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
药敏试验的步骤
![药敏试验的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b64e516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0.png)
药敏试验的步骤药敏试验药敏纸片法药敏纸片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能直接体现出抗菌药物的抗菌效用,其优点是:直观明显,对比鲜明,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缺点是:仅表现体外抗菌效果,由于抗菌药物在体内受体液环境,代谢分布,组织扩散浓度,半衰期等因素的影响,个别药物并不能真实反应出实际的抗菌疗效。
下面介绍抗菌药物的药敏纸片法。
试验材料经分离和鉴定后的纯培养菌株(例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营养肉汤,琼脂平皿,棉拭子,镊子,酒精灯, 药敏纸片若干。
1.1药敏纸片的制作方法将要试验的抗菌药物按其有效浓度稀释成1mL备用,脂溶性的抗菌药物使用乙醇或丙酮溶解。
用打孔器将滤纸打成6mm直径的圆片100张高压灭菌,加入到抗菌药物有效浓度1mL稀释液中充分混合,阴凉处干燥备用。
多种联合的抗菌药物制剂以其成分中某种含量最高的抗菌药物为标准稀释成有效浓度。
抗菌中草药药敏纸片的制作:取中草药粉剂1g加适量的水充分浸泡煮沸,滤液浓缩成1mL,也加入100张纸片干燥备用。
1.2药敏试验的操作步骤1.2.1 取自然发病动物的病料心血、脾、肝脏、淋巴结或病变明显的组织无菌操作接种鉴别培养基37℃分离培养24h,选典型菌落备用。
1.2.2 将病料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用密集划线法或涂布法接种至专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均匀的粘贴各药敏纸片,并记录每种抗菌药物药敏纸片的位置。
1.2.3 37℃培养12~18h,取出观察结果。
1.3判定结果1.3.1 量取各药敏纸片抑菌直径大小,并仔细观察抑菌圈的清晰度,通常直径小于10mm的判为该抗菌药物为低度敏感,10~15mm之间为中度敏感,15~25mm为高度敏感,25mm以上为极度敏感。
1.3.2 抑菌圈边缘分界清晰,内部洁净透明,说明该抗菌药物作用迅速,多半为杀菌剂;边缘十分清晰,内部朦胧说明该抗菌药物可能是慢效抑菌剂或有耐药的产生,或分解较快维持抗菌时间短。
1.3.3 抑菌圈中分层次形成同心年轮样,说明可能是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该抗菌药物失效过快或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常用临床病原学检测
![常用临床病原学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c7d4e8f165ce0508763213f6.png)
药物 AMP AMC TZP KZ COX CTX FEP ATM ETP FM
MIC(µg/ml) 敏感性
药物
MIC(µg/ml)
≥32
R
IPM
≤1
≥32
R
AK
16
≥128
R
GN
4
≥64
LOREM
R
IPSUM
DOTOLBOR
头孢泊肟≤17mm(或MIC≥8ug/ml)
确 头孢他啶≤22mm(或MIC≥2ug/ml) 证 头孢噻肟≤27mm(或MIC≥2ug/ml)
头孢曲松≤25mm(或MIC≥2ug/ml) 氨曲南≤27mm(或MIC≥2ug/ml)
头孢他啶/克拉 维酸-头孢他啶
和 头孢噻肟/克拉 维酸-头孢噻肟
初 头孢泊肟≤22mm(或MIC≥8ug/ml)
氨苄,美洛,替卡
• 头孢噻吩 肠杆菌科
拉定,氨苄,克罗
• 万古霉素s 所有
替考拉宁s
• 奈啶酸 肠杆菌科
所有FQs
报告结果方式
✓ 敏感(S)
▫ 用常规用量治疗有效 ▫ 常规用药时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超过细菌的MIC
5倍以上。
✓ 耐药(R)
▫ 用常规用量治疗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 MIC高于药物在血、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
✓ MRSA对当前所有使用的b-内酰胺类药物均耐药(除具 有抗MRSA活性的新的头孢菌素外,如:头孢洛林)。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罕见非mecA介导的苯唑西林耐药 机制,即mecA阴性但苯唑西林MIC是耐药( mecA ≥4 µg/ml)的菌株,应报告苯唑西林耐药。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63bae66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a.png)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对产品中微生物数量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实验室设备、试剂瓶和工作台等。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基平板和培养基管等。
2. 样品处理:
-取得待检样品,确保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符合规范和要求。
