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 必然要求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
• 三个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 发展目标(for people):从平均福利最大化的发展到 最低福利最大化的发展(木桶效应)
– 关注社会低层的福利增加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促进人类发展,实现 持续增长,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强调软件投资 强调人力资本投资
发展目标
积累与消 费的关系 产业发展 结构
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利用比较优势 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科教兴国战略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促进结构变革 知识信息发展战略
工业化技 术路线
自主开发技术 资本密集技术路线
人与自然 的关系 收入分配 关系 城乡关系
大力开发资源,破坏 资源和生态发展 平均主义 城市优先发展论 城乡分割
先污染,后治理,生态 可持续发展,生态 赤字扩大,黑色发展 建设,绿色发展 “先富论” 城市优先发展论 城乡差距拉大 “共同富裕论” 城乡协调发展论 缩小城乡差距
地区关系
内陆优先发展 地区差距拉大
是关注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 各个空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而不是各自 为阵,相互抵触;
• 可持续:可以理解为发展在时间上的统筹性,
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 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 的需要。
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 木桶原理: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 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 馈相平衡; • 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 会为代价; • 本区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或全球发展 为代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基本经验与世界意义
1949 年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ꎬ 开启了中华民族
了国家发展的基本状况ꎮ 新中国成立以来ꎬ 我们党依
发展历史的新纪元ꎬ 中国共产党也由此成为领导人民
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
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ꎮ
临的矛盾问题以及国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ꎬ 制定了不
以将 70 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划分为: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激进式革命改造为主线的革命发展
观、 改革开放后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改革发展观、 新世纪初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
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时代发展观ꎮ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
历程深刻揭示出: 在价值旨归上ꎬ 党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ꎻ 在思
一、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用于上述领域ꎬ 取决于具有规范性与强制力的政治权
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变化ꎬ 可
力如何安排经济、 社会、 文化事务ꎬ 如何分配资源、
确定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搭建社会基本结构
[1]
ꎮ 因而政
治权力系统确立怎样的发展理念ꎬ 在某种意义上决定
以将 70 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与地方反动势力相勾结ꎬ 严重威胁着社会政治新秩序
期党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实践状况以及基本经验进
的建立与稳固ꎻ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国际上拒绝
行分析ꎬ 可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问
题的规律性认识ꎬ 为今后我们党的发展战略制定、 发
承认新中国ꎬ 企图通过政治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 军
事上威胁等手段摧垮新生的人民政权ꎮ 经济上ꎬ 民族
关键词: 发展观ꎻ 革命发展观ꎻ 改革发展观ꎻ 科学发展观ꎻ 新时代发展观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发展观是人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类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和规划。
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形态和嬗变,反映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改变。
本文将对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进行探讨。
1. 传统社会的发展观在传统社会中,发展观主要以自然观念为基础。
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循环往复的规律,社会也是按照这种规律运转的。
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体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自我完善的趋势,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这种传统发展观强调自然规律的主宰性,对人类努力改变社会现实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2. 工业革命以前的发展观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从自然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始注重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特点。
16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倡导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人们开始尝试用理性的方法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真知”理论,认为通过实证研究和验证,人们可以获得对社会和自然的真实认识。
这种发展观是基于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促进了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观的深入思考。
19世纪的唯物史观和进化论思想对社会发展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进化论思想则认为,社会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阶段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演变。
这些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社会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观更加强调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创新。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发展观的历史形态和嬗变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思想流派的演变。
从古代到近代,人们对于发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
古代的孔子思想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人们认为“德”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发展。
而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则更强调个人的发展和理智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人生”观念,将人的发展与个人的自我实现相联系。
在这些思想中,尽管经济发展并不是主要关注的领域,但也体现了对个体和群体的发展的关注。
到了近代,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变革的到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导致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市场经济和分工的观念,将个人的追求与整个社会的繁荣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强调了阶级的斗争和社会的发展动力,认为经济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被视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
到了近现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人们开始意识到,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联合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概念,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发展观开始兴起。
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将人的尊严和自由作为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强调了经济、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和嬗变体现了人类对发展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从古代的道德和个人发展,到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再到现代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对于发展的理解不断进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问题的出现,人们对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世界与中国发展理念的变迁进程-精选文档
•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写 的那样:启蒙主义,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正在走向自己的反面。“人类不是进入到 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新 的野蛮状态”。
《寂静的春天》
——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
