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合集下载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泡茶和品茶的器具,它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茶具以及对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的独特滋味。

茶叶的泡制和饮用方式逐渐发展,茶具也随之出现。

最早的茶具是简单的陶器或竹制器皿,用于煮沸茶水和盛放茶叶。

二、茶具的发展历程1. 古代茶具:在中国古代,茶具的发展经历了陶器、竹制器皿、铜器等不同材质的阶段。

古代的茶具多为简单的壶、碗和杯子,用于泡茶和品茶。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了高峰,茶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具的种类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茶壶、茶碗、茶盘等不同种类的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成为了茶具制作的代表。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

在明代,青花瓷茶具成为主流,制作精美的青花瓷茶壶、茶碗等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代则以景德镇瓷器为主要代表,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精湛,茶具的质量和美观度都得到了提升。

4. 近现代茶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茶具的制作材料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质制作,制作工艺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茶具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度,不同风格的茶具在市场上层出不穷。

三、不同类型的茶具1. 茶壶:茶壶是最常见的茶具之一,它用于煮沸茶水和冲泡茶叶。

茶壶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紫砂茶壶、瓷茶壶、玻璃茶壶等。

不同的茶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茶叶,能够更好地发挥茶叶的特点。

2. 茶杯:茶杯用于品尝茶水,它的设计也有讲究。

茶杯的形状和材质会影响茶水的口感和气味。

常见的茶杯有瓷杯、玻璃杯、紫砂杯等。

3. 茶盘:茶盘是用于盛放茶具和茶水的器皿,它能够起到收集茶水和保持茶具整洁的作用。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历史悠久且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茶具古代茶具最早浮现在中国,最早的茶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当时的茶具主要是用陶器制作,如茶碗、茶壶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以功能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茶具也得到了改良。

茶碗开始浮现釉面装饰,茶壶则采用了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使得茶具更加耐用和美观。

此时的茶具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具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具多采用青花瓷制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茶具收藏家们的宝贝。

清代则浮现了精美的紫砂壶,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被誉为“茶具之王”。

4. 近现代茶具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也发生了变革。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制作,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茶具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例如带有过滤器的茶杯、保温效果好的真空壶等。

5. 茶具的国际化茶具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茶具的国际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具的传入和融合,例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具文化;二是茶具的出口,中国的茶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茶爱好者的爱慕。

总结: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简朴器具到现代的多样化茶具,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象征。

茶具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茶具的发展史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简史。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

据传,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开始采摘茶叶。

起初,人们将茶叶直接煮水饮用,没有专门的茶具。

随着茶叶的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茶叶的煮沸温度和时间的重要性,于是茶具逐渐出现。

二、茶具的发展1. 早期茶具早期的茶具主要是以陶器为主,如陶壶、陶杯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制作工艺粗糙,但已经满足了基本的茶叶沏泡需求。

2. 宋代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具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出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宋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青瓷茶壶、白瓷茶杯等。

3. 元代茶具元代茶具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创新性。

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元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铜茶壶、铁茶杯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茶具的专门制作工坊,使得茶具的生产更加规模化。

4. 明代茶具明代是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明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紫砂茶壶、青花瓷茶杯等。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

5. 清代茶具清代茶具在形式和工艺上都有所创新。

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清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景德镇瓷茶壶、粉彩瓷茶杯等。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茶具制作工艺,如釉下彩、鎏金等。

三、茶具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茶具的形状逐渐趋于多样化,从最初的简单壶杯,发展到了茶盘、茶船、茶碗等多种形式。

茶具的功能也逐渐扩展,除了用于沏茶和品茶外,还可以用于展示和欣赏。

茶具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陶器,发展到了瓷器、铜器、铁器等多种材质。

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茶具的选择。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传统茶叶保存方法
陶坛藏法:用牛皮纸或其他较厚实的纸把茶叶包好,放入陶坛内的四周,中间放石灰包以防潮,并用棉花垫于盖口,减少空气交换,储存效果非常好,但比较麻烦,适合较大量,长时间的存茶。

罐藏法:大多数家庭都宜采用这种方法,即把茶叶放在金属或纸质的罐里密封,好处是取用十分方便。

为了更好的保持罐内干燥,也可以放一小包干燥剂。

袋藏法;应选择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塑料袋,把茶叶放进去密封即可,可与盒藏法混合使用。

暖水瓶贮存法:把散装的茶叶放入完好的.暖水瓶或保温瓶中,要装实装足,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留存量,然后用软木盖塞紧,外缘用白蜡涂口密封即可。

冰箱藏法:把茶叶放进冰箱储存是一个好方法,但一定注意把茶叶密封好,别让茶叶变成了冰箱里的“除臭剂“”。

干燥剂贮藏法:使用干燥剂,可使茶叶的贮存时间延长到一年左右。

但是不同种类的茶叶要选择不同的干燥剂,如贮存绿茶可用块状未潮解的石灰,贮存红茶和花茶可用干燥的木炭。

另外,茶业普遍具有怕潮湿、怕光照、怕异味的特点,因此储存茶叶时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容器应密闭;避免光线直射;放置于干燥通风处;选择干净无异味的盛器,以防茶叶变质。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

