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析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浅析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1. 引言1.1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大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品质,注重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培养,包括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等方面。
创新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倡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二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素质教育可以为创新教育提供基础,而创新教育则可以拓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和变化的背景下,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背景素质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中国,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素质教育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需求的变化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
这就需要教育系统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需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需要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背景是一个多元化、整体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时代需求,教育系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2. 正文2.1 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摘要】在中学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要给中学的历史创新教育以正确的定位。
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教育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机制。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要面临无数次考试,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迫使学生一切依照标准答案而不能有任何创造性发挥,结果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
这种现象在我们历史教育中也同样很严重!国外创新教育略述国外发达国家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
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的新人,即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上,如: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能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日本心学教授宫城音弥从他的研究角度作了阐述。
他认为创新素质应包括:活力(精力、魄力)冲动性、行为性;扩力(发展力、思考力和探索力);结力(组合信息能力、灵感、感知能力、联想力、构成力)以及个性等四个方面。
创新首先要通过活力即身心的精力,使扩力发挥作用,扩力扩散出来的东西又依靠结力而结合。
个性能调控活力、扩力和结力。
高中历史创新教法
高中历史创新教法探究摘要:高中创新教学是高中阶段开展历史学科创新教学的主渠道,这符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要顺利实施历史的创新教学,就必须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法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
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法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创新教法,供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比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比较教学法,指的是把两个或多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互相对比参照,从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结论,实现创新。
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详尽的分析之后,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
二、发散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发散教学法,指的是从某一基本史实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论证,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各种思想束缚,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时,教师可以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的结果,在中国也必然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为了能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证据,获得了大量新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实现创新。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日益成为核心和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历史科学属于一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而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结合笔者多年历史从教经验,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能力培养措施历史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独特的特点,一方面,历史学科所讲述的都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不可逆性以及单一性。
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材中对过去的历史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结论。
所以,高中历史要实施创新教育,改变传统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层面和立场去分析历史。
一、创造自然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创造轻松自然、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安全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放开心扉,大胆发言,积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不会受到其他人的笑话和议论。
教师对学生优异的课堂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每一个教学问题,都要尽量让学生客观地去分析、归纳和总结。
