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赋体文化浅析

合集下载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以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东汉赋体文学的兴起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赋体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赋体文学的兴起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东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东汉赋体文学的特点东汉赋体文学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既有以描写山水、人物、风物为主题的田园赋,也有以叙述历史事件、抒发思想感情为主题的叙事赋,还有以抒发个人情感、抒发政治抱负为主题的抒情赋等。

这些赋体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写实的叙述,也有抒发情感的抒情,展现了东汉时期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东汉赋体文学的发展趋势在东汉时期,赋体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文学题材的多元化东汉时期,文学题材开始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田园、宴会等题材,而是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这种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丰富了赋体文学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的需求。

2.文学形式的创新东汉时期,赋体文学的形式也开始不断创新。

一方面,赋体文学开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结合,如与诗歌、散文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赋体文学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如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3.文学思想的深化东汉赋体文学在内容上开始追求思想的深化。

赋体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政治抱负和人类命运等大问题。

作品中通过对历史、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4.文学作品的群体化东汉时期,赋体文学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群体。

除了宫廷文人外,士人、官吏、农民等也开始参与到赋体文学的创作中来。

这种群体化的创作模式使得赋体文学的内容更加广泛,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和情感。

东汉赋体文学在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赋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古文体,用赋来记录和彰显我国举办的这一彪炳奥史的冬奥会,主要是出于对赋所具有的文体独特优势的考较而定的。

为使一般非专业的广大读者对赋有所较深入的了解,在此特对该文体作一普及X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赋是一种什么文体?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在文学体裁中具有什么分量和价值?这是一般接触赋的读者通常会提到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若作详细解说,恐怕要用很大的篇幅。

但若作简约回答,即可曰:赋为中国独有的文体,是我国的国粹,始于三代,盛于汉唐,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分量。

那么,具体点说,该如何表述和看待呢?从词义学看,辞书对赋的表述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

《辞源》释为“赋者,古诗之流也”,“铺叙其事曰赋”,“乃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对赋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学人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作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

有说“不歌而颂谓之赋”,有说赋为“散韵结合之文”、“诗化之文”的。

刘勰则把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总之,无论是辞书还是历代学人,大都叙及了赋为亦诗亦文即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及概揽宏阔、铺张扬厉的特点。

从赋的结构看,它的句式构成基本为四六句,即“骈四俪六”。

讲究对仗声律,注意音韵和谐。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句式亦有些变化,承传并历揽“骚”、“骈”、“律”、“文”诸体,故有“骚赋”、“古赋”、“骈赋”(又称律赋)、“文赋”等诸类之说。

对于界定或分类何为骚赋,何为古赋,何为骈赋及何为文赋,大体可据以下之不同划分之。

骚赋,指的是仿照或效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在形式上同《楚辞》区别不大,且多以“兮”字入文。

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是“体物”。

汉初的骚赋开楚辞转化成赋体之发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

浅谈诗经中赋的艺术探究

浅谈诗经中赋的艺术探究

浅谈诗经中赋的艺术探究《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诗经》的诸多表现手法中,“赋”是一种基础且重要的艺术形式。

赋,简单来说,就是平铺直叙,直抒胸臆。

它不像“比”那样借助外物作比喻,也不像“兴”那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是直接对事物、人物、情感进行描述和表达。

在《诗经》中,赋的运用极为广泛。

例如《卫风·氓》一诗,整首诗基本采用了赋的手法,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婚姻,再到被抛弃的过程详细地叙述出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开篇就直接描写了男子憨厚的样子以及他前来的目的,没有任何的迂回和铺垫。

接下来,女子回忆了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些叙述清晰地展现了女子在恋爱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

再到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通过直白的描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女子的辛勤付出以及婚姻生活的不如意。

整首诗通过赋的手法,使这个爱情悲剧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对女子的遭遇感同身受。

又如《豳风·七月》,这是一首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诗歌。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以月令为线索,逐月地描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劳动和生活。

从春耕、秋收、冬藏,到祭祀、狩猎、纺织等,事无巨细,一一罗列。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农民的艰辛有了直观的认识。

