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常常不离开佛呢

合集下载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1、不要认为,我是我,佛是佛,这都是分别,就会离开佛,我们和佛是没有距离的,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2、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3、没有人真的很忙,谁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谓忙与闲,不过是心里面觉得哪件事更重要罢了。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7、与其相见,不如怀念,与其纠缠,不如随缘。

8、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

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9、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10、内心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11、佛法越修越简单,越修离你越近,你真正的修进去了,学进去了,佛心自现,自然光明。

12、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13、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14、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5、坏情绪也不要都说给别人听,不管怎么样,夜晚你就睡觉吧,白天你就出去散散心,阴天你就吃好喝好,雨天你就听听雨。

总有一天,会有一束阳光驱散你所有的阴霾,带给你万丈光芒。

16、只有放下私心,放下是非,利害得失,方能心静,方能从容!接受现实,接受逆境,包容一切,方能心静。

17、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师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18、慢慢的懂得,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

19、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了呼啸奔驰的列车。

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形结构的支撑。

20、我们时常会感觉心累,其实不是世界多么复杂,而是我们自己想得太多了。

21、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慧灯之光九一、禅定的五种过患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

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

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

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

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

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

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

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

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

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

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

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

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

也即对禅定的信心。

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

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

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

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

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

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_1

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_1

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精选的)1、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

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2、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

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3、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

譬如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

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4、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5、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

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6、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它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

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7、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8、对于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9、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10、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11、修行人一心一意为佛法、为众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2、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

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13、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

日暮途远

日暮途远

日暮途远古人有个成语,日暮途远。

古时候没有车,出门都靠步行,要去一个地方,走了一天,眼看太阳下山,天色已晚,而离目的地还很远,心里着急。

印光大师常常引用这个成语,比喻老年人时日无多,而往生还没把握。

印光大师对老年人有一篇专题开示,「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

这篇法语表面是给周老居士的开示,实际上普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

虽然是对老年人的开示,但同样适合年轻人,因为「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无常说来就来,没有哪一位年轻人有把握保证自己一定能够活到老。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日暮途远,时间不多了,但是生死大事没有办妥。

下面一起听听印祖开示的原文:「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

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

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罣无碍。

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则汝一生守节念佛,及所作种种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报。

汝现在尚无智慧,虽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决定求生西方。

到了来生享福的时候,决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诸恶业,既造恶业,必定就要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中受苦了。

此种大苦,皆是现世念佛,不知决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

光怜悯汝,恐汝后来或成此种景况,故预为汝设法。

汝若肯依我所说,就不会因福得祸。

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凡现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

凡绸缎、皮袄等贵重衣服,均分与孙媳等。

首饰、臂钏、耳坠及金银、翡翠等,通通救济灾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等。

自己身边,决不可留此种令人起贪恋的东西。

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

即田地契志等,亦须交代的干干净净。

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

连汝这个身子,也不预计死后作只么样安顿。

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作素不相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

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着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

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

守戒注意事项

守戒注意事项

守戒注意事项守戒,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

在佛教中,守戒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戒律是佛教的根本。

一位佛教徒如果无法好好地守戒,就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对别人造成影响。

为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守戒的注意事项,并不断学习和提醒自己。

下面是一些守戒注意事项:1. 不要杀生。

佛教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伤害其他生命,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有形式的暴力。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伤害他人。

2. 不要偷盗。

佛教的第二戒是不偷盗。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财产,不盗取、不侵犯他人的财产。

我们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做不道德的事情。

3. 不要邪淫。

佛教的第三戒是不邪淫。

我们应该尊重其他人的生命和尊严,不做侮辱他人、性骚扰、强奸等不道德的事情。

我们应该尊重婚姻,不破坏别人的家庭和感情关系。

4. 不要妄语。

佛教的第四戒是不妄语。

我们应该诚实守信,不说谎、不诈骗、不背叛。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传播谣言和造谣中伤他人。

