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PPT讲解课件
合集下载
第10章 节肢动物2
昆虫的感官
触觉器 最简单和最常见的是触毛,能感受接触、 气流和水流等任何压力变化的刺激。 鼓膜听器 也是一种触角器,感受声波。
嗅觉器 着生在触角上的嗅毛。这些嗅毛可十分敏
感地检测空气中存在而浓度很低的物质分子在外激
素调控中作用大,外激素易被嗅毛检测出来。
味觉器 存在于口器上。 视觉器 单眼:因着生部位不同分为背眼和侧眼。感受光
孵化(胚胎时期):受精卵在卵壳内发育为胚胎, 并脱壳而出,成为幼态昆虫。
变态(胚后时期):从幼虫到成虫形态与机能的 改变。 发育变态的不同取决于孵化的迟早,而孵化的迟 早又取决于卵所含营养物质的多少。 昆虫的变态类型有无变态、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 态三种
无变态 幼虫与成虫除了大小之外,外形上没有明显区别。 一般幼虫蜕皮次数较多,到成虫后仍蜕皮及生长, 例如衣鱼。 不完全变态 渐变态 胚胎在卵内发育比较充分,幼虫与成虫的形态与 生活环境基本相似这种变态称为渐变态,其幼虫 称为若虫,例如蝗虫、蜚蠊等。
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足和2对翅。 足的结构基本:基节、转节、腿节(发达)、胫 节(细长具刺)、跗节和前跗节。 前足和中足都是步足,后足特化为跳跃足,特别 强壮
两对翅
前翅着生于中胸上,革质坚硬,长于后翅,用来 保护后翅,特称覆翅。
后翅宽大,膜质柔软,折叠于前翅之下,飞翔时 起主要作用。 翅不属于附肢
腹部
附肢几乎完全退化,只保留第十一腹节的一对尾 须。此外,雌虫的产卵器也由腹部附肢演变而来。
消化系统
前肠、中肠和后肠
围食膜:一层很薄的几丁质膜,包在食物之外, 以保护肠道上皮。
围食膜允许消化酶及已消化的物质穿透,到达肠 壁。
吸食液体食物的昆虫不产生围食膜。 马氏管 来源于外胚层,从血液中吸收尿酸,随粪便一起 排出。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专家讲座
6
第6页
外科文件专有术语 ❖ 疡:又称外疡 ,一切外科疾病总称。
疡科:外科;疡医:外科医生 ❖ 疮疡:广义:一切体表外科疾患总称 。
狭义:发于体表化脓性疾病。 ❖ 肿疡:一切体表外科疾病还未溃破肿块。 ❖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疮面。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
外科教研室制作
7
第7页
外科文件专有术语(疮疡类1) ❖ 痈(壅塞):气血被毒邪壅聚而发生化脓性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
外科教研室制作
14
第14页
外科文件专有术语(岩-毒)
❖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 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 如岩穴。相当于癌肿。
❖ 毒:凡造成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 影响原因统称为毒。
中医外科以毒取名疾病包含范围较广,通常指: *有传染性疾病:时毒 *火毒症状显著、发病快速疾病:丹毒 *尚难定出确切病名疾病:无名肿毒
疾病。
❖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化脓性疾病,范 围在69cm 。
❖ 内痈:生于脏腑化脓性疾病。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
外科教研室制作
8
第8页
外科文件专有术语(疮疡类2)
❖ 疽(阻):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 疾病。
❖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痈”,范围930cm。
❖ 无头疽:发于骨骼或关节间深部组织化脓 性疾病。相当于西医骨髓炎、骨结核、化 脓性关节炎。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
外科教研室制作
1
第1页
❖ 明清:
# 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另开设专科 分治。
# 统称疮疡科:以疮疡、皮肤、肛肠疾病 为主.
# 包含男性前阴、乳房、颈部、四肢等 各部位疾病以及金创、跌仆、烧伤、 虫咬、岩瘤、内痈等。
疮疡-走黄与内陷(精)
乳香
脑砂
破瘀消积,软坚蚀腐。主治症瘕积聚,鼻生息肉,喉痹目翳, 痈肿瘰疬,恶疮赘疣。
信石
蚀疮去腐。用于痔疮瘘管、走马牙疳等症。
雄黄 朱砂 麝香 芳香开窍 轻粉 蟾酥 清热解毒
蜈蚣
脑砂
通络活血
蚀疮去腐
蜈蚣
乳香
信石
走黄内陷如何预防?