-如果需要,将样品稀释到适当的浓度,以便在培养基上形成可数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和接种: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制备。
-将适量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或管中,并在适当温度下固化。
-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待检样品,或将待检样品滴于培养基管中。
4. 培养和孵育:
-将培养基平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监控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条件。
5. 菌落计数和鉴定:
-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
-使用显微镜进行菌落计数和鉴定,根据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确定菌落类型。
6. 结果分析和报告:
-根据菌落计数和鉴定结果,判断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撰写检测报告,将结果详细记录并汇总,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以上是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操作可能会因实验室和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执行。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dbd9e6d482fb4daa48d4b30.png)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敏结果准确。
2.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的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试剂M-H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药敏纸片、无菌棉签、35℃孵育箱、标准比浊管或比浊仪。
4.质控4.1 常用细菌药敏质控标准菌株参见CLSI规定。
4.2 质控菌株每日随临床标本一起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质控菌株的抑菌环。
质控菌株的抑菌环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结果可信。
4.3 质控的频率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是很稳定的,在不失控的时候,可以每周作1~2次质控菌株的测定。
如果发现有失控的情况,就必须每日做1次,寻找失控的原因并予以纠正。
如果连续30日失控<3次的,可以恢复每周1次。
5.操作步骤5.1 挑取4~5个纯培养菌落,接种于3~5ml M-H肉汤(0.5麦氏单位)中,经35℃培养6~8h。
5.2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菌液浊度,使其与标准比浊管的浓度相同。
5.3 用无菌棉拭蘸取校正过的菌液,在试管壁上挤压几次,压去多余的菌液,涂布整个M-H平板表面,再重复两次,每次旋转平板60°,使整个平板涂布均匀,最后用棉拭涂布平板四周缘一圈。
5.4 涂布菌液的平板于室温中干燥3~5分钟后,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并用镊尖轻压一下纸片,使其贴平。
每张纸片的间距不小于24mm,纸片的中心距平板的边缘不小于15mm,直径90mm的平板宜贴6张药敏纸片。
5.5 将贴好纸片的平板置35℃孵育18~24小时后,用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
个别菌孵育温度,时间及条件应按照CLSI规定。
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ATB
![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ATB](https://img.taocdn.com/s3/m/09e44f19770bf78a642954a7.png)
推出ATB CIRS中文报告软件
病人资料输入
推出ATB CIRS中文报告软件
病人资料查询
推出ATB CIRS中文报告软件
Rapid ATB UR (尿道肠杆菌)
每一个鉴定结果都会附有相应的评语
给出鉴定结果
每个生化孔载有特殊风乾底物
推出ATB CIRS中文报告软件
极好的鉴定
ID 32 鉴定试条 (数 码 鉴 定法)
++12 4
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4 1 2 4 ….
6
0
•将每3个生化反应分成一组,每组中阳性结果分别标记为1、2、4 •将每组数值相加,得到一个10位数的编码
计算机
• 计算机对这些编码进展分析
•
给出鉴定结果
• 储存结果
鉴定百分率 %ID
细菌鉴定的可能性:
可靠及具创意的选择
资料库
最典型 生化普
生化结果 (菌种 X)
(菌種X)
菌种 X
根据待检细菌各种不 同生化反应的结果计 算出其鉴定百分率。 从而找出待检菌在整 个数据库中应属于哪 个分类单位。
T值
待检菌的分类单位被 确定以后,根据T值来评 定其与该分类单位中典型 菌株的相似性。从而可以 确定待检菌在“种”中的 典型程度。
与数据库中各个项的
接近程度来确认未知菌是
否属于某一个分类单位(科
,属,种)
?