古代茶道二十四器,超全的茶具介绍时间:2018-08-30 来源: 编辑:花未央阅读: 1545 次手机版茶具,古代又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到唐代,“茶具”的说法在唐诗里就很多了。

宋代皇帝将茶具作为赐品,可见它地位很高。

古代茶具的材质,唐宋主要以陶瓷制品居多,逐渐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饮茶文化与中国人的情怀如影随形。

那么古人是怎么对待茶的呢?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从陆羽的《茶经》中,“茶人负以采茶也。

” 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茶道二十四器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2.筥(jǔ)是装炭用的竹篓,形状有圆有方,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3.炭挝(tàn zhuā)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策亦称为火筷。

又圆又直,顶端扁平,取炭用。

多以铁或熟铜制成。

5.鍑(fù)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

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银鍑。

6.交床为十字交叉形器物,将上面木板中间挖去一块,用于安置鍑。

7.纸囊又白又厚的藤纸双层缝制而成的纸袋,用于储藏烤好的饼茶,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则罗合实为两样东西,罗为筛茶末用的细眼筛子,合为存茶末的盒子,罗与合配合使用。

则,量茶之多少。

10.夹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长,用于夹烤茶叶之用。

小青竹所制茶夹烤茶时将小青竹的水分与香气同时烤出,借竹香可增进茶滋味。

11.水方用以贮生水,容量约为一斗,也即10升左右。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用剖开的葫芦制成,又有用木头雕凿而成,用于舀水。

14.竹荚一种用竹子、桃木、柳木等所做的筷子。

一尺长,两端用银片包起,煎茶时用以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古代:在古代,茶叶包装主要采用简单的纸张或布袋。茶叶被包装成各种形状,如方形或 卷曲,然用纸张或布袋包裹起来。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茶叶包装开始出现一些创新。茶叶开始被装在竹篮、竹筒或陶罐中 ,这些容器可以更好地保护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
近代:进入近代,茶叶包装逐渐进入工业化阶段。在20世纪初,茶叶开始采用铁罐、锡 罐等金属包装,这些包装材料可以更好地保护茶叶免受潮湿和氧化的影响。
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20世纪中叶:在20世纪中叶,茶叶包装开始采用纸箱和纸袋。这种包装形式更加便捷和 经济,逐渐成为主流。
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现代茶叶包装更加多样化和创新。茶叶袋、 茶叶罐、茶叶盒等各种形式的包装出现,并采用了更多的环保材料和设计元素。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茶叶包装也开始注重网络销售的需求,出现了便携式包装、 小包装和礼盒包装等形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场景。
总体而言,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不断适 应着消费者的需求和时代的变迁。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华再欣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

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以后才作为饮品。

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改变,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

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1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反映了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名”荼”,《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

因茶味苦涩,故又称“苦荼”。

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漆、荼、蜜……皆纳贡之。

”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把茶叶作为贡品。

因此,最早将茶作饮料的地方,估计是巴蜀地区。

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受其影响,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已传播到长江中下游。

从上述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来看,首先是神农最早发现茶,是作为治病的药物,消炎解毒。

其使用方法是生嚼茶叶吞服,或口嚼茶叶用于外敷。

其后,古人发现茶叶还有帮助消化肉食的作用,就将茶叶加入粮食中一同煮食(即羹饮),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发现比饮水解渴,且能振奋精神,清除疲劳,便煮成茶汤饮用,逐渐发展成为用作解渴饮料。

因此,茶叶作为饮料是从粮食用发展而来的。

原始社会,古人是把茶叶当作一种药物和菜蔬食用的,他们从茶树上采摘茶叶后,直接用嘴咀嚼,根本谈不上使用茶具。

只有当古人从茶叶的生嚼,进入羹饮,并使茶叶逐步成为日常饮料时,专用茶具才有产生的可能。

茶叶何时成为日常饮料的呢?至今尚无统一看法。

陆羽提出,茶成为饮料,“闻于鲁周公”。

表明饮茶始于春秋战国。

三国·陈寿的《吴志·韦嚼传》中“以茶代酒”的典故,认为饮茶始于三国。

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中,提出我国饮茶始于魏晋。

但从西汉王褒《僮约》中要家僮煮茶、买茶、净具等茶事活动来看,可见自秦至汉,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饮茶之风已逐渐流行开来。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在古代时期,人们通常是把茶叶泡在开水中,待茶叶冲泡后,将茶汤倒入碗中饮用,茶叶则留在碗底。

这种方法被称为“隔茶法”。

茶作为药物的功能依然比较重要,人们主要是为了其药用价值而饮用茶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茶的口感,茶叶的品质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因此,人们开始将茶叶放在茶壶中进行冲泡,随后将茶汤倒入茶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被称为“直冲法”。