5. 不要饮酒。

佛教的第五戒是不饮酒。

饮酒会导致人的思想和行为失控,容易做出决策错误和损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我们应该远离酒精和毒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是佛教的五戒,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内容和细节需要我们注意,例如不吃肉、不抽烟等。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醒自己,努力守好自己的戒律,才能更好地修行和成长。

除了佛教的五戒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守戒注意事项,例如:6. 尊重其他宗教和文化的信仰和传统,不开玩笑或无理取闹。

7. 尊重他人的性别、种族、性取向、年龄、职业等,不歧视、不欺凌、不伤害。

8. 关心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不乱扔垃圾、不污染环境,不残忍对待动物。

9. 尊重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不侵犯他人的版权、专利、商标等。

总之,守戒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一种道德和责任的表现。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努力守好戒律,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

畅怀法师:什么是一心不乱_一心不乱的境界

畅怀法师:什么是一心不乱_一心不乱的境界

畅怀法师:什么是一心不乱_一心不乱的境

何谓「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不念而念」的境界。

口在吃饭,对人说话,乃至行住坐卧,仍不忘念佛,即使不想念仍会念。

一般人只能做到提起念头才会念佛。

有位法师曾说:「不念而念,如把水喉开了,水自然会流出。

」念佛也是一样,到此阶段,虽不起念仍能念佛。

另有法师说:「一心念佛就是不间断地念,亦即一心不乱。


文章出处:龙泉寺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
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5 16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5  16

九八年早餐开示—正知正见(共一集)1998/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3-0629圣慧法师有个问题,他说:出家人圆寂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披袈裟?有人讲袈裟代表佛,其实出家人还是凡夫,因此命终不可以披袈裟。

还有一个说法,出家人受过三檀大戒,袈裟搭了一辈子,临命终时就不能搭似乎没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出家人圆寂可不可以盖陀罗尼被?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礼仪上的问题,我想你去查《百丈清规》里面一定有,你去看看这个,《禅门日诵》里面可能也有,都可以做一个参考。

这是世俗的知见,我们在讲经当中常常提到这是事相,这是形式,事相、形式无关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实质,这才是最重要。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讲「入法界」,「入」就是我们一般讲证果、证道,入就是证入。

入有两种:一种是「身入」,一种是「心入」,但是身入一定是心入,也就是心入之后身才能入,没有说是身入而心不入,没这个道理。

如果说是身入了,心不相应,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心入。

入有三个条件:「正信、正解、正行」,这三个里面关键的一条就是正解,八正道里面的「正见」、六和敬里面的「见和同解」,可见得佛出世也就为这么一桩事情。

《法华经》上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的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的知见我们要清楚,不是我们心外有佛,如果把佛跟我们分成对立的,这是错误,这个见解就错误,你永远不能够契入,必须要知道佛跟自己是一体、是不二。

所以经里面常讲「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个意思很深,迷的时候好像是二,似乎是二,悟的时候才知道是不二。

其实迷的时候也是不二,是我们自己误会,在这地方产生了错误的知见,以为是二,实际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不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体性不二,现象千差万别,我们从千差万别形相上来讲是不一,可是细细去观察,千差万别的相全是自性,那就不异,就没有两样。

悟入了得正受,正受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时候享受是正常的。

如实观照的方法(体方法师)

如实观照的方法(体方法师)

如实观照的方法(―—摘自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真正解脱的人,是生命的展现,不是在语言的表达!你身心活在这个人间,你得大自在,不偏不倚、不染不住、不取,而万法对你都没有妨碍。

“若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所谓精进,现在的社会只能用如实现照的方法: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加上一个观照。

开始我们的习性很强,容易散乱,容易被外境转,所以辛苦一点,专注力较强,跑掉了,抓回来,跑掉了抓回来。

但是,如果你慢慢地把这个观照力加强的时候,你就不用起心动念再把它抓回来,它不会跑掉的。

我们只要时时系念在前,习惯了,路熟了,那个时候的观照力不用起心动念的。

你觉得:你活着,当你意识一醒来的那一刹那开始,你就开始观照了,你不会离开观照的。

当你能够做到这样时,其实,你就会发觉:其实修行也不难!当你在觉照中,那个习性不能作主,觉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觉照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功能!那个探照灯一打开,犯过错的机会就不大了。

