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公后裔族谱
范氏五服十六房大族谱世系图
范氏五服十六房大族谱世系图范氏五服十六房由来范文正公晚年(1049)知杭州时,感天下之困、憾新政之败,叹力之所不及,乃寄希望与后人,遂将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俸禄,在苏州置义田、办义庄、兴学校、济贫困,并与族人共续范氏世谱,托遗风与子孙。
后苏州族人五服内在朝举官者十六人,以十六人为十六房,各为房祖,各正其后。
当时经公亲定二十个字。
皇佑二年(1050年),公六十三岁,正月初八日在青州写成续世谱序传世二十字为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十六房世系圖十六房远祖范履冰-冬芬-昆光-正始-远-隋范履冰-冬芬-昆光-正始-远-隆范履冰-冬芬-昆光-正始-遴范履冰-冬芬-昆昌范履冰-冬倩十六房共祖随公、十六房以仲淹公的辈分为第一世。
共用仲淹公所定二十字字辈-隋-梦龄-禹谟-隋-梦龄-浩谟-胵-熙-扆-隋-梦龄-浩谟-胵-党-元礼-惟正-隋-梦龄-浩谟-膺-锷-纯师-隋-梦龄-浩谟-膺-锷-纯瑕-隋-梦龄-浩谟-膺-锷-纯裕-隋-梦龄-浩谟-度-隋-梦龄-光谟-埴-釴-纯道-隋-梦龄-光谟-埴-钧(儒林房)-纯诚-正伦(朝请房)-直闻(驾部房)-隋-梦龄-光谟-埴-钧(儒林房)-纯诚-正伦(朝请房)-直开-隋-梦龄-光谟-埴-钧(儒林房)-纯诚-正伦(朝请房)-直?-隋-梦龄-光谟-埴-钧(儒林房)-纯诚-正伦(朝请房)-直?-隋-梦龄-光谟-埴-钧(儒林房)-纯诚-正辞-隋-梦龄-光谟-埴-钧(儒林房)-纯诚-正邦(司理房)-隋-梦龄-光谟-埴-钧(儒林房)-纯?-隋-梦龄-赞时-坚-镐-纯亮-隋-梦龄-赞时-坚-銮-隋-梦龄-赞时-坚-鉴宣-隋-梦龄-赞时-坚-仲渊-纯古(赞善房)-隋-梦龄-赞时-坰-铣-隋-梦龄-赞时-坰-錡-纯孝-隋-梦龄-赞时-坰-钜(支使房)-纯嗣-隋-梦龄-赞时-坰-钜(支使房)-纯纹-隋-梦龄-赞时-坰-钜(支使房)-纯懿(朝奉房)-隋-梦龄-赞时-坰-锴-纯臣-隋-梦龄-赞时-墉-仲温(中舍房)-纯義-隋-梦龄-赞时-墉-仲温(中舍房)-纯叟-隋-梦龄-赞时-墉-仲温(中舍房)-纯厚-隋-梦龄-赞时-墉-仲温(中舍房)-纯恪-隋-梦龄-赞时-墉-仲滋-纯禧-隋-梦龄-赞时-墉-仲淹-纯佑(监簿房)-隋-梦龄-赞时-墉-仲淹-纯仁(忠宣房)-隋-梦龄-赞时-墉-仲淹-纯礼(右丞房)-隋-梦龄-赞时-墉-仲淹-纯粹(侍郎房)-隋-梦龄-赞时-埙-隋-梦龄-候谟-隋-梦均-从谊-昌运-隋-梦均-从谊-立言-鶚-隋-梦均-从谊-立言-鹏-隋-梦均-从谊-立言-简-安道-隋-梦均-从谊-昌言-珣-几道(宣義房)-隋-梦均-从谊-昌言-珣-思道-隋-梦均-从谊-昌言-珣-惟道-隋-梦均-从谊-昌言-珣-居道-隋-梦均-从谊-昌言-珀-升卿-隋-梦均-从谊-昌言-璟-宗道-隋-梦均-从谊-昌言-琪-师道-世京(秘丞房)-隋-梦均-从谊-昌言-琪-师道-世亮-隋-梦均-从谊-昌言-琪-师道-世文(大夫房)-隋-梦均-从谊-昌言-琪-希逸-世延(郎中房)-隋-梦均-从谊-昌言-琪-希逸-世英-隋-梦均-从谊-昌言-琪-希逸-世安-隋-梦均-从谊-昌言-琪-远明-世燮监簿房世系圖1- 7世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序-6良似早亡(直隱系秘丞房世京第三子耕入嗣)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序-6良器-7承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器出嗣公序、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克家之柔原名良能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傳家出嗣忠宣房良璞後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寧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持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達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慶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素無子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恕無子监簿房世系圖7-12世B-7承家-8邦立-9定國-10廷椿-11天德無子廷椿系國梁次子-7承家-8邦基-9國賓無子國賓系邦翰第三子-7克家-8邦用早卒無子,-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赐-12元钢邦正系大夫房士先次子宗源更名-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赐-12元吉-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赐-12元穆元穆出嗣右丞房叔敔更名子穆-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與出嗣廷鑒-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椿出定國-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莆-12元應-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俌-12元禛-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俌-12元祺為僧-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俌-12元長早亡-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佑-12元林-7传家(出忠宣房良璞為後)-7寧家-8邦翰-9國俊-10廷鑒-11天與-12元良邦翰系朝奉房士申次子宗旦更名-7寧家-8邦翰-9國俊-10廷鑒-11天與-12元享-7寧家-8邦翰-9國俊-10廷鑒-11天與-12元鼎-7寧家-8邦翰-9國乂-10廷暉乏-7寧家-8邦翰-9國賓出邦基-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珪-11天傃天傃遷居浙江仁和縣邦杰弱冠卒嗣大夫房宗椅子華國為後-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珪-11天保出-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璋-11天常-12元弼-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瑶-11天保無子-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珍出嗣國材-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璧-11天理-12元平-7持家-8邦佐出達家更名邦偉-7持家-8邦瑞-9國惠-10廷秀-11天倪-12元凯邦瑞系支使房士成次子宗海更名、廷秀系光國次子入-7持家-8邦瑞-9國惠-10廷秀-11天倪-12元善-7持家-8邦瑞-9國材-10廷珍-11天衢-12元翊廷珍系華國第四子入-7持家-8邦瑞-9國材-10廷珍-11天衢-12元靖天衢系廷止三子天鼎入-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秩-12元厚天秩系廷蘭次子入-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秩-12元白-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叙-12元震-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叙-12元绍-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秀出與國惠-7持家-8邦瑞-9昌國無子-7持家-8邦瑞-9奉國未娶而卒-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玉-11天顯早亡邦偉系持家次子邦佐更名-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玉-11天佑遷金山衛用國系儒林房朝宗第三子文彪更名後仍名文彪-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芝乏-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蘭-11天祺-12元楨-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蘭-11天祺-12元楷-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蘭-11天秩出-7達家-8邦賢-9彌潔彌潔為僧、邦賢系郎中房士忠次子宗恡更名-7達家-8邦賢-9國寶國寶原名國常遷居浙江湖州府烏程縣菁山范家庫-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愈-11天僊無子邦賢系郎中房士忠子-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钧無子-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鑒-12元理-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鑒-12元德-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銓-12元信-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鈺-12元敬-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鈺-12元恭-7達家-8邦賢-9國容出郎中房宗俊後更名學文-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祥-12元恩邦哲無子嗣朝奉房宗古次子文英為後名安國後仍名文英-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祥-12元惠-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民無子-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然-12元荘-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然-12元繼-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方-11天章無子-7慶家-8邦柱-9觀國無子-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輦-11天廸-12元大-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輦-11天廸-12元斌-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輦-11天達出嗣廷輅-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輅-11天達無子-7慶家-8邦柱-9彦國-10廷采-11天胤無子天胤系郎中房伯德第四子叔胤更名。
范仲淹的家谱世系
范仲淹的家谱世系范仲淹对自己家谱的整理集续是在宋仁宗皇帝的支持下,于1046年开始,并且在1046年8月4日谱还未成型之前,宋仁宗就主动的给范仲淹的家谱赐写了《范氏族谱序》,这是宋仁宗在位40余年,唯一的一次主动给手下大臣的家谱赐序,真乃我范氏家族的殊荣。
范仲淹利用工作之余,写信发动其家族成员经过近4年的搜集(范仲淹支脉4代以上的老谱丢失,寻找到了同脉他枝的老家谱作底谱)访问,于1050年1月7日整理成型,并且写下了《续家谱序》,下面将范仲淹的《续家谱序》和宋仁宗的《范氏族谱序》原文刊出,将范仲淹的家谱按直系单列出来,并增加范仲淹的下三代(即4个儿子、13个孙子、29个重孙子)以供范姓家族及范学文化热心者共同敬仰视之。
宋庆历皇帝御制《范氏族谱序》宋仁宗宋庆历六年丙戌桂月上浣(1046年8月4日)自周成王大封宗室,以文武功德、忠孝节义、帧祥和顺十二字,分别宗派。