此时,茶具开始逐渐多样化,出现了茶壶、茶碗、茶盘等茶具。

在唐朝时期,饮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

人们开始聚在一起品味茶水,交流心得。

茶宴成为时尚,许多书法家、诗人、文人墨客都喜欢举办茶宴。

茶具的种类也逐渐增加,如茶针、茶巾等。

同时,茶的冲泡方法也变得更加精致,人们开始注重茶的泡制过程和泡茶技巧。

唐代文人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一些泡茶技巧,如水温的掌握、茶叶的选用等。

到了宋朝时期,茶的饮用又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

人们开始使用泡茶器具,这些器具通常是由瓷器制成的。

市场上出现了茶碗、茶盘、茶匣、茶船等茶具。

此时茶席上通常摆放有茶具和茶叶,人们可以随时自助泡茶。

此外,宋代的茶文化也越来越兴盛,茶艺表演和茶叶品评活动开始兴起。

茶的种类也非常丰富,人们开始注重茶的品质和口感。

在宋朝,茶叶的种类可以分为白茶、黄茶、绿茶、青茶和黑茶等。

明朝时期,茶叶的生产和饮用进一步发展。

茶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出现了干燥、揉捻、烘炒等工艺步骤。

人们开始关注茶叶的产地和茶叶的品质。

随着明代的茶叶文化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越发完善,人们开始研究泡茶的方法和器具。

研磨茶粉成为一种新的泡茶方式,尤其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较为流行。

清朝时期,饮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清代的茶具更加精致多样,茶人开始注重茶艺的细腻和技术的精湛。

此时,茶评活动开始盛行,人们借助茶评活动来交流、展示自己的茶艺。

茶馆也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茶馆里品茗、品评茶叶。

除了传统的茶叶,人们还开始饮用普洱茶,这是一种特别的黑茶,具有独特的味道和口感。

茶叶的储藏方法[茶叶收藏方法]

茶叶的储藏方法[茶叶收藏方法]

茶叶的储藏方法[茶叶收藏方法]1.瓦坛贮茶法用牛皮纸或其他较厚实的纸把茶叶包好,茶叶的水分含量不要超过6%,即通常用手捻茶叶易成粉末的含水水平,然后把茶包置于优质陶瓷坛的四周,中间放块状石灰包,石灰包大小视放置茶叶多少而定;用棉花或厚软草纸垫于盖口,减少空气交换。

石灰视吸湿程度一二个月换一次,一般可以保存半年左右。

如一时没有石灰或换石灰麻烦,也可以改用硅胶,当硅胶呈粉红色时取出烘干(即呈绿色)又可再用.2.罐贮法:本方法是采用目前市售的各种马口铁听,或是原来放置其他食品或糕点的铁听、箱,最好是有双层铁盖的,这样有更好的防潮性能。

贮藏方法简便,取饮随意,是当前家庭贮茶较流行和常用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保持听内干燥,可以放入一二小包干燥的硅胶。

将装茶的听罐放置于阴凉处,更能够减缓听内茶叶陈化、劣变的速度。

3.塑料袋贮藏法:塑料袋是当今最普遍和通用的包装材料,价格便宜,使用方便。

因此,可以说用塑料袋保存茶叶是目前家庭贮茶的最简便、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之一。

将茶叶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置于密度高、有一定强度、无异味的密封塑料袋中。

放入冰箱冷藏室中,即使放上一年,茶叶仍然可以芳香如初,色泽如新。

【生普洱茶价格翻番】【只有“黑茶”越老越值钱】目前,黑茶的种类有几种:湖南黑茶(如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如蒲圻老青茶)、四川边茶(如南路边茶、西路边茶)、滇桂黑茶(如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等等。

茶叶的发展历史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秦统—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

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泡茶、品茶和享受茶文化的器皿和工具。

茶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演变、种类和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简史。

一、起源与演变1. 茶的起源:茶是中国的国饮,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

相传,中国古代的一位帝王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茶叶煮水饮用,这就是中国茶的起源。

2. 初期茶具:最早的茶具是简单的陶器或竹制器皿,用于泡茶和盛茶。

这些茶具并不精致,但足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具也开始逐渐多样化。

此时的茶具多为瓷器,器形简约,釉色素雅。

4. 宋代茶具:宋代是茶具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具的种类和制作工艺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茶碗、茶盘、茶壶等茶具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茶具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茶具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器形更加多样化。

瓷器、紫砂壶等茶具成为当时茶人追求的对象。

二、茶具的种类与特点1. 茶壶:茶壶是茶具中最重要的一种,用于冲泡茶叶。

茶壶的种类繁多,有瓷制、紫砂制、陶制等。

茶壶的特点是设计精巧、注水顺畅、保温性好。

2. 茶杯:茶杯是盛放茶汤的器皿,也是品茶的重要工具。

茶杯的种类有盖碗、无盖杯、盖杯等。

茶杯的特点是材质轻盈、造型美观、口感舒适。

3. 茶盘:茶盘是用于盛放茶具和茶汤的托盘,同时也是展示茶具的重要物品。

茶盘的特点是材质坚固、造型简洁、易于清洗。

4. 茶匙:茶匙是用于取茶叶的工具,也可用于搅拌茶汤。

茶匙的特点是形状独特、长度适中、易于操作。

5. 茶罐:茶罐是用于储存茶叶的容器,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香气。

茶罐的特点是密封性好、材质耐用、外观精美。

三、茶具的文化意义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通过其独特的造型、材质和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工艺技术的精髓。

