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二单元)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一、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还直观认识了圆柱。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圆柱和圆锥,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全单元编排了5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例1、练习五,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例2、例3、练习六,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例4、练习七,圆柱的体积;例5、练习八,圆锥的体积;“整理与练习”综合应用全单元的知识,“实践活动”扩展知识、开拓视眼。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线索,分别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学生认识几何体一般先整体感知形状,再仔细研究结构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描述,建立形体概念。
例1先教学圆柱的特征,再教学圆锥的特征。
这是因为学生对圆柱已有直观感受,对圆锥比较陌生。
圆柱和圆锥的形状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有圆形底面、弯曲的侧面。
先认识圆柱,有利于认识圆锥。
·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例题在图画里呈现许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形状物体,告诉他们有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还要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体会这两种形状的物体是比较常见的,为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
·观察交流,分别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教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和圆锥,发现它们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突出三点:从上到下始终一样粗;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的特征也突出三点;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现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图文结合指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这些都是与形状特征有关的概念,还是继续教学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必需的基础知识。
圆柱与圆锥的高都是特定的概念,圆柱的高是它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锥的高是它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展开图、体积计算以及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刻,但立体图形的学习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我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培养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如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立体图形。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教材分析 (1)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
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例2 圆柱的侧面积例3 圆柱的表面积例4 圆柱的体积例5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
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28—3;2
百分数的应用
新授练习
2
3;5—3;9
百分数的应用
新授练习
3
3;12—3;16
百分数的应用
新授练习
4
9;19—3;23
圆柱和圆锥
新授练习
5
3;26—3、30
圆柱和圆锥
新授练习
6
4;2—4;6
圆柱和圆锥
新授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下2015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简析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
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
心理学研究人们是怎样解决数学问题的,发现经常是“模式识别——问题转化——模型还原”的过程。
解题者在感知数学问题、理解题意时,经常会想“这是什么问题?”通过辨别问题的类型,力求与自己头脑里储存的范例、模型发生某种联系,从而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这就是所谓的“模式识别”。
有很多时候,解题者遇到的问题与头脑里储存的范例、模型很不一致,难以检索到可以直接用来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面对陌生的、新颖的问题,需要把它适当转化,使转化后的问题便于检索、能够解答。
这就是所谓的“问题转化”,是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
数学问题最终要利用检索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转化后的问题的答案是不是适合原来的问题,需要将解题的结果放到原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检验,作出确认或否定。
像这样把转化获得的数学模型还原到原来的问题情境中,就是所谓的“模型还原”。
回顾前面的解决问题教学,学生在学习基本思路“条件向问题推理”“问题向条件推理”时,解答过许多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列表整理、画图整理时,也解答过一些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分数和百分数时,解答过大量的分数或百分数实际问题。
应该说,在他们的认知结构里储存了较多的问题范例,以及这些问题的解法模型。
他们在学习转化策略、假设策略时,初步体会了转化、假设的思想与方法,还进行过一些转化或假设的活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章节教材分析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章节教材分析全册本文档旨在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各章节教材进行分析和总结。
全册共涵盖了以下内容:第一章:数之间的联系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数之间的联系,包括相邻数、前后数等。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二章:大数的认识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大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
学生将研究如何读写较大的整数,并通过比较大小来加深对数值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图形与轴对称第三章围绕着图形和轴对称展开。
学生将认识各种常见的二维图形,研究如何判断图形是否轴对称,并掌握绘制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第四章:长方体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长方体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将研究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通过实际问题应用这些知识。
第五章:整百整千数第五章着重于整百整千数的研究。
学生将学会读写整百整千的数,并通过实例进行练,巩固对应概念的理解。
第六章:平面镜第六章介绍了平面镜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将研究镜中映像的性质,并解决与平面镜相关的问题。
第七章:二十的整倍数第七章主要讲解二十的整倍数。
学生将研究如何找到二十的倍数,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第八章:小数和小数计算第八章涵盖小数的概念和小数的加减运算。
学生将学会读写小数,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小数计算。
第九章:测量长度第九章主要介绍如何测量长度。
学生将研究使用标尺和其他测量工具,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第十章:测量质量第十章围绕测量质量展开。
学生将研究使用天平和其他测量工具,学会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章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教材系统地涵盖了数学中的各个基础概念和方法。
每一章都以具体的实例和问题为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章节教材的简要分析,希望能为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苏教版六年级下2015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简析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
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
心理学研究人们是怎样解决数学问题的,发现经常是“模式识别——问题转化——模型还原”的过程。
解题者在感知数学问题、理解题意时,经常会想“这是什么问题?”通过辨别问题的类型,力求与自己头脑里储存的范例、模型发生某种联系,从而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这就是所谓的“模式识别”。