我们就是在失照无明中才会随着习性而转。

如果你时时刻刻把那个灯开着,黑暗自然不来;但是,你把灯关掉,黑暗一定会到的。

所以,我们保持着觉照这个觉性,你就会产生它的自然功能,这是法尔如是的功能,它必然有这个功能的。

第一可以防患于未然;第二观照力强了,可以发觉我们的身心真实相。

一旦明白了,你就不再颠倒了,你知道什么叫法性法尔本然?什么叫本自空寂、寂灭。

真的明白时,你就不再颠倒了,你有一个安住处,时时刻刻不会离开的,那时,你就会安然。

修行,不是一下子山洪暴发,要细水长流,要持之以恒!所以,如实观照就是居士们在这个社会中时时刻刻摄心的方法。

什么叫正智正念?“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

时时刻刻观察我们的身心变化,它的起、住、灭的过程都清清楚楚地觉知,这个叫系念在前,这个叫正智正念。

四行不离三宝心得

四行不离三宝心得

四行不离三宝心得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四行不离三宝”的教诲。

所谓的三宝,就是佛、法、僧;四行则指恭敬供养、信仰依止、持戒奉行和修行禅定。

这些原则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指导灯塔,帮助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我多年的佛法修行中,我深刻体会到这四行与三宝的重要性和精神内涵。

首先是恭敬供养,即对佛像、佛经、佛像等进行恭敬供养。

供养行为不仅体现出我们对佛法的尊敬,更是培养我们内心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每当我向佛像默默供养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敬意。

无论是灯香供养、食物供养,还是花束供养,都是对佛陀的虔诚表达。

通过日常的供养活动,我们培养了欢喜奉献的乐趣,对生活充满感恩之情。

同时,在供养的过程中,也悄然培养了我们的慷慨布施的习惯,给予他人帮助和关怀。

接下来是信仰依止,即对佛陀、佛法和僧伽的信仰依赖。

通过研读佛经,我明白了佛陀教诲的智慧和普遍性,对佛法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和依赖。

佛法是我们人生的指南针,是我们摆脱痛苦追求解脱的法门。

佛陀的开示一直在引领着我,给予我勇气和力量去面对逆境和苦难。

聆听僧伽的教言和参与共修,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佛法大家庭的温暖和共同成长。

再者是持戒奉行,即遵守五戒、十善和戒定梵行的修行准则。

五戒是我们修身养性的基本规范,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十善是我们积极向善的行为准则,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随恶人、不贪婪、不恼怒和不邪见。

戒定梵行则是在修行中持守清净和专注的境地。

持戒不仅有助于净化我们的心灵,也能帮助我们走上发展善缘的道路,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宽容、和谐和平静。

最后是修行禅定,即通过冥想和专注让我们思绪平静,心境宁静。

对于一个忙碌而烦躁的现代人来说,修行禅定尤为重要。

在冥想中,我们学会了舍弃杂念和纷扰,让我们心灵得以净化。

通过冥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控制情绪,并培养内心的平和与悲悯之心。

逐渐地,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宁静和意识的提升,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拜佛的注意事项

拜佛的注意事项

拜佛的注意事项拜佛是佛教徒的一种信仰和传统,也是一种修行和修心的方式。

下面是拜佛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1.心灵净化:拜佛前,要确保自己的心情平静,内心达到一种宁静和净化的状态。

