进 女性 主义 、社会 主义女性主义和 马克 思主义女性主 义。到 了2 0 世 纪9 0 年代 ,第三世界女性 主义 、 后 现代女性主 义、后殖 民女性主义 、生态 女性主义 、心理分 析 女 性 主 义 与 前度 活 跃 的流 派 多 元 并 立 , 互 相 辩 驳 论 争 , 成 为女 性主 义不 断 发展 的 内在动 力 。女 性主 义不 是 一成不 变 的,而是结合 各个时期 的不同特 点,从 改善 自身来协 调实际 的需求 。女性 主义 已从早期 纯粹 以女性抗 争为 旨归 的理 论探 索 ,进展到 以两 性权利互动 、改变不合理 的性别文化为 目标 的性别 研 究 ,再发 展 到 当下结 合 心理 分析 、政 治理 论 、哲 学 、生态环境研 究、种族研 究、解构 主义、后现代主 义等 多 学科、跨学科 的范畴 ,并且 已经渗透 到社 会人文科学 以至 自 然 科学的各个领 域 ,成为 当代西方社会文 化领域最具批判 力 的 、跨 学科 的 学 术 思 想体 系 。 2 .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中国 的女性 主义运动起 步较晚 ,甚至 可 以认为 中国的女 性 主义是一种 外来 文化 ,或者 说是 以西方 女权 社会主义 为理 论 基础发展而来 的文化 。我 国女性学者更 愿称这种外来文 化 为 “ 妇 女 解 放 ”或 “ 解放 妇 女 ”,而非 “ 女 权 主 义 ” 。 相 比 较 而 言 , 中 国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的 兴 起 比较 晚 , 是 在 2 0 世 纪 初 ,正值社会动 荡,政治 、经济 、文化等 方面都不利于妇 女 解放运 动时得到进 一步发展 。中 国妇女解放 是伴随在反帝 、 反 封建、反官僚 主义的 民族解 放运动 中进 行的。辛亥革命 、 五 四新文化运动 、新 民主主 义都不 同程度 地为中 国妇 女赢 得 些权 利 。但 是 , 这 些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从 来 都 不 是 独 立 的 , 它 只是社 会运动 的一 个组成部分 ,妇女 自身 不是 目的 ,妇女解 放 只是 一种标志 ,一种争取社会 进步 的标 志,一种反封建 的 手段 。以男性倡导 的思想武装 自己,女性 以男性的眼光来衡 量 自身的存在 ,以男性 的尺度衡 量 自己的解 放程度 ,而没 有 认 真 反 思 自身 。我 们 可 以把 中 国 的 女 性 主 义 的 兴 起 看 成 一 种 “ 蹒 跚 学 步 ” ,开 始 有 了反 省 和 觉 悟 的意 识 , 但 是 ,又 没 有 从 根 本 上 思 考 这 一 问题 。诞 生 于 2 0 世 纪 初 的 中 国 女 性 形 象在 经历 了近 半个世纪 的沉 寂后 ,在2 0 世纪9 0 年代 终于又重新 活 跃在 文坛 上 , 也就是 迎 来 了中 国女性 主 义真 正意 义上 的 发 展 。这 个时期 的中国处于经济 高速发展 的时刻 ,市场化 的观 念取 向使得 人们更关注 于物质 问题 。所 以,这 个时期产生 的 些文学 作 品也 刻上 了 “ 市 场化 ”的烙 印 。这一 过程 经历 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戴厚英 、张洁、张辛欣 的作品为代 表 ,它们 以两性关系为重 心 ,揭示 女性的现实处境和存 在价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

通过对人的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展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迷失和异化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不同的举例,来生动、全面地阐述人的异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探讨其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看到人的异化。

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尔姆斯突然一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事件使他完全无法适应现实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他与家人的疏离和孤立。

