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的英国散文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王佐良英国文学史研究的批评方法探析

王佐良英国文学史研究的批评方法探析

是他辩证 唯物主义思想 观 的具体表 现 。
大的中国读者对于它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诗人彭斯 是苏格兰人 , 还有他的一首首脍炙人 E的诗歌 , l 对 于其他 的苏格兰作家知之甚少 , 更不用说苏格兰文 学 在小 说与 戏 剧方 面 的成 就 。王 佐 良先生 就 是 从 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 , 力求全面具体的介绍了
个点 上 , 而是 把英 国文学放 在 了世 界文学 这个 大
的背景 中, 从而 客观地 指 出英 国文学 在世界 文学史
中的重 要地位 以及 它所 具 有 的局 限性 如第 二 十二
章2 0世纪 的英 国文 学 与 世界 文 学 , 种宏 观 与微 这 观相结 合的批评 方法 对 于 一个 文 学 史 家来 说 是 至
)女 , , 白城师范学院中文 系叻 , 究方向: 教 研 西方文学批评; 刘艺虹 (92 16 ——) 女 , ,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 学院应用
语 言系教师 , 士, 博 研究方向: 当代文学研 究。 现
5 8
王佐 良英 国文学史研究 的批评方法探析
中表 现得 比较 突 出。 比如 对 于苏格 兰文学 , 我们 广
第2 4卷第 5期 21 00年 l O月
白 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ac e gN r lC l g o ra fB ih n oma o e e l
Vo . 4, o 5 12 N . Oc . 2 1 t ,0 0
王 佐 良英 国文 学史研 究 的批评 方法探 析
国文 学研究专 家之一。本 文试从王 佐 良先 生于 19 年 l 9 1 2月为《 英国 2 世纪文学史》 0 所写的序言 人手, 结合 此书 的具 体 内容 , 而 总结 出王佐 良在 从 英 国文学史 研究上 的批评方 法 。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考与试笔》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考与试笔》
对翻译理论的新想法,在严复的“信、达、雅”和余冠英先生的“以诗译诗、以歌谣译歌谣,风格一致;不硬译;上口、顺耳;词汇、句法依口语”的基础上,王佐良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是“可靠”,“可读”。“可靠”就是忠实,“可读”就是流利。这一提法比较中肯,客观。王佐良先生说翻译时要:
一.辨证地看----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
对于直译意译王佐良先生说“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叩局部,即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王佐良先生说“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他又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感情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
1989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佐良先生的著作《翻译: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中所写的一个翻译的文章和优秀著作,在第一部分的思考中,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也谈到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从中看到了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本人思想对于其翻译的影响。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看看王佐良英语翻译的功夫

看看王佐良英语翻译的功夫

看看王佐良英语翻译的功夫:培根《论读书》 - 2009-07-13, 12:59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毕生好学深思,对近代唯物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曾有巨大的贡献。

《论学习》选自其《论说文集》(Essays,随笔),这本书在英国文学中起着“开辟新园地,创立新风格”的作用。

培根也成为随笔这一文学形式在英国的创始者。

本文文笔简洁,却又寓意深刻,使读者既能掌握读书方法,又能欣赏原版英语,有着双倍收获。

译者为已故北外教授王佐良先生。

Of studies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es;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to make jud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is the humour of a scholor. They per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e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parts;others to be read,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flashythings.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_简介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_简介

参考文献
• [1] 王佐良.论诗的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 [2]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80.2. • [3]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1997.523;17;524;490. •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97.54. • [5]王佐良.文学间的契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5. • [6]Bassnett, S. & A.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冬天,想起了王佐良
小组成员:杨阿雷 杜学贤 吕杉 王金源
《秋天,想起了王佐良》
张中载教授曾在《秋天,想起了王佐良》一文中回忆到: “40多年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时,最爱听王先生讲课。培根的 随笔,英诗和莎剧……他让我们爱上了英国文学,也让我们领 略到了他横溢的才华。‘智者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 也。’他上课,有时带讲稿,有时空手而来,在讲台站定,从 西装口袋掏出两三张卡片,放在桌上,却也往往是‘不屑一 顾’,就如数家珍似地讲起来。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不依赖文 本,能成段引用英诗和莎剧。”
王佐良生平简介
• 王佐良,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浙江上虞人。 • 1916年2月12日。 •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 文华中学(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读书。 •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 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 •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 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 • 1947年秋考取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 学院研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 B.LITT(副博士)学位。 •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 任、副院长。 •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王佐良:英语大师译界泰斗