并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观点。
充分树立学生门的问题意识,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问则疑,疑则思”。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具体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实现纵深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
只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变得活跃起来。
在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完全敞开心扉,开放思维,主观自我意识才能真正回归主体,学生才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培养创新能力。
二、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既包括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方式。
多样化就是指,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单调的灌输式教学局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 课 程 视 窗
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历 教
■ 夏 昌
素质教育 、 创新教育 、 终身教育——这些都是新 课程标准所提倡 的。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我们要做好 基础教学 , 又要求我们提高学生 的各方面能力 , 促进 学生 的全面发展。那 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 我们该 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 的教学思想 ,如何 开展有效 的
不 仅 可 以锻炼 学生 思 维 的发 散性 ,还 可 以起 到 复 习 作用 , 使学生对所学 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 注 重锻 炼 学 生 灵 活 运 用 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 们的教学要 以能力为主 , 因 此提高学生对知识 的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 当然 , 学生 灵活运用知识要以精确掌握知识为前提。对学 到的 基本知识 , 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理解 , 牢 固掌 握 , 这 样才能在运用 的过程中信手拈来 。在锻炼 学生运用 知识 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 和 全面性 ,要保证知识运用 的正确性。在训练 的过程 中, 我们可以采用对 比的形式 , 使学生通过联想 能够 想到相近题 目的不同解答 内容 ,同时能够通过对类 似题 目的解答 ,体会到不 同知识有着不同的运用方 式。 通着这样 的对 I d  ̄ J l l 练, 还可以锻炼学生多角度观 察问题 、 分析问题 的能力 。如果在课 堂上组织训练 , 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不要急于公
布答案 , 要 让 学 生 自由思 考 一 段 时 间 , 然 后 再 抛 一 系列的问题 ,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到最终 的答案 。 这 样 不 仅 可 以锻 炼 学 生 对 知识 的运 用 能 力 ,还 可 以使 学生 自己发现知识 , 从而体验到成就感。 总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 历史教学越 来越注重学生 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的培养 ,从高 考 题 目 中就 可 以看 到这 一 点 。 因此 , 在 以后 的教 学 工 作 中,我们历史教师应努力探索研究适合 自己学生 的教学模式 、 教学方法 , 努力提高我们 的教学效率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者:张菁华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第23期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倡导更新观念,倡导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
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
”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
创新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
教师若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
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力资源创造能力的开发在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利用这些意识获得新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等能力。
没有创新思维就无法参与竞争,更无法去赢得竞争。
素质教育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落实的。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历史教学应该确立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思维品质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处理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
浅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 中历史新 教材 在体系 的构建上充分 体现 了新 课程 的 教育 理念 ,体现 时代精神 。 “ 以学生发展 为本 ”有 利 于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性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有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主 动探 究 历 史 问题 的 能 力 和 实 事 求 是 的科 学 态 度 ,提 高 学
意 志 ,坚定 的信念 。 “ ” 今天 我们社 会 主义建 设需 要有创 新 和坚持不懈 的精神 ,如 果没有坚强 的意志 ,何谈社会 主
义 建 设 事 业 的成 功 ? 只有 那些 不 畏 艰 险 、不 侵 攀 登 ,不 怕
代 ,由于受知识 能力 、环境等 因素的制约 ,学生一 般不可
容和方 法。新教材要 求转变学生 的学 习方式 ,倡导 学生积 极 主动 地参 与教学过 程 ,学会提 出问题 、分 析 问题 、解决
问 题 的 方 法 ;新 教 材 要 求 教 师 树 立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的 观 念 , 积 极 组 织 丰 富 多 彩 的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为 学 生 营 造 一 个 兴 趣 盎 然 的 良好 环 境 , 因 而历 史 新 教 材 对 创 新 心 理 素 质 的 培 养 将大有作 为。 中学 历 史 教 师 必 须 适 应 时 代 的需 要 。刻 苦 钻 研 、积 极 思 考 、善 于 把 握 好 新 教 材 ,为 培 养 中 学 生 的创 新 心 理 素 质 多 教 育 与智 慧 的 隔 离 状 态 。 而 这 正是 教 育 工 作 者 所 应 尽 力 关注和努力 的方 向。
作 出应 有 的 贡 献 。作 为 一 名 普 通 的 中 学 历 史 教 师 , 笔 者 深 感 责 任 重 大 .在 教 学 实 践 中做 了 一 些 深 入 的思 考 和 有 益 的 尝 试 ,有 了 一 些 体 会 和 心 得 ,管 窥 之 见 ,愿 与 各 位 同 仁 商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性与有效性探究
刊 , 2 0 1 2 ( 1 0 ) : 1 4 2 .
