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及抗—CD3单抗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化作用
FoxP3基因
FoxP3基因FoxP3基因兄弟的课题正涉及到FoxP3基因,有不少感想,也有不少困惑,希望和兄弟们交流。
CD4+CD25-T在外周抗原的刺激下变成CD4+CD25+T需要 FoxP3其作⽤吗?或者反过来说,此基因表达的结果是这种转变马?CD4+CD25-T在外周抗原的刺激活化后就会表达CD25,作为IL2的受体,和FoxP3没什么关系,也不是Treg,当然有其他的情况,在某些细胞因⼦,⽐如IFNgamma,TGF-beta等的存在下,外周的CD4+CD25-T cell可以转化成 CD4+CD25+Treg,伴随着Foxp3的上调。
哦,CD4+CD25-T在外周抗原的刺激活化后就会表达CD25后变成的CD4+CD25+T,与 IFNgamma,TGF-beta等的存在下,外周的CD4+CD25-T cell可以转化成 CD4+CD25+Treg 如何区别?⼆者的表形式⼀样的,⾄于后者的抑制功能⽐胸腺发育⽽来的差不差,好像不同的报道不⼀样。
外周的CD4+CD25-T cell可以转化成 CD4+CD25+Treg 如何区别?差别就是Foxp3的表达,前者就是活化的T细胞,没有Foxp3,没有抑制功能。
后者是Treg,有Foxp3表达,有⼀直功能。
我时常想起⼀个问题:外周的CD4+CD25-T cell转化成的CD4+CD25+Treg ,没有Foxp3,没有抑制功能。
(虽然好想有⼈不这样认为,但就以此观点出发)对于胸腺产⽣的Treg,有Foxp3表达,有抑制功能。
那麽,如果⽤CD25单抗处理掉胸腺产⽣的Treg表⾯的CD25+,虽然它有Foxp3表达,它还会有抑制功能吗?或者说它的抑制功能会受到影响吗?有啥样的影响?有这个问题的⽂章报道吗?(感觉这⾥涉及到⼀个问题,没有表性,就会丧失功能吗?)如果⽤CD25单抗处理掉胸腺产⽣的Treg表⾯的CD25+,虽然它有Foxp3表达,它还会有抑制功能吗会有抑制功能的,⽬前看cd4cd25Treg的抑制作⽤不依赖cd25⽽依赖foxp3,但是cd25作为il2的⾼亲和受体,被block后对treg的⽣长有⼀定的影响呵呵, 发表⼀点⾃⼰的看法,如果不对, 还请各位指点.T细胞活化后表达CD25(IL-2受体), 是其活化形式之⼀. 但体内在稳态下也存在CD4+CD25+细胞, 这就是⽬前⽐较hot 的Treg.研究T调节,⾸先要先排除活化T细胞的影响, ⽐如使⽤4⾊Flow.⾄于Foxp3表达, 其实只是后者的基因array综合分析结果. 到底和Treg的双向调节功能是否就⼀定存在线性关系, 我认为不能过早下结论. 以Foxp3作为窗⼝研究T调节细胞功能,是否⼀定就能得到⼀个令⼈信服的结果?“如果⽤CD25单抗处理掉胸腺产⽣的Treg表⾯的CD25+,虽然它有Foxp3表达,它还会有抑制功能吗会有抑制功能的,⽬前看⽽依赖foxp3,但是cd25作为il2的⾼亲和受体,被block后对treg的⽣长有⼀定的影响 “carrying 兄咋知道 “cd4cd25Treg的抑制作⽤不依赖cd25“ 有直接这⽅⾯的实验证据吗?cd25在其抑制功能中究竟起和作⽤?有这⽅⾯的⽂献吗?研究T调节,⾸先要先排除活化T细胞的影响, ⽐如使⽤4⾊Flow.请sophie兄台详细的讲⼀下如果⽤流式排除活化T细胞的影响的,⽤前后对⽐不就⾏了吗?按照兄台的意思,如何排除,分选吗?⼤家能否都深⼊的讲⼀下呢?替你们顶⼀下!呵呵, 提点⾃⼰的想法, 还望各位兄台指正.1.实验前标记CD25单抗, 作为后续分析中Treg的⼀个指标;2.实验后再次标记CD25单抗, 注意要⽤激发波长不同的颜⾊(克隆号相同, 并且flow的compensation 相同, 以期在Flow中能明显区别), 排除实验中活化的T细胞;3.这样, 在实验中才能⽐较明确得发现原本存在的Treg的变化趋势. 如果想sorting 该群细胞进⾏Foxp3的real-time PCR分析, 也⽐较可靠.4.另外, BD Pharmagin最近新出了Foxp3 的单抗, 刚⽤过, 效果还可以, flow上⽐较好调节, 不需要太强的Compensation , 有兴趣可以试⼀下.实在不忍⼼贴⼦沉了, 还是要说两句:FoxP3基因的功能⽬前其实并不明确, 只是⼀时间众说纷纭. 新近⽂献报道在CD4CD25细胞群中FoxP3已经的表达拷贝数明显增多, 只能说明其表达对该表型细胞有⼀定意义, 但并⼀定和它的免疫调节功能有关.我也说上两句:转录因⼦foxp3是CD4+CD25+ Treg的特异性标志,是发育的关键调节基因。
包被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对CIK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f n , a g CHAO u qn 1 Me c lBilg c l C ls 2 Y —i ( . dia oo ia el ; .De a t n f a o ao y, h ma a mo s t l p rme to L b r tr Z u din Tu r Hopi , a
CIK资料
CIK是“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的缩写,中文全称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是单个核细胞在CD3单抗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FN-g, IL-2等)的作用下培养获得的一群以CD3+CD56+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的异质细胞群,其既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又具有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非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限制性肿瘤杀伤能力。
CIK细胞具有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正常组织毒性低,体外可高度扩增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过继性免疫治疗细胞。
