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和建筑布局对居住区小气候的影响

合集下载

风景园林要素对小气候影响作用分析

风景园林要素对小气候影响作用分析

风景园林要素对小气候影响作用分析胡华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城市热岛现象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通过对风景园林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营造,能够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热环境,保持人体舒适温度,可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本文以风景园林要素对小气候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对水体、植物、铺装材料和地形等景观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小气候的关系。

总结出水体、植物、铺装材料、地形等景观要素对小气候的作用机制。

风景园林要素;城市;小气候;气候效应世纪。

著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就描述了气候和建筑朝向关系的论述,建筑师擅长利用自然气候,通过建筑形式、窗户朝向、材料运用等方法解决建筑的冬季防寒和夏季降温问题。

1.3风水理论与聚落选址实践风水理论大致可分为2个流派:一是形势派,着重对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另一派是理气派,注重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3]。

形势派在建造选址时强调对自然环境的最优选择和利用,理气派通过改变建筑本身的格局以达到对自然环境的有效运用。

无论是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以求对自然环境合理有效的利用,这当然包括对通风、日照、植物、地形的高效利用。

这说明风景园林要素对局地小气候有重要作用,且对人类建城选址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1.4相关研究进展刘伟毅[4]对城市广场现状包括建筑外环境、绿化、水体、地面铺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为本文撰写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傅抱璞[5]提出了水体对周边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温湿度的调节作用,为本文水体要素对城市小气候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凯等[6]选取上海市6条不同类型的河流对其周边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测分析,研究表明水体的面积和周边建筑对小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说明水体与植物的搭配更利于发挥小气候作用。

王昊[7]对滨水住区的微气候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合理的气候设计手法规划设计,最终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热环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产生重要影响。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绿化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植被通过遮挡太阳辐射、增加表面蒸发等方式,可有效降低地表和空气温度。

研究表明,绿化覆盖率与当地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植被越丰富,空气温度越低。

在夏季高温时段,绿地的气温比非绿地低5-6℃,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宜人。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释放水分,使得周围空气湿度增加。

研究表明,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地高10-20%,有助于缓解炎热夏季的干燥感。

同时,湿度增加也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热舒适感。

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地表特征会改变风向和风速。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可以引导风向、减少风速,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绿地中的植被还能有效地降低地表的温度变化幅度,减缓热压,改善人体对高温的感知。

以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化的作用。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乔木、灌木和花卉等植被,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体系。

在夏季高温时段,公园内的温度比市区低3-5℃,湿度增加10-20%,风速减缓20-30%。

这表明绿化在改善城市热环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降低空气温度、调节湿度、减缓风速等手段,绿化对室外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合理规划和配置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热舒适度。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重视绿化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方案,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和恶劣。

建筑组团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室外热环境受到绿化体系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

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

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

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规划和营造建筑安全问题成为了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主体,以合理的空间格局和城市布局作为基础,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文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控制,以达到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建筑安全问题,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为保障其承载、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需要对建筑物从设计、施工、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控制。

城市规划和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即在城市中借助地形、建筑和绿化等手段,创造出良好的小环境,以满足人们在城市里休闲、娱乐、看风景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发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安全方面的应用价值。

城市规划中的小气候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小气候设计是以人为核心,以城市表面温度、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为基础,利用地形、建筑、绿化等手段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中的气候条件,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城市中的污染、噪音等环境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小气候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人本主义”。

所谓“人本主义”,是指在城市规划中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其舒适性为基础,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具体来说,小气候设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利用地形地形是小气候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中的地形多种多样,如丘陵、山地、河谷、滩涂等,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气候条件也不同,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地形条件进行小气候设计。

例如,利用人工雕塑山丘和小山坡来营造度假村、花园小区等,既美化环境,又改善了气候条件,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水logging 和土壤湿润度差的问题。

建筑设计中的小气候在城市规划中,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还应该有利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节能和建筑安全等方面。

因此,小气候设计在建筑的设计上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可以使用半透明的小型日光罩、自动风口和其他遮阳设施来实现空气对流、通风和自然采光,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和节能。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

(0645)《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多项选择题1、关于园林规划描述正确的有(A、B、C )A从广义讲,园林规划就是发展规划,由园林行政部门制定。

B从狭义讲,园林规划就是具体的绿地规划,由园林规划设计部门完成。

C园林规划有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之分。

D狭义的园林规划就是园林绿地设计。

2、关于园林绿地设计含义理解正确的有(A、B、C、D)A园林绿地设计是一个微观的概念。

B园林绿地设计是以规划为指导。

C园林绿地设计是园林设计者利用园林要素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园林环境。

D园林设计的成果是设计图和说明书。

3、属于园林构成的要素有(A、B、C、D)A山水地貌。

B道路广场。

C建筑和构筑物。

D植物和动物。

4、园林规划设计不同于林业规划设计,除共同考虑的问题外,还应考虑的问题是(D)A 经济。

B技术。

C生态。

D美。

5、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园林规划的特殊性,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时应符合的要求有(A、B、C)A先确定主题思想。