王佐良:英语大师译界泰斗

王佐良:英语⼤师译界泰⽃2019-09-11王佐良(1916.2.12―1995.1.19),浙江省上虞县⼈。

从中学时起,便对英语教学及英语⽂学产⽣⼗分浓厚的兴趣。

此后,他在英语领域不断钻研,最终成为⼀代杰出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是享誉国际的英语⽂学专家。

他将⾃⼰的⼀⽣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培养了⼀⼤批优秀的英语教师及各领域⾼端英语⼈才;同时,他坚持不懈地从事翻译活动,为推动我国英语翻译事业作出了巨⼤贡献。

成就突出享誉海外王佐良1916年出⽣于⼈杰地灵的浙江省上虞县,读中学时便对英语产⽣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认真,成绩突出。

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清华⼤学。

在校期间,表现出⾮凡的⽂学才能,曾多次在武汉、昆明等地⽅期刊上发表散⽂、⼩说、诗歌等作品。

由于主修英语,王佐良的诗风偏向于西⽅现代派诗⼈,引起了国内⼀些知名作家的关注。

同时,王佐良在英语写作⽅⾯展现出了⾮凡的才华。

在清华期间,他的英语写作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当时,受英籍教师燕⼘荪的影响,他开始⼤量阅读原版英语⽂学著作,对英国诗歌及戏剧产⽣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这为他今后从事英语研究、英语翻译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前后,王佐良开始进⾏翻译实践。

由于当时的教学⼯作⼗分繁重,且⽣活环境恶劣,他的翻译活动进展得磕磕绊绊。

即便在这样条件下,王佐良还是完成了被外界认为天书般的乔伊斯《都柏林⼈》⼀书的翻译⼯作。

在从事翻译⼯作的同时,他撰写发表了《诗⼈与批评家艾⾥奥特》等作品,开国内艾略特作品研究的先河。

抗⽇战争期间,王佐良先后在北⼤、南开⼤学以及西南联⼤从事教学活动。

由于⽣活条件艰苦,他不得不兼职数份⼯作。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间断学习,并积极参与抗⽇救亡运动,利⽤⾃⼰精湛的英语⽔平,为盟国的军援⼯作提供服务。

1947年秋,王佐良顺利考⼊英国⽜津⼤学莫顿学院,主修17世纪英国⽂学,师从著名⽂艺复兴学者威尔逊。

在⽜津读书期间,他⼴泛涉猎英国古典及现代⽂学,不仅提前获得副博⼠学位,并且撰写了享誉欧洲学术界的论⽂――《约翰·韦伯斯特的⽂学声誉》。

评述王佐良《并非舞文弄墨》的平易风格

评述王佐良《并非舞文弄墨》的平易风格
i n g o f p l a i n s t y l e i n E n g l i s h p r o s e s . Ke y wo r d s:p l a i n s t y l e ;W a n g z u o l i a n g ;E n g l i s h p r o s e ;p r o s e s y l e
c o mp i l e r a n d c h i e f t r a n s l a t o r o f t h e b o o k , Mr .W a n g p r e s e n t e d p r o s e ro f m 3 0 wr i t e r s a n d a n a l y z e d i n d e t a i l s .T h e b o o k d e mo n s t r a t e d f u l l y t h e p l a i n t r a d i t i o n o f En g l i s h p r o s e s ,a n d b e t t e r e n a b l e p r o s e l o v e r s g a i n d e e p e r u n d e st r a n d —
中图 分类 号 : 1 1 0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6 — 0 0 0 X( 2 0 1 5 ) 1 7 — 0 2 6 7 - 0 2
Ab s t r a c t :S t a r t i n g f r o m i n t r o d u c i n g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c o mp i l e r Mr .Wa n g Z u o l i a n g a n d t h e s o u r c e b o o k .As t h e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中文摘要】王佐良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比较文学研究开拓者,杰出的语言学家,出色的作家、诗人,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王佐良将数以大量的的中国优秀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给了西方读者,同时王佐良将许多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王佐良在翻译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一边翻译一边思考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翻译主张。

