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界特有种——中缅树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合集下载

中缅树鼩

中缅树鼩

处死动物 并进行解 剖,测定 其身体组 成各项指 标。
实验结果
体重和体脂的季节性变化
RMR和NST的季节性变化
摄食量的季节性变化
消化道的季节性变化
表 1 中缅树鼩总消化道形态的季节性变化
小结
在四季变化中,中缅树鼩 的体重、体脂重量、静止 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 摄食量均是冬季显著高于 夏季;
中缅树鼩体重和产热的 季节性变化
指导教师:王政昆(教授)
姓名:白雪洁 班级:10生物科学C班
学号:104120122
选题依据
自然环境中光周期的季节性变化对动物的繁殖、生存和能量代谢 等生理生态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季节变化影响着很多物种的能量平衡。小型哺 乳动物体重和产热的季节调节对其生存至关重要。通过探讨不同 季节中缅树鼩体重和产热的变化,旨在了解中缅树鼩对环境变化 的适应对策,加深对该树鼩的种群生物学和生存适应机理等方面 的理解,为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态适应对策提供一些 实验依据。
实验动物概况
中缅树鼩是东洋界特有的典 型小型哺乳动物,从现生树鼩 的分布特征来看,云贵高原 及其附近的横断山区可能是 中缅树鼩分布的北限 。
实验设计
捕捉 动物 实验 处理 测定 数据
捕捉春夏秋 冬不同季节 的中缅树鼩 各10只。
实验动物在动 物房适应3天, 第4天测定摄食 量,间隔2天再 测定一次;第5 天测定代谢率。
胃、小肠、大肠的长度和 重量均为冬季最大,夏季 最小
这些结果表明: 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体重、基础代谢率和 NST、 摄食量、体脂重量等方式应对季节性环境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政昆教授在论文选题 和实验研究方面对我的指导;感谢评委老师的 点评指导;感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生态研 究组的支持,最后感谢高文荣师兄在实验及论 文撰写期间给予的悉心导!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二、项目简介(限1000字以内)一、主要研究内容:(一)季节性变化中,PRDM16和BMP7的表达量在冬季显著增加,下丘脑NPY的表达量在夏季最低,冬季最高,POMC和CART的表达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二)冷驯化条件下中缅树鼩COX-2、PGC-1α基因表达量增加,可能诱导了WAT中褐色脂肪细胞的形成。

同时PPARα基因表达量也增加,增加了脂肪代谢;褐色脂肪组织颜色明显加深,肩胛间处褐色脂肪组织占全身的23.6%;显微结构研究发现,褐色脂肪组织线细胞粒体直径增加43.4%,嵴数增加49.3%;(三)冷驯化组肝总蛋白含量、肝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显著提高;体重、食物摄入量和解耦联蛋白1含量显著增加,血清瘦素含量降低,并且与血清瘦素含量呈负相关,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增加;(四)冷适应过程中,在短光照组中缅树鼩体重、能量摄入、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UCP1和T3含量较长光照组高,T4含量较低,但是两组中缅树鼩的瘦素和褪黑激素含量不存在差异性;(五)脱冷驯化条件中,基础代谢率、体重、能量摄入和UCP1含量下降,瘦素含量增加,并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性。

此外,还完成与中缅树鼩同于分布的大绒鼠、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的能量代谢的研究。

二、重要科学发现:重要科学发现:1、首次确定在中缅树鼩中可能存在BAT细胞肌源性起源假说;2、确定温度是影响中缅树鼩WAT和BAT转化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3、确定温度对中缅树鼩Leptin变化和体重、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支持树鼩的岛屿起源假说。

三、科学价值:研究成果表明中缅树鼩对环境适应具有可塑性,在季节性变化或冷驯化过程中中缅树鼩可能存在WAT向BAT转化的可能性,促进褐色脂肪细胞的形成以增加非颤动性产热来适应冬季寒冷的环境,而且下丘脑神经肽在其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中缅树鼩瘦素对体重的调节模式与典型的北方兽类显著不同,这可能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调节机制;同时,中缅树鼩对冷适应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中缅树鼩社群行为的观察研究

