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窦娥的反叛精神中的浪漫性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名悲剧,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我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个“东海孝妇” 的故事,说的是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东海郡当狱吏时,郡里一个对婆婆很孝顺的寡妇,被郡守冤判了死刑,于公为之力争而不得。
后来东海郡大旱三年; 新郡守听了于公的话,洗刷了孝妇罪名,上天立即下了大雨。
这个故事在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
关汉卿的《窦娥冤》主要根据现实生活创作而成,其中明显地受到“东海孝妇”故事的启发。
剧中的主人公是年轻的寡妇窦娥。
作者在剧中一开始,便先写了窦娥童年时的一系列不幸遭遇。
窦娥三岁丧母; 长到七岁,父亲窦天章因欠高利贷者蔡婆的钱无力偿还,上京赶考又无路费,只好把她送给蔡婆抵债, 从此当了童养媳。
她十七岁成婚,不久丈夫早死,年轻守寡, 与蔡婆相依为命。
蔡婆一次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骗她到郊外,想害死她,却被张驴儿父子无意冲散。
张驴儿趁机威逼她婆媳两个嫁给他父子二人,窦娥不肯,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威胁窦娥成亲。
谁知张驴儿父亲误食身死,张驴儿诬陷窦娥药死父亲,逼窦娥相从。
窦娥不但不从,反和他同去见官。
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只认钱财的昏官,把窦娥打得皮开肉绽,又要打蔡婆。
窦娥为使婆母免遭酷刑,只得屈招,被判死刑。
在赴刑场途中,窦娥满腔悲愤,立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
窦娥屈死之后,三桩誓愿,件件实现。
窦娥的鬼魂后来把状告到了考中进士以肃政廉访使身份来到楚州地面的父亲窦天章那里,奇冤才得昭雪。
从“东海孝妇”的传说到《窦娥冤》,已经带上了元代社会的强烈的现实生活色彩。
(一)《窦娥冤》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窦娥这个从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刚强的妇女形象。
窦娥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
她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 ,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认为是前生烧了断头香所致。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试析窦娥的性格之美
试析窦娥的性格之美摘要:在元杂剧中,《窦娥冤》给读者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
而剧中最鲜明的女性形象——窦娥,则是中国古典文学长廊中的光辉形象之一。
关汉卿通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赋予了这位女性无限的生命活力,本文从她的善良忠贞,她的反抗率真,她的刚强执着来试析她的性格之美。
关键词:窦娥性格美善良忠贞反抗率真刚强执着《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其剧描写了下层妇女窦娥悲惨的一生:七岁被卖予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守寡,由于拒绝再嫁张驴儿,受到张的栽害,诬其药杀张老公,被昏愦的贪官判为斩刑,临刑之前,发下三桩誓愿,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
由于恶人未除,死后魂魄依然不能安宁,通过父亲窦天章惩治了张驴儿,为自己伸了冤报了仇。
作者关汉卿把我国古代戏曲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窦娥。
她宁死不屈,敢于怒斥和反抗黑暗社会的精神和勇气,惊天动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然而,她又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的贤惠品德。
她的善良忠贞,她的反抗率真,她的刚强执着,让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长廊中的光辉形象之一。
窦娥之善良忠贞,是她的性格美之一。
剧中并未具体描写窦娥的外形如何美,但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她那美的力量,这便是心灵美。
窦娥的心灵美就恰好体现在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明确判断和宁死而坚守真、善、美的人格力量上。
窦娥在舞台上又是作为孝妇形象出现的:她丈夫夭亡后,在家服孝三年并侍奉婆母;她虽反对婆母屈从于张驴儿父子的逼婚,却又以自己的生命保护婆母免受官场酷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临赴刑场时,她还担心婆母见了伤心而恳求刽子手绕向后街行:“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纵然成了冤鬼,她还要求生父收养婆母而替她“尽生养送死之礼”:“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瘦恤加重,替你孩儿尽生养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由明代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传统京剧剧目。
故事背景设置在宋朝年间,讲述了窦娥因家族恩怨和情感纠葛而遭受冤枉的悲惨命运。
在这部戏剧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所遭受的不公和磨难使得观众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共鸣。
本文将从窦娥的人物性格、命运轨迹和精神内心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多面,她既有坚强的意志和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又有柔情和家国情怀。
在剧中,窦娥与赵半山的情感纠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窦娥倔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她敢于反抗不公,并不畏强权。
在追求个人感情的她也表现出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她在面对官府的查办时,不愿就此放弃,而是拼命争取自己的清白和正义。
这种性格上的复杂和多面性使得窦娥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令人难忘。
窦娥所经历的命运轨迹也是她悲剧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故事中,窦娥先是因家族恩怨而遭受了父亲的屈辱和刁难,而后又因与赵半山的爱情遭受了婆媳的陷害和官府的逼迫。
在家族和社会的压迫下,窦娥一次次受辱和磨难,最终走上了不幸的道路。
她的不幸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但更多地是由于家族、社会和权力的不公正对待。
窦娥的命运轨迹既表现了她的悲剧遭遇,又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窦娥的精神内心也是她悲剧形象的关键所在。
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下,窦娥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希望,她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真爱的追求。