顷维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天伦矣。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天性矣。
于是乎,相戴、相爱、相事、相使,其生生之无穷尽也。
曰大宗、曰小宗、曰高祖、曾祖、曰祖、曰父、曰孙、曰曾孙,更引而远之而敬焉、爱焉、传焉、守焉,又不知几千万年矣。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此天伦天性矣。
明乎此则谓之人,须臾不明,毫厘不尽,则禽兽矣。
家之兴衰,国之治乱,道之隆替胥由之。
呜呼!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并重焉。
必使饱食而暖衣,仰事而俯畜。
知有礼,知有义,知有忠孝廉耻,始堪天地祖宗生生之报也,尤有说焉,昔苏氏谱,孔门牒,其曰一人之身份而至于亲,尽则视如途人,此谱之所由作也。
朕常感斯语,以为尽人情之变,相亲相视如途人,薄矣。
人不知有谱,安知有亲,未尽而已,疾视如仇仇者乎。
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
谱官司爵之盛,不如谱诗书之泽;谱族党之盛,不如谱礼逊之风。
杜房门户非不幸,若随为不肖子败之。
崔庐为地望,非不显荣,及其衰冷落,仅足为卖偿樗薄之用耳,皆不免为后世之笑。
诗书之泽长,礼逊之风懿矣。
从范仲淹家族迁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从范仲淹家族迁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作者:陈良学杨健美籍华裔学者谢廷玉在《客家的起源》一文中说:“客家是指居住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台湾以及海外的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说着相似的方言,他们的特性和风俗也非常相同”;“在某些地区客家人占据了全部农村,”“在某些部分客家人散居的地区,他们定居在高山地区……也分布在平原或者丘陵地带。
”“他们的海外移民定居在日本、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英属北婆罗州、巴达维亚、锡南、沙巴、纳塔尔、德兰士瓦、西印度群岛、古巴、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南美、夏威夷和澳大利亚。
因此,客家的一条线环绕了世界。
”①近年来,客家学研究成果表明,客家先民多因战乱、灾荒或官职升调等原因而举家南迁,定居闽、粤、赣诸省,以后又再播衍各地。
此外,还有因子孙昌炽而鼓励后代向外拓展,创家立业,繁衍播迁的。
因此,到今天研究时,多从族谱出发,探寻客家姓氏渊源。
从这些渊源探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客家先民迁徙的大体经过。
2001年2月,陕西旬阳县尖山乡发现了一部以范仲淹家族为主线的范氏家谱及范仲淹塑像。
这是继辽宁省灯塔市柳合子镇发现的手写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此谱为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木刻活字印刷,现存八卷300余页,较辽宁发现的手写谱体例更为完备,史料更为翔实。
此谱详细记载了范氏家族的源流、支系以及范仲淹四个儿子及其子孙后代繁衍迁徙各地的情况,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
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我国人口迁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板块文化交融以及民俗学等方面的课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特别是该谱记载的族系分支涉及闽粤赣三省客家地区,这对于研究客家民系的形成,论证移居陕南、川北、鄂西等地客家群体与闽粤赣地区客家祖地的共同文化特征,特别是揭示至今鲜为世人所知的陕南客家族群,更是弥足珍贵。
“窥一斑而见全豹”,本文谨以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所展示的史料为主线,同时参照辽宁、广东、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发现的不同版本的范氏族谱及有关史料,揭示范氏家族向全国各地迁徙的过程和脉络,证明范氏家族的若干分支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仲淹的子孙范文程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吗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
范文程,字宪斗,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
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安平贝勒杜度、公硕讬,是礼亲王代善所辖正红、镶红二旗系统中的实力人物,代善遭皇帝压抑,心怀不满。
固山额真阿山、谭泰等二十余名官员,皆是开国有功之战将。
统治集团中这样多的人员与皇帝长期不和,将会带来严重恶果。
范文程此时已是久经锻炼智谋高超蒙帝宠信之大学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于四月初五日偕大学士额色黑奏称:“国中诸王贝勒大臣,半皆获罪,不许入署,不准晋谒皇上。
他们回家日久,又将去锦州更替郑亲王,对明作战,“各部事务,及攻战器械,一切机宜俱误”,望皇上息怒,令其入署办事。
皇太极允准,诸王贝勒大臣随即各赴署办事。
范文程真的是范仲淹后人吗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
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
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
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doc】天一阁范氏族谱综述
【doc】天一阁范氏族谱综述天一阁范氏族谱综述天一阁范氏族谱综述骆兆平[摘要]"天一阁范氏族谱已有部分失传.见存于天一阁的尚有《四明范氏宗谱》等5种,是为研究天一阁的珍贵史料.[关键词]天一阁族谱研究作者骆兆平,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宁波315010)天一阁范氏祖先是从襄阳迁到宁波来的.据范氏族谱汩序及源流考,北宋时任大理寺卿的范湍"值寇乱,同母邓氏徙居舅家,因家邓城",即湖广襄阳县西北十五里的邓城村.范湍曾孙宗尹仕宋为右仆射,娶钱氏,生子公麒,公麟,公骥三人.宗尹随高宗南渡至临安,公麒仍居老家邓城.公骥子德章后移居枣阳.公麟入赘于魏杞之妹,遂为鄞县人.故《范氏居鄞族谱世系直图表》尊宗尹为一世祖,公麟为二世祖,至天一阁创始人范钦已是第十六世了.范宗尹字觉民,《宋史》第三百六十二卷有传,称其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后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范公麟字世瑞,宋诰封奉议大夫都水司员外郎.居鄞范氏的宗谱,由范孚始修于元至正十八年.孚字仲信,为宗尹九世孙,官至御史台经历赠奉政大夫.至明嘉靖二十八年,十六世孙范镐续修.镐字武卿,号海南, 嘉靖十六年举人.任江南宁国县知县.范镐是范钦堂弟, 故镐序云:"兹我东明兄令纂录先谱,窃敢:盘其固陋,稍为提述若干篇".据后来范大溜和范上林序文记述,此重修本曾"付梓",然流传绝少.如今,上述二谱均已失传.见存天一阁的范氏族谱有如下五种:《四明范氏宗谱》明天启元年十七世孙范大浩纂修,稿本?册.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卷首残损,书名据该图书目录. 所见有洪武二十二年翰林院检讨周维翰撰旧谱序.因序文末有"天启改元秋日裔孙大消删定"一行,故知为范 46三江论坛2004.4 大漕纂修.又有图一页,凡四幅,万历四十年范大治撰《叙作谱略》,范氏世系图表.世系表填名至十九世光文,光理等.接着为范氏世系序次,详载人物字号,行次,生卒,科举,官职,妻室,子女等,按各世行次排列.卷末无序跋.《鄞范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六年二十四世孙范上林辑.上林字滨篁, 号鉴塘,邑庠生.稿本二册,1959年l2月,宁波市古物陈列所从北京书贾购得,入藏天一阁.此谱卷首残损,存凡例半页,题"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林钟月二十四世孙上林敬辑"二行.接着为范氏世系,范氏居鄞族谱世系图表总记,宗谱各房分记.书口依次记元一房,亨五房,亨六房,亨八房,恒九房,恒廿三房,恒廿五房,亨十二房总,序班房,老五房,太守房, 十七房,侍郎房,知县房,大陈房,七二房,亨十三房, 元三房.如此,检索较为便利.世系表填名至二十六世,旁注重要人物字号,简历,亦较范大漕谱为详. 《郧西范氏宗谱》清光绪六年二十五世孙范邦瑗增修.邦瑗字蘧卿,号小云,又号采莲,学名濂,自号知非散人,国学生.稿本二册,朱氏别宥斋旧藏,得之于抗战中,钤"萧山朱鼎煦收藏书籍"朱文长方印.1979年朱氏赠书,入藏天一阁. 范氏居鄞县城西,鄞县古称郧县,故称郧西.此谱卷首有范镐撰《范氏世系邓城源流考》,元至正七年乌斯道撰《郧西范氏宗谱序》,至正十八年儒学教授四明卓说撰《郧西范氏宗谱序》,至正年九世孙御史台经历范孚撰《宗谱序》,明洪武二十年翰林院检讨周维翰撰《郧西范氏宗谱序》,洪武二十二年南昌知府同邑许芳撰《郧西范氏宗谱序》,建文二年橘李陆景龙撰《贸西范氏宗谱序》,嘉靖廿八年范镐撰《宗谱序》.清乾隆五十七年范上林撰《城两宗潜序》,乾隆十六年范上林辑《宗谱,L 例》,十八世孙范汝械撰《范氏}U:系族谱凡例》.接着为范氏系,范氏居鄞族谱世系直图表.卷末无序跋. 各房分纪时,亦在书口上标明各房名称.对于重要人物的字号,简历均有记载.书上批注改动之处较多,此谱尊唐光化初官翰林学士的范元古为一世祖,宋范仲俺为五祖,范成大为九世祖.范邦瑷即在首页批注云:"宗尹公以前世系甚有可疑,多不可信,似宜删.作者岂未见《宋史》,而以石湖祖文正乎?堂堂宰辅,其列传载世系籍贯,竟敢以又名二字牵连之.且登进士第及入相年甲俱彰彰可考.我仆射公实与文正,石湖各派,子孙幸详阅《宋史》,自然知其谬诬.瑷注."范仲淹谥文正,范成大号石湖居士.《范氏宗谱》清光绪十三年二十六世孙范盈焘重订.盈焘生平不详.稿本四册,张寿镛约园旧藏,钤"四明张氏约园藏书之印"朱文长方印,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谱卷首有元至正十八年儒学教授四明卓说撰《范氏宗谱旧叙》,九世孙御史台经历范孚撰《范氏宗谱旧叙略》,同邑乌斯道撰《范氏宗谱旧叙》.明洪武二十年翰林院检讨刷维翰撰《范氏宗谱旧叙》,南昌知府同邑许芳撰《范氏宗谱旧叙》,建文二年槁李陆景龙撰《范氏宗谱旧叙》,嘉靖二十八年宁国县知县范镐撰《范氏宗谱旧叙》.清乾隆五十七年范上林撰《城西范氏宗谱旧叙》. 范镐撰《海南公邓城范氏源流考》,无名氏撰《仆射公扈驾至明年月考》,《范氏宗谱凡例》.凡例之后即范氏宗谱世系图,记名至二十一世从裕, 从益等从字辈,亦无人物生平事迹记载.卷中有"阁本","六本"之名,盖此已与天一阁本和六孙所抄藏本校过.卷末有范盈焘跋云:"吾范氏先世向有谱牒.然由前明全国朝,J力世久远,旧谱_=)己存.光绪初年,先君念族之 /1可无谱也,始有重修之志,乃草创未半,旋即弃世.是卷共四本,盖初稿也.而规模之所在,已可见诸卷首之凡例.后之人与吾先君有同志谱牒者,奉此为副本,则入于较易云.光绪十三年西亥夏五盈焘谨志." 《范氏支谱》不着纂修者姓名.1983年,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借范氏后裔藏本誊录,抄本一册,藏天一阁.此谱卷首有序,撰者佚名,文末署"民国已未夏正八月全浣日",知为民国八年所修.序云:"吾族之谱系至今则荡然无存.此何故也,意者吾族自前清咸丰问始遭回禄,又遭发匪兵燹所及,必致散失,则宗谱或亦因是时而无之也."序后为行名歌,同第名.此谱详载天一阁藏书继承人范大冲一支子孙,其中范钦,大冲,汝楠,汝桦,光文,光燮,光交,廷奇,廷辅,正辂,从益,从夔,从说,永观,永泰,永恒,永升,永孚,永咸,懋柱,懋械,邦甸等人生卒年月,简历,墓葬等多有记载.只是【甘系表中从范钦开始排行与行名歌不符,范钦行歉,为十六世祖,而此谱作十五世祖. 究其原因,纂修者误把范钦与其父范璧同第,均称十五世祖,以致一错再错.卷末有明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沈一贯撰《明通奉大夫兵部右侍郎东明范公墓志》.