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 P78 ) ” 宋赵汝砺著 裹以蒻叶, 笼盛之, 置高处, 不近湿气 。
装茶很是震惊,由此可见宋代以纸包茶或是以木盒装茶 都是可行的 。 宋人也有以磁 ( 瓷 ) 瓶贮放散茶的方式, 在周必大的 《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跨日注二瓶 》 : “尚书八饼分
[ 11 ] ( P1612 ) ” 梅尧臣还曾收到友人寄 闽焙, 主簿双瓶拣越芽 。
59
农业考古
2014 ·2 《曲洧旧闻 》中提到: 宋代也用纸储藏茶叶的方式 。 “范蜀公与司马温公同游嵩山 ,各携茶以行 。温公取纸为 帖 , 蜀公用小木合子盛之 , 温公见而惊曰 : “景仁乃有茶
[ 1 ] ( P767 ) 具也 。 ” 司马光用纸包着茶叶, 看到范镇用木盒子
在此提出了将茶饼在保藏前先用火烘焙祛除湿气,在放 入已经用过的漆竹器中密封保藏 。 有些茶饼用箬叶包裹甚至不加烘焙而直接密封存 《茶录 》 “茶笼: 茶不入焙者, 放。 宋代蔡襄 中提到 宜密封,
[ 1 ] ( P759 ) 《僮约 》 “烹荼尽具 ” “武阳买荼 ” 文书 中已有 以及 的
图片
湖州出土汉代青瓷瓮局部
唐代茶叶主要是制作成饼茶再进行煮饮,另外也有 《茶经 》 “粗茶 、 散茶的存在 。 从陆羽 记载看, 唐代的茶有 。 [ 2 ] ( P165 ) 散茶 、 末茶 、 饼茶 ” 相应的,储藏方式也有所不同 。 饼茶是比较常见的 形式, 常用纸或绢类等细薄丝织品来包装储藏 。 这种包装储藏方式在唐代诗歌中多有出现 。当时人 们以白纸或白绢包装储藏后,在包装表面题写相关的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日高丈 句 。 比如卢全 中就提到 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
[ 1 ] ( P140 ) ” 又以细竹丝织芨贮之, 凡数重 。 这种包装考究的
《谢人惠茶 》 “山上 来的用罂包装的茶, 专为 一诗以纪念, 已惊溪上雷, 火前那及两旗开 。采芽几日始能就, 碾月一
[ 6 ] ( P101 ) 这罂里贮藏的是已碾成末的茶, 通常 罂初寄来 。 ”
贡茶也是先用箬叶包裹茶饼之后再放入茶笼中存放 。 宋代茶笼实物见于 1998 年福建邵武市黄涣墓出土 的银丝茶笼 。 此银丝茶笼长 10 厘米, 高 9. 5 厘米, 平面呈 方形,双层以子母口扣合,器具表面以银丝编织成斜六 角形镂空图案 。
《北苑别录 》 :“夫茶之入贡, 圈以箬叶, 内以黄斗, 盛以花 箱, 护以重篚, 扃以银钥 。 花箱内外, 又有黄罗幕之 。 可谓 ” 什袭之珍矣 。
[ 1 ] ( P140 )
《乾淳岁时记 》 清人继壕引用周密 进
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茶, 名北苑试新, 行注释:“仲春上旬, 皆方寸小夸 ( 譧 ) 。 进御止百夸 ( 譧 ) , 护以黄罗软盝, 藉以 臣封朱印外, 用朱漆小匣, 镀金锁 。 青蒻, 裹以黄罗夹 譟 ,
图片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
图片
纸囊
《茶经四之器 》中提到 茶粉的储藏器具称为 “合 ” ,
[ 2 ] ( P114 ) “罗末以合盖贮之 ” 意为罗筛筛下的茶末须用有盖
“合 ” “其 的盒进行储藏 。 材质多样, 陆羽提到的合为竹制 合以竹节为之, 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 盖一寸, 底二寸, 口径四寸 ” 。 [ 2 ] ( P114 )
[ 6 ] ( P278 ) “远走犀兵至蓬巷, 《吕晋叔著 青箬出箧封题加 。 ”
审安老人的 《茶具图赞 》 中将茶焙命名为 “韦鸿 炉” 。
[ 1 ] ( P151 )
图片
韦鸿炉
