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3_计划方案_10.doc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2023年12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纲要》实施两年多来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十四五”前半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一些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打压、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重要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国内生产总值(GDP)跨过12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什么计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什么计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什么计划第十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

简称“十五”计划。

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

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视。

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第十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

简称“十五”计划。

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

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视。

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

实施背景“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WTO所推行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有利于我国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中国经济越来越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例如如何控制扩大开放所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对金融安全的关注,怎样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进一步转变其职能使其与世界接轨都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年湖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2001至2005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纲要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1、实施“十五”计划具有坚实基础。

“九五”期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有效需求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困难,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九五”计划预期的主要目标可以基本实现。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预计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9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7%,比全国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318亿元,年均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20元,年均增长9%,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位上升了两位。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31.9:35.9:32.2调整到21.1:39.8:39.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1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3.9和6.9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6.1%提高到12.6%。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效缓解。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51亿元,年均增长15.3%。

交通、电力、水利、通信、城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新增高速公路406公里、铁路264公里、发电装机容量302万千瓦、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400万千伏安、程控交换机容量550万门、城市日供水能力115万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

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执行时间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十个五年计划[精华]

十个五年计划[精华]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XX省XX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我们对XXXX国际物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交通、电力、给排水、通讯等条件进行调查,收集有关基础资料,并与建设单位交换意见,在认真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XXXX国际物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及目标项目名称:XXXX国际物流园第一期工程建设地点:XX省XX市XX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单位:XX省XX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期限:2年XXXX国际物流园项目拟建在XX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东六线以东,319国道以南,东十线以西,漓湘路以北。

物流园总体规划占地3000亩,总投资10.8亿元。

项目第一期工程总投资27604.6万元,总xx 面积21.8万平方米,其中:仓储面积14万平方米,综合办公大楼2.8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面积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6804.6万元。

项目建设目标:货运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以上,宏观物流产值25亿元以上;与50家左右设施通用、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配送中心建立物流战略同盟,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网络,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现代物流服务;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之具有物流管理、海关管理、信息传递、库存控制、货位管理、配载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各种功能;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50家以上,为60家左右大型工商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及全程物流服务,吸引5—10万名个人或企业成为园区的会员;现代综合性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项目经济效益:项目第一期工程实施期内(12年,含2年建设期)实现营业收入107344万元,实现利润43788万元,上缴税收23583万元,安排就业150人,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我省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市的经济发展和满足XX地区的现实物流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2、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2.1、编制依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办经贸[20XX]51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XXXX国际物流园一期工程项目审批问题的复函”;XX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湘计经贸[20XX]256号“关于XXXX国际物流园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XX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长计经贸[20XX]335号“XX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转发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XXXX国际物流园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的通知;XX省XX实业发展有限公司XX实业[20XX]021号“关于申请XXXX国际物流园一期工程项目立项的报告”;国家、XX省、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XX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五”计划;《XX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及2010年产业发展纲要》;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20XX〕6号《关于在XX市开展中小企业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XX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长管经贸〔20XX〕3号《关于将“XXXX国际物流园”列为开发区重点扶持项目的批复》;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20XX〕11号《关于同意在XX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建立“XXXX中小企业国际物流示范园”的复函》;土地使用意向书(XX经济技术开发区与XX省XX实业有限公司签订);XXXX国际物流园总体规划;XXXX国际物流园公共物流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其它文件、协议等。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07.23•【文号】卫规财发[2001]206号•【施行日期】2001.07.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卫规财发[2001]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我部编制了《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贯彻实施。

附件: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卫生部二00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附件: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深刻认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卫生事业带来的影响和客观要求,把握时代特征,突出战略重点,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创新的思路确立“十五”计划目标和政策取向,进一步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一、“九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回顾1.卫生事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2000年,综合反映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1.8岁,比“八五”期末提高0.9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为33.2‰和53.0/10万。

这些指标有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防病治病工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98、1999年连续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和2000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全国疫情仍与前几年基本持平,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取得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大胜利。