赋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和质朴。

它不借助过多的修饰和象征,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这种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产生共鸣,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了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同时,赋也能够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出丰富的细节。

在《郑风·女曰鸡鸣》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夫妻之间清晨的对话被生动地记录下来,通过这些细节,展现出夫妻之间温馨和睦的生活场景。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深远而丰富。

其中,“赋”作为《诗经》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诗经》中“赋”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二、何为“赋”“赋”是《诗经》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以铺陈、直叙的方式,将事物、情感、景象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经》中,“赋”常用于描绘自然风光、人物形象以及社会生活场景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三、“赋”的艺术特点1. 形象性:“赋”在描绘事物时,注重细节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事物的形象。

如《关雎》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河畔的景色、鸟儿的鸣叫以及女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2. 生动性:“赋”在表达情感时,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将情感传递给读者。

如《采薇》中,通过描绘征战的艰辛和思乡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性:“赋”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

这种情感表达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赋”在《诗经》中的地位与影响1. 丰富了《诗经》的表现手法:“赋”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法,为《诗经》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2. 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赋”的艺术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传承了文化传统:“赋”作为《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诗经》中的“赋”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铺陈、直叙的方式,将事物、情感、景象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诗歌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

同时,“赋”在《诗经》中的地位与影响不可忽视,它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传承了文化传统。

因此,对《诗经》中“赋”的艺术探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古代辞赋赏析

古代辞赋赏析

古代辞赋赏析古代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的关注。

辞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随后发展成为了汉赋、魏晋辞赋以及唐宋辞赋等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古代辞赋进行赏析,并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古代辞赋赋体形式各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各种情感和思想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体验和反思。

辞赋以其华美的辞章、流畅的韵脚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思想意识的传递者。

古代辞赋在题材上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宫廷生活、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

例如,北宋辞赋家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乱和政治腐败的思考,并通过描写草木、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王勃的《滕王阁序》则以叙事手法描述了杜牧的政治生涯,并通过对滕王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奢华生活。

除了题材的广泛性,古代辞赋还以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辞藻为人所称道。

比如,辞赋家常常运用拟物、夸张、对比、借代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使柳树成为了感情的寄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比手法,将人物在高楼之巅的壮丽景象与地面上的喧哗和平民之痛相对照,表达出了对王朝昌盛和社会安宁的期望。

古代辞赋不仅在文学方面卓有成就,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辞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格外受到推崇,甚至成为了文人的必修课。

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如苏轼、杜甫、李白等都是辞赋领域的重要代表,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才华,更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心声。

总之,古代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广泛性、修辞手法和辞藻华丽性方面都具备独特的特点。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流传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基石。

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其中,“赋”是极为重要的一种。

本文将就《诗经》中的“赋”艺术进行深入探析,旨在揭示其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二、何为“赋”“赋”作为《诗经》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指的是通过直接的叙述、描绘和铺陈来展现事物的形象和情感。

在《诗经》中,“赋”的艺术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赋”的艺术特点1. 直抒胸臆:在《诗经》中,“赋”往往直抒胸臆,以平实的语言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2. 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描绘和铺陈,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结构严谨:在运用“赋”的手法时,诗人往往注重结构上的严谨和条理,使诗歌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诗经》中“赋”的运用在《诗经》中,“赋”被广泛运用于各个篇章,通过对自然、人物、社会等方面的描绘和叙述,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例如,《关雎》中通过对鸟鸣的描绘来抒发情感,体现了“赋”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和深刻;《卷耳》则通过具体的铺陈,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对远在他乡爱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赋”还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描写,如《伐檀》等篇通过直接叙述劳动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五、“赋”的艺术价值“赋”作为《诗经》中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赋”能够直接、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赋”通过具体的描绘和铺陈,使诗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具有较好的艺术美感。

此外,“赋”的运用还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结语综上所述,《诗经》中的“赋”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衣殿臣“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

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

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

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

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

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

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

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

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

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

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

《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

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古代文体概观--赋体和骈体文

古代文体概观--赋体和骈体文

古代文体概观--赋体和骈体文在文体史上,还有两种为我国文学所特有的文体,即赋和骈文。

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为发达的文体,历代文学史家往往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并举,称为“汉赋”,以志其擅一代文学之盛。