可以通过冥想或默念佛号等方式,将杂念排除,专注在拜佛的过程中。

2.清洁身体:拜佛是一种对佛教的尊重和敬意,也是一种对佛陀及其教诲的敬仰和虔诚。

因此,拜佛之前,要确保身体的清洁和整齐。

可以洗手、漱口等,保持身体干净。

3.敬意和虔诚:拜佛是一种向佛陀表达敬意和虔诚的行为。

在拜佛时,应保持端正庄重的姿势,双手合十,向佛像鞠躬或双膝跪拜,表达自己的敬意。

同时,可以默念佛号或念诵佛经,向佛陀祈愿。

4.谦虚谨慎:拜佛是一种对佛陀的礼敬,也是一种对自己修行和精神提升的追求。

在拜佛时,应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要炫耀自己的修行成果或得到神灵的眷顾。

5.尊重佛像:佛像是佛陀的具象化形象,是供奉佛陀的物体。

在拜佛时,应对佛像持敬意和尊重,不得随意摆弄或损坏佛像,不得带有不恭敬的言行。

6.礼佛的次序:在寺庙或佛堂中,通常有一定的礼佛次序。

应依次行动,不得插队或打扰他人。

当拜佛场所拥挤时,要有耐心等待,不要推搡或争先恐后。

7.恭敬离去:拜佛结束后,要向佛陀表示感恩,向佛像鞠躬,然后慢慢离去。

不要匆忙或随意离开,以示对佛陀的恭敬。

拜佛是一种虔诚和敬意的表达,是一种修行和修心的方式。

在拜佛时,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净化,同时保持身体的清洁和整齐。

要怀着敬意和虔诚,向佛陀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祈愿。

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尊重佛像和其他信仰的人。

同时,要遵循拜佛的礼仪和次序,以示对佛陀的恭敬。

最后,要向佛陀表示感恩,并慢慢离去,以示对佛陀的敬意和尊重。

信佛的人的十大规矩

信佛的人的十大规矩

信佛的人的十大规矩
第一: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是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这个方向永远不能忘记和改变。

第二:可能有的同修深入经典后,把阅读经典当成阅读小说一样,作为谋求阅读快乐的一种方式,而忽略了自心的修行,应当要行门(实修)和解门(读经、看开示)并重,否则可能走偏成为佛学爱好者、或者佛学研究者,这样对佛经的真实义理就可能理解偏。

第三:对于弘扬佛法的法师、大德、居士,不要轻易评价,守好口业,除非你已经开悟证果。

第四:永远不要障碍别人(尤其是高僧大德)行持善法。

例如自己对放生有看法,但不可以对别人放生造成障碍,那会间接形成杀生。

第五:千万不能自赞毁他,执一非余,特别是对于修学法门,佛说的任何法门都要尊重、赞叹,自己在实修中深入自己有缘的法门就行了。

第六:自己修行一段时间后,如果反观自己发觉自己有些骄傲、有些傲慢、觉得自己有点了不起,这个一定要非常警惕,这个是不好的现象!
第七:学佛修行千万不能贪神通、贪感应,这个又是一大修行忌讳,一定要警觉。

第八:莫说别人是非、多看自己缺点,待人接物谦卑、恭敬、真诚。

第九:学佛一定要努力寻求明师指点,求的方法应该是忏悔业障和如法修行求佛菩萨加持,而不是到处攀缘。

如果因缘不到,自己可以先依止古德、善知识的开示论著进行系统学习。

第十:学佛一定要谦虚,万不可贡高、自以为是,这样的习气在末法时期及容易被魔所利用,以致于魔所加持、摄持,造下无量无边罪业。

供养三宝最简单的方法

供养三宝最简单的方法

供养三宝最简单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供养三宝是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

供养三宝不仅可以积累功德,还可以增进自己的修行。

那么,有没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供养三宝呢?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供养三宝。

首先,供养佛。

供养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诚心念佛。

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佛像或佛殿,只需要在心中默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等。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工作、学习还是休息的时候,都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念佛。

这样做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增进自己的修行。

其次,供养法。

供养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诵经典。

可以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佛经或者经典,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读诵。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还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智慧的佛教书籍来阅读,这同样也是一种供养法的方式。

最后,供养僧。

供养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布施。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善事,比如帮助他人、捐助慈善机构、关爱弱势群体等。

这些都是供养僧的方式。

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正规的佛教寺院或者僧院进行捐款,这同样也是一种供养僧的方式。

通过以上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供养三宝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供养三宝,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场所或者时间。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功德,增进修行。

总之,供养三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诚心念佛、读诵经典、布施善事。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到。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供养三宝,增进自己的修行,积累功德。