2.卫生改革全面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九五”时期,是我国卫生改革力度最大、带有全局性改革政策措施出台最多的时期。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年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出现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项目建议书目录第一章概况41.1项目概况 .............................................................................................................................. 41.2建设单位概况....................................................................................................................... 41.3项目可研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51.4项目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6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1.6主要结论 .............................................................................................................................. 7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82.1项目建设背景.......................................................................................................................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2.3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19第三章项目规模内容与项目条件223.1项目规模和内容 ........................................................................................................... 223.2项目地点及区位分析 .................................................................................................. 223.3外围配套条件................................................................................................................... 233.4政策条件 .......................................................................................................................... 24第四章拆迁方案254.1政策依据及目标............................................................................................................... 254.2拆迁安置方案................................................................................................................... 274.3土地流转方案................................................................................................................... 314.4拆迁安置程序................................................................................................................... 334.5置换手续办理和资金结算顺序....................................................................................... 35第五章建设方案365.1建设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1991.04.09•【文号】•【施行日期】1991.04.09•【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991年4月9日批准)目录序言一、1991-2000年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一)奋斗目标和总体蓝图(二)基本指导方针(三)主要任务和重要指标二、“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综合经济指标(一)基本任务(二)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三)综合经济效益(四)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五)财政和信贷三、“八五”期间主要经济部门发展的任务和政策(一)农业和农村经济(二)水利建设(三)能源工业(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五)原材料工业(六)地质勘查和气象(七)电子工业(八)机械制造工业(九)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十)轻纺工业(十一)建筑业(十二)商品流通四、“八五”期间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政策(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五)地区经济协作和联合(六)城乡规划和建设(七)国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五、“八五”期间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政策(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教育事业的发展六、“八五”期间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一)进出口贸易(二)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智力(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七、“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二)改革企业体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四)改革价格体制(五)改革财政税收体制(六)改革金融体制(七)改革工资制度(八)改革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九)改革计划体制和投资体制(十)加强经济调控体系建设八、“八五”期间人民生活和消费政策(一)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二)控制人口增长(三)劳动就业和劳动保护(四)卫生保健事业九、“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一)文化建设(二)思想建设(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序言本世纪最后十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精心整理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
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
,直到
)》,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大学语文计划与总结

大学语文计划与总结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深入 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 发展,开拓创新,不断攀登新台阶。
【例文简析】
这是一份综合性的全年工作总结。这篇总结开头概 括介绍了工作的整体成绩,然后分解为七个核心问题, 并重点突出前三个方面(机关作风整顿、领导班子和 干部队伍的建设、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的阐述和总 结,结尾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全文是横式结构, 逻辑关系清晰。
18、计划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为保证实现目 标而服务,为其谋划最全面、最优化的 策略和步骤,落实具体的措施和方案等 ,因此计划具有 ( ) 的 特点 A.强迫性 B.目的性 C.主观性 D.针对性
二、判断题
1.计划的目标不能留有余地,制定了就要坚决执 行。( ) 2.计划的实质是对理想、目标的具体化。( ) 3.计划虽不是正式公文,但一经机关会议通过和 批准,就具有正式文件的效能,在它所管辖的 范围内,就具有了权威性和约束力。( ) 4.撰写总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寻规律性的认 识,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
一、总结的概念和特点 1、总结的概念
总结是对前一段的实践活动进行 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中找出经验 教训和规律性的认 识的一种书面材料。
2、总结的特点
总结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实践,提高 认识,掌握事筹措的发展规律,去指 导今后的实践活动。因此,总结的主 要特点。 (1)理论性 (2)客观性
二、总结的分类
( 二 ) 以市政府为领导,以各区为单位,以全民义务植 树造林指挥部为指导的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具体要求: 1.各机关、团体的领导要带头,并指定专人负责此项 工作。 2.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好力量,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 3.要因地制宜,根据气候、土壤等不同条件,栽植不 同品种的树。 4.各苗圃要及时做好挖苗备运工作。 5.加强各环节工作的检查,2月中旬做一次全面检查。 二、措施 (一)于2月下旬召开一次植树造林工作会议,参加人员: 本市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的有关负责人及政府区以上 的主要负责人等。重点研究植树造林的各项