鉴定百分率:ID%图示
A 0.1%
B 99.8%
C 0.1%
X
待检菌X
典型性参数 T index
待检菌的分类单位被确定以后 ,T 值表示其生化反响结果与该菌最 典型生化谱的接近程度
临床微生物的鉴定与药敏
![临床微生物的鉴定与药敏](https://img.taocdn.com/s3/m/f3b393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a.png)
加强耐药监测
医疗机构应建立耐药监测系统 ,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 性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耐药 菌株。
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如手卫生、隔离患者、环境 清洁等,以减少耐药细菌的传 播。
研发新型抗生素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 发新型抗生素,以应对日益严
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总结词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够提供微生物的全 基因组信息,对于鉴定未知病原微生物 和了解其基因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VS
详细描述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直接测定微生物基 因组的序列,能够全面了解微生物的基因 组结构和变异情况,从而鉴定出未知病原 微生物。该技术还能够发现微生物对抗生 素的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
通过检测微生物中特定酶的活性,判 断其生化特性,进而鉴定微生物种类 。
代谢产物分析
分析微生物在生化反应中产生的代谢 产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进 行鉴定。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DNA指纹技术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形成独特的DNA指纹图谱,用于鉴定微生物种 类。
基因测序
对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比对已知基因序列,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和亚 种。
人工智能在临床微生物药敏试验中的应用
总结词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分析微生物的药敏试 验数据,快速预测出微生物对不同药物的敏 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用药方案。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 ,对大量药敏试验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从 而建立起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新的药 敏试验数据,快速预测出微生物对不同药物 的敏感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精准用药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药敏试验的准
药敏试验原理
![药敏试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3dc1c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3.png)
药敏试验原理
药敏试验是一种用于测试微生物对抗生素或药物的敏感性的实验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微生物无效的药物,从而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药敏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将不同的抗生素或药物加入培养基中,观察微生物在不同药物浓度下的生长情况,从而判断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
在进行药敏试验时,首先需要培养待测微生物,使其达到一定的数量和生长状态。
然后将不同浓度的药物加入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通常会采用双倍稀释法或梯度法来确定不同浓度的药物。
接着将含有药物的培养基与微生物接种于琼脂平板上,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浓度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
药敏试验的结果通常会以最小抑菌浓度(MIC)来表示,MIC是指能完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根据MIC的结果,可以将药物分为对微生物具有杀菌作用和仅具有抑菌作用两种类型。
对于临床治疗来说,通常会选择对微生物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MIC外,药敏试验还可以通过观察药物对微生物的杀菌曲线来评估药物的抗菌活性。
杀菌曲线可以反映出药物对微生物的杀菌速度和效果,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药物的疗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药敏试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通过了解药敏试验的原理和结果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临床上药物选择的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同时,药敏试验也为药物研发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推动医学和药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CLSIM52商品化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系统的验证过程
![美国CLSIM52商品化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系统的验证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dc217b3ebcd126fff7050bcf.png)
