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合集下载

欧阳修《生查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修《生查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修《生查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年元夜 [10] 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注释:
[10]元夜:又称元夕、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

译文:
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评析:
唐苏味道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宋时城市实行宵禁,唯正月十五前后,不禁夜游。

故男女传情,多于此夕。

永叔此词,殆写当时风俗,不必深求本事。

词之机杼不必自出,似受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影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后映衬对比,备见今昔之慨。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仁宗朝,迁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词承袭南唐遗风,与晏殊接近,以婉丽著称。

有《六一词》。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鉴赏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鉴赏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鉴赏《生查子·含羞整翠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全词营造了一种萧瑟凄清的艺术境界,蕴藉含蓄,韵味悠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宋代:欧阳修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翻译译文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

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

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

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注释①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

翠鬟,泛称美发。

②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

这里均代指古筝。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赏析此词以男子的口吻,写一女子弹筝的情景,并在其中渗入爱情与离愁。

上片描写从前女子在与情郎相聚时弹筝的情景。

起首一句好似一个特写镜头,先画出这位女子的娇容美态。

此时她仿佛坐在筝前,旁边站着一位英俊少年。

在弹筝之前,她娇羞怯怯,理了理头发。

“整翠鬟”三字把她内心深处一股难名状的激动感情恰当地反映出来。

下面“得意频相顾”一句,是写这女子弹筝弹到高潮,她的感情已和筝声溶为一片,忘记了方才的羞怯,不时地回眸一顾,看看身旁的少年。

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感情交流。

“雁柱”二句具体地描写筝声。

唐宋时筝有十三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斜列如雁行,故称“雁柱”“一一春莺语”,系以莺语拟筝声。

白居易《琵琶行》云:“间关莺语花底滑。

”韦庄《菩萨蛮》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似为此句所本。

前一句以“雁行”比筝柱,这一句以“莺语”状筝声,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感。

而“十三”、“一一”两组数字,又使人觉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动筝弦,轻拢慢捻,很有节奏。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原文及赏析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原文及赏析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原文及赏析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

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泪湿:一作:满)译文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注释元夜:元宵之夜。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

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

月上:一作“月到”。

见:看见。

泪湿:一作“泪满”。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鉴赏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

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柔情密意溢于言表。

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

“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

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生查子》翻译

《生查子》翻译

生查子翻译引言《生查子》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生查子》进行翻译,并解析诗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原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富贵如霜雪,贫穷似春梦。

故人离我去,送君千里外。

白云千载去,白云归故乡。

翻译夜晚的风雨声,让我心中不安,不知道有多少花朵在这样的天气中凋落。

富贵如同霜雪,美丽而短暂,而贫穷却像春梦一般持久而虚幻。

曾经的朋友离我而去,送你千里之外,离我很远。

白云千载飘远去,千百年过去了,却又归回了故乡。

解析句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句以自然界的景象描绘出夜晚的风雨声,通过花朵凋落的形象,表达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一个人对这种变化的无奈之情。

这里的“夜来”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未知的困惑。

句二:富贵如霜雪,贫穷似春梦。

这一句通过对比富贵和贫穷的形象,揭示了人们追求名利的虚幻和短暂。

富贵如霜雪,美丽却容易消逝;贫穷如春梦,虽然持久但又无法实现。

这一句表达了人生中对于成功和物质追求的思考和疑问。

句三:故人离我去,送君千里外。

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和朋友的离别情景。

故人离去,代表着人际间的离散和无常,而“送君千里外”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依依不舍之情。

句四:白云千载去,白云归故乡。

这一句以白云的形象描述时间的长久流逝。

白云千载飘远去,象征着千百年过去了,而白云归故乡则表达了时间流转中回到最初的归属。

这句话揭示了时间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结论《生查子》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让读者沉浸在诗意的世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无常。

