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篇讲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现代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与变迁
现代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与变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阶层分化也日益加剧,许多人发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话题。
首先,社会阶层的定义和划分是关键问题。
传统的社会阶层分为三大类:地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但是,这个划分方法在当代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将社会阶层分为以下几类:拥有权力和财富的精英阶层、拥有一技之长、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全球化视野的知识分子阶层、拥有稳定收入和生活保障的工薪阶层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水平低下的弱势群体等。
其次,社会阶层变迁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使大量新兴产业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
同时,这些政策也推动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深了阶层之间的差异。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让很多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也不断上涨,导致了人口的集聚效应,加大了人口的流动。
再次,社会阶层变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首先,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许多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此外,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带来了教育、卫生、住房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同时,不同阶层的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交流差异,造成了人群之间的隔阂和冷漠。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社会阶层变迁所带来的问题呢?首先,政府应该加强政策调控,减少阶层差距,增加弱势群体的帮助,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资源分配,以便保证公共服务的均衡性。
更进一步,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互信。
只有这样,才能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总之,现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变迁是一个日益复杂和深刻的社会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应该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考虑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它。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
·社会标准——声望
- 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 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
- 多数情况下,声望来源 于一个好职位
一、社会分层——什么决定社会分层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主张用财富、声望和权力这三项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
·经济标准——财富
- 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如货币、物品、土地、自然资
等级制
·和封建主义社会制度联系 ·不同等级的成员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贵族与佃农之间的依赖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周王朝
阶级制
·工业革命以来的重要现象 ·以经济地位为基础 ·阶级间界限相对开放、允许社会流动 ·阶级划分:客观法、声望法和主观法 ·阶级意识 ·例如:现代工业社会
3. 分层标准
分层标准
特征:地位多样、功能专一、关系互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
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客观后果;自工业革 命以来,社会分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加快,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专业。
问题:社会分化是否意味着社会不平等?
一、社会分化
2. 社会分化的类型
水平分化
·社会结构各个单元 之间在结构和功能 上的分离
·性质特征:稀缺性与排他性
8
二、社会分层
1. 社会分层的概念:
指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 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 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 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 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 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马克思的阶 级划分理论
布劳邓肯的 职业分层理论
韦伯的三位 一体分层理论
一元划分标准
多元划分标准
3. 分层标准
现实篇讲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陆学艺社会阶层结构这个题目本来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但若干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虽然还在讲,但是没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所以现在中国有哪些阶级,有哪些阶层,什么状况,大家不是太了解。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实现全国人民的和谐,也就是要实现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和谐。
2005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现任所长和党委书记讲了有关和谐社会的问题。
会上,胡锦涛同志有一个很重要的讲话。
关于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调查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和情况;第二要调查研究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指出主要要调查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以利于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第三要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统一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要求;第四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
今天重点讲关于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问题,重点讲阶层,深入认识分析阶层结构。
我想这能够使大家对全国阶层结构和各个阶层状况有一个了解,能够在各项工作中协调好各社会阶层关系,把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由于这几年社会上对于阶级分析、阶层分析有一些争论,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进行过全国大面积的调查,所以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社会结构调查,调查分析阶层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非常重要,而社会结构的核心或者主要部分就是社会阶层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1998年秋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任务,当时我任所长,主持了这项工作,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六年。