B发挥生态效益。

C应有自己的风格。

D应以建筑为主。

6、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有(A、B、C、D)A保证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和巩固。

B是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园林绿地建设费用的依据。

C园林绿地施工的依据。

D园林绿地建设检查验收的依据。

7、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有(A、B、C、D)A科学依据。

B社会需要。

C功能要求。

D经济条件。

8、园林设计的适用原则所包含的意思有(A、B)A因地制宜,B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

C美观。

D个性化。

9、关于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描述正确的有(A、C、D)A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B美观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C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D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美观。

10、关于园林美描述正确的有(A、B、C、D)A园林美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

B园林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C园林美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小气候环境对城市人居舒适度的影响

小气候环境对城市人居舒适度的影响

小气候环境对城市人居舒适度的影响在如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人居环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期待在城市中能够拥有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以提高生活品质。

而小气候环境作为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对城市人居舒适度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小气候环境影响着城市的温度。

城市通常会因为人口密集、建筑群集中等原因而形成热岛效应。

这就是指城市上空温度较周边地区更高的现象。

小气候环境能够缓解热岛效应,为城市居民带来宜人的温度。

例如,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可以减少阳光直接照射地面,从而减轻城市的气温过高。

此外,适度的建筑阴影也能够在炎热的夏季为人们提供遮荫和凉爽。

其次,小气候环境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的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因素会导致城市空气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但是好的小气候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

大面积的绿化能够吸收和稀释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提高空气质量。

此外,小气候环境还与城市的通风状况相关,充足的通风可以减少污染物滞留时间,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

除了温度和空气质量,小气候环境还会影响城市的湿度。

城市的建筑和道路覆盖导致了土地面积的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的情况,同时也降低了城市的水分蒸发。

这会导致城市的湿度较低,进而引发干燥的气候。

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可以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水体面积等方式调节城市的湿度,创造湿润的气候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

此外,小气候环境对城市的噪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中的交通流量大,同时人口密集。

这会导致城市噪音污染的加重。

适当的小气候环境能够减少噪音的传播和反射,提高城市的噪音环境。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设置隔音措施,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地形来阻挡噪音的扩散,有效减少城市生活中的噪音干扰。

在当代城市发展中,优化小气候环境已成为提高城市人居舒适度的重要手段。

有效改善小气候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轻城市的环境负荷。

因此,政府和城市规划者应当重视小气候环境的规划和管理。

气候变化对城市绿化和公园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城市绿化和公园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城市绿化和公园的影响在当今时代,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它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也对我们的城市环境,特别是城市绿化和公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这对城市绿化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构成了威胁。

许多植物有着特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当气温超出这个范围时,它们的生长可能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高温还会增加植物的水分蒸发,使得它们更容易遭受干旱胁迫。

一些原本适应温和气候的植物品种可能不再适应城市的环境,而一些耐旱耐热的植物则可能会逐渐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选择。

降水模式的改变也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

一些地区可能会经历更多的暴雨和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面临长期的干旱。

对于城市公园和绿化区域来说,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土壤积水,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甚至引发根部腐烂和病虫害的滋生。

而干旱则会直接导致植物缺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这就需要城市绿化管理者在植物的选择和养护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选择更耐旱的植物品种,改进灌溉系统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气候的变化还会影响植物的花期和物候期。

由于温度和光照的变化,植物的开花时间可能提前或推迟,这会打乱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某些依靠特定植物花期获取食物的昆虫可能会因为花期的改变而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平衡。

在城市公园中,花期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游客的观赏体验,原本在特定季节盛开的花卉可能不再按时绽放。

此外,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如飓风、龙卷风、暴雪等。

这些极端天气会对城市绿化和公园造成直接的破坏。

强风可能会吹倒树木,暴雪可能会压垮树枝,给城市的绿化景观带来严重的损失。

修复这些破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也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选择更能抵抗极端天气的树种和植被布局。

气候变化还会间接影响城市绿化和公园的管理成本。

为了应对气温升高、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等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灌溉设施的改善、植物的养护、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绿化景观的修复和重建。

柳孝图《建筑物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柳孝图《建筑物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柳孝图《建筑物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篇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的任务是依照建筑热工原理,论述通过规划和建筑设计手段,防护或利用室内外气候因素,解决房屋的日照、保温、隔热、通风、防潮等问题,创造良好的室内气候环境并提高围护结构的耐久性。

