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利和公益之间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实践
社会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实践社会企业在近年来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以及实践是目前许多社会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企业的定义、目标与特征出发,分析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最后探讨社会企业实践的几个方面。
一、社会企业的定义、目标与特征社会企业又称社会企业家、公益企业,是指在商业化活动的基础上,主要致力于社会公益和社会贡献的非营利组织。
社会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让商业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
社会企业的特征也比较明显,既具有社会目的性,又具有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性;既有一定程度的经营性盈利,又具有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回报。
二、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三个方向:市场化道路、慈善道路和自给自足道路。
1. 市场化道路市场化道路是社会企业发展的一条主流路径,主要通过为社会提供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市场化道路,社会企业应该重视原创性、参与性、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平衡,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创新等发展战略。
2. 慈善道路慈善道路是社会企业亦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备选路径,其主要通过捐赠接受者来实现社会效益。
尽管慈善道路并不直接追求商业利益,但是慈善模式却需要企业拥有高效的财务管理能力,保证资金运作的无风险与透明度。
3. 自给自足道路自给自足道路是社会企业的一种实验性发展路径,主张自力更生、内部可持续发展。
该发展路径要求企业自负盈亏、独立维护内部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发展和自主开发与掌握核心技术。
而针对自给自足道路的发展,企业应当为自身有点、有缺陷、需要改进的问题做好准备。
三、社会企业实践的几个方面1. 组建与培育团队团队是社会企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在实践时要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培育。
不仅要拥有在商业领域和非营利组织领域均拥有经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让团队更加的紧密。
企业社会责任 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践行与担当的典范案例》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时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 CSR)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应肩负起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通过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还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下将为大家呈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展示企业在不同领域的担当与作为。
一、苹果公司: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苹果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在环保方面,苹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
公司致力于推动电子产品的可持续设计和制造,通过优化产品的材料选择、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苹果在其产品中大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如回收铝和木材等,减少了对传统矿产资源的依赖。
苹果还积极推动供应链的环保转型,要求供应商采用环保生产工艺,共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
在能源管理方面,苹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司在全球的办公场所和数据中心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目前已经有多个数据中心实现了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
苹果还通过研发节能技术和优化产品能效,鼓励用户节约能源,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除了环保,苹果在社会责任领域还关注员工权益和社区发展。
公司致力于提供公平、安全和尊重员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苹果通过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教育、扶贫等公益项目,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苹果与一些教育机构合作,推出了针对青少年编程教育的项目,激发了年轻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苹果公司通过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不仅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尊重,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引领着科技行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不断前行。
二、星巴克:关爱社区与员工的典范星巴克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探析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探析作者:周超玥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3期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暴露。
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社会问题社会自我承担与调节。
近年来,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政府与私营部门,又区别于非营利组织的新兴社会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了解。
并且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作为社会治理的创新主体角色,通过怎样的路径选择来参与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企业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社会企业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转型、政府引导与企业自发三大路径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主体之一。
关键词:社会企业社会治理发展路径一、社会企业的概念社会企业起源于西方国家,一般认为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的社会经济概念。
但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可,大致可分为欧洲和美国两派较为不同的概念界定。
在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社会企业是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其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
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处于纯慈善与纯盈利之间,即处于非营利组织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多元混合连续体,其最终以促进社会事业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
在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方面,我国学者与欧美的研究本质上是一致的,大致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从社会企业的混合体特征角度,王名等把社会企业定义为“致力于社会创新,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企业”,他们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公益和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重属性、双重特征的社会组织。
社会企业定义
1.社会企业的概念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在1998年提出[1],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已在各国得到一定的实践,但在学术界还未对社会企业形成统一的定义。
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
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
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
而由于各地域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对社会企业的理解也因此不同。
以下是本文列举的具有对社会企业理解的代表性的定义。
1.1欧洲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s)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交叉组织(crossroad),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workers’ co-ops)及使用者合作社(users’co-ops),而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production oriented NPOs)及倡议型非营利组织(advocacy oriented NPOs),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
同时,欧洲委员会下的社会企业网络(EMES),也设定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它们是:由一群公民首创;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2]。
英国政府将社会企业定义为“拥有基本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这的利益为动机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都再投入到企业或社会之中。
”英国社会企业的代表机构—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UK-based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认为最简单的社会企业定义为“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同时在实际操作层和学者之间对于社会企业的准确定义也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分歧。
社会企业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基于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考察