在全国十个县市、十二个省市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写了两个报告:一是2002年初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说中国现在已经有十个社会阶层。
二是2004年7月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考虑到第一本书现在已经不太好买,所以第二本书第一章专门把这一部分里的十个阶层问题重新讲了一遍,读了第二本书对现在情况就有个大致的了解。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研究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性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和流动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涉及到文化、教育、机会平等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的研究。
首先,社会阶层分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社会地位逐渐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这种分化可以通过财富、职业、教育程度等多个指标来衡量。
富人、中产阶级和贫困人口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社会阶层。
这些阶层之间的分化不仅仅是收入或财富的差距,还体现在工作稳定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由于社会阶层分化的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困难,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的可能性。
其次,社会阶层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以其灵活性和多样性而闻名。
社会阶层不再是“冻结”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工作和创业等方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人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社会阶层流动性通过促进社会合作和创新而为社会带来了发展和繁荣。
然而,社会阶层流动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机会不均等、社会背景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确保社会流动性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性的研究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讨论和政策争议。
学者们旨在探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流动性的原因、机制和影响。
他们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指标,如社会调查、统计数据和案例研究,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些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的规律,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机会、减少贫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素质、职业选择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也引起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本文将就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进行探讨。
一、阶层分化的背景阶层是指社会中具有相对固定地位和居住地区,由共同地位和兴趣产生的一定范围的人群,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收入越来越多地由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决定。
因此,阶层一词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常见描述。
在阶层分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不再是一个“人少地大”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工业化社会,人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阶层分化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特征。
因此,各种阶层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相对稳定的地位和特征。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阶层分化是指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地位符号有明显的层次分化和人们所拥有的权利和福利也表现出分化。
在中国,人们的阶层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一直被认为是阶层分化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中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据统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6倍以上,城市中最富有的5%人口收入总额已经超过城市总人口收入总额的近三倍。
2、教育、职业和职位在阶级分化过程中,教育、职业和职位是三个主要因素。
在当代中国,教育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而且越来越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
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农村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职业和职位分化也是阶层分化的重要划分标准,在中国,不同职业和职位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3、城市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城市中的聚集效应、物质生活和教育、社会保障等因素早已成为城市人口分层的重要标志。
谈谈我国当代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状况
谈谈我国当代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状况谈谈我国当代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状况摘要:介绍了国内外部分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状况及成因的研究结论。
形成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
就如何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公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模式与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分层方面,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弱势群体成员急剧增多,而且,穷者的穷和富者的富都同样触目惊心。
社会流动方面,个体的起点不平等,没有构筑起社会流动的公正初始平台。
因此,需要思考解决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方面的不公正问题。
形成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社会分层唯有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才可能对社会成员起正面的激励作用;社会流动唯有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才可能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社会也才可能长治久安一、我国当前社会分层情况及成因对于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阶层,学者们或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法来划分,或以韦伯主义的“三位一体”来划分,总之他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给出了多种结果。
有的认为,我国已经形成四大阶级,即管理阶级、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和技术阶级、劳动阶级,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管理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1] 。