•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 卡逊在50年代末,用了4年的时间研究美国官 方和民间关于使用杀虫剂造成污染危害情况的报告,于1962年推出 《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特别描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使本来生机 勃勃的春天都“寂静”了的可怕现实。书中写道:“从前,在美国 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 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 地。”最后,她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我们必须与其他生 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寂静的春天》不仅是一般的揭露环境污染,而且把矛头指向了人 类久已习惯的“征服自然”的观念。这是环保主义运动和可持续发展 观的开端。
《京都议定书》
2019年12月,公约缔约方在日本京都 就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 即《京都议定书》。这一具有法律效力 的文件规定,39个工业化国家在2019年 至2019年之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年基础上减少5.2%,其中欧盟国 家减排指标为8%,美国为7%,日本减 少6%。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温室气体最大排放 源,屡屡设置障碍,使议定书迟迟不能 生效和执行。但不管怎么说,克林顿政 府当年还承认《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性 和合法性,而到布什政府企图把前政府 作出的国际承诺全部推翻。
卡逊与她的《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的影响
•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为这本书所写的前言 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 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 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 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 驳的证据。” • 戈尔:“写了一本书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女 性” 。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
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
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
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
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一)经济增长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
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
简发展观演变其规律性论文
简论发展观的演变及其规律性摘要: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当代科学形态。
发展观的演变本身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关注重心从物发展到人,其主要内容从片面发展到全面。
关键词:发展观;演变;规律性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17-02发展观是人类对于与发展有关的一些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等内容。
发展观从传统到科学的转变中蕴含着内在的规律,发现和找到这种规律对深入理解当代我们国家实行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一)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指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随着传统自然经济的终结,人们普遍关注和思考发展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发展观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批判,逐渐提出了新发展观。
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是发展观历史演变的第一阶段。
传统发展观的形成与工业文明和现代经济发展有关,主要标志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并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观,用财富、财富的增长和增长速度来衡量。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阿恩特指出:“经济发展实际上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同义语,经济发展用人均收入的增长来衡量。
”[1]因此,传统发展观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投资和储蓄的增加成为发展的实质。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费朗素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经济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为满足社会和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发展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2]从中我们认识到,发展模式是整体的,涉及各个领域,具有协调性和内生性等特点。
这种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整个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来说是一种进步,因而,这种发展观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发展问题,打破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发展观的演变
3、发展观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理论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到“增长极限论”,再到“综合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论”的历史演进历程。
(1)经济增长论:这种观点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
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
认为:发展就是增长。
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期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
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增长战略。
他把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片面最求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忽视了发展的其他方面。
这种发展有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也不能使人民真正幸福。
(2)增长极限论(悲观)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对发展就是增长的思想进行反思,1971年有麦多斯等人撰写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引起全世界震动。
增长极限论中心论点: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这5个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
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求的指数增长,粮食需求取决于土地和淡水的数量及农业资本,人口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都产生污染,都是指数增长。
由于地球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有限,地球吸收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地球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100年内某个时期达到极限,即世界末日就会到来。
(3)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政治民主、文化变迁、科技进步、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个方面。
强调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保障。
(4)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环境问题遍布全球、愈演愈烈的现实中,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发思工业发展道路后所得到的认识。
联合国大会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各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1992年、1994年、1995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又对此命题惊醒了热烈讨论,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世界上关于发展观点的演进
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 传统发展战略” 所谓“ 传统发展战略” 是指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 的发展观支配下形成的发展战略。它盛行于上世 纪50至60年代。它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病和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并没有直接消除贫困,也不可能 真正消除贫因。其次,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实 现其他社会目标。第三, 传统发展战略未能考虑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 量消耗和浪费。
“第一要务”发展观 “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中的发展理念将发展从经 济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整体。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 的全面性、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终极价值导向。这对纠正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具有难以估量的 效果。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人们开始对GDP从盲目 攀比转向理性取舍;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平衡状态 进行冷静反思并积极寻求对策;对唯经济指标而忽略社会 发展的局面进行调整,尤其是将和谐社会的目标引入到发 展理论框架之中,从而使发展理论更加丰富,发展质量和发 展价值理论得到了凸现和升华。