同时,茶具也承载着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成为茶人们品味茶香、交流心灵的媒介。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第一节茶具的发展及演变“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美食不如美器”、“葡萄美酒夜光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明.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不可”。

茶具、古时候又称为茶器,陆羽的《茶经》把才茶、加工茶的趁为茶具。

泡茶茶称为茶器。

宋代又合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

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

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在一个青瓷储茶瓮底座上有“荼”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所以茶具的出现最迟于始于汉代。

我國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的飲具之間,区分也並不十分严格,在很長一段时间內,兩者是共用的。

二、专用茶具的出现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

”這“鼎 ”當属茶具。

三、、完备的唐代茶具: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

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陆羽的24件茶器在王公之门正式的茶宴中不可缺少。

一般的可以简化。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他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中国茶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一、草木茶阶段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国的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和草木,其中包括茶树。

当时的茶叶是一种草木茶,采摘后直接晒干或烘干,用于饮用和药用。

草木茶的制作简单,但茶味苦涩,不太受人们欢迎。

二、砖茶阶段公元前8世纪左右,茶叶开始被用作货币和礼品。

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人们开始将茶叶压成砖状,称为砖茶。

砖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茶叶烘干后,压成砖状,再进行烘焙。

砖茶的保存时间长,但口感仍然苦涩。

三、绿茶阶段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随着茶文化的兴起,绿茶开始成为主流。

唐代茶人陆羽创立了炒茶法,即将采摘的鲜叶炒制后,再进行揉捻和烘干。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茶叶色泽翠绿,口感清香,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还出现了茶道文化,茶艺表演和茶道礼仪开始流行。

四、红茶阶段明代(1368年-1644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红茶。

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进行揉捻、发酵和烘干。

红茶的茶汤呈红色,口感醇厚,受到人们的青睐。

明代茶人宋应星还发明了茶具和茶具制作方法,茶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五、乌龙茶阶段清代(1644年-1912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乌龙茶。

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清代还出现了茶叶贸易,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六、现代茶阶段20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不断创新,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现代茶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总之,中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草木茶、砖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现代茶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不仅具有饮用和药用价值,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茶叶的保存方法长期保存方法

茶叶的保存方法长期保存方法

茶叶的保存方法长期保存方法
茶叶的保存方法长期保存方法如下:
1、塑料袋储存法
塑料袋储存法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既方便又简单。

通常用两个完整、干净的塑料袋,把买来的茶叶放进去,然后轻轻按压将袋子里的空气排出再用绳子系上。

还需要再将另一个塑料袋反套在第一个外面,同样把里面的空气挤出去扎紧。

再将装好茶叶的袋子放在没有气味的木箱里,喝茶时再取出来即可,很多人都会采用这种方法存放乌龙茶。

2、锡罐储存法
早在一千年以前,古人就开始用锡罐储存茶叶,并且用锡罐储装的茶叶出口到东南亚和日本一带,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这些国家中并且流传至今。

到现在,东南亚和日本,喜欢喝茶的人都还在使用锡罐保存茶叶,避免茶叶变味和营养流失。

将茶叶放到里面,不容易透气变色并且没有异味,长时间保存也不会坏。

3、热水瓶储存法
热水瓶储存这种方法是很普遍的了,但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喜欢用。

这个方法就是选择一个封闭性能好的热水瓶,一定要保证里面的内胆是干燥的。

然后把买回来的茶叶放进去,把瓶塞盖紧就可以了。

热水瓶的避光和保湿效果都特别好。

因此很多家庭都喜欢采用
此法储存茶叶,既实惠又方便。

一般都用这种方法来存放黑茶和老白茶这种可以久放的茶叶。

中国茶器具演变史

中国茶器具演变史

中国茶器具演变史中国茶器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器具的混用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

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

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

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

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

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

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

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

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器具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

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透过历朝的茶叶贮藏技术,品味文古人惜茶、爱茶的情趣爱好

透过历朝的茶叶贮藏技术,品味文古人惜茶、爱茶的情趣爱好

透过历朝的茶叶贮藏技术,品味文古人惜茶、爱茶的情趣爱好现代研究表明,茶叶的储存要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否则会造成茶叶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茶叶经过氧化,使一部分的可溶性的有效成分变成了不溶性的合物质,降低了饮用价值,严重的还会霉变,不能饮用,从而导致茶叶的品质下降。

而在古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中人们是怎样储存茶叶的呢?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总结出许多茶叶的贮藏方法,在混沌未开的远古时代,人们只是将茶叶烹煮成汤水来使用。

大约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出现了晒青和蒸青饼茶的储存方法,并且这种方法沿用到了元宋。