第1章室内外热环境1.1 复习笔记一、室内热环境1.室内热环境组成要素(1)室内热环境主要由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及壁面热辐射等因素综合而成。

(2)各种室内微气候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室内热环境。

2.人体热平衡与热舒适(1)热舒适热舒适是指人们对所处室内气候环境满意程度的感受。

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热舒适程度主要反映在人的冷热感觉上。

(2)热平衡人们在某一环境中感到热舒适的必要条件是:人体内产生的热量与向环境散发的热量相等,即保持人体的热平衡。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平衡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q=qm±qc±qr-qw式中qm—人体产热量,W/m2;qc—人体与周围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量,W/m2;qr—人体与环境间的辐射换热量,W/m2;qw—人体蒸发散热量,W/m2;△q—人体得失的热量,W/m2。

从上式看出,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换热的余量即为人体热负荷△q。

△q值与人们的体温变化率成正比当△q>0时,体温将升高;当△q<0时,体温将降低。

当△q=0,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正好与人体在所处环境的热交换量处于平衡状态。

当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量占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量占25%~30%时,人体才能达到热舒适状态,能达到这种适宜比例的环境便是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3.人体热平衡的影响因素(1)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qm①qm主要决定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及对外作机械功的效率。

②单位时间内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称为新陈代谢率,通常用符号m表示,单位为W/m2(人体表面积),1met=58.2W/m2。

城市建筑与城市气候

城市建筑与城市气候

城市建筑与城市气候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它们还与城市的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市建筑的形态、布局和材料等方面的设计,都会对城市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气候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城市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对城市气候的作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域,建筑物的密集排列会阻碍空气的流通。

这就像是在风道中设置了一道道的屏障,使得风难以自由地穿梭。

当风速减慢时,热量就不容易被带走,从而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相对较高,形成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

特别是在夏季,这种高温现象会给居民带来不适,增加空调的使用,进一步加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而城市建筑的高度也会对风产生影响。

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风的流向和速度。

当风吹向高层建筑时,会在建筑物的周围形成复杂的气流,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强风或无风的情况。

这种不均匀的风分布会影响城市的通风效果,使得一些区域的空气质量下降。

城市建筑的外观和材料也与城市气候息息相关。

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玻璃幕墙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但同时也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将热量传递到室内和周围环境中。

在炎热的日子里,这无疑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相比之下,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石和木材,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室内外的热量交换。

此外,城市建筑的屋顶和墙面绿化也能对城市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同时,植物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在城市中推广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为城市气候的改善做出贡献。

城市建筑的布局对于城市气候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促进空气的流通,提高城市的通风效果。

例如,采用行列式或错列式的建筑布局,能够让风更顺畅地在建筑物之间流动。

而一些封闭式的小区或建筑群,由于内部空间相对封闭,通风条件较差,容易形成闷热的环境。

分析城市化对当地气候模式和小气候的影响

分析城市化对当地气候模式和小气候的影响

分析城市化对当地气候模式和小气候的影响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物和道路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当地气候模式和小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当地气候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化增加了城市地表的热容量,使得城市地表温度较高,从而导致城市地表温度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另一方面,城市化增加了大气中气溶胶和气体的排放量,导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升高,影响空气质量。

此外,城市化还会改变当地的水循环和能量平衡,影响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等气候要素。

其次,城市化对当地小气候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城市中建筑物和道路的密度较高,形成了独特的微观环境,使得城市内部存在着多样性的小气候。

例如,城市中心区域通常比郊区温度更高、风速更低、湿度更大。

此外,城市内部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和绿化植被,它们对小气候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高层建筑物可以阻挡风力和阳光照射,形成局部的微气候;而绿化植被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和水分,降低温度和湿度。

总体来说,城市化对当地气候模式和小气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考虑到这些
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该考虑到绿化植被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等因素,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空气质量;在交通规划中应该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以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下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下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下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城市小气候范围界定及发展概况,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城市小气候影响,针对城市规划设计改善小气候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从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出发,实现对城市小气候的改善,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小气候;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城市小气候改善十分关键,对人居生活有非常重要影响。

当前国内外在城市气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随着当前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提高在城市小气候方面研究重视度。

城市小气候对人居环境有重要影响,具备非常强的可调节性,同时受到城市与建筑设计措施因素影响。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分析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小气候的影响,能够使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合理性有明显提升,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1]。

1 城市小气候范围界定及发展概况1.1 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指的是较大范围具备一般气候特点或者存在共性气候,受到各地相对高度、土壤性质、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各个地方会出现有与大气候不同的气候特点,这一小范围气候特点称之为小气候。