中缅树鼩社群行为的观察研究
配 对 个 体 间行 为 观 察 :实 验 前 将 实 验 动 物 分 别 放 于 竞 技 场 三 个 相 邻 观 察 箱 两 端 ,适 应 15~ 2O min后 ,将 中 间不 透 明隔 板 换 为 透 明隔 板 ,并 打 开 位 于 中 间观 察 箱 两 侧 的活 动 门 ,两 侧 原 来 被 隔 离 的个 体 处 于 一 个 联 通 的 大 空 间 内 ,监 测 观 察 10 min(实 验 时 间 为 1O:O()~ 16:00)。 以 20 s为 1个 观 察 时 间单 位 ,某 种 行 为在 1个 时 间 单 位 内 出 现便 计 为 1。最 后 计 算 在 10 min内 该 行 为 出 现 的 总数 。实 验 动 物 组 合 为 中缅 树 鼢 雌性 和 雌性 、雄 性 和 雄 性 、雌 性 和雄 性 ,实 验 所 用 动 物 实 验 后 均 隔 一 周 再 进 行 下 次 实验 。 实 验 结 束 后 ,用 清 水 和 75 的 酒 精 擦 洗 竞 技 场 ,以备 下 次实 验 使 用 。
之 前 与 之 配对 的树 鼬 ,这 可 能 与 气 味 识 别 等 有 关 ;成 年 雌 性 间 的 友 好 相 处 和 成 年 雄 性 间 攻 击 行 为 较 成 年 雌
雄 个 体 之 间增 加 ,符 合 中缅 树 鼬 单 雄 配 偶 系社 会 结 构 。
关 键 词 :中缅 树 舳 ;社 群 行 为 ;竞 技 场
实 验 或 者 观 察 时 尽 量 避 开 喂 食 、进 食 、休 息 和 活 动 的 高 峰 期 。 2.2 社 群 行 为 的 观 察
采 用 由三 个 相 邻 的独 立 箱 (规 格 为 :400 mm ×400 mm×550 mm ,材 质 为 透 明 亚 克 力 和 不 透 明 亚 克 力 )构 成 并 装 有 实 时监 控 摄 像 头 的 竞 技 场 进 行 观 察 。 饲 养 房 内装 有 15 W 暖 色 白炽 灯 作 为 行 为 观 察 时 的 照 明 。

雌性中缅树鼩不同生理期血液激素和脂类指标分析

雌性中缅树鼩不同生理期血液激素和脂类指标分析

雌性中缅树鼩不同生理期血液激素和脂类指标分析朱万龙;章迪;叶芳艳;王政昆【摘要】为了阐明雌性中缅树鼩不同生理期血液激素和脂类指标的变化,对其雌二醇(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 P)、睾酮(Testosterone,T)、甲状腺激素(Thyroxine,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3′5-triiodothyromine,T3)、瘦素、皮质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乳酸脱氢酶、总胆汁酸、尿酸和总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较野外种群,实验室驯化种群和繁殖种群血清中雌二醇、孕酮显著降低;而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汁酸、乳酸脱氢酶、尿酸含量显著升高;怀孕期血清中睾酮、总蛋白显著降低,雌二醇、孕酮、T3、T4、瘦素、皮质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汁酸、乳酸脱氢酶、尿酸含量显著升高;与未发情期相比,发情期雌性中缅树鼩血液中的雌二醇显著升高,孕酮含量极显著升高.以上结果说明长期驯化的中缅树鼩的动情能力降低,长期圈养同时能降低中缅树鼩的新陈代谢能力.%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hormone and lipid index in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period of fe -male tree shrews(Tupaia belangeri),thetradiol(E2),progesterone(P),testosterone(T),thyroxine(T4),3, 3′5-triiodothyromine(T3),leptin levels,cortiso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total bile acid(TBA), uric acid(UA)and totalprotein(TP)content were measured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vels of E2 and P in seru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laboratory acclimated population and reproductive population than that of in field population, while the levels of serum HDL-C,TBA,LDH and UA increased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in field population.Dur-ing the pregnancy,levels of T and TP in the serum decreasedsignificantly,E2,P,T3,T4,leptin,cortisol,HDL-C,LDL-C,TBA,LDH and UA contents increased pared with non estrus ofT.belangeri,serum E2 and P levels in estrus 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ll of 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that long-term accli-mation decreased emotional ability,at the same time to reduce the metabolic capacity ability in T.belangeri.【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01【总页数】5页(P182-186)【关键词】中缅树鼩;繁殖;血液激素【作者】朱万龙;章迪;叶芳艳;王政昆【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500;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昆明,650106;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834性激素水平能改变动物个体气味的组成以及对气味信号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野外、实验室驯化和实验室繁殖中缅树鼩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研究