通过翻译和解析,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唐宋《生查子》词调

唐宋《生查子》词调

语言风格
宋代《生查子》词调语言更加华 丽、细腻,常常以工整的对仗和 优美的辞藻表现情感,给人以高
雅深邃之感。
艺术特色对词调的影响
丰富了词调的情感表达
唐代和宋代《生查子》词调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使词调的情 感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提高了词调的文化内涵
宋代《生查子》词调的典故、历史事件等意象运用,提高了词调的 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文学风格的影响
《生查子》词调的文学风格受到时代 文学风格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文学风 格对《生查子》词调的创作和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03
唐宋《生查子》词调艺术特色
唐代艺术特色
情感表达
唐代《生查子》词调善于表达爱 情、离别、思念等情感,常常以 女子口吻诉说,给人以清新自然
之感。
意象运用
唐代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意象 ,如花、月、柳、雨等,营造出优 美的意境,使词调更具艺术感染力 。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经典
《生查子》词调在唐宋时期被广泛传颂,成为文学经典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
艺术价值
《生查子》词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婉约、柔美的风格和细腻、深刻的情 感表达,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对后世的影响
词调传承
《生查子》词调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成为词牌 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丰富了词牌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06
唐宋《生查子》词调的传承与 保护
传承方式与途径
文献资料整理
对唐宋《生查子》词调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包括诗词集、曲艺作 品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
口传心授
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生查子》词调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精髓传 承给后人,保持其原汁原味。

《生查子》赏析

《生查子》赏析

《生查子》赏析
《生查子》是宋代文学家晏殊的一首词,全文如下:
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

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芳草初相识,人面知何处。

锦轴送金衣,香泪纷花落。

翻译:
一个少年,他骑着青骢马,他很美。

他系着玉楼中的美人,夜里在春天的寒气中睡觉。

他和她初次相识在芳草中,但人面却不知道何处去了。

他送她锦轴,她洒下香泪。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进行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少年与玉楼的美人分别的场景,透露出淡淡的离愁别绪。

在这个场景中,少年和美人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生动,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十分真挚。

从时代背景来看,晏殊所处的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然而,这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个体的情感和自由表达也更加重视。

因此,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对于情感生活的追求。

从作者境遇来看,晏殊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曾经多次受到朝廷的提拔和重用,但也在政治斗争中受到过排挤和贬谪。

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也更加珍视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挚的情感。

因此,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深深地烙印着晏殊的个人印记。

他的文字优美、清新、婉丽,通过对于少年和美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无常和珍惜当下的思考。

整首词的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晏殊词中的经典之作。

牛希济《生查子》

牛希济《生查子》

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作者小传】:牛希济(公元872?-?)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牛峤之侄,在后蜀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后降于后唐,后唐明宗曾拜为雍州节度副使。

【注释】:烟:此指春晨弥漫于山前的薄雾。

【赏析】恋人相别,自有一番难言的缠绵之情。

此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

上片写晨景,末句方点出“别泪”,为下片“语已多,情未了”张本。

歇拍两句,从江总妻诗“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

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中化出,颇见构思之巧、寓意之挚。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牛希济《生查子》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绵冷”词相似。

下阕言行人已去,犹回首丁宁,可见眷恋之殷。

结句见天涯芳草,便忆及翠裙,表“长勿相忘”之意。

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

上片别时景,下片别时情。

起写烟收星小,是黎明景色。

“残月”两句,写晓景尤真切。

残月映脸,别泪晶莹,并当时人之愁情,都已写出。

换头,记别时言语,悱恻温厚。

着末,揭出别后难忘之情,以处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

栩庄《栩庄漫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自然。

岂飞卿辈所可企及?“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

生查子与五言律诗的区别

生查子与五言律诗的区别

生查子与五言律诗的区别生查子和五言律诗,这两种诗歌形式真是各有千秋,简直就像水和火,虽然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却在风格和内容上大相径庭。

先说说生查子,它的特点就是那种婉约、细腻的情感,尤其适合表达那些柔柔的心情。

想象一下,夜深人静,月光洒在窗前,心中涌起对某人的思念,这时候,一首生查子简直就是心情的最佳伴侣。

它的句式通常是两句一转,仿佛在诉说一个小故事,情感细腻到每一个字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撩人的滋味。

再说说五言律诗,哎呀,五言律诗可真不简单。

它的规则多,格式严,五个字一句,四句一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不过,别小看它,五言律诗的气势可一点都不弱,反而很能表现出那种气吞山河的豪情。