愿我们都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佛禅意句子

佛禅意句子

佛禅意句子1、当你找到了殊胜圆满的法,还必须经过善知识的指点,有程序,有次第的去修。

2、哀哉三界,爱欲为根。

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3、不要认为,我是我,佛是佛,这都是分别,就会离开佛,我们和佛是没有距离的,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内心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6、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7、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8、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9、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

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0、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1、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没有进入大乘法门。

12、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13、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14、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15、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16、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17、当我们发心为一切众生、一切有情而修持成佛的时候,自然消除了所有的业障;圆满了无量的福德。

1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9、认认真真学佛,老老实实修行,这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供养和布施。

20、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

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

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做一个乐观的人,即使是阴天也能阳光灿烂!生活就应当如此。

拜佛小技巧

拜佛小技巧

拜佛小技巧
拜佛小技巧
1、精心准备
准备一副佛像,打开佛像背面,在背面写上佛牌的名称,然后在前面把佛牌放上佛龛礼佛,在供奉的地方放上早晚两次供灯。

2、每天不忘礼佛
每天早晚,要认真敬礼佛,学习佛法,记住佛教礼仪,可以坐定做正念,每天可以至少做几佛拜,正念定时。

3、细心养佛
每次供养时,要清洗清洗佛像,然后把佛像放在金光中,让佛灯照耀佛像,每天晚上把佛像包入干净的绢布里,以便早上在供养时可以看到清洁的佛像。

4、谨守戒律
供养佛像时要谨守佛教的戒律,不能说谎和酗酒,不要让佛像受到践踏。

5、认真读经
每天要认真读各种佛书,不仅可以了解佛陀的教义,还可以提升佛法的修行水平。

6、慎重行善
把心中所学的佛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的行动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口声声的言谈中,认真修行,可以为自己带来善因的积累。

出离三界的方法

出离三界的方法

出离三界的方法(最新版3篇)篇1 目录一、出离三界的必要性1.修行的目标2.在三界中受生受死的影响3.摆脱轮回的愿望二、出离三界的方法1.禅定2.智慧3.慈悲心4.修行的过程5.修行的成果篇1正文出离三界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众生受生受死的地方。

修行者希望摆脱轮回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地。

出离三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禅定、智慧、慈悲心是主要的修行方法。

禅定是修行的基础,通过禅定可以让修行者心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智慧是修行的核心,通过智慧可以让修行者洞察事物的本质,明白生死轮回的本质。

慈悲心是修行的精髓,通过慈悲心可以让修行者关心他人,消除自我中心。

修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修行者不断地努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克服。

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获得修行的成果。

出离三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修行者不断地努力。

篇2 目录I.引言II.如何出离三界A.什么是三界B.如何超脱三界C.实践方法III.三界之外的探索A.人类对超脱的渴望B.超越自我的重要性C.精神修炼与自我提升的方法IV.结论篇2正文在修行中,人们常常面临三界的困扰。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众生居住的三个境界。

欲界是具有情欲、色欲等六根未净的境界;色界是六根已净,但尚有六尘缘起的境界;无色界是六尘缘起已尽,超越色相的境界。

要想出离三界,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超脱这三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三界。

在佛教中,众生被困在三界中,轮回不息。

要出离三界,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超脱这三界。

超脱三界意味着我们不再被情感、欲望和物质的束缚所困扰,而是能够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这种境界需要我们通过修行和修炼来实现。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实践出离三界的修行方法。

其中,禅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行方法。

禅修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思维上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瑜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身体,提高精神力量。

阿閦如来(不动如来)的两个法门

阿閦如来(不动如来)的两个法门

阿閦如来(不动如来)的两个法门阿閦如来(不动如来)的两个法门此⼆法门均选⾃,紫⽵林的公众⽂章。

觉得甚佳!故⽽节选转发⼀下。

阿閦如来灭除重罪陀罗尼拿摩吧嘎哇dei,阿克搜必呀呀,达踏嘎达呀,阿啦哈dei,三妙三布达呀,达滴呀踏,嗡,嘎嘎尼,嘎嘎尼,噜佳尼,噜佳尼,达噜踏尼,达噜踏尼,特啦沙尼,特啦沙尼,布啦滴哈踏尼,布啦滴哈踏尼,萨尔哇,嘎尔嘛,啪兰,啪啦呀,阿克搜必呀呀,必嘟,斯哇哈。