野外、实验室驯化和实验室繁殖中缅树鼩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研究
将 不 同 来 源 的 中 缅 树 鼩 断 颈 处 死 ,称 量 并 记 录 体 重 和 性 别 等 ,然 后 进 行 解 剖 .仔 细 将 身 体 组 成 部 分 (包 括 心 、肺 、肝 、肾 和 脾 )及 胃 肠 器 官 取 出 ,分 离 胃 、小 肠 、大 肠 及 盲 肠 部 分 ,具 体 测 量 方 法 详 见 文 献 [7]. 1.3 统计分析
第3期 朱万龙,等: 野外、实验室驯化和实验室繁殖中缅树鼩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研究 ·59·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来源 实验动物为2017年夏季捕自野外(禄劝)的中 缅 树 鼩 7 只、实 验 室 驯 化 (实 验 室 饲 养 4 周 以 上)的
中缅树鼩7只,实验室繁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所提供)的中缅树鼩6只.所选动物均为非繁殖期 的 成 年 个 体 ,雌 雄 比 例 均 为 1∶1. 1.2 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器官的测定
关键词: 中缅树鼩;身体组成;消化道形态 中图分类号: Q954;Q9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9793(2019)03-0058-05
动物的表型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动物的生 态 物 种 形 成 的 关 键 成 分[1].表 型 的变化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动物生 理 或 行 为 的 变 化,也 可 以 是 动 物 形 态 的 变 化[2].小 型 哺 乳 动 物 的 身体组成或消化道器官形态的表型变化对其能量摄入有着重要的影响[3].已有研 究 表 明 布 氏 田 鼠 (Microtusbrandti)的器官重量和消化道重量存在 着 季 节 性 的 变 化[4],冷 驯 化 条 件 下 大 绒 鼠 (Eothenomys miletus)[5-6]和中华姬鼠 (Apodemusdraco)[7]也会 改 变 其 消 化 道 形 态 来 适 应 低 温 环 境.横 断 山 不 同 地 区的大绒鼠在器官重量方面出现了区域差异,表现为高海拔地区的大绒鼠 肝 脏 重 量 显 著 高 于 低 海 拔 地 区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驯化种群和实验室 繁 殖 种 群 胴 体 湿 重 差 异 显 著 ;实 验 室 繁 殖 种 群 与 野 外 种 群 和 实 验 室 驯 化 种 群 相 比 心 干 重 差 异 显 著 ,且 肺 湿 重 和 肺 干 重 的 差 异 性 达 到 极 显 著 水 平 ;三 个 种 群 的 肝 脏 重 和 肾 干 重 差 异 极 显 著 ;实 验 室 繁 殖 种 群 和 驯 化 种 群 肾 湿 重 差 异 达 到 极 显 著 水 平 ;以 上 结 果 都 表 现 为 实 验 室 繁 殖 种 群 较 大 .体 重 、心 湿 重 、脾 干 重 和 脾 湿 重 在 三 个 种 群 中 差异不显著.

树鼩转基因研究展望

树鼩转基因研究展望
第4 1 卷 第旦 6 期 鱼 生
0 f K u 望
昆 明理工 大学学 报 ( 自然 科学 版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Ab s t r a c t : T r e e s h r e w( T u p a i a b e l a n g e i)i r s a k i n d o f s ma l l ma mm a l w h i c h l o o k s l i k e s q u i r r e 1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关 键词 : 树鼬 ; 动物 模 型 ; 转 基 因; 精 原 干细胞
中图分 类号 : Q 8 1 3 ; Q 9 5 3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8 5 5 X( 2 0 1 6 ) 0 6— 0 1 0 0— 0 7 Re s e a r c h Pr o s p e c t s o f Tr a ns g e n i c Tr e e Sh r e w
BAN W e n z a r ' l ,L I Ch a o h u i ,ZHE NG P i n g
( 1 。 F a c u l t y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K u n m i n g 6 5 0 5 0 0 , C h i n a ;

树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树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解剖 发现 , 7— 9个 月龄雌 、 雄 树 胸在 心 、 肺、 左海马、 右肾、 左右 甲状腺 、 左颌 下腺 、 左 肾上 、 小肠 、 腺膀胱 、
应用受到了极大 的限制。因此 , 通过开展对树嗣群 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建立一个遗传背景清晰明了 的树 鼢品 系十分 重要 。随着研 究 和保护 生物 多样性
染色体 D N 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变化。
关键词 : 树嗣 ; 遗传多样 性 ; 表型多样性 ; 染色体多样性 ; 蛋 白质 多样性 ; 基 因多样性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2 6 6 X. 2 0 1 5 . 2 3 . 0 3 6
山东 医药 2 0 1 5年第 5 5卷 第 2 3

综述 ・
树 嗣遗 传 多样性 的研 究 进 展
杨香娣, 曹骥 。 杨春
( 广 西 医科 大 学附属肿 瘤 医院 , 南宁 5 3 0 0 2 1 )
摘要 : 树嗣是一种新 型且 富有前景 的实验动物 , 近年来对于树 嗣遗 传多样性 分析方法 的研 究逐渐增多 , 遗传 多 样性的研究主要包 括表 型、 染色体 、 蛋 白质 、 D N A水平等方 面的内容 。树胸表型多态性可 以简便 、 易行 、 快速地 区别 种属甚至亚种 , 但表型特征差异不一定都是遗传变异 的真实反 映。染 色体作 为遗传物质 载体 与基因携带 者 , 其变 异可引起遗传变异 。蛋 白质 多态性主要是集 中在对其血液成分和 同工酶等方面 的研究 , 不 同生产 地的树嗣乳 酸脱 氢酶 同功酶酶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基 因多态性研究 主要为核 D N A多 态性 和线粒体 D N A多态性研 究 , 体 现的是