因此,小气候指的是受到构造特性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于大气候不同的气候特征。

有学者将小气候划分为局地气候和微气候,同时将介于大气候与局地气候之间的气候叫作中气候[2]。

1.2 城市气候与城市小气候人们将区域气候基础上人类城市化活动影响下所形成的局地气候称之为城市气候,城市气候主要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增多以及经济性提升等所造成的与郊区气候较大差异的气候类型。

有专家将城市建筑屋顶至地面这一层称之为城市覆盖层,这层气候非常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等因素影响,同时与建筑密度、高度、街道宽度、空气污染等密切相关。

当前在城市气候划分方面包含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将城市覆盖层气候划分为城市小气候类别,城市气候指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个所形成的气候。

第二种,在小尺度与中尺度划分方面较为模糊,城市气候中不仅应用局地气候,同时还需要对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等有充分分析考虑。

浅谈居住区绿化设置

浅谈居住区绿化设置
提倡 简约明快 且层 次 丰富 的设 计风 格 , 并兼 顾 居 民生活 的舒 适 性, 不仅为人所赏 , 还应 为人所用 。
1考虑住宅楼 的布局。居住 区 内建 筑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 增进居 民间的互 相了解 、 和睦相 影响到宅旁绿地 的面积及 布置方 式 , 合理 布置绿地 , 绿地 自然 将
处 。创造 良好的户外环 境条件 必然 使人们 赏心悦 目, 精神 振奋 , 贯 穿 、 置 在 小 区 内 。 配 形成 良好的心理效应。居民区绿 化 中选择 既好看 , 又实惠 的植 物
更 次, 美化居 住 区的面貌 , 使居住 区建筑群更 显生 动活泼 。同时还 的草坪为 主。另外 以人 为本并非一 味迎合 目前人们 的趣味 , 重 要 的是通 过环境影 响人 、 造就人 、 提高人 的层次 和品味 。 可利用植物遮蔽丑 陋不雅观之处 。
在 良好 的绿化 、 景观 、 环境下 , 组织 、 引居 民到户外 活动 , 吸 使 3 居 住 区绿 化 中的植 物配 置 老人 、 儿童各得 其所 , 能在 就近 的绿 地 中游憩 、 活动、 观赏及进 行
1 居 住 区绿化 的作 用
居住 区绿化为人1 g 造 了富有 生活情 趣 的生活环境 , ' , f J J 是居住 区环境质 量好 坏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人们物质 、 文化 生活水平
艺术的设 计 , 以 自然美为特征 的空间环境设 计 , 是 有平 面构 图 , 也
有立 体构 图 , 同时又是把 植物 、 水体 、 建筑 、 品等综合在一 起 的 小
中 图分 类 号 : U9 5 1 T 8 .2 文献标识码 : A
居住 区的绿化 环境 是人 们在 选 房 时首要 考 虑 的因素 之一 。

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探究

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探究

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探究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房屋本身的品质,小区的环境也成为了购房者们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在小区环境中,风环境作为影响居住者居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受建筑布局影响程度巨大。

探究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对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促进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的关系1.1 建筑布局对风的影响建筑布局是指建筑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方式,包括建筑物的朝向、高度、间距等方面。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周围的风环境。

建筑物的朝向决定了阳光的照射和通风的情况,建筑物的高度和间距则决定了风的流向和流速。

1.2 建筑布局与小区风环境建筑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区的风环境。

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够提高小区的通风情况,改善小区的气候环境,而不合理的布局则会导致小区内风力不均匀、通风差等问题。

2.2 建筑布局对小区风速的影响建筑布局还会影响小区内部的风速。

高大建筑物的密集布局会形成“高楼峡谷效应”,使得风速在小区内变化不均匀,有些地方风速大,而有些地方则风速小。

这种不均匀的风速会影响到小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降低小区的舒适度。

三、如何改善建筑布局对小区风环境的影响3.1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在小区开发之初,应该合理规划建筑布局,避免高楼密集,采用分散布局,保证小区内的建筑间距和高度合理。

应该考虑朝向与风向的关系,避免盲目开发,造成风道阻塞,影响小区风环境。

3.2 科学设计建筑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应该科学地设计建筑风格,避免过高的建筑物,确保整个小区内风力流通,减少高楼峡谷效应的产生。

应该注意建筑物外观的造型,避免形成风阻力,降低小区内的风速。

3.3 加强小区绿化小区绿化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区的风环境。

合理的绿化能够为小区创造出良好的风环境,调节风速和风向,提升小区的舒适度。

加强小区内的绿地覆盖,增加植被的多样性,有助于改善小区的风环境。

3.4 推广使用风力利用设施在小区建设中,可以考虑推广使用风力利用设施,如风力发电装置等。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住区景观建设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其中,夏季小气候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选取西安市一个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实地数据和模拟分析,初步研究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1. 实地数据采集:选择西安市一个小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测量各个地面类型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指标,获取各地面类型的微气候条件数据。