学者们对我国当前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结果,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其中的“大同”就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社会分层的顶端,占绝大多数的工农阶级处于社会分层的底层,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对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形成原因,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市场转型力量导致新的社会分层。
倪志伟在《市场转型理论:国家社会主义由再分配到市场》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中经历着由再分配向市场分配转型的部门中,直接生产者的权力相对再分配者而言有所加强。
” [4] 在后来的文章中,倪志伟对他的市场转型理论又进行了局部的修改,认为“分层机制的变化源于以市场制度为中心的收益和利润机会的扩展”。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逐渐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现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组成和特征时,我们会发现,虽然社会阶层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却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经济方面。
一、社会阶层形成的主要导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阶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经济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势头迅猛的趋势。
城镇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等经济因素,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形成和流动性。
特别是国民经济如今已经进入新常态,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加速了不同阶层的转移。
2.教育因素教育是指人类通过学习、教诲和培训,以获得知识、技术和文化的过程。
在中国,过去一些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机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科研成果的输出来不同阶层的划分,尤以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等群体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
3.文化因素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经济和教育因素不同,文化因素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尤其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社群更具有影响。
例如,受到西方思维、维特街文化等文化理念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
二、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的现状1.富裕阶层中国近年经济增长缓慢,然而这并未能够阻挡中国富人数量的持续上升,据悉现如今“亿万富翁”已经随处可见。
他们会通过财富与资本交换、继承权、创业、股权投资等方式,将自己的财富投资进更高的赚钱事业,并开始纵向拓展不同产业,形成自身的等级阶层。
2.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涵盖社会中具备相对较高收入和优秀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群体,多半是拥有高学历,具备资本分配能力的高端人才,以及某些占据一定行业地位的职业人士。
这些中产阶级的人不仅拥有相对不错的收入和财产,更具备赚钱能力和稳定生活的欲望,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往往更加开放、先进、人性化。
3.底层阶层中国底层阶层非常庞大,他们往往生活在边缘、生活质量较差、工作非常艰辛。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进行讨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1 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
1.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一阶层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1.3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2.1 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相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职业机会的限制,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城乡差距与社会流动性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城市居民更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2.3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当代中国原有的单一化的社会结构正在迅速解体,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
新阶层的出现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
研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带来的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阶层结构;阶层分化关于社会阶层问题,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两大理论渊源,从而形成了两个理论传统: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学术界主要坚持的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来对我国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而且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划分阶层的标准主要是政治身份和行政权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在当代的社会学理论中,学者们更倾向于韦伯的多元分层标准。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经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
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社会分层有了一套新的标准,即政治身份与行政权力,围绕这一标准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政治分层,整个社会被划分为四个阶层:①干部阶层,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地制定者和实施者位居社会的权力中心,因此他们构成了社会的核心阶层。
②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随着经济建设时期的开始,他们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虽然在政治上他们经常处于被改造的地位,但是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特别是在下层老百姓眼中)通常高于其他社会成员。
③工人阶层,工人被视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当时社会的中间阶层,但由于工人阶层文化程度较低,所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属于体力劳动。
④农民阶层,他们处于社会分层体系的最边远地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国家当时的“重工轻农”政策将他们排斥在中心社会之外,他们在各种资源(权力、社会声望、生存机会等)的分配上处于全面的弱势地位。
中国社会阶层及阶层流动
中国社会阶层及阶层流动中国社会阶层划分及阶层流动的机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弊端和漏洞,正是因为一些制度的不合理阻碍了我国社会阶层的健康流动。
因此这就要求社会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机制,这就需要从户籍和就业制度、公共资源配置和教育选拔等制度上入手进行改革、完善。
一、社会阶层的定义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不同时期,社会对阶级或阶层的划分各不相同。
二、我国社会阶层的划分结合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大体可以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