这种怪异的物质转变代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混乱和自我认知的困境。

作品通过这一异化形象,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失落和被边缘化的现象,引导人们思考和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寻找和定位。

其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也展现了人的异化。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女性被迫成为生育工具,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作品以女性主人公奥芙雷得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妇女权利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形象有力地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反思,警示人们不断保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摆脱被异化的命运。

此外,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飢餓藝術家》也是人的异化的典型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苦苦追求艺术梦想的画家。

然而,他在艰难的求才之路上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境,最终陷入了饥饿和病痛之中。

整个故事通过描写画家的痛苦和绝望,表达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和辛酸。

这种异化形象提示人们,尽管追求理想良好,但也需要理性思考和实际考虑,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追求中而导致的异化和痛苦。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经常被探讨的主题。

这种异化可以是身份和自我认同上的困惑,也可以是权利和地位上的被剥夺,还可以是追求理想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这些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困境和自我探寻的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人的异化的展现,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尊严和平等,思考自己在现实中的定位和意义。

《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异化分析

《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异化分析

《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异化分析李宇舒内容提要:在《使女的故事》一书中,宗教极权专制的基列国规训和控制使女的身心,以达成统治使女的目的。

规训机制对女性的异化措施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女性身份和价值的异化,另一方面是肉体上对女性身体的物化。

关键词:《使女的故事》女性异化女性主义作者简介:李宇舒,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比较文学。

Title: The Handmaid's Tale: Women's AlienationAbstract: In The Handmaid's Tale, the Gilead, a country ruled by religious totalitarian, disciplines and controls the body and mind of "handmaids" to dominant them.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discipline mecha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in the spirit, the alienation of female identity and values; and on the body, the materialization of female body.Key words: The Handmaid's Tale Alienation FeminismAuthor: Li Yushu is from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Wester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由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1985年发表,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在2017年此小说改编的同名美剧使它再次引起热议。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现代社会,大多数女性都是青春靓丽、美丽动力、婀娜多姿等形象示人,但是古代社会的女性因为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所束缚都以端庄娴熟、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等形象示人,不同的是,在西方大部分国家的女性都以的自立、自尊、自强不息的形象示人,她们勇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对于自己想要的从来不会因为失败而放弃。

在中外文学史中所打造出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各色各异、形形色色,由于所打造的性格不同、并没有限制这些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人生完美的追求。

一、中西文学史作品中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女性对于爱情的表现极为矜持、不自主,而在西方的情况就恰恰相反,她们表现得非常大胆直接、有主见,当然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民族差异在爱情的追求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下面举例说一下西方女性是怎么样主动、热情的追逐她的爱情的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作品《简 ?爱》中是这个描绘女主人公简 ?爱是一个命运很坎坷的女性,由于命运的坎坷塑造出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知识女生形象,虽然她的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过在那时的社会制度中,这样的女性是没有相等的社会地位的,凭着她的知识与智谋与生活做着抵抗,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爱恨纠葛的情感历尽风雨。

从这简短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就应当持有独立,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不要把自己过多的情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对于小说中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刻画中,一个女人一生都要对一个人始终如一、至死不渝,“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相夫教子” 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编制来说,对于婚姻,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来说是悲惨的,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就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生的不幸,不管怎样都是伴着配偶过一生。

这是不幸的。

二、中西女性的爱情观差别国外女性形象特色具有开放、前卫、她们并没有受到礼教管束,甚至不以议论性爱为羞,是比较随性的,她们个性坚强、独立、还有极强的忍耐力、对人对事有独立的思维,在很多事情上都敢于大胆尝试,在事业上也不甘落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独揽一而、可谓足女人撑起半边天了,在西方女性中认为做女人很好,充分感受身为女人的喜悦。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异女,在这里指的是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并不在少数,表现在中国最显著地是女鬼女怪形象,而表现在西方的是女巫和吸血鬼形象,下面我们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奇异功能的女性形象。