清康熙六年范光文,光燮,正辂识,后学史官史大成填讳《明征仁郎光禄寺良酝署少明公墓志》.康熙八年范光文,光燮,光交勒石,后学史官史大成填讳《赠铨曹九如范公暨配沈太安人墓志》.沙羡李寿榛撰《邑庠生授国监典籍新甫范公像赞》.以上范钦墓志,范大冲墓志,范汝楠墓志,范邦畴像赞,均为此前范氏旧谱所未载,是研究范钦及其后人的重要文献.(上接第48页)他搜集考释的古今字书不载的明清俗字就台300多个,专着《明清白话着作俗字俗语研究》即将付梓出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周志锋非常热爱教学工作.他先后开过"古代汉语","近代汉语","训诂学","实用语言学"等课程,他善于把学术界的新成果和自己的科研心得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传授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使这些本来比较枯燥艰深的语言类课程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他曾获宁波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教委高师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教师,2002年被评为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成绩是周志锋教授在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取得的.他1991年起担任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2000年担任宁波大学文学院院长,还兼有宁波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字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作为行政领导, 尤其是作为文学院院长,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上,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这对他的学术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但他深知,从事行政工作,是事业的需要,务必尽心尽职:而作为一名学者,学无止境,不进则退.他表示,冷板凳还要继续坐下去,"咬文嚼字"还要继续"咬"下去……2004.4sAI岫FoIiuM47。
论范仲淹对通州范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8-04-08作者简介:陈晓峰(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副教授,博士;曹卫江(1979-),男,江苏通州人,南通市纪委办公室副主任。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ZWD003);南通廉政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论范仲淹对通州范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影响陈晓峰1,曹卫江2(1.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江苏南通226019;2.南通市纪委办公室,江苏南通226018)摘要:通州范氏是北宋范仲淹直系后裔,其家族文化深受范仲淹的影响。
主要表现:认祖归宗、敬宗收族的家族意识;恪尽职守、忧国忧民的社会担当;清正廉洁、宠辱不惊的立身品节;孝悌忠信、广施仁爱的家风传承。
关键词:范仲淹;通州范氏;家族文化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8)03-0083-08通州(今江苏南通)范氏是北宋范仲淹直系后裔,祖居苏州,南宋覆亡之际,由江西抚州始迁通州。
振叶寻根,范仲淹丹心辅国,忠厚传家,对通州范氏各代影响深刻,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基因方式融入后代血脉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内涵的家族文化精神。
一、认祖归宗、敬宗收族的家族意识物本天,人本祖,家族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显著特征。
宋代以降,范氏世代演进过程之中,家族意识贯穿始终,各代以此加深族内认同,联络血亲关系,呈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是认祖归宗。
古往今来,一个家族的崛起不可或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经历唐末五代战乱,世家大族政治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范仲淹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宗族观念:“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
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
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1]802可见其收族睦族的责任担当。
对于迁徙新地、艰难发展的通州范氏来说,也通过颂美前辈嘉言懿行、显赫功勋的方式,团结族人,达到绍继家风、克振家声的目的。
范仲淹嫡外孙贾正之家世生平事迹考略
2018年 7月 陇东学院学报 第 29卷 第 4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
① 马强.《宋代汉中褒谷石门题名人物新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 刊》第 17辑.三秦出版社,2010年:228-229.贾公直字正之,本文尊重《贾 正之墓志》及宋人的习惯称谓,仍称所讨论对象为“贾正之”。
② 范纯粹(1046—1117),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以父荫入仕, 官至龙图阁学士知庆州。著有《奏议》十七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1
承议郎,充郧 国、忠 正、武 昌 三 宫 教 授,改 朝 奉 郎,通 判兴元府,改 朝 请 郎,通 判 郓 州。 上 即 位,进 朝 奉 大 夫行光禄寺丞,擢提举河东路常平,就迁本路提点刑 狱,改朝大夫,移广东路。过阙,陛见未行。罢使,请 管勾当兖州太极观,因买宅购田汶上。未几,暴得疾 不起,享年六十一,实(时)崇宁四年七月十四日。后 九十五日,克葬于郑州管城县周张原,从正议之兆。①
感等也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结合墓志资料对范仲 淹嫡外孙贾正之身世、生平、仕宦略作考论,以此请教学 界诸师友。
一、贾正之的家世与身世
贾正之墓志全称为 《有宋贾正之墓志铭并序》 (以下简 称 《贾 氏 墓 志 》),系 贾 正 之 之 舅、范 仲 淹 第 四子范纯粹②撰文,族弟贾公彦书并题额,全文一千 三百多字。为 行 文 方 便,兹 根 据 公 布 的 拓 片 与 志 文 将此墓志前半部分?录如下:
范辈分口诀
范辈分口诀
1,范仲淹编定中原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
2,范仲淹编定苏州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青”。
3,范仲淹后裔一支字辈:“仲淹纯佑节亘三万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文显子清素文政处士彰监公传伯王立云廷裕后昌十九世祖讳子孙念勿忘昌元振绍显万世继荣光积德存心远中和位育长师为九州宝善宜正家常济美经多本延龄福祚康千代河海洋”。
4,辽宁省海城市范氏字辈: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范楠,范楠生范文程。
所定20字号:承时鸿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广(光)大、维基在北(本)、原(源)。
5,四川巴中双流范氏字辈:森法高富庭,子文世明国,如希好朝良,后代永兴龙,宗清四云华,为先得大大圣。
范氏五服十六房家谱世系图研究
范氏五服十六房家谱世系图研究范氏五服十六房家谱世系图研究“范仲淹做了官以后,就把苏州的范姓家族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大会,将范姓分了16房,并排了辈分。
范仲淹的后裔有7个房系,其中他的4个亲儿子占了4个房系,父母早亡认范仲淹为从父的范纯诚占了3个房系,老家范仲淹的哥哥占一个房系,从此以后范家就开始续起了家谱,而且一直续到现在”。
“范文正公晚年(1049)知杭州时,感天下之困、憾新政之败,叹力之所不及,乃寄希望与后人,遂将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俸禄,在苏州置义田、办义庄、兴学校、济贫困,并与族人共续范氏世谱,托遗风与子孙。
后苏州族人五服内在朝举官者十六人,以十六人为十六房,各为房祖,各正其后,但十六房均统一于一个世谱,均以文正公为始祖。
当时经公亲定二十个字。
皇佑二年(1050年),公六十三岁,正月初八日在青州写成续世谱序传世。
后,六世孙良能(官至尚书,謚清宪,系文正公长子监薄房支系),梦以之柔为名者祥,遂改名之柔,并改以下十五个字,与公定不同。
只用于监薄房,其他十五房均用文正公所定。
虽是两种字号,但代际关系不乱。
在实用过程中,其他十五房也间或有用监薄房字谱的,尤其苏州为多,后遂称监薄房字号为苏派,文正公字号为洛派。
(1)、洛派: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文正公亲定)。
(2)、苏派:仲纯正直公(文正公原定),之家邦国廷,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之柔改定)”。
十六房前七世世系图如下一、儒林房世系圖1-7世1钧-2純誠-3正倫朝請房祖1钧-2純誠-3正辭-4直忱後無考1钧-2純誠-3正邦司理房祖1钧-2純貺-3正權乏1钧-2純貺-3正適乏1钧-2純貺-3正弼-4直賢-5公忠-6良譽乏1钧-2純貺-3正弼-4直賢-5公忠-6良祐-7士新1钧-2純貺-3正綱-4直閏-5公愈乏1钧-2純貺-3正綱-4直閏-5公慧-6良鼎乏1钧-2純貺-3正綱-4直閏-5公慧-6良琛乏1钧-2純貺-3正綱-4直閏-5公愍-6良海乏1钧-2純貺-3正綱-4直閏-5公志-6良洪-7士喆1钧-2純貺-3正綱-4直閏-5公志-6良澂乏1钧-2純貺-3正功乏二、支使房世系圖1-7世1巨-2纯懿朝奉房祖1巨-2纯約-3正卿-4直友-5公璋-6良義-7士能1巨-2纯約-3正卿-4直友-5公璋-6良義-7士粲1巨-2纯約-3正卿-4直交乏1巨-2纯約-3正由乏1巨-2纯約-3正庠乏1巨-2纯嗣乏1巨-2纯誨-3正漸-4直諫-5公鎰-6良金-7士龍乏1巨-2纯誨-3正漸-4直諫-5公鎰-6良玉-7士榮乏1巨-2纯誨-3正謀-4直諶乏1巨-2纯誨-3正謀-4直孚-5公永-6良梓乏1巨-2纯誨-3正謀-4直孚-5公永-6良杞乏1巨-2纯誨-3正謀-4直孚-5公永-6良椿-7士洪乏1巨-2纯誨-3正謀-4直孚-5公永-6良椿-7士淵乏1巨-2纯誨-3正裕乏1巨-2纯誨-3正同乏1巨-2纯誨-3正譽-4直明-5公著-6良及乏1巨-2纯誨-3正譽-4直明-5公著-6良本-7士源1巨-2纯誨-3正譽-4直明-5公著-6良本-7士成1巨-2纯誨-3正譽-4直明-5公著-6良本-7士俊1巨-2纯誨-3正輔-4直謙-5公繼乏1巨-2纯誨-3正輔-4直敏-5公儔-6良桂-7士濟乏1巨-2纯誨-3正輔-4直敏-5公繼出嗣1巨-2纯誨-3正輔-4直敏-5公仍-6良穎-7士浩乏1巨-2纯誨-3正輔-4直敏-5公仍-6良穎-7士虎1巨-2纯誨-3正輔-4直敏-5公仍-6良穎-7士豹乏1巨-2纯誨-3正輔-4直敏-5公仍-6良穎-7士得1巨-2纯誨-3正輔-4直敏-5公侔乏1巨-2纯誨-3正輔-4直義乏1巨-2纯誨-3祖靜為僧1巨-2纯行乏三、中舍房世系圖1-7世1仲溫-2純義-3正益乏1仲溫-2純義-3正蒙-4直和早亡1仲溫-2純義-3正蒙-4直顯早亡1仲溫-2純義-3正畿乏1仲溫-2純叟-3正續乏1仲溫-2純厚乏1仲溫-2純恪-3正封-4直節-5公暉-6良能卒於四明1仲溫-2純恪-3正封-4直節-5公時乏1仲溫-2純恪-3正度乏1仲