树鼩在医学实验研究中的新进展

树鼩在医学实验研究中的新进展
c n b s c e su l i fc e wih a e u c sf ly ne td t ma y u n h man a h g nc viu e p t o e i r s s, a s nd ha be n e wi ey s d n e e r h n n oo y, d l u e i r s a c i o c lg e o rn lg nd c io o y, n urlg a o t am oo y. Ex e i na a i a mo e s r v d u e u t os o b te sud t e oo y nd ph h l l g p rme tl nm l d l p o i e s f l o l t et r t y he pah g n ss,p e e to n r a me to n ie s s Th sa tce a mst e iw he r c n d a c s o ppi ain o to e e i r v ni n a d te t n fma y d s a e . i ril i o r ve t e e ta v n e fa lc t f o
热带地 区 的小 型 灵 长 目动 物 , 有 体 小 、 具 比较 容 易
饲 养 、 理 、 廉 及 在 生 物 进 化 史 上 更 接 近 人 类 等 管 价
1 乙型 肝炎病 毒 苏建 家等 … 用人 H V接种 5 B 3只树 嗣 , 发现 4 5
优点 , 在上 个 世 纪 七 、 十年 代 就用 于 医 学 实 验 早 八
肿瘤 、 内分 泌 、 经 、 觉 等 方 面 有 相 当 广 泛 和 深 入 的 应 用 和 研 究 。 本 文 概 述 了树 嗣 在 医 学 实 验 研 究 中 的】 树 嗣 ; 型 , 物 关 模 动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
树鼩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大约有20多个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地区。

树鼩以植物为食,因此其肠道菌群对其消化和健康非常重要。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功能预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树鼩的生态和适应性。

树鼩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主要通过采集树鼩的粪便样本来进行。

研究发现,树鼩的肠道菌群非常多样化,其中包括了多种细菌和真菌。

这些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在不同树鼩物种之间有所差异,甚至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

这说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树鼩的消化过程和健康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树鼩的肠道菌群功能预测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实现的。

通过对肠道菌群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可以获取到菌群的功能基因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预测菌群的代谢途径和功能特征。

一些肠道细菌可以帮助树鼩分解纤维素和其他复杂多糖类物质,提供能量和营养。

肠道菌群还可以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对树鼩健康非常重要的物质。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树鼩的生态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破解树鼩消化和健康背后的奥秘,还可以为人类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树鼩是一种常见的灵活栖息在树上的小型哺乳动物,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在生态学、营养学和医学等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树鼩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就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功能进行综述和展望。

树鼩肠道菌群种类繁多,随生境、食性、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变化,因此存在很大的多样性。

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利用传统培养方法和PCR-DGGE等技术探究树鼩肠道菌群的组成,不能全面反映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功能。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树鼩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不同的草原植被类型和树鼩个体间的差异,Martinez-Garcia等人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墨西哥树鼩肠道菌群进行了结构研究。

结果显示,树鼩肠道菌群有着高度的多样性,包括 Firmicutes、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Fusobacteria等9个主要门,其中 Firmicutes 为主要门,约占总菌落数量的66%。

而通过于树鼩采食者间的比较研究表明,树鼩食性的不同可能影响其肠道菌群成分和多样性。

肠道微生物群落不仅仅是一堆细菌的群体,它们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代谢、生理和免疫调节功能。

以往对树鼩肠道菌群功能的预测多为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地反映只占微生物群落数量一小部分的功能群体(例如 Verrucomicrobia等)。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可以预测微生物菌群中的基因组、代谢途径和可能的生态功能,为理解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稳态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P.F.Ley等人应用Metagenome Analyzer (MG-RAST)在线服务平台进行基于16S rRNA数据库的和基于功能基因(COG)的分析,利用KEGG和EGGNOG数据库对代表性功能基因进行注释和提示。

中缅树鼩亲缘行为的观察研究

中缅树鼩亲缘行为的观察研究

中缅树鼩亲缘行为的观察研究作者:侯东敏王政昆张浩朱万龙来源:《绿色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指出了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之一是行为的辨别和分类。

区分认识动物的活动、休息、取食、标记等行为能够更为系统地理解其生态功能。

中缅树鼩在生物学特性上是除灵长类动物外较其他动物更接近于人的哺乳动物,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领域的新型实验动物。

对中缅树鼩亲缘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具有嗅闻尿液、粪便、阴部等行为,这可能说明尿液、粪便和阴部腺体中包含相关的信息素成分影响其亲缘行为;还发现中缅树鼩发生“伸懒腰”行为,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支持中缅树鼩与灵长类近亲的假说。

关键词:中缅树鼩;亲缘行为;行为观察箱中图分类号:Q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 2018) 12-0001-061 引言动物行为学( animal ethology)包括个体行为和种群行为,通常指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呜叫发声、身体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发生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尤其是基因组研究的开展,使得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迫在眉睫。

