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合集下载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突发灾害事件是指在人们的正常预期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包括恐惧、不安、绝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受灾群体克服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面临极度的紧急情况和巨大的压力。

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安稳,使他们感到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暴躁、易怒、睡眠问题、缺乏食欲、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受灾群体进行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心理应激的干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针对受灾群体的紧急需求,要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基本需求。

这包括提供食物、饮水、医疗、住所等保障,缓解他们的社会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为了减少灾后创伤的发生,应该尽快解决家庭重建问题,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此外,心理应激的干预还应包括心理援助和心理治疗。

心理援助旨在帮助受灾群体更好地应对应激反应,学会释放情感和压力,重建情感联系和支持网络。

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支持小组等形式进行,为受灾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应激管理的手段。

同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缓解他们的心理痛苦,促进康复。

危机干预是指在灾害事件过程中,针对受灾群体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紧急危机的干预措施。

危机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疏导情绪和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体辨别情绪波动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惑,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危机处理则侧重于帮助受灾群体建立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压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危机干预的核心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心理损伤和心理创伤。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2008 年5 月12 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 级特大地震, 这一历史性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因此, 对于灾区人民受灾后及时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

灾后灾区的重建是漫长的, 而灾民的心理重建更是艰巨的。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所以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灾后3 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帮助受灾人民消除心理阴影,恢复生活信心, 实现“心理重建”是当下刻不容的艰巨任务。

1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有研究表明, 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 , 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 个体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 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 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 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 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性的心理应激反应, 如焦虑、紧张、恐惧、寝食不安或情绪激动、大哭大闹更为普遍, 这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 还会出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 甚至有自杀念头。

1. 1 情绪反应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有害怕、惊恐、否认、焦虑、怀疑、悲伤、沮丧、无助、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易怒、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首先, 害怕、惊恐是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 而且这一反应会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出现持续的担忧与深深的无助感。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2006年8月,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以17级以上的狂风,使福建省福鼎市受到重创。

房屋倒塌,家园破碎;渔船、渔排被毁;亲人丧生⋯⋯悲伤与绝望笼罩着一个个受灾的家庭。

“要让受灾群众尽快从悲伤与绝望的心境中走出来,集中力量重建家园!”台风之后,政府在高度重视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心理的援助。

心理援助,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整。

本文作者被抽调参加福建省首次组织的灾后心理救援,前往重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恐惧和绝望。

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因此,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

1 突发灾害事件与心理应激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1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还有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1]。

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应激强度大等特点[2]。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

1.2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突发灾难性应激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是给人们带来巨大伤害和心理压力的事件,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

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救援,必须建立现场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预案,以便在灾难发生后尽快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支持和疏导。

本文将讨论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1. 成立心理应对小组:在灾害事件发生后,应第一时间成立专门的心理应对小组,由具备心理学、社会工作、调解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

2. 制定应急预案:心理应对小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涉及以下内容:灾害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受灾人员的心理需求评估、现场心理干预和支持策略、维护受灾人员隐私和保密、辅导人员自我保护等。

3. 培训心理干预人员: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现场心理干预技巧、应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心理危机干预原则等。

同时,培训还应包括灾害事件的情景模拟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灾难发生后的心理支持和疏导1. 快速反应:灾害事件发生后,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尽快赶到受灾现场,与受灾人员建立联系,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2. 心理需求评估: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根据灾难的性质和程度,对受灾人员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情绪状态、应对能力、创伤经历等多个方面,以确定干预的重点和策略。

3. 现场心理干预和支持:根据评估结果,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给予受灾人员适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干预手段可以包括心理支持、情绪释放、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

4. 维护受灾人员隐私和保密:在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时,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保护受灾人员的隐私和保密,并尽量减少对其造成的侵犯和不适感。

5. 辅导人员自我保护:在进行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时,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并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如果发现自己无法进行有效干预或出现身心疲惫的迹象,应及时向上级汇报,以便更换工作人员。

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安全干预:确保干预者的安全,同时将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和危险降到最低。

2. 给予支持: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与当事人积极地沟通与交流,使其认识到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也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3. 提出应对方法:让当事人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并帮助其确定能现实处理其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法。

4. 制定计划: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并与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计划,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

5. 获得承诺:回顾和改善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获得当事人的直接而真诚的承诺,以便当事人会坚持按照预定计划和方案行事。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干预措施还需要根据受灾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

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

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一、总则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人们面临着极高的精神心理压力,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和救援。

本文就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能够尽可能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和痛苦。

二、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1.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

在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人们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

这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但应对不当则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2.抑郁和失落。

灾害和突发事件不仅对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还会对其家庭、工作和财产带来影响,从而引起抑郁和失落情绪。