【培养原理】CIK培养用细胞因子和抗体:nCD3激发型单抗: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来自于T细胞表面的受体,即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 TCR)与APC提呈的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也就是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TCR是由2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在T细胞表面,其与CD3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体。
TCR识别特异性抗原后会引起CD3和T细胞表面的辅助受体CD4或CD8分子的胞浆尾部聚集,进而激活与胞浆尾部相连的酪氨酸激酶(Lck, Fyn和ZAP-70等),促使CD3分子胞浆区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 ITAM)中的酪氨酸(Y)磷酸化。
磷酸化的酪氨酸(pY)进一步磷酸化下游含酪氨酸的蛋白,从而引起激酶活化的级联反应(磷脂酰肌醇途径或MAP激酶途径等),最终通过激活转录因子,使其进入细胞核内,结合于调控T细胞增殖和活化的靶基因(如IL-2和IFN-g等),引起基因的表达和转录,T细胞因而由静止状态转为增殖和活化状态。
由上可见,CD3分子在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CD3激发型单抗与T 细胞表面CD3分子特异性结合后,可引起CD3分子胞浆区ITAM基序中酪氨酸的磷酸化,进而导致T细胞增殖和活化的下游信号的激活,从而使T细胞增殖和活化。
CIK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
CIK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是一种非MHC限制的高效细胞毒性T细胞。
1986年,拉尼尔首次发现了这种细胞(CD3+CD56+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56+细胞的比例为1%~5%。
经过大量扩增,具有肿瘤杀伤活性。
它是最新最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
现将近年来CIK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cik的来源1.1cik亚型早在1986年,Lanier等人就观察到CD3+T细胞同时表达CD56,即CD3+CD56+T细胞群。
根据细胞受体(TCR)+αβT细胞和CD3+CD56+γδT细胞的不同,这些双阳性T细胞进一步分为CD3+CD56两个亚群。
人cik在肝脏中最多[占肝内t细胞的(23.6±4.1%)],其次为外周血(<5%),但在人的骨髓细胞中至今未发现cik存在,说明人体具有天然杀伤细胞表面标志的t细胞在肝脏与骨髓是不同的细胞系。
关于人cik的起源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从一些健康供者的去单核细胞的外周血淋巴细胞[m(-)pbl]中加入il.2与il.12,可诱导出cd4+cd56+αβt细胞,提示cik可以被归入原始t细胞。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简称白细胞介素,是指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它与血细胞生长因子属于同一种细胞因子。
它们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白细胞介素传递信息,激活和调节immune细胞介导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炎症反应,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
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
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重组人纤维连接片段联合抗CD3单抗包被对急性白血病CIK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
An t i b o d y o n n a n d Cy t o t o x i c i t y o f Cy t o k i n e — . i n d u c e d Ki l l e r
Ce l l s f r O m Ac u t e L e u k e mi a
杀伤细胞 ( c I K ) 增殖 和杀伤活性 的影 响 。方 法 取完 全缓解期急性 白血病( A L ) 患 者外周血单个核 细胞 , 采用 R e t r o . C I K扩增 : 各 实验组 C I K扩增倍 数高 于对 照组 , 且R N+ N e e t i n 包被 ( R N组 ) 、 C D 3 A b 包被( C D 3 A b 组) 及R e t r o N e c t i n 联合C D 3 A b 包被 ( R N + C D 3 A b 组) 与传统方 法培养 ( 对 照 组) 获得 C I K细胞 , 比较 各组增殖 、 表达及杀 伤活性 。结果 C D 3 A b 组 高于 R N组 和 C D 3 A b 组( P<0 . 0 5 ) 。收 获细胞 C D 2 5 表达: R N组和 R N + C D 3 A b 组高 于对照组 和 C D 3 A b 组 ( P<0 . 0 5 ) 。各期细胞 比例 : R N组 和 R N + C D 3 A b 组 的G。 期 细胞 比例 低于 C D 3 A b 组 和对 照组 , 而s 期细胞高 于C D 3 A b 组 和对 照组( P<0 . 0 5 ) 。C I K对 自体 A L 细胞 的杀 伤活性 : 效靶 比 1 0 : 1 、 2 0 : 1 和4 0 : 1 时, R N组和 R N + C D 3 A b 组高于对 照组 和 C D 3 A b 组( P<0 . 0 5 ) 。收获 细胞凋 亡率: R N组和 R N+ C D 3 A b 组较 C D 3 A b 组 和对 照组下 降( P<0 . 0 5 ) 。结论
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得应用概述细胞因子一般就是由受到刺激得细胞产生,主要为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具有高效性,在微摩尔甚至皮摩尔都可以起作用。
单个细胞因子对免疫得作用取决于如下得条件:局部细胞因子浓度、其受体表达得模式及多个信号通路在免疫应答细胞中得整合。
细胞因子作为分子信使,允许免疫系统细胞彼此通信,以产生对靶抗原得协调,在许多疾病中具有调节与效应功能,因此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可用于免疫治疗。