首先,从年龄上进行比较,中国的这种有着奇异功能的女性,大多是妙龄少女,她们有着花朵一般的面庞,身姿婀娜,谈吐优雅,吐气若兰,大多都是清纯无暇的女子,如《聊斋志异》中的女鬼:聂小倩、婴宁、小翠等,她们往往很招人喜爱,让人一见便不会忘。

而西方中的异女形象大多是老态龙钟的老太婆,长相丑陋,而且心地险恶,,让人一见就产生很恶心的感觉,如《金发公主》中的老巫婆,《美人鱼》中的老巫婆,还有《火山恋人》中的女巫埃弗罗西。

其次,从性格上进行对比,中国的异女,大都性格鲜明,有明显的爱憎,并且大多数是善良可爱的,心地纯洁,集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让人见而生爱,爱而生怜。

如《聊斋》中的龙女、红玉、梅女等;而西方的异女,心狠手辣,声音沙哑、集世上所有的恶于一身,让人闻而生厌、见而生恶。

如《白雪公主》中的女巫,《哈利波特》中的女巫等。

从爱情上进行对比,中国异女大都是为爱情而生,可以为爱生,可以为爱死,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不顾一切,如小翠、莲香等。

西方的异女,即老巫婆并没有爱情,而且还总是破坏别人的爱情,干着棒打鸳鸯的勾当。

从各自异能的功用上来看,中国的异女的异能主要是用来做些对人有益的事情,并不用特异功能害人,甚至还帮助该帮助的人如,白蛇。

西方的异女主要是用巫术做一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婆。

生活地点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异女主要生活在荒山野岭或是偏僻的地方,但是室内清香宜人,且大多都有家人陪伴,如花姑子、婴宁等。

西方的女巫则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阴森恐怖之地,与一些恶兽为伍。

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女,《美人鱼》中的巫女。

造成这些形象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而且中西方的民族信仰、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异化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异化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内容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人异化成动物这样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抑或是古罗马文学作品《变形记》.以及后来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受启发后所写的《梦想家彼得》等等.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有的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思考。

异化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异化传奇故事荒诞的情节社会压力时代发展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

《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作蟋蟀,其目的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表现百姓命运的可悲和痛苦。

再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尔高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的变成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以及《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因内心滋生出对各种事物及各类人的不满,而异化成各种形态去感受使他烦扰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

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有异化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把自己说成是“春蚕”和“蜡炬",表达自己对女友的思恋之情.现在我就将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如下。

一、文学中异化现象的形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这种幻想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

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自然界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当时出现的异化文学作品往往与自然有关,并且通常是以神话形式出现的。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女性异化现象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女性异化现象

2013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3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9(总339期)Total No .339收稿日期:2012—12—24作者简介:赵攀(1978—),女,河南济源人。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女性异化现象赵攀(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被誉为“爵士乐时代”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他作品中的某些女性形象却不大符合读者的审美。

他笔下的女性大都美貌富有、果断无情而又自私冷漠,这一形象与当时传统社会的贤妻良母形象有着鲜明的差异。

本文论述了菲茨杰拉德笔下女性对爱情、亲情以及母性等方面的观点与传统社会对女性观点的异化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异化现象的原因,为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菲茨杰拉德所持的女性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女性形象;异化现象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23—02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文学界出现了“菲茨杰拉德热”,各种研究会、大学机构、大学教材都把他列为热门人物来阅读、欣赏和批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也开始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关注起来,从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精神分析以及社会文化批评各个角度来探析他的作品。

吴建国把它形象地称作“菲茨杰拉德现象”。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爵士乐时代”最杰出的代言人,被评论界誉为“爵士乐”的桂冠诗人。