1.及时治疗原发病,避免引起全身性感染的发生;
2.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昏迷病人的护理; 3.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等。
一、单选题
火毒入营入血,内传脏腑。
⑵疔疮脓未熟,过早切开,疔毒虽未鸱张,得以直入营血,内攻脏腑。 ⑶疔疮误用火灸,逼毒内攻,或过食辛热、酒、肉、鱼腥等发物,使疔
毒发散,而入营入血,内攻脏腑。
2.内陷:
⑴火陷: 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治疗失时等影 响,以致正不胜邪,从而毒邪内陷入营。 ⑵干陷: 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虚,毒愈 盛,从而形成内闭外脱。 ⑶虚陷: 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循至生化乏源, 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内陷入营。
走黄内陷有什么临床表现?
一、走黄: ⑴局部表现: 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疼痛剧烈,迅速 向四周扩散。 ⑵全身表现: 高热、头痛、烦躁不安、胸闷不畅、四肢酸软无力;
甚或伴有神昏、谵语、发痉发厥、肢体拘急。
⑶舌脉: 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
二、内陷:
⑴火陷证:(毒盛期) ①局部表现: 颜色紫滞,疡面干枯无脓,灼热剧痛。
⑵立马回疔丹(《外科正宗》) 组成 蜈蚣0.9克,麝香l.5克,乳香(炙)1.8克,信石(煅)1.5克, 轻粉3克,蟾酥(酒制)3克,脑砂(炙)3克,雄黄6克,朱 砂6克。 AAA AAA 功用 攻毒破结,消毒止痛。
走黄与内陷
火陷:发生于疽证1-2候的毒盛期 干陷:发生于疽证2-3候的溃脓期 虚陷:发生于疽证4候的收口期
病因病机
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 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 于营血,内犯脏腑。
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 载毒外出,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 外脱。
临床表现
托盘疔: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 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 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全身症状明显。 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内已化脓, 不易向外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 影响屈伸功能,或并发疔疮走黄。
临床表现
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 之坚硬。3-5日后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 见到白色脓点。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 连小腿,不能行走,全身症状明显。溃后 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亦随 之消失。Fra bibliotek其他疗法
参照“走黄”。
预防及调护
严密观察病情,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注意通风, 保证病员充分休息;
患病后应绝对卧床,并固定患部,减少活动; 疮疡避免碰撞、过早切开; 高热时给予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 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防止发生褥
疮,检查有无转移性脓肿,及时切开引流; 饮食宜清淡,忌荤腥发物及甜腻之品,积极治疗
病因病机
病机: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病因: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不能控制毒势 挤压碰伤,过早切开,疔毒直入营血 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发物。
临床表现
多有疔疮病史,其症状发生与火毒走窜途 径及侵害部位有关;
局部症状:一般在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 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 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
病因病机
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 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 于营血,内犯脏腑。
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 载毒外出,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 外脱。
临床表现
托盘疔: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 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 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全身症状明显。 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内已化脓, 不易向外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 影响屈伸功能,或并发疔疮走黄。
临床表现
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 之坚硬。3-5日后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 见到白色脓点。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 连小腿,不能行走,全身症状明显。溃后 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亦随 之消失。Fra bibliotek其他疗法
参照“走黄”。
预防及调护
严密观察病情,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注意通风, 保证病员充分休息;
患病后应绝对卧床,并固定患部,减少活动; 疮疡避免碰撞、过早切开; 高热时给予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 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防止发生褥
疮,检查有无转移性脓肿,及时切开引流; 饮食宜清淡,忌荤腥发物及甜腻之品,积极治疗
病因病机
病机: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病因: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不能控制毒势 挤压碰伤,过早切开,疔毒直入营血 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发物。
临床表现
多有疔疮病史,其症状发生与火毒走窜途 径及侵害部位有关;
局部症状:一般在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 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 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
07第六章疮疡(走黄与内陷、流痰)
【病因病机】
内陷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不足,火毒炽盛,加之治 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 犯脏腑。而三陷之病机因所处病期不同而有所区别:
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 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2.干陷由于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成脓,载毒外出, 以致正虚毒盛而成。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 致生化乏源,衰证;伴口舌生糜,纳少口干;舌质 红绛,舌光如镜,脉象细数。 治法:生津养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冰糖、生地黄、玉竹。
2.外治疗法
根据原发病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外治法。