四、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持续发展战略” 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有:第一, 强调人类追求健康 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坚持与自然的和谐与统 一,而不能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 采取耗竭资源、 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迫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 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 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的、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 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 等的发展与消费机会。 四种不同的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追求 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是人类在发展问题上认识 的不断深化与拓展。
科学发展观
10
人口膨胀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制约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 世界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 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 60亿人口日 亿人口日”。 60亿人口日 。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年代 人口数量 间隔时间 1804年 10亿 1804年 10亿 数百万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74年 1974年 40亿 40亿 14年 14年 1987年 13年 1987年 50 亿 13年 1999年 1999年 60亿 60亿 12年 12年
2、实践基础: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新阶段 、实践基础:
特征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总体上还不高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 区域发展 基础薄弱、 城乡、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诸多新课题;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日益扩大,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
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
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
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
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一)经济增长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
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
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
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一、概述人类发展观,作为对人类生命历程和社会进步的深刻洞察,其内涵丰富而深远。
从襁褓中的婴儿到成熟稳重的个体,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伴随着对自身、他人及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发展观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概述人类发展观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
它既包括了个体层面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成长,也涵盖了群体层面的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发展的丰富内涵。
同时,人类发展观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和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早期的生存需求到现代的精神追求,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观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
在探讨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时,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审视和把握。
既要关注个体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求,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既要尊重不同文化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也要寻求共同发展和合作的可能性。
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类发展观的内涵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人和社会的成长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1. 人类发展观的定义与重要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发展观作为一种对人类成长与进步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脚步,不断推动着文明的演进。
人类发展观,简而言之,就是关于人类如何成长、如何进步、如何适应环境并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观念体系。
它不仅涵盖了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发展,更涉及人类与自然、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互动与协调。
人类发展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人类发展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人类的本质、潜能与局限,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趋势。
人类发展观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具有关键作用。
发展观知识点高三
发展观知识点高三发展观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认识的总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
在高三学习中,对发展观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发展观知识点,包括主要内容、历史演变和实践意义等方面。
一、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的内涵:发展是指社会和个人相对稳定状态的改变,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变化过程。
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2. 发展的目标: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人类发展。
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
3. 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的创造力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科技的进步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人的创造力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4. 发展的路径:发展的路径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和方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既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包括计划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1. 传统发展观:早期的发展观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关注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这种发展观主要体现为生产导向和经济发展至上的特点。
2. 环境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观逐渐转向环境可持续发展。
这种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3. 全面发展观: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观逐渐扩大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全面发展观强调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发展观的实践意义发展观对高三学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 强化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通过了解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演变,高三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概 念 出现 了重 要 变 化 。 大 致说 来 , 一 时期 关 于 “ 这 发 展 ” 定 义 有 两 类 : 类 主 要 从 经 济 学 角 度 出 发 , 发 的 一 如
善 ” 。
联 合 国第 一个 发 展 l 0年 开 始 时 , 当 时 的联 合 国
秘 书 长 吴 丹 概 括 地 提 出 了 ” 展 = 济 增 长 + 会 变 发 经 社
16 9 2年 , 国 女 生 物 学 家莱 切 尔 ・ 逊 发 表 《 静 美 卡 寂
的 春 天 》,描 绘 了 一 幅 由 于 农 业 污 染 所 带 来 的 可 十 景 8 象 , 呼 人们 将 失 去 “ 惊 明媚 的 春 天 ”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引 , 发 了人类 关于 发展 观 的争论 。 18 9 7年 , 界 环 境 与 发 展 委 员 会 ( 世 WEC 即 布 伦 D)
革 ” 一 广 为 流 行 的 公 式 , 而 这 种 提 法 中 的 “ 会 变 这 然 社
革 ” 然 是 指 围 绕 经 济 增 长 、 质 财 富 增 加 所 采 取 的 仍 物
种 种社 会 改革 措施 。 这反 映 了二 战 后近 2 0年 期 间 人
们 对于 发展 的理 解和 认识 。
润 的 增 长 , 质 财 富 的 增 加 。 在 《 英 百 科 全 书 》 对 物 大 中
于 “ 展 ” 词 的 表述 是 这 样 的 ,虽 然 该 术 语 有 时被 发 一 “ 当作 经 济 增 长 的 同 义 词 , 是 一 般 说 来 , 展 被 用 来 但 发 描 述 一 个 国 家 的经 济 变 化 , 括 数 量 上 与 质 量 上 的 改 包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过程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社会发展观,即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观察和思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传统社会发展观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