在剧中,尽管她深受委屈和磨难,她却从未妥协和低头,而是以一种持久的坚韧和不屈的姿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清白。
她的坚强和执着使得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
窦娥的悲剧命运并没有摧毁她的精神世界,反而更显得她的内心丰富和坚毅。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窦娥冤》中最为突出和感人的部分。
她的复杂性格、不幸命运和坚定精神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并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正义的向往。
从美的视角鉴赏《窦娥冤》
从美的视角鉴赏《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克先生称道它“笔力苍劲,故事本色,鞭笞得力,悲愤酣畅,堪称元杂剧之极致” [1] (P6),所言极是。
《窦娥冤》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多方面的,令人瞩目的。
本文试就主要方面谈些浅见。
一、美在窦娥鲜明的性格特征窦娥是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悲剧形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政治上受压迫、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凌辱的妇女的典型。
始终善良、孝顺的本性和勇于反抗、斗争的个性,在窦娥身上得到全面而又完美的体现。
窦娥3岁时丧母,7岁时被送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7岁时与丈夫结婚,不到两年丈夫死去,守寡到了20岁。
她善良,她孝顺,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良家妇女,是一个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她对自己的不幸命运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认为自己“八字该载着一世忧”,并决心今生“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
她是这样说的,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当看到婆婆索帐归来时,她连忙上前询问“你回来了,你吃饭么?”当见到婆婆哭泣时,她便想到婆婆“为什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
”在家里,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官衙,婆婆要遭打,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
在赴刑场路上,她怕婆婆见她“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枉将婆婆“气杀也么哥”,主动请求走后街;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说婆婆“再也不要哭哭啼啼,烦烦恼恼”;即使死后的鬼魂,还请求父亲将俺婆婆“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窦娥这一自始至终心地善良、孝顺婆婆的性格,是其善于反抗的思想起点,是其敢于斗争的思想武器;窦娥的反抗与斗争精神是其善良性格的必然发展和升华,她以其善良之心度量事物、评判事理。
窦娥的反抗与斗争性格是发展的。
她虽孝顺婆婆,但在婆婆面前并非一味依顺,也有自己的主见。
她反对婆婆在张驴父子面前软弱屈从、逆来顺受的态度,如:她质问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养个村老头”,“你岂不知羞”;她责备婆婆轻率地接受张老求婚,“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枉叫人笑破口”。
窦娥——精选推荐
窦娥冤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窦娥冤》中窦娥的性格分析《窦娥冤》是中国元杂剧中的代表作,其作者关汉卿也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窦娥冤》这部作品有力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黑暗腐败的封建政府以及封建官吏的贪鄙和昏庸,同时也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坚强不屈的光辉女子形象。
窦娥的性格基本上具有如下的特点: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首先,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
这一点从剧本中可以看出。
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是我药死公公来。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
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
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还有第三折中窦娥赴刑场时怕她的婆婆看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性格:“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窦娥在自己性命尚且不保的前提下,还想着不让自己的婆婆着急生气,这样的思想也体现了她的心里亲人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的善良精神。
从《窦娥冤》这部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主人公窦娥的行事有原则的精神。
窦娥冤赏析
首先,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窦娥的身世是极为可怜的。
她三岁丧母,七岁离开了父亲,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以偿还高利债。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二十岁被冤杀。
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仅仅二十岁年纪,她却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切灾难。
第二,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
流氓恶霸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至妄判死刑,重重的压迫终于使这个普通女子的性格,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出了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
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体现在她对张驴儿的反抗上。
她一面批评婆婆的软弱,一面与张驴儿展开正面的斗争,绝不向逼婚者屈服。
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
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是战歌最嘹亮的部分。
关汉卿一字一泪地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愤和反抗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第一桩誓愿主要是为了辩白自己无罪,表现她对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她要把冤屈显示给人民看,证明自己含冤而死,表示自己对误杀的反抗。