这种用火来藏茶的方式在唐代已有,这种方式非常 不方便又有将茶饼烤焦的问题,因此宋代在唐人藏茶方 法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方法,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 。 宋徽宗 《大观茶论 · 藏焙 》 :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 减, 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 。要当新芽初生即焙, 以去水陆 风湿之气 。 焙用熟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 分, 亦以轻灰糁覆, 良久即置焙篓上, 以逼散焙中润气 。 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 之。 火之多少, 以焙之大小增减 。 探手炉中, 火气虽热, 而 不至逼人手者为良 。时以手 譞 茶体, 虽甚热而无害, 欲其 焙火如人体温, 但能燥茶皮肤而 火力通彻茶体尔 。或曰, 已, 内之湿润未尽, 则复蒸矣 。 焙毕, 即以用久竹漆器中
图片 湖州出土汉代青瓷瓮
李竹雨 , 女, 中国茶 叶 博 物 馆馆 员 , 研究 方向 为 茶史。
57
农业考古
2014 ·2
。 这两件银笼 丝结条笼子 ” 和“鎏金飞鸿毯路纹银笼子 ” 子被认为是储藏茶饼的器具 。 孙机在 《法门寺出土文物
[ 4 ] ( P34 ) “它们大约是盛茶饼用的 ” 中提到 , 沈冬 中的茶具 》
[ 3 ] ( 上册 三道印 。 ” P970 )
记载 。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市 场上买卖, 并进入了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 。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在一座东汉晚期的砖 1990 年, 室墓中 , 清理出一只完整的青瓷贮茶瓮 , 高 33. 5 厘米, 最大腹径 34. 5 厘米 , 内外施釉 , 器肩部有一个“荼 ” 字, 被认为是汉代民间的贮茶用具 。
罂也是以瓷器做的 。 杨万里 《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
[ 12 ] ( P189 ) “瓷瓶蜡纸印丹砂, 药三首 》 日铸春风出使家 。 ” 张
《许深父送日铸茶 》 镃 谏省初颁越岭 :“短笺欣见小龙蛇,
[ 13 ] ( 卷六 茶 。瓷缶秘香蒙翠箬, 蜡封承印湿丹砂 。” P98 )
吴自
《梦梁录 》 牧 中记载:“径山采谷雨前茗, 以小缶贮馈之 。”
“纸囊 ” 另有一种临时的茶饼储藏用具 唐代茶饼碾 。 末之前, 要先放人缓火中炙烤至赤色, 烤炙好的饼茶就放 “纸囊 ” 中。 以纸囊来包装烤过的茶饼 入临时的储藏容器 《茶经四之器 》 “纸囊以剡 有利于保持茶的香气, 中就提到 ” 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以贮所炙茶, 使不泄其香也 。
[ 2 ] ( P114 )
[ 14 ] ( P161 )
图片
宋钧窑茶入
总体来说,宋代的饼茶主要用箬叶包裹后用茶笼等
图片 福建邵武黄涣墓出土的茶笼
器物进行贮藏,也有用囊或纸进行包装储藏 。 而散茶类 用瓷瓶贮藏 。与唐代一样, 也有用火焙茶的储藏方式, 但 是宋人在唐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密封藏 茶的方式更为方便,一方面减少了烤焦茶饼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既可以防止潮湿又可以防止串味 。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两宋时的斗茶之风在明代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 替,散茶的出现对茶叶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 储藏显得更为重要 。 《茶谱 》 明代朱权的 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本茶书, 里 面记载的饮茶方式继承了唐宋的一些传统方式,又开启 了明清的新风气,其中记载的关于储藏方法延续了宋代 《茶录 》 “茶宜蒻叶而收, 中的方法, 比如其中记载的 蔡襄 喜温燥而忌湿冷, 入于焙中 。 焙用木为之, 上隔盛茶, 下 隔置火 仍用蒻叶盖其上, 以收火器 。 两三日一次, 常如人
2014 年第 2 期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李竹雨