在免疫治疗过程中,细胞因子直接刺激肿瘤部位得免疫效应细胞与基质细胞,增强细胞毒性。
通过对动物肿瘤模型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具有广泛得抗肿瘤活性,已经有很多细胞因子用于癌症得治疗。
获得FDA批准上市得细胞因子药物已有多个,如高剂量得IL2用于治疗黑素瘤与肾细胞癌,IFNα用于III期黑素瘤得辅助治疗。
还有更多得细胞因子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GMCSF、IL7、IL12、IL15、IL18与IL2。
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用于激活免疫疗法、抑制免疫疗法等,包括各种重组、合成与天然得制剂。
如白细胞介素类(IL2、IL7、IL12),趋化因子(CCL3、CCL26、CXCL7)及其它细胞因子(干扰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在激活免疫疗法中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以刺激外周血干细胞(从病人血液中提取)产生淋巴细胞,经过体外与肿瘤抗原共培养后,再输回到病人体内,并结合刺激性得细胞因子以增强免疫效应,这样得细胞就可以摧毁携带相同抗原得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得效果。
白细胞介素2可以与抗CD3与同种异体反应性细胞融合,生成过继T细胞。
这种细胞可以转移到患者体内,可以进一步提高IL2得抗癌活性。
白细胞介素7与白细胞介素2可以用来恢复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得免疫系统,这一研究已经进如临床试验阶段。
在抑制免疫疗法中主要抑制自体免疫疾病中得异常免疫反应,或者降低正常免疫反应以阻止细胞或者器官移植中得排斥反应。
如免疫抑制药物、免疫耐受、过敏治疗等。
名词解释-肿瘤和免疫
肿瘤免疫学Tumor immunology肿瘤免疫学:是研究肿瘤抗原的种类和性质、对肿瘤的免疫监视,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诊断、免疫防治和免疫治疗的科学。
Tumor marker:TM肿瘤标记/肿瘤标志物:是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释放或异常表达的相关物质,或者宿主对肿瘤细胞反应性释放的一类物质,是肿瘤细胞区分正常细胞的生物学分子特征。
TMB:Tumor mutation burden肿瘤突变负荷:是肿瘤标本中体细胞蛋白编码突变的总数的量度,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帮助预测不同癌症(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等)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一种定量指标。
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在正常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或异常表达(表达上调)抗原的总称,可被免疫系统识别,诱发抗肿瘤免疫应答。
Cancer testis antigen:CTA肿瘤睾丸抗原,机体睾丸或胎儿卵巢等生殖细胞内存在一类特殊的抗原,由于此类抗原基因在其它组织内未被激活而不表达,可在多种肿瘤组织内表达,且能诱导CTL识别和杀伤,称之为“肿瘤睾丸抗原(CTA)”。
如黑色素瘤B抗原(B melanoma antigen BAGE)、黑色素瘤抗原(melanoma antigen MAGE)和NY-ESO-1等。
Neoantigen:新抗原1:就是癌细胞特有的、正常细胞没有的、能激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新生抗原合适的靶抗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性核心问题。
2:是指肿瘤细胞基因突变产生的或致瘤病毒整合进基因组产生的所特有的抗原,属于肿瘤特异性抗原。
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肿瘤特特异性抗原,肿瘤细胞特有的而不在正常细胞上表达的新抗原。
(天医2008,7.2.1)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肿瘤相关性抗原,正常组织细胞低表达,而肿瘤细胞明显高表达的抗原,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如胚胎抗原即属此类。
细胞免疫治疗临床操作技术规范DB13∕T 5332-2021
细胞免疫治疗临床操作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相关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风险预案、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与操作、毒副反应的处理、患者随访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实施细胞免疫治疗的医疗机构与细胞制备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细胞制备机构cell preparation institution具备细胞制备专业人员、GMP样细胞培养室、专业设施及设备条件和资质的企业、机构或实验室。
3.2医疗机构 medical institution具备细胞免疫治疗所需人员、场地、设施及设备条件并符合国家资质的医院或科室。
3.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血液中具有单个核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和少量其他类型细胞。
3.4原料T细胞 raw material T cell来源于自体PBMC、经分离和/或分选用于制备效应细胞的T淋巴细胞;或来源于同种异体、经组织相容抗原配型和/或基因编辑后用于制备效应细胞的T淋巴细胞。
3.5效应细胞 effector cell经体外加工制备、培养扩增所获得的、能够非特异性或特异性识别和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3.6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经基因工程修饰的,可表达被导入的含有抗原识别片段、T细胞受体活化分子、共刺激信号等信号分子的CAR基因的效应T细胞。