2. 模拟分析:基于WRF和ENVI-met两个模型,对该住区进行模拟分析,以评估不同垫面因素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

二、景观垫面影响分析1. 绿化覆盖率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实地数据显示,住区内小花园和森林公园的地面温度分别比连续建筑物和沥青路面低2-3 ℃,相对湿度较高。

通过模拟分析发现,提高住区的绿化覆盖率,能够显著降低地面温度和提高相对湿度,改善夏季小气候条件。

2. 地面材料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实地数据和模拟分析均显示,沥青路面的地面温度比水泥路面高3-5 ℃,并且地面温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高;同时,沥青路面会产生较强的热辐射和气体排放,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透水性的地面材料。

4. 屋顶绿化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实地数据和模拟分析均显示,屋顶绿化能够显著降低室内温度、改善室内舒适度,并对城市空气质量有显著改善作用。

在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尽量鼓励和支持屋顶绿化建设。

三、结论和建议综上,通过实地数据采集和模拟分析,初步研究了西安市一个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

在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提高绿化覆盖率,采用透水性地面材料,增加水体布局和鼓励屋顶绿化等措施,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

在引言部分中,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西安住区景观的分布特点、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

探讨了景观设计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为城市景观设计和环境改善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夏季小气候、影响因素、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景观设计、建议、结论总结、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住区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夏季,城市中的高温、干燥和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一系列困扰。

研究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西安住区景观的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各个区域的绿化情况和下垫面特点。

结合景观设计原则和技术手段,探讨如何通过景观优化和调整来改善夏季小气候,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的景观分布特点和下垫面因素,揭示其对夏季气候的影响机制。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景观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和热舒适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建议,以改善城市夏季小气候环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夏季是我国西安地区气温较高、气候较炎热的季节,而城市住区的景观设计与下垫面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区的绿化率逐渐降低,而建筑、道路等硬质景观的增多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

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初探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住区景观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住区景观下垫面的设计将对夏季的小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初探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一、夏季小气候的特点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的季节。

在西安这样的城市,夏季气温往往会超过30摄氏度,炎热的天气让城市居民感到闷热和不适。

城市化进程和建筑密集区的热岛效应也使城市夏季气候愈发炎热。

如何利用景观设计来改善夏季小气候,成为了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二、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的设计原则在城市住区的景观设计中,下垫面作为连接建筑和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需要考虑如何应对夏季的小气候影响。

在设计上,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绿化覆盖面积: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减轻热岛效应,改善周边的热环境。

2. 水体设置:适当设置水体景观,如喷泉、人工湖等,可以通过蒸发散热的方式,调节周边的温度,改善夏季的热环境。

3. 隔热材料选择:在下垫面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隔热材料,减少热量的吸收和传导,从而降低地表温度,改善热环境。

4. 提供遮阳设施:在公共区域设置遮阳设施,如凉亭、遮阳棚等,为居民提供遮阴休息的空间,减少阳光的直射,改善热环境。

5. 空气流通:合理规划景观空间布局,保证空气流通畅通,避免热气滞留,改善室外热环境。

这些设计原则将有助于提高西安住区景观下垫面对夏季小气候的适应性,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对西安某住区景观下垫面夏季小气候的初步调研,我们发现下垫面的设计确实对夏季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绿化覆盖面积大:该住区在下垫面设计上注重了植被的种植和绿化覆盖面积的增加,通过密集的绿植覆盖,使周边的地表温度相对较低,绿荫环绕,为居民提供了遮阴避暑的空间。

居民小区绿化与建筑的协调发展

居民小区绿化与建筑的协调发展

居民小区绿化与建筑的协调发展张寅(漯河市园林管理处,河南漯河462000)[摘要]本文针对在目前居民小区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从小区空间内绿化对建筑的影响特质出发加以分析,从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管理等环节探究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以期为居民小区绿化的良性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关键词]居民小区;绿化;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08-63-2随着居民住宅市场化、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买设计、买环境逐渐成为买房的重要内涵。

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制约着居民的日常休憩与活动,绿化环境逐步在居民小区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居民小区中的绿化景观与小区建筑格局一样,都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生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可谓是相辅相成。

因此,在居民小区的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及后续管理期间要兼顾绿化与建筑物的关系。

1居民小区绿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建筑周边的绿化能给人带来身心愉悦之感,同时对改善居住小区声热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绿化对建筑的整个空间布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协调作用。