刘秀霞等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别对动物的攻击行为进行了深入阐述,揭示了动物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活动。

张建军等对布氏田鼠的社群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布氏田鼠的攻击行为并不因为雌性的存在而减少,而且雌性选择配偶会受到雄性等级的影响。

除了对啮齿类动物的行为研究外,对非人灵长类的行为也有相关研究,如对黄山短尾猴研究发现,其社群等级关系能够通过友好行为得以体现。

陆彩霞等利用水迷宫探究了雌雄树鼩学习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雌雄个体在空间学习能力上无差异,而雄性的空间探索能力优于雌性。

郑红等对树鼩的认知能力及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树鼩的空间参考记忆相对稳定,取食行为能力逐步提高。

除此外还有慢性环境刺激对其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

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是一种东南亚特有的哺乳动物,常栖息于热带雨林及其周边地区。

由于其可食用、药用以及微型灵敏的特性,中缅树鼩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物种。

然而,由于过度捕捉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中缅树鼩的数量不断减少,已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因此,研究中缅树鼩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基因资源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卫星分子标记(Microsatellite molecular marker)是一种在无需特定基因序列探针的情况下,通过PCR技术扩增特定DNA区域并分析其中的DNA多态性来确定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微卫星分子标记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基因型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种系鉴别等领域。

由于中缅树鼩的基因组尚未被完全测序,并且目前已报道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和特征分析,以建立更为完整和可靠的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数据库,为中缅树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种系鉴别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拟采用先进的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对中缅树鼩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快速、准确地筛选出微卫星分子标记,并对其多态性和遗传特征进行分析。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采集中缅树鼩样本,并分离DNA。

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序列。

3.在潜在微卫星位点周围设计合适的引物,对中缅树鼩样本进行微卫星PCR扩增。

4.对PCR扩增产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产品分析(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

5.对具有多态性的PCR产物进行二次PCR扩增,纯化、测序、定型,并对遗传多态性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1.筛选微卫星位点:在中缅树鼩已知的EST序列、基因组数据中搜索潜在微卫星位点,确定重复序列长度在2-6 bp之间。

中缅树鼩分子标记方法的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缅树鼩分子标记方法的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缅树鼩分子标记方法的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缅树鼩是一种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被列为国
家一级保护动物。

该物种受到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更等因素的威胁,
已经面临濒危的境地。

为了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了解中缅树鼩的遗传
多样性和保护地区的遗传结构十分必要。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 中缅树鼩分子标记方法的建立
通过文献调查和实验测试,选择适合中缅树鼩的分子标记方法,建
立一套数据完整、可重复的分子标记系统。

具体而言,我们将考虑采用microsatellite(微卫星)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两种标记方法,分别设计引物和测序方案,进行实验测试,并根据结果进行优化和标准化。

2. 中缅树鼩遗传多样性分析
在建立分子标记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将收集中缅树鼩样本,包括野
外捕获和人工饲养样本。

利用PCR技术、基因测序等方法,获取中缅树
鼩的分子遗传数据,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具体而言,我们将关注中
缅树鼩的基因多样性、种内遗传变异、遗传分化和群体遗传结构等方面。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
1. 为中缅树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了解中缅树鼩的遗传多
样性和遗传结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2. 建立一套可重复、有效、数据完整的分子标记系统,为中缅树鼩的后续遗传研究提供基础和工具。

3. 对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和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缅树鼩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

中缅树鼩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

中缅树鼩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任晓英; 高文荣; 王政昆; 朱万龙【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17【总页数】7页(P121-127)【关键词】中缅树鼩; 肥满度; 身体组成; 消化道形态【作者】任晓英; 高文荣; 王政昆; 朱万龙【作者单位】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动物的体重和器官重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其生存和营养状况[1]。

动物的肥满度(relative fatness)被作为恒量动物对栖息环境生存适应的一个综合指标,较多的应用在动物生长状况的研究[2]。

目前中国已有很多关于动物肥满度的研究报道,如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ieri)的肥满度不同生境间、雌雄鼠之间和不同年龄组之间无差异[3]。

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生境的肥满度差别不大,但是雌雄鼠之间差异显著,还表现出明显的肥满度的季节变化[4]。

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的研究结果表明其雌雄个体之间和不同年龄组之间肥满度无差异,但是年龄对于肥满度影响差异显著[5]。

以上结果说明动物的肥满度的变化存在的种属特异性。

生理学家很早以前就意识到栖息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可能显著影响到动物的生存,这些生态因素包括食物成分、局部或季节性驯化、寄生虫负载等[6],同时也会影响动物的形态学特征,如体型大小或相对代谢活性较强与代谢活性较弱的组织器官[7]。

脑、肝脏、肾脏、心脏、消化道与脂肪组织、骨骼、毛或翼等在特定体重条件下会对动物的耗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8];小白鼠(Mus musculus)肝脏仅仅占体重的比率为5%左右,但是可以解释静止代谢率残差的33.5%[9]。