总第245期‘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9期社会企业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基于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考察邱一鸣㊀杨宏山[收稿日期]㊀2023-04-19[作者简介]㊀邱一鸣(1994 ),男,陕西安康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宏山(1971 ),男,安徽全椒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㊀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20XN1022) 政策试验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㊂[摘㊀要]㊀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既要理清政府与市场㊁社会的责任边界,也要构建政企合作机制,保障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具有可持续性㊂社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须遵循公益㊁商业和合作的逻辑;政府需要区分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助力社会企业扎根社区提供养老服务㊂基于北京市的案例研究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养老驿站实行公建民营㊁政府补助的模式, 物业+养老 实行政府规划㊁企业运营的模式,前者侧重于解决高龄㊁独居㊁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难题,后者的适用范围更广泛,可覆盖社区所有老年人㊂养老驿站与 物业+养老 模式相结合,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㊁多层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㊂[关键词]㊀社区居家养老;养老驿站;养老保障;社会企业;政企合作[中图分类号]㊀D669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3)09-0095-08[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30908㊀㊀一㊁引言㊀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与2010年相比,规模增加了7181万人,占比上升了4.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㊂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㊂但随着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单独依靠家庭难以承担老年人晚年照料的责任,亟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为单位,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和日托服务㊂据此,本文基于社会企业的目标定位,提出社区养老服务的政企合作机制,并结合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政企合作的两种模式及功能定位㊂㊀㊀二㊁文献述评㊀㊀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构建社区居家59‘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9期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中国的现实课题㊂2017年,国务院印发‘ 十三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即 居家为基础㊁社区为依托㊁机构为补充㊁医养相结合 ㊂国家 十四五 规划进一步提出, 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㊂养老保障既包括经济支持和保障,也包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㊂俞贺楠等提出,随着核心家庭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结构形式,家庭养老的资源供给逐渐弱化,人们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逐渐增多㊂[1]社会化养老将原来由家庭承担的部分养老功能转移出来,由营利机构或社会组织承担养老服务功能,如提供家政㊁康复治疗㊁陪同就医等服务㊂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家庭已经难以单独承担起老年人晚年照料的责任,社区对居家养老的支持能力亟待提升㊂一些研究者通过解析社区养老服务的属性,试图廓清政府与市场㊁社会的责任定位㊂一种观点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界定为 政府为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公共产品 ,认为它属于 基本公共服务 的范畴,提出政府应主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致力于推进结构均等㊁过程公平㊁结果可及㊂[2]与这种公共产品属性的理解不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混合属性㊂罗津将社区养老服务分为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提供的专业服务两类,提出由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由养老机构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㊂[3]有研究者提出,政府要夯实基本养老公共服务责任,构建 菜单式 的内容体系,市场化养老服务则要引入专业化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供给㊂[4]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有研究者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提出引入社会企业运作方式,运用商业策略协助解决社会问题㊂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福利是多方贡献的产物,国家㊁市场㊁家庭都是福利的供给方,每一方对其他方都有贡献,三者共同构成了 福利三角 ㊂[5]也有研究者将志愿组织纳入福利供给主体之中,提出社会福利的四方主体,即国家㊁市场㊁家庭㊁志愿组织㊂[6]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倡导多元化的福利供给机制,主张政府要 多掌舵少划桨 ,政府主要承担社会福利的规范者㊁购买者㊁管理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尽可能地让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养老服务㊂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提出将社会企业模式引入养老服务领域㊂李静认为,社会企业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营相结合的产物,它介于公益和营利之间,兼有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属性,属于一种复合功能的组织机构㊂[7]邓汉慧等指出,社会企业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是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有助于化解政府提供养老服务内容单一㊁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现实困境㊂[8]钟慧澜和章晓懿认为,社会企业具有双重属性,它既通过市场化途径利用资源,也通过非市场手段筹集资源,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㊂[9]这种社会企业的性质定位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将这一思路落到实处需要制定行动路线,评估并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㊂邓汉慧等指出,目前中国社会企业发展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㊁专业化人力资源短缺㊁公共部门认知偏差等问题,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㊂[8]吴宏洛提出,政府对社会企业提供的法律㊁税收㊁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有限,制约了社会企业的健康成长㊂[10]鉴于中国社会发展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社会企业的性质定位,提出构建政企合作机制,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企业,区分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不同属性,政府提供差异化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运营效率,保障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具有可持续性,从而弥补 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志愿失灵 ㊂69社会企业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 基于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考察㊀㊀三㊁社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行动逻辑㊀㊀社会企业是近年来在社会服务领域关注度较高的一个概念㊂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中,社会企业被界定为 任何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私人活动,它依据的是企业战略,但其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且它具有一种为社会排挤和失业问题带来创新性解决办法的能力 [11]㊂社会企业是针对服务供给的政府失灵㊁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现象,通过创新企业运营模式,从而兼顾公益使命和商业目标,以期解决社会经济问题㊂近年来,在贫困救助㊁失业帮扶㊁环境保护等领域,一些事业单位㊁非营利组织转型为社会企业,提升了公益性服务的可持续性,正在成为社会服务供给的新模式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㊁养老服务惠及面有限的背景下,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点,培育扎根社区的社会企业,可为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㊂首先,社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秉持增进社会福利的公益逻辑㊂社会企业以追求公共利益㊁解决社会问题㊁实现社会价值为目的,它借助经济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致力于完成政府机制㊁志愿途径无法达成的社会福利㊂[12]营利性企业也会承担社会责任,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基本的定位㊂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它凸显了公益的价值诉求,并内化于企业战略及文化之中㊂社会企业的公益定位,构成了对政府失灵㊁市场失灵㊁志愿失灵的重要补充㊂社会企业提供服务需收取费用,这种收费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要保障财务可持续平衡㊂其次,社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遵循市场化运营的商业逻辑㊂社会企业引入市场化机制,采取企业化运营手段,运用商业逻辑来改造传统非营利组织,让政府从社区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养老服务的规划者㊁购买者和监管人㊂这种商业化运营模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助老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㊂运用商业逻辑提