到了明清时期储存技术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将原本的蒸青为炒青,让茶叶从储存工艺得到了大大提高,并且这种储存工艺一直沿用到了现代。

并且在历朝历代也出现了许多新奇的贮藏工艺。

有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来保证茶叶的品质的,有的直接将茶叶与外界隔离避免与空气不必要的接触的,等等。

但是通过贮藏茶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和他们爱茶惜茶的心。

一、古代人们对茶叶贮藏特性的认识早在宋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茶不易储存,在蔡襄《茶录》有道:“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主要是茶叶中含有很多容易吸附水分的成分,如糖类、多酚类、果胶物质等。

这些物质可以将水分和异味吸附到茶叶上身上,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所以贮藏茶叶的过程中要保持茶叶本身的香味必须要保证茶叶是在干燥、不受外界温度与湿度干扰、避免光线直射和没有异味的环境中进行储藏。

而在古代有很多的朝代都大力发展茶文化,而茶作为一种交易品在路上进行运输必然是茶农与商贩们所考虑的以的问题。

古人在运输茶采用近程运输工具有箩筐,茶褊,油纸。

远程的一般作成发酵茶--如普洱,或者作成茶砖。

无论如何,古代的运输技术不及现代的运输技术,最多就是在容器上加上封泥等等。

但是古人在长期的劳动之中总结出来了茶叶的特性,并且利用各种办法来贮藏茶叶,将茶叶烘烤,将茶叶放入密闭的容器中让他不与外界接触等等,他们对于茶叶贮藏技术的不断的探索与改造是贮藏茶叶的技术不断的发展,并且为茶叶的外贸和茶叶的流通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帮助。

古代茶叶的保存方法

古代茶叶的保存方法

古代茶叶的保存方法茶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于茶叶的保存非常重视,因为茶叶的保存方法直接关系到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以下是古代茶叶的保存方法的一些介绍。

1. 选择优质茶叶首先,为了保证茶叶在保存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和风味,选择优质的茶叶至关重要。

古代人们通常会选择新鲜、整齐、色泽艳丽、香气浓郁的茶叶来保存。

2. 避免暴露在空气中将茶叶保存在干燥、凉爽而且通风良好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将茶叶放置在通气性较好的陶瓷罐、竹制或者木制盒子中,并尽量避免将其暴露在空气中。

这种存放方式有利于茶叶避免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和异味。

3. 防止受潮潮湿的环境对茶叶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容易导致茶叶发霉和变质。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在存放茶叶的容器中放置一些干燥的物品,如竹炭、干燥的香料或者干燥的花瓣等,以吸收空气中的湿气,保持茶叶的干燥状态。

4. 避免受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对茶叶内的成分产生氧化反应,从而影响茶叶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古代人们通常在茶叶存放的地方选择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如阴凉的壁柜、木柜或者特制的茶叶箱。

5. 提供合适的湿度茶叶的保存湿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太干或者太潮湿都会对茶叶的质量造成影响。

古代人们通常会在茶叶的存放空间中放置一些湿润的物品,如湿布、湿纸巾、湿竹炭等,以保持茶叶的适宜湿度。

6. 定期翻动茶叶为了避免茶叶的受潮和霉变,古代人们通常会定期翻动茶叶,使茶叶充分暴露在空气中,以减少茶叶的湿度和异味。

7. 存储时间和周转古代人们追求茶叶的品质,同时也不愿意长时间保留茶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品质会逐渐下降。

在古代,茶叶的保存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一年,人们会尽快将茶叶喝完或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总结起来,古代茶叶的保存方法包括选择优质茶叶、避免暴露在空气中、防止受潮、避免受阳光直射、提供合适的湿度、定期翻动茶叶以及注意存储时间和周转。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

1990年10月起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收藏有4000多件展示我们茶文化和历史文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馆藏的历史茶具。

本文根据2011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整理而成,收集了馆藏的历代茶器精品,由于信息量过大,将以朝代划分,分为四期向大家推送,今天为大家送上“唐以前、唐及五代”茶器。

图片翻拍自书籍,存在色差,不过已经将质量保存在最大。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下邮箱,我们绘给你发送未经压缩的大图。

良渚文化灰陶双鼻壶直口,圆形腹,圜底,口部两侧有耳,中穿小孔,俗称双鼻壶。

灰色陶胎,快轮拉坯而成,器薄匀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远有些剥落。

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成茶具的源头。

春秋原始瓷弦纹碗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

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陆羽《茶经》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盘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两侧有耳。

此原始瓷三足鼎器型仿青铜器,系陪葬用的明器。

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经饮茶,煮茶是当时的主要的饮用方式。

汉青铜兽耳釜敛口,鼓腹下垂,圆底。

口沿有双耳,设计成螭龙的双角向内,龙首向外张昂,龙身为圆环形,龙尾上翘。

造型灵逸,构思巧妙。

汉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之记载。

饮茶在司马相如等文人中已经较为普遍,当时以煮茶为主。

此青铜茶釜系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汉代的饮茶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原始瓷灶模型系陪葬的明器。