3.愤怒和无助。

在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人们往往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仍然无法掌控局面,从而产生愤怒和无助情绪。

三、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原则1.及时性。

灾后心理干预应尽快进行,以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

2.个体化。

心理干预应根据个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救助方案。

3.综合性。

心理干预应该是综合的,包括常规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康复计划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4.灵活性。

心理干预应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为人们提供不同的帮助。

四、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方法1.建立联系。

灾后心理干预应尽快与灾区人群建立联系,拉近双方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援助。

2.心理咨询。

灾后心理咨询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理清思路,找到出路。

3.心理支持。

对于受灾人员,面对极度心理压力往往需要一定的心理支持,主要来自于人类同胞的关心、关爱、支持和鼓励。

4.解决问题。

对于遇到实际问题的人,需要灾后心理干预人员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比如提供帮助让他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5.关注群体性心理问题。

在灾后心理干预中,需要特别关注群体性心理问题的发生,比如因过度接触灾难信息而形成的心理疲劳等。

6.心理治疗。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和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课件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和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建立××市自然灾后心理救援及现场危机干预
组织机构和队伍,负责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指示 和工作安排,对××市辖区内自然灾害后实施 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
及自杀的发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干预基本原则 1.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
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 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 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2.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 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员数,安排工作,制定工作时间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四)队伍的组建: 现场心理救援及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由××市心
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负责组建,以本地精神 科医生、临床心理治疗师、精神科护士为主。 (五)出发前准备: 1.了解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灾难类型、伤亡 人数、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 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7.准备宣传手册及简易评估工具,熟悉主要干 预技术。
8.做好团队食宿的计划和准备,包括队员自用 物品、常用药品的配备等。
9.尽量保留全部发生的财务票据。 (六)现场工作流程 1.接到任务后按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当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

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1 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

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

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 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 ,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 Solomon 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 ,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

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 与应激相关的障碍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 of Extreme 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Milgram 1998)[5]。

2.2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

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

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

这些因素,将极大地侵害受灾者的心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斗力。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创伤后应急障碍。

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

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

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而蓄积的心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生时尚无突出心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

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专家认为,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

最佳干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也就是“黄金72小时”。

发生危机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及时干预,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危机事件类型、心理刺激强度、污染人群数量、污染人群划分、现场的资源等。

试论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

试论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

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干预策略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法等分析方法,论述了突发灾难事故的症状分类、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阶段、突发灾难事故应对评估,关注突发灾害事故后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旨在为突发灾难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提供一些思路。

论文关键词: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目前,我国仅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2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恐怖主义活动等的受害者,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

巨大的灾难一下子就把人推向了绝境,很少有人有能够承受应付灾难的足够力量。

突发灾难事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

在死亡、损伤、失去面前,抚平人们心灵伤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救治。

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干预,甚至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

美国“911事件”后立即成立了心理创伤救治小组,对爆炸案的受害者进行跟踪式的专业心理疏导。

研究表明,对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的理想状态是:当不可逆转的灾难降临时,以临床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组成的救援人员能够形成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体系,使得灾后人们的应激性心理障碍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因此,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应激因素进行概括分析,了解突发灾害事故后应激反应的心理过程,及时、恰当地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激反应症状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为了便于解释,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讨论。

实际上在强烈的应激源(突发灾难事故)的作用下,三者是共同发生的,而这三种反应又是相互影响的。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综合反应。

(完整版)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完整版)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3.教育评估: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策略和内容。
二十、跨区域协作
1.协作网络:建立跨区域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协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互助。
2.联动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跨区域联动机制,协同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3.协作平台:搭建跨区域协作平台,定期举办协作交流活动,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的整体效能。
4.降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发生的风险;
5.促进受灾人群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
二、组织架构
1.成立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相关工作。
2.设立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专家库,为受灾人群提供专业支持。
4.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共同参与,形成联动机制。
2.工作展望: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规划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的长远发展目标。
3.持续改进:根据工作总结和展望,不断优化工作策略,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十三、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1.法规制定: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2.法规宣传: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的意识。
二十五、社会支持与公众参与
1.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2.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促进公众参与心理健康事业。
3.志愿者服务:发展壮大心理援助志愿者队伍,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本工作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全面、高效、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对受灾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组织架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资源配置、协作机制等多方面的规划与部署,确保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同时,强化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执行,提升心理援助服务的普及与质量,鼓励社会支持和公众参与,共同为受灾人群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期待能够为受灾人群提供长期、持续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助力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建美好生活。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灾害事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人们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往往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无助感、愤怒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对于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进行研究及应用,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