供养老服务,也有利于培育养老机构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运转㊂最后,社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遵循契约导向的合作逻辑㊂社会企业由地方政府㊁社会投资人㊁社会团体㊁员工㊁用户等共同投资,其产权具有混合属性㊂[13]社会企业的决策权不完全取决于投资或股权比例,受影响的人群拥有参与的权利,以维护公益的价值定位㊂[14]社会企业的利润分配需要遵守契约规定,大多数利润用于扩大服务供给,只有部分利润可按照约定进行分配㊂对于社会企业的运作及行为导向,政府需要通过规制㊁补贴㊁税收㊁购买服务等手段进行引导㊂[15]㊀㊀四㊁政企合作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路径㊀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在中国城市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㊁独居老人㊁失能老人所占比重持续上升㊂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更为人性化,也更能给人带来归属感㊂[16]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他们本能地抗拒着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㊂当前,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㊂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居家养老约占90%,社区养老占6%,机构养老占4%左右㊂受土地㊁场地㊁资金等条件限制,社区养老服务所能提供的床位十分有限㊂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讲,居家养老需要社区提供日托服务,然而,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对日托服务需求并不强烈,如果日托人数过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就难以维持下去;老年人突然发病也需要有人陪护就医,如果缺少社会机构提供对接,那么就会出现居家养老服务链条断裂的问题㊂打破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局,政府既要通过政策规划和激励手段,调动市场主体提供社区养老79‘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9期服务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养老㊁健康和医疗领域,促进 医 养 护 有效衔接,也要推进政企合作,通过提供场地㊁财政补贴㊁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社会企业,同时加强常态监督,确保企业运行遵循社会效益导向㊂第一,通过政策规划手段,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㊂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的成本支出要低得多㊂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其前提是社区须拥有必要的养老服务设施㊂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公共房屋和设施供给不足,养老服务设施更是捉襟见肘㊂政府需要出台支持性政策,协调多方主体,清理㊁整合闲置房屋和设施,增加养老服务用房供给,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点,为企业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老旧小区增设无障碍通道,加装电梯,进行适老化改造;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老年服务中心,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取服务;等等㊂第二,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助力社会企业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㊂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㊁社会㊁家庭的责任边界,明确哪些服务应当由政府提供,哪些服务应当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㊂对于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事项,如社区养老服务数据收集㊁养老公用设施建设㊁老年人危急救援㊁养老服务监督㊁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㊁困难老人助餐㊁独居失能老人照料,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社会企业提供服务㊂社会企业与社区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它们扎根社区,提供全托㊁日托㊁助餐㊁助浴㊁助洁㊁助急㊁助行㊁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在小区就能获得养老服务和医疗照护㊂对于高龄㊁独居㊁失能的困难老年人来讲,服务收费机制无法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可帮助社会企业降低成本,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运营㊂[17]政府还可通过发放消费凭单的方式,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㊂第三,推进政府与物业企业合作,依托物业企业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㊂当前,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中,物业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接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物业服务,并接受居委会交办的很多事务㊂物业企业聘有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市场化运作,具有专业化和高效率的优势㊂与居委会相比,物业企业与居民联系更为紧密,交流更为频繁㊂对于商品房小区来讲,物业企业已经成为小区治理的关键行动主体㊂2020年12月,住建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提出推行 物业服务+养老服务 模式,要求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点,鼓励物业企业设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部门㊂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些老旧小区的物业企业已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供助餐㊁助浴㊁助医等养老服务㊂为保障物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可持续运营,政府可通过社会企业认证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物业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委托其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项㊂第四,建设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构建便捷的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机制㊂建设社区养老信息平台,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㊁健康状态㊁养老需求㊁就医诊疗等数据纳入信息系统,可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基础数据㊂依托物联网㊁智能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自动值守㊁安全监护㊁应急响应,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㊂通过政企合作方式,开发社区家政服务平台,对加盟服务商进行资格审核㊂针对高龄㊁独居㊁失能老人的特殊服务需求,可开发专门的养老服务呼叫系统,针对老年人的助餐㊁助浴㊁助洁㊁助医等服务需求,可提供 点菜式 预约服务㊂[18]㊀㊀五、社区养老服务政企合作案例分析㊀㊀自2016年以来,中国国内很多城市探索了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北京市连续5次入选国家民政部㊁财政部主导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名单,先行先试,积累了大89社会企业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 基于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考察量先进经验㊂本文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的养老驿站㊁劲松街道的 物业养老 模式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剖析二者的运营模式及适用对象㊂(一)北京市小关街道养老驿站模式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辖区内现有常住人口6.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3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0%,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2910人,9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279人㊂该辖区内老旧小区较多,人口老龄化严重, 95%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较大㊂对于高龄老人㊁独居老人㊁失能老人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居家养老需要社区提供托管和助老服务㊂为满足高龄㊁独居㊁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政府扶持下,小关街道办事处于2018年在辖区内设立了首个养老驿站㊂目前,该地区共有4家养老驿站,提供日常托管床位50余张㊂本文以G社区养老驿站为例进行分析,该驿站的建筑面积为360多平方米,现有20多张床位,配有助老器械㊁图书阅览区和餐厅,向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全托㊁日托㊁老年餐桌等养老服务㊂该驿站负责对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困难老年人,提供日常帮扶㊁应急护理㊁心理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㊂G社区养老驿站由小关街道办事处通过招标方式,选择龙振养老服务中心负责运营,采用公建民营方式,由街道办事处确定社区养老兜底保障的服务事项,提供服务对象名单,明确服务内容㊁项目分类和补贴标准,小关街道根据合同约定的项目分类和补贴标准,按季度向提供服务方拨付补贴㊂对于社区居家老年人,该驿站提供日间照护㊁器械租借㊁助餐㊁助浴㊁助医㊁助洁㊁养生指导㊁心理慰藉㊁文化娱乐㊁失智筛查㊁功能训练㊁夜间陪护等服务㊂为满足居家养老的就医服务需求,小关街道还与辖区内一所医院签订了协议,委托该医院提供养老就医服务,双方约定补贴标准,街道根据实际服务量,向医院拨付经费补贴㊂这种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模式增加了养老服务资源,拓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得到高龄㊁独居㊁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好评㊂(二)北京市劲松街道 物业+养老 模式为满足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近年来,一些城市社区开始探索 物业+养老 模式,产生了较好的初步效果㊂本文选择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B社区 物业+养老 模式进行分析㊂该社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现有居民3600多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接近4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很大㊂为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2020年10月,该社区物业企业设立了养老服务项目部,试行 