摘要: 茶 叶 是一种很特 殊 的 物 品, 它易潮 , 易串 味, 人 们自 古 就 对 茶 叶 的 储 藏 给 予 重要 的 认 识 。 从 早 期 的 到唐煮宋 点, 再 到明 代 散 茶 兴 盛 , 茶 叶 的加 工方 式 和 品 饮方 式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而 与 之 对 应 的茶 生煎羹 饮, 叶 的 储 藏方 式 储 藏 器具 也 随 之发 生 了 变 化。 关键词: 古 代; 茶 叶 ; 储 藏 ; 器具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2335 ( 2014 ) 02 - 0057 - 08
[ 1 ] ( P107 ) 缄藏之 。阴润勿开, 终年再焙, 色常如新 。” 宋徽宗
作遗新茶 》写道 : “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 。 每饼包青 箬, 红笺缠素 ? 。 ”
[ 6 ] ( P391 )
《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 :“建
[ 6 ] ( P415 )
安太守置书角, 青箬包封来海涯 。”
《谢寄新茶 》 Fra Baidu bibliotek嗣复在 云 :“石上生芽
二月中, 蒙山顾渚莫争雄 。封题寄与杨司马, 应为前衔是 ”[ 3 ] ( 下册 相公 。
P1176 )
《故人寄茶 》 “剑外九华英, 李德裕 缄题
P1203 )
[ 3 ] ( 下册 下玉京 。 开时微月上, 碾处乱泉声 。 ”
另有一种储藏茶饼的器具为茶笼 。茶笼这类器物在 陆羽《茶经 》 中未出现, 但实物见于法门寺出土的“金银
《答建州沈屯田
寄新茶 》 夜火焙紫饼 。 价与黄金齐, 包开 :“春芽研白膏, 远及芦底井 。一啜同醉翁, 思君聊 青箬整 。碾为玉色尘,
[ 6 ] ( P171 ) 引饮 。 ”
直到现在也依旧有茶叶使用这种储藏方法,比如云 南一带包裹七子饼茶的材料还是采用当地生产的竹笋 壳包装 。 箬叶包裹后需要再用茶焙进行干燥 。茶焙这类器具
《茶与宋代生活 》 “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中的 梅在 中提到
[ 5 ] ( P23 ) 两款鎏金银茶笼说明唐人也用茶笼贮放饼茶 。 ”
图片
罗合则
另外还有瓷质 、铜质等多种材质的茶盒 。 唐代陶瓷 业兴盛, 已经形成“北白南青 ” 的陶瓷格局, 是以陶瓷制
图片 法门寺出土鎏金飞鸿毯路纹银笼子
作的茶盒也较为常见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萧翼赚 , 传为阎立本所作,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茶 兰亭图 》 画 。 画面描绘了一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画面两 个侍者正在煮茶调茗,画中布置了一组唐人煮茶的茶 具, 地上放着茶床, 床上放着茶碾 、 茶盏托和一盖罐 。 此 盖罐应该是用来盛放茶粉的茶盒 。
茶叶是一种很特殊的物品, 它易潮, 易串味, 人们自 古就对茶叶的储藏给予重要的认识 。 随着茶文化的发 展, 茶叶的储藏方式和储藏器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传说神农氏最初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茶叶开始 被人类利用,最初茶叶是用来食用的,取其茎叶嚼用或 入菜,并非作为饮料使用,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叶储藏 概念 。 到了汉代,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 成为商品 。公元前 59 年, 西汉川人王褒在他买卖家奴的
[ 2 ] ( P51 )
图片
五十年代七子饼茶
指出了它的保养功能 。 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也就是 《茶经 》中的 “棚 ”和 “育 ” “茶焙 ” 《茶录 》 “茶 ” , 宋人称之为 器篇中提 。 在蔡襄 到:“茶焙, 编竹为之, 裹以蒻叶, 盖其上, 以收火也; 隔其 中, 以有容也 。纳火其下, 去茶尺许, 常温温然, 所以养茶
[ 1 ] ( P78 ) 色香味也 。 ”