昏官不能为她申冤,她要向人民申冤,她要分清是非、黑白。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有显冤反抗的意味,显示了她直接与官府斗争的锋芒。
她用三伏天降三尺瑞雪来显冤,表示反抗,她用雪白的大雪掩盖尸体来表示她的洁白、品德的高尚。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官吏们不想公正地执行法律,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且表明冤狱遍于元统治地区,已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
窦娥把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她要以亢旱三年来惩罚、报复贪官污吏。
这三桩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反常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
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怜悯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天地听从她的支配,这充分表现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
这三桩誓愿给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是愤怒,是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种昂扬斗志,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更直接攻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
窦娥的反抗性格极其意义
窦娥的反抗性格极其意义----c8cb5762-7162-11ec-af37-7cb59b590d7d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意义窦娥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女孩。
她三岁时失去了母亲,七岁时离开了父亲。
无奈之下,她成了蔡婆婆的养女,自幼开始了悲惨的生活。
她受到“三从四德”封建伦理的教育。
她依靠婆婆,独自守卫着空屋。
各种人生考验使她具有敬畏权力、坚强坚强、敢于反抗的性格。
她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卑鄙恶毒的赛璐医生和张驴父子的反抗。
二是对贪官污吏的仇恨和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无理指责。
窦娥坚强的性格最早是在与张驴的决斗中显露出来的。
婆婆被迫把张驴带回家。
一向孝顺的窦娥在这件事上是不能原谅的。
她对婆婆的懦弱感到愤怒。
她不仅拒绝了张爱佛的无耻要求,还嘲笑了岳母的再婚。
例如,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后院之花”:“奇怪的是,一个女人没有在一个大的方式停留。
”她说她的岳母因为60岁时做了新娘而受到嘲笑。
另一个例子是第二首歌《祝贺新郎》:“请你吃一种,先吃另一种。
这也很难听。
我一点也不生气!”这是窦娥看到老张和婆婆吃羊肚汤互相让步时的反应。
她讽刺婆婆,说她有了一个新的人,却失去了原来的人。
窦娥对婆婆很孝顺,但现在她嘲笑婆婆,这表明她是一个独立行动的人。
通过这些作者,她描述了她叛逆性格的第一次暴露。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窦娥的婚姻观《窦娥冤》故事的本事及窦娥的性格特征《窦娥冤屈》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
1、《窦娥冤》故事的本事窦娥的不公源于中国流传已久的“东海孝女”故事的,这个故事的记载见于汉刘向的《说苑》和晋干宝的《搜神记》及《汉书·于定国传》中。
《汉书·于定国传》中记载得较为详细,说的是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东海郡当狱吏时,郡里有个寡妇,很孝顺婆婆,为侍奉婆婆,她矢志不嫁,婆婆于是自缢而死,她的小姑因此诬陷她杀人,把她告到官府,审理案件的官也不详察,就冤判了她死刑,于公对此力争,最后却没能为她翻案。
简要概括《窦娥冤》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的意义。
简要概括《窦娥冤》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的意义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传奇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冤狱悲剧的作品。
该剧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具有以下意义:
1. 彰显人性的美好:通过描写窦娥被冤枉的遭遇,突出了人性的善良、忠义和坚贞。
窦娥用自己的血书为丈夫洗清冤屈,表现出她对爱情和正义的执着,展示了人性中不屈不挠、坚守信念的美好一面。
2. 揭露社会黑暗:浪漫主义手法在剧中将人物塑造为充满激情和情感的英雄,通过窦娥与大家闺秀庄秀云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
窦娥的悲剧经历揭示了社会冤狱和官员贪腐的黑暗面,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反思。
3. 引起观众共鸣:浪漫主义手法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情感氛围,通过窦娥的遭遇和坚守,观众可以在剧中寻找到情感共鸣,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欢喜乐。
观众通过剧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对抗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寻求内心的慰藉与力量。
总之,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窦娥冤》在传达正义、善良和
坚守之美的同时,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对社会黑暗面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窦娥的人物形象精神写一篇作文
以窦娥的人物形象精神写一篇作文窦娥啊,这个女人可真是够传奇的。
她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千古佳话。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窦娥的人物形象精神,看看她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的。
窦娥这个人可是个硬骨头。
她性格坚强,不屈不挠,这点从她被冤枉入狱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那时候,她虽然身处牢笼之中,但她的心却是自由的。
她坚信自己是清白的,一定会有一天翻案昭雪。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真是让人敬佩。
窦娥这个人可是很有爱心的。
她对待家人、朋友都非常好,尤其是对待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她曾经救过一个叫做张驴儿的小男孩,还帮助过那些被地主欺压的农民。
这些行为充分展示了她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心。
而且,她还把自己的命运和那些受苦的人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够为他们分忧解难。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让人感动。
窦娥这个人可是很有智慧的。
她在面对困境时,总是能够想出一些巧妙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狱中,她就利用自己的特长——唱戏,来打发时间、安慰自己。
而且她还善于观察和分析,能够看出别人的心思和动机。
这种聪明才智,真是让人佩服。
窦娥这个人可是很有勇气的。