例如,高度在13~15cm的花卉、草坪等,起到覆盖地表、美化敞开空间、在平面上是暗示空间的作用;高度在40~45cm的灌木、花卉等,起到引导、界定空间范围的作用;高度在90~100cm的灌木、藤本来植物,可产生屏障功能,改变暗示空间的边缘,限定交通流线;高度在135~140cm的乔木、灌木、藤本类植物等,能分隔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围合空间;高度超过人水平视线的乔木、藤本类植物则会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可形成较私密的交往空间;拥有高大树冠的绿植会形成顶面的封闭空间,具有遮蔽功能,并改变天际线的轮廓[1]。

2小区绿化存在的误区2.1盲目追求高绿化率、低容积率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其对绿化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化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绿化率与居住区竖向微气候环境相关性研究

绿化率与居住区竖向微气候环境相关性研究

绿化率与居住区竖向微气候环境相关性研究甄蒙; 丁伟; 邹炜晗; 冯伟【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10【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绿化率; 居住区; 竖向风环境; 数值模拟【作者】甄蒙; 丁伟; 邹炜晗; 冯伟【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人们对室外空间品质的要求的提高使得解决城市空间舒适性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住宅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宅的热舒适性/风舒适性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

绿化景观是提升居住小区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起到吸尘降噪、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应用绿化在夏季提供阴凉降低近地表的温度,冬季可以阻挡寒风,因此绿化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需重要考虑的内容。

学者对居住区风环境进行了卓越的研究,万怡对西安地区居住区风环境进行了模拟研究,并提出了居住区建筑布局的改进建议[1]。

孙良对徐州市矿区居住区风环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居住区建筑布局的优化设计策略[2]。

叶宗强对西安市大型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在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高度控制和住宅单元组合方式上提出了规划策略[3]。

梁涛对郑州市居住区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市中心越近的小区风速越小[4]。

曾穗平研究了典型居住区模块通风效率问题,并提出了建筑体积密度指数与城市风环境的“风阻指数公式”[5]。

瞿珺对吴江城市居住区风环境进行了模拟研究,并提出了居住区适风建筑组合布局形式[6]。

陈红对郑州市居住区绿色空间布局与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绿化、建筑布局等与风环境的因应关系[7]。

邱龄仪对南通市居住区公共空间风环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发展中城市的风环境优化设计策略[8]。

近年来,西安曲江地区高层住宅小区越来越多,高层住区的舒适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选取交大曲江新村小区为研究样本,采用ENVI-met软件模拟了3种绿化率下距离地面不同水平高度的小区风速比和温度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微气候体现在哪些方面

微气候体现在哪些方面

微气候体现在哪些方面1、我国常见小气候类型有哪些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

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农业小气候按系统进行分类可分为:农田小气候、园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温室小气候、畜舍小气候、农业地形小气候和农业水域小气候。

(1)农田小气候:包括没有作物覆盖的闲置地和有作物的农田。

通常又按作物种类划分为麦田小气候、稻田小气候和玉米小气候等;(2)园田小气候:主要指菜园和果园,也包括花卉栽培地。

此外,野生果林木多在山坡地带无规则生长,不属于园田小气候;(3)保护地小气候:主要指农田或园田上,采用了一定的有益于改善小气候条件的简单保护措施。

如地膜覆盖小气候、阳畦小气候、凉棚小气候、防风障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4)温室小气候:主要是指冷季使用的植物种植室。

包括大棚塑料温室、各种类型(单斜面、双屋面、连栋式等)的玻璃温室。

此外,还有加温温室与不加温温室之分;(5)畜舍小气候:这里的畜舍包括了禽舍;(6)农业地形小气候:包括尺度较小的,有一定种植意义的(单纯的)山坡地、谷地、山前平地等农业场所;(7)农业水域小气候:包括具有一定养殖意义的湖、池塘、水库、水池等水体以及邻近水体的岸边场所。

2、城市建设通风廊道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

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它的形成对改善城市微气候、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作用。

杭州市居住区日照环境优化设计

杭州市居住区日照环境优化设计

杭州市居住区日照环境优化设计(中英文实用版)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居住区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日照环境作为居住品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本文旨在分析杭州市居住区日照环境现状,并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杭州市居住区日照环境现状分析1.光照时间分布杭州市光照时间分布不均,春秋季节光照充足,夏季光照较强,冬季光照较弱。