这种方式是用火灰或者是明火来驱散湿气,保持储 藏环境的干燥以此来保存茶叶 。 总体来说,唐代的饼茶主要用纸 、绢类以及茶笼进 行储藏,碾过的茶粉用茶盒进行储藏 。 另外还有用火来 保藏茶叶的方法 。 这些方式其实主要功用是防潮湿,而 对防串味的功能较弱 。 到了宋代,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 。 点茶成为当时的 主流品饮方式 。 所谓点茶就是将茶饼碾末入茶碗中,手 提执壶注沸水人碗中, 以茶筅搅拌茶汤, 谓之点茶 。宋代 的茶叶品种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片茶, 又叫团饼茶, 凤凰 山北苑一带加工的团饼茶都印上龙凤等纹饰,而且形制 不一, 或圆或方, 或铭或跨, 极具艺术性 。 另一种茶类为 草茶, 又叫散茶, 主要流行于浙江 、 江西一带, 属于炒青 类茶 。 宋人十分注重茶叶的储藏,在多部茶书中都提到了 《茶录 》 茶叶的储藏, 比如蔡襄的 中提到了 :“茶宜蒻叶而 畏药香, 喜温燥而忌湿冷 。故收藏之家, 以蒻叶封裹入焙 中, 两三日一次, 用火常如人体温温, 以御湿润 。若火多, 则茶焦不可食 。 ”[ 1 ] ( P77 ) 这种先用箬叶包裹茶饼然后放入茶焙中干燥存放 的储藏方式在宋代非常流行 。特别是箬叶的使用反复在 宋人的诗歌中出现 。 比如梅尧臣的 《晏成续太祝遗双井 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诗六十篇,因以为谢 》中曾提到 :
图片 唐铜粉盒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58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唐代还有一种靠火来储藏茶叶的方法 。 在 《茶经二 “棚, 之具 》 中提到 一曰栈 。 以木构于焙上, 编木两层, 高
[ 2 ] ( P51 ) ” 茶之半干, 升下棚, 全干, 升上棚 。 一尺, 以焙茶也 。
“育 ” “育, 还有一种名为 的器具也是类似的功能, 以木制 之, 以竹编之, 以纸糊之 。 中有隔, 上有覆, 下有床, 傍有 门, 掩一扇 。 中置一器, 贮 譝 煨火, 令温温然 。 江南梅雨 [ 2 ] ( P51 ) ” 《茶经 》 “棚 ” 时, 焚之以火 。 育者, 以其藏养为名 。 中 和“育 ” 都是被列入《二之具 》 的篇章中, 属于制茶器具, “育 ” “以其藏养为名 ” 还不属于茶具, 只有 的条目中提到
装茶很是震惊,由此可见宋代以纸包茶或是以木盒装茶 都是可行的 。 宋人也有以磁 ( 瓷 ) 瓶贮放散茶的方式, 在周必大的 《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跨日注二瓶 》 : “尚书八饼分
[ 11 ] ( P1612 ) ” 梅尧臣还曾收到友人寄 闽焙, 主簿双瓶拣越芽 。
59
农业考古
2014 ·2 《曲洧旧闻 》中提到: 宋代也用纸储藏茶叶的方式 。 “范蜀公与司马温公同游嵩山 ,各携茶以行 。温公取纸为 帖 , 蜀公用小木合子盛之 , 温公见而惊曰 : “景仁乃有茶
[ 1 ] ( P767 ) 具也 。 ” 司马光用纸包着茶叶, 看到范镇用木盒子
在此提出了将茶饼在保藏前先用火烘焙祛除湿气,在放 入已经用过的漆竹器中密封保藏 。 有些茶饼用箬叶包裹甚至不加烘焙而直接密封存 《茶录 》 “茶笼: 茶不入焙者, 放。 宋代蔡襄 中提到 宜密封,
[ 1 ] ( P759 ) 《僮约 》 “烹荼尽具 ” “武阳买荼 ” 文书 中已有 以及 的
图片
湖州出土汉代青瓷瓮局部
唐代茶叶主要是制作成饼茶再进行煮饮,另外也有 《茶经 》 “粗茶 、 散茶的存在 。 从陆羽 记载看, 唐代的茶有 。 [ 2 ] ( P165 ) 散茶 、 末茶 、 饼茶 ” 相应的,储藏方式也有所不同 。 饼茶是比较常见的 形式, 常用纸或绢类等细薄丝织品来包装储藏 。 这种包装储藏方式在唐代诗歌中多有出现 。当时人 们以白纸或白绢包装储藏后,在包装表面题写相关的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日高丈 句 。 比如卢全 中就提到 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
[ 1 ] ( P140 ) ” 又以细竹丝织芨贮之, 凡数重 。 这种包装考究的
《谢人惠茶 》 “山上 来的用罂包装的茶, 专为 一诗以纪念, 已惊溪上雷, 火前那及两旗开 。采芽几日始能就, 碾月一
[ 6 ] ( P101 ) 这罂里贮藏的是已碾成末的茶, 通常 罂初寄来 。 ”
贡茶也是先用箬叶包裹茶饼之后再放入茶笼中存放 。 宋代茶笼实物见于 1998 年福建邵武市黄涣墓出土 的银丝茶笼 。 此银丝茶笼长 10 厘米, 高 9. 5 厘米, 平面呈 方形,双层以子母口扣合,器具表面以银丝编织成斜六 角形镂空图案 。
