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为本,树⽴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与⾃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和发展的⼀种⽅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上写⼊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1.以⼈为本的发展观。

2.全⾯发展观。

3.协调发展观。

4.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作的强⼤思想武器。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

是我们党治国理
政、富民安邦的⾏动纲领。

2.科学发展观显⽰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3.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4.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5.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3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p33)第一,~是同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p3)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2)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p4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什么。

(p62)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p83)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上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自马克思主义被带入中国以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方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完善有序。

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社会趋于更加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变的产物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总结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科学理论的诞生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要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相符:唯物论论证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辩证法涵盖了矛盾观、整体观、发展、适度和扬弃,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一对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领。

唯物论与科学发展观:唯物论的自然性客观原理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科学发展观对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问题上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的手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人以自我意识来改造自然,如果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将首先对自然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然后反过来遭受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最近,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这一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新的判断和解决思路。

一、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变的必然结论科学发展观的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

发展现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或前景是什么等问题。

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会影响人们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为人们从事发展活动提供的总体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

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而客观上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物为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现。

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传统的或旧的发展观,包括极端的环境保护和单一的经济增长两种倾向。

前者是一种复古倒退的发展观,后者则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

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现是科学的新的发展观,强调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观的演变也同样肇始于此。

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把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

第三阶段始于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认识上更加注重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提出并逐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发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取得共识。

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1 古典科学发展观古典科学发展观(classical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形成的一种科学发展理论,源于其著名的三大希腊哲学家,分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亚里斯多德的学说。

基于它,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前发展的过程,源自理解自然界,并根据理性来探索未被发现的物理效应。

古希腊哲学家完成的最重要的研究是“四元素(Four Elements)”理论:火、水、土和空气。

然而,他们并没有指出物理客观性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反而将它建构为主观宇宙论,即一种经验主义,未开发出如今的现代物理学。

2 现代科学发展观在16世纪,文艺复兴精神带来了改革性的精神,催生了新的科学发展理论。

科学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现代科学发展观”。

这种科学发展理论强调了观点特别是科学方法,其特色表现在将科学与宗教分开,从理性出发进行科学探索,重视实验等。

科学家笛卡尔(Descartes)将知识从宗教和成见中割离出来,捍卫以非定律性知识,即技术方法等,构成自然界的行为,而且以数学定律为主要基础进行解释,这成为其时的重要现象学观点。

3 融合的科学发展观20世纪以来,科学产生了巨大的突破,激发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科学发展理论,即融合的科学发展观。

这一观点认为物质性(materiality)、内在性(innertivity)以及体验性(experience)是科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融合现代物理学、化学以及宗教学等观点,在实验发现上更多地考虑心理、社会、历史等因素,以及应用艺术、哲学等观念。

最终,科学发展以融合的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增添了从物质性、内在性以及体验性等观点来探索科学家研究过程的多元性,从而使科学发展过程更加深入的发掘了自然的性质,更好的实现了自然的调节,以及认识社会历史中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性。

科学发展观的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21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整个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

中国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提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它的内涵,为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实质。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比我们党以往的任何文件都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中。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同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此,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演变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演变的过程?

(三)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目前各主要大国都已瞄准未来5—10年,设法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抢得先手。美国把21世纪初定位为维持其“一超”地位的“机遇期”,俄罗斯视未来5年为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经济新生计划”,欧盟“电子欧洲”计划和印度“跨越性发展战略”,都反映了各国对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重视以及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白热化。
3、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矛盾。“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贫富悬殊拉大。
4、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2003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各种利益关系愈来愈复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政府的各种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意识等殛待提高。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演变的过程?
1999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了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003年4月10日到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的。当时,他鼓励广东要万众一心战胜非典,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全面发展观,要求广东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胡锦涛同志在当时就全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二)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姓名年级专业考试课程考试方法考试时间学分任课教师考试成绩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以空想社会主义的对立而提出的。

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更加的“科学”之处在于通过科学的政治理论使人们更加认识社会意识和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从历史进程来看经历了三大飞跃,而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进行了中国化的发展,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提出的。

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就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进行一些讨论。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1 序言上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政治学的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科学理论,而非社会学。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三大飞跃,即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和各国通过改革,发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中、有空想社会主义步入科学社会主义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15世纪初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思想,并且做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我党在思想上的又一次飞跃和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继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平衡与和谐。

国际上的发展理论也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领导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和谐。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60美元,世界排名104位 (2005年143位,2006年128位)。

6
发展的成就 我国的持续快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在10%。 经济学家刘伟说: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保持了29年的 9%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记录。此外,亚洲的四小都 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韩国是26年,新加坡23年, 我国台湾20年,香港地区18年。我国从改革开放到今 天的高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由此,各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变 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协调发展;可 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 的主流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28
资料:
“为谁发展?”
“拉美化”现象— 现代化陷阱
“拉美化” 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 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 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我国的人均GDP


