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4
高考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高中学的文言文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章叫做烛之武退秦师,那这篇文章要怎么翻译呢?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持续关注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假设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附属于晋的同时又附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设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容许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赏析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注解
烛之武退秦师【说明】1、“红色幼圆”字体的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2、“蓝色仿宋”字体,并且带下划线的为次重点掌握的词语。
3、“绿色楷体”字体的,是带有语法现象的句子。
4、已注上拼音的字,要注意读音。
5、课本上巳有词语解释的,不再列出。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也。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以,因为,连词。
于,对于;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佚(yi)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yi)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从:听从。
辞:推辞犹:尚且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長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I用:任用。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③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而:表修饰既:已经在夜晚(有人)用縄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亡:使…灭亡。
4烛之武退秦师词语挖空练习及参考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烛之武退秦师简短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简短翻译1.烛之武退秦师简单一点翻译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如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
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
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
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2.烛之武退秦师简单一点翻译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4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臣之壮也
形容词→名词
(壮年) (缺少的东西)
越国以鄙远 (远地,边远的地方,指郑国)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
形容词→动词
(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使动用法
(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省略句)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省略) (烛之武)曰(省略句)
既:已经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亡:使…灭亡 。 动词使动 有益于君=君有益(状后)
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是寡人之过也。 (这/判断词) 以为东道主 (把…作为/认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 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 (您,多指男子/儿子) 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一词多义
1.而
烛之武( )退秦师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 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 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 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 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 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 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 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 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 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 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 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 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 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 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 裂痕。
(四)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是对这个世界目盲,而 且傲慢地守在自以为是的狭隘现代里。———龙应台 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 韩军 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 民族
《左传》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 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 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 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 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十 三 经
重点字词
秦军氾( fá n )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 )秦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佚之狐( yì )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 )子、逢(páng)孙 戍( shù )之
1 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秦郑无矛 盾冲突, 晋师出有 名,秦既 是友情出 演,也为 图利益。
退师的原因---郑伯
躬请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 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二) 单篇梳理4 课文4 烛之武退秦师
“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整齐 对称,“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如涕唾”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
【参考译文】 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 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 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 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 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深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 国(都)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 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 更大的利益了!
(2)鄙
鄙
鄙
小篆 隶书
楷书
“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阝(在右边)]部,啚(bǐ)声。表示边
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义项
例句
①把……当作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边邑、边境、边疆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首示子侄》)
③看不起、轻视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④鄙陋、见识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3)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 侯对自己的_谦__称___。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 君主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如果失 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们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在古代, 一般人谦称自己时用的词语有__鄙__人__、在__下__(_其__他__谦__辞__也__可__)等,尊称对 方时常用的词语有_阁__下__、_足__下__(_其__他__敬__辞__也__可__)_等。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及文意。
2.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文本研读:学生需仔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标注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 词汇学习:整理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并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 翻译练习:选取文中的关键段落,进行逐句翻译练习,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4. 思考讨论: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和策略,讨论古代智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5.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如《齐桓公伐楚》、《曹刿论战》等,了解古代战争文化。
三、作业要求1. 文本研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细心、耐心,标记不理解的词句,以便后续查阅。
2. 词汇学习:要求学生整理的词汇不少于20个,每个词汇需注明含义、词性及例句。
3. 翻译练习:要求准确翻译关键段落,表达流畅,符合文言文的文风特点。
4. 思考讨论:学生需积极思考并撰写300字左右的思考报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拓展阅读: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并撰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文本研读情况、词汇学习成果、翻译练习的准确性、思考讨论的深度和拓展阅读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理解是否准确、词汇量是否丰富、翻译是否流畅准确、思考是否深入独到、拓展阅读是否广泛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针对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
2. 对于学生的优秀作业和独特见解,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烛之武退秦师 (4)
烛之武退秦师 (4)
烛之武退秦师 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1、着眼点——秦国 2、烛之武说辞分析 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从秦国利益出
发,一步一步剖析秦、晋、郑三国 之间的关系的?
烛之武退秦师 (4)
秦
公元前630年
烛之武退秦师 (4)
晋
晋军
秦郑Biblioteka 新郑军亡郑害秦存郑利秦
秦
说退秦师
回顾历史:晋忘恩负义
晋
展望未来:晋野心勃勃
烛之武退秦师 (4)
例:有这样一件事,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国好朋 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 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
(1) “太太也很文雅,您的先生也很文雅,都和我 们中国人一样,不像日本人。”
(2)“太太过奖了,我哪能比得上你们日本女人!”