溫-2純一-3正術-4直亨-5公昺-6良鶚-7士元1仲溫-2純一-3正術-4直亨-5公昺-6良直乏1仲溫-2純一-3正術-4直亨-5公昺-6良奇乏1仲溫-2純一-3正術-4直亨-5公坦-6良肱-7士賢乏1仲溫-2純一-3正術-4直亨-5公坦-6良晋乏1仲溫-2純一-3正術-4直亨-5公坦-6良用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與-5公邁-6良瑜-7士義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與-5公邁-6良守出嗣郎中房公俊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與-5公昂-6良尹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與-5公昂-6良友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碩-6良朋-7士安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碩-6良僖-7士肅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碩-6良伋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留-6良冶-7士訓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留-6良弓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留-6良休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留-6良璽-7士功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留-6良璽-7士登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留-6良璽-7士龍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度-6良俟-7士善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度-6良俟-7士奇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度-6良俟-7士師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度-6良儒乏1仲溫-2純一-3正聞-4直質-5公忠乏四、贊善房世系 1-7世-2純古-3正周-4直彭乏-2純古-3正周-4直篯乏-2純古-3正端-4直褣-5公悌-6良言-7士逮乏-2純古-3正端-4直褣-5公悌-6良臣-7士達乏-2純古-3正端-4直褣-5公悌-6良規乏-2純古-3正端-4直褣-5公協-6良誠-7士臯臯?白+本?-2純古-3正端-4直裕-5公愷乏-2純古-3正彬-4直林-5公亶乏-2純古-3正彬-4直林-5公章-6良圭乏-2純古-3正彬-4直林-5公章-6良復乏-2純古-3正彬-4直林-5公章-6良羽-7士宜-2純古-3正彬-4直林-5公彦乏-2純古-3正韶-4直壬乏-2純古-3正韶-4直拱-5公袞-6良昭乏-2純古-3正韶-4直巽乏五、朝奉房世系圖1-7世-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登早亡-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朋早亡-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遂-7士虎-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遂-7士龍-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進-7士允-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遜-7士暉-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廸-7士澈-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遇-7士首-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遇-7士尊-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榮-6良選-7士華-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琩-6良逵-7士忠-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琩-6良逵-7士德-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琩-6良逵-7士雄-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琩-6良運乏-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琩-6良達-7士藻-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琩-6良達-7士璵乏-2純懿-3正名-4直勤-5公稱乏-2純懿-3正名-4直廉乏-2純懿-3正經-4直柔-5公覿乏-2純懿-3正經-4直柔-5公覲乏-2純懿-3正經-4直袞-5公信乏-2純懿-3正經-4直宥乏-2純懿-3正畧乏-2純懿-3正脩-4直忠乏-2純懿-3正脩-4直廷-5公佐-6良儔-7士申-2純懿-3正脩-4直廷-5公佐-6良僎-7士權-2純懿-3正脩-4直廷-5公衡-6良策乏-2純懿-3正脩-4直廷-5公衡-6良傑乏-2純懿-3正脩-4直廷-5公定乏-2純懿-3正脩-4直廷-5公著出嗣-2純懿-3正敘乏六、宣義房世系圖1-7世2幾道-3世美-4直惠-5公繹乏2幾道-3世美-4直惠-5公積-6良璧-7士廸-8宗孝乏2幾道-3世美-4直惠-5公積-6良瑞乏2幾道-3世美-4直惠-5公積-6良宏出嗣忠宣房公稱2幾道-3世美-4直悊-5公寅乏2幾道-3世美-4直悊-5公驥乏2幾道-3世美-4直悊-5公鼎乏2幾道-3世美-4直悊-5公振-6良琛乏2幾道-3世美-4直悊-5公振-6良玠乏2幾道-3世美-4直悊-5公璨乏2幾道-3世美-4直悊-5公麟2幾道-3世勣居光州2幾道-3世立乏七、朝請房世系1-7世3正倫-4開-5松卿-6良師-7士廉3正倫-4開-5松卿-6良傅-7士賢乏3正倫-4開-5松卿-6良保乏3正倫-4開-5松卿-6良表-7士鑒乏3正倫-4開-5松卿-6良表-7士份乏3正倫-4開-5松卿-6良表-7士明3正倫-4聞駕部房祖3正倫-4誾-5晋卿早亡3正倫-4閌-5真卿-6良時遠出無考(29册19016記載朝奉房良時不確應為朝請房)八、秘丞房世系圖1-7世-3世京-4囘乏-3世京-4騫乏-3世京-4耕出嗣監簿房正臣更名直隱-3世京-4弓-5勸-6良厚-7士則-3世京-4弓-5勤-6良珪乏-3世京-4弓-5勤-6良弼-7士尚-3世京-4弓-5勛乏九、司理房世系圖1-7世-3正邦-4直伸-5公懋-6良介乏-3正邦-4直伸-5公懋-6良企-7士璧-3正邦-4直伸-5公懋-6良全-7徽之徽原字山在上字庫無-3正邦-4直伸-5公懋-6良全-7更生-3正邦-4直任-5公愿乏-3正邦-4直任-5公怛-6良翼乏怛原字上旦下心字庫無-3正邦-4直任-5公怛-6良翥-7士特-3正邦-4直任-5公怛-6良習-7士升-3正邦-4直任-5公憲乏-3正邦-4直任-5公應乏十、駕部房世系圖1-7世-4聞-5康卿-6必大-7元德乏-4聞-5康卿-6必大-7元復-4聞-5康卿-6必大-7元翼-4聞-5康卿-6必大-7元衡-4聞-5康卿-6必大-7元徽-4聞-5康卿-6必端-7元爽乏-4聞-5康卿-6必端-7元奭乏-4聞-5壽卿-6必達後無考-4聞-5宜卿-6必正乏-4聞-5宜卿-6必達出嗣十一、大夫房世系圖1-7世-3世文-4彤-5光-6良系-7士秀乏-3世文-4彤-5光-6良志-7士藹-3世文-4彤-5光-6良志-7士愿乏-3世文-4彤-5光-6良志-7士觀徙居-3世文-4彤-5光-6良貴-7士杲-3世文-4彤-5棠乏-3世文-4彤-5當乏-3世文-4彤-5鏜-6良才-7士秀出嗣-3世文-4彤-5鏜-6良才-7士先-3世文-4彤-5鏜-6良史出嗣忠宣房公興-3世文-4彤-5儻乏-3世文-4彤-5掌-6良會-7士廣掌-公善-3世文-4貢-5常-6良顯乏-3世文-4貢-5常-6良戬-7士衡乏-3世文-4貢-5常-6良戬-7士俊乏-3世文-4貢-5常-6良戬-7士貴乏-3世文-4貢-5敞乏十二、郎中房世系1-7世-3世延-4彭-5公侃-6良宋乏-3世延-4彭-5公侃-6良寶-7士容乏-3世延-4彭-5公俊-6良守-7士德良守系中舍房公邁次子-3世延-4彭-5公俊-6良守-7士永-3世延-4彬-5公偉-6良貴-7士輝-3世延-4彬-5公偉-6良貴-7士寶-3世延-4彬-5公偉-6良貴-7士顯-3世延-4彬-5公偉-6良貴-7士警乏-3世延-4彬-5公偉-6良貴-7士立乏-3世延-4彬-5公偉-6良貴-7士珍-3世延-4彬-5公偉-6良貴-7士弘-3世延-4彬-5公儀-6良知-7士信-3世延-4彬-5公儀-6良知-7士濟-3世延-4彬-5公儀-6良能乏-3世延-4彬-5公儼-6良泰乏-3世延-4彬-5公倚乏-3世延-4彬-5師茂為僧-3世延-4彬-5公偁乏-3世延-4彬-5公儉-6良恭-7士志-3世延-4彬-5公儉-6良恭-7士悦-3世延-4彬-5公儉-6良恭-7士友-3世延-4彬-5公儉-6良泰出嗣-3世延-4參乏-3世延-4彤-5公達-6良芝-7士暉-3世延-4彤-5公達-6良芝-7士沅乏-3世延-4彤-5公達-6良茂-7士廉良茂=良端士廉=晞文無錫堰橋支譜-3世延-4彤-5公達-6良藻-7士璿乏-3世延-4彤-5公達-6良藻-7士瑶乏-3世延-4彤-5公達-6良葆-7士謙-3世延-4彤-5公達-6良葆-7士遜-3世延-4彤-5公達-6良芹-7士安乏-3世延-4彤-5公達-6良芹-7士軻乏-3世延-4彩-5公僅-6良夫-7士忠-3世延-4彩-5公僅-6良夫-7士愷乏-3世延-4彩-5公僅-6良夫-7士怡乏-3世延-4彩-5公僅-6良猷-7士元乏-3世延-4彩-5公僅-6良裔-7士龍乏-3世延-4彩-5公僅-6良詵-7士貴-3世延-4彧-5公傳-6良榘乏十世伯啟戍雲南子叔安從戍十三、监簿房世系圖 1- 7世A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序-6良似早亡直隱系秘丞房世京第三子耕入嗣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序-6良器-7承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器出嗣公序、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克家之柔原名良能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傳家出嗣忠宣房良璞後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寧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持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達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慶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素無子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恕無子十四、忠宣房世系圖 1- 