而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 氧化代谢产热作为经济高效的产热手段就成为小型哺乳动物适应低温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10]。

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栖息于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具有各自的生存适应对策,小型哺乳动物可通过增加产热的方式抵御严寒。

NST为小型哺乳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下的主要产热方式,其发生部位通常被认为是BAT。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特定条件刺激下,WAT可诱导产生米色脂肪细胞,该细胞能表达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基因—UCP1。

本论文以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研究对象,在本研究组之前的研究基础上,从个体、组织器官、分子层面探究自然环境下中缅树鼩脂肪组织的季节性变化情况,为建立中缅树鼩在不同季节变化环境下能量稳态维持机制及其生存适应模式提供基础材料。

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1.中缅树鼩体重和产热的季节性变化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NST及UCP1含量均出现显著季节性差异。

其中冬季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极显著高于夏季,春秋差异不显著。

冬季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NST较夏季分别增加了23.67%、36.74%、22.65%、28.69%、44.34%。

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摄食量,从而增加体重,通过增加UCP1的含量促进NST适应寒冷环境。

中缅树鼩冬季体重增加可能与其生境有关。

中缅树鼩常栖息的热带、亚热带及其高原地区,食物资源也相对充足,即使在冬季,中缅树鼩仍可通过增加食物储存来满足能量消耗,因此中缅树鼩冬季摄食量高于夏季,以增加体重抵御严寒。

其冬季体重的增加有一部分可能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增重。

2.中缅树鼩PET/CT扫描及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季节性变化研究(1)PET/CT扫描:本研究利用PET/CT对不同季节下的中缅树鼩进行扫描,探究其脂肪组织的代谢活性。

结果显示:(1)白色脂肪组织:冬季中缅树鼩腹股沟WAT的<sup>18</sup>氟—氟化脱氧葡萄糖(<sup>18</sup>F-FDG)吸收后,平均辐射值(SUV)最大,夏季SUV最小,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头骨特征的研究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头骨特征的研究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头骨特征的研究朱万龙;付家豪;杨晓蜜;孟丽华;王政昆【摘要】头骨形态与动物的栖息环境密切相关,生境的变化可引起其头骨形态上的变化,因此动物头骨形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研究了中缅树鼩的头骨特征。

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头骨特征与其它树鼩显著不同,尤其是中缅树鼩的头骨与马来树鼩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颅全长、基长、颧宽、齿长、吻长、最大颅宽和最大腭宽。

结合聚类分析和形态系统树表明头骨形态的差异说明中缅树鼩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而不是马来树鼩的亚种。

中缅树鼩头骨特征与其它树鼩的差异可能与其食性、栖息方式、生活环境、所处的海拔和纬度有关。

%Skull morpholog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habitat of animals, and the changes of habitat can cause the changes of the skulls of animals, so the research of skull morphology is very important.In the present study, skull traits of Tupaia belangeri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kull of T.belangeri and other shrews, especially between T.be-langeri and T.glis, in the profile length, condylobasal length, zygomatic width, dental length, snout length, greatest neuroeranium breadth and greatest palatal bining with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T.belangeri was a unique species unit rather than a sub-species of T.glis.And it showed different morphogenetic adaptation between T.belangeri and other shrews, indicating that these differences were related with their food pattern, habitats, living surroundings, altitude and longitude of the habitats.【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中缅树鼩;头骨特征;适应【作者】朱万龙;付家豪;杨晓蜜;孟丽华;王政昆【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54+2树鼩科动物是一类进化地位特殊的小型哺乳动物,分布区较窄,仅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有着很多的研究报道[1-2],其中树鼩科动物的形态学研究一直是攀鼩目研究的热点[3-4]。

树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概述

树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概述

树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概述苏傲蕾;秦银鸽;郑禹;陈群;运晨霞;黄正团;冷静【摘要】Tree shrews are the peculiar small mammals of the Southeast Asia,it mainly distributes in torrid zone and subtropical zone such as North of the Ganges River of India,Burma,Philippines,and Yunnanprovince,Guangxi District of China as well.It is similar to human being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iochemis-try,metabolism,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genome,and etc.,which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experi-mental animal to primates.Its value in biomedical research has drew attention to researchers.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biology research progress and status of treeshrews,including its classification,phylogeny,living habit,rai-sing and breeding,anatomy,histomorphology,physiology,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etc.It also pointed out the pres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of tree shrews,thus it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of the consolid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national laboratory animal germplasm resources.%树鼩是东南亚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的印度恒河北部、缅甸和菲律宾,以及我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

中缅树鼩肝在冷适应条件下的产热特征

中缅树鼩肝在冷适应条件下的产热特征

中缅树鼩肝在冷适应条件下的产热特征张麟;王睿;杨芳;谢静;王政昆;龚正达;郭宪国【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年(卷),期】2009(44)4【摘要】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东洋界特有小型哺乳动物。