在这种社会发展观下,人们相信社会是由神灵或天命所主宰的,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人们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迎合神灵的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启蒙时代的社会发展观启蒙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理性的追求。
社会发展观开始从宗教信仰转向理性思考。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遵循人类理性和科学的原则。
他们主张通过人的努力和改革,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社会发展观奠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对社会发展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的彻底改造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四、现代社会学的社会发展观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使社会发展观更加科学和综合。
现代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多个维度和影响因素。
他们提出了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动态等概念,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社会学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五、当代的社会发展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发展观呈现出新的特点。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社会发展观开始关注全球层面的问题,如全球贫富差距、环境保护、跨国公司等。
在当代社会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关键词,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实现社会公正。
我国发展观的演变
我国发展观的演变
我国发展观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 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传统发展观的形成与工业文明和现代经济发展有关,主要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并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观,用财富、财富的增长和增长速度来衡量。
后来,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经济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为满足社会和人的各方面需要,发展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这种发展观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发展问题,打破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引入了新价值参照系,重点体现人的精神文化价值,正确处理利益与文化价值的潜在冲突,但没有把握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 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直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不断在全球显现,这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正视。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摘要】本文将探讨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
在阐述了发展观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现代发展观和当代发展观的形态与演变过程,同时探讨了新时代下发展观的创新和实践应用。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展望了未来发展观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对发展观的变迁轨迹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未来发展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观、历史形态、嬗变、传统、现代、当代、新时代、创新、实践应用、总结、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发展观的概念和意义发展观是指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趋势的理论总结和科学规律的把握。
发展观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引着社会实践的方向和目标,是指导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理论指导。
发展观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发展观不仅仅是发展理论,更是一种认识和思考方式,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认识。
发展观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观是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观的概念和意义不仅关乎学术界的研究,更关乎社会实践和发展方向的确定。
1.2 发展观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发展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发展观概念的深入探讨和界定,包括对不同学派发展观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对发展观核心理念的解读和评价。
其次是对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研究,包括对不同国家、地区和阶层的发展路径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势评估。
还有对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的评估研究,以及对发展观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和展望。
当前发展观的研究既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通过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实践探索,发展观的研究将能够更好地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与启示
028史海钩沉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与启示发展观的变革就是指人们在对发展的目标、路径、重点、方式、动力、区域分布与社会呈现势态等方面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断调整与改进,以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
回望70余年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我们感到党对发展探索之路越来越从容、越来越理性成熟。
当前,缘于新冠疫情而趋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传统发展理念及方式已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40余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发展策略与模式提出新挑战。
当此之际,我们既要在发展思路与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但同时更要保持定力、坚定方向,化挑战为机遇把中国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发展观演变的历史回望中国70余年发展观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生了三次重要转变。
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发展观。
即,发展目标、动力、方式以及经济结构、建设布局等以政治需要为主导,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
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宣布:“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建国后我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建设师从苏联模式。
发展目标上,以超英赶美凸显制度优越性;发展方式上,倚重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快速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结构与建设布局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发展动力与手段上,长期广泛运用阶级斗争方式,把阶级斗争作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
“文革”结束之后,经济建设转变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与毛泽东变革生产关系和所有制、以阶级斗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不同,邓小平把生产力与经济基础放在中心位置,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
面对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的窘境,迅速增加社会财富是最迫切的任务。
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
”为解除束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邓小平擘画了中国整体改革蓝图:改革从农村开始,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再完善土地经营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过程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社会发展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和看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观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的宿命论到现代的社会变革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宿命论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观念主要是宿命论,即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命运或神的安排所决定的,人类无法改变或干预社会的发展过程。
这种观念主要源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人们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超自然力量的旨意。
宿命论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在农耕社会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于社会的变革抱有顺其自然的态度,因而社会变革的速度非常缓慢。
二、进化论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观逐渐从宿命论转向进化论。
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自然规律,类似于生物的进化过程。