3.7T细胞受体嵌合型T细胞 T cell receptor chimeric type T cells;TCR-T经基因工程修饰的,可表达被导入的含有可识别特定MHC抗原复合物的TCR基因的、MHC限定性效应T细胞。
3.8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肿瘤组织中分离、扩增的特异性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探讨
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探讨韩亚萍刘源章莉莉刘婷李军黄祖瑚 2004-7-24 17:06:00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11月第1卷第9期【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不同分离方法对分离效果、贴壁能力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取肝素抗凝血,分别用羟乙基淀粉(hydrixyethylstarch,HES)自然沉降法、HES离心沉淀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三种方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直接进行贴壁计数及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培养。
结果 HES自然沉降法、HES离心沉淀法、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PBMC回收率分别为86.4%、86.0%、85.1%。
结论羟乙基淀粉离心沉淀法可有效地分离PBMC。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淋巴细胞分离液单核细胞Study on the methods of separating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anYaping,Liu Yuan,Zhang Lili,et al.Depar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 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29.【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among three protocols o f isolating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through observing the re covery rate,t he adherent ability and lymphocytes proliferation acˉtivity of t he isolated PBMCs.Methods Use three different isolation protocols,HES(hydrixy ethylstarch)sedimentation method,HES centrifugation method and Ficoll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to isolate PBMCs from healthy donors.Then compare these isolation protocols through observing the recovery rate of PBMCs,the number of plastic-adherent cells and the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proliferation.Resul ts The recovery rate of PBMCs is86.4%by HES sedimentation method,83.7%by HES c entrifugation and sedimentation method and85.1%by Ficoll density gradient centr ifugation[method] separately.Conclusion Our observation provide evidence that HEScentrifugation method could efficiently isolate PBMC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Key words hetastarch ficoll monocyt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效果直接影响细胞培养结果,经典的Ficoll密度梯度常用于少量血液分离,而在血液较多时则须分成许多离心管,重复地开放操作增加了污染机会。
抗CD3单抗包被技术获得CD3AK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抗CD3单抗包被技术获得CD3AK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白雪;邓琦【摘要】目的抗CD3单抗包被技术与传统方法培养获得的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anti-CD3monoclonal antibody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的体外扩增、体外杀伤活性及免疫表型的比较,以期为选择增殖更快、抗癌效应更强的生物活性细胞供临床治疗.