有很多时候,解题者遇到的问题与头脑里储存的范例、模型很不一致,难以检索到可以直接用来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面对陌生的、新颖的问题,需要把它适当转化,使转化后的问题便于检索、能够解答。
这就是所谓的“问题转化”,是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
数学问题最终要利用检索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转化后的问题的答案是不是适合原来的问题,需要将解题的结果放到原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检验,作出确认或否定。
像这样把转化获得的数学模型还原到原来的问题情境中,就是所谓的“模型还原”。
回顾前面的解决问题教学,学生在学习基本思路“条件向问题推理”“问题向条件推理”时,解答过许多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列表整理、画图整理时,也解答过一些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分数和百分数时,解答过大量的分数或百分数实际问题。
应该说,在他们的认知结构里储存了较多的问题范例,以及这些问题的解法模型。
他们在学习转化策略、假设策略时,初步体会了转化、假设的思想与方法,还进行过一些转化或假设的活动。
2015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2015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主要的调整与变化(一)新增选择统计图的内容,删去众数和中位数根据本套教材“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本册教材教学扇形统计图和选择统计图。
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考虑到在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以准确、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材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之后,体会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与方法,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二是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不再要求学生认识众数和中位数,且学生在现阶段很难弄清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本次修订删去了实验教材中众数和中位数的内容。
(二)前移转化的策略,增设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容首先,转化的策略是数学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策略,且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适当前置转化的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策略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提高运用策略的自觉性。
因此,本套教材把“转化的策略”安排在五年级下册教学。
其次,解决问题时,一般不会单纯、机械地套用既有的经验和模式,而要根据已知信息,灵活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方法,尝试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或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此,教材在六年级下册增设“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选择策略的灵活性,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三)合理整合“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本次修订,对实验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与重新整合。
全册共安排了三次活动,分别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的《大树有多高》,以及在《总复习》单元安排的《制订旅游计划》和《绘制平面图》。
其中,《大树有多高》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比例等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制订旅游计划》由实验教材中的《旅游费用的预算》改编而成,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解决旅游行程规划、旅游费用预算等问题;《绘制平面图》是新编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全册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
教学的新知识仍然有四个领域的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
“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
确定位置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相比起旧版教材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把“众数与中位数知识”放到初中进行教学,今后小学将不在学习两方面的内容。
“综合与实践”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
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
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
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新知识关系紧密,让学生在操作、探索、合作中扩展知识、增长才干。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
将在市毕业总复习研讨时进行解读与分析。
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教材分析一、单元知识体系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这个单元里,初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用百分数描述部分与整体或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相互改写,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进行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础上编排的,利用百分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广泛应用。
二、内容编排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2015新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及一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第一单元为负数,第二单元为百分数(二),第三单元为圆柱与圆锥,第四单元为比例,第五单元为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六单元为整理和复习。
二、单元内容绍
第一单元 负数
编排特点: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负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
运用大量实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加深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温度的零上与零下、存折中的支出与存入、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2、注意正确地理解正号和负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而小学生由于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在首次接触新的数学符号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正数前面的正号”“负数前面的负号”等不科学的表述。这就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的分析,帮助学生透过形式,切实理解正号、负号的本质意义。
3、把握好教学要求。
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则应该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通过观察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顺序,总结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完整word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
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
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况且,人们已经很少手工制作扇形统计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扇形统计图,既方便又准确,而且十分美观。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 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的百分数例2 比较三种统计图,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一)直接呈现扇形统计图,鼓励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中的数据信息,并利用统计图里的百分数进行有关的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例1 初步教学扇形统计图.在给出“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960平方千米"的同时,呈现一幅“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这是一幅扇形统计图,里面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等地形各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教材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引出扇形统计图,是由于两点原因:一是不教学制作扇形图,没有必要呈现扇形图的形成过程.二是学生能够看懂扇形图里的信息,不需要给予其他帮助。