与此同时,他又是“优秀的编年史家”,他的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想象力的完美结合,都是他的艺术才能发挥到炉火纯青的产物,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夜色温柔》等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然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美貌富有、果断无情而又自私冷漠,这一形象与传统社会的贤妻良母形象有着鲜明的差异。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异化主题分析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异化主题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中, 妇女 的地位始终与她们的经济依赖性 紧密相关 。” 那么 , 具 有了新思想 的波琳意识到物质 的力量 ,却天真地认为 自己具 有了独立 的经济能力 ,就可 以冲破传 统社会套在女人 身上 的 枷锁 , 让女人做 自己喜欢 的事情 。她 自恃高傲 , 无法容忍 丈夫 的“ 平庸” 不顾年幼的孩子 , , 毅然离开丈夫。在此之后 , 波琳不 断尝试 着新 的感 情 生活——她 同莫 罗 主教生 下 了次子 罗 伯 特 , 曾拥有很 多爱慕者——但是 “ 还 对于 这些人而 言 , 她只是 朋友 而已” 男人感 到并 承受被物异化的力量 ” 而女人“ 。 , 承 受着 被人 ( 男人 ) 异化的力量 ” 在父权 意识依然浓厚 的环境 。 中, 道德 标准是双 重的。男性可 以肆意妄为 , 寻欢作乐 , 而女性 却要接受 约束 , 从一而终 , 否则就是一个 “ 坏女人 ” 。这是波琳 直没有再婚 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 , 尽管她在经济上摆脱 了 受控制 的地位 , 但还不 能冲破传统社会的意识 藩篱 。于梦想 和 现实 的矛盾 中挣扎着 的波琳 随着 年龄的增长 , 容颜衰老 , 还没 有找到精神支柱 , 遂不得不将 目光转移到儿子 身上 。为 了吸引 男性 的 目光 , 她注重外在 的保养 , 风韵犹存 。虽然 已经七十二 岁 , 时看上去就是三十岁 。在儿子罗伯 特和威尔弗雷德及儿 有 子在家 时偶尔有来 客时 , 她就会 “ 鹰一样恢 复青春 ” 像 。小说 中, 对她 的外貌和举止进行了细的描写 。她 的神 情令 蒙娜 ・ 丽 莎汗颜 , 其笑声可使她与可爱的酒神女祭 司媲美 。在这虚伪的 外表之下隐藏着 的是她孤独 、 空虚 、 自私的心灵 。她利用 自己 的经济地位企 图垄断长子亨利 的生活 , 阻止他 的正 常交往 , 致 使亨利在 痛苦 中 自杀 。而波琳并没有从 中吸取教训 , 而是变本 加厉 地将手段运用在次子罗伯特身上 。她知道罗伯特一 年只 能挣 可怜的一百英镑 , 经常慷慨地资助他 , 让他心安理得地 接 受她 的钱财 , 好让他 离不开 她。她同儿子还时常交谈 到深夜 , 关 系亲密 , 却将女孩西斯排斥在 外。波琳蔑视西斯 , 因为西斯 多年 以来 一直靠她养活 。因此 , 女孩应该听从她 的吩咐 , 远离 儿子罗伯特 。波琳 的横加干涉 , 令一对年轻人 内心充满了迷惑 和矛盾 。波琳 对儿 子的态度达到 了一种病 态 ,她甚至在梦里 ( 她有说 梦话 的习惯 ) 也企图阻止儿子谈恋爱 。 《 马贩子 的女儿》 中的梅 布尔也是一位在工业 迅速发展 和 社会变革 中异 化了的女性。传统农业文 明的结 束和工业文 明 时代 的到来 , 改变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和思维方式 。马 贩子约瑟夫 的贩 马生意 每况 愈下 , 他死后 留给子女大笔债务 。 不久 , 家里的贩马生意走到 了尽头 , 三个兄弟为 了各 自的生计 各奔前程 。而梅布 尔却 “ 坐在餐桌头上 , 像个被定 了罪的人” 。 在父 亲去世后 , 家里 负债 累累 , 一直在默默 地料理着 家务 , 她 照顾着兄弟们 , 然而却未能得到兄弟们 的呵护 。在他们眼 中, 她只是负担 。由于整 E操持家务 , l 她几乎 与外 界隔离 , 有朋 没 友可以倾诉。为了排遣 内心 的苦 闷, 她将全部 的情感寄托在对 母亲 的思念之 中, 对周 围的事物变得麻木 、 熟视无 睹。在 家里 的最后一 批马被卖 掉后 , , 她 这个二 十七岁 的老姑 娘 , 已经没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谈.doc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谈.doc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谈【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是以彻底的悲观主义为主色调的。

