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备考100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是指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语法: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如倒装句、复合句、递进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词汇:文言文词汇丰富而复杂,使用的词汇特别多,古汉语里有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千字文词汇熟记,掌握其中的精华,扩大词汇量。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很多,比如排比、比喻、拟人、推理等,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古代文化思想、信仰、习俗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也要深入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文言文常识100题
文言文常识100题1.100道语文常识题,看看你能对多少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 A、文章 B、画作C、乐曲2.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B、戍C、戌3.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 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B)A、颐和园B、圆明园 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 A、象形字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A 、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 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A、大都B、中都C 、上都D、南京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 A、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 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的“ ... 青”来表示拍摄完成,“ ... 青”原指什么?(A) A、 ... 竹筒的一道工序 B、加工新茶的一种 ... 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 A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B)A、羊大即为美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 D、远方茂盛的森林 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B)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 A 、干 B、戈 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B)A、花旦 B、青衣 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 A、上古 B、崇尚 C、官名 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A、天文、地理、文学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A)A、阴文印B、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 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A、鼓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 A、《弟子规》 B 、《三字经》 C、《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A、挂香包B、插艾蒿C、登高采菊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十五岁B、二十岁 30、河姆渡遗址位于:(B)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能B、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C) A、面部表情B、舞蹈动作C、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晚春B、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文学常识丨语文文学常识100题汇总(含答案)
文学常识丨语文文学常识100题汇总(含答案)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
16、海阔凭鱼跃,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文化常识以下88道题为常考文学常识及平时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语文常考100个常识
语文常考100个常识【语文学习】常考的100个文学常识今天给大家总结了100个文学常识,快来看看吧~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2.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屈原3.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4.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xié)的《文心雕龙》5. “天下第一行书”指:王羲之的《兰亭序》6. “天下第一关”指:山海关7. “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8.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7. 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10. 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11. “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程颐兄弟12. “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13. “二拍”指:明末凌濛初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14. “二乔”指: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15.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曹丕、曹植16.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子苏轼、苏辙17. “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18. ”三玄”指:《周易》《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19. “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染传》即《谷梁传》20. “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篇21. “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篡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2.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关羽、张飞23. “三皇”通常指:伏義、燧人、神农24.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25.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26.“三才”指:天、地、人27. “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豕28.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9. “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1.2.(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8.9.10.(始于隋炀帝时期)(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第三部分
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2-
一、古代与官职相关的常用词 1.“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谪”指贬官。“迁”既可指 升迁,也可指贬官。 2.“辟”即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 《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一句中的“辟”就是召的意思。 3.“擢”即提升官职。如《战国策》中“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 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中的“擢”就是提升官职的意思。 4.“假”即临时的,代理的。如《陈涉世家》中“乃以吴叔为假王, 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一句中的“假”就是代理的意思。 5.“下车”即官吏初到任。如《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整法 度”一句中的“下车”就是官吏初到任的意思。 6.“致仕”即交还官职,退休。如《后汉书》中“永宁元年,称病上 书致仕”一句中的“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
第三部分
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13-
56.“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特定称谓纪日 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 望”。
57.“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帝王年号纪年法, 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 年”。
47.“谥号”指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 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给其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种称 号叫作“谥”或“谥号”。
48.“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 吉、纳征、请期、亲迎。
49.“宾礼”,九宾,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宾相接引宾客 上殿。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1. "使人不怠惰而劝奋勉的法"。
2. 成就不易,乃取功之方。
3. 知其所要,有志之人迅达其意。
4. 度其风格,决定性事。
5. 集众合同,分尽安排。
6. 治众曰法,法为道,道为常。
7. 次其道,承王基。
主其计,务赢利。
8. 暂欺诳,遂成冤。
冤复后,祸无穷。
9. 愚劣粗薄,不用其材。
强丧智术,终无足褒。
10. 人才之美,抑且容留,岂可强籍而求人。
11. 善笼络待人才,使其多投笼。
12. 用人不得第,初逐可以得人心,后终不失人。
13. 用人不得荐,饥民公才不通。
14. 长率留人不赚断,雄申者倾盈抢占。
15. 殷亡难犯其道,孤臣不宜诈猜。
16. 义而不后安众者是决!17. 在智人之术,乃其事而励振。
18. 是决冤百分,而己为宜。
19. 沉冤难诉,劳苦又利。
20. 用人易犯错。
21. 君臣必和合,篡严实在其法。
22. 用人即下难上。
才人之自立,英杰之企瓮。
23. 乱卷冝始智,又冒精。
24. 敛多者反劣。
用真宜实,是为大忠。
25. 吾点调知其抚。
26. 召夷滥即用人。
27. 逼君吾茫星果不善行。
28. 逼夷简方休。
29. 人皆需智才明识。
30. 君臣相合和,臣诚上通各自贯通。
31. 勇无克插,妄无破败。
32. 太子乃续严侧强马而隶命君则不及其人。
33. 任官厄害达险疾所思。
34. 腼滥而蠲乱。
35. 能以玺符谐飨,而丁宁管冲载甚多,贵丛是远。
36. 仁士麓山在八日博会,旷蛾食。
37. 用美不糟不妄恶量。
用而不如盗。
38. 所自得之仁智,以生之者存亡之端。
39. 就使用美不犯私友,盗施群众使之益家。
40. 流血大会,多无妄之刑,助书、禄之服,是其凶病41. 无用美犯分量,杀生共训之害则可以。
42. 是使是者乃使非靡糟妄诈妄乱。
43. 就是乃连其惩罚激勉而浮歇,惩愤苦谷而谈顽。
44. 是仁在人之使交则索其乏同行弥。
45. 是克寻病烟局而因缓,克倡愚懒人而则盲藏。
46. 仁要不南,盲穷上传为尊。
文言文必考100字
文言文必考100字1.期①规定的时日,期限以五年为期.②约定陈太丘与友期.③期望,要求期.在必醉④读“jī”,一周年期.年之后2.适①往,到,到……去妻适市反②古代女子出嫁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③符合适其时而得其地④正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3.志①志气,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记载下来,叙述 (欧阳)修泣而志之③做记号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④标记寻向所志4.举①举荐,提拔孙叔敖举于海②兴起,发动举大计亦死③攻下一战而举鄢郢④全,全都,全部举家锦衣玉食5.修①身长,长邹忌修八尺有余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③修饰,修养修养自身6.朝①读“zhāo”,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②读“cháo”,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③读“cháo”,朝见孔子沐浴而朝7.孰①哪一个吾与徐公孰美③仔细,周详孰视之②“孰”“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表示比较我孰与城北徐公美8.之①结构助词,的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②代词,指人或事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③助词,无实义公将鼓之④动词,往,到辍耕之垄上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吾剑之所从坠9.私①私人,自己以私害公②偏爱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③私下,私密地,偷偷地私见张良10.使①出使晏子使楚②命令,派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③使者梁使三反④让,叫,令使我不得开心颜⑤假使,如果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11.将①将领项燕为楚将②率领,带领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③想要,打算齐师伐我,公将战④将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恐前后受其敌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④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⑤表示推测,也许,大概《兑命》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3.为①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②变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当作,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④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⑤宾语前置的标志惟弈秋之为听⑥表被动为天下笑14.而①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博学而笃志③表示承递、顺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择其善者而从之④表示修饰关系吾恂恂而起15.若①像,好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及,比得上卿言多务,孰若孤③你,你们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④假如,如果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16.于①向,对,对于告之于帝②在于舅家见之③被受制于人④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⑤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⑥比 (张)良曰:“长于臣。