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三、阻碍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因素结合我国社会阶层的现状,可以分析出阻碍中国当前社会阶层流动的基本原因如下,即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教育和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一)从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分析,因为户籍制度的阻碍, 数亿农民得不到公平与竞争的机会, 他们既使进城务工也只能充当地位较低、收入较少的农民工,他们缺少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 这不仅使人力、人才资源得不到发挥利用, 而且这种局面会造成很大的制度性社会张力,引出诸多社会问题。
(二)从人事制度角度分析,在目前的干部人事制度下,不要管是农民还是城市工人,很少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因此这些低阶层的人员很少有机会向干部阶层流动。
例如,我曾在报纸上看到:在河南省固始县在2008年选拔干部过程中,最后任命的12名乡长,基本都是当地官员和房地产老板的子弟。
这种官二代的现象不仅阻碍了低阶层向高阶层的流动而且是中国干部选拔制度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
社会分层与流动性的探索多元途径的视角
社会分层与流动性的探索多元途径的视角社会分层和流动性是现代社会中常被讨论和关注的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索社会分层和流动性,并通过多元途径来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和特征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这种差异通常与个人的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社会地位等相关联。
社会分层的特征包括等级、排他性和稳定性。
等级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层次,如上层、中层和下层。
排他性指的是社会群体之间的隔离和界限,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导致的差距。
稳定性指的是社会分层的持续性和难以改变性。
二、社会流动性的概念和类型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层次中的转移和改变。
社会流动性的概念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等级上的升降,如个人通过教育和职业努力从下层上升到中层或上层。
水平流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转移,如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
三、影响社会分层和流动性的因素社会分层和流动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家庭背景、性别和种族等。
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财富和收入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加剧和流动性的受限。
教育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受教育程度与个人职业和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家庭背景、性别和种族等社会身份也对社会分层和流动性产生影响。
四、多元途径对社会分层和流动性的探索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分层和流动性问题,需要采取多元途径。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性。
其次,教育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实现社会流动的渠道。
此外,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参与也非常重要,通过推动社会改革和倡导公平正义,可以促进社会分层的改善和流动性的增强。
总结起来,社会分层和流动性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到经济、教育、家庭背景、性别和种族等多个因素。
通过多元途径的探索和应对,我们可以缓解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促进社会流动性的提升,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
社会分层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位置,而社会流动则是指个体或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变动的过程。
社会分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根植于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在一个社会中,个人的经济实力、教育背景、职业地位等因素,都会影响并塑造他们所处的社会层次。
例如,一个富裕的家庭可以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从而增加他们在社会中晋升的机会。
相反,一个贫困的家庭可能面临经济限制和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得他们更难以从底层社会向上流动。
这样的社会分层不仅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也会造成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然而,虽然社会分层是一个固态的现象,但社会流动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社会流动表明个体在不同阶层之间上升或下降的能力。
社会流动有两种方式:内部流动和外部流动。
内部流动指的是个体在同一个社会阶层内的上升或下降,例如职业晋升或降职等。
而外部流动则是指个体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如从底层社会转变为中产阶层。
社会流动的频率和程度也取决于社会中存在的机会和制度。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分层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基础和框架。
正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层次存在,才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然而,社会分层也可能阻碍流动的发生,特别是在存在严重社会不平等的情况下。
当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机会不公平时,流动的机会就会变得更加有限。
此外,社会分层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人们的选择。
不同社会层次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机会和资源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教育、职业等方面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影响到个体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为了实现社会流动的目标,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关键。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无论个体来自哪个社会阶层,都能获得公平的机会。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指在经济、教育、职业等方面,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条件出现差异化,形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以下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情况:
1. 经济分化: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
一方面,一些人通过投资创业或从事高收入行业获得了财富,形成了富裕阶层;另一方面,一些人因为教育、技术、地域等原因,收入水平较低或处于贫困状态。
2. 教育分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造成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条件和质量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些家庭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他们的子女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进而提高了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