( 作者单位 : 江 苏省溧阳中学)
W EN L I DA0 HANG
高
文教学白 勺 仓I
文 /
【 摘 要】 新课 标 改革全 面围绕素质 教育展 开 , 并越加 注重创新这一主旋律。创新教 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构 建有 效的教 学模 式为主要 目标。 而高中历 史是 一 门能够培 养 学生创 新能力的基 础 学科 ,本文立足 于高 中历史 学科 的 特点, 从 多方 面阐述 了如何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 力, 以提 高历 史教 学的有效性。 【 关键词 】 高中历 史; 创新性 ; 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论文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摘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人类、历史、社会进步的阶梯。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历史教育将进入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笔者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创新教育,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教学的创新策略1.1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师应通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摒弃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的观点,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亲近,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积极努力的创造一个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其次,则应更新观念。
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
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细讲的时间大大缩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在课下,教师应尝试多和学生沟通,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对历史教学的看法,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1.2该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课堂过去的历史教学,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路,满脑子教条,而忽略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的功能。
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单纯地盲从过去,我们要面向今天和未来。
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因为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者:吴琼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2期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因此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人拟从创新意识培养具体方向及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新思维的具体培养方向1.培养学生“思维观察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历史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特别是有关科技成就方面的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
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首 先 要 消 除 对 创 造 力 的 神 秘 感 。 创造 力 是 每 个 正 常 人 都 具有 的 自然 属性 , 是一 种 潜 在 能 力 , 其 他 和 技 能 一 样 ,可 以 通 过 教 育 、训 练 而 激 发 出 来 , 在 实 践 锻 炼 中 不 断 提 高 。 而长 期 的 并 “ 试 教 育 ”早 已使 学 生 接受 并 习惯 了 “ 应 教 师说 什 么 , 生听 什 么 , 什 么 ” 的课 堂教 学 记 学 模 式 , 创新 思 维 的 培 养 意 识 淡 漠 。 因 对 点 体 会 此 , 师应 培 养 学 生的 创 新 意识 , 教 对具 有 创 新 意 识 的 学 生 予 以 表 扬 ,鼓 励 其 表 现 欲 。 1教师具有 强烈 的创新 理念 。 是进行 逐 步 提 高 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以 及 善 于 发 现 创 新 教育 的 动力 问 题 和 提 出 问题 的 “ 题 意 识 ” 问 。 