3.其他疗法
参照“走黄”。
【预防与调护】
参照“走黄”。
第十一节 流痰
1.辨证论治
(1)邪盛热极证
证候:多发生于疽证的1〜2候的毒盛期。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 色紫滞,疮面干枯无脓,灼热剧痛;壮热口渴,便干洩赤,烦躁不安, 神昏谐语,或胁肋偶有隐痛;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绛,脉洪数、滑 数或弦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皂角刺。常 用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金银花、连翘、丹参、黄 连、黄苓、黄柏、栀子。若寒战、高热、厥冷,此为热极生寒,热深 厥深,宜清泄里热,宣通郁阳,用桂枝合白虎汤加减。
常用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黄连、黄苓、黄柏、栀 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神志昏 糊,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咳吐痰血,加贝母、天花粉、藕 节炭;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加生大黄(后下)、元 明粉(分冲);呕吐口渴,加竹叶、生石膏(打碎);阴液损伤, 加鲜石斛、玄参、麦冬;惊厥,加钩藤(后下)、龙齿(先煎); 并发黄疸,加生大黄(后下)、茵陈。
中医外科病治法ok课件
而成者。
• 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 [组成] 萆薢 苡仁 丹皮 黄柏 赤苓 泽泻 通草 滑石
– [方歌] 萆薢渗湿通草石,苡柏赤苓泻丹皮。 – [功用] 清利湿热。 – [主治] 下肢丹毒、湿疮、药疹及足癣继发化脓性感
染等湿热下注所致者。
行气法 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节气机,流通气血,
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疗治法。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协养其生新, 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
•
生肌收口
• 适应症:溃疡后期 益气养血
•
理脾和胃
•
补益肝肾
• (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 疮口难敛者。)
•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 • 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 • 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
• 如毒邪未尽,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 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 戒”。
•
重, 发热轻)者。
• 方药 独活寄生汤
常用药物:
–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 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等;
–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 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 注意点
– 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 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 临床上可配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品,能提高疗效。
代表方剂
•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组成]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 天葵子
– [方歌] 金紫菊公背朝天。 – [功用] 清热解毒。 – [主治] 疔疮痈疖,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者。
•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 [组成]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 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 [组成] 萆薢 苡仁 丹皮 黄柏 赤苓 泽泻 通草 滑石
– [方歌] 萆薢渗湿通草石,苡柏赤苓泻丹皮。 – [功用] 清利湿热。 – [主治] 下肢丹毒、湿疮、药疹及足癣继发化脓性感
染等湿热下注所致者。
行气法 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节气机,流通气血,
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疗治法。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协养其生新, 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
•
生肌收口
• 适应症:溃疡后期 益气养血
•
理脾和胃
•
补益肝肾
• (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 疮口难敛者。)
•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 • 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 • 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
• 如毒邪未尽,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 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 戒”。
•
重, 发热轻)者。
• 方药 独活寄生汤
常用药物:
–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 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等;
–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 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 注意点
– 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 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 临床上可配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品,能提高疗效。
代表方剂
•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组成]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 天葵子
– [方歌] 金紫菊公背朝天。 – [功用] 清热解毒。 – [主治] 疔疮痈疖,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者。
•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 [组成]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无头疽
五、治疗原则
2.火陷证,邪盛热极,当凉血清热解毒为
1.扶正达邪,并审邪正之消长,随证治之。
主,并顾护津液; 3.干陷证,正虚邪胜,当补养气血,托毒 透邪; 4.虚陷证,当温补脾肾或生津养胃。
六、辨证论治
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
窍→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加减。 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 清心安神→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 减。
七、其他治疗
:常规联合使用异烟肼、利 福平、已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注意足 量、全疗程治疗。也可用抗结核药作关 节腔内冲洗。 2.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可采用病灶清除 术或关节融合术等。
注意:脓成切开引流时以横切口为宜,
以减少疤痕对关节活动的影响。
七、思考题
1.附骨疽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如何诊断和
治疗? 2.环跳疽的临床症状有哪些?环跳疽与髋 关节流痰如何鉴别?