3. 职业分化: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差异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一些高技能、高薪资的职业,如科技领域、金融行业等,能够提供更好的收入和发展机会,而一些传统行业或低技能工作则面临就业和收入的压力。
4. 城乡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城市,人们往往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限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社会阶级分层与社会流动
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分层与社会流动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体现在社会阶层的分层和社会的流动方面,其中,社会阶层分层主要有一大趋势,即从农民阶级向蓝领工人阶级,蓝领工人阶级向白领工人阶级的转变,而根据最新的资料,当今我国社会又分为十大阶层,而这十大阶层的人群组成及其之间的流动性也各具特点。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阶层分层社会阶层流动十大阶层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阶级分层和社会流动发生了快速的变化,由经济市场化导致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大趋势,即从农民阶级向蓝领工人阶级,蓝领工人阶级向白领工人阶级的转变。
另外,有学者最新提出,我国现在的社会阶层具体细分可分为十大阶层,它们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无业人员阶层,这些阶层的组成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其一是认同阶层,其二是客观阶层。
认同阶层主要指社会成员的阶层主观归属,社会成员经过自我评估和自我认定将自己归属为某一具体的阶层;客观阶层指的是依据一定指标,将社会个体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地位等是划分阶级阶层的主要评估标准。
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主观认同阶层的归属呢?资料显示,各种不同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
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的主管阶层认同平均要高;年龄方面也是一个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大体可以代表一个人工作时间的长短,年龄大的人会将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的较高一些;人们的政治背景方面,“党员”会比非党员主观阶层认同的较高一些,当然,这里的党员当然是指中国共产党;然后是收入水平方面,毫无疑问,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就会将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的越高,收入的改善可以直接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会将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的较高;还有,过去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对未来生活水平的预期,对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预测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阶级分化与社会流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阶级分化与社会流动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社会结构呈现出复杂的层次。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阶级分化与社会流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阶级分化与社会流动的表现。
二、农民阶级的困境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这种社会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家》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描写农民的贫困和艰辛,展现了农民阶级的困境。
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缺乏土地和资源,只能靠勉强维持生计。
这种阶级分化和社会流动的困境使农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默默忍受贫困和不公。
三、城市工人阶级的崛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阶级分化和社会流动的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城市工人阶级的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奋斗和努力。
小说中的工人形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从贫困中脱颖而出,实现了社会流动。
这种社会流动的过程不仅改变了工人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格局。
四、知识分子阶级的分化知识分子阶级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阶级也存在着阶级分化和社会流动的现象。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分化和困境。
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被社会的复杂和现实的压力所困扰,他们面临着选择和困惑。
这种阶级分化和社会流动的现象使得知识分子们陷入了自我怀疑和困境中。
五、女性阶级的崛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阶级的崛起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描写女性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展现了女性阶级的崛起。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社会流动。
这种社会流动的过程不仅改变了女性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格局。
六、结语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阶级分化与社会流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主题。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性和社会阶层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性和社会阶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过去,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家庭出身和受教育水平。
但是随着教育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性也不断增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完全取决于出身,而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变换的地位,包括从低级到高级,从贫穷到富裕,或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的变化等。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机会,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被固定在出身上,而更多地取决于个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
社会阶层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阶层通常是按照人们的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社会地位、社交关系等因素进行分类的。
社会阶层的形成是由个人的社会地位、就业和经济地位等因素所影响。