历 史 教 师 必 须 认 识 到 创 新 教 育 在 历 史 美 国心 理 学 家 罗杰 斯 说 :“ 功 的 教 学 成 学 科素 质教 育 中的 重 要 性 。没 有 创 新 的 教 依 赖 于 一 种 真 诚 的 理 解 和 信 任 的 师 生 关 育是 没 有 生 命 力的 教 育 。教 师 是 课 堂 的 设 系 ,依 赖 于 一种 和 谐 安 全 的 课 堂 气 氛 ” 。只 计者 和 组 织 者 , 学 生 起 着 主 导 作 用 。 学 有 在 和 谐 融 洽 、 民 主 合 作 的 师 生 关 系 中 , 对 生 的学 习兴趣 、智 慧 、创新 精 神 , 要靠 教 主 师 启 迪 。教 师 有 了强 烈 的 创 新 理 念 和 意 识, 才敢 于 在 教 学 中打 破 传 统 的 教 学模 式 , 实践创新教育 。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作出了结论。
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不同寻常的、求新求异的一种发散性思维方法。
它要求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用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去探索答案,从而产生新的设想、新的理念。
一、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培养创新能力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思考的少,回答题目时人云亦云,不善于多角度思考,题目形式一变化就束手无策。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创新思维训练强调的是学生思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不要任意加以指责和批评,而要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回由“羞于提问”到“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步提高。
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文字、图象、声音、立体动画、编辑剪贴等功能,运用于历史教学教研活动,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性,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优化学习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举措。
因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新型的历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历史教学中的视频、图象、资料等相关资讯有机地结合到历史教材中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摆脱以往历史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困境,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历史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分析作者:贡恩术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3期摘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几点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思维措施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允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不仅是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实现创新思维的心理需要。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开发。
2创设问题情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节课时,可以抓住教材中的核心内容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那么鸦片战争能否避免?”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最终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历史事件形象生动的再现,从而使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
事实证明,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节内容时,首先播放一些有关美国股票市场以及罗斯福竞选总统的历史影片,然后再提出一系列有关问题:“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是否可以消除经济危机?针对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看法?”等等,引导学生思考。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 表明 ,好奇心强 的学生相对好奇心 弱 的学 生更 喜欢钻研 , 更勇于创新 , 因此 , 在历 史教 学 中教 师 一 定要 注 意保 护 学 生 的好 奇 心 。特 别 是 当 学生提 的问题超出了课本所 限制 的范 围,或学生对 课本上 的观点提 出“ 不恰 当” 的质疑时 , 教师不 能一 概一棒打死 , 而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 , 在不知不 觉 中让 学 生 具 有 站 在 历史 的角 度 运 用 客 观 历 史 规 律 去 分 析 事 件 的能 力 , 并 对 学 生 的大 胆 质 疑 给 予鼓 励 。