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 856美元 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1132美元 2006年,我国已经实现人均GDP2000美元 2007年,我国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比2002年翻一 番还多)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2000年到2020年实现翻两 番),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37
问题点拨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 的问题; 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 “为了谁”和“依 靠谁”发展的问题;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创造性地回答了
“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魏 承 林(二○○九年四月十五日)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明确科学内涵。

一、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1、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史,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理论界认为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发展观。

第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

20世纪50—6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一阶段,人们将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

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

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因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演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国家战略。

1979年,中央开始提出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构想,宣扬强化科学技术工作的思想,加强科技改革,并提出实行以科技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实施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带动发展的政策。

2、1984年,党中央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提出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把科技事业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首位。

3、1994年,党中央提出了把科学和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二、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科学发展观”
1、2010年,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把科学发展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中心位置,号召全党全社会全面坚持和实施科学发展观。

2、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国家战略高度,深入推行以科学技术
为支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1、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
提升全民素质为宗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科
技兴国事业继续发展。

2、要引导全社会重视科研创新,促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更加部署科技发展,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设。

3、要全面推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更有力的科学发展机制,加强
社会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国科
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国际形势、世界发展趋势、国外发展经验
20 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 把 发 展 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展的标准。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发展观的演变
第三阶段:发展=科学发展
克服困难和战胜风险需要正确认识和回答以下问题:
怎样发展?
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 酝酿提出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 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



届 三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4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除了
十 “五个统筹”
七 大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1.引言1.1 概述科学发展观是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情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建设是执政兴国的基础,必须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了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和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为我们在执政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战略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引导我们在发展中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划和方向。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为我们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石。

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将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第一部分,引言部分,将概述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和核心理念,以及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接着,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民至上、全面依法等。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

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4,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5,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科学发展观——形成

科学发展观——形成

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发展观念逐渐暴露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局限性,因此,中国亟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在形成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在开放初期,我国的发展观念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发展思路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其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开始提出全面发展的观念,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念。

然而,由于对其他重要问题的认识不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这一阶段的发展观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

与此同时,我国也借鉴了许多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经验,吸收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仅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的创新,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智慧。

在形成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吸纳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关怀。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要求。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和发展它,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魏 承 林(二○○九年四月十五日)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明确科学内涵.一、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1、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史,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理论界认为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发展观。

第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

20世纪50-6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人们将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

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

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因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_于国强

发展观是人类对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回答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关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嬗变。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人类发展观的根本进步和重大发展,蕴涵着内在的规律。

系统考察人类发展观的历史形态,探索其中的嬗变规律,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发展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二战以后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发展观1.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

在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重要标尺,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

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形成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发展的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著作,刘易斯和他的《经济增长理论》(1955年)、莱本斯坦及其《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1955年)和罗斯托及其《经济增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1958年)等。

这一时期发展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基本上就是同义词。

”①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止,人们通常把经济的发展当作发展的全部,以经济增长问题来涵盖发展问题。

如以联合国于1951年发表的“欠发达国家经济开发方略”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是发展政策的首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

基于这一发展观,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是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促进资本积累和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战略。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

这种发展观对于战后初期各国恢复经济,为五六十年代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对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功不可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 污染破 坏 了环境 。于是一 些学者 开始探 讨 以 经济 增长 为主模式 的利弊 ,并探 索研 究如何 保持
表 是 朱 利安 ・ ・ 蒙 , 的 《 有 极 限 的增 长》 L西 他 没 一
扫增 长极 限论 的悲 凉和萎靡 , 限乐观地 指 出 : 无 生 产 的不断 增长 能为更 多 的生 产进步 提供潜 力 。地
天我们 正确 对待 发展 问题 。深 刻理解 和全 面落实
科 学发展观 具有重要 的意义 。