反映在其作品中,最大特色就是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具有悲剧色彩,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个被异化的女性角色。

因此,许多研究者称词为不正常的异化。

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都是基于她们在现实中的无尽的欲望和与之相应的挣扎,同时这也是她们立足于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一种必然。

本文从女性异化倾向、女性异化正常化、女性异化背后的反思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主要悲剧女性,解读她们人性异化背后的正常化。

试图还原在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本相,并给予今天的现代女性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张爱玲;异化;女性;正常化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无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的‚经典‛。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女奴群像,这些女性形象既是时代的牺牲者,又是悲剧的主要角色和承受者,更是悲剧的编剧和导演。

她们或彻底的暴露人性自私自我的一面,或不彻底的在虚伪之中显露真实,浮华之中彰显素朴。

在关于张爱玲的小说研究中,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被研究者称为是异化的,变态的,不正常的形象。

独特的张爱玲并没有将小说停留在女性命运的表层,她开始把自我的探索融入到对整个时代女性的考察中,从而走向更深层次的挖掘。

她的小说讲述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女性命运,讲述在无‚依靠‛下女性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在男权压制下的女性表现。

那么,在那样冷漠无情欲望横流的年代里,女性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她们的生存形式又表现了怎样的现实意义?一、异化的女性众生相异化在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简言之,异化就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一)异化的母爱母爱,本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个让人充满无限温暖和希望的名词。

然而张爱玲在写母爱这个大题目时,却和其他作者的感受不一样。

揭示人的异化的文学作品

揭示人的异化的文学作品

揭示人的异化的文学作品
揭示人的异化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变形记》:这部作品由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讲述了一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

2. 《局外人》:这部作品由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讲述了一个人因为对社会的冷漠和疏离而被人视为异类,最终被判处死刑的故事。

3.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由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通过描述布恩迪亚家族世代的传奇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异化和追求意义的困境。

4. 《荒原》:这部作品由美国诗人T.S.艾略特创作,通过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荒芜和异化的描绘,展现了人类的困境和寻求拯救的渴望。

这些作品都以深刻的笔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引人深思。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与社会隐喻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与社会隐喻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与社会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的存在。

这些元素的运用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往往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

比如,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反叛意识的人物。

她一方面具有温柔婉约的女性特质,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心理异化使得林黛玉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也使得她的命运更加动人。

其次,心理异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出社会的问题和深层次的隐喻。

比如,小说《1984》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一个深受社会控制和监视的人物。

他的内心被剥夺了自由,思想被严密监管,这种心理异化反映了极权主义社会对个体自由的扼杀,让读者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

除了心理异化,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社会隐喻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社会隐喻是指用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或情节来暗示或揭示社会现象或问题。

比如,《动物庄园》这部小说中的动物们就代表着人类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和社会群体。

这种社会隐喻通过动物的形象来揭示出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另外,社会隐喻还可以通过环境和事件的描写来表达。

例如,《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中的舞会场景就是一个社会隐喻的体现。

在这个场景中,人们注重的是外表和社会地位,而忽略了内在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社会隐喻,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和浅薄,引发读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形式,文学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目的。

这种多样性使得文学作品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享受美的享受,还可以从中获取思考和认识。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摘要】《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这两部小说都涉及到了异化主题,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和角色关系的描绘来展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状态。