赋的主要特点及其来源是怎样的呢?先秦时代,从大的方面说,只有诗、文两类。

《诗经》、楚辞是诗;诸子著作、历史散文是文。

从体制上看前者押韵,后者散行,极易区分。

而赋这一文体,却十分特殊,从篇章结构和语言形式上看,它既有诗的某些因素,又不同于诗;也有文的因素,但又不完全同于文。

如它句式大体整齐,押韵,重文采,接近于诗;但又经常间杂着散文句式,用主客问答方式,铺陈事理,从而接近于文。

因此它实介于诗文之间,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中,有时将其与诗、文并列,有时归于文,或与散文相区别而归为“韵文”。

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的荀子。

据记载,荀子有赋十篇。

现存五篇,其内容主要是用铺张的手法分别叙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物,字句大体整炼,多用四言,散韵兼杂,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

在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体。

这些都是后来一般赋体的特征。

而从荀赋的来源看,它大概与春秋以来流传的一种民间俗体——“隐语”有关。

隐语的特点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一般用一问一答方式,巧言以壮物。

战国时代,“隐语”传入宫廷,成为策士说客的一种辞令,有时并用来讽谕人主。

荀赋正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荀赋出现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和积极仿作,所谓“荀卿《礼》《知》二篇,纯用隐语,虽始构赋名,君子略之。

”(清程廷祚《骚赋论》)赋体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得以盛行起来,是受到楚辞的影响。

战国末年,继荀子写赋的是楚国人宋玉。

宋玉是“楚辞”家兼赋家。

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有“宋玉赋十六篇”。

这个数字是包括“辞”、“赋”两类的。

宋玉的赋作见于《文选》所载者四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赋体的特点

赋体的特点

赋体的特点
赋体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它以富有气势和神秘感地抒发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它以古风古韵的辞藻,古律结构为特征,以表达主题思想,传达文化和艺术的信息为目的。

赋体的文字特点是,多用比喻和象征,把一种情感和意境用动态和静态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以突出共通的情感和思想。

大多数赋体文章以表达自然景物,人物性格,哲理道德和文明文化为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赋体文学是以抒情散文为基础,但它有很多种形式。

它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抒情文章,还可以是诗词和古训。

它最常见的形式是诗歌,其特色是以抒情形式客观地反映生活的美丑悲喜,也可以表达孤独的情感。

另外,赋体文学常以古风古韵的辞藻来表达主题思想,有时使用它来表达哲理道德,但通常有重复的文字和诗句,这是因为赋体文学强调它所说的内容,而不是仅仅使用许多华丽的词语。

此外,赋体文学的古律结构特点也值得我们留意。

律诗是以行为基本单位的句子,古典诗歌以古律来组织,并且有一定的节奏,使诗歌更容易被记住和唱出来。

赋体文学结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和文明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色,受到众多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从古至今,赋体文学能够传达不朽的思想,使人们明白其中的奥秘,激发新的理念,丰富文学文化,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赋体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包括:以古风古韵
的辞藻与古律结构,多用比喻和象征,把一种情感和意境表达出来,以抒情形式反映生活的美丑悲喜,反映哲理道德等。

赋体文学是融合文学,艺术,哲学和文明文化的综合性文学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古代赋体研究总论

中国古代赋体研究总论

中国古代赋体研究总论
古代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赋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至汉代及以后的唐宋元明清时期,古代赋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且影响深远。

古代赋体的特点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以抒发情怀为主,把思想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古代赋体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把人们的心灵深处的情感流露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古代赋体的研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赋体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及文学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赋体的研究要从多方面进行,要深入研究其形式、内容、思想等,要考察古代赋体的历史渊源,要分析古代赋体的文学特色,要分析古代赋体的技巧,要考察古代赋体的文学价值,要探究古代赋体的文化意义,要研究古代赋体的影响,要比较古代赋体与现代文学的异同。

古代赋体的研究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学、文学史、文学理论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赋体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掘古代赋体的文学价值。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流传至今。