方法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抗CD3单抗包被技术与传统方法培养获得CD3AK细胞、常规方法培养获得CIK细胞,检测各免疫活性细胞对K562耐药细胞株(K562/ADR)的杀伤活性、细胞膜P-糖蛋白(P-glucoproteins,P-gP)表达以及收获时细胞表型、上清液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培养第13天时,包被技术获得CD3AK细胞和CIK细胞计数分别为非包被培养的1.41倍、2.96倍;3组细胞免疫表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1L-2)水平3组分别为(47.97±3.24)ng/L vs(40.14士2.26)ng/L vs(35.90士3.33)ng/L,IL-12为(128.50±14.82)ng/L vs(110.69±10.02)ng/L vs(98.24±10.30)n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154.42±16.99)ng/Lvs(143.67±14.24)ng/L vs(121.56土13.62)ng/L,γ干扰素(IFN-γ)为(143.79±12.97)ng/L vs(115.87士13.24)ng/L vs(102.50土10.47)ng/L,包被培养CD3AK细胞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细胞在不同效价比对K562/ADR细胞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562/ADR细胞作用后P-gP蛋白表达均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D3单抗包被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数量的免疫活性细胞,抗肿瘤细胞活性肯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培养方式.【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0(025)018【总页数】4页(P1593-1596)【关键词】杀伤细胞;白细胞介素类;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作者】白雪;邓琦【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天津,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天津,3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免疫细胞过继治疗是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
同种异型抗CD3单抗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t e da s 3,1 ,1 ,1 a d 21 o ulu e,r s ciey. Th K el tda 4 o u t ewe ea l z d o h he oy h y 0 2 4 n fc t r e pe tv l e CI c lsa y 1 fc lur r nay e n t e p n tpe
1 1 材 料 淋 巴 细 胞 分 离 液 ( y h pe T ; . L mp o rp M)
1 3
山东 医药 2 1 0 1年第 5 卷 第 3 1 7期
IN一 、L1 、L2 P po eh ; C T ( S ; K 3 F ^ I 一a I -( erT c ) U H 1 R D) O T y
山东 医药 2 1 0 1年第 5 1卷第 3 7
同种 异 型抗 C 3单 抗 对 细 胞 因子 诱 导 的 D 杀 伤 细胞 体 外 扩增 的影 响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21.03.011·综述·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刘娜,赵午莉,刘秀均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1],典型临床表现为“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
M 蛋白是由浆细胞或B 淋巴细胞大量增殖而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液或尿液中。
依照M 蛋白类型可将MM 分为IgG 型、IgA 型、IgD 型、IgM 型、IgE 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
MM 最初可表现为血清M 蛋白水平低于3 g/dl,骨髓浆细胞低于10%,没有终末器官损伤的迹象。
而症状性MM 的特征是血液或尿液中M 蛋白水平升高,骨髓中浆细胞水平升高,以及终末器官损伤[2]。
MM 的发病率较高,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 ~ 2%[3],成为仅次于淋巴癌的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对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多采用系统治疗,包括诱导、巩固治疗(含干细胞移植)及维持治疗。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型治疗药物的出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中位生存率显著提高,从 3 ~ 4 年提高到7 ~ 8 年[4],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MM 目前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难治性疾病,预后较差且复发率高。
因此,进一步明确MM 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克服耐药性的新药以及新的药物组合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1 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前研究表明,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可引起恶性血浆细胞内蛋白质的积累,导致未折叠蛋白应激反应的激活和NF-κB 活性的降低,两者均诱导细胞凋亡[5]。
医学检验科住院医师:临床免疫学检验(题库版)
医学检验科住院医师:临床免疫学检验(题库版)1、单选用特异荧光抗体滴加在标本上,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A.直接法B.间接法C.夹心法D.补体结合法E.双标记法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直接法是用特异荧光抗体直(江南博哥)接滴加在标本上使之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方法。