在《高老头》中,主人公高老头因为年龄和身份地位的变化,逐渐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隔阂,感到自我与社会的隔离。

而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则因为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越来越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两部小说通过对人的内心矛盾和挣扎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异化现象。

异化主题的共同点在于都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困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自我认知。

异化主题的重要性在于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促使人们反思并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关键词】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异化主题, 异化表现, 共同点, 重要性, 文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这两部小说都探讨了异化的主题,这也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议题之一。

异化指的是人在社会、经济或政治层面上失去原本的特征和自主性,成为被他人或机构操控和利用的对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角色和情节,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

《高老头》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高大爷在城市中的生活。

他曾是一名英勇的战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社会所边缘化和遗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高大爷的遭遇和心理描写,揭示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状态。

高大爷身体力行地体现了老年人的孤独、无助和被动。

《欧也妮·葛朗台》则描述了一个年轻女性欧也妮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她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规范和家庭压力的异化影响。

作者通过欧也妮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了现代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异化现象。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异化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在面对各种困境时,都可能经历异化的状态。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艾克萨尼等重要作品,其中都涉及到了异化主题。

异化主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或环境发生的变异、变形、变态等,与人类常态相悖的现象。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个作品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中的主角高老头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被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快节奏生活所异化。

在城市喧嚣的环境中,高老头逐渐感到自己变得孤僻、无助,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他看着周围的建筑物一座座拔地而起,自己的房子却越来越显得破旧不堪。

高老头的房子被城市的发展所排斥,他变得与外界越来越疏远,感到自己的存在变得无足轻重。

而在《欧也妮·葛朗台》中,主人公欧也妮·葛朗台是一个异化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几乎没有与人类交往的经验,只与一只猫和一只狗为伴。

她生活在一个与常人截然不同的世界中,她对待动物的关爱和温柔常常超越常人的理解。

她全身上下都弥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让人不禁产生异样的好奇心和敬畏感。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还体现在社会观念和行为方式上。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受到了社会的非议和排斥。

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但这种不合群的态度使他与大多数人格格不入,成为异类。

而《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的行为方式也超越了社会的常规。

她追求自由、探索未知,并且拒绝境遇的束缚和规范化的生活方式。

她自己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追求独特的人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都涉及到了异化主题。

高老头被城市环境异化,感到自己变得无足轻重;欧也妮·葛朗台则是从内心深处异化出来的独特存在。

这种异化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也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追问。

异化主题使读者对常态产生质疑,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个体,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和思考方式。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1. 引言1.1 介绍异化主题异化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也是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异化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社会制度的限制,而导致其内在本性或者原有的人格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失去自我,形成了一种异质化的状态。

在《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这两部小说中,异化主题得到了深入探讨。

作品通过主人公高老头和欧也妮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异化过程。

高老头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个性和自我,变得孤僻、冷漠,甚至出现了精神错乱的迹象。

而欧也妮则是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自我放弃和迷失的道路,最终变得孤独和迷茫。

通过对这两位主人公的异化过程的描写,作者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脆弱性和无奈,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隔阂和矛盾。

异化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1.2 《高老头》中的异化主题《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主人公高老头的人生故事探讨了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异化主题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之一。

高老头的异化过程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

家庭中的冷漠、社会中的虚伪和丧失价值观的现象,都加剧了高老头的孤独感和绝望情绪。

高老头在这种环境下渐渐迷失了自我,最终成为了一个无助、被边缘化的异化者。

通过《高老头》中对异化主题的探讨,读者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渐行渐远、无法融入的现实困境。

这对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道德观念以及人性本质的探讨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1.3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主人公欧也妮身上。