《北苑别录 》 :“夫茶之入贡, 圈以箬叶, 内以黄斗, 盛以花 箱, 护以重篚, 扃以银钥 。 花箱内外, 又有黄罗幕之 。 可谓 ” 什袭之珍矣 。
[ 1 ] ( P140 )
《乾淳岁时记 》 清人继壕引用周密 进
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茶, 名北苑试新, 行注释:“仲春上旬, 皆方寸小夸 ( 譧 ) 。 进御止百夸 ( 譧 ) , 护以黄罗软盝, 藉以 臣封朱印外, 用朱漆小匣, 镀金锁 。 青蒻, 裹以黄罗夹 譟 ,
图片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
图片
纸囊
《茶经四之器 》中提到 茶粉的储藏器具称为 “合 ” ,
[ 2 ] ( P114 ) “罗末以合盖贮之 ” 意为罗筛筛下的茶末须用有盖
“合 ” “其 的盒进行储藏 。 材质多样, 陆羽提到的合为竹制 合以竹节为之, 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 盖一寸, 底二寸, 口径四寸 ” 。 [ 2 ] ( P114 )
[ 6 ] ( P278 ) “远走犀兵至蓬巷, 《吕晋叔著 青箬出箧封题加 。 ”
审安老人的 《茶具图赞 》 中将茶焙命名为 “韦鸿 炉” 。
[ 1 ] ( P151 )
图片
韦鸿炉
这种用火来藏茶的方式在唐代已有,这种方式非常 不方便又有将茶饼烤焦的问题,因此宋代在唐人藏茶方 法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方法,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 。 宋徽宗 《大观茶论 · 藏焙 》 :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 减, 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 。要当新芽初生即焙, 以去水陆 风湿之气 。 焙用熟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 分, 亦以轻灰糁覆, 良久即置焙篓上, 以逼散焙中润气 。 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 之。 火之多少, 以焙之大小增减 。 探手炉中, 火气虽热, 而 不至逼人手者为良 。时以手 譞 茶体, 虽甚热而无害, 欲其 焙火如人体温, 但能燥茶皮肤而 火力通彻茶体尔 。或曰, 已, 内之湿润未尽, 则复蒸矣 。 焙毕, 即以用久竹漆器中
图片 湖州出土汉代青瓷瓮
李竹雨 , 女, 中国茶 叶 博 物 馆馆 员 , 研究 方向 为 茶史。
57
农业考古
2014 ·2
。 这两件银笼 丝结条笼子 ” 和“鎏金飞鸿毯路纹银笼子 ” 子被认为是储藏茶饼的器具 。 孙机在 《法门寺出土文物
[ 4 ] ( P34 ) “它们大约是盛茶饼用的 ” 中提到 , 沈冬 中的茶具 》
[ 3 ] ( 上册 三道印 。 ” P970 )
记载 。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市 场上买卖, 并进入了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 。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在一座东汉晚期的砖 1990 年, 室墓中 , 清理出一只完整的青瓷贮茶瓮 , 高 33. 5 厘米, 最大腹径 34. 5 厘米 , 内外施釉 , 器肩部有一个“荼 ” 字, 被认为是汉代民间的贮茶用具 。
罂也是以瓷器做的 。 杨万里 《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
[ 12 ] ( P189 ) “瓷瓶蜡纸印丹砂, 药三首 》 日铸春风出使家 。 ” 张
《许深父送日铸茶 》 镃 谏省初颁越岭 :“短笺欣见小龙蛇,
[ 13 ] ( 卷六 茶 。瓷缶秘香蒙翠箬, 蜡封承印湿丹砂 。” P98 )
吴自
《梦梁录 》 牧 中记载:“径山采谷雨前茗, 以小缶贮馈之 。”