物业+养老 服务模式,发挥物业企业扎根社区㊁贴近居民㊁快速响应的优势,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家园,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㊂B社区设立养老服务项目部后,任命了5名养老 领事 ,实行 领事 包楼包户制,每人对接近200户老年人家庭㊂养老 领事 从走访高龄㊁独居㊁残疾老年人入手,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㊂通过分析反馈意见,物业企业制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清单,包括助动㊁助餐㊁助洗㊁助洁㊁助便等内容,确定每项服务的收费标准㊂老年人只要有需求,可随时联系包楼 领事 ,由其负责对接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承诺的时间内提供上门服务㊂对于清单外的服务需求,养老 领事 联系第三方机构予以响应,保障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㊂试行 物业+养老 服务后,物业企业与社区老年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老年人普遍反映生活更为方便了㊂在入户走访中,物业企业发现,不少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不便㊂面对这种情况,物业企业招募社区志愿者,利用社区会客厅场地,向有需求的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介绍如何使用手机APP软件在线支付㊁购物和打车,让老年人也能跟上潮流㊂针对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物业企业邀请有关专家进99‘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9期入社区,讲授简单实用的健康知识㊂与机构养老相比,老年人更愿意接受 物业+养老 的服务模式㊂这种养老方式以物业企业为依托,老年人居家就能享有社区养老服务,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多样化选择㊂与机构养老相比,物业企业提供居家托管服务的收费标准要低得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则根据清单或约定收取费用㊂可以说, 物业+养老 的服务模式既可满足老年人的紧急求助需求,也可减少子女的后顾之忧㊂(三)两种模式的运营机制及适用性分析上述两个案例展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同供给模式,公共部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表1)㊂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区分服务项目的不同属性,厘清政府职责定位,有针对性地培育社会企业,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㊁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㊂养老驿站模式实行公建民营㊁政府补助的运营安排,它由政府提供场地和财政补贴,支持社会机构投资兴办养老驿站,社会机构负责养老驿站的项目运营,公共部门免费提供场地,根据服务流量㊁托养流量提供财政资助或补贴㊂北京市自2016年成立第一家养老驿站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1000多家社区养老驿站㊂北京市政府对养老驿站运营提供扶持,具体包括:根据服务流量㊁托养流量提供财政补贴;对承接多个养老驿站㊁实行连锁经营的服务表1 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比较养老模式养老驿站模式 物业+养老 模式运作机制公建民营政府补助政策规划企业经营政府角色政府提供补贴政府提供场地政企签订协议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政策规划制定基本标准引导企业发展推进设施布点服务对象高龄㊁独居㊁失能老人小区所有老年人商,政府根据连锁机构的数量提供连锁补贴,保障其可持续运行;养老驿站的水电气热收费实行与居民用户同价㊂养老驿站模式致力于解决高龄㊁独居㊁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难题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身边无子女㊁无亲属的高龄老年人提供了养老保障,解决了社区无法单方面化解的难题㊂然而,养老驿站模式也存在着问题,即大多数养老驿站都依赖于财政补贴,离开了政府支持,养老驿站就会面临着难以为继的问题㊂另外,养老驿站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㊂物业+养老 模式实行公共部门引领㊁物业企业运营的机制,由政府制定政策规划,引导物业企业进入社区居家养老领域,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㊂在 物业+养老 的模式下,政府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基本标准,引导居住区增加养老服务用房供给,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点;物业企业提供助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服务清单,明确收费标准㊂社区养老服务收支进行单独核算,政府履行社区养老服务监管职责,促使物业企业明码标价,遵循诚实信用㊁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经营㊂与养老驿站相比, 物业+养老 模式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可覆盖具有养老服务需求的所有老年人㊂首先, 物业+养老 模式可精准对接老年人的日常服务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 点菜式 的便捷养老服务;其次,这种模式也可对接高龄㊁失能㊁独居空巢老人的特殊服务需求,建立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最后,这种模式还能够满足物质条件较好家庭的品牌化养老服务需求,支持物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与大型商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养老产业联动㊂㊀㊀六㊁结论与建议㊀㊀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单独依靠家庭难以承担高龄老年人的生活照护需求,001。
中国社会企业的现状
中国社会企业的现状、浅析及其发展战略一、引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体制弊病引发的社会矛盾以及福利国家的失败,促使众多国家纷纷转而寻求摆脱市场失灵、政府失效的第三条道路。
在此过程中,兼具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社会企业”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潮流。
目前,已有十五个国家将扶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上升至法律层面,如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韩国等,日本也正在积极拟定与社会企业相关的政策。
各国对何为“社会企业”缺乏统一理解,一般认为,社会企业是指追求社会公益目标并为此创造经营性收入的组织,通过其产品、服务或雇佣弱势群体服务于公共利益。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会企业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1. 国别性: 社会企业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与路径选择的不同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差异性与特殊性。
欧洲的社会企业以社会目标为重心,美国的社会企业则在利润分配上受到更多限制,而韩国的社会企业需要根据《社会企业育成法》获得政府的认证,运营环境更为严格。
2. 混合性: 社会企业经营目标介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之间,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还致力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界限并不明确。
3. 阶段性: 在发展初期,社会企业主要由传统非营利组织( NPO) 转型而来,资金来源偏重于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
随着社会企业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以及逐渐增加的资金缺口压力,为了维持组织运营,社会企业开始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更多的商业运作,并逐步迭代到更高级的阶段。
成熟的社会企业能够通过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维持稳定的资金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社会企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落后于欧美韩日等国,相较同时期引入社会企业概念的韩国和日本,存在着概念模糊、认知度低等问题; 对比西欧各国的强力推动,政府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长期滞后,导致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迟缓且难以形成规模。
文章对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社会企业国际比较研究及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甚么是社会组织
什么是社会组织整理●顿德双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外的,以非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切志愿团体、组织或民间协会。
联合国关于社会组织的定义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
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上、监督政府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
它们提供分析结果和专门知识,充当早期预警机制。
社会组织涵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扶贫、环保、弱势群体保护等许多方面,主要包括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基金会等。
在利益多元化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体制里,社会组织是在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起到沟通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平衡社会利益冲突、协调各方行为的“中介作用”的组织。
社会组织的特征?虽然社会组织包含了形形色色的组织,但社会组织在学术界具有六个共同认可的特征:1、组织性。
即组织内部有一套规章制度、负责人,以及经常性活动的开展。
纯粹的非正规的、临时聚在一起的人不能被认为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
2、民间性。
社会组织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政府官员主导的董事会领导,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组织不能接受政府的资金支持。
3、非营利性。
社会组织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社会组织可以盈利,但所得必须继续用于组织的使命,而不是在组织缔造者中进行分配。
4、自治性。
社会组织能控制自己的活动,并有着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
5、志愿性。
无论是实际开展活动,还是在管理组织的事物中均有显著程度的非强迫性的志愿参与,特别是形成由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和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