I d e nt i f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Ant i mi c r o b i a l S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e s t i ng S y s t e m
HUANG Yu — z h u ~, W ANG We i , ZHAO Ha i - j i a n , W ANG Z h i — g u o
2 . G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Pe k i n g Un i o n M c n Z C o l l e g e, Be i j i n g 1 0 0 7 3 0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Be f o r e p e r f o r mi n g p a t i e n t t e s t i n g wi t h c o mme r c i a l mi c r o b i a l t e s t s y s t e ms ,e a c h l a b o r a t o r y mu s t v e r i f y t h a t i t c a n
t y),பைடு நூலகம்a nd r e po r t a bl e r a n ge o f t e s t r e s ul t s , a nd v e r i f yi ng t ha t t he ma nu f ac t u r e r ’ S r e f e r e nc e r a ng e s a r e a ppr opr i at e f or t he l a b o— r a t o r y’ S p a t i e n t p op ul at i o n. Ame r i c a n Cl i ni c a l a n d La bo r at o r y St a nd ar ds I n s t i t ut e h a s s e t up a c o mm i t t e e t o d e ve l op a ve r i f i
肺炎链球菌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原理
![肺炎链球菌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db4f7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7.png)
肺炎链球菌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原理肺炎链球菌(Setrt Pococcuspneumoinae)简称肺炎球菌,是1881年首次由巴斯德及G.M.Stembegr分别在法国和美国分离出来。
肺炎球菌菌体似矛头,呈短链状排列或成双排列的球菌,革兰氏阳性,绝大多数兼性厌氧,偶有专性厌氧,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肺炎球菌溶血素和荚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现耐药性肺炎链球菌菌株的报道,严重威胁着肺链感染的临床治疗,已成为一个呛待解决的健康问题。
1、药敏试验1.1微量稀释法该法是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肺炎链球菌药敏试验的参考方法。
该法主要使用经过离子校正的M-H肉汤+2%~5%的溶血马血作为培养基的,然后将抗生素稀释后加人培养基中。
将在羊血平板上的菌落制备菌液,以0.5浊度分装微量板。
在35℃普通条件下培养24h后,人工判断结果。
具体MIC见NCCLS的判定标准。
1.2纸片扩散法NCCLS推荐使用的纸片法药敏试验,主要使用羊血平板,以0.5浊度的菌液接种平板。
对于临床分离株的药敏试验,CO2是必备的环境。
平板应于35℃条件下在5%的CO2中培养24h后进行测量,从正面量取。
抑菌环的大小和质控标准详见NCCLS的规定。
纸片扩散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对非β-内酞胺药物的重复性、准确性均较高,但是在应用于青霉素和头抱类抗生素时准确性明显降低。
2、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检验目前有很多实验室在对血液、脑脊液等体液分离得到的肺炎链球菌耐药性测定时,只检测青霉素的耐药性。
事实证明,多重耐药和对三代头抱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越来越多,因此,NCCLS已经明确要求,从脑膜炎者分离出来的肺炎链球菌必须做青霉素、头孢曲松或者头孢他啶的MIC,另外还应检测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分离而来的肺链球菌,则首先应该选用苯唑西林来检测其是否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
若抑菌环>200mm,证明其对青霉素和β-内酞胺类药物敏感物耐药性;若抑菌环<19mm,则须进一步检测其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或头孢他啶的耐药性。
实验十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操作
![实验十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022ecce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1.png)
实验十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操作实验十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操作一.开机:打开读数仪背面的电源开关,并预热20分钟以上。
面板上有3个信号灯,从上到下分别如下状态指示:状态:当读数仪开机后经自检通过后,该信号灯应点亮。
读板:当读数仪正在工作读取板条时,该信号灯应点亮。
联机:读数仪与计算机通讯连接成功后,该信号灯应点亮。
二.进入主界面:在桌面上打开FB450R1文件,输入用户名及密码。
三.切换至安装窗口:在数据输入方式栏选择读数方式为“仪器判读”,点击“初始化读数仪”使“否”转为“是”,在“把数据写到数据文件”栏选择“是”,单击“输出数据文件名称”栏,则出现一对话框,在C:\ FB450R1\Datafiles目录下输入文件名,按保存键保存。
在“自动写入到数据文件”栏选择“是”。
四.切换至药敏窗口:在左上方的蓝色区域内,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对话框,点击“建立新的病人和测试记录”对话框或选择“调用该病历号建立新的测试记录”,输入基本病人资料(病历号必须是唯一的)、就诊资料、检验追踪资料(样本号必须是唯一的),按保存键保存。
五.鉴定结果的读取:切换至鉴定窗口,输入板条号、板条格式,选择培养时间、板条类型、菌种类型,“板条类型”栏右方的L或R表示您要读取的是鉴定测试板的左边或与右边部分,(1)仪器在第一次开机运行时需要进行一次预读,点击“读取此条”,抽屉从仪器中弹出(2)将鉴定测试板条放入读数仪的抽屉中,板条左上方的A1标志对应抽屉左上方,确定板条已经正确放置后,点击“读取此条”,几秒后,鉴定窗口下方的表格栏将会出现结果。