“纸囊 ” 另有一种临时的茶饼储藏用具 唐代茶饼碾 。 末之前, 要先放人缓火中炙烤至赤色, 烤炙好的饼茶就放 “纸囊 ” 中。 以纸囊来包装烤过的茶饼 入临时的储藏容器 《茶经四之器 》 “纸囊以剡 有利于保持茶的香气, 中就提到 ” 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以贮所炙茶, 使不泄其香也 。
[ 2 ] ( P114 )
[ 14 ] ( P161 )
图片
宋钧窑茶入
总体来说,宋代的饼茶主要用箬叶包裹后用茶笼等
图片 福建邵武黄涣墓出土的茶笼
器物进行贮藏,也有用囊或纸进行包装储藏 。 而散茶类 用瓷瓶贮藏 。与唐代一样, 也有用火焙茶的储藏方式, 但 是宋人在唐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密封藏 茶的方式更为方便,一方面减少了烤焦茶饼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既可以防止潮湿又可以防止串味 。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两宋时的斗茶之风在明代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 替,散茶的出现对茶叶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 储藏显得更为重要 。 《茶谱 》 明代朱权的 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本茶书, 里 面记载的饮茶方式继承了唐宋的一些传统方式,又开启 了明清的新风气,其中记载的关于储藏方法延续了宋代 《茶录 》 “茶宜蒻叶而收, 中的方法, 比如其中记载的 蔡襄 喜温燥而忌湿冷, 入于焙中 。 焙用木为之, 上隔盛茶, 下 隔置火 仍用蒻叶盖其上, 以收火器 。 两三日一次, 常如人
2014 年第 2 期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李竹雨
摘要: 茶 叶 是一种很特 殊 的 物 品, 它易潮 , 易串 味, 人 们自 古 就 对 茶 叶 的 储 藏 给 予 重要 的 认 识 。 从 早 期 的 到唐煮宋 点, 再 到明 代 散 茶 兴 盛 , 茶 叶 的加 工方 式 和 品 饮方 式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而 与 之 对 应 的茶 生煎羹 饮, 叶 的 储 藏方 式 储 藏 器具 也 随 之发 生 了 变 化。 关键词: 古 代; 茶 叶 ; 储 藏 ; 器具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2335 ( 2014 ) 02 - 0057 - 08
[ 1 ] ( P107 ) 缄藏之 。阴润勿开, 终年再焙, 色常如新 。” 宋徽宗
作遗新茶 》写道 : “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 。 每饼包青 箬, 红笺缠素 ? 。 ”
[ 6 ] ( P391 )
《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 :“建
[ 6 ] ( P415 )
安太守置书角, 青箬包封来海涯 。”
《谢寄新茶 》 Fra Baidu bibliotek嗣复在 云 :“石上生芽
二月中, 蒙山顾渚莫争雄 。封题寄与杨司马, 应为前衔是 ”[ 3 ] ( 下册 相公 。
P1176 )
《故人寄茶 》 “剑外九华英, 李德裕 缄题
P1203 )
[ 3 ] ( 下册 下玉京 。 开时微月上, 碾处乱泉声 。 ”
另有一种储藏茶饼的器具为茶笼 。茶笼这类器物在 陆羽《茶经 》 中未出现, 但实物见于法门寺出土的“金银
《答建州沈屯田
寄新茶 》 夜火焙紫饼 。 价与黄金齐, 包开 :“春芽研白膏, 远及芦底井 。一啜同醉翁, 思君聊 青箬整 。碾为玉色尘,
[ 6 ] ( P171 ) 引饮 。 ”
直到现在也依旧有茶叶使用这种储藏方法,比如云 南一带包裹七子饼茶的材料还是采用当地生产的竹笋 壳包装 。 箬叶包裹后需要再用茶焙进行干燥 。茶焙这类器具
《茶与宋代生活 》 “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中的 梅在 中提到
[ 5 ] ( P23 ) 两款鎏金银茶笼说明唐人也用茶笼贮放饼茶 。 ”
图片
罗合则
另外还有瓷质 、铜质等多种材质的茶盒 。 唐代陶瓷 业兴盛, 已经形成“北白南青 ” 的陶瓷格局, 是以陶瓷制
图片 法门寺出土鎏金飞鸿毯路纹银笼子