2、单选被称为亲细胞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是()A.IgEB.IgGC.IgDD.IgME.IgA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IgE的Fc段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称为亲细胞抗体。
3、单选凝集反应是()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B.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C.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pH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E.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正确答案:E4、单选免疫球蛋白中与过敏反应关系密切的是()A.IgGB.IgDC.IgMD.IgEE.IgA正确答案:D5、单选实验:在琼脂板上相距5mm打双排孔,A排加入粗提纯人血清IgG,B 排加入兔抗人血清抗体,放入湿盒内,置37℃温育48h后,A排和B排之间可见多条沉淀线。
此免疫学方法为()A.单向扩散试验B.双向扩散试验C.絮状沉淀试验D.凝胶凝集试验E.双向凝集试验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双向扩散试验是抗原抗体在琼脂内各自向对方扩散,在最适当的比例初形成抗原抗体沉淀线,再根据沉淀线的位置、形状及比对关系,对抗原或抗体作出定性分析。
6、单选ABO血型鉴定用()A.玻片凝集法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C.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D.间接胶乳凝集试验E.免疫比浊法正确答案:A7、单选T细胞免疫缺陷选择()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B.免疫球蛋白检测C.RT-PCR技术D.黏附分子测定E.CH50溶血试验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细胞缺乏者其刺激指数降低,T细胞总数无明显减少而刺激指数降低表明T细胞不成熟。
抗cd3抗体的功能
抗cd3抗体的功能抗CD3抗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抗CD3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免疫细胞表面的CD3抗原,改变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并对免疫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抗CD3抗体的功能、治疗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旨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启示。
首先,抗CD3抗体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功能。
通过结合CD3抗原,抗体能够激活或抑制T细胞的活性,调节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因子产生。
这一功能使抗CD3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硬皮病等免疫介导的疾病中,抗CD3抗体可以通过抑制自身免疫攻击,减轻疾病症状和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抗CD3抗体还具有改善免疫耐受的作用。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被调节在适当的范围内,抗CD3抗体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选择性凋亡和免疫耐受细胞的增殖,实现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容忍。
因此,抗CD3抗体被广泛用于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组织病理等领域的治疗。
例如,在肾移植术后,抗CD3抗体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移植排异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和移植成功率。
此外,抗CD3抗体还被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中。
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监视,抗CD3抗体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一些研究表明,抗CD3抗体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但是,抗CD3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总体而言,抗CD3抗体作为一种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多种功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改善免疫耐受,抗CD3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和肿瘤治疗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疗效。
然而,抗CD3抗体的应用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预期,随着对抗CD3抗体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技术的改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将会更加准确和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抗人CD3单克隆抗体(CloneOKT3)