1 . 培 养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的 能 力
、
尊 重学 生 的主 体 性 。 营造 良好 的创 新 氛 围
1 . 培 养 学 生 的 自信 心 . 营造勇于发言的氛围
学生没有 自信心大都是 因为害怕 自己的表现得 不到认可 , 所 以要培养学生的 自信 心 , 教师是否具有 培养学生 自信心 的意识是关键 。具有培养学生 自信 心 的意识 ,教师才能在 日常教学 中特别注意保护学 生的 自尊心 , 才能不管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 , 都会有 意识地给予肯定 和鼓励 。但是 , 光 有意识还不够 , 还 要掌握科学的方 法。例如 , 在学生表达 观点 时 , 即使 错 得 离 谱 也 不要 叫停 学 生 的发 言 ,不 要 直 截 了当 地 做评论 , 特别是在讨论开放式话题 时 , 更应鼓励学生 舍弃对错的观念 大胆去想去说 ; 又 比如 , 对“ 学 困生 ” 决不能冷言冷语 ,而是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并 给予充分的肯定 和信任 。
三、 鼓 励质 疑 . 培 养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古人云 : “ 学起 于思 , 思起 于疑。 ” 在历史教学 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挣脱课本观点 的束缚 , 大胆质疑 , 提 出新的见解 ,这对学生创新意识 的培养有着重要的 意义。 具体来讲 , 就是要鼓励 学生 自己针对某一问题 进行创造性地解读 , 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 为什么” , 毫不夸张地说 , 每一个质疑都 是创新思维 的结晶。 在 鼓励质疑的基 础上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质 疑的能力。途径 大致有 以下两点 :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河】 c 廊坊固安县第一中学 邱红岩
[ 摘 要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教 师应 以学 生 为 中心 ,发 挥 学 生 的 主体 作 用 ,组 织和 引导 学 生根 据 历 史 事 实 对相 关 的
主观 性评 价 进 行 讨 论, 鼓 励 学 生对 教 材 观 点进 行 大胆 质 疑或 从不 同角度 、不 同侧 面加 以补 充 。 在 讨 论和 质 疑 的过 程 中 训 练 和 培养 学 生 的批 判精 神 、 求异 思维 、创 新 思维 和 辨 证 思维 。
维。
创新作 为高层 次 的智 力活 动 ,需要人全 身心 的投入 ,需 要有 与之相 适应 的精 神素质 、思想 道德素质 和身体 素质 。历 史上 杰 出创 新人 物不 仅以其创 新成 果传世 ,而且 ,他们身 上 体 现 出来 的 高 尚 的情 操 、博 大 的胸 怀 、百 折 不 回的创 新 品 质 ,也值得后人景仰 。 五 、历史教 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源 于实践 ,实践 活动 是学 生进 行创 新的重要 前提和 基础 。创新 能力不 是教 出来 的 ,而 是在一种 适合 的学习环境 和实 践活 动 中不 断偿试 、大胆 实践 培养起来 的 。在新 的课程 标准 下的历 史创新 教 育 ,要创 设适 于创新能力 发展 的教学环 境 。新的课 程标准 ,倡导 师生 互动 、共 同发展 的教 与学的新 方式 ,它要 求在整 个教学 过程 中,教师和学 生的关 系是 民主 和平 等 的 ,教学环 境是 宽舒 的 、和谐 的 ,教 学的形式 和 内容 是开 放的 、互动 的 ,教学 的导 向是 探究 的 、求 异 的。因为在 这样 的教学 模式下 ,学生 的心 理是 轻松 的 、愉悦 的 ,其意识
创新教育与历史教师素养的培养
龚 晓 芳
( 苏 省靖 江 职业 高 级 中学 , 江 江苏 靖 江 摘 要 : 育创 新 作 为人 类社 会 发 展 与进 步 的 永 恒话 题, 教 也 是 当前 教 育 界 面 临的 主 要 课 题 之 一 以 培 养 人 的创 新 精 神
教 师 素 质
随 着 素 质 教 育 的 不 断 深 入 发 展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在 其 整 体 素 质 发 展 中 的重 要 意 义 日益 加 重 。 泽 民 同志 曾 指 出 : 江 “ 新 是 一 个 民族 进 步 的 灵 魂 , 国家 兴 旺 发 达 的不 竭 动 力 。 创 是 ” 可 见 , 新 教 育 已经 成 了时 代 的要 求 。那 么 , 当今 创 新 教 育 创 在 大潮下 , 中学 历 史 教 师 应 当 具 备 哪些 基 本 素 养 呢? 提 高理 论 修 养 。 建 创 新 平 台 搭 历 史 是 一 门 理 论 性 很 强 的 学 科 ,现 行 高 中历 史 教 材 对 历 史 老 师 的 理 论 水平 提 出 了 很 高 的 要 求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不 断 提 高 自己 的 理 论 修 养 水 平 。创 新 离 不 开科 学 理 论 的 指 导 , 师 教 在 历史 教学 中 , 论是 鉴别 、 择 、 析 史料 , 是 说 明 、 无 选 分 还 分 析 、 证 观 点 , 会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运 用 马 克 思 的 唯 物 主 义 论 都