在呈现扇形统计图以后,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独立看图,交流“从扇形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大多数学生会一一说出图中的五个百分数,并且根据五个百分数的大小关系以及扇形统计图里五个扇形的大小,看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接着体会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明白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单位“1"的数量,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六年级(下册)教科书。
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八个单元,前七个单元教学新知识,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
第八单元是总复习,系统整理小学数学中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重要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新知识仍然有四个领域的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进行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础上编排的,利用百分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广泛应用。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初步认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能够组成比、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编排的,有助于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认识比例尺以及解决有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感受常量与变量,初步体。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7)教案与反思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
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m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
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5)教案与反思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分析: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例2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各种策略对于解决不同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合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的策略解决新颖、复杂的问题,体会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及各种策略之间相互的关系。
【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
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
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路程时间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
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会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揭示正比例意义。
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
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
P62 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 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教案与反思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
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m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
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主要的调整与变化(一)新增选择统计图的内容,删去众数和中位数根据本套教材“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本册教材教学扇形统计图和选择统计图。
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考虑到在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以准确、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材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之后,体会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与方法,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二是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不再要求学生认识众数和中位数,且学生在现阶段很难弄清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本次修订删去了实验教材中众数和中位数的内容。
(二)前移转化的策略,增设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容首先,转化的策略是数学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策略,且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适当前置转化的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策略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提高运用策略的自觉性。
因此,本套教材把“转化的策略”安排在五年级下册教学。
其次,解决问题时,一般不会单纯、机械地套用既有的经验和模式,而要根据已知信息,灵活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方法,尝试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或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此,教材在六年级下册增设“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选择策略的灵活性,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三)合理整合“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本次修订,对实验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与重新整合。
全册共安排了三次活动,分别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的《大树有多高》,以及在《总复习》单元安排的《制订旅游计划》和《绘制平面图》。
其中,《大树有多高》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比例等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制订旅游计划》由实验教材中的《旅游费用的预算》改编而成,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解决旅游行程规划、旅游费用预算等问题;《绘制平面图》是新编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此外,教材还前移了实验教材中《百分数的应用》单元,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增设了“探索规律”的活动——《面积的变化》,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扇形统计图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和选择统计图,变化:删去众数和中位数,增设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修订的重点在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上,主要有两点变化第一,注重以现实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体会选择统计图的实际意义,教材呈现了一组反映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统计图(见例2)同时设计了一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更有效地描述数据,更便于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时,要让学生透过现象本质,读出一些信息。
第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和方法。