xx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细则

xx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细则
根据各县区储备总规模数量,达到1份样品/万吨(含)的得分;未达到1份样品/万吨的,得分;未开展的不得分。
开展库存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抽检相关证明文件(必备但不限于检验结果汇总表、费用支付凭证)
XX省粮食局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要点》的通知(粤粮监〔2017〕52号)
市粮食局
(19)开展“放心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及时足额支付检验费用。根据各市“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销售店数量,达到50%(含)覆盖面的得分,未达到50%覆盖面的得分,未开展的不得分。
开展“放心粮油”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相关证明文件(必备但不限于检验结果汇总表、费用支付凭证)
XX省粮食局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要点》的通知(粤粮监2017 52号)
市粮食局
(20)督查企业全面落实储备粮入库镉含量强制检测制度。县区级储备粮落实的得分,部分落实的按比例得分;未落实的不得分。
开展粮食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培训和演练。县区级2016~2018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培训和演练的得分,未开展的不得分。
①县区储备粮入库落实镉含量强制检测制度的证明文件
②县区开展培训和演练的证明文件
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14〕67号)
XX省粮食局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要点》的通知(粤粮监〔2017〕52号)
积极开展工作,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管理办法,及时沟通汇报工作情况,做好政策宣贯及培训、考试机构申请、推荐工作。将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分为三个等次,分别得2分、分、1分,未开展相关工作不得分。
工作方案、记录、总结、机构申请核查等情况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XX市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X府办函〔2017〕63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名词解释1.三大攻坚战: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2.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3.“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4.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

“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5.四新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6.一江三路、一主两副、全域景区:一江三路指资江、二广高速、马安高速、G536,一主两副指县城、梅城镇、平口镇,全域景区指安化景区全域化发展。

7.“三权分置”: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

从当前实际出发,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核心要义就是明晰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8.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9.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将把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作为重要测算指标,逐年减少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多和处置不力地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序言世纪之交,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九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后,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工业生产能力取得成效。

服务业持续增长,就业岗位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一章“九五”回顾“九五”期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快发展不动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节发展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01亿元,“九五”年均增长1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7万元,按现行汇率折合3300多美元,年均增长11.4%,在省内名列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倍左右;财政收入108.8亿元,年均增长1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比“八五”期末提高2.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456亿元,比“八五”累计增长79.6%。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4.1:56.9:39。

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0.3: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八五”期末上升了4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达到52%。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各类股份制企业1.2万家,上市公司13家。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面达99%,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8%,医疗保险覆盖率达61%,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开放型经济跃上新台阶。

“九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3.4亿美元,比“八五”增长85.5%。

2000年,进出口总额59.8亿美元,比“八五”期末增长2.7倍;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9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全市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累计批准各类进区企业3300家,总投资864亿元。

城乡建设面貌发生新变化。

市区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7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0年的101.5平方公里。

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前言地质灾害是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兰州市红古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明显增多,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保护地质环境,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兰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和富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一水、两山、三绿廊的城市风貌,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营造良好的人居生存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兰州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目标,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安全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此,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兰州市红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兰州市红古区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编制《兰州市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基准年2005年,期限为2006~2030年,近期为2006~2010年,中期为2011~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一章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防治工作进展第一节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兰州市红古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隶属甘肃省兰州市辖区,地处兰州市的西部,东与西固区相连,北与永登县接壤,南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肃省永靖县隔水相望。

地理座标:东径102°45'~103°22',北纬36°07'~36°28'。

东西长53.7Km,南北宽24Km,总面积535.14平方公里。

财务·管理案例 A公司投资项目评估

财务·管理案例  A公司投资项目评估

2013-2014第一学期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期末考核作业题目:A公司的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班级:10财务管理01班姓名:王玉成学号: 2010401104作业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成绩:______教师签名:_______---------- -----------分-------------- ------------割---------------- ------------线----------------A公司的项目投资效果评价一、项目背景简介A公司实一家大型的制造企业,目前的资金利用率较低,存在着一定的闲置资金,而且公司的产品单一,有的产品销售高峰期已过,如果一旦市场方面出现问题或出现价格竞争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公司董事会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开发新项目。