点击“打印”按钮,可打印鉴定结果报告单。
按“保存到药敏”按钮,转入药敏窗口。
六.药敏结果的读取:确定检验设置栏中的板条类型是否与检测所使用的药敏板条类型一致,在“输入模式”一栏中选择“仪器判读”。
将药敏测试放入抽屉中,同样板条的A1标志对应抽屉得左上方,点击“读数”按钮,仪器开始读数,得出结果。
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
![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54ab1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7.png)
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微生物鉴定是生物技术领域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识别和分类不同微生物株。
通过细菌培养、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子活性分析等方法,能够准确的鉴定出该样品的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鉴定的结果关系到药敏分析、病原分离及药物发现等多个重要领域。
细菌培养法是微生物鉴定的主要方法,是以细菌的能力及长期繁殖性作为生长判断依据。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即可获得足够数量的活细菌来进行鉴定分析。
由于不同的细菌可以产生不同的外观、气味、形状、色泽的培养基,因此利用肉眼观察,就可以获得细菌的初步鉴定。
另一种鉴定微生物的方法是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完成细菌的精确鉴定和分类。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提取微生物的DNA,利用序列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库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等技术,进行微生物的精细鉴定分析。
根据所分析的物种属分类,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出不同的菌株。
药敏分析是微生物鉴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微生物的重要分类标准。
在药敏分析中,研究者会试验多种药物对各类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测量其对每种药物的抗性能力,以确定微生物的学名和类别。
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药敏分析也被用于确定合适的抗生素剂量和用药疗程。
随着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也变得越来越差,这就使得药敏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药敏分析,可以更准确的识别病原菌的药物耐受性,指导医生在处方上更准确的用药,有效的延长病人的治疗周期,减少用药的风险。
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的发展,使得微生物的分类更精确、更准确,也使得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好。
可以预见,以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为基础的技术,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更好的药物治疗效果以及更加准确的微生物分类。
3.6药敏试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方法与技能
![3.6药敏试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方法与技能](https://img.taocdn.com/s3/m/79471f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f.png)
含药纸片 抑菌圈
2. 培养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为6.35mm,厚1mm,吸水量为 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
培养基:水解酪蛋白(M-H)琼脂,倾注直径为90 mm的平 板,厚度 4±0.5 mm。
Hale Waihona Puke 3. 实验方法①平板制备:将在约56℃恒温的无菌M-H琼脂倾注直径为 90mm的平板,其厚度 4mm。 ②菌液准备:从平板上无菌挑取4~5个菌落,置无菌生理盐水, 混匀制成菌悬液,校正浊度为0.5麦氏浊度。
试管架、酒精灯等
2023/12/28
3
一、纸片扩散法(K-B法)
1. 原理:
– 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 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 范围内的细菌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 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 小。
抑菌圈直径(mm)
耐药 中介
敏感
≤13 14~16 ≥17
≤17 18~20 ≥21
≤12 13~14 ≥15
≤13 14~22 ≥23
≤15 16~20 ≥21
≤19 20~22 ≥23
相应MIC值 (μg/ml)
耐药
中介
敏感
≥32
16 ≤8
≥128
32~64 ≤16
≥16
8
≤4
≥8
1~4
≤0.5
2023/12/28
11
⑤孵育:35℃培养16~18 h,对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等敏感应 培养24h。
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系统操作规程
![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系统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e7df7602e3f5727a5e9627d.png)
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系统操作规程1.开机确认仪器所接电源符合要求打开交流电源(AC)开关在ON的位置仪器按程序进行初始化。
仪器孵育转盘温度上升(约需要5-15分钟),以达到测试卡培养所需要的温度。