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南朝青釉点褐彩刻莲瓣纹盏托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

茶具中茶叶的使用方法发展历程,看完也不迟

茶具中茶叶的使用方法发展历程,看完也不迟

茶具中茶叶的使用方法发展历程,看完也不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茶文化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而时至今日,茶文化也在被我们很多人所弘扬着,并没有遗弃,茶文化中茶叶的使用方法,从古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具在不断的更新发展,而茶叶的新方法也在改变,我们一起看一下茶叶的使用方法是如何改变的?
【1】煮茶
我们都听说过在古代神农用水煮茶,而且陆羽在《茶经》中提到有煎茶、煮茶的理论,在古代人类最开始都是将茶叶煮后饮用,煮茶时还要放一些调味的作料和米,熬至粥状,这样就可以去食用了,一直到唐代人们还习惯于用这种饮用方法,直到现在,在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习惯用这种方法去使用茶叶,将茶汁中加其它食品来食用。

【2】半饮半茶
到了秦汉时期,茶已经不仅仅可以作为药材,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逐渐成了待客的饮品,这时人们就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饮茶的方法,将茶捣碎,放入壶中,加入开水,并加工和调味,当时的茶叶,采摘下来要先制作成茶饼,饮茶的时候再捣成末,用热水冲泡,在这个时代,煮茶还是要加入葱、姜等调味料,但是也可以看出,茶叶冲泡方式由煮茶向冲泡茶开始过渡了。

【3】泡茶
泡茶就是直接去冲泡茶叶来进行饮用,这个方法属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它是茶在饮用上的又一个进步,将做好的茶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使用茶具冲泡即可饮用,不用像之前一样加入调味品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来进行,食用,而且,当时的饮用方法也与现代基本一致,以全叶冲泡为主。

一文看懂古人的藏茶“秘笈”!

一文看懂古人的藏茶“秘笈”!

一文看懂古人的藏茶“秘笈”!藏茶古人藏茶古人Storage Tea茶茶圣陆羽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其实,还应有第十“难”那就是——“藏”由于茶天生具有吸附性容易吸附湿气、异味而导致茶叶变味变质影响口感茶该如何收藏?这是一个千年都在不断探索的命题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藏古代藏茶法唐代:陶瓶、纸囊、丝绢,freestyle明·丁云鹏《卢仝煮茶图》尽管《茶经》并没有专列藏茶一章,但在论及茶器时,还是有只言片语谈及了茶叶的储藏。

譬如——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唐人韩琬在《御史台记》写道:“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说明唐代储茶用的是瓷瓶,也称为“茶罂”,其形“为鼓腹平底,瓶颈为长方形、平口”。

一般用来装散茶或末茶。

其实,早在汉代至迟是东汉,就有出土用来储茶的茶罍。

贵族则喜欢用上好的丝绢来贮茶,通常缝一个茶囊,内附夹层,密封性更好;或者将茶饼层层包裹,用时再取。

罗、合汉·四系印纹'茶'字青瓷罍(湖州市博物馆藏)唐人储茶用具纸囊两宋:茶瓶藏茶,茶桶填灰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宋代饮茶的主流,基本与唐代相似,以团饼茶为主,而饮茶方式则为烹点。

因而,茶叶的形态决定了储藏方式。

但,较之唐代,宋人对茶的存放更重视更讲究,在多部茶书茶著中都专列关于藏茶的条目。

蔡襄的《茶录》记载:“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瓿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宋人的茶叶贮藏方式通常是将茶放到茶瓿中复烘后,用箬笼收藏,放置高处。