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在灾害事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在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中,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严重的紧张和恐慌;在车祸、爆炸、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中,人们更可能会出现失去亲友、恐惧冲击、心理创伤等多种不适应症状。

灾害事件实际上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打击,其危害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同时也存在对人们安全感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除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外,还可能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在灾难发生后,部分灾民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反应,持续较长时间,甚至进一步转化为广泛性发作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其他心理障碍。

灾难事件中的危机干预灾害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

灾害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旨在帮助灾民处理好恐惧、紧张和心理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紧急心理干预是早期心理干预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灾害发生后,尽快发现和诊断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

同时,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应激管理策略,以帮助灾民尽快缓解重度恐慌的状态,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恐惧等症状。

除了急救行动外,这里还列举了几种常用的心理干预形式:社会支持系统灾民在灾害事件发生后,需要大量的朋友、亲人、家人以及其他干系人的支持。

社会支援力量的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灾后的联络网,来满足灾民应对危机和恢复正常生活中的社会、情感和经济辅助等各方面需要。

多维度的心理支持针对灾民不同心理情况干预采取不同策略,帮助其尽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基于灾民情况的差异性,在干预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采用更符合灾民个体的干预策略。

突发灾害后的危机心理干预

突发灾害后的危机心理干预

突发灾害后的危机心理干预突发灾害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产生心理危机。

危机心理干预,就是要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力求最大程度解决人们面对自然灾害事件时的心理危机。

标签:突发灾害;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各种灾害事件也一直伴人类左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焦虑和恐慌。

面对日益增加的生存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突发灾害事件对人心理的影响及如何摆脱这些不良的影响,即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

一、突发灾害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一)突发灾害事件的特点和范畴突发灾害事件是指那些事前难以预测或无法预测,在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前兆的临时突然性灾难,可以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这类事件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1]。

通常来讲,突发灾害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突发地质灾害和突发人为灾害。

(二)突发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当人们遇到某种突发灾害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生理心理学上的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2]。

灾害发生,其强烈的心理冲击会使人陷入紧张和恐慌,其巨大的危害会使人陷入巨大的自责和痛苦,并表现出相应的应激性生理心理反应,主要表现有[3]:情绪反应异常、认知障碍、生理反应异常、行为异常和交往异常。

这种强烈的应激状态,会使人产生心理危机。

Caplan[4]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理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境时,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法应对眼前的处境,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实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5]: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使当事人主观痛苦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降低。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和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课件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和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 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 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自愿者。
第五级人群:通过媒体宣传受灾的人。 3.目标人群评估、制定分类干预计划。 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目标人群分
4.后勤保障组: 组长: ×× 成员: ×× 5.安全保卫组: 组长: ×× 成员: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自然灾后心理救援及现场危机干预 (一)目的 1.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带来的心理
社会影响。 2.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3.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4.减低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创伤,预防精神疾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我省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如地震、泥 石流等频发,给国家及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 时也带来了心理上的问题,灾后心理的共性问题 以及负性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若不 及时给于现场心理干预,灾后所造成的心理创伤 永远无法挽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卫生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 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要 求,××市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按照卫生局 领导的指示及中心的发展规划、职责,特制定本 预案。
7.抱现实的态度。干预者无回天之力,但人们 存在的本身是对受害者的一种给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8.干预者学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 要使它影响帮助。
9.学会处理受害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 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

突发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研究

突发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研究

管理动态突发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研究■赵佳摘要: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产生后,很多人会亲眼见证生命的消亡、肢体上的残缺,悲怆和痛楚会填充每一个灾区群众的内心,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恐惧等消极心理,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心理临床研究表明,突发性自然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影响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特别是在心理发展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会导致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长期积累,心理健康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形成人格障碍。

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突发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技巧,以期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质量,为促进灾区人民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突发性自然灾难对灾区群众的影响是终生的,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还会影响到他们周边的人甚至是后代。

因此,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心理危机干预,能够有效减少灾难对个人的心理损伤。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创伤心理研究小组曾对汶川大地震的受灾群众开展过心理调查活动,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在突发性自然灾难产生后,处于儿童期的个人比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个人产生的性格缺陷更多。

因此,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下的心理创伤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处理,防止灾害心理问题产生代际性传播,从而影响到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

一、突发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概述突发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产生突发性自然灾害以后,相关工作部门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心理干预方案为灾区群众提供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心理指导活动。

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灾后重建工作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使受灾群众形成应对心理压力的合理方式,并使受灾群众逐渐恢复到正常生产生活的心理状态上。

由此可见,突发性自然灾害心理干预体系是建立在应激性心理障碍的研究基础上的心理创伤治疗体系。

这种心理干预体系适用于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同时鉴别因自然灾害产生的心理创伤等级,并付诸专业心理健康建设机构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活动。