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
目的要求
1.掌握走黄和内陷的诊断和辨证论治。 2.熟悉走黄和内陷的预防与调摄。
一、概述
六、辩证论治
1.内治: 毒盛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 解毒汤、五味消毒饮三方合并加减。 2.外治: 疮顶陷黑处用八二丹,盖以金黄膏。
七、其他治疗
1.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 有效抗生素,剂量应大于常规剂量,必要时两 种以上联合应用。 2.支持疗法:补液并维持水、电介质及酸碱平 衡,补充维生素,必要时给予少量多次输全血 或血浆。有感染性休克时,加用升压药物,或 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
内陷
一、概述 1.凡生疮疡,因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 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是为内陷。临床以 有头疽并发内陷者较为多见。 2.特点:疮顶忽然陷下,或忽然脓少而薄,伴 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3.分为火焰、干陷、虚陷三种。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课件
(二)触诊
触诊是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 断的一种方法。
阳证、实证
明显肿 块,界 限分明, 高肿, 灼热, 轻按即 痛,重 按剧痛 拒按者。
阴证、虚证
无明显肿块, 或界限不清, 平塌漫肿, 不热或微热, 重按隐痛或 不痛,或喜 按者。
岩性肿块
肿块高低 不平,坚 硬如石, 推之不移, 表面与皮 肤粘连, 常见的有 乳岩、失 荣、石瘿 等病。
(六)问旧病
如肛漏、瘰疬、流痰患者曾经患过肺痨病,一般治 疗比较困难。
痈、有头疽、疔疮、疖病等患者以往有过消渴证, 一般症情较重,顽固难愈。
肝肾宿疾而功能不佳者,对砒制剂的外用内服,以 及黄药子、木通等的内服均属禁忌。
(七)问职业
有许多皮肤病,常与职业有关。
如渔民、机器制造工人、染匠,常发生皲裂 疮。
寒者是苔黑而薄且润,为阳虚寒极,命门火衰,
黑色上泛所致。
闻 诊
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听觉来辨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 呕吐、呃逆等;
二是以嗅觉辨患者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 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
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证候之一。
呻吟呼号:为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出现剧烈疼痛的表现,
以上所述为临床常见的八种脉象,可以单见,
也可兼见。
如浮数互见属表热证,沉迟互见属里寒证。
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热、属实、属阳; 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寒、属虚、属阴。
一般热、实、阳证易愈; 寒、虚、阴证难治。
脉诊中除首先诊察脉象外,近年来对脉率
也非常重视,它对判断疮疡的转归(发展或向愈)
(一)问寒热
形寒发热是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一有寒热, 标志着病邪鸱盛。
走黄与内陷
(一)内治 毒入营血证(疔疮走黄 )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 饮
阴虚毒炽证(火陷)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方药 :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安宫牛黄丸或 紫雪丹
正虚毒陷证(干陷) 治法:补益气血,清热托毒,清心开窍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脾肾阳虚证(虚陷)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里中汤加减。
内陷又分为火陷、干陷、虚陷三种类型。 火陷证多发生于有头疽的毒盛期,多因阴液不
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疡口,或治疗不当等, 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内陷入里而成。 干陷证多发生于有头疽的溃脓期,多因气血两 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反 陷入里而成。 虚陷证多发生于有头疽的收口期,多因毒邪已 衰退,而气血亦大伤,脾气不复,肾阳虚衰, 生化乏源,阴阳两竭。
【诊断】
走黄 :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 局部表现:肿势平塌,根盘散漫,突然疡顶陷黑
无脓,肿势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皮色 暗红,疼痛剧烈。 全身症状:伴有高热、头痛、烦躁不安、胸闷不 畅、四肢酸软无力,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 数或弦滑数。或伴有咳嗽、喘息气促、胁痛、 痰血;或伴有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 腹泻;甚或伴有神昏、谵语、发痉发厥、肢体 拘急。
