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2、了解诗歌中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唐诗的朗诵和欣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文学的价值,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唐代诗歌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介绍。
2、《滁州西涧》文本解读和认知,重点分析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3、诗文音诵练习分种类练习。
4、诗文欣赏与评析环节。
5、情感分享环节。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探讨,结合课外知识补充。
2、学生自主分享、互相交流、共同评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环节(10分钟)1、导师介绍唐代诗歌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
2、与学生交流唐诗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的影响,并带大家回忆唐诗常见的题材类型。
第二步:诗文配音欣赏 (20分钟)1、老师播放《滁州西涧》朗诵音频,让学生积极感受音乐美。
2、学生听音后,总结整首诗歌与配音的融合之处,答案并化成横幅。
第三步:教师点评、学生交流(20分钟)1、老师点评学生的观察心得和答案。
2、鼓励学生集合所学知识及音诵练习,根据段落重要难点进行相应练习。
第四步:课内作业(15分钟)1、老师安排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配音表演的录制。
2、学生在家里模仿月老洗头的发音方式进行音诵练习,并录音发给老师。
第五步:课后作业(25分钟)1、学生进行诗文欣赏和自我评估环节。
2、学生互相分享、发表自己对这首诗的情感感受,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第六步:复习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巩固重要难点,作业检查并分享成功达成的经历。
2、学生回顾课堂收获,并反思自己在音诵和欣赏方面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及影响,学会如何欣赏唐代诗歌,体会唐代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并加以习得。
同时,诗歌欣赏也可以培养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其审美情趣。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滁州西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3)了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2)诗文意境的理解;(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分析诗文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书写诗文中的关键字词;(2)选取诗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5.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2. 深入了解诗人韦应物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能力;3.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继续介绍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强调《滁州西涧》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诗文解析: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文化拓展:介绍中国古代文人对滁州西涧的吟咏,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一、诗歌背景介绍《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西涧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二、诗歌解读与赏析1. 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
这一句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景色,用“独怜”强调了诗人对这片幽静草地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表达了诗人眼前的景象,草地上飘荡着黄鹂的歌声,给人带来柔和而美好的感觉。
3.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
这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潮涌动,雨水带来了新生命,也带来了春天的狂热与迅疾。
4.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最后一句表现出了滁州西涧的宁静之美,没有人在这里过渡,只有一艘孤独的船横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几句诗,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滁州西涧美景的追求和喜爱,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学习《滁州西涧》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传达情感的方式。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内容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歌,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滁州西涧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该地的好奇,了解学生对乡土情感的体验。
(2)诗歌赏析:学生根据提供的诗歌文本,独立阅读,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后,针对每一句进行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3)诗歌鉴赏:播放一段滁州西涧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借助视听感受,并与诗歌进行对照,深入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4)学生表达:分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
(5)合作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论。
(6)反思总结:通过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课堂体验,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欣赏的要点和技巧。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第一篇:古诗滁州西涧-教案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意象、景色和情感,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滁州西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领略诗人高洁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景色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
3. 采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滁州西涧》,感受诗的音乐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景色和情感。
(2)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小组进行汇报。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美景。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其高洁品质。
5. 背诵练习(1)让学生反复朗读,巩固记忆。
(2)检查背诵情况,鼓励学生熟练掌握。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滁州西涧》。
(2)写一篇关于《滁州西涧》的赏析文章。
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滁州西涧》的朗读、背诵及对诗中意象、景色和情感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诗人高洁品质的认同。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韦应物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滁州西涧》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滁州( )西涧( )黄鹂( )2、作者简介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
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
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朗读指导。
a、出声朗读,读准字音。
b、细读,校准节奏。
c、精读,悟出重音。
d、品读,读出声调。
e、诵读,定准基调。
二、课堂学习研讨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2、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描写的画面?3、仔细揣摩作者对“鹂”的态度?4、“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5、“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三、当堂检测、评估1、“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对“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分析。
(2)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展现的画面和传达的诗人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滁州西涧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滁州西涧的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滁州西涧》。
2、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强调他的诗歌风格以恬淡、自然为主。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3)逐句翻译诗歌,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诗。
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幽草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黄鹂的叫声给这一画面增添了什么?总结:这两句诗以动衬静,用黄鹂的鸣叫声衬托出涧边幽草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滁州西涧教案
五、结构
悠闲自得 恬淡的情怀
六、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滁州西涧晚潮
时的雨中之景,营造了一个恬淡 幽静的意境,抒写了诗人恬淡闲 适的情怀。
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 声,不见其形 (动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 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 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 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 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 诗人恬淡的情怀。
赏析: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 阴深处啼鸣。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 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 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 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 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 境。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 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 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谧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 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 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 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2
一、积累
1、作者
韦应物(737-约792),唐朝中期诗 人,长安人,曾做过滁州、江州、苏 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 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 称。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 以王孟韦柳并称。 (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 柳宗元的合称。)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如何从诗文中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滁州西涧风景区。
(2)简介诗人韦应物:唐朝诗人,官至江州刺史,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3)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韦应物的诗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滁州西涧》,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解析诗文:(1)解析典故: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诗中描绘的景色正是他在江州任职期间所见的滁州西涧。
(2)解析意象:春潮带雨、野渡、无人舟自横等。