其中,“赋”作为《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赋”的艺术进行探析,揭示其艺术特色与价值。

二、诗经中“赋”的艺术形式“赋”在《诗经》中表现为一种叙事、抒情的诗歌形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人物情感、社会风俗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其特点在于善于运用形象思维,以具体、生动的语言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1. 自然景象的描绘《诗经》中的“赋”常以自然景象为描写对象,如风、花、雪、月、山、水等。

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鸟鸣声和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爱情画面。

2. 人物情感的表达“赋”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具有独特魅力。

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如《采薇》中通过描绘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3. 社会风俗的反映《诗经》中的“赋”还善于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如婚恋、祭祀、农耕等。

通过对这些社会活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

如《蒹葭》中描述的婚恋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诗经中“赋”的艺术特色1. 形象思维“赋”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2. 情感真挚“赋”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真挚的特点,能够深刻反映出人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3. 语言优美《诗经》中的“赋”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魅力。

四、结论通过对《诗经》中“赋”的艺术探析,我们可以看到,“赋”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对唐代赋体文学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对唐代赋体文学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03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社会影响
强化社会体育意识
促进体育活动普及
唐代赋体文学中对于传统体育活动的描写,使得社会大众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活 动的普及和发展。
强调体育精神
唐代赋体文学中所描绘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竞技,更是一种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和体现。这些描 写强化了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重视。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跨文化交流特点,有助于促 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 交流与融合,增进彼此的了解 与友谊。
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文化创新
通过对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维护文化的多 样性和延续性。
在传承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基础上,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和文化 创新,可以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 发展和升级。
THANKS。
唐代赋体文学中对于传统体育活动的描绘,为后世的 体育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启示现代体育文学创作
通过对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入研究,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体育观念和思想,这对 现代体育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04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体育发展的启示
区域合作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旅 游的开发与推广,可以促进不同 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和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05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个案研究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传统体育活动描绘
要点一
蹴鞠
要点二
武术
要点三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孙传志(xx年xx月x日)一、赋体释义及分类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到汉代才形成特定的体制。

因此,人们视荀况为赋的鼻祖。

随首时代的变迁,这种文体经赤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汉代,赋的篇幅较长,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骈偶的成分增多,习惯于用典,是为“骈赋”;在唐代,更注重对偶的工整、平仄协调,是为“律赋”;从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的写法又来了一次大革命,返回了古代散文化的趋势,对声律、对仗、句式不是那么苛求,押韵也自由。

人们称之为“文赋”。

唐宋以后,直至今天,一直沿袭着这种写法。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赋体文,是一种以对偶、用典、声律、辞藻、意境、言志、抒情、形式等为特范的语言文学现象、抒情方式。

新体赋文,未受西洋文化影响,倒是承袭了国粹。

汉字有xx年历史,而白话文入赋,仅不足百年而已。

赋,首先是给自己看的,诗则反之。

因为,没有谁能比赋者自己更深在功夫里。

赋痴,其志凝;赋痴,其文工;赋痴,其技良。

不知赋,莫作诗;不晓辞,莫为赋。

“新古赋”,可谓新时代的汉赋。

不是文字散句,而是一种新体语风。

辞赋首不在于形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存在的理由、表现活力度、传衍力等都在于其内容是否适合那个时代与社会文化生产力。

中国古赋,侧重:格律、体式、秉承、意境、语质、汉字表现力。

赋文化,品评、鉴赏、传播--认知的普遍性,多表现赋人强烈情感与深刻哲理、情感、语质并重上;表现积极意义、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层面上。

因此,赋体文是社会历史范畴的文化痕迹与辞赋文化的总和。

故,辞赋大师潘承祥曰:“赋者,乃综合之体也。

赋家,则有包举宇内之心,吐哺八荒之志也。

”。

如:李春平紫阳阁赋三千里沔水,五百年紫阳。

大江东去,见证时代兴衰。

古往今来,走过沧海桑田。

山城依然山城,但今非昔比;紫阳还是紫阳,已除旧布新。

平湖如镜,环映山城魅影。

长桥卧波,联结三岸交通。

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

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

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赋体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说唱、讽刺、叙事等不同的文学元素,缔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