7世1范仲淹-2纯仁-3正民-4直彦-5公永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民-4直彦-5公靖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雍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清-5公儀-6良傳-7士训居如皋為如皋支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清-5公儀-6良傳-7士峻居松仁又分支蘭溪、圓沙支、院塢支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清-5公謹-6良傳出嗣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清-5公謹-6良恭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清-5公圭-6良佐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清-5公圭-6良朋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擧-5公濟早亡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擧-5公是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擧-5公譓-6良嗣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平-4直擧-5公譓-6良弼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能-6良士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興-6良史-7士元乏良史大夫房公鏜子入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興-6良史-7士遠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興-6良史-7士選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興-6良史-7士達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興-6良史-7士邁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興-6良史-7士适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偁-6良宏-7士輝無子良宏宣義房公積子入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方-5公偁-6良宏-7士耀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英-5公寧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英-5公明-6良幹-7士廉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英-5公肱-6良翰乏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英-5公瑩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孺-5公瑞-6良璞-7士堯早亡流寓錄載直孺後無考世系图一子1范仲淹-2纯仁-3正思-4直孺-5公瑞-6良璞-7傳家傳家監簿房之柔次子入1范仲淹-2纯仁-3正路無子傳疑錄载一子直仲---鐘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筠-5公寧-6良儻居江西樂平六世岳戍遼東遂為沈陽支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筠-5公康-6良俊居江西臨川之河田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筠-5公泰-6良寶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筠-5公泰-6良恭亦居河田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筠-5公泰-6良玉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聲-5公谦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聲-5公鼎無子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卿早亡五歲卒於英州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覺早亡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端早亡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顯-5公益無子直顯歸吴1范仲淹-2纯仁-3正国-4直顯-5公涣早亡十五、右丞房世系图 1- 7世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馬行小名避亂廣西死於賊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公鐸-6良簡-7士通-8宗文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公鐸-6良簡-7士通-8宗堯紹興鄞縣支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公鐸-6良簡-7士通-8宗勝出嗣士夔改名宗魯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公鐸-6良簡-7士通-8宗臣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公鐸-6良籌出嗣侍郎房公奕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公鐸-6良策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愚-5公鐸-6良範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友五歲卒於西京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諒-5公綽-6良孚-7士達居衡山縣後無考孚字實為巛+子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諒-5公約-6良弼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諒-5公約-6良輔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康五歲卒於穎昌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元-6良藝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元-6良蘊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克-6良楷-7士振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克-6良楷-7士吉-8宗維-9文藤乏藤右下是系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克-6良模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允-6良璿-7士夔-8宗禄居高郵、雙橋支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允-6良璿-7士夔-8宗魯-9紹文-10伯和-11叔敔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允-6良璿-7士夔-8宗魯-9紹文-10伯和-11叔輔為僧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允-6良璿-7士達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允-6良諫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大-5公寬無子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剛-5公望-6良實-7士豫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剛-5公望-6良實-7士榮乏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剛-5公奭出嗣侍郎房直行1范仲淹-2纯礼-3正己-4直行出嗣侍郎房正輿十六、侍郎房世系图 1- 7世1范仲淹-2纯粹-3正夫-4直心被虜後無考1范仲淹-2纯粹-3正圖-4直用被虜後無考1范仲淹-2纯粹-3正謩-4直盧被虜後無考1范仲淹-2纯粹-3正謩-4直遇被虜後無考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圭被虜後無考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赓早亡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養無子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行-5公奭-6良冶無子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行-5公奭-6良裘-7士修芝陽支譜見流寓錄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行-5公奭-6良裘-7士珍芝陽支譜見流寓錄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行-5公奭-6良裘-7士能失考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行-5公奭-6良裘-7士珏芝陽支譜見流寓錄1范仲淹-2纯粹-3正輿-4直行-5公奭-6良伊早亡1范仲淹-2纯粹-3正需-4直節被虜1范仲淹-2纯粹-3正需-4直紹-5公奕-6良籌無子以上世系图可以說是正宗五服十六房家譜、五服十六房家譜中的“國家標准”,不同於這個標准的“地方標准”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是什麼情況了。
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为何能兴旺800年?
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为何能兴旺800年?问者所问其实半真半假。
因为历史上,范仲淹家族确实可以说是兴旺了800年,不过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其实是一个谣言。
因为资料显示从范仲淹之后,各朝代断断续续的科举制所产生的近300个状元里并没有姓范的!唯一的范姓状元还是唐朝开元年间的范崇凯,这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
既然没中状元,后代又是如何发达的呢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留给子孙再多的钱,也会被败光,倒不如教会他们做人。
范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便跑到醴泉寺寄宿学习。
正值天气渐冷,他就每天煮一锅比较稠的粥,这样粥冷了以后就结块。
然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母亲腌好的几根咸菜裹腹。
即使生活清苦至此,他依旧乐在其中发奋读书,留下了断粥划齑的美誉。
学业有成做了官之后,他依旧乐善好施,将俸禄几乎都用来救济百姓,据说他信奉佛教,临终之时连房子都捐出去做了寺庙,以至于死后连置办棺材的钱都没有。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风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子孙孙。
他的四个儿子也很有出息,两个做了宰相,一个做了御史大夫,还有一个钻研学问。
范家后代到了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七十多做到了今天的部级以上官员。
直至民国初期,依旧是人才辈出。
那么今天范家后人何在呢?据温州永强大塘范氏宗谱统计,按照范氏定姓始祖范武子第一世开始算,今天范家后人已有7000余人。
这一主干上,范仲淹是第三世。
而范仲淹的后人则属于范氏家族的一个支派,其后代数量分布由于战乱迁移,难以得出准确数据。
范仲淹是今天江苏省苏州人,所以后代也基本是以此为中心扩张的。
大部分为官子孙会举家迁往任职地,以下就是有记载的可能所在地。
今天江苏省的金陵、丹阳、常熟、宜兴等地;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义乌和温州;江西省的丰城、临川和乐平;安徽省的休宁、泾县、和州等;广东省的潮州、大埔、长乐和陆丰等;湖南省的湘潭、湘阴、隆回等;福建省的闽中、沙县等;以及辽宁沈阳、辽东,山东曹州,北京、河北保定。
(13)沾化范氏家族:始迁祖是范仲淹第十一世孙