内陷:多见于老年患者,正气虚弱,或
消渴病患者。
火陷证 多见于老年瘦弱之人,常发生 于有头疽的第一、第二候热毒炽盛阶段。
干陷证 多见于老年肥胖之人,常发生 于有头疽的第三候。
虚陷证 多见于有头疽的第四候。
【治疗】
治疗以西医为主:
抗生素:联合治疗, 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
症状。 对症处理:降温 支持疗法。
现代医学的认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 性急性化脓性感染
中医外科学---丹毒 流痰 有头疽 无头疽 流注 走黄与内陷
• 首见于《灵枢寒热篇》
“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 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 不去者也。”
特点
• 多发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 耳后,病程长
• 起病缓慢,初起结块肿大如豆,不痛不 红,缓慢增大,三五成串分布
• 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 • 溃后脓水清稀,其中夹有败絮样物 • 此愈彼溃,经久不敛,形成窦道,愈后
外治
• 视皮损以施治
红斑(水肿)
• 金黄散外调擦 • 或用30~50%硫酸镁 • 或用草药外敷
水疱(大疱)时
• 空针抽水疱 • 再敷
砭镰法
• 复发性丹毒 • 可浅刺也或围刺
预防与调护
• 休息,饮食 • 抬高患肢,大足风穿弹力袜 • 治疗原发病
流痰
定义
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局部表现
• 红斑
主皮损
• 略高皮面 • 初色鲜红 • 迅速扩大 • 边界清楚
特点
颜色变化
• 鲜红 • 暗红 • 棕黄色 • 脱屑而愈
局部表现
• 水肿性边界清的片状红斑(鲜红色)。 • 迅速扩大 • 表面紧张光亮,灼热有触痛 • 严重时红斑可见水疱、大疱等。 • 鲜红斑-----暗红斑-----脱屑而愈
鉴别诊断
历节风:日痛,皮色渐变紫黑, 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紧贴于骨,掣痛 难忍。
辨证论治
内治: 阳虚痰凝 治宜补肾温经,散寒化痰,方用 阳和汤加减; 阴虚内热 治宜养阴清热托毒,方用六味地 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肝肾亏虚 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左归丸合香 贝养营汤加减; 气血两虚 治宜补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 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所化火毒之病邪性质不同
上部
• 天行热疫毒邪或风热之邪
发颐、丹毒、走黄与内陷
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称为内陷。 四、二者异同 (一)相同:都是阳证疮疡的严重合并症;
都相当于西医之全身性化脓性感染;预 后都不好。
(二)不同
病名 原发病 病因 起病 虚实 治则 预后
走黄
疔疮
火毒 炽盛
较急
实证为 主祛邪欠佳除疔之内陷 外的阳
证疮疡
正气 不足
较缓
虚实夹 杂或虚 证为主
祛邪与 扶正并 用或扶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毒盛酿脓证 颐颌间结肿疼痛渐增,掀红 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伴高热口渴; 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
(三)热毒内陷证 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 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 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 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 而干,脉细数。
方药:夏枯草、连翘、黄芩、山栀子、金银 花等
二、外治:初期按阳证处理;成脓应及时 切开。
【预防与护理】
一、温热病、大手术以及体质虚弱之人应 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
二、反复发作者应避免食辛辣刺激食物, 并做腮腺部位按摩。
第八节 丹毒
【概说】 一、概念:皮肤颜色突然成片变红,色如
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二、临床特点: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
,
大腿丹毒
橡 皮 腿
三、全身表现:在局部表现出现前就发生 高热、寒战等热毒表现。
四、合并症
(一)火毒内攻
(二) 象皮腿
(三) 急性淋巴结炎
【鉴别诊断】应与类丹毒相鉴别 病名 部位 职业史 范围 症状
全身 表现
丹毒
下肢 颜面
无特殊
都相当于西医之全身性化脓性感染;预 后都不好。
(二)不同
病名 原发病 病因 起病 虚实 治则 预后
走黄
疔疮
火毒 炽盛
较急
实证为 主祛邪欠佳除疔之内陷 外的阳
证疮疡
正气 不足
较缓
虚实夹 杂或虚 证为主
祛邪与 扶正并 用或扶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毒盛酿脓证 颐颌间结肿疼痛渐增,掀红 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伴高热口渴; 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