这使得部分居住区在冬季日照时间不足,影响居民生活。

2.建筑物布局影响建筑物布局对日照环境有很大影响。

当前杭州市居住区建筑物布局主要以行列式和围合式为主,部分布局较为紧凑,导致住宅间日照时间差异较大。

3.绿化因素绿化对居住区日照环境有一定影响。

绿化植物可以遮挡阳光,降低日照强度;同时,绿化空间可以调节小气候,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三、日照环境优化设计策略1.建筑布局优化(1)保证住宅间距:根据杭州市日照标准,合理规划住宅间距,确保住宅之间的日照时间充足。

(2)提高建筑朝向:优化建筑朝向,使住宅主要立面朝向太阳,提高日照时间。

(3)引入立体绿化:在建筑外立面上增加绿化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调节日照环境。

2.绿化景观设计(1)增加绿化覆盖率:加大绿化植被的种植力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

(2)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提高绿化环境的多样性和观赏性。

(3)创造多样化的绿化空间:设置休闲广场、景观小品等绿化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

3.公共空间设计(1)设置日照充足的公共活动区域:在居住区规划日照充足的公共活动区域,如公园、广场等。

(2)考虑老年人及儿童需求:为老年人及儿童设置专门的日照充足的活动区域,提高生活质量。

(3)提高户外活动场所的舒适度: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提高户外活动场所的舒适度。

四、案例分析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杭州市某居住区,占地面积约XX平方米,建筑面积约XX平方米,住宅总数约为XX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化和建筑布局对居住区小气候的影响【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居住区,特别是小区,公司等居住环境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当今寸地寸金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对居住区布局和铺设绿化,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主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绿化和建筑布局对居住区小气候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绿化和建筑布局;居住区小气候;影响;一、前言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居住区化进程的脚步也紧随其后,其后问题,土地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居住区的生态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

人们开始用建筑布局和绿化程度来对一个居住区做出标准。

二、建筑布局与气候环境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气候特征,在建筑布局方面,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不少经验,尽量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

譬如民居在适应气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内蒙古属严寒地区,气候变化骤烈,冬季气温低而且风沙大,日照强烈,建筑多采用圆形建筑平面,散热面积小并且有利于抵抗风沙。

陕西、河南等黄土高原寒冷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夏热冬冷,阳光充足,加上当地土质好、地下水位低,创造的窑洞可以利用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环境。

北京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夏季又偏热,形成的四合院民居可以创造出比较舒适的小气候,有利于防风避沙。

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各地区人们建造房屋时必须面对的一种自然因素,它关系着人们最根本的生理需求,因而也影响和决定着地区建筑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决定着人们对建筑布局形式的选择。

对气候条件的认识,一方面是要了解基地所处地区的气象背景,包括寒冷程度、干湿状况、日照条件、当地的日照标准等;另一方面是要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气象资料,包括常年主导风向、冬夏季主导风向、风力状况、降水量大小、季节分布、夏冬季的雨雪情况等。

同时,由于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一些具体条件比如地形、植被状况、周围建筑状况等等的影响,其基地内的具体气候条件会在地区整个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形成基地特定的小气候。

因此,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角度出发,图书信息中心的建筑群体布局采取与基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集中的整体形式,并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场地小气候环境。

三、调节居住区小气候的建筑布局建筑的布局方式大体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

无论哪种布局形式,体形和平面的基本形态都要考虑寒冷或炎热地区的采暖或通风散热的要求。

一般炎热地区的建筑宜采用分散式布局,采取比较疏松伸展的平面形态更有利于散热和通风组织。

寒冷地区的建筑主体建筑宜以南、北为主,适当考虑东西朝向。

调节小气候的建筑布局主要是指几个居住区在场地中适应气候环境、调节群组间小气候环境的布局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场地是为居住区而存在的,居住区往往在与其它场地要素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而居住区在场地中的组织和安排成为了场地布局的关键。

实体布局与基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居住区在基地中的位置与基地使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上。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居住区对基地的组织和控制,与场地中其它要素协调组织,使居住区真正起到场地中核心要素的凝聚作用。

四、建筑布局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策略研究20世纪初研究寒冷气候条件下建筑设计的拉尔夫·厄斯金提出风屏蔽设计对策,即在场地北部建造环绕的长板式多层建筑,可以为其院落内部的开放空间、公共设施、儿童游戏场地以及其他层数较低的住宅抵御北向的寒风提供有效的屏蔽。

厄斯金提出住宅和居住区应背向阴影和寒冷的北风,同时为平台、花园和街道提供阳光的温暖和抵御寒风的防护。

研究中又有多数为高层建筑物的组合方式。

相关研究认为高层建筑物应错开排列,这样可避免前排建筑物对风的遮挡,使风能更好地分散。

且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和深度同样影响风环境,建筑布置方式应注意做到“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的处理方式,这样可避免前后建筑相互遮挡气流的现象。