6、公共性。
社会组织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是:扎根于社区、权力双向或多向流动且独立运作的组织,其建立不是行政命令式,而是具有较强的志愿性。
社会组织有哪些功能和作用?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有:1、利益协调功能。
社会组织可在政府与公民之间、与社会之间、与企业之间等搭建沟通、了解的平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化解社会矛盾,降低政府的利益调节成本。
社会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社会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分析一、社会企业概述社会企业,是一种非营利性质的企业形态,其在商业模式、盈利手段及决策方式等方面和传统企业相似,但它所追求的目标,并非只有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
社会企业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将社会公益和商业利益融合起来,在发挥企业商业化运营能力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的回报。
社会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社会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1. 社会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社会企业在经济、教育、环保、健康等方面,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与传统的慈善机构不同的是,社会企业不仅仅是提供资金帮助,还包括推动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创新,支持和拓展了多元化创新解决方案,使得社会公益能够更长久、更有规律并产生在更多的领域内,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例如传统的扶贫救助机构不仅仅是为穷人发放救济品,而是通过生产物资解决穷人的生活问题,实现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
2. 社会企业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方面的作用社会企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社会治理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的城市管理中,社会企业的角色更为明显。
社会企业可以为城市提供各种组织服务,包括园区管理、销售服务、交通管理等,为城市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提高了城市形象。
此外社会企业可以与政府和社会伙伴合作,以创新和高效的方式实现公共事务和任务完成。
社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缩小了市场营销中的空间,而且使城市经济实现快速科学发展的环境和基础。
3. 社会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社会企业的发展还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企业的盈利模式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服务社会”,而社会企业的盈利模式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而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的模式使得社会企业从利润到服务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和关注,同时也激励了社会企业在经济上的发展。
这种模式的鼓励和之后的发展也直接促进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加速经济发展。
4. 社会企业在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作用社会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企业对社会公益的贡献
社会企业对社会公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开始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
这些企业不仅以盈利为目标,更以对社会的回馈为使命。
他们不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示了社会企业的独特魅力,而且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社会企业的贡献以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创造和提供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创新经营模式,追求不仅仅是经济回报,更注重社会价值和环境保护。
社会企业往往以解决贫困问题、推广可再生能源、开展教育培训等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商业机制和创新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带来持久的影响力。
二、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社会企业在关注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了更多关怀。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职业培训、就业机会、健康保障等,为失业者、残障人士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帮助。
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公平的薪酬机制,社会企业为这些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三、推动社区发展和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在地方社区的推动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为当地社区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环境、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推动社区发展。
与此同时,他们鼓励社会创新,激发社区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社会企业成为了社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帮助社区解决了许多问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支持和便利。
四、促进广泛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企业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和宣传活动,促进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他们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并通过实际行动影响更多人。
社会企业的公益活动不仅能够解决具体问题,更能够唤起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五、引导商业道德倡导社会责任作为商业行为与公益事业的结合,社会企业通过自身的运作模式和商业行为,引导商业道德的倡导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他们强调商业与公益的结合,揭示商业活动在发展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社会企业与慈善组织的合作模式
社会企业与慈善组织的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合作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社会企业以商业运作为主要手段,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的推动。
而慈善组织则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效果。
首先,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社会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
慈善组织则具备丰富的公益资源,包括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可度等。
通过合作,社会企业可以利用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而慈善组织则可以借助社会企业的商业资源,扩大公益事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提高双方的综合实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社会企业在商业运作方面具有专业的经验和能力,慈善组织则在公益事业的推动和管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实现优势互补。
社会企业可以借助慈善组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升公益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慈善组织则可以借助社会企业的商业经验和管理能力,提升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优势互补不仅可以提高合作的效果,也能够推动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长期发展。
此外,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合作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企业以商业运作为主要手段,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关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慈善组织则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福利。
通过合作,社会企业可以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融入商业运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慈善组织可以借助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验,提高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影响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通过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可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社会企业与慈善组织的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双方的共赢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企业与社会公益
社会企业与社会公益社会企业是指以追求社会使命为目标,并通过商业模式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企业形态。
社会公益则是指为了社会的福利、改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
社会企业和社会公益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企业的定义与特点社会企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通过商业模式运营的企业形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社会使命:社会企业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其经营目标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润,更注重创造社会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