(13)沾化范氏家族:始迁祖是范仲淹第十一世孙根据沾化范氏族谱的记载,沾化范氏系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支系的一个分支。
范仲淹十一世孙范好礼为始迁祖,其妻罗氏“称土”定居钩盘河之阳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流落在河北玉田一带的范仲淹第十一世孙范好礼,与妻子罗氏商定南逃,未及动身,范好礼竟患急病去世。
罗氏秉承丈夫的意愿,偕幼子范克恭到沾化县迷马里,今古城镇迷马庄一带。
她认为此处“地滨荒海,鲜罹兵灾”,是落脚的好地方,遂居于钩盘河之阳。
罗氏粗通易理,她用布裙子包土称其轻重,发现河北之土轻,河南之土重。
她认为:“土重者,地必厚,地厚则泉深,泉深则流长,吾子孙百世之利也,其长食此土矣”,遂迁居河南择地安家,并亲自栽植两株槐树于门之左右,称之“吾槐及抱,而荫可满庭,是吾子孙浸炽时也”。
范好礼虽然没到沾化,但沾化的范氏族人仍然尊其为始迁祖。
二世范克恭有3子13孙,子孙枝枝呈秀,日子逐渐富裕。
沾化范氏有2名进士,1名武进士,7名举人至五世,出现贡生范彪,曾任直隶萧县县丞;六世范孖由贡生任直隶深州训导;七世范思恩由监生任云南府检校;至八世范大儒进士及第,范氏家族步入辉煌时期。
沾化范氏曾经五修家谱,康熙二十三年,时任浙江巡抚、曾任山东巡抚的施维翰应范仲亮的邀请,为范家首次修家谱作序。
宣统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的当年,范氏五修家谱。
(范明征纂定《范氏族谱》)(清宣统三年续修《范氏族谱》)沾化范氏有2名进士,分别是范大儒、范承逊,另有1名武进士,范于殷。
有7名举人,分别是:范赓、范元寀、范榖贻、范承愿、范承俊、范芹润、范象乾,另有1名武举范宏略。
根据沾化范氏族谱的统计,沾化范氏后人主要居住在以沾化县城为中心的沾化区域,少部分迁居到滨州、无棣、惠民、阳信以至于河北、天津一带,合计居住的村庄有77个。
(沾化范氏支系)《沾化县志》和《武定府志》记载的范家代表人物如下:第一,范大儒(1516~1580)范大儒,字子师。
少负神童之誉。
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
十三、監簿房世系圖
十三、監簿房世系圖监簿房世系圖 1- 7世A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序-6良似早亡直隱系秘丞房世京第三子耕入嗣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序-6良器-7承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器出嗣公序、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克家之柔原名良能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傳家出嗣忠宣房良璞後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之柔-7寧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持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達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武-6良遂-7慶家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素無子1范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隱-5公恕無子监簿房世系圖 7-12世-7承家-8邦立-9定國-10廷椿-11天德無子廷椿系國梁次子-7承家-8邦基-9國賓無子國賓系邦翰第三子-7克家-8邦用早卒無子,-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赐-12元钢邦正系大夫房士先次子宗源更名-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赐-12元吉-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赐-12元穆元穆出嗣右丞房叔敔更名子穆-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壽-11天與出嗣廷鑒-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椿出定國-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莆-12元應-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俌-12元禛-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俌-12元祺為僧-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俌-12元長早亡-7克家-8邦正-9國梁-10廷間-11天佑-12元林-7传家(出忠宣房良璞為後)-7寧家-8邦翰-9國俊-10廷鑒-11天與-12元良邦翰系朝奉房士申次子宗旦更名-7寧家-8邦翰-9國俊-10廷鑒-11天與-12元享-7寧家-8邦翰-9國俊-10廷鑒-11天與-12元鼎-7寧家-8邦翰-9國乂-10廷暉乏-7寧家-8邦翰-9國賓出邦基-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珪-11天傃天傃遷居浙江仁和縣-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珪-11天保出邦杰弱冠卒嗣大夫房宗椅子華國為後-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璋-11天常-12元弼-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瑶-11天保無子-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珍出嗣國材-7持家-8邦杰-9華國-10廷璧-11天理-12元平-7持家-8邦佐出達家更名邦偉-7持家-8邦瑞-9國惠-10廷秀-11天倪-12元凯邦瑞系支使房士成次子宗海更名-7持家-8邦瑞-9國惠-10廷秀-11天倪-12元善廷秀系光國次子入-7持家-8邦瑞-9國材-10廷珍-11天衢-12元翊廷珍系華國第四子入-7持家-8邦瑞-9國材-10廷珍-11天衢-12元靖天衢系廷止三子天鼎入-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秩-12元厚天秩系廷蘭次子入-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秩-12元白-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叙-12元震-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美-11天叙-12元绍-7持家-8邦瑞-9光國-10廷秀出與國惠-7持家-8邦瑞-9昌國無子-7持家-8邦瑞-9奉國未娶而卒-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玉-11天顯早亡邦偉系持家次子邦佐更名-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玉-11天佑遷金山衛-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芝乏用國系儒林房朝宗第三子文彪更名後仍名文彪-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蘭-11天祺-12元楨-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蘭-11天祺-12元楷-7達家-8邦偉-9用國-10廷蘭-11天秩出-7達家-8邦賢-9彌潔彌潔為僧、邦賢系郎中房士忠次子宗恡更名-7達家-8邦賢-9國寶國寶原名國常遷居浙江湖州府烏程縣菁山范家庫-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愈-11天僊無子邦賢系郎中房士忠子-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钧無子-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鑒-12元理-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鑒-12元德-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銓-12元信-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鈺-12元敬-7達家-8邦賢-9國任-10廷幹-11天鈺-12元恭-7達家-8邦賢-9國容出郎中房宗俊後更名學文-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祥-12元恩安國系朝奉房宗古次子文英、仍名文英-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祥-12元惠-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民無子-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然-12元荘-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鑾-11天然-12元繼-7慶家-8邦哲-9安國-10廷方-11天章無子-7慶家-8邦柱-9觀國無子-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輦-11天廸-12元大-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輦-11天廸-12元斌-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輦-11天達出嗣廷輅-7慶家-8邦柱-9友國-10廷輅-11天達無子-7慶家-8邦柱-9彦國-10廷采-11天胤無子天胤系郎中房伯德第四子叔胤更名。
内江范氏家规:戒懒、戒馋、戒贪、戒占、戒变
内江范氏家规:戒懒、戒馋、戒贪、戒占、戒变文蒋筱青“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这是世人对范长江的褒奖。
在内江市东兴区长江新闻文化园中,还展示着范长江的另一面——勤俭廉洁。
走进长江新闻文化园,“清风苑”的偌大草坪中,点缀着一个个巨型“书简”。
驻足观看,上面记录着范长江“拒收支票”“传家军毯”“不占公车便宜”等点滴廉洁故事。
范长江既是新闻巨子,也是廉洁楷模。
纵观其一生,在范氏家规的影响下,勤劳简朴、廉洁奉公、教子有方。
尤其是范长江在范氏家规基础上提出的“戒懒、戒馋、戒贪、戒占、戒变”的“五戒”家规,让良好家风家训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传承发扬。
追溯——范氏先祖定下范氏家规11月8日,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
在位于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的范长江纪念馆中,一件极具纪念意义的“礼物”——范长江新闻奖奖杯正式亮相,弥补了纪念馆展厅中没有一个范长江新闻奖奖杯的遗憾。
作为“行业灯塔”,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心中的旗帜和标杆。
而这背后,也正是世人对范长江不忘范氏家规,追求真理、克己奉公、清廉做人动人事迹的赞扬。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现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村的范家大院。
据《范氏族谱》记载,内江范氏宗族系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裔,元代因避战乱从苏州吴县迁徙到内江。
范长江正是范仲淹的三十一代孙、范氏家族的三十一世传人。
范长江一生的事迹,都可以从范氏家规中找到深层次的根源。
《范氏族谱》载有《族规十二则》《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仲淹公族规》《百善孝为先》等家规家训,内容非常丰富。