(三)热毒内陷证 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 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 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 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 而干,脉细数。
方药:夏枯草、连翘、黄芩、山栀子、金银 花等
二、外治:初期按阳证处理;成脓应及时 切开。
【预防与护理】
一、温热病、大手术以及体质虚弱之人应 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
二、反复发作者应避免食辛辣刺激食物, 并做腮腺部位按摩。
第八节 丹毒
【概说】 一、概念:皮肤颜色突然成片变红,色如
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二、临床特点: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
,
大腿丹毒
橡 皮 腿
三、全身表现:在局部表现出现前就发生 高热、寒战等热毒表现。
四、合并症
(一)火毒内攻
(二) 象皮腿
(三) 急性淋巴结炎
【鉴别诊断】应与类丹毒相鉴别 病名 部位 职业史 范围 症状
全身 表现
丹毒
下肢 颜面
无特殊
其他外科疾病【课件】课件
【诊断】
一、局部性冻伤
(一)一般情况:较常见。多发生在手足、耳、 鼻、面部等末梢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
(二)轻证:西医又称作“冻疮”。长江流域 比北方多见,在3~5℃的潮湿环境就可发生。 受冻部位先为苍白,复温后红肿,瘙痒疼痛; 较重者可起水疱。愈后容易复发。
(三)重证:多在缺乏防寒保护的情况下发生; 局部苍白、冰冷;复温后皮色紫暗或灰白, 肿胀,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疼痛剧烈或痛 觉消失,直至皮肉溃烂,甚至骨骼坏死。皮 肉溃烂者常可合并感染,并伴有全身热毒 症状,甚至毒邪扩散。
二、外治
(一)外用药: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右下腹,每 日2次。
(二)灌肠:可选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的方药, 如大黄牡丹皮汤或复方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枳壳、川楝子、元胡、白芍、大 黄、木香、蒲公英、生甘草)煎至200ml 左右作保留灌肠。
三、手术;阑尾切除术。来自(四)损伤分度 1、Ⅰ°冻伤:红斑。 2、Ⅱ°冻伤:水疱。 3.Ⅲ°冻伤:坏死。 二、全身性冻伤:西医又称作“冻僵”。 【鉴别诊断】
【治疗】
一、急救与复温:对于局部性冻伤重证和全 身性冻伤应立即给予急救与复温。首先 应使伤员迅速脱离寒冷低温环境,
然后在40℃温水中脱下或剪开衣服、鞋 袜,切忌硬扒。随后将全身或局部浸泡于 38~42℃的温水中,局部冻伤浸泡20′,全身 冻伤浸泡30′。浸泡至肢端转红润,皮温达 30℃左右为度。危重者还应采取其他急 救措施。
病名 共同点 病 阵发 犬 诱 咀嚼 神志 高 颅内 脑脊
史 性抽 吠 因 肌痉
热 高压 液
搐声 挛
破伤
外
风
伤
史
狂犬 肌肉抽 猫
病搐
狗
咬
伤
史
化脓 颈项强 无 性脑 直角弓 膜炎 反张
一、局部性冻伤
(一)一般情况:较常见。多发生在手足、耳、 鼻、面部等末梢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
(二)轻证:西医又称作“冻疮”。长江流域 比北方多见,在3~5℃的潮湿环境就可发生。 受冻部位先为苍白,复温后红肿,瘙痒疼痛; 较重者可起水疱。愈后容易复发。
(三)重证:多在缺乏防寒保护的情况下发生; 局部苍白、冰冷;复温后皮色紫暗或灰白, 肿胀,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疼痛剧烈或痛 觉消失,直至皮肉溃烂,甚至骨骼坏死。皮 肉溃烂者常可合并感染,并伴有全身热毒 症状,甚至毒邪扩散。
二、外治
(一)外用药: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右下腹,每 日2次。
(二)灌肠:可选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的方药, 如大黄牡丹皮汤或复方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枳壳、川楝子、元胡、白芍、大 黄、木香、蒲公英、生甘草)煎至200ml 左右作保留灌肠。
三、手术;阑尾切除术。来自(四)损伤分度 1、Ⅰ°冻伤:红斑。 2、Ⅱ°冻伤:水疱。 3.Ⅲ°冻伤:坏死。 二、全身性冻伤:西医又称作“冻僵”。 【鉴别诊断】
【治疗】
一、急救与复温:对于局部性冻伤重证和全 身性冻伤应立即给予急救与复温。首先 应使伤员迅速脱离寒冷低温环境,
然后在40℃温水中脱下或剪开衣服、鞋 袜,切忌硬扒。随后将全身或局部浸泡于 38~42℃的温水中,局部冻伤浸泡20′,全身 冻伤浸泡30′。浸泡至肢端转红润,皮温达 30℃左右为度。危重者还应采取其他急 救措施。
病名 共同点 病 阵发 犬 诱 咀嚼 神志 高 颅内 脑脊
史 性抽 吠 因 肌痉
热 高压 液
搐声 挛
破伤
外
风
伤
史
狂犬 肌肉抽 猫
病搐
狗
咬
伤
史
化脓 颈项强 无 性脑 直角弓 膜炎 反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 解质,酸碱平衡,脓、血培养。
❖ 护场:见教材P75。
治疗
❖ 中医内治:
❖ 1、气营两燔 ❖ 主证:寒战、高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