在过去,社会阶层是非常固定的,家庭出身和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社会地位的最大因素。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阶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突破了固定的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加,社会阶层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可以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这种流动性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然而,社会流动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虽然社会流动性增加了,但有些人的社会地位仍然受到出身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资源和机会还是被少数人所垄断,使得他们的优势被进一步强化,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因此,要实现社会流动性的真正提高,需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政府应该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人才梯队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阶层结构的存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阶层结构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机会,也影响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性两个方面入手,探讨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性。
一、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一般分为上层阶层、中产阶层和下层阶层三个层次。
上层阶层,是一个社会中最富有、最有权力的群体。
他们主要依靠财富、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上层阶层还常常和政府、企业等机构存在紧密的联系,掌握一定的资源和权力。
中产阶层,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相对新兴的阶层。
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财产,同时也拥有大量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在今天的世界上,中产阶层的崛起是相当重要的,他们的存在不仅代表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下层阶层,是社会中最贫困、最弱势的群体。
他们通常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财产,需要依靠社会的福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同时,他们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无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二、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性社会流动性,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上升和下降。
社会流动性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机会和平等性。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平等性,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助政策,鼓励下层阶层的成员去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同时,也会出台一些税收政策和国家补贴,引导企业和富有的个人去投资和支持一些贫困地区和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流动性的存在十分重要。
通过流动性的存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在社会流动性较高的国家,中产阶层的发展也会更快,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也会被缩小。
同时,社会流动性的存在也可以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
总结: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性的存在,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社会可以更好地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机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阶层以及个体在这个阶层中的位置,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平等和公正程度。
社会流动,则是指个体在这个社会阶层中的位置改变的过程。
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层结构。
一般来说,社会阶层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每个层次中的人们有着相似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
社会阶层的形成是根据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如个人的教育背景、职业、社会地位以及财富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然而,社会阶层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流动性。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由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过渡的过程。
社会流动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动态和有活力。
通过社会流动,个体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
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体有益,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影响,它能够促进信息传递、资源配置和社会创新。
然而,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社会阶层对个体的发展和机会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处于上层的人们更容易获得优质教育、高薪职业和丰富资源,从而更容易得到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而处于下层的人们则常常陷入贫困、缺乏教育和工作机会的困境,使得他们很难逃离低阶层。
这种社会阶层的固化可能导致社会流动的受限,给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促进社会流动和提高社会公平,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教育公平对于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是提高个体能力和机会的重要途径,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也是关键。
通过提供相关职业培训,可以帮助人们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再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平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除了政策和措施,个体的自身努力和选择也至关重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重组及语言分化
能够通过对信息优势、文化知识的运用获得更
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伦理观念ꎬ
好的职业ꎬ有更多的机会实现阶层晋升ꎮ 其次ꎬ
这种观念认为子女继承父母的地位和职业是个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与高等教育招生
体发展的要求与家族传承的延续ꎮ 社会个体成
规模的进一步扩大ꎬ社会个体成员能够通过教
员“ 子承父业” 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有限的ꎬ上升流动与下降流动、正向流动与逆向
规模扩大ꎮ 究其原因ꎬ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观
流动是构成社会流动机制的一体两面ꎬ共同构
念等多种因素ꎮ 具体来说ꎬ主要有以下几项:
成了社会流动的一种“ 代谢机制” ꎬ缺一不可ꎮ
4. 代内跨越式阶层流动数量增加
■
政
治
学
( 一) 传统观念的改变
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为社会阶层流动扫除了
■
政
治
学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重组及
语言分化
□ 白新杰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ꎬ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
革ꎬ部分社会阶层在不断分化重组过程中不复存在ꎬ部分社会阶层逐渐发展壮大ꎬ阶层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ꎬ
还有一些新阶层的出现ꎮ 与此同时ꎬ社会个体成员所处的阶层位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ꎬ产生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流