一
、
和 辩 证 法 的历 史 观 . 为 只 有 这 些 , 是 “ 一 的 科 学 的历 史 因 才 唯 观 ” “ 一 科 学 的说 明历 史 的方 法 ” 和 唯 。所 以 , 成 为 合 格 的 历 要 史 教 师 , 高 基 本 的 理 论 水 平 , 头 准 备 几 本 与 历 史 学 科 关 提 案 系 最 密 切 的经 典 科 学 理 论 著 作 供 平 时 翻 阅研 究 显 然 是 非 常 必要 的。 另 外 , 师 还 必 须 提 高 政 治 素 质 , 所 谓 “ 身 正 , 令 而 教 正 其 不 行 , 身 不 正 , 令不 从 ” 如 今 的社 会 , 品经 济 发 达 , 这 个 其 虽 。 商 在 时 代 , 师 一 定 要 给 学 生 作 出好 的 榜 样 , 果 “ 切 向 钱 看 ” 教 如 一 , 对学生 不负责任 , 衍塞责 , 不仅会 严重损 害教师的形象 , 敷 则 还 会 误 人 子 弟 。 反 导 向 的 副作 用 。古 人 云 : 其 师 , 其道 。 起 亲 信 要 学 生 乐 学 、 学 、 效 祖 国 . 么教 师必 须 乐 教 、 教 和 有 献 勤 报 那 勤 身 教 育 的政 治 素 质 。 二、 拓展 知 识 结 构 。 强化 创 新 能 力 历 史 是 一 门 综 合 性 很 强 的学 科 ,一 个 优 秀 的历 史 教 师 的 知识结构应该是多方位的 , 由历 史 学 向哲 学 、 学 、 文 教育 学 、 心 理 学 和 自然 科 学 等 众 多 学 科 拓 展 和 深 入 。 中学 历 史 教 师 首 先 应 该 具 备 扎 实 的 专 业 基 础 ,才 能 准 确 地 向学 生 传 授 教 科 书 中 的历 史 知 识 。 靠 单 一 的历 史 专 业 知识 , 不 能 胜 任 当前 形 式 仅 是 果 课 外 作 业 过 多 . 不 但 会 挤 占学 生 自 由支 配 的 时 间 和 休 息 则 时 间 , 且 会 给 学 生 的精 神 和 思 维 带 来 沉 重 的 负 荷 , 学 生 而 对 的 身 心 成 长 也 是 一 种 “ 了 你 好 ” 衣 下 的 野 蛮 伤 害 。所 以 , 为 外 在 布 置 课 外 作 业 时 . 结 合 课 堂 所 讲 内 容 精 心 筛 选 , 可 能 应 尽 体 现 作 业 的典 型性 、 次 性 、 面 性 和 多 样 性 , 证 课 外 作 业 层 全 保 的实效。 典 型性 强 调 的是 作 业 的针 对 性 , 直 接 指 向重 点 难 点 、 能 易 错 易混 点 和能 力 发 展 点 , “ 症 下药 ” “ 到 病 除 ” 有 对 和 药 的功 效 。 层 次性 要 求 的是 在 作 业 的选 编 上遵 循 由 易 到 难 、循 序 渐 进 的原 则 , 时 充 分 考 虑 学 生 的 差 异 性 , 同 对不 同层 次 的 学 生 在 留 作业 上 有 数 量 、 型 、 易 上 的差 别 。 类 难 全 面性 要 求 的是 作 业 要 尽 可 能 覆 盖 书本 的 知 识 点 ,使 这 些 知识 点能 够 在 我 们 的思 维 中 进行 演练 、 化 和 内化 。 全 面 强 但 性 又不 同 于 面面 俱 到 、 复 反 复 , 于课 堂上 学 生 已 经 熟 练 掌 重 对 握 的东 西 , 外作 业 中还 是 应 该 尽 量 回避 。 课 多 样性 要 求 的是 作 业 形 式 的 多 样 化 ,让 学 生 从 多 种 作 业 的 过 程 中 , 会 到 学 习 的兴 趣 和 快 乐 。 以思 想 政 治 学 科 为 例 , 体 除 习 题 外 . 可 布 置 阅 读 作 业 , 导 学 生 阅 读 经 典 原 著 、 和 还 引 党 国家 的重 要 文 献 、 内 外 热 点 新 闻 、 物 传 记 等 , 置 参 观 访 国 人 布 问 、 地 调 查 、 写政 治小 论 文 这 一 类 实 践 性 的 作 业 , 置 “ 实 撰 布 课 后 一 分 钟 速 记 大 比 拼 ” 带 有 趣 味性 、 争 性 的 作 业 … … 作 业 等 竞 形 式 的 多样 化在 激 发 学 生 兴趣 的 同 时 , 实 现 知 识 落 实 、 力 可 能 锻 炼 和 情感 培养 的多 重 目标 。 总 之 . 优 化 课 堂 教 学 . 强 课 堂 的 实 效 性 的 方 法 和 途 径 要 增 是 很 多 的 , 要 我 们 多 思 考 、 探 索 、 研 究 , 定 会 取 得 令 人 只 多 多 一 满 意 的 效果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怎样实施创新教育
养学生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 养成 自主学习 的 习惯 。随着教学手段 的变化 , 教 学方式 多样化 , 远距 离教学 、 现代化 电教设 施教 学 , 以及计算 机 网络在进
行 中 的运 用 , 学生 获 取 新 知 识 的 渠 道 正 趋 于 多 样 化 。
光砸 缸 ; 从 质 疑 苹 果 落地 发现 万 有 引力 定 律 到 相 对 论 的创 立 ; 从飞机上天到飞船登 月 , 从“ 工农武 装割据 ” 到“ 一 国两 制 ” 的提出 , 这无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学生 的创新意识 、 创造 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和提 高以适
应新经济这个新时代对人才的全新要求 。 参考文献 [ 1 ] 贾伟涛. 浅谈历史课程创新 学习能力 的培养 [ J ] . 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 0 1 1 ( 6 ) .