他所提出的翻译主张汇成了自成体系、颇具前瞻性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因此王佐良及其翻译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王佐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元系统论和阐释学为理论框架,旨在对王佐良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描述,论述了王佐良翻译的地位和经典性,详细论述了王佐良四个方面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本文试图找出翻译思想的渊源、内涵、发展、特点及意义,以期人们对这位理论家的观点有...【英文摘要】Wang Zuoliang is a renowned educator, theauthority of British literature studies circle, theinaugurat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n outstanding linguist, an excellent writer and poet and most importantly he is a prominent translator and a translation theoretician.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plenty of excellent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to Western readers. Meanwhile,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ryworks ...【关键词】王佐良翻译思想翻译实践多元系统论阐释学【英文关键词】Wang Zuoliang translation theoriestranslation practice Polysystem Theory Hermeneutics【目录】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ACKNOWLEDGEMENTS 5-6 摘要6-7 Abstract 7-8 1. Introduction 11-15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1.2 The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2-13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3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3-15 2. Literature Review 15-23 2.1 Previous Studies on Polysystem Theory 15-18 2.2 Previous Studies on Hermeneutics 18-20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or Wang Zuoliang 20-23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31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olysystem Theory 23 3.2 Some Essentials of Even-Zohar’s Polysystem Theory 23-27 3.2.1 The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 Strata 23-24 3.2.2 Repertoire 24-253.2.3 Static and DynamicCanonicity 25 3.2.4 Central and PeripheralPosition 25-26 3.2.5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Literature Polysystem 26-27 3.3 Criticisms about the Polysystem Theory 27-28 3.4 Some Essentials of Gadamer’sHermeneutics 28-31 3.4.1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28-293.4.2 Fusion ofHorizon 29 3.4.3 Effective History 29-31 4.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31-53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Wang Zuoliang 31-34 4.2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34-38 4.2.1 The Repertoire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34-374.2.2 The Position of Wang Zuoliang’sTranslation 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37-38 4.3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ermeneutics 38-53 4.3.1 Wang Zuoliang’s Selection ofSource Texts Writers and Source Texts 38-41 4.3.2 Wang Zuoliang’s Ideas 41-53 5.Conclusion 53-55 Bibliography 55-57。

王佐良诗歌翻译思想述评

王佐良诗歌翻译思想述评

王佐良诗歌翻译思想述评作者:陶思来源:《湘潮(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王佐良先生形成的独特、新颖译诗见解进行述评,认为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等四个特点。

而四者的有机统一道出了诗歌翻译的精髓。

关键词:王佐良;诗歌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64-02王佐良先生以英国文学研究蜚声文坛, 曾主持编写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 著有《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散文的流变》、《莎士比亚诸论:兼及中国莎学》等著作; 并以其在英语语言、比较文学等方面的评论和随笔闻达于学界, 如《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等。

他最早从文体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论述翻译问题, 给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还不十分活跃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先后翻译过曹禺的《雷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培根《随笔》中的部分篇章以及科贝特的散文集《骑马乡行记》, 并于1951年9月成为中宣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委员, 与其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参加了选集1-4卷的英译工作。

然而,王佐良先生最为倾心的是英国诗歌翻译,他觉得译诗“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的要求是严格的,而它的慰藉却又是甜蜜的”。

一、王佐良诗歌翻译上的成就王佐良先生选择了英国诗史上从乔叟(Chaucer)、蒲柏(Pope)、拜伦(Byron)等到希尼(SeamusHeaney)近70位诗人的作品, 题材广泛, 诗体多样。

先生每每摘译每位诗人的几首精品,殚精竭虑进行翻译。

就诗人而言,译彭斯的诗较多。

彭斯诗在语言运用上纯朴新鲜,极富感染力,与王佐良的文体风格一致。

除先后出版《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40首)、《彭斯诗选》(61首)、《彭斯选集》、《苏格兰诗选》等书外,王佐良的译诗多散见在其文学史论著及随笔中。