范长江纪念馆原馆长、范长江研究学者段瑞明研究《范氏族谱》后,将《范氏族谱》记载的家规家训总结为:“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敬长与怀幼,尊师如重亲。
谦恭尚廉洁,怜恤孤寡贫。
处世行正理,成家种善根。
”如果用几句话概括范氏家规,归纳起来就是:要求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对邻里要和。
范长江正是深受先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无私无畏、为国为民高尚情怀,和范氏家规潜移默化的影响,铸就了他勤俭清廉的精神品质,最终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范氏家谱——精选推荐
范⽒家谱范姓村民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学家范仲淹的后嵊州市⽯璜镇范油车村的范姓代?前段时间,范油车祠堂的⼏根⽯柱⼦上与范仲淹有关的对联似乎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依据。
范油车⼈对“⾃⼰的祖先来⾃苏州”的说法有了新的注解(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
范油车村⽬前有村民800多⼈,其中90%姓范。
范油车村⽀书邹苗歆告诉记者,对联的发现及考证富有戏剧性。
原来,为配合嵊州市⼩康⽰范村建设,今年年初范油车村拆除了已经摇摇欲坠的祠堂,建⽴公共服务中⼼。
祠堂有近40根粗壮的⽯柱⼦,其中⼀些⽯柱⼦上刻着⼀些字,只是时⽇久远,模糊不清,也没有⼈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
后来,这些⽯柱⼦以5000元的价格被卖到绍兴。
两个⽉后,绍兴传来消息,说这些⽯柱⼦上的对联与范仲淹有关。
原来,买⽅对⼏根⽯柱⼦进⾏了清洗和着⾊,字迹变得清晰起来,对联的内容也⼀⽬了然。
这个消息让范油车村以及⽯璜镇的⼀些⽂化⼈⼤吃⼀惊,⼏经周折他们于今年10⽉份把⽯柱⼦重新买了回来。
⽯柱对联似与范公有关昨⽇上午,在范油车村⼝,记者见到了这些见证历史的⽯柱⼦。
其中⼏根已经被⽤来建造纪念范仲淹的亭⼦。
其中⼀副对联这样写着:“海外传声名相业,⼀朝莫并;族中蒙养济义⽥,千古常留。
”范仲淹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对联讲的是他的为⼈和功绩。
还有⼏幅对联因为字迹模糊,辨认不清。
不过,记者发现其中⼀副对联上有“⽂正”两字,“⽂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这也似乎说明了对联的确与范仲淹有关。
从这些对联刻写的年代来看,都是在范仲淹第⼗⼆世孙以后,这表明祠堂也是在那之后修建的。
家谱对祖先也有记载为进⼀步证明范仲淹是⾃⼰的祖先,邹苗歆建议查询家谱。
后来,⼈们在80多岁范姓⼈⽒唯⼀保留下来的家谱。
这部家谱共四本,修订于的范承法⽼⼈家⾥,找到了范油车村范姓1937年,⾥⾯清清楚楚地写明了范仲淹是范油车⼈的祖先,还说范仲淹的第三个⼉⼦在此定居后,繁衍出了后代。
从家谱看,⽬前范油车村的范姓范姓村民中最远的已经是范仲淹的第四⼗代世孙了。
范仲淹年谱
范仲淹年谱范仲淹年谱宋太宗端拱二年(989),1岁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另据方健先生考证,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
父墉,太平兴国三年(978)随吴越王钱俶归宋。
范墉归宋后,历官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武信军(遂州,治今四川遂宁)、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母夫人谢氏(?—1026)。
仲兄仲温(985—1050),是年五岁。
是年正月,朝廷诏议北伐。
七月,契丹犯威虏军,被击退。
雍熙三年(986),辽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五洲观察使。
端拱元年(988),宋太宗授李继迁为夏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
二年,李继迁攻犯绥、银二州。
淳化元年(990),2岁父墉病卒于徐州,随母葬父于苏州天平山。
是年正月朝廷改元,大赦天下。
契丹封李继迁为夏国主。
淳化二年(991),3岁随母居苏州天平山。
四月,寇准(961—1023)、温仲舒(944—1010)为枢密副使。
六月,同平章事潘美卒。
张永德(928—1000)任并、代州都部署。
李继迁归宋,赐名赵保吉,封银州(今陕西横山县西)观察使。
淳化三年(992),4岁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
仲淹遂改姓朱,名说至22岁,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随母待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
安乡兴国观司马道士是其蒙师之一。
安乡读书台、青阳读山、博山秋口、长白山醴泉寺俱传为范仲淹读书之地。
是年三月,赵谱(922—992)为太师,封魏国公,七月卒,追封真定王。
杨亿进士及第。
淳化四年(993),5岁二月,永康军青城县民王小波起义。
六月,史部侍郎、平章事张齐贤(943—1014)罢为尚书左丞,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张逊贬为右领军卫将军。
吕端(935—1000)任参知政事。
十月,吕蒙正(946—1101)为平章事,苏易简(958—996)为参知政事。
是年分天下为十道。
范仲淹后人留阊门
范仲淹后人留阊门“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流传了600多年的凤阳花鼓,其实和明初阊门移民有着极深的渊源。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即下令将大批的江南富民迁移到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府。
而据考证,“凤阳花鼓”,则是旧时江南移民后裔们每年清明沿途乞讨回乡祭祖而编制的歌谣。
紧临安徽的江苏省盱眙县,大明王朝的“龙脉”——明太祖朱元璋的祖陵所在地,明清两朝为凤阳府的辖县。
在这里,生活着大量的阊门移民后裔,其中,一支姓范的家族,就是范仲淹的后人。
安徽也有范文正公祠“我们安徽也有个范公祠,供奉的就是苏州先贤范仲淹。
”范循青,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副校长、安徽省作协会员、世界范氏宗亲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
安徽也有范仲淹的后裔和范公祠?这和苏州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盱眙和明光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范循青介绍,盱眙建县始于秦朝,到了明朝,盱眙县属泗州。
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属临濠府,次年直属中书省,洪武四年(1371年),改属凤阳府。
而明光,最早为汉代设置的嘉山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
民国21年,盱眙、滁县、定远、来安各划出部分辖区,合并新置嘉山县,1994年撤县设市,定名为明光市。
“所以说,明光和盱眙本是一体的,明光的范氏和盱眙的范氏,也属于同一家族。
”范循青说,明光的范文正公祠,在今天的女山湖镇境内,该镇即为以前的招信县县治所在地,目前主体建筑仍保存完整。
明光的范文正公祠究竟为何而建?盱眙、明光两地的范氏家族,和范仲淹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们是否确实就是范仲淹的后人?这些问题,长久地困扰着范循青,直到本世纪初,他才解开了谜团。
盱眙范氏家族始祖记述的“洪武赶散”资料他们的祖先就是范仲淹2001年春节前后,范循青偶然间听说,盱眙县河桥乡三元村村民范广西家中,保存着一部范氏家谱,其中详细记载了盱眙、明光范氏家族的由来。
于是,他立即与范广西联系,赶到他家里查看家谱。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范文正公晚年(1049)知杭州时,感天下之困、憾新政之败,叹力之所不及,乃寄希望与后人,遂将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俸禄,在苏州置义田、办义庄、兴学校、济贫困,并与族人共续范氏世谱,托遗风与子孙。
后苏州族人五服内在朝举官者十六人,以十六人为十六房,各为房祖,各正其后。
当时经公亲定二十个字。
皇佑二年(1050年),公六十三岁,正月初八日在青州写成续世谱序传世二十字为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长子范纯佑监簿房文正公亲定1仲2纯3正4直5公,六世孙良能(官至尚书,謚清宪,系文正公长子监薄房支系),梦以之柔为名者祥,遂改名之柔,并改以下十五个字,与公定不同。
只用于监薄房6之7家8帮9国10廷,11天12元13从14汝15起,16惟17允18必19能20兴。
明嘉靖三十五年,南京太仆卿惟一公又召诸房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苏派)21仪22德23宏24来25学,26端27承28敬29茂30方,31秉32中33延34孝35立,36引37谷38裕39名40扬民国七年,诸房又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
41同42福43祖44有45功,46宣47林48苏49居50丰,51金52玉53贯54九55洲,56芝57兰58好59其60青次子范纯仁忠宣房文正公亲定: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一、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太仆卿惟一公续定忠宣房二十字(洛派):21君22章23徵24显25用,26循27迪28广29钦30崇,31存32本33宜34充35后,36时37遵38道39晋40隆。
民国七年,诸房又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41同42享43祖44贵45荣,46传47谱48苏49河50通,51珍52珠53全54地55理,56古57松58万59代60青二、文肃公范文程重定忠宣房沈阳支二十字(洛派之新京派):(“安”字未启用)20承21时22弘23建24树,25正26一27茂28先29传,30垂31世32思33光34大,35惟36基37在38本39原。
范仲淹的家族成员
范仲淹的家族成员
你的问题很难回答,光凭一个字的辈分很难确定,因为第一个别人的辈分可能跟你的一样,但是对三代就不一样,说明你们不是在一起续族谱的,可能会有重复的辈分,但并不一定是一个辈分的,要想查辈分得从范仲淹往下查,我们也是范仲淹的子孙,但是我的第一代京生于明朝隆庆6年(约公元1572年,离2018年有446年啦),我们的辈分前20代到我这里是8代辈分(圣字辈是前8代的辈分,也是第一代京的19代子孙),后面还有12代辈分,几乎十代还没有出生,但是后20代辈分早已出来了,也就是中间还有三十带人,得个上百年吧,我查了下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到隆庆6年还有520年的时间,那么我们这边一起续谱的范仲淹到京是多少代呢?所以看辈分得从上到下看,不能从下到上看,是追不到的(因为过去信息不发达,辈分各续各的,不在一起,其实我也想知道范仲淹到我的第一代祖先京经历了500多年,是怎么个情况,谁能回答?孔子的后人都能够全国统一了,我们什么时候来个全国续谱如何呢?
1。
范正文公家训
范仲淹是当时的苏州吴县人,他的事迹明载于宋史,大冢早已耳熟能详,简而言之是这样的:「字希文,幼孤贫力学。
大中、详符间,举进士,官秘阁校理。
仁宗朝,以部郎权开封府,徙知饶州。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寻召拜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复出这抚河东、陕西、徙贵州,转颍州,卒谥文正。
仲淹才高志远,常以天下为己任。
既贵尤乐善好施,创置义田以胆族人。
」我国历望搜寻史书的史官,在记述一位人物的事迹后,每每会跟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一样,对所述人物来一段生平功过得失的简单评论。