2. 商业模式创新:社会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通过与商业运作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使命,以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经济与社会双重回报:社会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回报。
二、社会企业的作用与意义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应对环境、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社会创新:社会企业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解决社会问题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倡导社会创新的理念。
3. 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企业既关注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价值的创造。
通过商业运作,社会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4. 促进社会参与:社会企业鼓励社会参与,通过吸引社会资源和力量的参与,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公益的定义与形式社会公益是指为了促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
其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教育公益: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升社会教育水平,促进普及教育和职业培训等。
2. 环境保护公益:推动环境保护,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健康医疗公益:提供医疗资源和服务,改善医疗条件,推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等。
社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社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1. 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企业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经营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社会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以实现双赢。
2. 社会企业的定义与特点社会企业是一种有限责任公司,在商业化的模式下追求社会效益,并将其作为经营目标之一。
社会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社会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盈利,还包括社会价值的实现;其次,社会企业通常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而成立的,比如环境保护、扶贫等;最后,社会企业的经营模式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
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社会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
经济效益可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等;社会效益则衡量企业对于社会问题解决的贡献程度、社区建设等。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实现。
而社会企业则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通过商业化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4. 实现双赢的策略(1)商业模式创新社会企业可以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例如,通过与传统企业合作,共同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有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解决社会问题。
(2)社会投资与公益资金支持社会企业可以通过吸引社会投资和获得公益资金的支持,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社会投资者通常会注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而不仅仅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获得公益资金的支持也可以使社会企业在经济上更加可持续发展,并提供更多的社会价值。
(3)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社会企业可以与其他相关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通过合作,社会企业可以借助其他组织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和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社会企业与社会公益
社会企业与社会公益社会企业与社会公益:创造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社会企业作为一种结合商业经营和社会公益的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社会企业以追求社会影响力为首要目标,通过商业运营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共赢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社会企业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企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既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又能够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的是,社会企业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而非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
例如,一家社会企业可以选择在农村地区开展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收入,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企业既可以获取利润,又能够改善社会公益事业的状况。
社会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社会企业更加注重与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
社会企业通常会定期与消费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将这些反馈融入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中。
此外,社会企业还鼓励公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区支持等方式激发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
除了直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来推动社会进步。
非营利组织通常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专业的服务能力,而社会企业则具备商业化运营的经验和渠道优势。
通过合作,社会企业可以借助非营利组织的力量,更好地实现社会目标。
例如,一家社会企业与环保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环境保护项目,既可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又能够提高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实现双赢局面。
社会企业的出现为传统商业模式注入了一股创新的风潮。
传统商业模式通常以追求利润为核心,而社会企业则更加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企业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解决了传统慈善的单一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
相比之下,社会企业更加注重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将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结合起来。
在营利和公益之间的社会企业
部 分 组 织 成 本 转 移 到 小 组 ,从 而减 少 了交易成本 和信 息不对称 的状况
31
案例二 :
教 i : 凋络 j r 引 Y i
教 师 支持 网络 ( h e c e S pe t e w r )是 T e T ah r u p r N to k
以一 个 慈善 基金 为起 点 的项 目,该 项 目在 19 — 9 9年 9819 对 英格 兰与威 尔斯 地 区设 立 了电话 咨询 、协助等针对教 师 以及 实 习教 师的各项服务。大约在 同时 ,他们发现组 织有 营利的需求,因此,在不久之 后就建立 了一个叫职业生涯 支持 ( o k f S p e t W r 1 e u p r )的社会企业 ,该企业帮助教 i 育界 的 员工争取 个人福 利 ,使 得工作 时 身心可 以平衡发
按 现 代 经 济 学 原 理 , 经 济 组 织 最 基 本 的 生 存 目的 ,
是实现企 业的利润最 大化 ,实现股 东投 资回报最 大化。世 界基本 的银行原理表明 ,“ 你越有钱 , 能贷到 更多的款 。 越 ” 反之 ,“ 如果你没有钱 ,你 就贷 不到款 。 同样 ,对于尤努 ” 斯 的格莱珉银行来说 ,它的生存 同样要遵循企业利润最大
从社 会 底 层推 动 经 济和 社 会 发 展 的努 力 。仅 3 年 的 时 间 , 0
尤努 斯就 在 孟加拉 4 6 0个村 庄 中建 立 了 1 7 62 7家银 行, 2
服 务 6 9万借款人 。格 莱珉模式颠覆 了几 百年银行业的法 3 典, 借贷给无抵押 担保 的穷人 , 同时能够赢利 , 可持 续发展 。
在商 业模 式 上,格 莱珉面对 两个 问题 :一 是穷人 没 有抵押品 ,风险如何控 制?二是单笔贷款金 额小,放贷 成
社会企业:公益VS盈利
社會企業:公益VS盈利作者:来源:《澳门月刊》2016年第05期在常人眼中,社會企業似乎就是單純的扶植弱勢群體,吸收弱勢人士就業,是一個純粹的慈善機構,至於該企業是否盈利並未有多少人去關心。
本刊邀請四位受訪者一起分享:作爲一個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是重在盈利還是重在公益?二者究竟誰更重要?周惠儀總幹事所服務的澳門扶康會,目前旗下有心悅洗衣房、喜悅市場社會企業以及剛剛開業的喜悅閣,藉聘用殘疾人士和智障人士,以期給予殘疾人士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並從工作中獲得個人的尊嚴和社區認同。
在她看來,公益和盈利兩方面都一樣重要,需要平衡地發展。
社會企業本身是一家自負盈虧的公司,賺錢才能持續營運。
但它還是要承擔起自身的社會目標,透過社會企業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站在扶康會的角度來看,最主要就是解決殘疾人士就業問題,這就是扶康會的社會目標。
扶康會的社會企業在發展的起步階段,接受了政府的啓動資金支持,但至今政府也沒有後續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了。
對於政府是否應該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她認爲是不必要的,社會企業同樣需要靠自身努力來提高發展的積極性。
不過政府可以通過其他的政策來給予一定的支持,以及配合社會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援。
劉秉權助理課程主任認為,社會企業的精神就是應該著重其社會目標的,不能如同投資者一味只追求盈利。
這並不是說盈利不需要考慮,所賺到的錢還是應該用來支持和改善社會企業繼續發展,現在澳門一般所謂的“社會企業”是以政府補貼為主要收入來源,並沒有達到最早期設立社會企業的原意。