浅谈从王佐良《论读书》的译文看英语散文的翻译

浅谈从王佐良《论读书》的译文看英语散文的翻译

浅谈从王佐良《论读书》的译文看英语散文的翻译(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论读书语言结构特征语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论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论读书》的译文为例,分析了在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以及对语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的传达。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选材范围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

在文体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却往往又以其结构上潜在的层次感和语言的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点,将英语散文译成汉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结构特点,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

下文中,笔者将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译文《论读书》为例,简要论述英语散文汉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总体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与原文是句句对应,有的句子根据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些句子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而相应调整了语序,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

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上述译文中,三个介词被译成了三个动词,三个并列的介词短语因此也成了三个动词短语。

这样译文符合汉语的层层推进的叙事方法及多用动词的语言特征。

又如: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对王佐良先生“Of Studies”译文之评价与赏析

对王佐良先生“Of Studies”译文之评价与赏析

作者: 张莉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68-17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王佐 译文 文学翻译 相关翻译理论 原文 培根 目的论 古典散文 翻译作品 英语
摘要:一、"Of Studies"原文简介英国著名哲学家Francis Bacon(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创作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最负盛名的Essays(《随笔集》)堪称英语古典散文的典范之作。

"Of Studies"是《随笔集》中颇具分量的一篇,被公认为是培根的经典之作。

"Of Studies"是关于读书为学、求知探理的名篇,字字珠玑,隽永深刻,文采飞扬,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浅析王佐良译作《谈读书》

浅析王佐良译作《谈读书》

浅析王佐良译作《谈读书》作者:翁海频王燕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9年第01期【摘要】论读书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于1653年发表,并收录于《培根随笔》中。

作者旨在对王佐良译本进行分析,首先从翻译方法与技巧入手,再对翻译特点进行总结,以此剖析王佐良先生译本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论读书;王佐良;翻译方法与技巧;翻译风格【Abstract】Of study is an important article includ ed in a book entitled “Bacon’s essay,published in 1653 by Francis Bacon, a British writer. This present paper aims to mak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Chinese translation by Wang Zuoliang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method and technique as well as its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decompose its uniqueness.【Key words】Of study; Wang Zuoliang; translation method and techniqu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翁海频,王燕(通讯作者),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论读书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于1653年发表,并收录于《培根随笔》中。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全文 503 字,却涵义深广,富有哲理。

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王佐良译《论读书》为例

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王佐良译《论读书》为例

语言新探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王佐良译《论读书》为例张璐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离不开译者,大多经典著作的呈现,不仅仅是因为原作作者的才思敏捷与妙笔生花的巧湛技能所造就,还少不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将作品再创造后,以另一种不同风格不同表达方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所以说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王佐良翻译的《论读书》为例,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简单的综述,其次对散文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论读书》的原著语言特点与王佐良的译文特点进行对比,从而在差异中得出王佐良在翻译时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最终会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发挥的主体性对译文的特点与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论读书;散文翻译;影响因素一、译者主体性译者处在一个十分独特的位置,既要作为读者去阅读、理解原作者的作品,同时也要作为一名阐述者,通过语言的转换,将原作者的作品脱胎换骨,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重生。

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很多研究只是单纯地从译文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译者的重要性。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七十年代翻译研究迎来了重大的转变。

随着“文化转向”的盛行,翻译理论家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译者,从而把译者推向翻译研究的前沿。

可见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以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促使其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成为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二、散文翻译的特点散文内容丰富,篇幅短小,体裁多样。

其主要特点则为形散而以意不散。

所谓“形散”即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描写人物的形象,托物以抒情,亦可发表自己的议论,而文章内容作者可依据需求进行随意变化。

“意不散”则在于所表达的中心主题必须明确,无论表现手法多么丰富,但内容必须要为意来服务。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论读书》是英国语言大师培根的一篇随笔,文字精练,含义深邃。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是干净利落,无以复加,语气流畅、地道,把培根挥洒自信的口吻也传了过来,真可谓译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读了《论读书》的原文与译文后,本人感触良深。

因此,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美学及文化三个方面评述《论读书》一文,以对英汉对比与翻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 英汉语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英汉有各自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语体风格,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英文时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特点。

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只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