对于范仲淹,当时史官的结论为:「史臣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应始见昭烈数语,平生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
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除了辉煌的功业,对于范氏家族,范仲淹的贡献也不小,从他至唐代范履冰的世糸,便是他躬亲者订出来的。
宋仁宗皇佑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五○年,他曾经亲撰一篇家谱序,这为序文.迄今仍被他繁衍在台湾岛上的子孙们视为传家瑰宝,全文如下:「吾祖唐相履冰之后。
旧有家谱,咸通十一年庚寅,一枝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中原乱离不克归,子孙为中吴人。
皇宋太平兴国三年,曾孙*洞、墉埙、植、昌、言六人,从钱氏归朝,仕宦四方,终于他邦,子孙流离,遗失前谱。
至仲淹蒙窃国恩,皇佑中来守钱塘,遂过姑苏,与亲族会,追思祖家,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乃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自丽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派尽在,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
又理祖第,使复其居,以永依庇,故作绩家谱而次序之。
」去细纹眼霜排行榜睫毛膏什么眼霜去细纹好非常好眼线笔眼线液排行榜护手眼唇霜哪个牌子的好外用减肥口服美容品哪种好珍惜家族源流的人对于后代子孙的教育,必定也格外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氏族譜從西元一九四九年一二00四年,五十五年間,出生的人數死亡的人數未收入譜內。
范運華保存下來的歷史譜中,我們的祖先是由福建省,福洲府地區羅源縣,在宋朝的癸醜年,貢貴二人來湖廣省、邵陽縣任縣令(注:湖廣省就是現在湖南省邵陽市。
在這個地方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明朝的洪武年,四川遭受了持大的災害,洪武三年范應寬受皇令,從邵陽來四川省,宜賓縣宜吧鄉、宣化鄉、小地名(二等岩、大塔、范村等地)。
在清朝的乾隆年間,范配府、范配南、范光綠等人來屏山縣、岩門鄉、雙豐村、小地名、石缸屋基。
我們這次對族譜的整理要分幾個階段:一對保存下來的族譜進行整理。
有一部份繁體字和異體字,改為現在的簡化字。
由於原來的草本存放時間過長,破損的地方比較多,已無法考證,我們祖先在各個朝代傑出的“官人”詞句、祠堂有一部份刪除了,其餘能理順的一部份,就用文字敘術。
二、這次整理,從入川始祖范應寬一到十二代,用表格列入,只有祖父名無祖母生,在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孫三代人,還可以連接不段發下去。
從十三代到十七代,祖父和祖母都有生死年月的記載,十八代後儘量用西元記敍年、月、日。
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人類的自由權,我們可以給子女取得姓氏自由,可隨父姓,也可隨母姓。
現在岩門鄉的,以沉鐘壩為中心其餘各村的以生產隊為小地名。
保存歷史族譜人:范運玖理順族譜人:范運玖負責印刷人:范運玖西元二00九年八月香黃道祭譜表衷;仙都乘鶴翔手握。
琪性餐玄將遣祖,嶽降耀祥光實目,瑞瑤盛文也,我族兒孫讀班揚。
相我本支是春秋列國之前仕晉為我族之先也,從有姓氏之士為漢鄉也(漢族)。
況我范氏之始祖蔓延天下如春秋水之發也,枝枝茂盛葉葉興隆而難折也。
有仲淹公(字文正),置義祀田以修祀事祭天,純佑公(字)濟安母父子相尚,沒葬於耶祭耶葬子孫,天子賜墓百傾而為萬古不朽也。
如鼻祖范百梓(字彎)為福建省閩廣道滋業,把閩生我天貢、天貴二祖。
原任湖南省邵陽縣令,愛民如子,子民稱其為青天認效父,告老置業于邵陽,累置田產創鴻基建大業,人文二尉超生我祖(諱)永柱楊氏所生(應朝(字均秀)、應寬(字國寶)貿易把吳省又過禁黃父沒骨骸歸祖殯葬之邵陽,不數年到明朝洪武年間躲藏南衙門中,複回種業把本郡子孫繁衍遊伴如炳炳燐燐,士農商不一,其業居遠近不一,其方我應寬公奉命來川置業,把代月之身,生我(字守仁,奉天周知思盛公複回于邵陽生我祖諱祖父(字遷功)為彰化教論而不棄儒林之書也,俸滿升知縣候缺,與母複來四川,住于本邑宣下鄉,不辭苦之勞祿,何憚憂中之#勤,生宗崇公(字仕林)由貢士,乃星寒窗之勤儉也,生繼祿閩鐸公祿(字史)覺俸生本義(字志孝) 字伯忠(妻高星禮元)生高賢字大夫為大史司則易經中來也,生繼菁(字芋)\繼菌(字鉞)為廣西布政使,司乃祖父之庇佑,已夫(大高\大林由貢氏生一瑚(字可玨)一琥(字可珊),心所謂顯官,官仕亦不棄儒林之書也,而家聲不替也,可珊公兵變往雲南綠勤州所生我高祖諱登儒拜志,顯妣趙(字朝海)在名仕昆弟五人,我祖朝仕生曾祖(諱國聯、國啟、國映,國召),芳劉氏複回於本郡宜邑范村,范大灣安插,沿途行程受盡了長途跋涉之勞,風塵之苦,邵父安葬于墳山嘴,興以四世曾孫配南(字天美、天偉)未報恩於萬一,即見我曾祖母風吹殖,暴露屍體,子孫之滅天理負,祖先之罪惡,使漸貧之也,孫滿日淒涼,邵南當讀墳經,日滿棺材都是泥土取衣又觀之。
聖朝甲申譜囑卷續於後後嗣之垂戒前必吝而複譜序長言日明朝萬曆年間修復譜冊又至聖朝丁卯歲加整餘已重炫耀共觀計哉所以計昭穆,卑長不紊亂也,所以分配尊卑,明班次之也,所以合遐邇卑親親之誼也,翩翩年少入黃宮、才學兼全韓柳風。
繼覺古今精一質、包羅天地罵長空。
上采祖脈存先澤、下仍兒孫裕後功。
鴿石碑初永不朽、尊名自典日如目。
青山橫北良心水、繞來纏蛇地一為。
別出連萬裏得浮、雲遊子春工為臣。
故人情揮手自攜、去肖班眾鳥鳴。
注:唐朝、李白送范崇凱還鄉四川宜宾屏山、大塔:天爱永应、继思祖宗、从本志高、继大一登、国正克配、元陽鐘超、修長運遠、世啟文明、祥齡宗正、金光玉成其中一支为(同修字辈起:光孝启昌是同辈)、文英毓秀官輔昭彰肇成濟美鼎玉其珍遠宗相慶鶴舉龍翔。
注:入川以後,又在湖廣那邊的字輩上、新編了二十個字輩如下元陽鐘超、修長運遠、世啟文明、祥齡宗正、金光玉成。
經過西元一九八三年(癸亥年)二月二十日大清明會通過聯宗研究決定原宗輩分用完後,增加以下字輩:文英毓秀官輔昭彰肇成濟美鼎玉其珍遠宗相慶鶴舉龍翔各代:1仲淹2纯佑-3正臣-4直隐-5如节-6衍-7芰-8天桂-9爱荣-10永桂-11应宽歷代尊卑名碼錄,注:洪武三年庚申奉命來川後,不知有幾代,無法考證,只知始祖范應寬。
一代范從錄(字)賢俸.葬於生基塘上嘴二代范本羲(字)定禮,葬於老彭溝媽文嘴三代范志孝(字)伯忠,葬於嘴上四代范高賢(字)大禮,葬於上大灣後宅五代范繼菌注:任廣西市政都使司范繼青(字)號;葬于上范大灣石壩嘴六代范大高(字)成章,葬於上范大灣宅後石壩嘴七代范可冊樊氏所生五子如後:長房:范登幫,二房:范登志,三房:范登顯,四房:范登儒,五房:范登兆七代范可珏李氏所生四子如下:長房:范登梧,二房:范登貴,三房:范登官,四房:范登忠八代范登貴劉氏所生五子如後:長房:范國級,二房:范國啟,三房:范國寬,四房:范國世,五房:范國聲九代范國級,劉氏,所生七仔如後:長房:范正忠; 二房:范正全; 三房:范正暨; 四房:范正湯; 五房:范正身;六房:范正傑; 七房:范正仕.范正忠: 字.茂臣。
生於康熙甲寅年正月二十八日,宜賓縣宣化鄉范家村;死於甲子年九月十四日。
妻:張氏。
生於康熙乙卯年五月五日,宣化鄉范家村共葬范大灣師子岩有碑記。
范正全:字.茂文。
生於康熙壬戍年十月十四日,宣化鄉范家村,葬青龍嘴有碑記。
妻:江氏。
生於康熙壬戍年十月十一日,江家山人;亡於乙未年。
范正暨:字.茂武。
生於康熙乙丑年五月二十八日,宣化鄉范家山大水井人;葬於塗家灣。
妻:張氏。
生於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宜賓涼薑鄉人;葬於鑼昌坪。
范正湯:字.茂禹。
生於康熙庚午年三月十三日,宣化鄉范家山大水井人;葬于榮子蒲乙山辛向。
妻:劉氏。
生於康熙辛未年七月三日,宣化鄉八腳山人;亡於天宮堂范家嘴。
范正身:字. 茂榮。
生於康熙乙亥年二月十七日,宜賓縣宣化鄉;亡於逍市溪板栗嘴固子山。
妻:梁氏。
生於康熙壬申年九月十九日;葬於逍市溪固子山。
范正仕:字、茂魁,康熙辛醜年二月二十八日,葬于燕子岩、興父同基有碑記。
妻、劉氏,康熙辛醜年正月十六日,葵于,周壩墳嘴。
注:上表是三代人,正字輩、生克字輩、克字輩生配字輩,十代正字十一代克字,十二代配字。
注:上表內的人全部居住宜賓縣,現在的大塔鄉范家村。
在范家村住的人很多,這本小冊子,只能記了微少一部份。
這指的是配字輩以上。
范克志,生於康熙辛巳年九月十日未時,宜賓縣宣下鄉范大灣;亡於乾隆甲午,葬獅子岩有碑記。
妻,黃氏,康熙己卵年九月十五日,宜賓菜壩小塔上,劉家嘴。
亡於乾隆戊子年十一月十一代;范克志,妻、黃氏,所生六仔如後。
1、長房,范配然。
2、二房,范配馥(集書族長)字,天柱。
3、三房,范配府;字、天偉。
4、四房,范配南(集使會員)字,天美。
5、五房,范配珍。
6、六房、范配開。
注:所有的配字輩,他們都別有一個天字型大小,在每個人的名後面,天義等。
十二代、范配馥,字.柱,集書族長,生於雍正丁未年正月二十六日;宜賓縣宣化鄉二等岩;亡於乾隆辛醜年三月二十一日,葬于,沙依帽石,有碑記。
十二代、范配府,字.偉,生於雍正辛亥年八月二十三日,宜賓縣,宣化鄉,范大灣人。
亡於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四日,黃連頂,葵於鳳凰屋基宅左。
十二代、范配南,字.天美,生於雍正甲寅年正月二十四日;宜賓縣宣化鄉范大灣;亡於,嘉慶癸酉年正月十三日,屏山縣岩門鄉葬於石缸屋基右邊,有碑記。
十三代,范光綠,字.元暢,生於乾隆甲戊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宜賓縣宣化鄉二等岩。
注:從止以後的人,大部份都只有生年、月、日,無死的年、月、日,葬和處。
妻,楊氏,生於,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正月十一日;宜賓縣宣化鄉太空鎮。
十四代,范晶陽,生於乾隆五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宜賓縣宣化鄉范大灣人。
妻,張氏,乾隆丙氏,五十一年九月三日,大塔鄉人。
十五代,范鐘魁,生於,道光六年丙戍七月十日,屏山縣岩門鄉石缸房基。
注:1房十五代,范鐘福,生於,道光六年丙戍正月十八日,屏山縣岩門鄉石缸房基。
注:2房十五代,范鐘炳,生於,道光己醜,九年八月五日,屏山縣岩門鄉石缸房基。
注:3房妻,吳氏,生於道光己亥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十五代,范鐘玟,生於,道光壬辰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屏山縣岩門鄉石缸房基注:4房十五代,妻,廖氏,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二月三十日。
十五代,范鐘靈(璽)生於道光十八年戊戍冬月十九日屏山縣;岩門鄉石缸屋基。
注:5房范超慶,生於同治,癸酉十二年正月三日妻,將昌明,生於,冬月十九日范修虎,生於,冬月二十八日,死於1960年妻,王光付,生於,八月二十七日,死於82年12月27日范長綠,生於,1946年4月13日,戍時,岩門鄉,公坪村華嘴上(現在的機房隊)妻,張大英,生於1948年8月22日卯時;屏山縣岩門鄉沙坪村平上隊。
十九代,范運輝,生於,1973年3月11日卯時,屏山縣岩門鄉岩門村石排隊。
十九代,范運田,生於,1982年8月14日戍時,屏山縣岩門鄉岩門村石排隊。
注:范運華的5女與大范麗同名十六代、范超億,生於同治三年(甲子)正月十九日,屏山縣岩門鄉十二坡,葬稱砣山印子坡。
妻:權氏,生於同治癸亥年五月十日,富榮鄉鄧家灣;葬鬥朋頂大坡上。
十七代、范修定,生於光緒十二丙戍年八月十三日,屏山縣岩門鄉土牆更;亡民國三十七年。
妻:黃氏,生於光緒十九年九月十一日,屏山縣岩門鄉石橋子。
十八代、范子榮,字.長榮,生於民國十二年(癸亥)3月22日;葬公坪村大田隊木廠灣。
妻:敖仁福,生於民國十二年5月12日,宜賓縣菜壩鄉;葬公坪村大田隊。
十九代、范運成,生於辛巳年冬月11日,屏山縣岩門鄉;葬於公坪村大田隊木廠灣。
妻:劉興錄,生於民國33年(甲申)9月14日;屏山縣柏楊鄉磚子灣。
二十代、范遠友,生於1968年10月12日酉時,屏山縣大乘鎮公坪村大田隊。
妻:李明才,生於1969年3月14日,宜賓縣真溪鄉寺平村唐房隊。
二十一代、范群,生於1988年7月7日辰時,屏山縣岩門鄉公坪村大田隊。
二十一代、范世軍,生於1990年12月28日午時,屏山縣岩門鄉公坪村大田村大田隊扁坡上。
二十一代、范世明,西元1992年9月21日戍時,屏山縣大乘鎮公坪村大田隊。
二十一代、范紅,西元1995年9月16日卯時,屏山縣大乘鎮公坪村大田隊。
二十代、范遠龍,生於1970年3月22日,屏山縣岩門鄉公坪村大田隊扁坡上。
妻:潘昌貴,西元1974年6月16日申時,屏山縣大乘鎮中坪村聯合中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