写五言律诗的诗人,个个都像是武林高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铮铮铁骨的感觉。

想想看,古代的那些豪杰,挥斥方遒,写下的诗句总能让人心潮澎湃。

说到情感表达,生查子简直就是那种小清新,适合表达那些细腻而又缠绵的情感。

比如,诗人可以通过描写春花秋月,把思念的感觉装点得如同春天的花儿,五颜六色,娇艳欲滴。

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柔软,仿佛能捏出水来。

而五言律诗呢,则更像是那种大场面,直接就让你感受到气氛的磅礴。

写到山河壮丽,诗人用字字句句都在描绘一种天地间的壮丽,仿佛你也跟着他一同游历,身临其境。

再看生查子的韵律,真是轻松自然,仿佛是一阵温柔的风,随便一吹就能唤起心中的涟漪。

它的音韵流畅,就像小溪流水,时而平缓,时而激荡。

而五言律诗的韵律呢?嘿,简直就是在跟你讲究工整,讲究对仗。

每一句的字数都得严格把控,简直是诗歌界的“严师”,让你不能随便乱来。

不少诗人为了押韵可真是绞尽脑汁,想要在这种规矩中找到一种自由,简直就像是在为难自己。

生查子的魅力在于它那种随意和灵动,像是小姑娘在花丛中舞动,轻快而又愉悦。

五言律诗则显得更加稳重,更像是位老者,在那儿品味人生,讲述那些深沉而有哲理的道理。

两者之间就像是生活的两种不同风格,一个是轻松自在,另一个则是严谨有度。

高中文学教案与《生查子》相关的文学史和历史背景

高中文学教案与《生查子》相关的文学史和历史背景

高中文学教案- 与《生查子》相关的文学史和历史背景《生查子》,出自代作家李渔之手,是一部风俗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文学史和历史背景两个角度探究《生查子》的创作及其意义。

一、文学史背景1、小说流派的兴起明清时期,随着市井文化、戏曲文化、书报文化的发生,小说兴起并成为文学主流,成为各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小说相继问世,小说成为文化发展的火车头。

2、小说情节的多样性《生查子》以其丰富多彩的情节、生动的形象、人性化的塑造等优秀特点,成为了明清小说情节多样化的代表作品。

小说的情节不再是简单的描述事发经过,而是通过情节转折、人物关系等元素塑造故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3、文学风格的变化《生查子》采用的是口语化的文学语言,颇具有一种地方色彩。

明清时期小说的文学风格常常是语言朴实、富于变化和形象性的,强调文学的表现力和文学作品对读者的感染。

二、历史背景1、明清社会的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都发生变化的社会时期。

由于历经战乱,民不聊生,盛行腐败,致使世俗人心动荡不安,而小说作为一种反映社会风貌的文学形式,开始以其高效、广泛、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低调进入文明的中心。

2、社会风俗的变化明末清初,江南经济鼎盛,艺术文化繁荣。

在文化的浸润下,社会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生查子》主要描写的是江南民间百姓生活,如饮食、穿着、婚嫁、游玩等方面的情景,使我们得以重温那个时代的人情风俗。

3、文学思想的变革《生查子》表现了“江湖艺术”的一种文学思想,主张阳春白雪,意即明目张胆,坦诚真实。

而这一思想兴起的原因,则是当时文人的认知幅度开始开扩,尊重民间的文艺作品,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从文学史和历史背景两个角度考察,《生查子》都是一部有着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体现了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

中华诗词女工委四月美篇词学‖生查子

中华诗词女工委四月美篇词学‖生查子

中华诗词女工委四月美篇词学‖生查子摘要:1.中华诗词女工委四月美篇2.词学介绍3.生查子词牌及特点4.四月美篇的创作背景和主题5.四月美篇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正文:【中华诗词女工委四月美篇】中华诗词女工委是一个致力于推广和传承中华古典诗词的组织,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古典诗词。

四月美篇是中华诗词女工委举办的一次重要活动,旨在通过诗词创作,展现四月美好的春光。

【词学介绍】词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

它是一种以音乐为基础,以抒发感情为目的的文学形式。

词的特点是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词与诗并列为两种主要的文学形式。

【生查子词牌及特点】生查子是词学中的一个词牌,也称为“生查子令”。

它的特点是词句优美,抒情性强,适合表达对生活、自然的感慨。

生查子词牌的结构为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句一押韵。

【四月美篇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四月美篇的创作背景是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

