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的主要内容一、概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
它包含了众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对于个人的行为准则、家庭的相处方式、社会的秩序以及国家的治理等都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二、仁爱之道1. 仁爱思想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的核心是仁爱思想,强调人的情感、道德和行为都应以仁爱为出发点和归宿。
仁者爱人,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这种思想要求个人具有亲情、友情、爱情、邻里之情以及对社会大众的关怀和包容。
2. 和谐相处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家庭、社会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传统伦理观鼓励人们在亲情、师生关系、邻里之间建立和谐、互助的良好关系。
和谐相处包括尊重他人、关爱弱者、宽容包容、解决矛盾冲突等方面。
3. 世界和平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追求世界和平,提倡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好。
它教导人们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倡导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和平、合作、协商、共享的原则。
三、忠诚廉洁的道德要求1. 忠诚尽责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强调忠诚尽责,主张个人在家庭、职业、国家等各种角色中应尽职尽责,对家人、朋友、企业、国家和社会要真心实意、尽心尽力。
2. 诚实守信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崇尚诚实守信,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美德,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它要求人们始终如一地保持诚实,遵守法律法规,不欺骗他人,不说谎,重视信用。
3. 自律廉洁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要求人们自律自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远离贪婪和腐败。
它强调廉洁奉公,反对权力滥用、贪污腐败,提倡廉洁正直的行为。
4. 孝亲尊师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特别强调孝顺父母和尊敬师长。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恭敬顺从。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师徒关系。
理解中国古代传统伦理观念
理解中国古代传统伦理观念中国古代传统伦理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社会关系。
理解这些传统伦理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伦理观念在中国古代,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是孝顺、尊重长辈、维护家族的荣誉。
这种家庭伦理观念的核心是亲情、责任和传承。
二、仁爱伦理观念仁爱是中国古代伦理观念的核心概念之一。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情和友情。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被教育要善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
仁爱伦理观念也强调人的情感和思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忠诚伦理观念忠诚是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的重要价值观。
忠诚强调对国家、家族和朋友的忠诚。
在中国古代,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忠诚的人被认为是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忠诚伦理观念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
四、尊重伦理观念尊重是中国古代伦理观念的基本原则之一。
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人们被教育要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成就。
尊重伦理观念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五、和谐伦理观念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和谐伦理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被教育要追求和谐、维护和平、促进社会稳定。
和谐伦理观念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伦理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伦理观念、仁爱伦理观念、忠诚伦理观念、尊重伦理观念以及和谐伦理观念都是中国古代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这些传统伦理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详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中国传统德目: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1、仁德仁: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全德”之称。
仁的基本精神:克己复礼;爱人。
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
根据《论语》,“克己”有四个层次:(1)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2)责己恕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3)非礼勿视听言动。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礼的本质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因此,克己是对个人的自然属性的贬抑,复礼是对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4)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这是克已的极至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
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第七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的智慧生活方式
道德是人的智慧存在方式, 道德是人的智慧存在方式,这是对道德实质性 揭示。 揭示。 道德是人类对存在的反思性把握或评价性反应, 一,道德是人类对存在的反思性把握或评价性反应, 道德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主观反应。 道德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主观反应。这种反应 是主体有着鲜明的意向性,预测性。 是主体有着鲜明的意向性,预测性。 道德作为人的反思性把握方式, 二、道德作为人的反思性把握方式,本身就是表明 道德并不仅仅具有认识功能,更具有实践功能。 道德并不仅仅具有认识功能,更具有实践功能。这 就在于人类要求发挥其主体性功能, 就在于人类要求发挥其主体性功能,以应然的方式 能动的安排、协调与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 能动的安排、协调与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人的 自我规范,道德规范的约束性是人的自我约束。 自我规范,道德规范的约束性是人的自我约束。
道德的含义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 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 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 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德,是道的载 是道的体现,是可看、可感后所进行的行为。 体,是道的体现,是可看、可感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 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 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德与道的关系。 德与道的关系。