赋体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本文旨在阐释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

一、赋体文学的定义赋体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说唱、讽刺、叙事等不同的文学元素,以韵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赋体文学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思想,但它比诗歌更加的富有变化,它的技巧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它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

二、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赋体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也可以传递文化的理念,因此,赋体文学在传递文化理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展现民族文化赋体文学可以用来展现民族文化。

它可以表达民族文化中的传统信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以及历史传说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理念和精神。

2、传承智慧和知识赋体文学可以用来传承智慧和知识。

它可以表达作者对社会和历史的见解,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社会思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传播人文精神赋体文学也可以用来传播人文精神。

它可以表达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以及人类社会的演变。

三、赋体文学的影响赋体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赋体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文化的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它的文化阐释,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智慧和知识,以及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赋体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说唱、讽刺、叙事等不同的文学元素,可以展现民族文化,传承智慧和知识,传播人文精神,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阐释。

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指以特定的主题和情感为基础,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抒发和思考,对读者进行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启示。

赋体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时期和文人在赋体的创作中注入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赋体类型。

赋体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的“风”和“雅”两个部分,其中的“风”是描述民间风俗和生活情感的赋体,而“雅”则是描写君主政治和社会礼仪的赋体。

这些赋体作品具有朴实、直观的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赋体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歌唱的形式存在,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到了汉代,赋体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

在汉代,赋体的主题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骈文赋,即将两个或多个文句并列在一起,通过比较、对照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骈文赋的特点是语言华丽、修辞丰富,用词繁复,形式多变。

在骈文赋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其他形式的赋体作品,如议论性的赋、记叙性的赋等。

这些赋体作品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赋体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赋体作品以骈文赋为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唐代的赋体作品多以山水、宫廷、宴会等场景为主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唐代的赋体作品语言华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而宋代的赋体作品则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情世故和人性弱点的思考和批判。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赋体作品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和主题。

明代的赋体作品多以琴棋书画、宴会娱乐等为主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清代的赋体作品则更加注重对自然和历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无限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赋体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简单歌唱形式到汉代的骈文赋,再到唐宋时期的华美诗赋,最后发展成为明清时期多样化的形式和主题。

国学《体物写志——赋》赏析

国学《体物写志——赋》赏析

国学《体物写志——赋》赏析
体物写志——赋
【点睛之笔】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经典解读】
战国后期的荀况是最早把“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写的人。

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赋的体例正式得以确立是在汉代,被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叫做“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汉赋是在汉代时最盛行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其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来看,侧重于“铺采擒文”;从赋的内容上来看,侧重“体物写志”。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文体,在两汉400年间,受到相当多的文人的推崇,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骈赋,又称“俳赋”。

“骈”就是对偶的意思,骈赋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词气通顺,行文流畅,音韵自然和谐。

律赋,辞赋学术语,赋体的一个种类。

律赋,是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

“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

律赋的音韵和谐,对偶工整,对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被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所采用。

文赋是赋体的一种。

“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是指相对于俳赋而言的不拘泥骈偶的赋。

元代祝尧《古赋辨体》中说“宋人作赋,其体有二:曰俳体,曰文体”,并认为用文体作赋,“则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

其论虽对宋代文赋的评价有失公允,但却指出了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

赋体的特点

赋体的特点

赋体的特点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赋的主要特点
(1)句子的字数方面主要是四字或六字句;
(2)句式方面不仅追求错落有致,还追求骈偶;
(3)语音方面追求声律谐协;
(4)文辞方面比较讲究藻饰与用典;
(5)在内容上,倾向于写场景,用场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一、赋及其基本流变线索1、概念什么叫赋?赋,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这是一九八五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上的解释。

对于赋,我国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赋者,古诗之流也。

”(班固《两都赋》序),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艺文志》);第三种,“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我国古代,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两千多年来,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赋是并列于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的一种间于诗歌与散文的韵散结合的诗性文体,既可写景叙事,也能抒情说理。

2、赋的流变概要赋,最早作为诵的意思出现,既不是文体概念,也不是诗学概念,即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就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立的一种诵读。