诗人们以四月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描绘春天美好景色的诗词。

这些作品主题多样,既有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也有对生活、自然的感慨和思考。

【四月美篇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四月美篇的文学价值在于它以春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作品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四月美篇对于推广和传承中华古典诗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古典诗词。

总之,中华诗词女工委四月美篇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们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也传递了对生活、自然的感慨和思考。

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生查子-侍女动妆奁》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①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②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③【注释】①故故:故意。

②凤凰钗:钗头作凤凰形。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

鸳鸯被:绣画有鸳鸯图样的被。

③金穗:灯花。

【译文】侍女翻动妆奁发出声响,似乎有意把人从睡中惊醒。

那知床上人本来彻夜未眠,只是背着脸偷偷垂泪。

凤凰钗她懒于卸下,一夜都羞恼进入鸳鸯锦被。

不时望望残灯,希望随着灯穗在一阵轻烟中破碎。

【集评】清·沈雄:“‘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如此结构方为含情无限”(《柳塘词话》卷三)。

清·丁绍仪:“其蒿目对艰,自甘贬死,深鄙杨涉辈之意,更昭然若揭矣”(《听秋声馆词馆》卷一)清·陈廷焯:“柔情密意”(《词则·闲情集》卷一)清·震钧:“一腔热血,寂寞无聊,惟以眼泪洗面而已”。

(《香奁集发微》) 近代·刘毓盘:“右韩偓《生查子》词。

按《词筌》曰:韩词别一首曰:‘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结句曰:‘眉山正愁绝。

’平仄不拘,惟用仄韵叶,与《怨回纥》之叶平韵者不同”。

(《词史》第二章)【赏析】此词描写闺情,与通常的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的写法不同。

它以描绘词中人物的动作、揭示女主人公深层的心理活动见长。

女主人公分明是彻夜未眠,“背面偷垂泪”,她不愿意让侍女窥探出内心的奥密。

但这一切却瞒不过乖巧的侍女。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的动作,颇类戏剧舞台上的“作科”,读者仿佛可以目睹其人,耳闻其声。

钗是凤凰形,被绣鸳鸯图,凤凰、鸳鸯成双成对的吉祥物,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希望与追求,当她由期待而失望,由失望而绝望,于凤凰钗她是“懒卸”,于鸳鸯被她是“羞入”,无可奈何,更见其孤寂和难堪。

10首《生查子》

10首《生查子》

10首《生查子》《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一种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孤独感,小词明白如话,却饶有韵味。

《生查子·独游雨岩》宋代:辛弃疾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该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

标题“独游”,就在“独”字上做文章,上片写“形”独,下片写“声”独,随即带出雨岩优美的景色来。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五代:牛希济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可。

此词上片别景,下片别情,见春山而思眉黛,见彩云而思佳人,巧妙而形象地刻划出了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五代:牛希济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一弯新月,数枝红豆,词人撷取传统的寄寓人间悲欢离合、别离思念之情的两种意象,正表达出对爱人的无限深情和思之不得的痛切缺憾。

《生查子·侍女动妆奁》唐代:韩偓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词描绘一个贵妇人孤独难眠、娇羞矜贵的情态,表现其相思之情。

上片刻画难言的心事,下片刻画痴望的神情。

该词构思缜密,耐人品味,是唐词中的佳品。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宋代:晏几道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词咏别情、写相思。

丈夫戍边塞外,思妇日思夜想,两鬓渐白,遐想丈夫归来,相依诉衷肠。

生查子辛弃疾

生查子辛弃疾

生查子辛弃疾
一、生查子简介
1.1 原文引介
《生查子》是一篇由中国宋朝著名诗人辛弃疾所作的词,该词以寓意深远的“生查子”为题材,描述了当时社会上的进退与生态变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
学价值。

1.2 作者简介
辛弃疾为中国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生在兼有文化底蕴与军事荣誉的世家,同时具备杰出的文学天赋,他的作品通灵性强,自由自在,往往表现出纵情跌宕、内敛悠远的意境。

二、诗歌分析
2.1 诗歌赏析
“生查子”是词牌名,指携带子弹的袋子,也被称为“生草子”,意为可谓之“生机
勃勃的文章”。

作为一首词,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抒发寓意,即生命常常是在冷峻严
肃的环境中寻找生机,而这种生机往往是“先苦后甜”的。