周人做事先要敬天,先要对天命的顺从。 周人做事先要敬天,先要对天命的顺从。但 天命靡常” 的情况下, 在 “天命靡常” 的情况下,敬天首要条件就 明德”即光明其德行, 是“明德”即光明其德行,要求君主具有个 人品质,进而将德引入个人品质行列中, 人道德伦理范围中。因此,敬德保民一方面 要求帝王小心翼翼地事天, 要求帝王小心翼翼地事天,以保住天对自己 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强调帝王个人品质在 的信任和支持 另一方面强调帝王个人品质在 敬天保民中的作用,要求君主“无逸” 敬天保民中的作用,要求君主“无逸”,节 制性情与欲望,使个人品质与时俱进, 制性情与欲望,使个人品质与时俱进,以合 乎道德;就统治术而言 它提出亲亲的原则, 就统治术而言, 乎道德 就统治术而言,它提出亲亲的原则, 以宗法制度发展孝的观念,以孝规范仁、 以宗法制度发展孝的观念,以孝规范仁、爱 的内容,从而以道德为器械进行政治统治。 的内容,从而以道德为器械进行政治统治。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 隋唐时期,佛学伦理道德占据主导地位。隋唐时期佛教达 到鼎盛。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的和合,而没有实在 的本体。万物的实质是假有真空,所以世间一切都不值得 执著。让人以空的态度对待世界。中国化佛教的一个主要 宗派是禅宗,禅宗兴起后发明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如: 机锋、棒喝、拳打脚踢、观花、赏月、做诗、绘画、书画、 品茶、喝酒、等方法。佛教的这些人生修养方法促进了隋 唐各门艺术的繁荣。佛教有许多戒律,如五戒、十戒等, 它们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修行而希望实现“清静涅槃”的 最高追求,但在客观上对世俗人生进行了道义上的规范, 如不许杀生、不许偷盗、不可奸淫等。这些规范在一定程 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佛教还主张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行恶者将入地狱,从而劝诫人们不要作恶,由此 看来,佛教伦理对维护大唐的繁荣稳定,维护社会的和谐 其到了不小的作用。
❖ 8.勤俭廉正:即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 说,主要是勤劳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 强调的是廉洁、正直。如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 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私情。包拯信 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明朝 于谦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短”的信条。
❖ 2.谦和好礼:谦和就是谦让,谦虚、和气、和为贵。好 礼就是注重礼仪、礼节,讲礼貌。如尧舜禅让帝位,尧 在位70年,最后经多方面考察,让位给舜。后来舜也以 同样的方式让位给禹。尧舜在退位时不传位给自己的儿 子,而是征询众人的意见“选贤任能”这就是谦和的典 范。说道好礼,古代礼法是十分严格的,如《周礼》记 载:臣下参见皇上要九拜:(1)稽首(2)顿首(3)空 首(4)振动(5)吉拜(6)凶拜(7)齐拜(8)褒拜 (9)肃拜。就是首要在拜见皇上是要完成九个动作。现 代社会也有诸多礼仪规范,仪表、言谈、体态、社交、 婚嫁、丧葬、书信都要适时得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3 伦理(4h)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 克已奉公的精神境界。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克已奉公的 典型。
6、修已慎独
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 独”。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有高度的自觉性,战胜自已。 慎独不仅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也反映 出一个人的战胜自我的能力。只有能够 战胜自已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 1975年湖北睡虎地11号汉墓出土的秦简 中有《为吏之道》一文,此文的开篇首 句就是“欲赦其身,止欲去恶”。意思是作
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求妇 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治丝麻]。
各个时代,都有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 核心在“仁”;表现在“礼”。他用“仁”、 “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 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那种诸侯分裂
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强调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是文人作家一贯坚持的原则。 → 文学作品中的褒贬美丑,都能体现多数人的道德价值判断。 → 惩恶扬善,是多数的作品中体现的主题。尤其作品的结局。大都是正义战胜邪 恶,幸福降临人间。实际上这是对读者进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提醒, 借此进行道德教育。
文天祥为孔孟之“仁义”而死,舍生取义,死而无憾。
8、勤俭廉正
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说,主要是勤劳
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强调廉洁、正直。
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1514-1587],为官 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 私情。包拯信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 明朝于谦[1398─1457]也是勤俭谦正之模范, 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 短”的信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道德与伦理观念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儒家思想,其道德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等。
首先是仁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体现了人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
仁者爱人,追求仁爱之心,以心为本,关注他人之痛苦和需要,并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而义则强调行为的正当和公正性,追求公义,守正道,构建公正的社会。
其次是礼制观念。
儒家将礼仪视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通过遵守社会礼仪和规范来维护社会和谐。
礼仪不仅包括了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还涵盖了家庭、社会、国家各方面的习俗和规范。
再次是智慧观念。
儒家重视智慧的开发和实践,强调知识和智慧对人的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提升个人的智慧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不仅对过去的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道德观念仍然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可以引导人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当代社会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人们应该从仁爱之心出发,关心弱势群体的福祉,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礼制观念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底线。