早在70年代,原創者設立社會企業本身是希望能夠投放資源去協助一些貧困的、有需要的或者是弱勢的群體,能夠自給自足改善生活水準與質量。
在這種觀念裡面如果不追求盈利就沒辦法持續發展,因此盈利是一定要有的,只不過與一般企業的盈利概念有所不同。
社會企業最理想的目標是自負盈虧,但這是需要商業的模式才能真正做得到。
現在澳門及臨近的香港,大部分社會企業都是以非商界人士爲主,可能有技術沒有營運的概念、缺少商業管理,導致自負盈虧有困難。
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从英国兴起的企业型态,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
概括而言,社会企业就是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者社会。
与一般其他私有企业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的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而运作。
此概念于中国大陆通常称“福利企业”。
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
社会企业(英文:social enterprise),是这样的一种企业,它将商业策略最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和环境生存条件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
社会企业可以是营利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的,并且,它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共同合作模式、成熟的组织构架、非独立实体、[1]社会商业或者慈善组织。
[2]许多商业企业试图认为他们自己具有社会目标,而对于这些目标的投入是以最终将其使企业获取更多财政价值为目的的。
相反,社会企业与之不同,他们的目的不是对投资者提供任何利益回报,除非是那些他们认为最终可以使他们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的部分。
由于这个概念的慈善性根源来自美国,同时伴随着在英国,欧洲和亚洲的共同发展,因此它具有混合的且有争议的传承。
[3]在美国,这个概念伴随着‘通过交易做慈善’,而非‘做慈善的同时做交易’。
在其他国家,相比于慈善事业,更明显地侧重于社区组织、重要的且相互关系的民主控制。
[4]近几年,关于社会目的型商业的概念越来越多,它们以推行社会责任为目的,或是为慈善项目寻求基金。
[5]目录特点社会企业的目的是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而不是纯粹为了营利,所得利润有限制的用于分红,而不是追求最大利益,并且利润需要用于相关或不相关的社会机构(如传统的非营利组织),或是企业本身就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存在,如雇用残障人士或是借贷金钱给一般主流借贷者不会考虑的人。
社会企业用来指一种企业,与社会企业家相关,是由十九世纪慈善的生意人所想出来的名词。
今日,社会企业有了更广泛的含意。
在英国,如何使用利润是区别社会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关键。
在北美,重点在于营利以及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责任的公司简介
社会责任的公司简介公司简介:我们是一家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以促进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
我们坚信,通过将商业成功与社会影响力相结合,我们能够为社会和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成为业界的领导者。
1. 公司背景我们公司成立于XX年,总部位于XX地区。
我们是一家跨国公司,业务涵盖XX行业。
作为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不仅关注股东的利益,也致力于改善员工、社区、环境以及供应链伙伴的福祉。
2. 社会责任理念我们公司秉承社会责任理念,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我们将社会责任融入到我们的业务战略和日常运营中,并通过以下方面实施:(1)环境保护:我们致力于减少公司业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们采取创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我们还推动供应链伙伴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法,并提倡员工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员工关怀:我们关注员工的福利和发展。
我们提供公平和公正的薪酬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
此外,我们还鼓励员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3)社区贡献:我们积极投入社区发展,推动社会公益事业。
我们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各种项目,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为社区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也鼓励员工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为居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3. 成就和荣誉多年来,我们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和荣誉:(1)环境保护奖项:我们的环境保护举措得到了多个机构和组织的认可。
我们获得了多个环境保护奖项,表彰我们在减排、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
(2)员工福利奖项:我们被评为优秀雇主,并多次获得员工福利奖项。
这证明我们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关注他们的发展和幸福感。
(3)社区贡献奖项:我们的社区贡献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我们获得了多个社区贡献奖项,表彰我们对社区发展的贡献和支持。
营利与公益的价值冲突
营利与公益的价值冲突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每个企业都要考虑如何平衡营利与公益之间的关系,以在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同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然而,在实践中,很难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因此需要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营利和公益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营利是指企业通过经营和销售商品或服务以获得盈利的活动,而公益则是指为了社会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这包括提供义务工作、捐赠、慈善等。
营利和公益的目标是不同的:前者是追求经济利益,后者是追求社会利益与福祉。
然而,这两个目标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营利和公益之间的关系。
直接绑定营利与公益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增加品牌价值、提升企业形象等。
这些好处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企业及其股东创造价值。
不过,企业在平衡营利和公益之间的利益时面临着很多难题。
一些企业将企业的核心目标和公益慈善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或者甚至更加注重公益,这样可能会导致企业失去经济利益,进而无法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另一些企业则可能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只注重营利,这样会让企业背负着诸如信任缺失、形象受损等问题。
,可能会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受益人利益,增加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
解决这种冲突的首要方式是明确企业的价值观。
公司需要重新审视它们的使命,目标和价值观,并把重点放在对真正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
企业应是有利于社会活力和经济发展并同时注重实现公益的角色,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行业内持续的成长与繁荣并为公益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价值不亚于短期内的单纯赚钱。
必须明确的是,作为营利实体,企业也需要探索赚钱的途径。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了社会责任,也不意味着企业不应该费心筹划和执行各种社会责任活动。
相反,企业应该致力于构建持久和平衡的商业生态系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文化,实现营利和公益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公益创业模式探究
大学生公益创业模式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益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公益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从自身出发,创立了各种公益创业项目。
公益创业张扬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创业,其更注重公益、社会价值、社会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模式,并探讨其特点和难点。
1.社会企业模式社会企业指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企业形式,它们将利润、道德和环境问题看作同样重要的考虑。
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会企业模式来实现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切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如“为爱点亮”项目,是一家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电力供应、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生活的社会企业,解决了许多贫困地区的用电问题。
2.共生型企业模式共生型企业是一种将商业活动与社会价值融合在一起的企业形式。
此种形式的企业在采购、雇佣、销售、营销等方面给予社会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可以通过共生型模式,将公益与生产、销售等不同领域联系在一起,打造带有公益性的创业企业。
如“爱乐电子书创业团队”,他们通过为盲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量身定做的电子书,利用现代科技帮助更多的人,是一家积极探索共生型模式的公益创业企业。
3.非营利组织模式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集合志愿者、捐款、宣传等资源,致力于某种公益事业的团体。
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中,非营利组织是传统而又常用的一种模式,常常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存在,如“环保社”,“公益协会”等。
此种组织以筹集基金和志愿者为主要手段,通过公益活动达到社会宣传和推广的目的。
1.原创性强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包含大量的探索创新,其开创性和适应性远高于传统商业形式。