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

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则放手意译。

”①比如英语中句子较长,汉语中句子较短;英语中被动多且句子一定有主语,汉语中主动多且句子可无主语;英语中名词、介词多;汉语中动词较多,尤其是“的、地、得、着、了、过”在译成汉语时,能省就省,否则就使译文显得不成熟(childish)。

《论读书》原文总字数503,句数19,标点91,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总字数612。

句数17,“之”字20个,“者”字12个。

而最为突出的是英文中有很多of之类的介词,几乎每句话都有,但译文中未出现一个“的”字和一个口语词,这是最让我感慨佩服之处。

比如原文中第六句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王译为“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外,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这就做到了恰倒好处。

英国散文的伟大传统

英国散文的伟大传统

英国散文的伟大传统作者:祝晓风来源:《读书》2012年第05期兰姆是英国近代散文史上一个坐标性人物。

凡论英国散文史,几乎必提兰姆。

比如,王佐良在谈到浪漫主义时期“浪漫派散文诸家”时,第一个论述的就是兰姆,称他有“世界性的文学声誉”(《英国散文的流变》,商务印书馆二○一一年三月版,105页)。

兰姆的坐标性,更表现在文学史家在论述英国文学史上其他作家时,也往往以兰姆为参照,如:在英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近代文学史上,威廉·亨利·戴维斯(一八七一——一九四○)无论如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散文家。

他在当时兰姆式小品独领风骚的时代,把流浪汉的题材从小说引进散文领域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他自学成才的经历和他早期的流浪生活经验,决定只有他能写这一内容的散文。

他的散文名作《一个超级流浪汉的自传》(一九○八)因戏剧大师萧伯纳的推介一鸣惊人,成为英国散文史上的经典。

(《〈诗人漫游记〉译后记》,《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英]威廉·亨利·戴维斯著,倪庆饩译,云南人民出版社二○一一年七月版,165页)在《文坛琐忆》中,戴维斯称萧伯纳是“当代最富有同情心的人之一”,把康拉德称为“海洋的作家”,还有他回忆赫德逊、德·拉·梅尔、加尔奈特、比尔博姆等文坛人物的篇章,不仅是很好的记叙散文,也是文学史的材料。

去年与戴维斯的这本《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一起出版的,还有英国另外两位大作家的散文集,赫德逊的《鸟和人》和多萝西·华兹华斯的《苏格兰旅游回忆》。

其中《苏格兰旅游回忆》的姊妹篇《格拉斯米尔日记》作为花城出版社“慢读译丛”的一种,也几乎同时问世。

以上四种,译者均为倪庆饩,此可谓之曰二○一一年中国散文界或曰文学出版界“倪译英国散文四种”。

读这几本英国散文,让我想起前辈学人朱虹十多年前的一段话:众所公认,英国文学有伟大的诗歌传统、戏剧传统和小说传统。

评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散文的流变》

评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散文的流变》

评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散文的流变》王佐良先生是一位辛勤耕耘、既述且作的学者。

他在英国文学研究、翻译、评论、教学方面都有极精彩的贡献,泽被后学。

他著述甚丰,专著《英国文学史》、《英国小说史》备受重视,以为是其代表之作。

但我以为他的《英国散文的流变》(商务印书馆1994出版,以下简称《流变》)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系统研究英国散文发展流变的著作。

如果以郎费罗(Langfellow)的《人生颂》为第一首汉译英诗(参见钱钟书《七缀集》)来确定英国文学来华的源头,那么在这一百多年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我国读者和学术界重视的英国文学品种主要是小说、戏剧、诗歌。

林纾翻译的固然是叙事文学,严复则注意思想学术著作,后来王文显推重戏剧,燕卜荪(来华外教)介绍诗歌,吴宓、梁实秋、叶公超等人的兴趣也不在散文上,只有青年作家梁遇春对英国散文特别是兰姆兴趣盎然,可惜他流星一现,很早就死了。