她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她知道自己快要被处死的时候,她并没有选择妥协或者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死亡。
这种勇敢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仰。
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精神可谓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她的坚强、爱心、智慧和勇气,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关爱他人、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成功的道路。
《窦娥冤》赏析解析
《窦娥冤》赏析解析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形式中,堪称能够最生动、最直接也最大胆地反映广大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出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
元杂剧被人们与唐诗、宋词并举而作为一代文学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有:“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笔者通过对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元代杂剧的理解,亦希望通过拙文为喜爱《窦娥冤》的朋友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一、《窦娥冤》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窦娥冤》杂剧剧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著。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
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
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
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窦娥执意不从。
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
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
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
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
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
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
窦娥形象分析(2021年整理)
窦娥形象分析(2021年整理)
...
窦娥是一位神话中的传奇人物,据传她住在仙宫石洞里,窦娥的形象一直是中国民间
文化中的经典,其渊源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商代以及先秦时期,从当时的古籍文献中
即可窥见其气质及神奇历史。
窦娥作为一个古代女性,代表着一种极强的精神实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作为古代
传说中的一位女性,窦娥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女性精神实力的艺术表现,她能够勇敢地抗争
不公,以勤劳和智慧赢得自己的经历,有力地激发了女性心中追求自由平等的信念和能量。
窦娥的形象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无畏的奋斗精神,充满了生存的智慧
与勇气。
她不畏惧任何挑战,带着她的勇气和智慧与不公正做斗争,有效地保护了她的权
利和自由,虽然永远如海上的明珠,抵抗任何欺凌,绝不放弃自由的呐喊。
窦娥的形象神化,反映出女性内心深处强大与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原则,也缔结了古人思维男权主义下女
性坚定的信仰。
人们从古老的传说里得知,窦娥不仅勤劳节俭,聪明伶俐,而且思想上也富有对自由
的追求。
她拥有坚强的心里韧劲和上进心,坚持自由的理念,能够抗拒着困难和诱惑,并
最终赢得自由水平,表明了古人对女性实践自主权的真实存在。
窦娥传奇形象更是缔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实力的一种凝聚力,启发着中国人民勇于创新,坚持追求自由,对抗压迫斗争不拔的精神。
所以,可以说,窦娥是古老传说传递下来的一
股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尊崇女性坚定信念的体现。
试谈窦娥的反叛精神中的浪漫性
精神栖息的寄仰——试谈《窦娥冤》中窦娥反抗精神里的浪漫性【内容摘要】窦娥是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压迫下的悲剧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及反抗中的浪漫性。
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中的浪漫性等方面阐述。
【关键词】窦娥悲剧反抗精神浪漫性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毫无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人格可言。
沦落烟花火海的风尘女子的命运固已不堪,一般良家妇女的境遇亦十分悲惨,她们除了要遵从封建人伦社会的三从四德的束缚外,还常常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1]。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悲剧女子窦娥的反抗精神中的浪漫性。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造就的窦娥的浪漫情怀窦娥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她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
因父亲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七岁时就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好人应该有好报的。
可是她却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第一折[仙吕·点绛唇])。
虽然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但仍把希望寄托给上天,虔诚地忍受着苦难,把一切不幸归属于自己的命运。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对《窦娥冤》浪漫主义手法的再认识
、
三桩誓愿与该剧前文 【 滚绣球 】一曲中指斥天 河
北
地神灵的 内容相冲突
加丰 富精彩 ,本来可 以继续延伸 的快 乐 幸福 ,在你们踏上 另一个城市 的土
地 时,我 明白了什 么叫做分道扬 镳, 各 奔东西 。想象 着我们再次 见面时, 那时 ,也许我们 已经丢失 了快 乐与单
昭雪 于 “ 青天 ”式 的官吏之 手—— 矛盾产 生于封 建
吏治,又解决于封建吏治 。这意味着 窦娥们 的冤屈 , 罪不 在制度 ,而在 于官 吏 自身 的素质 。同 时表 明封
建社会 内部还有较 强 的 自我 调节机制 ,能够 平冤 弭 怨 。如此 ,作品对封建制度层 面的批判基本上被 消解 了。
巴惬意 的微 笑,那~刻将 是怎样 的一 种祥和 ,那是 春 天 的风 吹过的地方 ,那 是大树拔地 而起 的地方 ,那 是
祝 福 的 地方 。
人 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 惩治邪 恶的理想 。 ” ( 《 教
师用书》语 ) 此 说明白无误 的传达 出一种解读 :这一种浪漫主