2.社会价值更明显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始终将社会价值视为首要目的,以实现更高尚的价值为动力,将公益理念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体现了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较少的商业盈利性大学生公益创业很难像传统商业创业一样,依靠自身的财务和资源实现稳健的利润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改革的进行,尤其面对加
在欧洲,社会企业往往承担着失业培训与再就业功能,其中发 入 W T O 以后国际规则的冲击,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成为必然的
展较好的社会企业中,有一些是活跃在被剥夺地区从事重建工 趋势。在国家与市场、社会分离的过程中,有限政府的构建是
作的。正因为在政府看来,社会企业的功能不单仅限于它可以 治理结构转型和社会自治的前提。然而,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有
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更值得鼓励与推崇的是它通过安 着悠久的专制传统的国度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除了有良好
排劣势群体的就业而兼顾该群体的福利与尊严,使之融入社会, 的外部条件,还需要自身条件的逐步加强。基于上述背景,“社
从而展现了创造社会资本、增强社会关怀、重建社会网络与扩 会企业”作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型产物,为中国构建国
体,保证了商业贷款的安
全 和 持 续 性。 在 格 莱 珉,
每个贷款者都要参加一个
五人小组。每 8 个小组组
成一个中心,中心每周在
固定地点与银行人员开会
接洽工作。格莱珉银行把
部分组织成本转移到小
组,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
和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尤努斯(Muhammad Yunus)
2010.09 Shanghai Economy
针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的,发展组织的当务之急是 要对内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持,对外善于运用各方面的资 源,包括社会经济的内外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约束。在最新的 N G O 中,很多成功的计划都以资金与能力建设的投入带来多少 改变为原则,这个原则已经开始在西方国家通用。新的慈善家, 以及新的投资者正在引领并且开始建造一个更精致的、更广泛、 量身打造的整合了资金、训练和营销策略的企业,这类企业就 是“社会企业”。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智力资源,建立“社会企业”(即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公司),并推出一些不以个人利益为 目的的“社会企业家”。这种“社会企业”可以推出不同形式 的产品,包括相关训练手册、有偿转让专业员工的知识以及资 源,或者出租组织的固定资产,等等。总之,这些产品,可以 是与组织宗旨有关的,也可以是毫无相关的商业产品。
化的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格莱珉银行比一般现代金融
组织多了一种新价值观 :即信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银行就是要帮助所有的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
人获得这种权利。
尤努斯认为 :贷款是人们摆脱贫困的方法之一。“乡
村银行”为那些想做些事的穷人们提供少许种子式的资金,
去实现自我雇用,创造就业,消灭贫困。尤努斯也经历了
逐步发展的历程。刚开始需要接受很多捐助,后来他不断
完善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
规模日益扩大,受格莱珉银行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商业模式上,格莱珉面对两个问题 :小,放贷成
本高怎么办?“五人小组”是格莱珉最为经典的模式,这
一制度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并形成了利益共同
22001100..0099 Shanghai Economy
案例一
格莱珉银行
2006 年,诺贝尔和平奖史无前例地颁给了一位商业
人士——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建者尤努斯。理由是表彰他
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仅 30 年的时间,
尤努斯就在孟加拉 46620 个村庄中建立了 1277 家银行,
服务 639 万借款人。格莱珉模式颠覆了几百年银行业的法
入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内容。
强对改变自我和改进社会状况的信心和意愿,并对公民精神的
第三,社会企业能够为社会中落后地区所面临的痼疾提供 内涵有更好的理解与实践。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对解决方案
有效解决方案。近 10 年来,保护和发展”问题一直是困扰中 的设计和实施中来,从而有效满足自身和社区的需要。
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难解,也是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矛盾焦点。
在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公益部门必须用做企业 的思维对待志愿者。在这两个例子里,非营利组织整体的 文化都发生了改变。改变后,委托人与志愿者一起创造了 一个“创意可以发挥、风险可以承担、改变可以接受”的 环境。
表明,69%的西方非营利组织确实在为营利目的而经营企业, 而且这些组织平均两年半内就开始营利。其成功原因,是因为 这些非营利组织知道如何将企业与本身的优势链接在一起,而 且社会企业家对经营风险的态度会比商业性企业更为保守。
英国的安居与社会活动中心协会(B a s s a c , T h 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ettlement Sand Social Action Centers)是一个社区型网络组织,为会员提供了 不同的赞助方案。该组织已经在 Southwark 帮助其社会企 业会员建立了一个共享服务模式。B a s s a c 协助他们确定 所需要的服务、展现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空间,并在一个 合理、共享的基础上使用协会的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会 员单位按照自身特色为未来的发展定位,并由此成长为地 方企业。
32 专题报道 │Special Report
2010.09 Shanghai Economy
造出值得在全社会推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模式,并致力于开发
他们通过提供以人为本、专业化管理和一条龙式的就业、
主流商业企业不能或不愿介入的市场领域。社会企业的价值在 培训和综合性支持,为社会当中被排除在主流经济与社会活动
营利的需求,因此,在不久之后就建立了一个叫职业生涯
支持(Work life Support)的社会企业,该企业帮助教
育界的员工争取个人福利,使得工作时身心可以平衡发
世界已经改变,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公益界也开始强 调经营。“社会企业”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其优势也 正是它兼具了企业和社会的双重特性。从组织的企业特性看, 社会企业是追求营利的,它需要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 用以贡献社会 ;从组织的社会性质看,社会企业的是经营活动 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存在,它它们 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 投资。总而言之,社会企业既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 社会服务,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
典,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同时能够赢利,可持续发展。
按 现 代 经 济 学 原 理, 经 济 组 织 最 基 本 的 生 存 目 的,
是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实现股东投资回报最大化。世
界基本的银行原理表明,“你越有钱,越能贷到更多的款。”
反之,“如果你没有钱,你就贷不到款。”同样,对于尤努
斯的格莱珉银行来说,它的生存同样要遵循企业利润最大
如何富有创意地发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摆脱对捐助的依 赖?对 N G O 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虽然作为非营利组 织,90%以上的组织宗旨都不在营利,但令人惊讶的是,资料
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绩效。但是他们认为用捐献者 的基金做这些事情似乎不太恰当,因此他们根据政府的 “小型企业贷款保证计划”(Small Firms Loan Guarantee Scheme)借贷本金注册了职业生涯支持公司。现在,这个 公司已经开始赢利了。
作为一种创新形式,“社会企业”概念的提出,首先富有 创意地发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摆脱当前中国的捐赠困难。对 于组织能力建设而言,社会企业的企业内涵在于创立人和管理 团队所具备的企业家精神,在于其运用商业企业式的和以市场 原则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及其所具备的 不依赖于外部资助的可持续收入机制,组织的“自我造血”充 足后,相关的能力建设和专业化程度必定会发生新的面貌。
在过去的 30 年里,社会企业在英美等国家已经发展成为 一种职业选择,进入了主流的学术研究视野,推动了所在国法 律框架和公共政策的改变,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创造就业和推 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社会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 社会企业家打破了传统的慈善组织形式,将企业的专业运作理 念带到社会和社区中去,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弱势群体自立、 鼓励公众参与、以及与政府、企业建立对话与合作等方面都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准市场经营策略,不但解决了失业 群体的就业问题,而且使社区获得了更多资源,让全体社区居 民都能从中获益。社会企业突出地体现了市场与非市场机制的 有效结合,使经济发展让大多数人受益的目标在操作层面得以 实现。
牦牛奶倒进没有冷藏设备的桶,步行 7 小时到集市,往往
牛奶还没卖完就已经变坏,一天收入还不到 10 元。
于是她们琢磨 :能不能结合西式做法,做成市场上可
以接受的牦牛奶酪?回到美国之后,她们就开始搜寻关于
“牦牛”的讯息和知识,甚至专程找到了纽约一位教授请教,
案例三 :
牦牛加工成就“社会企业”的梦想
也参观过美国和法国的奶酪制作过程,写出了关于牦牛的 创业计划。这个计划为她们赢得了 2006 年哈佛大学的商业 计划奖,5 万美元的奖金,成为两人牦牛实验的起点。
孩乔琬珊(Carol)和香港女孩苏芷君(Marie)在多次长 村 108 户居民中,只有少数接受了技术训练、达到卫生标
聊之后产生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梦想 :在毕业后,去中国大 准的牧民,才可以把牛奶卖到这里。因此 C a r o l 认为,她
30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Special │ Report Special Report
文/汤蕴懿
在营利和公益之间的
社会企业
The Enterprises Undertak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在当今中国,“N G O”已是一个被众人知晓的名词。它的 全称是“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意为 “非政府组织”,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愿 者的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非政 府组织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8年底,全国 共有社会组织41.4万个,且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