独立思考和独 立 动手 实践 , 使 自 己 在 创 新 中 不 断 发 展 。只 有 这 样 , 才能不 断发展 。只有这样 , 才 能 不 断
全 面推行新课程改革 , 要求学生在德 、 智、 体、 美、
劳各方 面全 面发展 , 掌握合理 的知识结构 。学生要 吸
纳新的知识 , 不断丰富 自身 的原 有 的知 识结构 , 从 而 提高知识的使用 价值 , 结构越合 理越有利 于知识 的迁 移和运 用。面临新 经济 时代 的 “ 人 生有 限而 知识 无
的习惯 。善问多思是创造性思维 的前 提 , 发现问题和 提 出问题 是创造 性思 维 的起点 。“ 事 生于 虑 而成于 做。 ” 在新经济时代 , 知识 的更新 日新月异 , 新 鲜 的事 物层 出不穷 , 学 生对学 习到的知识 、 观察到 的事物 和 现象 , 即使 是错 误的 , 甚至是可笑的 , 然而这正是他们 探索 真理 的开始 。历史 教学 中重点讲 授 的发 明家 的 创造 正是从质疑到解疑开始 的: 从锯子 的发 明到 司马
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于置 疑 。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 、 使 学 生形 成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和价 值观 . 是 培养 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 国家 合 格公 民的基 础 随着 知识 经 济 的不 断发 展 . 创 新 与应 用 正成 为 这个 社 会 越 来越 明显 的特 征 . 必 然 也成 为 衡量 人 才 的重 要标 准 作 为承 担 着为 社 会 培养 合 格 人 才重 任 的教 育必 须 把培 养学 生的 仓 0 新意 识 .造就 创 新人 才 作 为 面对 新 世 纪 的 价值 趋 向
教 学创 新 是 现代 教 学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 运 用新 的教学 手 段 和 理念 . 评 价 。评 价结 果 应反 馈 给 , 以便 学生 能 及 时改 进 的 。 ( 一) 进行 研究 性 学 习 研 究 性学 习是 指学 生 在 教 师指 导 下 .从 自然社 会 和 生 活 中选
堂” 要 求学 生 对 知识 点 死记 硬背 , 这 抑 制 了学 生创 新 精神 的养 成
培 养 学生 的 创新 能 力 . 是 中学历 史 教学 创 新 的客 观要 求 要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 思 维能 力 . 教 育者 首 先 必须 要 有创 新 意 识 . 积 极转 变 教 育 观念 . 由传 统 的 知识 传 授者 向学 习活 动 的 参与 者 , 引 导 者 和合 作 者
四、 开辟 课 外第 二 课堂 教 学理 念 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习相关 的历 史资 料 ,培养 学生 解 读 、判 断 和 运 用 历 史 资 料 的 能
力 ; 通 过 对 历 史 事 实 的 分 析 、综 合 、 比较 、归 纳 、概 括 等 认 知 活 动 ,发 展 学 生 的 历 史 思 维 能 力 ;
而且 能够将历 史知识应 用到社会
活 动 中 。 让 学 生 带 着 思 考 走 出 教
室 ,走 进 自然 、走 进 生 活 ,聆 听
教 室 外 的 声 音 ,感 知 历 史 知 识 与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社 会 等 方 面
《 教 师规 则》 中明确 指 出 : “ 我
的教 育功能 ,是人 文社会科 学 中
性 学 习 历 史 的 方 法 ,学 生 能 自主 性学 习且具有创 造性是教 师教学 的最 高 境 界 。 在 高 中历 史 课 堂 教 学 中 ,学 生 不 仅 要 学 会 历 史 知 识
境 、营 造 充满 活力 的课 堂 氛 围 ,
诱 发 学 生 学 习历 史 的 主 动 性 。 兴 趣 是 学 习 的 动 力 ,是 引 导 学 生 进 入 知 识 殿 堂 的 向 导 。第 斯 多 惠 在
的一 门 基 础 学 科 。在 历 史 教 学 的 过 程 中 ,要 注 意 培 养 学 生 创 造 性 学 习 能 力 ,使 学 生 进 一 步 掌 握 和 运 用 学 习 历 史 和 认 识 历 史 的 基 本 方 法 ,增 强 学 生 自主 学 习 和 探 究 的能 力 ;指 导 学 生 搜 集 和 整 理 与
圈 目 囝
素 质 教育 下 高中 历史 课堂 教学中 的 创 新 教育
回 娄 丽红
内 容 摘 要 :本 文着 重分 析 和 探 究 高 中历 史 课 堂教 学 中 的创 新 教 育 。通 过 历 史 课 堂教 学和 实践 增 强 学 生 自