对于规则并列的建筑群,应采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建筑物的布局,使之与盛行风方向成一定角度,以让风吹及每一栋建筑。

同时还有系统性研究,探讨了各种建筑组合方式所适用的气候环境。

其中又多关注于高层建筑排列及其相关风速和日照、温度的调节常见的高层建筑组合模式及其适用性研究总结如下:1.围合式布局:在温和居住区、干燥居住区、湿热居住区及炎热居住区中,应慎重选择该种布局模式;而在寒冷居住区中,应合理采用该模式的建筑布局方式,以有效抵挡寒风侵袭。

2.行列式布局:在进行行列式建筑布局的同时,尽量使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之间的夹角小于45,以有效改善群体内部风环境。

3.斜列式布局:在采用此种布局时,建筑朝向应与夏季主导风向的夹角小于60,才能有效地改善斜列式高层建筑群体之间的风环境。

4.错列式布局:应使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之间的夹角小于300,以获取良好的通风环境。

5.点式布局:采用点式布局形式时,应注重建筑间的合理布局,以防过大风速的出现,有效降低风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五、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和定额指标居住区绿地由居住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和宅旁绿地等组成。

1.公共绿地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公共绿地相应采用三级或二级布置,即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区公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

2.专用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

3.道路绿地指居住区各级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化用地。

4.宅旁绿地指居住建筑四旁的绿化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

我国第一部居住区规划技术法规《居住区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筑用地标准》规定:居住区绿地率为30%;人均公共绿地为3m2/人,其中居住区级公共绿地为人均2m2/人,小区级公共绿地为人均l m2/人。

小区级公共绿地面积:小区中心游园面积+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面积。

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新建居住区中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中不低于25%;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应不少于l m2/人,居住区应不少于1。

5m2/人。

六、调节居住区小气候的绿地1.居住区绿地的降温作用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当环境气温高于28 ℃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因此,居住区绿地的降温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居住区植被对气象场最显著的影响是降低空气温度,植被对于周围气温的影响是有一定范围的,随着与植被距离的加大,其对环境温度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

在一天内随着与杨树片林水平距离的增加,该绿地的降温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同时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

上午,随着测点与绿地距离的加大温度迅速升高,随后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午后,随着与该绿地水平距离的加大,温度呈线性增加,显示出该时段该绿地对温度的明显影响;而傍晚的温度变化呈现出戏剧性变化,即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大温度逐渐下降。

通过对生态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片林对周边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且随着测点与绿地距离的加大,降温效果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2.居住区绿地的增湿作用国内、外对于居住区绿地增湿效果的报导较多,均认为居住区绿地具有较好的增湿作用。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乔—灌—草型结构的绿地具有更好的生态效应,不但能够更好的改善周围的小气候,净化空气,增加植被的多样性,还能够产生更好的视觉美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绿地类型。

在研究灌—草型和乔—灌—草型两种绿地时指出,绿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个湿度生态效应场,两片绿地对各观察点均存在一定的增湿效应,但场强均随观察点与绿地距离的逐渐增加而减弱。

其中,乔—灌—草型结构绿地的增湿效应大于单一灌木型绿地,尤其是乔木盖度的作用。

对无林广场、林下广场和草坪的研究结果表明,湿度排序均为林下广场>草坪>无林广场,并且三者相对湿度差别最大的时刻出现在10:00~12:00,其次才是14:00,这与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温度差别最大时刻出现在14:00。

研究表明,在湿度方面的排序是:林地>草地>裸地。

而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结构绿地的增湿效果差异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树种不同,二是周围环境不同,三是不同结构的绿地在优势种、盖度、郁闭度等方面是不同的。

因此,其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七、绿化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策略研究由于城市绿地景观在不同的尺度下呈现不同的特点,研究针对各功能范围绿地提出建议。

对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注重其规模化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作用,构建以高大乔木为主的城市绿地生态小气候场,通过道路绿地连接来延续。

对居住区绿地:根据需求设定城市绿地功能和形式,以广泛的遮荫为功能需求目的,营建社区交流通道,形成绿色廊道、围合式景观;加强绿地的联系,形成连续的树冠阴影区域。

尺度策略总结为多种绿化形式组合,通过提高外出活动减少人们对于室内空调的依赖,从而达到景观效应的延伸以及绿地的维护。

八、结束语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绿化和建筑布局对居住区小气候的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应用和推广,争取让人民们能够活在更好的居住环境中。

参考文献[1]赵娜.武汉当代居住小区微气候营造的比较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报.2012(11):22-23[2]田爱芳.漯河市绿色道路廊道对城市小气候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3(9):78—80[3]姜秀清.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气环境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13(2):35—36[4]赵志刚.居住区绿化生态学方法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8):112-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