因此,尽管讲授英语多以散文为例,但专门研究英国散文却一直不是研究界的“显学”,这种情况至今都没有改变。

因此王佐良先生的这一工作实在是筚路蓝缕的,它对英国散文发展流程的描述,对各种风格的,对各重要作家的评价,对散文艺术发展的得失和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的讨论,都是极有意义的,它所显示的英国散文史的饱满轮廓和丰富内容也足以表明它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佐良先生看来,通常所谓的文学性散文固然是散文史研究的范围,其他的文学品类如小说、学术著作、文学评论、政论、新闻通讯、、日记等等非韵文的作品也可以统统视作散文。

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即表明他的这一标准。

在其他场合如在他主编的《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一书的序言中他也说到:“文章凡不是用韵文写的,我都一律看作散文。

”这一观念显然受到中国传统散文观——散文被视作与韵文相对的概念——的影响。

它的好处在于,能够以相当宽泛的标准,使得许多文学品类乃至其他文化学术领域的文字作品都能得到审美的考察和文学的估衡,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散文的发展状貌,如历史学家Gibbon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家丘吉尔的传记……都进入了他的散文史的撰述视野。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_以王佐良_论读书_译文为例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_以王佐良_论读书_译文为例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4):70~73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University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以王佐良《论读书》译文为例余 涛(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摘 要:本文分析了英国十六世纪文学家培根的《论读书》的文体特征,简要介绍了我国翻译家王佐良的译学主张,并重点从词法包括名词、介词和代词及句法包括形合与意合、省略与重复方面分析了王佐良译文的特点。

关键词:词法;句法;形合与意合;省略与重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772(2008)04-0070-04Appreci a ti on of L iterary W ork’s Transl ati on fro mthe Angle of English and Chi n ese Contrast———Take W ang Zuoliang’s Versi on of O n Reading as an Examp leY U Tao(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University,Fengyang233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O n reading,which was written by the B ritish writer Francis Bacon in16th century.It intr oduces briefly a Chinese translat or,W ang Zuoliang’s translati on theory and f ocus on his translati characteristics fr om the as pects of mor phol ogy,including nouns,p repositi ons,p r onouns and syntax,including hypotaxis and paratactic,om issi on and repetiti on.Key words:Mor phol ogy;Syntax;Hypotaxis and paratactic;Om issi on and repetiti on翻译的第一要旨是“信”。

外国散文赏析

外国散文赏析

9. 我的世界观[美] 爱因斯坦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

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

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

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

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2期2009年4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3,No .2Apr .,2009 王佐良的英国散文研究述评田苗苗(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国文学史家、教育家、翻译家、莎学评论家。

本文在对王佐良先生的主要著作《英国散文的流变》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参考其他学者对于王佐良先生学术成就的评价,从而总结出他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关键词: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学术思想与成就中图分类号:D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9)022*******收稿日期33作者简介田苗苗(———),女,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一、引言王佐良(1916-1995)是我国著名的批评家、教育家、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

王佐良先生于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

1935年王佐良先生考入了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湖南和云南。

在1937年下半年,王佐良先生遇到了对于他的学术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燕卜荪先生。

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燕卜荪先生,因为他的著作《含混的七种类型》已经在英国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从王佐良严谨治学的态度里面,我们可以依稀发现燕卜荪先生的影子:在研究诗歌的方法上面,燕卜荪先生从来不会征引第二手的批评见解,而是就诗论诗,只谈论自己个人的见解,这样就不得不逼得他的学生们去阅读原诗,这就在无形中使王佐良先生养成了重视原作的习惯。

1939年,王佐良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助教、讲师。

1940年他与就读于贵阳医学院的徐序女士结为伉俪。

1947年,王佐良先生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成为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生,主修17世纪英国文学,导师是著名的文艺复兴研究学者———威尔逊(F P W ilson ),王佐良先生的学位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获得了国外学界的一致好评。

1949年,先生学成归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到1994年退休为止。

王佐良先生的一生有三十三部著作,有十四部是在七十岁高龄以后完成的。

虽然是耄耋之年,但是在学术上却是如日中天。

也许是上天怜惜这位老人,想让他休息一下,却没有想到这个短暂的休息竟成了永别。

1995年1月19日,王佐良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王佐良先生一生的学术成果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一就是英国文学史的研究,其二就是对于英语文体学的研究,其三就是翻译理论与实绩,其四就是唯一一部关于比较文学理论方面著作《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1985年)。