义手法 的运 用,是 《 窦娥冤 》是取 得成 功之笔 ,有 利于作 品悲剧意义 的表达 。 然而,笔者 细查全剧 ,反复 品读 ,得 出的感觉却 与此 大相径 庭;这种 所谓 的浪 漫主义 手法 ,不 仅无
助于 悲剧 意义的充 分表 达,而 且大大 削减 了作 品的 悲剧批判力量 ,淡化了窦娥 的反抗意 义。 之所 以得 出这一判断,是基于以下解读 :
一
略微有 些感伤 ,终是我离 开这座 城市 ,这座 充满 着我和你们 幸福回忆 的空城 ,有人说 ,有 回忆 就 己足够 , 我不满 足,因为 ,我们 的回忆可 以更
纯 。大学就 是这样一个环境 ,接 触社 会 的提 前阶段 ,一个 小社会 。可是 ,
窦娥形象及其反抗意识之我谈
窦娥形象及其反抗意识之我谈
1、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三岁丧母,后来又被自己的父亲卖给蔡婆婆抵债。
更为可悲的是她在与丈夫结婚后不到两年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
寡居的生活虽然凄凉孤苦,但她却一直恪守妇道,矢志守节。
她和蔡婆婆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直至张驴儿父子的出现。
对于成婚这件事,婆媳俩的态度截然不同,婆婆默许了这两桩婚事,可窦娥却抵死不从且对婆婆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不满。
在张驴儿的父亲因故被误杀后,窦娥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宁可去见官,也不肯嫁与张驴儿。
除了贞节,她还有着很强的孝道观念,当婆婆生病的时候,她细心照料;当法官要严刑拷打婆婆的时候,她舍命保护;当她被押往刑场赴死的时候,她首先怕的是让婆婆伤心,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良。
由此视之,贞孝观念是窦娥思想的核心。
2、窦娥的反抗意识:窦娥的反抗意识主要表现在她临死前许下的三桩誓愿上,但是这样的反抗并不强烈,而仅仅是一种低级的自发的近乎本能的反抗。
我想大家能够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因为我们所谓的窦娥的反抗不过是哭诉、怒斥而已。
这是一种是出于直觉的感情,是内心不满的一种抒发。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看,窦娥作为封建时期的妇女能有这样的意识已属不易。
我心中的窦娥议论文
我心中的窦娥议论文我心中的窦娥议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心中的窦娥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的一面。
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同一性格的这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共同造成“悲而不伤、悲中有壮”的悲剧效果。
当然,对于软弱平庸的性格,遭到毁灭是完全被动的,毁灭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窦娥的刚烈性格决定了她同黑暗势力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只能是悲剧性的。
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直至她自身的灭亡,这是构成悲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悲剧能够容纳最强烈的戏剧冲突,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戏剧冲突,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
但是,窦娥又充满了反抗斗争的精神。
她一出场,便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即使她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伸冤,这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黑暗的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窦娥冤思政元素
窦娥冤思政元素
窦娥冤是一部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该剧以唐代窦娥被冤杀为主题,通过讲述窦娥的悲惨遭遇以及她在冥冥之中为自己伸冤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腐败。
在这个故事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厚内涵。
首先,窦娥冤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冤情。
窦娥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子,却因为冤案被残忍地杀害,她的冤情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这个故事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正义的重要性,引发观众对社会公平和人权的思考。
其次,窦娥冤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
剧中的官员和权贵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惜冤枉无辜。
这种权力的腐败和贪婪使得窦娥被迫背负冤屈,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这一情节使人们深思权力对人性的摧残和人性本身的弱点,引发观众对权力滥用的思考。
此外,窦娥冤也涉及到了道德与人性的较量。
尽管窦娥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但她始终保持了高尚的品质和宽容的心态,没有沉溺于仇恨和报复之中。
这使得观众能够从剧中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善良和宽容的力量。
最后,窦娥冤还通过对官员的揭露,提醒人们要警惕官场的陷阱和权力的腐败。
这种思想元素让观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
总之,窦娥冤作为一部重要的传统戏曲作品,融入了丰富的思政元素。
通过反映社会的不公和冤情,揭示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探讨道德与人性的较量,以及警示官场陷阱和权力腐败等问题,窦娥冤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提升了人们的思政意识。
古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古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窦娥形象:窦娥从小就集人间苦难于一身: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成为童养媳、十七岁守寡,最后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
窦娥形象在关汉卿笔下被塑造得光彩夺目。
首先她是一个善良、孝顺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
她年轻守寡,一心只想和婆婆相依为命、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对婆婆也恪尽孝道。
在公堂上,为了保全年迈的婆婆,她宁愿自己受刑,还屈招毒死了公公;在赴法场的路上,她首先没有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是恳求官差走后街,以免婆婆见到她难过;临终前她对婆婆的嘱托,体现出她仍在为婆婆着想,仍在尽孝道,甚至在死后,她的灵魂还托梦给父亲,让他赡养婆婆,这些细节使窦娥的高尚情操得以充分展现出来,既使人同情,又令人尊敬,也使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窦娥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她的反抗精神。