修持法每天可虔诚念诵拿摩阿閦如来圣号千遍灭除重罪陀罗尼⼀百零⼋遍不论是求⼦求孕妇安乐,求灭除重罪求财富求往⽣净⼟,皆可如斯修诵此陀罗尼,此法极容易获得感应,阿阇梨授予诀窍,即若是受持阿閦如来圣号满⾜百万,此陀罗尼满⾜⼗万者,为⼈祈福治病超度降魔,随咒⼀遍即见效应,此乃殊胜之法,有⾄⼼者当⽴志奉持!阿閦如来⼼咒参考梵⾳嗡,各沙那微嘎dei,吽。

莲华藏⾦刚阿阇梨传承发⾳嗡,阿克芻必⽛⽛,吽。

此呪有⼈暫憶念之者。

乃⾄梵天宮殿皆⼤震動。

命終之後。

⽣阿閦佛國。

蓮花化⽣。

更不受胞胎之⾝。

亦不向邊地下贱地獄畜⽣之⾝。

所⽣之處。

常憶宿命。

所聞不忌。

若求願者。

皆得隨意成就。

能轉⼥成男。

以要⾔之。

⼀切皆得。

注:以上两种发⾳,随⾃⼰的喜好选择其⼀,秘密持诵,关于阿閦如来亦有诸多公开或不共普传的⼿印,⼈能结印持诵真⾔,即可感通阿閦如来加持,⼤凡有⿁神缠⾝,病重难安,被⼈下了邪术者,当⼀⼼每天持诵那摩阿閦如来圣号千遍,⼼咒五千或更多,久久持之,定有感应!此⼆法门均选⾃,紫⽵林的公众⽂章。

觉得甚佳!故⽽节选转发⼀下。

阿閦如来灭除重罪陀罗尼拿摩吧嘎哇dei,阿克搜必呀呀,达踏嘎达呀,阿啦哈dei,三妙三布达呀,达滴呀踏,嗡,嘎嘎尼,嘎嘎尼,噜佳尼,噜佳尼,达噜踏尼,达噜踏尼,特啦沙尼,特啦沙尼,布啦滴哈踏尼,布啦滴哈踏尼,萨尔哇,嘎尔嘛,啪兰,啪啦呀,阿克搜必呀呀,必嘟,斯哇哈。

修持法每天可虔诚念诵拿摩阿閦如来圣号千遍灭除重罪陀罗尼⼀百零⼋遍不论是求⼦求孕妇安乐,求灭除重罪求财富求往⽣净⼟,皆可如斯修诵此陀罗尼,此法极容易获得感应,阿阇梨授予诀窍,即若是受持阿閦如来圣号满⾜百万,此陀罗尼满⾜⼗万者,为⼈祈福治病超度降魔,随咒⼀遍即见效应,此乃殊胜之法,有⾄⼼者当⽴志奉持!阿閦如来⼼咒参考梵⾳嗡,各沙那微嘎dei,吽。

不受邪魔外道干扰的好方法

不受邪魔外道干扰的好方法

不受邪魔外道干扰的好方法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世界,真的是《楞严经》上佛给我们授记,佛的预言讲得太正确了,讲末法我们这个时期,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很不容易听到,你听的都是邪师说法,你所接触到的,你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都是邪的、歪的,这个麻烦大了!你没有能力辨别什么叫正法,这是什么原因?不能怪自己,也不能怪别人,也不能怪社会,更不能怪政府,要知道,这是许许多多条件造成的,还有历史的因素在其中。

这个一个世纪,一百年里面,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丧失掉了,看到外国的月亮圆,什么都向外国人学习,把中国五千年老祖宗的教诲疏忽了、疏远了,到现在将近一百年,问题出现了,这个社会上正气没有了。