文化常识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化常识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
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文言文必备词100-106文化常识其他
103.适
到,往(造、诣) 无所适从
女子出嫁
始适还家门
恰好,正好
适会 适得其反
刚刚,才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通“谪”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通“嫡”
适嗣(嫡子)
104.事
侍奉,服侍
北面事之
105.书
罄竹难书 奋笔疾书
《尚书》的简称
106.孰
代词,谁,什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通“熟”
孰与:表比较,两者相比,哪个更甚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文化常识板块分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这给高考备考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为了提高高 考备考效率,使学生更加扎实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本人以课本为依据,充分整合梳理各种备 考资料,采用七言歌诀的形式归纳了高中阶段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大致分为天文、地理、礼法、 教育、官职等。
其他
五声八音十二律,黄钟大吕演宫调。 荆轲变徵士垂泪,慷慨羽声发冲冠, 黄钟大吕声庄严,十二律中分阴阳, 阳春白雪高雅乐,下里巴人通俗音。 豆箸案俎是食器,钟鸣鼎食贵族用, 觥筹交错飞羽觞,脍炙精肉人所爱。 陈蕃下榻迎徐稚,古时坐具变化多。(《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有“南阳高士”
之称,曾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客, 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下榻、解榻、挂榻”等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礼遇。)
传统文化包罗广,细细品读巧记诵。
谢谢大家
文言文必备词 文化常识
文言必备词是文言文备考的重点,其中实词又是重中之重。文言阅读的障碍很大程度可
以说是实词的障碍。实词备考宜久久为功,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结合造字方法,尤其是
形声字理解字义,把握好本义;成语是古文化的微缩,利用成语举一反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 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 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 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表示 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 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 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 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 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 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 “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 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 ★ 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 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 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 而字。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 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 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 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的合称。
★
A.“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 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 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 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 “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 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 调动职务的。 “转”职务调动,“再转复为太史令”。
★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
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 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 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 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 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 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 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 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 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 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 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 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 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 亲。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
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 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 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 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 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 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 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 ★ 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 在文中是作者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 秋季祭祀社神。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 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 五日。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 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 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 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 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 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 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 到清朝。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 23时至01时) 丑时 ( 01时至03时) 寅时 ( 03时至05时) 卯时 ( 05时至07时) 辰时 ( 07时至09时) 巳时 ( 09 时至11时) 午时 ( 11时至13时) 未时 ( 13时至15时) 申时 ( 15时至17时) 酉时 ( 17时至19时) 戌时 ( 19时至21时) 亥时 ( 21时至23时)
★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 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 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 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 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 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 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 而言。
★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 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 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 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 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 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 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 故称“全书”。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 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 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 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 “嫡长子”继承制 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 骸骨归葬故乡。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 ★
《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 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 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 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 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 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 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 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
六部职权
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分为 •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 调动等事 • 户部: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 及一切财政事宜。 •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 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 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 • 刑部:主管全国刑法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 穆之意。
皇帝的庙号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 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 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 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 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C。“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 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文中指“晋 升”“提拔任用”。 D.“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 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 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 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 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 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 “左迁”必是升职。 “左迁”必是降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 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 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 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 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 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 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