本研究测定了中缅树鼩冷驯化实验组(7d、14d、21d、28d)与对照组(0d)中肝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的变化,探讨中缅树鼩对不同冷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肝产热的机理。

结果表明,在冷驯化条件下,中缅树鼩产热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总蛋白含量、肝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有着显著的提高,在28d后分别增加了39.9%、39.3%、84.9%、181.1%,因此,肝在中缅树鼩冷适应产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生理生态方面为树鼩的岛屿起源学说提供依据。

【总页数】11页(P47-57)【关键词】中缅树鼩;冷适应;肝;产热特征;岛屿起源【作者】张麟;王睿;杨芳;谢静;王政昆;龚正达;郭宪国【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2;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部媒介与病原生物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0;云南流行病防治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相关文献】1.冷驯化对中缅树鼩产热能力的影响 [J], 张武先;王政昆;念永坤;徐伟江;姚政2.云南昆明和禄劝中缅树鼩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J], 黄春梅;张麟;朱万龙;杨盛昌;余婷婷;王政昆3.冷暴露对中缅树鼩适应性产热特征的影响 [J], 谢静;朱莉萍;王政昆4.冷驯化对中缅树鼩褐色脂肪组织适应性产热的影响 [J], 高文荣;曹能;朱万龙;张浩;王政昆;陈金龙5.不同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对冷暴露中缅树鼩产热能力的影响 [J], 朱万龙;王政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

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预测研究树鼩是一种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树栖动物,其肠道内寄生着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树鼩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通过其多种微生物共同协作,能够影响宿主的生长发育、代谢、免疫等多个方面。

因此,研究树鼩肠道菌群对于深入理解动物肠道微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研究以采自中国云南普洱的树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其多样性和功能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树鼩肠道菌群。

首先,我们对树鼩样品进行了16S rRNA基因扩增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得到了肠道菌群16S rRNA序列数据。

针对这些数据,我们使用QIIME 2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质量控制、序列拼接、OTU聚类、群落结构统计分析、多样性比较等。

结果表明,树鼩肠道菌群以 Firmicutes、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为主要菌群,其中 Firmicutes 和Bacteroidetes 占绝对优势,约占总OTU数的85% ~ 90%。

同时,在物种水平上,树鼩肠道菌群多样性较高,共检测到了 269 个不同的菌群。

其次,我们对这些菌群的功能进行了元基因组预测和分析。

根据16S rRNA序列数据,我们利用PICRUSt软件进行了基于开放数据库的功能预测,包括酚酸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

结果表明,树鼩肠道菌群主要涉及到短链脂肪酸合成代谢、核酸代谢、糖、脂质以及氨基酸代谢等多个方面。

同时,我们对这些菌群的代谢网络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群落共生效应,如产生丰富的营养物质,改变环境因素,参与代谢过程等。

最后,我们同时对树鼩的生活环境和营养习惯进行了分析,对树鼩肠道菌群所承载的生态功能进行了推断,以期进一步深入理解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共生关系。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树鼩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预测研究,为了解动物肠道微生物系统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oprocess生物过程, 2014, 4, 82-89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bp/10.12677/bp.2014.44011Oriental Endemic Species—Progress andProspect of Studies on PhysiologicalEcology in Tree Shrews, Tupaia belangeriWenrong Gao1,2*, Wanlong Zhu2#1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2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Adaptive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n Animals-Plants in Southwest MountainEcosystem of Yunnan Province Higher Institutes College, School of Life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Email: gaowenrong2012@, #ZWL_8307@Received: Aug. 27th, 2014; revised: Sep. 15th, 2014; accepted: Oct. 3rd,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is a small mammal in Oriental endemic with special evolution status, an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iomedicine as experimental animal. In this paper, we used T. belan-ger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metabolism were measured in system of T.belangeri from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and molecular level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support the “island origin” hypothesis that T. belangeri diffused from south to north from the physiological ecology angle, and temperature is the major factor which limited T. be-langeri continued northward diffusion;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T. belan-geri with 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 temperature and photoperiod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ts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metabolism.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f phy-siological ecological adaptation model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Oriental small mammals.KeywordsOriental Realm, Tupaia belangeri,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Energy Metabolism东洋界特有种——中缅树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高文荣1,2*,朱万龙2#*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东洋界特有种——中缅树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1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昆明2云南省高校西南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态适应进化及保护重点实验室,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Email: gaowenrong2012@, #ZWL_8307@收稿日期:2014年8月27日;修回日期:2014年9月15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3日摘要中缅树鼩为东洋界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具有特殊的进化地位,在生物医学上被广泛采用为实验动物。