作的茶盒也较为常见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萧翼赚 , 传为阎立本所作,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茶 兰亭图 》 画 。 画面描绘了一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画面两 个侍者正在煮茶调茗,画中布置了一组唐人煮茶的茶 具, 地上放着茶床, 床上放着茶碾 、 茶盏托和一盖罐 。 此 盖罐应该是用来盛放茶粉的茶盒 。
茶叶是一种很特殊的物品, 它易潮, 易串味, 人们自 古就对茶叶的储藏给予重要的认识 。 随着茶文化的发 展, 茶叶的储藏方式和储藏器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传说神农氏最初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茶叶开始 被人类利用,最初茶叶是用来食用的,取其茎叶嚼用或 入菜,并非作为饮料使用,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叶储藏 概念 。 到了汉代,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 成为商品 。公元前 59 年, 西汉川人王褒在他买卖家奴的
[ 2 ] ( P51 )
图片
五十年代七子饼茶
指出了它的保养功能 。 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也就是 《茶经 》中的 “棚 ”和 “育 ” “茶焙 ” 《茶录 》 “茶 ” , 宋人称之为 器篇中提 。 在蔡襄 到:“茶焙, 编竹为之, 裹以蒻叶, 盖其上, 以收火也; 隔其 中, 以有容也 。纳火其下, 去茶尺许, 常温温然, 所以养茶
[ 1 ] ( P78 ) 色香味也 。 ”
这种方式是用火灰或者是明火来驱散湿气,保持储 藏环境的干燥以此来保存茶叶 。 总体来说,唐代的饼茶主要用纸 、绢类以及茶笼进 行储藏,碾过的茶粉用茶盒进行储藏 。 另外还有用火来 保藏茶叶的方法 。 这些方式其实主要功用是防潮湿,而 对防串味的功能较弱 。 到了宋代,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 。 点茶成为当时的 主流品饮方式 。 所谓点茶就是将茶饼碾末入茶碗中,手 提执壶注沸水人碗中, 以茶筅搅拌茶汤, 谓之点茶 。宋代 的茶叶品种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片茶, 又叫团饼茶, 凤凰 山北苑一带加工的团饼茶都印上龙凤等纹饰,而且形制 不一, 或圆或方, 或铭或跨, 极具艺术性 。 另一种茶类为 草茶, 又叫散茶, 主要流行于浙江 、 江西一带, 属于炒青 类茶 。 宋人十分注重茶叶的储藏,在多部茶书中都提到了 《茶录 》 茶叶的储藏, 比如蔡襄的 中提到了 :“茶宜蒻叶而 畏药香, 喜温燥而忌湿冷 。故收藏之家, 以蒻叶封裹入焙 中, 两三日一次, 用火常如人体温温, 以御湿润 。若火多, 则茶焦不可食 。 ”[ 1 ] ( P77 ) 这种先用箬叶包裹茶饼然后放入茶焙中干燥存放 的储藏方式在宋代非常流行 。特别是箬叶的使用反复在 宋人的诗歌中出现 。 比如梅尧臣的 《晏成续太祝遗双井 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诗六十篇,因以为谢 》中曾提到 :
图片 唐铜粉盒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58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唐代还有一种靠火来储藏茶叶的方法 。 在 《茶经二 “棚, 之具 》 中提到 一曰栈 。 以木构于焙上, 编木两层, 高
[ 2 ] ( P51 ) ” 茶之半干, 升下棚, 全干, 升上棚 。 一尺, 以焙茶也 。
“育 ” “育, 还有一种名为 的器具也是类似的功能, 以木制 之, 以竹编之, 以纸糊之 。 中有隔, 上有覆, 下有床, 傍有 门, 掩一扇 。 中置一器, 贮 譝 煨火, 令温温然 。 江南梅雨 [ 2 ] ( P51 ) ” 《茶经 》 “棚 ” 时, 焚之以火 。 育者, 以其藏养为名 。 中 和“育 ” 都是被列入《二之具 》 的篇章中, 属于制茶器具, “育 ” “以其藏养为名 ” 还不属于茶具, 只有 的条目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