(3) “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的文明是同源 的,中国的文明哺育了日本”。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为同学们带来《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篇经典之作吧。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
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 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5)缒(zhu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
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这是客气的说法。
烛之武退秦师(4)
•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 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 于晋,贰于楚。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
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
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 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 叫状语后置。
•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 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 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 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 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 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 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 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 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 订立盟约。
•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
•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 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 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 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它企求的土地呢? 损伤秦国来让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 孙、扬孙驻防(氾河南岸),于是秦国就撤军 了。
•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 之薄也。)
•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 无所害。)
•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 (6)秦(肆其西封)———晋———郑 (东封 郑)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精讲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烛之武退秦师》段落划分如下:1. 第一段:秦晋围郑。
主要介绍了战事爆发的原因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主要描述了烛之武的壮年不遇之感和郑伯的勇于自责和善于做人思想工作,使得烛之武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3.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主要展示了烛之武的雄辩之才,他运用高超的攻心术,成功说服了秦伯,让秦伯决定退兵。
这部分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既不卑不亢,又不刺激对方,更不失本国尊严,成功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
4.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主要描述了晋军和秦军分别撤离郑国的情景,标志着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
以上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段落划分。
二、文章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优美的历史散文,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详细描述了烛之武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秦伯退兵的过程。
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好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秦晋围郑的紧张形势,为烛之武的出场做了充分的铺垫。
郑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而烛之武作为一位年迈的智者,临危受命,承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任。
这种背景设置不仅凸显了烛之武的英雄形象,也激发了读者对他如何退秦师的好奇心。
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烛之武的外交才能和智慧。
他与秦伯的对话既委婉又坚定,既考虑到了秦国的利益,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
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让秦伯意识到亡郑对秦的不利,同时揭示了晋国的背信弃义。
这种攻心术的运用使得秦伯最终决定退兵,从而实现了烛之武的目的。
文章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烛之武的形象。
例如,郑文公的急切和佚之狐的举荐都展现了烛之武的重要性和非凡才能。
而晋文公在得知秦军撤退后的反应也间接证明了烛之武说辞的有效性。
文章以晋军和秦军分别撤离郑国作为结尾,既呼应了开头秦晋围郑的紧张形势,又展示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
必修下册(二) 单篇梳理4 烛之武退秦师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鄙”“微”“封”“谢”“属”“间”“意”“反”“相与”等。
2.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偏义复词的特点及辨析方法。
单篇梳理4烛之武退秦师通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第1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2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①()之。
辞.②()曰:“臣之壮也,犹.③()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④()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⑤()之。
(第3段)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④()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⑤()而夕设版.⑥()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⑦()其西封,若不阙.⑧()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⑨()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第4段)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①()人之力而敝.②()之,不仁;失其所与.③(),不知;以乱易.④()整,不武。
吾其.⑤()还也。
”亦去.⑥()之。
答案(第1段)事二主或两属(第2段)①听从,同意②推辞③尚且④然而⑤答应(第3段)①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②已经③自言冒昧的谦辞④增加⑤渡河⑥版筑的工事⑦延伸,扩张⑧侵损,削减⑨考虑(第4段)①依靠②损害③结交,同盟④代替⑤表示祈使⑥离开1.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失其所与,不知.答案①同“供”,供给②同“餍”,满足③同“智”,明智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越国越国..以鄙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②行李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③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④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答案①越过别国②外交使者③那个人,指秦穆公④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3.多义词语(1)鄙义项例句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②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首示子侄》)③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⑤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并序》)答案①把……当作边邑②边邑、边境、边疆③看不起,轻视④鄙陋、见识浅⑤轻贱⑥谦辞(2)微答案①没有②轻③细微,细小④含蓄隐晦⑤隐蔽,不清晰⑥地位卑微⑦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封答案①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②疆界③封赏④封闭,查封(4)相与答案①相交往②互相③互相援助④互相,一起4.词类活用答案(1)①均为“驻扎”②结盟(2)①在夜晚②向东③在早上/在晚上(3)①恩惠②害处(4)①远地,指郑国②缺少的资粮(5)变厚/变薄(6)①使……侵损、削减②使……获利③使……灭亡④使……成为疆界(7)把……当作边邑5.特殊句式答案(1)“也”表判断(2)标志词是“于”,“于晋”和“于君”作状语,分别修饰“无礼”和“有益”(3)标志词是“之”,正常语序为“有何厌”6.常识梳理(1)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 1.学习《左转》的叙事艺术和烛之武的语言 艺术。 • 2.理解掌握文中的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 3.反复诵读,理解人物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和 思想情感。
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的原因: 表层原因:郑国曾两次得罪过郑国,一 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 郑国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失败了。后 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国结好,但 最终没有感动晋国。 深层原因:秦晋都要争夺霸权,晋国 伐郑,寻找秦国这样得力的伙伴,因为秦 晋历来是友好联邦。
• 疑难句子翻译: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当作秦国东方道路上 (招待使节)的主人,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意进攻秦国?