(3)解析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诗文内容,《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强调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启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
七年级语文下册《滁州西涧韦应物》教案、教学设计
开展小组竞赛,评选出最佳诗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提高写作效率。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诗歌的韵律、意象、寓意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情感教育
强调诗人在《滁州西涧》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1.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课文内涵。
2.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关注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探索欲望。然而,对于《滁州西涧韦应物》这样一首具有较高意境和深刻寓意的古诗,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以课文为蓝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品味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4.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培养坚强、乐观的品质。
5.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课堂讨论,培养思维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达的无奈与闲适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去领略那独特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滁州西涧是滁州城外的一处风景胜地,诗人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精读诗歌,赏析品味1、理解诗歌的大意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树丛深处还有黄鹂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2、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引导学生思考:幽草生长在涧边,无人关注,却依然生机勃勃。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独怜”“幽草”“深树”等。
学习并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如绿草如茵的河畔、潺潺流淌的小溪、茂密的树林等,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然后提问:“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韦应物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滁州西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幽草、涧边、黄鹂、深树、春潮、野渡、舟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深、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问:“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幽草”“深树”是静态描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质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分析:《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设计理念: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
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
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五年级语文下册2.3滁州西涧教案1长版
二、悟诗情,师总结。
1、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2、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2、本课要写的字,在教学时可以将音、形、义分开教学,在初读中掌握字音,在了解大意时掌握字义,在集中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四、作业布置:
熟读古诗,借助书下注释及其他的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第二课时:
一、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3、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背诵诗歌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四、 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2.3滁州西涧教案1长版
2----2《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学情分析】《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中时见秾丽,淘洗锤炼而又生机活泼,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品读诗歌1. 师范读诗歌2.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诗歌赏析1独怜幽草涧边生1. 独:独自。
滁州西涧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滁州西涧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隋代诗。
该诗描写了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发觉野渡所见。
表露了表露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温情。
以下是整理的滁州西涧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滁州西涧》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的意境之美2.诗意的多解性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丫蕊中其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怀古,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加诸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诗人时任滁州刺史。
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市场化改革又无力回天。
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1.独:独自。
表现了作者当代作家怎样怎样的心境?——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出色了表现稳定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
幽草:幽深的草丛。
这是从哪个角度上写的景物?——视觉角度。
草丛幽深,色彩清丽。
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
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底下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结实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角度的风景?——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
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梵高这幅怎样的图画?《滁州西涧》练习题练习1、“独怜”一词有何表达效果?2、韦应物的诗中才多有警句,显示出像他对景物或事物的精细观察与独到发现。
你认为此诗中曾哪一句具有警句特点?整体表现了怎样的意境?1、“怜”是怜爱的意思,“独怜”一词领起一二句写景内容,显示出观景者爱恋强烈的爱情介入。
初一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初一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没有好的语文教案,课堂教学就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如果预设不圆满,就会影响生成效果,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为此,下面WTT整理了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教学目标品味语言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滁州西涧教案初中
滁州西涧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滁州西涧》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教学重点:1. 课文的解析和理解。
2. 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感悟。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学生对古诗词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滁州西涧》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
3. 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滁州西涧的背景,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导入课文学习。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解析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动静结合、远近对比等,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4.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共处的追求。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关注自然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或写作练习,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 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滁州西涧》,使学生了解了滁州西涧的背景,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认识关于《滁州西涧》的历史背景;2.通过文本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能初步分析文本的主题和艺术技巧;3.能够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深入理解文本,发掘细节,全面理解文本内涵和意义;4.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运用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2.教学难点:发挥创造性思维,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峰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唐诗唐曲唐文,井井有条,文学格调和诗歌情调都常常处于一个优美典雅的境界。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名篇,讲述了韩愈在滁州游览西涧时的经历。
在《今古文选》中,《滁州西涧》被收入在唐代散文之中,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与梓州司马贺说》并列“唐宋八大家”。
(2)文本导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巷陌阑干数鳞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韩愈曾游滁州西涧,为游人所忘,于是在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的大好山河中,却爱慕或幽或怪、虚无飘渺的幽草、黄鹂,有着枕上无尘之境的崇高意境。
(3)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结合文本阅读,可以利用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来深入了解《滁州西涧》的背景和历史文化遗产。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师生互动、生动有趣的布置,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对唐代文学及《滁州西涧》的认知程度。
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你们觉得唐代文学有哪些特点?•知道《滁州西涧》是什么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曾经发现过周围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文本分析及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使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上课讲解、朗读诗篇、讨论文本,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秀教案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诗出自于《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下面小编分享一下《滁州西涧》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韦应物《滁州西涧》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
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
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故。
《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
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
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
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