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而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关于“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的记载,则是把赋作为六诗之一的诗学概念首次提了出来。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指《诗》的三种文体,而赋、比、兴则是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到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并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第三》),说明赋的根本,还是为诗经所立。

最后刘勰说“《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文心雕龙·诠赋》),表明了是《毛传》和《国语》开始把赋和诗区别开来,赋逐渐演进为独立的文体概念。

到了战国中后期,作为一种文体的赋才开始产生。

请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的一段话:“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赋体文化
摘要: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作为中国文学上一种独特的文体最能体现古中国人豪迈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性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发展的见证。

关键词:文体辞赋骚体赋四言诗体赋散体赋
正文
提及文学赋体,我们常常会很容易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洛神赋》,《子虚赋》,《前赤壁赋》等等。

但是,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呢?
一,初步形成。

(一)初步萌芽。

周代《诗经》对赋的产生起奠基作用。

周代《诗经》中已广泛地运用了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

赋诗直接陈述事物,如《小雅·四杜》反映了下层小吏的痛苦与不满。

诗中说:“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己于行……。

”这里采用对比手法,写出官吏之间的劳逸不均,暴露了上下官吏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下层小吏对上层贵族的不满与憎恶。

《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劳》等,都讽刺了暴虐的国君,批评了黑暗的政治,反对过重的剥削诗中指出人民的流离所,是当政者信用小人的结果。

所以, 我们从中可见《诗经》给予赋大致有两方面
的影响,其一是讽喻, 其二是铺陈刻画,从而说明《诗经》对赋的产生起了奠基作用。

(二)楚辞对赋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战国时代的文学,是一个百花盛开的畦地。

这时文学繁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但因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的局面,使这里没有传统的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因而造就了文章内容广泛,写作富有创造性的特色;更可喜的是,各国国君多喜欢听信策士游说之辞,策士为了迎合各国君王,除了用心研究各国形势和揣摩君主心理外,特别注意讲究文采,因此形成了当时那种铺陈扬厉的文风。

而当时楚国屈原创作的《离骚》,就是这一时期极其光辉灿烂的抒情篇章。

《离骚》作于顷项王时,是诗人受迫害、被放逐江南以后,忧愤而作的长诗。

《离骚》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常规, 利用民歌的形式创造了“骚体”诗。

这些楚辞对赋的产生很有影响,从中可见骚体诗对赋的隆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汉朝的繁荣经济和统治者的奢侈生活是赋兴盛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先决条件。

西汉统治者为了夸耀财力,极度享乐,大兴土木;宫殿苑囿,崔巍广大;珍奇异兽,四处收罗。

世家子弟声色游猎,夸豪斗富,风气奢靡。

西汉这时繁荣的经济和剥削阶级日益的奢侈生活,便给能表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赋准备了物质先决条件,并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汉统一中国后,赋这种文学形式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广泛采用。

文、景两帝时,随社会经济发展已有欣欣向荣之势。

像藩国的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都曾招文士著书作赋,由此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武帝时,对赋也很喜好,再以后,统治者又以赋取士(如后汉
顺帝刘保居然推出以赋取士的制度),使赋成为达到利禄的捷径,利禄迷人愈甚,赋的写作便愈加兴盛起来。

二、赋的发展沿革。

(一)两汉时期的辞赋创作。

西汉初期,贾谊曾作《吊屈原赋》,但基本上并没有超出屈原“骚体赋”的范围,而枚乘的《七发》却继承了战国游士对各国君主的游说和屈原《招魂》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并加以发展开创了赋的规模。