社会进化论的代表思想家有达尔文、斯宾塞等。
他们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于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社会会不断地向着更加进步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进化论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规律,但仍然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人类对于社会变革的干预能力有限。
三、历史唯心主义阶段历史唯心主义是社会发展观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其代表性思想家有黑格尔、马克思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类的意识和思想的变革所引起的,历史的发展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历史唯心主义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实践性,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能够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社会变革论阶段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和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发展观逐渐转向社会变革论。
社会变革论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于社会矛盾和冲突所引起的,社会的发展是通过解决矛盾和冲突来实现的。
社会变革论的代表性思想家有孟德斯鸠、韦伯等。
社会变革论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强调社会的动态性和变革性,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变革是可以预测和干预的,通过改革和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
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
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
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
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
(一)经济增长论
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
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
发展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
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发展强调经济、政治、社会的“质”的提高。
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
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
没有“质”的提高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没有“量”的增加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对发展来说,增长是最基本的,没有经济的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是过分强调增长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反过来会阻碍发展。
(二)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告诉人们,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增长不一定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甚至有可能带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
学术界称这种现象为“有增长无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叫“负增长”。
发展的实践揭示了这样一条道理:发展既可以是建立在结构不断变化之上的持续增长,也可能是建立在脆弱结构之上的短期繁荣。
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持续的增长。
因此,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就逐渐形成了。
这种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社会结构要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从注重单纯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社会变革,无疑是一大进步。
但它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即主要是没有考虑到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对于发展的约束与制约。
(三)增长极限论
20世纪70年代前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
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人类或早或迟必然陷入危机。
在极限到来的时候,整
个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世界末日就会到来。
因为,地球的能源、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空间也是有限的,依赖技术缓解人类困境是不可能的。
增长极限论的理论意义在于: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告戒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的制约。
增长极限论所体现的发展观较之于忽视资源环境约束的发展观来说是一大进步。
但它也有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因素,忽视了科学技术在解决某些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四)综合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前后,许多学者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
人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动力。
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
按照这种发展观去发展,对发展的最终检验不再是任何物化指标,而是人的发展程度。
这种发展观由“物”转向“人”,是发展观演进历史上的一大飞跃。
其局限性是只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没有把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满足后
代人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没有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空间问题,没有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
第一,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第二,人口剧增的威胁。
第三,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特别是当代人已经感受到了生存的威胁。
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何以得到保证,人们在寻求正确的摆脱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的“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增长和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消费方面的平等,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
其实质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
第二,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第三,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
第四,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指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
第五,强调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发展模式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模式的含义
发展模式是发展主体依据一定的发展观,作用于发展客体,促使发展客体向着符合发展主体的愿望和需要的方向变化,从而实现发展主体目的的途径与方法。
发展观决定发展模式的选择。
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是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当发展模式确定以后,发展战略就成为发展模式的主要方面。
(二)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1、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也称西欧模式。
这种模式听凭社会自然演进,发展进程缓慢而相对平稳,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干预较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这种模式发展到今天,更加重视人的价值,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更加注重公平,整个社会呈现出高税收、高福利、高失业的特征。
2、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一般分为两种。
一是日本模式;二是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模式,即“四小龙”模式。
日本模式既有欧洲模式的某些特点,也有“四小龙”模式的一些特点。
东亚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大胆利用外资,积极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较多。
3、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也称苏东模式,是指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第一,实行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体制,不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只保留有少量的个体经济。
第二,实行集权经济决策体制,经济活动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
第三,实行函盖全部经济生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排斥市场调节。
第四,实行由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管理体制,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
4、拉美模式
拉美模式是指拉丁美洲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模式。
其特点是工业发展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经济增长依赖国外资本,金融全面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