在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牵头下,投资管理部会同财务部、销售部、工程部、生产部、采购部、技术部等部门,筛选出下列两个投资项目,其中:(一)酒店A公司每年因业务往来招待客人的费用高达几百万元,公司拟组建一家全资子公司——滨华大酒店,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8年后,公司计划以3000万的价格转让。

(二)房地产公司拟组建一家全资子公司——滨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元。

A公司的最大股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授权全面经营和管理全省国有资产。

该大股东名下现有一块土地,八万平方米,如果A公司组建房地产公司,则将该块土地转让给A公司。

二、项目内容分析(一)地理位置1 酒店:江南大道与风情大道交会处往东500米的景江大厦2 房地产:经济开发区6号大街与沿江大道交会处往西500米左右。

东邻之江,北邻省内最大的高教园区,西边和南边已有交付商业大楼盘,未来发展前景不素。

(二)建设规模与目标1 酒店:滨华大酒店以66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景江大厦3600平方米,将其改建为集餐饮、住宿、商务、娱乐等为一体的三星级宾馆,投资建设期九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纲要3_计划方案
nbsp; 依托和发挥现有交通优势,加强口岸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货运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初步建成区域现代化物流中心的框架。

加快南京公路主枢纽信息管理中心建设,实现与全国各公路主枢纽以及港口、铁路站尝航空港联网,为全社会提供客货信息服务。

加强货运市场建设,发展配载业务,提高联运水平,引导发展集装箱、特种运输,建立开放、发达的运输市常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整合现有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引导市内大型储运公司向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公司过渡,加快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变。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王家湾物流中心等设施。

科技研发中心。

依托和发挥我市较强的科技综合实力,加快建立集高新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开发、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化体系。

特别注重将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熟成果按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加快推进其产业化和规模优势的形成,促其逐步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大力度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使我市真正成为知识产品的研究开发、交易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孵化中心,高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聚集中心和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重视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全市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对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进一步发挥“珠江路科技一条街”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科技含量和总体形象,实现由
贸易型向技工贸并举型的转化,把珠江路科技街建成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孵化创新中心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心。

同时,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和一流科研院所来宁落户。

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研发中心形成的良好环境,落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现代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与经济国际化和生活现代化关系密切的新兴服务业,全面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创造宽松、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类型服务业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

金融保险。

依托南京作为央行跨省大区分行所在地的优势,完善金融运营体系,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和经营范围,逐步实现金融保险业的商业化和国际化,使南京成为长江下游影响力较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积极、稳妥地吸引国内外,特别是境外金融保险机构来宁设立地区分支机构和代表处。

建立覆盖南京区域的资金清算、拆借、贴现和外汇交易网络,扩大重点项目的贷款规模,充分利用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筹措建设资金。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增强直接融资能力,进一步规范、引导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积极申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加强金融监督,全面提高金融资产运行质量。

规范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引导和搞活民间投资。

加快跨区域金融电子化建设,推进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进银行卡业务的大范围联合。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进一步规范保险业行为,逐步构筑完善的多元化社会保险体系,为劳动力流动、企业重组改造创造条件。

信息服务。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种专业应用网络,建设覆盖全市并与国内外信息网相联的应用信息系统。


2005年网络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200亿元(含IT业产品的贸易)。

培育各类网络服务商,提高网络覆盖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网络广告等网络服务。

抓住我国加入WTO给服务业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公证、调查、策划等中介组织以及各种大众传媒,集约化地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

房地产。

推进房屋开发、市场销售、物业管理的专业化,加快形成公正有序、良性循环的市场体系。

进行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房地产开发,加快河西、宁南、亚东等大型城市新区建设,同时,适当进行经济适用房及廉价、廉租房的建设,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结合城镇化推进,发展农村房地产业。

推进住宅产业化,进一步推动住房制度的改革,全面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放开房改房上市政策,简化上市审批手续和操作程序,繁荣二级、三级市场,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

建立和健全房地产法规,规范住宅中介机构,鼓励发展租赁市常积极发展住房公积金、住宅储蓄和住宅融资相结合的金融业务,努力扩大住房消费。

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实现由简单劳务型向管理型和技术型转变,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到2005年,住房自有率达到70%以上。

旅游。

充分发挥古都与江滨特色的优势,高起点、大空间地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水平,争取首批进入“中国最佳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