正气没有,取而代之是什么?邪气。

我们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磁场,以前这个磁场是伦理道德,所以邪门外道有,他不敢出头,他藏起来了;现在这个社会正气没有了,他全冒出来了。

没有受过圣贤教育,没有受过宗教教学的熏陶,你在这个社会上,确实不知道什么是正,不知道什么是邪,更不能契会正法。

契是契入,会是体会,那就有功夫了。

法慧才真正能够名符其实的做到这两句,这两句就是同佛知见,同佛智慧。

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如何能保住自己不会受邪魔外道的干扰?我们只有一个方法,绝对不能离开佛经,佛经里面所讲的是正法,我天天读佛经,天天跟一些朋友,多少不拘,三个、五个也行,十个、八个也行,几十个、几百个也行,每一天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讨论,念佛修行,魔外力量再强,他干扰不到我们。

如果我们三天不念经、不读经,不跟佛菩萨往来,你的心会动摇。

大概一个星期不听经,你就会心就变了,你就会入了魔道、邪道、外道,你就入他们那一道去了,很可怕!所以学佛在今天不容易,在上一个世纪没有问题,我们这一个世纪学佛是不非常不容易,一天都不能离开佛菩萨。

佛菩萨在哪里?经典里面,不可以离开经典。

太桥旦曾堪布经典禅语

太桥旦曾堪布经典禅语

太桥旦曾堪布经典禅语50句对人真诚,要有聪颖,而不等于愚痴的善良;对人包容,要有原则,而不等于对他人放纵。

1、佛教的禅定是在禅定的当下没有离开菩提心,在禅定开展的时候,它主要的作用是破我执,断烦恼,这是它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禅定。

2、世上唯一能给我们带来长久快乐的事,就是内在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物质。

无论高官厚禄,还是家财万贯,都无法保持永恒长久的快乐。

这就是我们追求精神解脱的充分理由。

3、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守护好自己的口,照顾好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像水晶一般清净,像棉花一般柔软,像微风一般自在,要做心的主人,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地快乐起来。

4、我们流转于轮回中,经历了无数的生老病死,不是上帝在惩罚,而是我们自身的恶业,无始以来积累所致。

明白这些真相,相信因果,我们自然会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小心自己的行为,慎重口业和起心动念,对过去心生忏悔,对未来再也不犯错的承诺和誓言,才会修行有所进展,修养和素质也逐渐提升,慈悲和智慧也会圆满。

5、恶业的力量很强大,如果不及时忏悔,会使我们历尽无边之痛苦,在轮回中一直流转。

如果我们一直执迷不悟,这种流转就会没有尽头。

修行佛法就是要开始觉醒,对往昔的罪业诚心忏悔,经常应尽力持诵金刚萨埵咒:嗡班赞萨埵吽!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意味着找到了觉醒之路,踏上菩提之道。

6、你和我一样,我希望获得快乐,你也希望获得快乐;我不愿意遭受痛苦,你也不愿意遭受痛苦,唯一不同的是,我会说话,你却不会。

动物比我们更可怜,所以我们人类应该更值得去爱护和尊重它们。

7、不要让别人的一次过失,惩罚自己一辈子!放下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

8、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从生到死,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人的一生仅是这个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佛教对现实的态度超然,对文明的终极追求更透彻、更究竟。

无论世界如何变换,佛教都有自己不变的真理。

9、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无论你是对世间法执着,还是对修行的形式上执着,都是一样离不开执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句牢牢记住,你就见佛!
心无起灭,动念就错!看到任何外境如如不动,了悟境界毕竟空,幻化不可得,任何的时空交汇点上都与空相应,就是常不离佛。
———慧律法师《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记得!你要拥护正法,拥护正法不是拥护师父,拥护正法要拥护你的正念,先护持你的正念!
什么是正念?正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没有染污的心!
每一个人都拥有正念,佛法、佛教就兴盛,就是拥护正法பைடு நூலகம்
———慧律法师《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怎么样才能常常不离开佛呢?
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