窦娥从小经历的苦难为她的抗争奠定了基础。
张驴儿父子闯入婆媳俩人的生活,是窦娥思想性格成长的开始。
她把张驴儿推到,坚决不和他拜堂第一次展现了她出于本能的自卫。
在张驴儿毒死自己的父亲,并以此威胁窦娥私休时,被窦娥断然拒绝,选择官休,展现了她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在公堂上不由分说被打后,窦娥才开始真正觉醒,对天地鬼神、王法官府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
她的满腔悲愤之词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
此后,窦娥走上了自觉反抗的道路。
临刑前的三桩“无头愿”是她对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大胆的挑战,三桩誓愿的一一实现使窦娥从痛斥天地鬼神到支配天地鬼神,表现出昂扬的反抗精神。
窦娥也不再是一个被同情、被怜悯的弱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激励被压迫者奋起反抗的强者了。
然而她的觉醒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个美好形象的被毁灭,揭露了当时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深思,对封建社会秩序的永恒产生怀疑,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
因此窦娥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声呐喊,她的遭遇是元代广大人民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
杜十娘形象:作为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
窦娥的读后感
窦娥的读后感《窦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优秀传统戏曲,它以唐代女诗人窦娥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对窦娥的生活遭遇和情感纠葛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坚强意志。
这部戏曲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读完《窦娥》,我深受感动,对窦娥的命运和她的坚韧不屈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窦娥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女子。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不幸和磨难。
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又重病缠身,家中的生计全靠她一个人来维持。
窦娥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良贤淑的女子,但是她却被逼着嫁给了一个丑恶凶暴的丈夫。
在这种不幸的婚姻中,她遭受了种种虐待和折磨,但她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坚强的意志,最终在悲剧的结局中,她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窦娥的命运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
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但她的遭遇却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她们的命运往往被家庭和社会的传统观念所束缚,她们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的权利。
窦娥的悲剧命运,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让我对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但是,窦娥的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坚强意志的赞美。
尽管窦娥的命运非常不幸,但她却没有向命运低头,她用自己的坚韧不屈和不屈的意志,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她在痛苦和折磨中,依然保持着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深受感动和敬佩,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通过阅读《窦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平等和尊严的追求。
窦娥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给予女性的自由和平等,也更加关注和关心那些在不公正社会中受到压迫的人们。
同时,窦娥的坚韧和勇敢也给了我对生活的勇气和对幸福的追求。
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磨难,我们都应该像窦娥一样,保持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栖息的寄仰——试谈《窦娥冤》中窦娥反抗精神里的浪漫性【内容摘要】窦娥是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压迫下的悲剧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及反抗中的浪漫性。
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中的浪漫性等方面阐述。
【关键词】窦娥悲剧反抗精神浪漫性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毫无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人格可言。
沦落烟花火海的风尘女子的命运固已不堪,一般良家妇女的境遇亦十分悲惨,她们除了要遵从封建人伦社会的三从四德的束缚外,还常常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1]。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悲剧女子窦娥的反抗精神中的浪漫性。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造就的窦娥的浪漫情怀窦娥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她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
因父亲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七岁时就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好人应该有好报的。
可是她却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第一折[仙吕·点绛唇])。
虽然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但仍把希望寄托给上天,虔诚地忍受着苦难,把一切不幸归属于自己的命运。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还有自己对苦难的浪漫主义看法,造成了窦娥的悲剧而浪漫的结局。
二、多灾多难的经历造就的浪漫主义情怀窦娥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
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
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
她立志“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第一折[天下乐])这时的窦娥还是一个屈从命运的弱女子。