而诗歌中辛弃疾写到:“和羹未熟山芋焦,正是河豚欲上时”深刻表达了生命趋
于完美的过程,也暗喻了生命中的苦难 and 快乐。

2.2 词句注解
下面分别为一些典型句子进行解读:
2.2.1 句型
今:(柳一)叶千黄,羊盘溢出豆腐香。

2.2.2 翻译
今天在铺盖上,柳叶变黄了,肉盘上的羊肉翻滚,泛起了丝丝的香气,这时又
有豆腐慢慢形成了一片香气,配合着白冷雨飘洒在窗外。

2.2.3 分析
这里表现出了早晨一种特有的香气,肉,豆腐熏烤出来的香味特别浓郁,伴随着窗外白雨的飘洒,增加了这幅画面的浪漫与安宁。

三、结语
在生命中,我们都经历着一些酸甜苦辣,但正是这一切才框架了我们的轮廓,在没有磨练的生命中,我们不会变得那么坚强与勇敢。

虽然生命常常是苦难和快乐并存,但只有经历了才能更好的享受人生。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生查子·独游西岩》这首词堪称词中妙品,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首词作者表达自己隐居城北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宋代: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②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③怜:爱怜,喜欢。

④岁晚:指寒冬腊月。

⑤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⑥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赏析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

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

“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

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

古诗生查子·年年玉镜台翻译赏析

古诗生查子·年年玉镜台翻译赏析

古诗生查子·年年玉镜台翻译赏析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淑真。

其古诗全文如下: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

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

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注释】①镜台:上面装着镜子的梳妆台。

②梅蕊宫妆:喻女子华美妆饰,或喻梅花。

③江南信:咏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④楚云:比喻女子秀美的发髻。

【翻译】长年累月对着玉境妆台,都是把自己打扮成时髦的梅花宫妆,已经厌倦得毫无兴趣了。

至今还不见心上人回来,极想收到他的书信,又怕那信里报告他在外遇到不测的消息。

自从和他分别以后,我酒也少喝了,而在秋思中流尽了眼泪。

我朝朝暮暮都挂念着羁旅在江南的心上人,他去的地方可比"天涯"还要遥啊。

【赏析】这首《生查子》词里的女子是思远人,还是人在旅途思念家乡?其实,全在于对"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这两句诗的理解。

如是前者,则是指远人今岁未还家,女子怕见羁旅江南的远人的来信。

如是后者,则应是指自己随丈夫宦游在外,未能回到江南自己的家,怕接不到来自家乡的书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辛弃疾的《生查子》赏析

辛弃疾的《生查子》赏析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此词作于宋宁宗泰嘉四年春至开禧元年夏(1204-1205)镇江知府任上。

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为当时府郡的行政中心。

南宋镇江郡治(郡府的官署所在地)在城北俯临长江的北固山,尘表亭当为郡府僚吏公余休憩之所,或取其举目迎风高出尘表之意。

本词迥异作于同时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抒苍劲悲凉、豪视一世的感慨,而是凝聚成一点即发思古之壮怀,歌颂大禹治水,过片转而写眼前景象,却又未离题亭本事。

开篇二句对起“悠悠”,遥远、无穷尽。

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矻矻”,劳极貌。

《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

两句有力地表明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千古,他当年的辛勤难以言喻。

后句亦正如《史记》卷二《夏本纪》云:“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带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只不过词的语言更为概括凝炼。

像大禹这样的人不正是高出尘表的么,巧妙地暗切尘表亭意。

接具述禹治水的功业:“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据《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词用此意,恍如己出,正是“使事如不使”,“以不露痕迹为高”。

上片怀古,下片伤今:“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红日、白浪,交映辉映,开阔壮美;西沉、东去,无限苍凉,感慨万端。

这是于尘表亭上目之所见,而诗人的内心痛苦隐然其间。

后来明人杨慎《临江仙》的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取法于此。

只是情调更凄惋了。

煞拍金声玉振,撼动全篇:“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

据《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旧名浮玉,唐李锜镇润州,表名金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
辛弃疾
生查子①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 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 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 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让咱们 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 现本是高悬中天的它,夜夜都投入清澈地小溪,仿佛都 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