课后作业:
• 翻译下列句子: •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 4.吾其还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放弃 ) 安置住宿 ) 舍相如广成传舍(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 停数日,辞去(告别 )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 ) 侯生微察公子( 暗暗 ) 鄙 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疆 ) • • • • • • • • 舍
•A.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 晓以利害; •B.因为烛之武深明大义、有勇有谋。
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
主要因为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 言谈中似乎都为秦国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 伯,秦伯欣然退兵。此处要引导学生句句分析, 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最好反复朗读,体会 语气语调思想感情。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亡郑利晋,动摇秦君 第三步:舍郑利秦,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人物的心绪感情和思国必亡 2、亡郑利晋阙秦 3、存郑利秦 4、晋忘恩负义
诵读处理
欲扬先抑,语气诚恳 以退为进,委婉 平缓 以利引诱,诚恳 平和 挑拨离间,愤激反问, 语速稍快
人物的心绪感情和思想性格 晋文公 诵读处理
冷静处置, 雄才大略 语气沉着坚定
第三处语言
分角色朗读
人物的心绪感情和思想性格 烛之武—— 委屈,不满,有牢骚和不平。 诵读处理 “也”轻读, “尤” 后要稍 顿, 。“不如”重读,“尤不 如人”用降调 。这一句,语调 是先扬后抑,语速沉缓。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矣 ”轻读,“也已”重读。
人物的心绪感情和思想性格
郑伯—— 自责、后悔、诚恳、开明
诵读处理 语气诚恳,语调降调
第三段诵读指导:
此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只身赴 秦,胸有成竹、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诚 恳沉着都要在诵读中体现出来。特别是他 抓住了秦伯利益熏心的心理来做文章,体 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亦” 这是烛之武采用的欲扬先抑手法,要读得 诚恳、心气平和,以博得秦君好感。
解决重难点词句:
• 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 通读课文,找出自己难以解决的词句,写 下来,课上共同解决。 • 二、教师重点点拨 • 1.字音 • 氾fàn难 佚yì 之狐 缒zhuì 而出 • 阙jué秦 逢páng孙 杞qǐ子
• • • • • • • • • •
2.通假字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秦伯说,与郑人盟( 同悦 ) 失其所与,不知 ( 同智 ) 3.重点实词 军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动词,驻军 ) 为击破沛公军( 名词,军队 ) 师 烛之武退秦师 ( ) 名词,军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 吾从而师之 ( 意动用法,以……为师)
•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够 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 5.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深明大义,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郑伯——虚心纳谏,勇于自责,善于激励 •秦伯——贪婪自私,见利忘义 •晋文公——野心勃勃,审时度势,隐忍不发
指导诵读
在教学中,研读课文与指导诵读是同时进 行的,分析人物形象时候,多读读人物的语 言,更有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 诵读提示:本文为叙事类文章,全文 以对话为主,诵读的好坏关键在于对话 的诵读,诵读时应先把握好人物的心绪 情感和思想性格,在此基础上正确诵读 。注意字词的轻重音,语气的沉缓、 急促,语调的升降等。
• 熟读课文,了解大义, • 准备归纳段意、分析人物 形象。
一、复述故事 • 秦晋围郑 • 临危受命 • 智退秦师 • 晋师撤离
二、问题探讨
• 1.秦晋为什么要围“郑”?秦国与郑国有直 接的矛盾冲突吗?郑国当时的形势如何? •没有。大国侵略小国,为了争夺 •利益,郑国危在旦夕。 • 2.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临危受命?
第一节诵读指导:
此段要读出大兵压境的危急气氛,特别 注意“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第二段诵读指导
• 此段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烛之 武和郑伯。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所以对 “退秦师”的语气语调和心情态度也不同。
人物的心绪感情和思想性格 第一处对话 佚之狐—— 焦急、担忧有卓见、自信 诵读处理 主语“国”后停顿。“矣”,已 然语气,语调降调,重读、延长。 “若”后停顿,“烛之武”重读, “师必退”中的“师”后停顿, “必退”重读。这三字要读降调, 语气非常自信。
角色:佚之狐 烛之武 郑伯 晋侯 旁白
总结
• 诵读古文,先体会人物语言的语气语 调,才能深入理解文意。郑国危在旦夕佚 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的临 危受命,独自访秦,智退秦师。晋文公面 对风云突变,只好退兵,郑国终于转危为 安。全文叙事简洁,人物语言生动形象, 耐人寻味,是诵读教学的好教材。
• • • • • • • • • •
6.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驻军 ) 晋军函陵( 越过以鄙远(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 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向东面;使动用法, ( ) 让……成为边境 肆其西封(方位名词做定语,西面的 ) 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 7.特殊句式 以乱易整,不武( 判断句 )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宾结构后置 )
4.古今异义词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使者;今指出门 所带的包裹等 ( 。) 越国以鄙远(越国,越过别的国家;今是国家名 ) 去,离开;今常用作从所在地到某地 亦去之(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今尊称人 ) 的妻子 5.重点虚词 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介词 ) 吾其还也( 表商量语气,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