从近十年我国阶层分布的统计数据来看ꎬ
思想上的障碍ꎬ激发了社会个体成员对利益的
社会个体成员通过教育等后致性因素实现阶层
谋求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积极追求ꎬ人们不
向上跨越几个阶层的比率大幅增加ꎬ从较高的
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水平和阶层位置ꎮ 为了实
社会阶层流入较低的社会阶层的现象也屡见不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性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性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性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包含着对社会结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性的概念、特征以及可能引发的一些影响。
一、社会阶层的概念与特征社会阶层是指根据个体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分配上所处的位置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结构。
社会阶层与个体的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富有的企业家往往属于上层社会阶层,享有高收入和社会声誉。
而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工作困难的人可能会属于下层社会阶层,面临着经济贫困和社会边缘化的问题。
社会阶层的特征还包括阶层内部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封闭性。
相对稳定性意味着个体所处的阶层地位不易改变,例如一个人出身于上层社会,他的后代也很可能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部分。
相对封闭性则意味着个体之间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较低,社会资源的分配较为固定。
但是,社会阶层并不是一个静态概念,社会流动性对于解决社会不平等和提高社会公正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会流动性的概念与类型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变动和转移。
它反映了社会结构变化的程度以及不同个体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分配上的机会平等程度。
社会流动性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个体在社会阶层中的上升或下降,例如一个家庭出身卑微,但通过教育和努力,一个人可以从下层社会阶层晋升到上层社会阶层。
水平流动则是指个体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发生的变动,例如一个人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三、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性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性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
处于上层社会阶层的人往往享有高收入和优质资源,可以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和居住环境。
而处于下层社会阶层的人则面临贫困和社会边缘化的问题,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其次,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性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篇讲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
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陆学艺社会阶层结构这个题目本来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但若干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虽然还在讲,但是没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所以现在中国有哪些阶级,有哪些阶层,什么状况,大家不是太了解。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实现全国人民的和谐,也就是要实现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和谐。
2005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现任所长和党委书记讲了有关和谐社会的问题。
会上,胡锦涛同志有一个很重要的讲话。
关于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调查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和情况;第二要调查研究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指出主要要调查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以利于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第三要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统一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要求;第四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
今天重点讲关于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问题,重点讲阶层,深入认识分析阶层结构。
我想这能够使大家对全国阶层结构和各个阶层状况有一个了解,能够在各项工作中协调好各社会阶层关系,把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由于这几年社会上对于阶级分析、阶层分析有一些争论,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进行过全国大面积的调查,所以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社会结构调查,调查分析阶层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非常重要,而社会结构的核心或者主要部分就是社会阶层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1998年秋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任务,当时我任所长,主持了这项工作,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六年。
在全国十个县市、十二个省市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写了两个报告:一是2002年初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说中国现在已经有十个社会阶层。
二是2004年7月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考虑到第一本书现在已经不太好买,所以第二本书第一章专门把这一部分里的十个阶层问题重新讲了一遍,读了第二本书对现在情况就有个大致的了解。
第一本书认为现在已经不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已经分化为十个阶层,第二本书内容主要是讲这十个阶层是如何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演变而来,而且将往哪里变,以及将来阶层结构发展变化的前景等。
一、当前研究社会阶层的重要意义(一)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基本地情,研究阶层结构本身是研究基本国情,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怎么样,社会怎么样。
以前往往从经济结构来说,经济发展情况,人均GDP多少,一二三产业多少,大致比例怎么样,通过这些数字大致知道这个地方的发展水平。
其实同样也可以从国家社会阶层结构来判断,比如这个国家的上层阶层、中间阶层、底层的比例,工人阶层、农民阶层有多少,通过对他们的状况分析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地情。
而以前往往只讲经济方面,对社会方面了解不多。