2.卡片选择◆鉴定卡GN: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卡GP:革兰阳性球菌鉴定卡NH:奈瑟嗜血杆菌鉴定卡YST:酵母菌鉴定卡ANC:厌氧+棒状杆菌鉴定卡◆药敏卡AST-GN:革兰阴性菌药敏卡AST-GP:革兰阳性菌药敏卡AST-YST:真菌药敏卡3.配置菌悬液◆悬浮液:0.45% NaCL,PH 4.5-7.2。
每管中加入3ml 0.45% NaCl溶液◆菌悬液的配置:1)鉴定卡GN: 0.5 - 0.63 麦氏单位GP: 0.5 - 0.63 麦氏单位NH: 2.7 - 3.30 麦氏单位YST: 1.8 - 2.20 麦氏单位ANC: 2.7 - 3.30 麦氏单位2)2、药敏卡AST-GN: 3.0ml 盐水+ 145µl 0.5 –0.63 麦氏单位菌悬液AST-GP:3.0ml 盐水+ 280µl 0.5 –0.63 麦氏单位菌悬液AST-YST:3.0ml 盐水+ 280µl 1.8 –2.20 麦氏单位菌悬液4.上机操作流程◆18-24小时分纯细菌(新鲜菌)。
◆根据细菌先卡片(参照表一)◆使用前将卡片和盐水瓶从冰箱取出,放室温15-20分钟,充分复温。
◆在载卡架上放一次性塑料试管,每管中加入3ml0.45%NaCl溶液。
◆用比浊仪校正管(Ref 93059)校正比浊仪,测定的数值应在规定范围内。
◆按表一建议配制菌悬液,并用比浊仪测定菌液浓度。
◆将卡片按顺序放在载卡架上,输样管插入到菌液管中。
药敏卡应放在配对鉴定卡的后面。
◆进入仪器应用软件主界面,扫描载卡架条码(或者直接选取卡架号)。
扫描度卡条码,将鉴定试卡与药敏试卡链接,并输入标本信息。
5.结果处理◆鉴定卡的结果1)一般仅给出单一结果,无需进行补充试验,可给出结果的可信度评估。
药敏试验程序及步骤
![药敏试验程序及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d50f265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76.png)
药敏试验程序及步骤微生物标本的采集通常有血液、脑脊液、尿液、伤口的脓液、胸水腹水、粪便、痰液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分泌物。
1)采集的一般原则:a早期采集b 无菌采集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渎道底部采集的标本(外通道)正常菌群寄生部位采集的标本应明确目的菌,采用选择培养基。
C 不同菌不同采集方法D 采集适量标本,量不应过少,注意采集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标本,要全面有特征E 安全采集2)标本处理2h送到检验处,部分菌应保温于一定环境中保存注意安全尤其对烈性传染病。
有时可以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如尸检组织、支气管洗液、心包液、痰、尿等标本要保存于4℃环境中,脑脊液保存于25℃3)各部位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A 血液皮肤消毒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次数采血时间不同动物有所不同血液应马上送检室温保存不可冷藏。
配置的培养基血液和肉汤比为1:5~1:10血液中常见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有葡萄球菌菌血症,肠球菌菌血症、革兰隐性杆菌、厌氧菌菌血症真菌血症。
B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一般用腰椎穿刺术获得。
采集后立即送检,一般不要超过1h,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一般取3~5ml 35度保温送检不可至于冰箱保存做病毒检查时应放置冰块4度保存72h常见细菌性脑膜炎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球菌脑膜炎,链球菌脑膜炎等真菌性脑膜炎常见隐球菌脑膜炎假丝酵母菌脑膜炎等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和恶性疾病患者易并发。
如AIDS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等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肠道病毒可见多种病毒引起脑膜炎和肺炎c 脓液标本的采集首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脓液及病灶的杂菌,在采集标本,用针和注射器抽吸采取,再移入无菌容器立即送检也可用拭子在伤口深部采集渗出物,对于皮肤或下表皮的散播性感染,应采集病灶出边缘而非中央处的感染组织送检。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dedc6b00912a21615792912.png)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1、实验原理(1)微生物鉴定原理微生物鉴定卡中含有几十种生化反应培养基,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中代谢基质时导致pH值的改变而使指示剂发生变化;同时微生物生长产生各种酶,可与相应的荧光标记底物发生反应,使荧光强度发生改变。
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得到待检微生物的生化特征,自动与数据库内几千种菌株的生化参数进行比对分析,并自动计算得出鉴定结果。
(2)药敏分析系统工作原理药敏分析系统使用药敏测试板(卡)进行测试。
将抗生素微量稀释在条孔或条板中,加入菌悬液孵育后放入或在仪器中直接孵育,仪器每隔一定时间自动测定细菌生长的浊度,或测定培养基中荧光指示剂的强度或荧光原性物质的水解,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得出待检菌在各药物浓度的生长斜率,经回归分析得到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2、实验步骤(1)取洁净菌液管,加3mL 0.45%的无菌盐水,将纯培养的待检菌配制成浓度为0.5~0.63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将菌液管放入带芯片的专用架,在紧挨待检菌液管的位置放入一空的菌液管(供药敏试验用)。
(2)打开检验信息录入工作站电源,仪器自检完毕后按F2键,仪器进入操作程序。
将架放入工作站,芯片中的数据自动清零。
(3)手工输入待检菌样品编号,扫描输入鉴定卡和药敏卡的ID号,将鉴定卡和药敏卡放入相应的槽位,进样管插入相应的菌液管中。
取下架,关闭工作站电源。
(4)打开鉴定仪,仪器自检完毕后自动进入检测程序,按要求设定好参数。
(5)进样指示灯为绿色长亮时,打开进样盖,将架放到传送船上,关好进样盖。
仪器自动检测并读取样品信息,自动完成稀释、进样、封口程序,并将卡片送入孵育监测单元。
传送船回到进样口,指示灯闪烁时,取出试管架。
(6)由计算机控制的读数器定时对卡片进行扫描并读数,动态记录反应变化。
一旦卡内的终点指示孔达到临界值,则表示整个实验已完成。