礼仪之美在于使人们遵循社会规范,从而减少争吵和冲突,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并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之美。
最后,智慧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个人应该积极追求知识和智慧,不断学习和进步,不仅仅是为了自我提升,更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名词解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名词解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
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包括道德和伦理的含义、范畴、道德与伦理的异同;应用伦理学及其分类;中西方论理渊源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中国古代重整体的观念以及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刻认识,势必引出重秩序的观念。
这是因为,一定的秩序是群体赖以存在、稳定的前提和保证。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社会,社会秩序就是等级秩序,而维护等级秩序的则是礼。
因此,重礼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又一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4.道德经、史记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
(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悌,敬爱兄长。
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
“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
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传统伦理道德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v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开始孕育— 抽象发展 —辩证综合的三个阶段
v 1.先秦——中国伦理思想开始孕育阶段 v 2.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
统、封建化阶段 v 3.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v 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欲具体地说就 是好色、好名等私欲,由于它的存在必然影响人的 德性修养,因此,宋明理学家几乎都一致主张必须 革尽人欲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v 明清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道德 观。
二、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v 1.三纲五常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演绎出 ”‘五伦十教”,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 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v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以“义”为最高的伦理道德 原则。在墨子看来,“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兼相 爱,交相利” 。 墨子认为这个原则不仅是人与人 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国与国之间所必须 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从这样一个理解出发,墨家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互利” 等主张。
v (1)仁爱孝悌 礼
v (3)诚信知报 国
v (5)克己奉公 独
v)修己慎 (8)勤俭廉
v 3.宋元明清― 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v 宋明时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理学便应运而生。但这时 的儒学,已不是孔孟的古典儒学、也不是董仲舒的 官方儒学,而是融合了道玄与佛学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在欲理关系中将“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 位,认为人的一切包括学问之道,都是围绕“理” 而展开的。“理”的内容是仁、义、礼、智 。依据 天人合一的模式,人必须按照天理行事,所以仁、 义、礼、智等又是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是“尽己” 忠:形声,从心,中声。本义是“尽己”,自内向外的高 尚情操、品德和行为。忠贞、忠诚、忠实,为人竭心尽力, 尚情操、品德和行为。忠贞、忠诚、忠实,为人竭心尽力,诚 实负责的态度,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 实负责的态度,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 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孝: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孝,一是指 善事父母,二是对已去世父母、先祖的追孝。 善事父母,二是对已去世父母、先祖的追孝。孝是儒家文化的 根本,是维系家族内部人际关系秩序的伦理准则。几千年来, 根本,是维系家族内部人际关系秩序的伦理准则。几千年来, 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朴 艰苦奋斗 节约、勤劳、戒奢、 教育 素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利 义利教育 利益、义然后利、 并重 鞠躬尽瘁、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哺 敬业教育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忘私、 反腐教育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 爱人、保民、 利民、利国、治国 利民、利国、 教育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吾 共生(为 共生( 老吾老、 公)教育 幼、平天下
节:形声,从竹。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古称 形声,从竹。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司节、 后引申为做人的气节和操守, 富贵不能淫、 司节、竹节 。后引申为做人的气节和操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屈、威武不能移” 注意小节,恪守做人的根本, 贫贱不能屈、威武不能移”,注意小节,恪守做人的根本,重 贞操。 贞操。 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情义。 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情义。义同 又可引申为善,具体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宜,又可引申为善,具体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杀身 成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渊源于宗教仪式,后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序的制度。 礼:渊源于宗教仪式,后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序的制度。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既是社会政治制 度的体现, 度的体现,又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 尚书》 满招损 谦受益,时乃天道。 满招损, 谦虚:《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不夸耀 自己,也不贬低别人, 优点和长处。知之为知之, 自己,也不贬低别人,承认别人的 优点和长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 君子泰而不骄, 不知为不知。