在小说中,欧也妮从一个天真无邪的乡村少女逐渐被社会道德和权力机构所异化,最终成为一个冷酷、自私、丧失人性的女人。

从《高老头》看妇女的异化问题

从《高老头》看妇女的异化问题

从《高老头》看妇女的异化问题
钟观凤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高老头》是西方文学中揭示妇女异化现象的经典之作,它揭露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期妇女在物质层次上沦为物的奴隶、在精神层次上情感被扭曲的丑态.造成妇女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欲望与压迫所致,妇女既无法抗拒自身欲望的诱惑,又要承受外在的封建等级观念、男权思想对其施加的精神压迫;二是金钱的力量在作祟,它使人丧失自我,严重腐蚀了妇女的人性.
【总页数】4页(P119-122)
【作者】钟观凤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三版《高老头》看傅雷的“翻译冲动” [J], 孙凯
2.一曲人性失落的挽歌——看《高老头》中扭曲的道德观 [J], 余燕红
3.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傅雷译作《高老头》 [J], 丁珊
4.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傅雷译作《高老头》 [J], 丁珊;
5.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看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现实主义原则 [J], 郭一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蝴蝶君》看中西方对“异化”的不同体现

从《蝴蝶君》看中西方对“异化”的不同体现

从《蝴蝶君》看中西方对“异化”的不同体现摘要:任何意识形态的社会,异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蝴蝶君》中来自不同社会体制的男女主人公也展现出了相异的异化过程以及克服异化的途径。

通过分析他们不同的异化过程将有利于揭示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蝴蝶君》,马克思,异化,自我异化《蝴蝶君》(M. Butterfly)于1988年在华盛顿国立剧院首演,后在百老汇公演,反响热烈,获当年托尼奖最佳戏剧奖,[1] 155 其作者黄哲伦也是凭借该戏剧成为了当代美国炙手可热的剧作家。

《蝴蝶君》讲述了法国外交官加利玛爱上了一个中国京剧演员,在保持了20年的情人关系后,发现这个中国情人是男性,并且是间谍。

[1]155但其作为被公认的后殖民文学文本,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后殖民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而跨文化视角的解释并不多见,主要见于跨文本的比较[2],以及少量文本中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比较[3]。

但《蝴蝶君》中男女主角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所发生的异化及克服异化的途径却充分展现了中西方的差异所在。

一.中国社会中个体的自我异化与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是指人与其产物的关系;自我异化是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异化指的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即人的劳动产物,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变成了与自身相异的东西。

在自我异化的情况下,则出现一种主观的关系,即人对其‘自我’发生变异”[4](497。

《蝴蝶君》中的男女主人公:加利玛和宋丽玲,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他们都发生了不同的异化,因为“任何社会形态,包括共产主义在内,都不能避免异化的危险”[4](552)。

《蝴蝶君》以中国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为大背景,其女主角宋丽玲作为一名土生土长中国人,她的身上体现着浓郁的中国风。

六十年代的中国刚好完成了社会转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时期,而此时的北京,也正是各种文化运动的中心。

所以,作为一名生活在这样大环境里面的宋丽玲则更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异化危险。

文化视角下浅析中西女性主义的差异

文化视角下浅析中西女性主义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两种社会在经济条件、社会状况、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使其中西方女性主义在其产生、发展以及特点方面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本文将从文化和社会背景入手,对比分析中西女性主义在产生条件的差异性、社会状况的差异性、以及所体现出的性别的差异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妇女运动;传统文化西方女权运动在19世纪西方先进思想的鼓舞下,在妇女被剥削压迫的现实摧残下,产出其显著的特征及其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与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女性,显示出女性个体与群体反抗以父权制为基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立意识与决绝姿态从而奠定其运动的彻底性;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由于其政治的非民主化,经济运行的非市场化,社会生活被国家权力高度控制的非自然状态及伦理道德对个人主义的压制,使中国女性主义运动产生其独有的特征,对男性在政治和文化上产生依赖性,一开始即与政治斗争、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的目标融为一体。

一、中西女性主义产生条件之比较西方女性主义兴起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后,在19世纪下半叶,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出现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