这种藏茶器,在普通人家一般是用木盒、陶罐盛茶,富贵人家则喜用银盒装茶。

宋·蔡襄《茶录》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宋人赵希鹄说得更具体了。

他在《调燮类编》中谈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建州沈屯田
寄新茶 》 夜火焙紫饼 。 价与黄金齐, 包开 :“春芽研白膏, 远及芦底井 。一啜同醉翁, 思君聊 青箬整 。碾为玉色尘,
[ 6 ] ( P171 ) 引饮 。 ”
直到现在也依旧有茶叶使用这种储藏方法,比如云 南一带包裹七子饼茶的材料还是采用当地生产的竹笋 壳包装 。 箬叶包裹后需要再用茶焙进行干燥 。茶焙这类器具
[ 1 ] ( P78 ) ” 宋赵汝砺著 裹以蒻叶, 笼盛之, 置高处, 不近湿气 。
装茶很是震惊,由此可见宋代以纸包茶或是以木盒装茶 都是可行的 。 宋人也有以磁 ( 瓷 ) 瓶贮放散茶的方式, 在周必大的 《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跨日注二瓶 》 : “尚书八饼分
[ 11 ] ( P1612 ) ” 梅尧臣还曾收到友人寄 闽焙, 主簿双瓶拣越芽 。
[ 1 ] ( P107 ) 缄藏之 。阴润勿开, 终年再焙, 色常如新 。” 宋徽宗
作遗新茶 》写道 : “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 。 每饼包青 箬, 红笺缠素 ? 。 ”
[ 6 ] ( P391 )
《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 :“建
[ 6 ] ( P415 )
安太守置书角, 青箬包封来海涯 。”
罂也是以瓷器做的 。 杨万里 《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
[ 12 ] ( P189 “瓷瓶蜡纸印丹砂, 药三首 》 日铸春风出使家 。 ” 张
《许深父送日铸茶 》 镃 谏省初颁越岭 :“短笺欣见小龙蛇,
[ 13 ] ( 卷六 茶 。瓷缶秘香蒙翠箬, 蜡封承印湿丹砂 。” P98 )
吴自
《梦梁录 》 牧 中记载:“径山采谷雨前茗, 以小缶贮馈之 。”
[ 2 ] ( P51 )
图片
五十年代七子饼茶
指出了它的保养功能 。 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也就是 《茶经 》中的 “棚 ”和 “育 ” “茶焙 ” 《茶录 》 “茶 ” , 宋人称之为 器篇中提 。 在蔡襄 到:“茶焙, 编竹为之, 裹以蒻叶, 盖其上, 以收火也; 隔其 中, 以有容也 。纳火其下, 去茶尺许, 常温温然, 所以养茶
[ 1 ] ( P759 ) 《僮约 》 “烹荼尽具 ” “武阳买荼 ” 文书 中已有 以及 的
图片
湖州出土汉代青瓷瓮局部
唐代茶叶主要是制作成饼茶再进行煮饮,另外也有 《茶经 》 “粗茶 、 散茶的存在 。 从陆羽 记载看, 唐代的茶有 。 [ 2 ] ( P165 ) 散茶 、 末茶 、 饼茶 ” 相应的,储藏方式也有所不同 。 饼茶是比较常见的 形式, 常用纸或绢类等细薄丝织品来包装储藏 。 这种包装储藏方式在唐代诗歌中多有出现 。当时人 们以白纸或白绢包装储藏后,在包装表面题写相关的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日高丈 句 。 比如卢全 中就提到 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
[ 6 ] ( P278 ) “远走犀兵至蓬巷, 《吕晋叔著 青箬出箧封题加 。 ”
审安老人的 《茶具图赞 》 中将茶焙命名为 “韦鸿 炉” 。
[ 1 ] ( P151 )
图片
韦鸿炉
这种用火来藏茶的方式在唐代已有,这种方式非常 不方便又有将茶饼烤焦的问题,因此宋代在唐人藏茶方 法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方法,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 。 宋徽宗 《大观茶论 · 藏焙 》 :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 减, 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 。要当新芽初生即焙, 以去水陆 风湿之气 。 焙用熟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 分, 亦以轻灰糁覆, 良久即置焙篓上, 以逼散焙中润气 。 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 之。 火之多少, 以焙之大小增减 。 探手炉中, 火气虽热, 而 不至逼人手者为良 。时以手 譞 茶体, 虽甚热而无害, 欲其 焙火如人体温, 但能燥茶皮肤而 火力通彻茶体尔 。或曰, 已, 内之湿润未尽, 则复蒸矣 。 焙毕, 即以用久竹漆器中
[ 3 ] ( 上册 三道印 。 ” P970 )
记载 。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市 场上买卖, 并进入了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 。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在一座东汉晚期的砖 1990 年, 室墓中 , 清理出一只完整的青瓷贮茶瓮 , 高 33. 5 厘米, 最大腹径 34. 5 厘米 , 内外施釉 , 器肩部有一个“荼 ” 字, 被认为是汉代民间的贮茶用具 。
“纸囊 ” 另有一种临时的茶饼储藏用具 唐代茶饼碾 。 末之前, 要先放人缓火中炙烤至赤色, 烤炙好的饼茶就放 “纸囊 ” 中。 以纸囊来包装烤过的茶饼 入临时的储藏容器 《茶经四之器 》 “纸囊以剡 有利于保持茶的香气, 中就提到 ” 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以贮所炙茶, 使不泄其香也 。
[ 2 ] ( P114 )
图片 唐铜粉盒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58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唐代还有一种靠火来储藏茶叶的方法 。 在 《茶经二 “棚, 之具 》 中提到 一曰栈 。 以木构于焙上, 编木两层, 高