所以这次胡锦涛同志有一个新提法,今后要做这几个方面调查,就是为了进行社会建设,过去社会建设笼统只是科教文卫,其实还不光是社会事业,还有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所以对这方面过去是缺乏调查和研究,现在看来我们讲经济社会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光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不够,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也落后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处于不相适应的矛盾状态之中。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变了,就业结构也变了,但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没有相应跟上。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所有制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发展到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新的阶层,一些社会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有些社会阶层的地位下降。
当今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不是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
对于这些新情况,由于过去对阶级阶层方面的研究不够,又没有提到应有的认识上,所以现在对社会阶层结构的认识基本上是笼统的。
现在胡锦涛同志提出要进行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我觉得非常重要。
因为国家要根据阶级、阶层的情况,对阶级、阶层进行分析,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
这是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的一个传统。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由于分清了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的问题,根据这个阶级分析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选集》五卷以后就不是这样了。
1949年以前的文章里大都是毛主席在分析形势,分析阶级形势,从而制定出正确的阶级路线。
但是为什么后来不用了呢?我想主要因为建国以后的两件事:一是1936年前苏联搞新宪法的时候,斯大林当时做了一个讲话,定了调子。
他说:苏联革命到了1936年,剥削阶级已经没有了,当时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还有知识分子阶层。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而是一个阶层,而且知识分子阶层是为工农服务的。
事实不是这样。
但是由于是斯大林说的,所以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二是我们在建国以后,学习前苏联,搞一边倒。
建国前用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的理论,建国以后用什么理论,谁也没有明说。
当时理论界跟政界是接受斯大林“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理论的,但实际上在工作中并没有对工人、农民阶级具体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查。
1949年以后到20世纪50、60年代,情况不断变化,但是对这个变化没有进行调查,特别是1962年以后,北戴河会议上毛主席亲自提出阶级斗争的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后来就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实际上可以说,我们虽然笼统讲要坚持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但客观上抽象,变成政治的一种工具,搞阶级斗争引起一系列失误。
我觉得改革开放以后,在这个问题上,政治学、社会学包括一部分经济学家、哲学界一些人,对于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状况个人的调查、小课题的调查是有人做的,但是国家组织的大规模调查没有,所以现在对于阶级状况、阶层状况到底怎么样,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在理论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共识。
这里还要说一句,这方面的工作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大家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都有些顾虑,所以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没有再谈,而且到实际工作中调查研究也比较困难。
我们19998年去调查还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地区还不允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
所以要进行这方面实事求是的研究很不容易,对于这个方面基本国情的研究很不够。
我们第一本书出来以后,去开了一些调查会,当时福建省福清市的一个办公室主任在会议上说过一段话,我印象很深。
他说过去对经济方面的调查或者对于物的调查很认真很细致。
譬如,他说他们那里农业部门讲粮食产量,大米多少、小米多少、高粱多少、玉米多少、大豆多少,不光分类,而且每一种都分等级,一级多少、二级多少。
他说沿海有鱼,水产品中譬如黄鱼多少、带鱼多少、乌贼鱼多少,一级、二级、三级各占多少,都弄得很清楚。
但是对于人的调查研究就模糊了,只能分男的多少、女的多少,或者说老年人多少、中青年多少、小孩多少。
实际上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就应该对阶级、阶层状况有很详细的研究,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现在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有的放矢。
一个省有几千万人,到底工人多少,农民多少,科学技术人员多少,干部多少,他们各自的状况怎样?研究的不是太清,所以制定政策就很难落实,往往是事倍功半。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农业。
中央19993年开始讲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这是农村工作的三大任务,讲了若干年,一直到最近免农业税,情况才有了变化。
当时提意见说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本身就是大概念,按户口我国有九亿农民,增加一百块钱就得九百亿,在财政部那就是大钱。
事实上,农民已经分化了,现在真正务农的农民只有一半多了,有些虽然还是农业户口,但早已不是农民了,而且很富了,所以我觉得不把人群做分析、研究,制定政策就不能有的放矢。
20004年,国家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而且国家对种植粮食的农民进行现金补贴,这个政策十分正确,花了一百多个亿,而且产生的效果也好,去年增加了七八百亿斤粮食。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能不能改进得更好一点,效果更好一点?譬如,去年政策下来以后,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反响。
与过去相比,农民已经分化,按照农业部的一个调查,农民可以分为:主要靠农业收入的新农民,务农的就是种粮种棉花,以农业为生;第二种是以农业收入为主,二、三产业收入为辅,叫第一兼业农民;第三种还是农民,也住在农村,但是以二三产业收入为主,农业为辅,叫第二兼业农民;第四种住在农村,户口是农业户,但已经跟农业没关系。
农民至少可以分四种,但是现在我们对前三种只要种粮食就补贴,每一亩地在三十块钱左右。
政策出台以后,我给老家兄弟打了一个电话,说最近农村有一个好政策,你们知道吗?种一亩地可以补贴三十块钱的粮食政策,弟弟在电话里笑话我,说那管什么事啊!什么意思呢?就是无锡的农民真正靠农业为生的已经很少,我的弟弟属于第二兼业农民,主要靠二三产业的收入来维持家用,只种口粮田,他说家里三口人种一亩多地,是四十来块钱,一亩地不就是一包烟钱吗!所以这种政策对于这样的农民作用不是太大。
不久前,我到黑龙江五大连池农村调查,一南一北差距很大。
那里的农民人均有六亩地,我去调查的那户农民,五口人,他告诉我是种两垧地三十亩。
一亩补助三十块钱共九百块钱,而且当年黑龙江省还免了农业税,所以一进一出就增加一千八九百块钱,他们对中央支农的政策反应就非常好。
所以我想如果对于农村调查、社会分层的调查比较全面,有区别、有的放矢地对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觉得根据阶级阶层实际变化的情况制定政策,非常重要。
这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也是必要的,各类人不同,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政策很有必要。
所以我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中央提出要进行社会结构方面的调查,强调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这非常重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状况(一)社会分层的标准阶级分析跟阶层分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意见,认为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是西方学者或者是马克思·韦伯的,有的人干脆说是资产阶级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马克思主义不光进行阶级分析,同时也进行阶层分析,韦伯主义的分层标准不同,主张主要进行阶层分析,但是他也搞阶级分析,从学术观点来看,不能笼统地说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