抗人 CD3 单克隆抗体(Clone:OKT3)
背景 CD3 是由四条不同的链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
在 哺
乳动物中,该复合物包含一条 CD3γ链,一条 CD3δ链和
两 条 CD3ε链。
这些链和T细胞受体(TCR)以及ζ链在T
淋巴细胞中产生一个活化信号。
CD3 抗体识别所有 T 细
胞,也就是说,它可以和70-80%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
65-85%的胸腺细胞发生反应。
该抗体识别的抗原的表位位
于 CD3 复合体的ε链。
该 OKT3 抗体可用于激活和扩增
T 细胞。
应用 体外 T 细胞的激活和扩增。
成份 溶解在 PBS 中,经 0.2μm 过滤制成的冻干粉。
内毒素水平 鲎试验方法检测。
内毒素水平<0.1EU/μg。
制剂 使用灭菌的ddH2O制备。
如果用0.5ml ddH2O溶解,
则抗体浓度为 1mg/ml。
贮存 -20℃~ -70℃贮存,避免反复冻融。
克隆:OKT3
货号: HYMAB-H003
包装大小:500ug
贮存: -20℃~ -70℃
制剂: 无菌ddH2O
特征: 人 CD3
Ig 类别: 鼠 IgG2a,kapa
使用建议:在体外人 T 细胞
活 化 时 建 议 使 用 浓 度
10-100ng/ml。
图 1. OKT3 激活 T 细胞对 CD28 蛋白
的表达
图 2. 抗-hCD3 抗体在刺激人 T 细胞增值能力
的生物学活性(4 天)
研究人员使用时需要对使用浓度进行优化。
CIK细胞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
CIK细胞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和发展现状姓名:吴建军摘要:CIK细胞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它能够同时表达CD3 和CD56 两种膜蛋白分子,[1]既具有T 淋巴细胞强大的杀伤活性,也具有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时的非MHC限制性。
与其他过继性免疫治疗细胞相比,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副作用小、对正常骨髓造血的影响轻微等优点,被认为是新一代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
关键词:CI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多重耐药肿瘤细胞非MHC限制性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居各种疾病的第2 位, 并且在我国仍呈现出上升趋势。
随着肿瘤对人类生存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应对肿瘤的治疗模式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肿瘤治疗的新药物、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其中细胞生物治疗已经初露锋芒,成为肿瘤生物治疗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继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 K) 、浸润肿瘤淋巴细胞( TIL) 及CD3 单抗激活的杀伤细胞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IK) 的杀瘤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CIK 细胞最早是1991 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chmidt Wolf 等[2] 首次报道,他们发现在多种细胞因子(INF-γ、CD3 单抗、IL-1α和IL-2)的作用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并大量增殖成为肿瘤杀伤细胞。
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 和CD56 两种膜蛋白分子,因此具有T 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
与其他过继性免疫治疗细胞相比,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副作用小、对正常骨髓造血影响轻微等优点。
因此, CIK细胞被认为是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1CIK细胞治疗肿瘤的优点1.1CIK细胞增值活性高通过INF-γ、CD3 单克隆抗体、IL-1α和IL-2诱导外周血或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生成免疫活性更大的CIK细胞,经过2~3周的扩增,CIK细胞的数量可达20~100倍左右,平均增加约25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8C 1 D 、 D(6+5 ) C 2 。 6 及 D 5
细胞 因子 分 泌 能 力 的测 定 : 别 于 培 养 前 及 培 分
试剂 : 因 重组 人 IN7 上 海 克 隆 生 物 高 技 术 养第 47 1 、3天取 细胞 , 分洗 涤 , 养 2 收 基 F , 、、0 1 充 培 4h后 有限 公 司产 品 ; 冈重 组 人 I., 国军 事 医学科 学 集 上 清 于一0c 存 。于 实验 完成 , 基 L2 中 - 7 。保 各例 患者 、 取样 各 院基础 所 及北 京 中化 生 物 技 术 研 究 所 联 合 研 制 产 点 的标本 收 集 完 整 后 , 用 E 1 应 LS A方 法 一 次性 定 量 品 ;D C 3单抗 , 占巴分 子免疫 中心 产 品 ; T 及 D S 测定 细胞 培养 上清 中 IN I-、N I-0及 I广 1 F M MO F 2 T F L1 L
了细胞 活化 的特 征性 标 志 。 同时通 过 动 态测 定 这 螋 MT" I法测定 细 胞增殖 能 力 。
标 志 , 识 了免 疫 细 胞 活 化 的动 态 过 程 现将 研 究 认 结 果 报告如 下 :
材 料与 方 法
细胞表型分析: 分别 于培养前 、 培养第 4 7 1 、 、、 0
维普资讯
Cf eo ilImmn 1  ̄njMirbo n i o .M 2 0 0 2,w 2.N 2 o3
.