《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勤劳节俭: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勤劳节俭: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养心莫善于寡欲,克勤克俭,勤俭不匮。诸葛亮《诫子书》 养心莫善于寡欲,克勤克俭,勤俭不匮。诸葛亮《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慎独:最先见于《礼记.中庸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中庸》 莫见乎隐, 慎独:最先见于《礼记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 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独自一人, 君子慎其独也”。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独自一人,无 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立志: 左传》 志以发言 言以出信,信以立志, 志以发言, 立志:《左传》“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 定之。 依志立身处事,夫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 定之。”依志立身处事,夫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 云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为修身之首。 云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为修身之首。
古代五种家庭伦理道德
在古代社会,各个文化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以下是古代常见的五种家庭伦理道德:
孝道:孝道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
在古代,子女被教导要尽孝道,尊重父母的权威,听从他们的指导,并在他们年老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婚姻忠诚:婚姻忠诚是古代家庭伦理的重要价值观。
夫妻双方被期望忠诚于婚姻关系,保持忠贞不渝的婚姻誓约,遵守婚姻的道德和责任。
家族尊严:在古代社会,家族的尊严和荣誉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成员被要求以言行举止维护家族的声誉和尊严,以确保整个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家庭责任:古代家庭伦理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丈夫负责养家糊口和保护家庭,妻子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子女则有责任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并为家庭的繁荣做出贡献。
家庭传承:古代家庭伦理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这包括传统、价值观和财产的传承。
家族成员被期望将家族的财富、地位和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家族的血脉。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因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上述列举的五种伦理道德只是其中一些常见的范例,具体情况可能因特定文化和时期而异。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语出《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 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 以自为方。” 也说“内贤外王”。意思是指一个人只有具有 圣人的才德,对外才能施行王道。 “内圣”指个人的道德目标,通过修身养性将 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成为 道德的楷模。 “外王”指个人的社会政治目标,即成为君子 之后,应该参与到经邦济世的活动中,让自己 的道德风范惠及全社会。
1、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 2、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3、政治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均以道德提升为己任。
ϒ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六亲不认) ϒ “九族”:父族四层、母族三层、妻族两层。 (诛灭九族)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 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 姨母及其儿子。 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三、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中国传统处事之道(良莠并存) 四、中国传统处事之道(良莠并存) 宽、恕、忠(中)诚、信、和、忍、让、 防、藏、园、报 五、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 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ϒ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精神交
宋元明清—— ——中国伦理思想 3. 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 的辩证综合阶段。 的辩证综合阶段。
ϒ 宋明理学 :以承续儒家道统为帜志,充分吸收
阐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阐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仁爱与人情关怀。
传统伦理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注重人情味和亲情,倡导仁爱和慈悲之心。
个人应该尊重和关心他人,以人为本,不断追求圆满的人际关系。
2. 诚信和廉洁。
传统伦理观强调正直、诚实、守信、廉洁等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以诚信为立身之本,具备正直的品格,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 功利精神与名利观念。
传统伦理观反对功利主义和纯粹追求名利的观念。
个人应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文素养,而非仅仅追逐物质利益和权力地位。
4. 家庭观念。
传统伦理观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个人情感依托和道德教育的温床。
个人应该尊重家庭,维护家庭和睦,关注家庭成员的幸福和安全。
5. 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传统伦理观倡导个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个人应该具备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福祉。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关怀、强调诚信和廉洁、反对功利主义和纯粹追求名利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民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
文章标题: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1. 介绍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以及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融合,传统伦理道德如何与现实相结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
2. 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要包括孝道、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内容。
其中,孝道强调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仁爱强调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礼仪则倡导从小事做起,讲究礼貌、秩序和规范;忠诚和诚信则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品质。