本论文以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研究对象,从个体、组织及分子水平对中缅树鼩的产热特征及能量代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得到以下成果:首次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支持了树鼩由南向北扩散的“岛屿起源”假说,温度是限制中缅树鼩继续向北扩散的主要因素;中缅树鼩的产热特征及能量代谢具有季节性和日节律变化,温度和光周期对产热特征及能量代谢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成果为东洋界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模式与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东洋界,中缅树鼩,产热特征,能量代谢1. 引言动物的能量平衡和调节机制是生理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环境中食物的质量和数量、环境温度、光周期等因素的季节行变化对动物的生存、繁殖和能量代谢等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1] [2]。

20世纪80年代对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的研究促进了对体重调节机制的理解,Trier提出了食物诱导产热的概念[3]。

肥胖基因及其产物瘦素的研究,将体重调节机制的研究有推向了一个新的进展[4]。

Speakman等[5]人提出了热散失限制理论,认为热量散失是能量稳态的主要限制因素。

解偶联蛋白 1 (uncoupling protein1, UCP1)是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阴离子载体蛋白及产热蛋白[6],分子量为约32 KD,UCP1在产热调节中起关键作用[7]。

瘦素主要是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肥胖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16 KD的蛋白类激素,在动物体重调节、发育于生殖、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4]。

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 属于攀鼩目(Scadentia)树鼩科(Tupaiidae),是一类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东洋界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其主要分布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及海南岛等地,并且我国的云南、四川西南部和贵州很可能是树鼩分布的北限[8]。

树鼩由于具有特殊的进化地位,因此在生物医学上被广泛采用为实验动物。

2. 主要研究成果本研究组自1990年以来,一直进行中缅树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已经在中缅树鼩产热特征能量代谢各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2.1. 季节变化限制能量消耗有三种假说,第一种是“中央限制”假说:限制能量消耗主要是中央能量消耗结构,当肠道的容纳和吸收能力最大时,动物的能量摄入受到限制;第二种是“外周限制”假说:当外周器官东洋界特有种——中缅树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比如肌肉、褐色脂肪组织、乳腺等功能达到最大时,摄入能量后无法再利用,因此而受到限制;第三种假说是“热散失限制”假说:认为当热量散失达到最大时,为了防止身体过热,能量摄入受到限制[5] [9]。

动物获得能量的多少决定了动物生长、繁殖和脂肪储存的能量,但是动物获得能量的速率和效率受到环境的限制,两个重要的环境因子是食物的供应和气候条件可能对动物能量收支的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预测栖息地和季节的变化可能对野外的能量收支有重要的影响[10]。

动物对外部条件的变化做出回应的一种方式就是改变它们的消化特性,消化效率的可塑性被认为是对外部或是内部条件改变做出的最重要的生理适应[11],消化道作为能量摄入和能量分配之间的功能纽带,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选择压力[11] [12]。

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等可以决定动物对营养物质和能量摄入的吸收效率以及吸收速率[13]。

从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整体等不同层次水平,整合分析了东洋界特有物种中缅树鼩在季节环境中的产热能力、能量代谢以及消化道研究发现:中缅树鼩在冬季来临时,靠增加体重、增加BMR和NST、增加能量摄入、消化能和可代谢能来对冬季环境变化做出回应,其代谢率和能量收支存在季节可塑性,并通过调节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14];同时,BAT总蛋白含量、线粒体蛋白含量以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性,冬季也显著高于夏季,但增加的比例较温带物种低;而肝脏细胞总蛋白含量、线粒体蛋白含量以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性以及线粒体呼吸状态3、状态4等,冬夏季节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中缅树鼩产热能力介于热带和温带类群之间,显示出向温带类型过渡的趋势[15]。

中缅树鼩的体重变化特征显著与北方高纬度地区小型啮齿动物不同,冬季体重显著高于夏季,很可能与中缅树鼩特殊分布区相关,中缅树鼩分布于与中南半岛相邻近的热带亚热带及其高原地区,与高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受低温胁迫要弱,即便是在冬季,食物资源仍然比较高纬度地区充足,因此,可以通过增加食物摄取来增加能量消耗,这可能是导致冬季体重高于夏季的原因之一,中缅树鼩冬季体重增加也可能导致体表面积相对减少,从而降低热丧失,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这一结果与热散失假说[16]预计的结果相一致。

中缅树鼩是热带亚热带种类,冷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中缅树鼩通过增加BMR来增加产热,从而能在气温较热带低的云南高原存活。

中缅树鼩消化道长度和重量发生了变化,冬季较夏季增加,特别是小肠变化较大,这一结果与中央限制假说相一致,冬季摄入量的增加使得消化道增加容纳量,而夏季摄入量减少使得消化道容纳量增加受到限制[17]。

2.2. 日节律变化体温的日节律变化来源于两个方面,产热和散热,热的产生又来源于肌肉活动和非颤抖性生热作用[18] [19]。

经常讨论的一个因素就是活动性,在日节律中活动性的变化与体温节律有联系[20] [21],例如,金色仓鼠(Mesocricetus auratus)体温的变化有70%来源于活动性的变化[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