大渴,大汗出、头痛、小便短赤、舌质红绛、 苔黄、脉弦数而大。
❖ 治则:解毒泻火,清泄气营
❖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加减
❖ 黄连 黄柏 栀子 黄芩 生石膏 知母 花粉 二花 连翘 生地
❖ 局部症状: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 势迅速向周围蔓延扩散,皮色暗红,失去护场。
❖ 全身症状:寒战高热、头痛、身痛、汗出、口 渴、烦燥、呕吐恶心、便秘腹胀等;或伴瘀斑、风 疹块、黄疸、或并发附骨疽、流注,严重者神昏谵 语、咳嗽气喘、痉厥、胁痛,甚则浮肿无尿、四肢 厥冷、气息微弱、面色苍白--肾阳虚惫,阴阳衰 竭。
❖ 3、脓血症:感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侵入 血循环,并在身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形成转 移性、多发性脓肿。
❖ 明显寒战、驰张热型和身体各部不断发 生新的脓肿是主要特征。
❖ A、寒战:高热前常有剧烈寒战,之后出 现高热出汗。因细菌栓子间歇地进入血液循 环,故寒战和高热的发作呈阵发性。常24- 48h内间歇发作一次,间歇期间体温下降达正 常。
❖ 1、火陷证 ❖ 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
或失时或不当,导致正不胜邪,毒邪内陷入 营。 ❖ 多见于疽症的1-2候。 ❖ 局部:疮顶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暗, 干枯无脓,灼热、剧痛
❖ 全身: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燥、神 昏、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绛,脉洪数或弦 数。
❖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 治则:补养气血,托毒透邪
❖ 方药:托里消毒散
❖ 3、虚陷证:毒邪衰退,但气血大伤,脾 肾衰微,生化乏源,阴阳两竭。
❖ 多见于疽证第4候。
❖ 局部:肿势渐退,腐肉已脱,脓水稀薄、 灰暗,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 知疼痛。
❖ 全身:虚热、神疲、纳差、腹胀、便泄、 自汗、肢冷、气息低促;舌淡脉沉细、无力 (脾肾阳虚),或舌光如镜、口舌生糜、舌 质红绛,脉细数(阴伤胃败)。
概述
❖ 1、走黄与内陷:
❖ 2、它属于现代医学的
❖ 是疔、疖、痈、疽 等感染性疾病的火热毒 邪不能内消或随脓出外
全身化脓性感染的范畴, 是由于细菌在血液循环 中迅速生长繁殖或毒素
解,反而客于营血、内 攻脏腑,引起严重的全 身性中毒症状(包括营 血分证及脏腑七恶症),
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引
起,根据发病及表现的
❖ B、病程多数呈亚急性或慢性。
❖ C、转移性脓肿:自第二星期开始,转 移性脓肿陆续出现,体表、内脏、体表部脓 肿常无疼痛,不易被发觉。
❖ D、血培养有时可呈阳性(寒战高热时 采血)。
❖ E、全身症状同前。衰弱或慢性病人急性 症状可不明显(除发热寒战外)。
❖ 4、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败血症、脓血症 和毒血症。
❖ 方药:清营汤加黄连解毒汤
❖ 2、干陷证
❖ 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成脓, 托毒外出,正气愈虚,毒邪愈盛,致内闭外 脱。
❖ 多见于疽证2-3候。
❖ 局部:脓腐不透(难以化脓、溃脓), 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 平塌,闷胀疼痛。
❖ 全身:发热或寒热往来,神疲、自汗, 少食乏力,神昏谵语、气促,舌质淡红,苔 黄腻,脉虚数;或体温不高、肢冷、便溏, 舌淡苔灰腻,脉沉细。
❖ 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 见七恶症。
病因病机
火毒炽盛是其主要发生原因,邪盛是主要 矛盾,正气常不虚。
早期失于治疗 毒势不能局限控制
(疖)
疔
误治--过早 切开、碰伤
毒邪扩散
误食辛热、发 物或误用艾灸
更增火势
火毒走散,入于 营血,内攻脏腑
临床表现
❖ 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全身机能都可能受到影响, 多个脏器都可以受到侵害。
临床类型
毒血症
全身化脓性 感染
败血症 脓血症
脓毒败血症
相同点
❖ 1、起病急骤,一般都有可达40--41℃的高热。 ❖ 2、全身症状:头痛、头晕、关节酸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大量出汗、贫血等,全身 情况迅速恶化。 ❖ 3、神志淡漠、烦燥、谵妄或昏迷。脉搏细速,呼吸 急促或困难;肝、脾可肿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黄 疸,尿中出现蛋白、管型、酮体。 ❖ 4、一般都有白细胞数增加(2-3万),中性粒细 胞比例明显↑,幼稚白细胞计数增加。严重时白细胞 内可出现毒性颗粒。但病人抵抗力削弱时,白细胞 计数和反可降低,体温可不高。 ❖ 5、病情发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出现汗出、肢冷、 昏迷、BP↓。
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 克。
❖ 2、败血症:是细菌从局部感染病灶侵入 血液循环,并在血内迅速生长繁殖,产生严 重的全身症状。
❖ A、寒战:高热前常有剧烈寒战;同时在 发热过程中经常发生。
❖ B、高热:由于病原菌持续存在于血液中, 体温每日波动不大(0.5-1℃),呈稽留热 型或不规则热型。