3. 传统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孝道体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仁爱则展现在互助合作、关爱弱者的行为中;礼仪在社交场合表现为彬彬有礼、讲究礼仪;而忠诚和诚信不仅在个人行为中,也贯穿在社会诚信建设、商业合作、政治文明等各个领域。
4. 传统伦理道德与现实意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与现实意义相结合,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还能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家文明形象。
传统伦理道德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诚信品质等,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得到重视和传承。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能够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力量,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传统伦理道德也给予了我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底气和信心,让我们有所依仗、有所坚守。
6. 总结传统伦理道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从历史中走来,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
在现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它不断启迪和引领着我们的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更能从深度和广度上理解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并认识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是对我们文化传统的尊重,更是对当下社会的贡献和倡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抱火哥
• 今年1月3日,武昌区铁机路一茶餐厅发生火灾,起火源为3 个正在冒火的煤气罐。紧急关头,他冒着爆炸的危险,抱 起着火的煤气罐就冲出火场。谁也不知道,它是否会爆炸 !网友说他是拿命在赌,他却说:“因为我是消防兵!” 。家里除了妹妹,却没人知道他是抱火哥,隐瞒是怕家人
担心。他说,消防员不苦是假,但很有成就感,因为总在 救人。
诚信老爹
恩将仇报、忘恩负义
• 农夫与蛇的故事 • 中山狼 • 2012年7月3日晚,27岁的邓锦杰为了营救溺水的一家三口,奋不顾身跳入 河中救人。不幸的是,因体力不支他被湍急的河水吞噬。而让人心寒 的是,当邓锦杰遇险生死不明时,被救的一家三口不但没积极施救, 也没留下来关注事情的进展,而是漠然地选择了驱车离开……旁边的 人拦住车说“还有人没出来”,被救的却说了一句丧尽天良的话“关 我什么事” • 彭宇案
十、勇毅力行
•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其中仁是核心,知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 • 孟子把勇分为三种①凭力气的血气之勇 ②凭意志的意气之勇 ③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 • “毅”即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循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 • “毅”的美德的突出体现是养气守节,固守高尚的情操
实质: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特点:
强调真、美、善统一,以善为核心
•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要求:
尊卑、长幼、德行“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 ,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孟子•公孙丑下》)
• 宋明理学 :以承续儒家道统为帜志,充分吸收了佛教与道教思 想的营养,建立起以儒家为主体,充分吸收其他各家的积极因 素的思想体系。又称 “新儒学”。 • 程朱理学:奠基于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集大成于朱熹。 • 陆王心学:创始于明代陆九渊,完成于王守仁。
【重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哪些
【重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哪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博大精深,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有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这些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先秦时期产生和奠基,历经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
1.修身养性、向内探求修身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也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性本善,同时又认为如果没有一番修身慎独的功夫,本性的善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善。
要实现这种转化,首先必须做到律己修身。
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仅知识分子多形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气节,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础和前提,毕其一生去追求、去践行。
这种重视修身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不仅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而且在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都表现出重视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2.克己奉公、注重整体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们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家庭责任,强调每一个人应对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中国人的家国意识、乡土情结特别浓厚。
其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是重视群体价值的最突出体现。
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反映。
3.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坚持尚义不尚利,提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
“重义轻利”这种道德观念是“君子”追求的道德观念,因为“君子”只有通过节制人对利欲的追求,自觉“存义去利”,才能保持国家清廉和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汉唐
― 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 统、封建化阶段
西汉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倡导以儒家伦理 道德来教化天下的主张,并深受西汉统治者的欣赏。 他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它 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提,成为 了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道德 原则和规范,即“三纲五常”. 以何晏、王弼、向秀、稽康等人为代表的魏晋玄学 思潮的出现,是对儒家伦理纲常的一次否定.这一思 潮以推崇老庄之学为旗帜,他们一方面反对仁义之 教,否定“三纲五常” .一方面推崇自然人性,倡 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主张悠情纵欲,及时行乐.这 显然已走向了否定一切道德规范之约束的纵欲主义
妇德: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 德,能正身立本
四 德
妇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 语言得体 妇容: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 轻浮随便 妇功: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 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 活方面的细节