就是 同义词 。① U ” 至上世 纪 五十年代 止 , 们通 常把 人
经济 的发 展 当作发展 的全部 ,以经济增 长 问题 来 涵盖 发展 问题 。如 以联合 国于 1 5 年发 表 的“ 91 欠
理 论 探 讨
当代社科视野 20 年第 1 期 08 2
从发展 观 的历史演 变看 科 学发展观
于 国 强
( 中共 浙 江 省委 党 校 2 0 级 马哲 研 究 生 杭 州 3 12 ) 06 11 1
内容提 要 : 历 史上 来看 , 同时期 出现不 同的发展 观 并推动 着人 类的发展 。 一种发 从 不 每 展观 都有 它科 学的 因素 , 也 有 它不足 的层面 。 学发展 观 的提 出并 非一蹴 而就 , 但 科 它积 淀 了 前人 发展观 的科 学 因素 , 抛弃 了不科 学的成分 。 此 , 在 本文 从发展 观 历史演 变的 角度 来探 讨 科 学发展观 与其他 发展 观之 间的 内在 关 系。 关键词 : 展 发 人 自然 社会 科 学发 展观
发达 国家经济开发 方略” 为代 表。 在这一 时期 , 求 追
国 民生 产总 值 和人均 国民收入 的迅 速增长 是发 展
政策 的首要 的甚 至是惟 一 的 目标 。基 于这 一发 展 观 。 一时期 的经 济学认 为经济快 速增 长 的关 键是 这 资本 积累和工业 化 。 出 了各种各样 的促进 资本 并提
忽视 了人类 社会 发展 的多样 性和复 杂性 ,造成 了
起 , 发展经 济学早 期 的发展 观 。在这个 时期 , 是 由
于发 展经济 学的主要 研究 对象 就是 落后 国家 如何 追 赶发 达 国家 ,因此 在理 论和 认识 上也 将发 展等 同于经 济增 长。其基 本观 点是 :工业 化 是一个 国 家 或地 区经 济重要标 尺 。发展 规划 是实 现工业 化 和 实行追 赶战 略的重 要手段 。作 为政 府对 国家 经
究 发展 的经济 学家和 发展经 济学 著作 ,刘 易斯 和
高增 长下 的分 配不 公 , 两极 分 化 , 社会 腐败 , 政治
动荡 . 境 污染 和生态破 坏 。 环 导致人类 逐步丧 失赖
他 的《 济增 长理论 )15 经 ) 9 5年)莱本 斯坦 及其 《 ( 、 经
理 论 探 讨
期发 展 与经济 发展 。经济 发展 与经济增 长基本 上 “
发 展 观 经 历 了从 传 统 发 展 观 到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嬗 变。 以经济增 长为核 心 的传 统 发展 观到 以人 为本 的科 学发展观 的转变 .是 人类 发展 观 的根本进 步 和重 大 发展 ,蕴 涵着 内在 的规律 。系统考 察人类 发展 观 的历史形 态 , 索其 中 的嬗变 规律 . 探 对于今
当代社科视野 20 年第 1 期 08 2
以生 存和发 展 的条件 ,也 促使 人们开 始重新 反思 发展 的真正 意义 。学 术界将 这 种现象 归纳 为 “ 有
增长 无发展 ” “ 、无发 展的增 长 ” .在理 论上确 认 了 发展 与增长 之 间的差 异 。
受 到 了质 疑 。 Leabharlann 3“ .没有 极 限的增 长” 论
积累和实现工业化 的途径和战略 。因此在 2 0世 纪

二 战 以后 国 际 上 几 种 主 要 的发 展 观
1 . 发展 经济学 引 出的发 展 观— — 经济增 长论
这种发 展观源 于 “ 战 ”后 发展 经济学 的兴 二
5 0年代 , 观具有 明显 的 物质主义 倾 向。 发展 这 种发 展 观 对 于战 后初 期 各 国恢 复经 济 。 为 五 六十 年代全 球经 济 的快 速增 长和发 展打下 了坚 实 的基础 .它对 于二战后 资本 主义世 界 出现 的经 济增 长 的“ 金时期 ” 黄 功不 可没 。 这种发 展观 , 虽然 促进 了经 济 的发展 。但是 这种发 展观 主要表 现 为 将发 展等 同 于经济增 长 ,把发展 过程 等 同于实 现 工业化 的过程 ,把发 展单纯 归结 为物质 财富 的积 累 , 至认 为 经济 增长 就等 于 G P的增 长 。这种 甚 D 以物质 资本 积 累和工 业化为 核心 的发展 观 ,由于
发 展观是 人类对 于发 展 问题 的总 的看法 和根
本 观 点 . 回答 发 展 的本 质 、 它 目的 、 内涵 和 要求 等 关 于发 展 的根 本性 问题 。从历 史 上来看 ,人类 的
济落 后 与经 济增 长)15 ) 95年) 罗斯托 及其 《 ( 和 经济 增长 阶段— — 非共产 党宣 言)15 ) 98年) 。 一时 ( 等 这
济运 行进行 评价 与诊 断 的重 要 指标— — 国内生 产
总值 ,成 为衡 量一 个 国家经 济社 会是 否进 步 的最 重要 的指标 .形成 了 以国 内生产 总值 为核 心 的传
统 发展理念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后 。出现 了一批 研
对 资源 的疯 狂掠 夺和对 环境 的严重破 坏 ,出现 了
基于 对罗 马俱乐 部“ 长极 限论 ” 增 的批 判及 其 合 理性 的继 承 . 生 了“ 有 极 限 的增 长 ” 论 和 产 没 理 可 持续发 展理论 。没有极 限的增 长理论 的主要 代
2 增长的极限》 . 《 表达的发展 观. 增长极限论 ——
片面追 求经济增 长使 得资 、能源 的大量 消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