疔疮
其他 感染
痈疽
邪毒炽盛 正不胜邪
客于营血 内陷脏腑
产生气营血分症 产生脏腑七恶症
毒热伤阴 阴损及阳 热厥亡阳
死亡
治愈
阴阳 两伤
阳虚毒恋
走黄、内陷的现代医学认识
❖ 1、走黄与内陷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性化 脓性感染,病势危急、严重,治疗除发挥中 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之外,还应尽可能结合现 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和措施,以遏制病情,挽 救病人生命。
走黄
❖ 1、概述 ❖ A、走黄: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的
一种急性危重症候。 ❖ 最早见于《疮疡经验全书》:“疔疮初生时红
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症危矣。” ❖ 《外科正宗》:“凡见是疮,便加艾灸,殊不
知头乃诸阳之首,……再加艾灸,火益其势,逼毒 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
❖ 黄→毒,走黄→毒走散 ❖ 黄→横→横逆,走散 ❖ 2、特点:
❖ 而后《疡科心得集》引申、运用于疽病。
❖ 实际上一切痈、疽、疖、疔等外科感染 性疾病,因邪毒炽盛,超过了人体的生理防 御能力,都可以引起“走黄”或“内陷”。 只不过是根据邪正斗争状况来区分;若以邪 盛为主要矛盾,邪盛正亦盛,邪正斗争剧烈 的称之为“走黄”,如果以正气不足为主要 矛盾,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则称之为内陷。
❖ 治则:脾肾阳虚--温肾健脾--附子 理中汤
❖
阴伤胃败--养胃生津--益胃
汤
外治
❖ 同有头疽 ❖ 箍毒消散--引流排脓--提脓祛腐-
-偎脓长肉--(生肌收口)
西医治疗
❖ 参见走黄 ❖ 同时应治疗原发病,强调支持治疗。
见走黄
调护
护
❖ 走黄与内陷均是疮疡发展出现的严重情 况,疔疮并发的全身化脓性感染,称为走黄, 来势暴急,多为正盛邪实。
神萎气怯、自 汗、四肢厥冷
阴阳离决
气阴两伤 阴阳两竭
❖ 另一方面,外科感染火热毒邪又可内陷入脏腑, 产生脏腑变证(脏腑七恶证)。
❖ 《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毒入于心则昏迷, 入于肝则痉厥,入于脾则腹疼胀,入于肺则喘嗽, 入于肾则目暗手足冷,入于六腑,亦皆各有变象, 兼证多端,七恶叠见。”
❖ 相当于伴发肺炎、肺水肿、胸膜炎、脓胸、肺 脓肿、肝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水肿、海绵窦栓 塞、心、肾功能不全等。
长、持续存在
留在组织器官中
寒战、高热,热度 寒战高热,波动大, 波动小(稽留热) 间歇发作(驰张热)
有细菌生长
时有时无
转移性脓肿 无
可能有
有
病程
急性
急性、凶险
亚急性或慢性
❖ 5、菌血症:是指病原菌仅在血液循环内 短暂出现,迅即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而 不繁殖致病。
❖ 所以病原菌的单纯入侵往往并不构成全 身化脓性感染,而只有在感染病灶局限化不 完全、大量的毒力强的病原菌不断地或经常 地侵入血液循环,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 在血中产生毒素,甚至生长繁殖时,才会引 起全身性感染,即脓、毒、败血症。
质平衡。
❖ 3、对症治疗:退热,物理降温;人工冬眠 (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 4、激素:氢化可的松300-500mg/d。抗生素
内陷
❖ 1、概述 ❖ 内陷:凡生疮疡,毒不外泄,反陷入里,
即称之为“内陷”。
❖ 内陷之名最早见于《温热经纬》:“病 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 血内陷为逆。”是指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 深。
❖ C、瘀斑瘀点:在眼结膜、粘膜、皮肤 上常出同瘀血斑、瘀血点,有时伴风疹块或 黄疸。
❖ D、全身症状(相当于营血分为多): 头痛、烦燥、胸闷、无力、出汗多,舌红绛、 苔黄糙,便秘腹胀腹泻,严重者神昏谵语、 痉厥,血压下降。
❖ E、WBC↑,PRO↓,尿中PRO,酮体。 ❖ F、血培养经常阳性。 ❖ G、一般不出现转移性脓肿。
各自特点
❖ 1、毒血症:是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的分 解产物进入血循环而引起的全身性中毒表现。
❖ 高热、脉数、贫血是毒血症的三大特点。 ❖ A、高热:a、高 b、高热前无寒战 ❖ B、脉数:脉搏细、速。
❖ C、贫血:早期贫血,RBC↓,Hb↓。
❖ D、血、骨髓、尿的细菌培养均呈阴性。
❖ E、全身症状(相当于气营分症多见): 头痛、口渴、食欲不振、呕恶、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WBC↑。 严重者谵妄。
❖ 2、火陷、干陷、虚陷
病因病机
❖ 内陷症的根本发生原因在于正气内虚、 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导致正不 胜邪,反陷于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本证。
❖ 三陷证的发生与否,和机体的强弱、病 邪的轻重有关,两者之间尤以正虚起主导作 用。因此,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或过去有 消渴证的患者。
临床辨治
不同,分为毒血症、败 血症和脓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