传统美德是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的精华,
应当得到弘扬,如仁、义、礼、智、信 等。
(2)谦和好 (4)精忠报 (6)修己慎 (8)勤俭廉
3.宋元明清―
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宋明时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理学便应运而生。但这时 的儒学,已不是孔孟的古典儒学、也不是董仲舒的 官方儒学,而是融合了道玄与佛学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在欲理关系中将“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 位,认为人的一切包括学问之道,都是围绕“理” 而展开的。“理”的内容是仁、义、礼、智 。依据 天人合一的模式,人必须按照天理行事,所以仁、 义、礼、智等又是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则提出了“道”的 最高伦理道德原则。 “道”的本质是无为,因而作 为对道的一种自觉遵循,人的德性也应崇尚无知、 无欲、无为。老子的 《 道德经 》 阐述的正是这 样一个由“道”而“德”的过程。道家学派主张的 其实是一种以无道德为最高道德的理论。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把“礼”作为最基本的伦 理道德原则。提出“四维”、“七体”。 “四维” 即 “礼、义、廉、耻” ,而且把“礼”置于“四 维”之首。“七体”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 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 睦。管子学派的思想家对“礼”的解释偏重于社会 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所以,礼还包括了国家 制度、等级秩序等内容。后来在韩非子那里,伦理 道德教化甚至都被视为亡国之术,在他看来,一切 的社会秩序惟有靠国家暴力机器 “法”来维护。
隋唐佛学主张以出世而入涅槃作为人生的归宿。它 宣称人生苦海无边,宣扬善恶因果、灵魂三世轮回 等教义,主张过一种禁欲主义的人生。佛学在对生 命之多欲导致人生之苦的精致分析、善恶因果报应 的定数之揭示等问题上,对这一时期伦理道德的发 展无疑有许多的启迪之处。但由于它倡导的是一种 神学禁欲主义,而且竭力主张个人的出世修行,这 就决定了佛学伦理不可能成为积极维护当时社会等 级秩序的伦理形态
君为臣纲:君主和臣子之间要讲信义 父为子纲: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 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 成人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 夫为妇纲: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
纲三
仁:人与人相互友爱。最基本的、最高 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五
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公正、合 理而应当做 礼,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与仁互为 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
三
未嫁从父: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 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 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 本性的指导意义
既嫁从夫: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 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夫死从子: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 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 长大成人,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 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演绎 出”‘五伦十教”,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 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以“义”为最高的伦理道德 原则。在墨子看来,“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兼相 爱,交相利” 。 墨子认为这个原则不仅是人与人 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国与国之间所必须 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从这样一个理解出发,墨家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互利” 等主张。
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欲具体地说就 是好色、好名等私欲,由于它的存在必然影响人的 德性修养,因此,宋明理学家几乎都一致主张必须 革尽人欲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明清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道德 观。
二、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1.三纲五常
智:智慧,聪明才智
信,人言,诚信,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 负责任
2.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 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 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 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 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开始孕育—
抽象发展 —辩证综合的三个阶段 1.先秦——中国伦理思想开始孕育阶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 统、封建化阶段 3.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中华名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礼 (3)诚信知报 国 (5)克己奉公 独 (7)见利思义 正
1.先秦——中国伦理思想开始孕育阶段 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 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 识形态,这就是周礼。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 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为日后中国社 会建立了伦理生活的范式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以 “仁”为内核的伦理观。 “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 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既是一切德性的生命根 源和发端,又是最高层次的品德和德性的最高境界, 同时还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 。“仁者爱人” 、 “为仁由己”,只要克己修身,笃实躬行,便可成 为“仁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不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2.三从四德
1.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单
向的以人身依附和服从为原则的绝对关系。 突出了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君主专制 政治体制中最本质的方面 五常:仁、义、礼、智、信。指“人”作为 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 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