其思想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倡导的人道主义观念,人的自由平等,为女性公民权、接受高等教育及进入专业和其他公共领域工作的机会而斗争。

20世纪60年代出现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

欧美社会运动频繁,各地妇女参加了民权运动、工人运动、反战运动、学生运动等。

两次女性主义浪潮推动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解放进程又促使女性主义超越单纯的政治行为,走向理性思考,投入与学术的结合,产生了大量的妇女学综合研究成果和多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接着,女性主义者将理论再投入实践,进一步深化女性主义学术与政治。

因而,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回归实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发展为独立的由女性领导和为主体的女权运动、并注重理性建树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特点。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欧洲一样,也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而兴起,只是时间上晚一个世纪。

浅谈中西方求同存异的女性悲剧文学

浅谈中西方求同存异的女性悲剧文学

浅谈中西方求同存异的女性悲剧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绪论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或前或后不约而同的出现了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表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文学者、人道主义作家,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揭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文化对女性的摧残和同化,显示出妇女解放和社会文明程度、与女性自身文化素质的密切关系。

而在这其中,家喻户晓尤为典型的就是堪称旷世经典的中国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西方文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同样是讲男女之情,同样是以悲剧收尾,但却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悲剧截然不同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中,中西方女性在对待爱情与生死时,大相径庭的看法的观点,从而也是造成强烈反差的根源所在。

二、求同存异,各有千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为描写爱情的著作,都是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名誉的著名作品.本文从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悲剧情节冲突、悲剧人物和悲剧结局等几个个方面,运用平行比较分析法,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分析,从探究<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欣赏中西方悲剧的差距与魅力所在。

《罗》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作于1595年的一部重要悲剧。

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

最具声名地位的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具有不共戴天的世仇,连双方家里的仆人在街上碰见都会对骂。

遗憾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来自于这两个互相敌视的家庭。

他们在凯普莱特举办的家庭舞会上一见钟情,冒着背叛各自家族的风险热烈相恋,并于认识的第二天偷偷结了婚。

但罗密欧为帮朋友报仇杀死了凯普莱特之侄提伯尔特后,遭到了放逐。

带着不舍匆匆分别后,朱丽叶被父母逼婚到走投无路,只好求助于神父劳伦斯,服下安眠药假死,等待着罗密欧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2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3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4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5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7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8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9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10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11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12 浅析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多重身份13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14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15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16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17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18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19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20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21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22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23 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24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25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26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27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28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29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30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31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32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33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34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35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36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37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38 《蝇王》中的象征39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40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41 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42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43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44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45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46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47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48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4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50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51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52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53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54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55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56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57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58 探究希腊神话对英国戏剧及诗歌的影响59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60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6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62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63 何以苦难——《荆棘鸟》中女性悲剧的缘由64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65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66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67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6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69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70 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71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72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73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74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75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76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77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78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79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80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81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82 浅谈英语俚语8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84 无法挽回的毁灭--欢乐之家女主角莉莉的悲剧85 A Feminist R 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86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87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88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89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90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91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92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93 商务英语报道中的情态意义分析94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95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96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9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98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99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00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101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02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103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04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105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10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107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108 企业文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109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110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111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112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113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 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14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115 《美国丽人》中的伦理主题研究116 中英酒俗对比117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18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119 浅析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120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121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122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123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124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 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125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126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127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128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129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130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131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132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133 论汉英翻译中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情感13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135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136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137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138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139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140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14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42 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143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144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145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146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47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48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149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150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151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152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153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154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155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56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157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悲剧——悲剧分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158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59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160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161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162 论《欲望号街车》中的两姐妹的角色塑造163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16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65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166 歧义视角下的英语言语幽默研究167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168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169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170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171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172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173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74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175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176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177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17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179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180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181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182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83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184 从《店员》解读作者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185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186 从文化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无辜187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88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189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190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191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192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193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194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195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196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197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8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99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200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