浅析灾害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灾害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灾害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陈志坚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0(003)008
【摘要】凡经历灾害性事件的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受灾人群、救灾人员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痛、恐惧、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终生的困扰.因此,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陈志坚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 [J], 顾红霞
2.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 [J], 文荣康
3.浅析灾害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J], 陈志坚
4.灾害性心理应激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机制——临床心理学的视角 [J], 陈倩
5.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J], 贺泉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2006 年8 月, 50 年来最强台风“桑美”,以17 级以上的狂风,使福建省福鼎市受到重创。

房屋倒塌, 家园破碎; 渔船、渔排被毁; 亲人丧生⋯⋯悲伤与绝望笼罩着一个个受灾的家庭。

“要让受灾群众尽快从悲伤与绝望的心境中走出来, 集中力量重建家园! ”台风之后,政府在高度重视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心理的援助。

心理援助,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整。

本文作者被抽调参加福建省首次组织的灾后心理救援,前往重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 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恐惧和绝望。

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 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因此, 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

1 突发灾害事件与心理应激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 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 1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 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因素; 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还有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 1 ] 。

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应激强度大等特点[ 2 ] 。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 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 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 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

1. 2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突发灾难性应激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一般应激反应会维持 6 ~8 周。

在突发事件面前, 个体如果没有类似的事件经验,也没有充分的应对准备,再加上外界信息的不明确性,很可能造成人们生理功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而其中又属情绪异常最易被直接观察到。

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疑虑、悲伤、沮丧、忧郁、易怒、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自责、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死感、肌肉紧张等。

在情绪方面表现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在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 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心理应激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

由于处理心理应激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

对于大部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应激反应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

少数人的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工作与人际交往,可持续数年甚至延续终生, 致使生活质量下降。

灾难发生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急性应激障碍(A SD )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 、抑郁、焦虑、分离障碍、乙醇、药物滥用、自伤、自杀等。

1. 3 心理应激反应的发展过程心理学研究发现, 突发事件中人们心理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或休克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 个体主要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意识模糊。

其次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由于灾害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 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 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

但不知如何做,会使用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不适当投射,对解决问题的应对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再次是解决期或适应期,此时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 并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最后是危机后期或成长期,多数人经历了灾害危机变得更成熟,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获得一定的积极应付技巧,但也有少数人消极应对而出现冲动行为、焦虑、抑郁、分离障碍、进食障碍、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甚至自伤、自杀等。

鉴于上述理论,可依时间先后,将心理应激反应分为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心因性反应、持久心因性反应三个阶段。

2 心理危机的干预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 增进心理健康。

现代意义的心理干预,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

就是要以人为本, 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尊重。

2. 1 时间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 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

2. 2 对象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 既有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 也有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易感人群、老人、儿童, 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 3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2. 3. 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做好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措施。

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 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率; 相反, 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

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 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 3. 2 认知干预面对突发灾害事件, 人们所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认知和情绪反应。

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创伤性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

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认知功能,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 从而使人陷于难于自拔的困境,失去了目标,觉得活着没有价值或意义,丧失了活动的能力和兴趣,甚至自恨、自责、自杀, 这些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

因此应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其不合理思维,以提高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能力。

2. 3. 3 提供准确信息面对突发事件, 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的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

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

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

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起到防止个体受应激的消极影响,控制恐慌,稳定大众情绪的屏障作用。

2. 3. 4 帮助居丧者顺度利过悲哀过程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 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

居丧之初为“休克期”, 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建立支持关系。

居丧之初, 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这一事实, 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 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

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 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如代为照看孩子, 料理家务。

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 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 使他们能正视痛苦, 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2. 3. 5 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理解、支持、安慰, 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

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2. 3. 6 配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理干预的辅助方法, 目前主要使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它能够明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改善睡眠质量, 减少回避症状。

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因此应针对个体的躯体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可以减少过度警觉症状,对于急性应激反应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3 建立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积极开展心理援助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及各种自然灾害,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标志。

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灾后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念, 也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

当前,我国的灾难心理干预大多是在出现问题后被动参与的,而主动干预的较少, 其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把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完整的救援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加体现政府对受灾区人民的人性化关怀。

为更好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由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各学科专家建立各级危机干预的机构,形成自下而上的网络。

可由热线电话、健康网站、心理咨询门诊、监测评估中心等构成网络的不同经纬, 还应与国外建立业务上相互交流和援助的关系[ 8 ] 。

在卫生部门的工作中,应有专人负责本地区各人群的精神卫生问题, 加强心理救助专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并对各级医院急诊科、社区卫生人员、基层干部逐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 在灾害发生之后, 能快速有效地对受灾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