主学 习和探 究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 习历史 的兴趣 ,培养 学生的创 新能力。
以为教学的艺 术 ,不在 于传授 的
本 领 ,而 在 于 激 励 、 唤 醒 。 ”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创 造 充 满 活
密切 相关 的联 系。积极 开展历史
应 用 的 教 学 活 动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 兴 趣 、增 强 学 生 的 应 用 意 识 、扩 展 学 生 的 视 野 。 同 时 , 教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中要 以 学 生 的 发 展 为 本 ,把 学 生 的 个 人 知 识 、 直 接 经 验 和现 实 世 界 作 为 历 史 教 学 的 重 要 资 源 ,培 养 他 们 在 历 史 学 习 方 面 的创 新 意 识 、创 新 思 维 和创 新 能 力 。 历 史 课 不 仅 是 学 习历 史 知 识
关 键 词 :高 中历 史 探 究 是培养 学生 的创 新意 识 、创 新精 神 和 创新 能 力 。 在高 中历 史课 堂教学 中 ,实施 素
质 教 育 就 是 全 面 推 进 课 堂 教 学 模
能力 、历史 建模 能力和 历史交 流 能力 ,进一步发 展学生 的历史 实
力 的课 堂氛 围 ,能使学 生的 注意
力 达 到 高 度 的 、持 久 的 集 中 ,思
维 始 终 处 于高 速 运 转 状 态 。 因
此 ,教 师 的 教 学 方 式 和 方 法 也 要 不 断 地 进 行 创 新 。 高 中 历 史 课 程 提 倡 实 现 信 息 技 术 与 课 程 内容 的 有机整 合 ,提倡 利用信 息技术 呈
式的创新 ,在 以学生 为主体 、教
师 为 主 导 的新 课 程 教 育 思 想 指 导
下 ,充分 调动 学生学 习历史 的能 动 性 、 参 与 性 和 自主 性 ,发 掘 他
们 的 潜 在 能 量 ,培 养 他 们 在 浩 瀚 的 历 史 知 识 的 海 洋 中 善 于 发 现 和 认 识 历 史 中蕴 含 的 规 律 并 逐 步 掌 握 和 形 成 自 己 的 学 习 方 法 的 能 力。 全 日制 普 通 高 级 中 学 历 史 教 学 大 纲 规 定 高 中 历 史 学 是 认 识 和 阐释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进 程 及 其 规 律 的一 门 学 科 ,具 有 提 高 国 民 素 质
在高 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中 ,教
师 要 努 力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兴
教会 了学生多 少历史知识 ,而且
更 在 于 教 师 是 否 教 会 了 学 生 自主
趣 。夸 美 纽 斯 曾 经 说 过 : “ 兴趣 是 创 造 一 个 欢 乐 和 光 明 的 教 学 环 境之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 中, 教 师 要 创 设 生 动 有 趣 的 教 学 情
践 能 力 ,而 且 要 努 力 培 养 学 生 的 历史思 维能力 和创造性 学习历史 的 能 力 、 能 够 做 出 思 考 和 判 断 的 能力 。
兴趣 ,让学生感 受到历史 世界 的 其乐无 穷 、产 生探究历史 奥秘 的 兴 趣 ,使学 生 们在 快乐 中学 习、
轻 松 掌 握 历 史 知 识 ,真 正 做 到 以 “ 趣 ” 引 路 ,以 “ 情 ” 导航 。 教 学 的 艺 术 不 仅 仅 在 于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运 用 所 学 的 知 识 和 方
容 。现 代的 网络 视频和 电脑课 件
是 创 新 教 学 的 有 力 保 障 。 通 过 图 、表 、声 、影 等 先 进 手 段 ,把 历史知 识生动 、形象地 向学生们
的基 础课 ,也 是提高学 生历史 素
养 和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思 想 的 一 门 基 础 课 。 因 此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下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创 新 教 育 ,教 师 在 新 课 程 教 学 中 只 有 不 断 地 更 新 和 调 整 自 己 的 知 识 结 构 、不 断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