(7)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完成后,检测数据自动传入数据管理系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经人工确认后即可打印报告。
血培养报阳处理流程
![血培养报阳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c43bd4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2.png)
血培养报阳处理流程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在血培养中,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即表示血液中存在病原微生物,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文将介绍血培养报阳处理流程。
一、确认报阳结果在血培养检测中,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要进行确认。
确认的方法包括:重复检测、进行不同培养基的检测、进行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等。
确认结果为阳性后,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下一步处理。
二、进行微生物鉴定在确认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后,需要进行微生物鉴定。
微生物鉴定是确定病原微生物种类的过程,可以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
鉴定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参考。
三、进行药敏试验在进行微生物鉴定后,需要进行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确定病原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的过程,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参考。
药敏试验可以通过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方法进行。
四、制定治疗方案在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后,需要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制定,选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五、加强隔离措施在进行血培养报阳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强隔离措施,以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穿戴防护用品、进行手卫生等。
同时,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隔离措施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六、加强监测和追踪在进行血培养报阳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和追踪。
监测包括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病原微生物的变化等进行监测。
追踪包括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以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七、加强预防措施在进行血培养报阳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强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等。
同时,需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环境等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以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血培养报阳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
1、实验原理
(1)微生物鉴定原理
微生物鉴定卡中含有几十种生化反应培养基,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中代谢基质时导致pH值的改变而使指示剂发生变化;同时微生物生长产生各种酶,可与相应的荧光标记底物发生反应,使荧光强度发生改变。
仪器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得到待检微生物的生化特征,自动与数据库内几千种菌株的生化参数进行比对分析,并自动计算得出鉴定结果。
(2)药敏分析系统工作原理
药敏分析系统使用药敏测试板(卡)进行测试。
将抗生素微量稀释在条孔或条板中,加入菌悬液孵育后放入仪器或在仪器中直接孵育,仪器每隔一定时间自动测定细菌生长的浊度,或测定培养基中荧光指示剂的强度或荧光原性物质的水解,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得出待检菌在各药物浓度的生长斜率,经回归分析得到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2、实验步骤
(1)取洁净菌液管,加3mL 0.45%的无菌盐水,将纯培养的待检菌配制成浓度为0.5~0.63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将菌液管放入带芯片的专用试管架,在紧挨待检菌液管的位置放入一空的菌液管(供药敏试验用)。
(2)打开检验信息录入工作站电源,仪器自检完毕后按F2键,仪器进入操作程序。
将试管架放入工作站,芯片中的数据自动清零。
(3)手工输入待检菌样品编号,扫描输入鉴定卡和药敏卡的ID号,将鉴定卡和药敏卡放入相应的槽位,进样管插入相应的菌液管中。
取下试管架,关闭工作站电源。
(4)打开鉴定仪,仪器自检完毕后自动进入检测程序,按要求设定好参数。
(5)进样指示灯为绿色长亮时,打开进样盖,将试管架放到传送船上,关好进样盖。
仪器自动检测并读取样品信息,自动完成稀释、进样、封口程序,并将卡片送入孵育监测单元。
传送船回到进样口,指示灯闪烁时,取出试管架。
(6)由计算机控制的读数器定时对卡片进行扫描并读数,动态记录反应变化。
一旦卡内的终点指示孔达到临界值,则表示整个实验已完成。
(7)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完成后,检测数据自动传入数据管理系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经人工确认后即可打印报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