没有反抗意识,承受着命运的不幸;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
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
窦娥选择了后者。
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
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第一折[赚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
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
尤其是当张驴儿以“官休”“私休”相要挟时,她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与尊严,毅然“情愿与你见官去”,(第二折)这是窦娥与恶霸斗争的第一步,这时她寄希望于官府的秉公断案,她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
也是对世道报有理想主义看法,然而,在“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元代社会中,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
楚州太守滥用酷刑,使窦娥在堂上承受着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窦娥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当她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
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眼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窦娥的言行,符合了她一开始就表示:“我将这婆侍养(尽孝),我将这服孝守(守节)。
”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
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
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
通过窦娥在公堂和法场上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是一种超世俗的孝道。
三、刚烈不屈的性格造就了窦娥的浪漫主义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首先在《端正好》这只曲子中,窦娥唱了两句:“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第三折[正宫·端正好])这两句唱出了窦娥的满腔怨愤,真想不到自己受到如此不白之冤,如今却押上刑场,她开始对“人心”和“天地”的不公正产生了怀疑,走向刑场之时,也是她从朦胧中觉醒过来之时。
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滚绣球])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窦娥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指责与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强烈、最尖锐的抨击。
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当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老天爷来证实了窦娥的冤屈,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
连上天都来为她助阵,梦幻神奇的场面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在《滚绣球》中,充分反映出窦娥不为命运屈服,也不为刽子手的屠刀而却步。
她面对这没有公道、没有正义的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深深的诅咒,不仅对“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官府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连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地也被痛斥为是非不分、欺软怕硬的东西!窦娥的反抗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如同火山爆发,闪耀出最强烈的斗争火花。
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可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并不能解决人间的社会里好人受气、坏人得意的问题,在窦娥被屈斩于长街之后,泼皮张驴儿却依然逍遥法外,贪赃枉法的官吏竟得以加官晋级。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只能以非人间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
于是,窦娥的反抗精神化作不屈的鬼魂来复仇。
鬼魂伸冤,不仅体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更表现了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当窦娥的鬼魂遇到分别十六年的父亲窦天章时,窦天章已是科举及第后官运亨通的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了,负有随处审查各地判案文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责任。
窦娥的冤魂显灵,一连三次把自己文卷翻在上面,请父亲过目;不料窦天章看到问卷上写的是药死公公的十恶不赦之罪时,竟不问缘由地指责女儿窦娥三从四德全无,既“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
但此时的窦娥以非从前那种逆来顺受的人,而是不屈的鬼魂,她在申明了自己的冤枉后,痛快淋漓的唱出了满腔的悲愤:“你倒是咱不该,这招供写得明白。
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第四折[梅花酒])”由于鬼魂的力争,才使窦娥的冤案得到昭雪,这不正说明了现实的荒谬吗?因此,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四、以死反抗的精神成就了窦娥的浪漫性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
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
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
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
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
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3]。
总之,《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她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又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强倔强的一面,窦娥从恪守妇道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她的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窦娥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作品主题的不断深化,它以一个平凡、善良女子的觉醒揭示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指出了产生窦娥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