基 础 免 疫 学
细 胞 因子 及 抗 一D 单 抗 对外 周 血 来自个 核 细胞 活 化作 用 C3
孙婧 陈红松 张毅 高 燕 王松 霞 李若冰 王 宇
产 品
统计 学 方法 : 采用 样本 均数 的 £ 验 。 检
结果 与讨论 1 n 组 细 胞 的生 长 特 性 : . M组 细 胞 培 养 l 3天 ,
外周 血 单个 核 细 胞 的 分 离 : 规 分 离 6例健 康 常 供 血者 的外周 血单 个核细 胞
细 胞 培养
增 殖近 3 0倍 ; s组细 胞 增殖 不 足 3倍 。M T增 殖 而 q 实验结 果表 明 : 组 的 A 值分 别 为 065及 0 31 2 , .2 .7 ,
通 讯 作 者 : 蜻 ( r i q 孙 F ol  ̄ a : 99 & u。 ) 9 @s 咖
1I' 抗 .D .I  ̄ 3 q C 3单抗 、I2联 合作 用诱 导 P MO M组细 胞 高于 s 细 胞 ( I B 组 P<0 0 ) 1 活化 : R MI 60捐节 P MC浓 度 为 2xl 细 胞/ 用 P 4 1 B 2 M 组 细 胞 分 泌 IN. . F 及 其 他 细 胞 因 子 的 能
m. I 加入 I — 0 / l F 2 0Um , N 0 作为第 0 , 天 置于细胞培养 力 : 组 和 s M 组分 泌 IN 的情 况 见 图 1 M组 细胞 F 箱 中 培 养 2 。加 入 I- 0U m , 一D 4h L2 1 0 / l抗 C 3单 抗 及 s组 细胞 分泌 I-0的 时相规 律 同 INy亦 于第 4 0 L1 F ., 2n , 续 培 养 . 第 4天 补 充新 鲜培 养 液 , 整 天达 高 蜂 , 2组 分泌 I-0的量 无 明 显差 异 . 5 继 至 凋 但 L1 分别
2 I. 独作 用 诱 导 P MC活化 : R MI14 . 2单 L B 用 P 60
调 节 P MC浓 度 为 2 0 细 胞/ l加入 I-, 0 / B x1。 m, L2 l0 U 0 m, I置于 细胞 培 养箱 中培养 , 为第 0天 。至第 4天 作 发 以后 培 养过 程 同 M组 本实 验组 作 为单 因子 活化
免疫 细胞 组 ( 以下 简称 S ) 组
基金项 目: 家 自然科学 基 金重 点 资助坝 日( 9 ̄40 ; 国 38 2 国家
哪- ・ 资助项 目( 19040) 家 6. G995 l ; 6 83资助项目c 1 胛 ) ' 1 Ⅲ 啦.
作肯单位 : 4 1 4北京大学 凡民医院肝 病研究所 ∞。
细胞 浓 度 为 1 细胞 / l同 时 补 充 I. 0Uml 为 (4 . m, L21 0 / 。 0 66 8±282 ml (2 . 8 ) 及 48 5±5 .5 p/ ̄ 7 8 ) gm ; 以后 每 3天补 充 新 鲜 的 培 养液 及 I- 0U m . L21 0 /1至 E I O L A方 法 未测 及 I-、 厂 S L2Ⅱ 4或 T FⅡ的分泌 N. 第 1 天 收 获全 部 细 胞 本 实 验组 作 为 多 因子 活化 3 免 疫细 胞组 , 文简 称 M组 。 下
细胞 增 殖 能力测定 : 第 04 7 1 、3天用 台盼 于 、、 、0 1
探 讨 联 合应 用 IN I- 抗 一D F L2及 C 3单 抗 对 分
并 推 离白 健康供血者 的外周血单个核 细胞 (B C 在 体 蓝 拒 染 法 计 数 细 胞 浓 度 , 计 量 液 量 . 算 细 胞 总 PM ) 外 的诱 导 活化作用 , 以单独应 用 I- 作 比较 , 析 数 。取 6例 供 者 第 7天 的 M 组 及 S组 细 胞 , 用 并 L2 分 采
均 为 美 国 Sg i ma公 司 产 品 ; IC或 P F T E标 记 鼠抗 人 4的含量 。
C 3、D 、D 、 D 5 C (6+t)均 为 美 国 B D C 4 C 8C 2 、D 5 6, D公 司产 品 ; 细胞 因 子定 量 试剂 盒 为美 国 E dgn 公 司 n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