[ 2 ] ( P51 ) ” 茶之半干, 升下棚, 全干, 升上棚 。 一尺, 以焙茶也 。
“育 ” “育, 还有一种名为 的器具也是类似的功能, 以木制 之, 以竹编之, 以纸糊之 。 中有隔, 上有覆, 下有床, 傍有 门, 掩一扇 。 中置一器, 贮 譝 煨火, 令温温然 。 江南梅雨 [ 2 ] ( P51 ) ” 《茶经 》 “棚 ” 时, 焚之以火 。 育者, 以其藏养为名 。 中 和“育 ” 都是被列入《二之具 》 的篇章中, 属于制茶器具, “育 ” “以其藏养为名 ” 还不属于茶具, 只有 的条目中提到
茶叶是一种很特殊的物品, 它易潮, 易串味, 人们自 古就对茶叶的储藏给予重要的认识 。 随着茶文化的发 展, 茶叶的储藏方式和储藏器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传说神农氏最初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茶叶开始 被人类利用,最初茶叶是用来食用的,取其茎叶嚼用或 入菜,并非作为饮料使用,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叶储藏 概念 。 到了汉代,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 成为商品 。公元前 59 年, 西汉川人王褒在他买卖家奴的
《茶与宋代生活 》 “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中的 梅在 中提到
[ 5 ] ( P23 ) 两款鎏金银茶笼说明唐人也用茶笼贮放饼茶 。 ”
图片
罗合则
另外还有瓷质 、铜质等多种材质的茶盒 。 唐代陶瓷 业兴盛, 已经形成“北白南青 ” 的陶瓷格局, 是以陶瓷制
图片 法门寺出土鎏金飞鸿毯路纹银笼子
作的茶盒也较为常见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萧翼赚 , 传为阎立本所作,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茶 兰亭图 》 画 。 画面描绘了一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画面两 个侍者正在煮茶调茗,画中布置了一组唐人煮茶的茶 具, 地上放着茶床, 床上放着茶碾 、 茶盏托和一盖罐 。 此 盖罐应该是用来盛放茶粉的茶盒 。
《北苑别录 》 :“夫茶之入贡, 圈以箬叶, 内以黄斗, 盛以花 箱, 护以重篚, 扃以银钥 。 花箱内外, 又有黄罗幕之 。 可谓 ” 什袭之珍矣 。
[ 1 ] ( P140 )
《乾淳岁时记 》 清人继壕引用周密 进
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茶, 名北苑试新, 行注释:“仲春上旬, 皆方寸小夸 ( 譧 ) 。 进御止百夸 ( 譧 ) , 护以黄罗软盝, 藉以 臣封朱印外, 用朱漆小匣, 镀金锁 。 青蒻, 裹以黄罗夹 譟 ,
59
农业考古
2014 ·2 《曲洧旧闻 》中提到: 宋代也用纸储藏茶叶的方式 。 “范蜀公与司马温公同游嵩山 ,各携茶以行 。温公取纸为 帖 , 蜀公用小木合子盛之 , 温公见而惊曰 : “景仁乃有茶
[ 1 ] ( P767 ) 具也 。 ” 司马光用纸包着茶叶, 看到范镇用木盒子
在此提出了将茶饼在保藏前先用火烘焙祛除湿气,在放 入已经用过的漆竹器中密封保藏 。 有些茶饼用箬叶包裹甚至不加烘焙而直接密封存 《茶录 》 “茶笼: 茶不入焙者, 放。 宋代蔡襄 中提到 宜密封,
图片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
图片
纸囊
《茶经四之器 》中提到 茶粉的储藏器具称为 “合 ” ,
[ 2 ] ( P114 ) “罗末以合盖贮之 ” 意为罗筛筛下的茶末须用有盖
“合 ” “其 的盒进行储藏 。 材质多样, 陆羽提到的合为竹制 合以竹节为之, 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 盖一寸, 底二寸, 口径四寸 ” 。 [ 2 ] ( P114 )
[ 14 ] ( P161 )
图片
宋钧窑茶入
总体来说,宋代的饼茶主要用箬叶包裹后用茶笼等
图片 福建邵武黄涣墓出土的茶笼
器物进行贮藏,也有用囊或纸进行包装储藏 。 而散茶类 用瓷瓶贮藏 。与唐代一样, 也有用火焙茶的储藏方式, 但 是宋人在唐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密封藏茶的概念,密封藏 茶的方式更为方便,一方面减少了烤焦茶饼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既可以防止潮湿又可以防止串味 。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两宋时的斗茶之风在明代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 替,散茶的出现对茶叶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 储藏显得更为重要 。 《茶谱 》 明代朱权的 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本茶书, 里 面记载的饮茶方式继承了唐宋的一些传统方式,又开启 了明清的新风气,其中记载的关于储藏方法延续了宋代 《茶录 》 “茶宜蒻叶而收, 中的方法, 比如其中记载的 蔡襄 喜温燥而忌湿冷, 入于焙中 。 焙用木为之, 上隔盛茶, 下 隔置火 仍用蒻叶盖其上, 以收火器 。 两三日一次, 常如人
2014 年第 2 期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李竹雨
摘要: 茶 叶 是一种很特 殊 的 物 品, 它易潮 , 易串 味, 人 们自 古 就 对 茶 叶 的 储 藏 给 予 重要 的 认 识 。 从 早 期 的 到唐煮宋 点, 再 到明 代 散 茶 兴 盛 , 茶 叶 的加 工方 式 和 品 饮方 式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而 与 之 对 应 的茶 生煎羹 饮, 叶 的 储 藏方 式 储 藏 器具 也 随 之发 生 了 变 化。 关键词: 古 代; 茶 叶 ; 储 藏 ; 器具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2335 ( 2014 ) 02 - 0057 - 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