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统计图的选择,既要清楚反映表示数据的特点,又要有效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材第8页的第7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呈现了四项调查内容,让学生选择一项设计调查表,展开调查和统计活动。
这一过程中,由于所选择的调查内容不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也可能不同。
这就为学生自主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体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感受合适的统计图在分析数据过程中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建议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
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1.看懂扇形图,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例1教材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引出扇形统计图,是由于两点原因:一是不教学制作扇形图,没有必要呈现扇形图的形成过程。
二是学生能够看懂扇形图里的信息,不需要给予其他帮助。
在呈现扇形统计图以后,教学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看图,交流,理解图里的信息。
让学生说出图中的五个百分数,并且根据五个百分数的大小关系以及扇形统计图里五个扇形的大小,看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
体会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明白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单位“1”的数量,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
明白扇形统计图是分别表示每种地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学生看到、想到并说出上述内容,就初步认识了扇形统计图。
第二步,计算、填表,体会图的特点。
例题告诉学生,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让他们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计算要利用图中的各个百分数,从而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知道它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不同。
例1的“练一练”前一个问题要分别说出扇形图给出的两个百分数的含义,属于知识范围的问题。
后一个问题要感受我国以世界耕地的9.9%,供世界19.6%的人口吃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是对世界以及全人类的贡献,属于思想性的问题。
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思考其他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几,其他国家的耕地总面积占世界耕地的百分之几,通过1-19.6%和1-9.9%求出两个百分数。
把世界人口作为单位“1”、世界耕地作为单位“1”,体会整个扇形图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学生深入体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例2是六1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统计,呈现了3幅统计图,让学生比较统计图,体会各类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和特点,提高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这个问题要回答每一幅统计图的内容,说出每一幅统计图里的数据信息。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看到三组数据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统计图,扇形图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折线图和条形图都表示一组数据的各个具体数量。
这就了解到各种统计图在表达数据时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三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组问题分别指向三幅统计图里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幅统计图里的数据信息,再次体验扇形统计图表达的是“各部分占整体的份额”,折线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量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量各有多少”。
这样,学生就能再次感悟统计图的使用是有选择的,应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统计图。
“你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开放,要鼓励学生说出在三幅统计图里看到的、想到的信息,培养学生理解与解释数据,分析与评价数据,应用数据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体会使用统计图是“有选择”的,应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以及需要表达的数据信息,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三个小卡通的交流,代表学生分别说出了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扇形图,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折线图,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条形图。
配合例2的“练一练”采用三种统计图表示李大伯家的收入情况。
教学还可以作如下的延伸:一是比较条形图和扇形图,它们都表示四项收入的情况,但表示的方式不同,数据不同,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显著的区别。
二是体验条形图里的数据,适合用折线图表示吗?从条形图里的四个数据只表示“各多少”,不存在“变化”状态和趋势,得出不适合使用折线图的结论。
三是折线图里的数据可以用条形图表示吗?从折线图里有六个年份的收入数量,体会也能采用条形图表示。
但条形图不能像折线图这样清楚地表示出年收入的增加态势。
3.精心编排练习题,突出统计活动能力的培养练习一第1题要求学生评价这两天的食物搭配“哪一天更合理些”。
编排这道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两幅图里的数据的比较,获取扇形图传递的信息,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哪一天合理”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从有利于身体健康角度评价,也许第一天的搭配比较合理。
因为现在提倡多吃些蔬菜、水果、谷物,少吃些动物蛋白和油脂。
但是,从个体的需要考虑,也许第二天的搭配更能满足。
如参加高强度的体育活动或生产劳动的人,一些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应该适当多吃一些动物蛋白。
第2题把“估计”引进扇形统计图。
呈现的干果拼盘可以看作扇形图,不要求估计得十分准确,能说出“(各)大约占百分之几”并对自己的估计作出解释就可以了。
第7题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
要求以自己班级同学课外阅读习惯为内容,进行一次统计活动。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
这道题可以作为一个长作业,在课内或课外完成。
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
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
教材有以下三点安排。
图文结合,讲述了游戏方法——把长20厘米左右的直尺竖直按在墙上,“0”刻度在下,食指按在“0”刻度处;突然松开食指,让直尺下落,然后迅速用食指按住下落的直尺;食指按住刻度几,表示直尺下落了几厘米,随时记录这个数据。
教材一方面设计了有兴趣的游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数据上面。
组建小组,建议人数和次数——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这样,小组内就可以比一比,看谁的反应速度最快,而且有较充分的数据来表明各人反应速度的快慢。
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能方便比较,容易看出小组内各人的反应速度。
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为比较男、女生的反应速度,讨论活动方案。
如,小组内的人数与性别如何安排?数据记录在怎样的表格里?每人做6次,用哪个数据来比较?如果每组的男、女生都不是1人,男生用什么数据与女生比?这一段应该是整个动手做的重点,讨论越充分,方案越成熟,游戏越顺利,对数据活动的体验就越丰富。
二圆柱和圆锥内容及变化本单元主要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由于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问题时,经常会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教材一方面通过底注说明解决问题时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示例明确,可以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安排,既可以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因琐碎的计算而引起的厌学情绪。
教学建议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
1.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线索,分别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学生认识几何体一般先整体感知形状,再仔细研究结构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描述,建立形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