这时最著名辞赋家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写得较好的赋是仿楚辞体的《长门赋》。

全篇描写了被抛弃在长门宫里陈皇后的痛苦心情,写得细致而深刻。

从贾谊到枚乘、再到司马相如的赋,从形式上看,大多是从楚辞发展来的。

东汉时期,赋又有了新的发展。

如班固的《两都赋》就有难得的可取之处。

又加之张衡是抒情圣手,所以对后来的抒情赋影响颇大。

汉赋晚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变化。

就思想内容而言, 全盛时期大部分作品多用于颂圣,少部分用于讽喻;就形式而言, 全盛时期长赋居多,大部分作品铺排堆砌;而晚期,由于社会上政治的变迁而逐渐趋向于短篇,最初是继承楚辞的抒情咏赋,后来发展到铺张扬厉的大赋,但过于堆砌,有类辞书、缺乏感情;到东汉时,基本上抛开大赋堆砌极重的缺点,改作篇幅短小的抒情小赋,从而为六朝小赋开辟了道路。

(二)建安以后的文学开拓了赋的新路。

三国时期,曹操父子在政治上都有一定的抱负,新的政治形势造就了他们施展文学才能的有利条件。

他们把赋引向一条清新、活泼的道路,加强其抒情的气氛。

特别是曹植能用华美不艰涩的文字抒发感情,著名的《洛神赋》就是其
中佳作。

《洛神赋》的出现,使赋由平板铺叙转为清新活泼。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反对文章的雕琢气息,而以朴素的语言抒发内心情感。

他的辞赋,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情调极其悠闲,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志趣溢于言表。

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深的感染力。

他的《归去来辞》就是典范例证。

这些赋如轻风拂面,给人以清闲愉悦之感。

(三)唐宋时期在诗的巨流旁流淌潺潺小溪———赋的境况。

唐宋之时,是我国诗词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它标志着中国当时已成为世界上—个先进文明的国家。

而赋在唐宋文学的百花园中只不过是一株生机盎然的绿草了。

但唐宋时期古文运动,也自然会影响到赋的格局。

这一时期,赋完全挣脱离骈体文章的镣铐,改变了从两汉到六朝以来偏重形式,堆砌词藻典故,内容单薄的不良习气,象百川归大海般,赋这个小溪也汇入巨流的格局之中。

象晚唐时的杜牧,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词句为之兵卫”,如《阿房宫赋》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赋,体物写忐,清闲俊逸的风格特色。

宋代时,赋已基本散文化。

所以从文章的形式上说,赋的句子较整齐,多以四言、六言为主,插有五言和散文句式。

从总体看,这个时期的赋已基本和散文合为一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的需要,人们往往用更简洁、通俗的文字表意,而很少有人再用赋体。

但赋里那淋漓尽致的描写和极尽铺叙的夸张,那答辩式的经过和末尾画龙点睛的议论,那语言上的流畅清新、典丽藻饰等等,却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

三,赋体的格式。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四,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五,制度的变迁和赋体的发展。

一种新制度对某类文学需求时,确实对此类文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当这一制度发展到僵顽而腐噩的地步,对其所用文体也必然造成沮败与伤害,赋学的历史命运正如此。

(一)、从19世纪后期延续至20世纪初的“实学”思潮到“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是古典文学面临重大变落的阶段,赋学也遽然衰落。

(二)、从“左联”的文学主张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方针,将新文学再次指向平民化与大众化,使贵游文学样式的赋体创作甚至
研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1949年以后,延安文艺精神已成为全国文艺的指导方针,就赋域而论,近30年时间,不论创作,即使研究也付之阙如。

(三)、经过“文革”十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文坛进入了“新时期”,经济基础和文化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下,作为古典文学遗产的赋学首先在理论上得到重新的认识。

赋是一种极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体,这一特性使其发展由穷极变化而至丧失自我。

20世纪新的文化和文学语境,塑造了新的赋体观念,也影响了赋体创作。

有人认为赋是陈腐的帮闲文学,应当遗弃;有人则取其长于歌颂和体物抒情的特性,移植于白话诗歌散文的创作中;也有人试图恢复赋体的文言创作传统。

赋作为中国的古典文化,应取其精华,舍其糟糠,辨证的去对待赋体文学。

参考文献:
(1)刘刚:《宋玉辞赋考论》简介,《鞍山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张蔓莉:《略论汉赋对建安诗歌的影响》,《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杨东林:《从文体学角度考察魏晋时期的赋论》,《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鲍晓东:章学诚之赋论:赋体的生成与诸子文的联系,《理论月刊》2006年第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