而第一部分是他用力最勤的地方。

除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1991年)之外,还有《英国诗史》(1997年)。

王佐良先生虽然最爱英国的诗歌,但是他的《英国散文的流变》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所以我们就从这部著作谈起。

二、关于英国散文的研究王佐良先生关于英国散文的著作只有一部,即《英国散文的流变》。

这是一本文学体裁史。

它共分为九章,除去第一章的引论和第九章的结束语之外,其余七章为书的主体部分。

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复辟时期、十八世纪、5:2009-0-0:1980:0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和二十世纪这六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并且对其进行了一次梳理,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条理清晰。

《英国散文的流变》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散文的发展轨迹,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文学史。

本书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散文在英国整整四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作者对于各个时期的散文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详尽介绍与分析,力求使广大中国读者了解英国散文的发展史。

与英国诗歌相比较,大部分中国读者对于英国散文还是比较陌生的,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写作难度,要求在写作时要时刻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去研究这段历史,以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去体味这些名家名作。

英国散文本身具有实用性,再“由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经济、政治、宗教上的巨大变革,如原始积累、海外扩张、王位继承、清教主义的兴起、大革命的逼近与爆发,科学上的突破与发展……都影响了散文,也都有求于散文”,因此,散文的活动空间瞬时扩大了,从枯燥无聊的书斋走到了风景秀丽的自然界,进而走到了炮火纷飞的战场,经过这许多的磨练,英国散文呈现出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散文的形式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不同类型的散文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是,它们都归于同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平易”的散文传统,“平易之中见艺术,平易之中见思想”。

其历代的代表作家有莫尔-德莱顿-班扬-笛福-斯威夫特-科贝特-肖伯纳-奥威尔,他们在继承着这个传统的同时,也在语言与技巧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王佐良先生就抓住了“平易”这条红线,紧紧围绕着这条红线对于英国散文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整理与归纳。

如果说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中,用口语化的散文写诗评是王佐良先生对于中国古典文论诗化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话,那么,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中运用平易的散文写文论则体现出了他一定的理论修养。

前者体现了其想象力的风采,而后者则展现了他理性的光辉。

王佐良先生的散文风格是有名的,这是一种奇异的混合:表面上的通俗与骨子里的典雅的混合,而两者既是他的题材所需要的,又是他理性主义精神的产物。

在这种风格下面,蕴藏着王佐良先生丰富的人生经验。

王佐良先生饱尝十年动乱之苦,所以他绝无自满之心,对于人生的命运总是采取现实的态度去坦然面对,对于事情也看得更为深远透彻。

同样,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中,作者也运用了“比较”这一研究方法。

比如,他比较了两位游记作家普里蒂特莱和希拉贝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两位作家都描写过“干垒”这门手艺的逐渐灭亡,但是在语言上,普里蒂特莱偏重于感情上的渲染,而“实”的东西不多;与之相比,希拉贝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写得实在”,“细节分明”,给人一种科学家特有的经济与确实。

比较了两种散文风格“西塞罗式”与“色内加式”的不同,前者讲究富丽堂皇,后者重视简洁有力;还有就是不同散文家写作风格的比较,斯威夫特与他同时代的散文家在追求文章的文雅方面是一致的,但是王佐良先生更加看重的是斯威夫特身上独具的“炽热的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力”。

英国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出现的“巴洛克”风格也使其散文深受影响,而勃朗是这一风格散文的代表人物。

“所谓‘巴洛克’风格本是艺术上的名词,主要指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流行于西欧天主教国家的建筑和雕刻风格,然后又沿用到绘画、音乐、文学等门类,其特点是有力、突兀、戏剧化,带有宗教中的狂热精神。

移用到散文风格,是指文字形象化,想象奇特,节奏夸张的一类。

”其实,最先把“巴洛克”这一概念运用于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方面的是杨周翰先生。

杨周翰先生这样评价勃朗的散文:“他的弥足欣赏之处主要在于他的散文的风格,即所谓的巴洛克。

他的文字形象化(逻辑思考不严密);想象奇特而突兀,使人惊喜;行义曲折,信笔所致,很像浪漫派(他很受浪漫派的推崇);他的文字隐晦而多义,古色古香;他善于用事用典(这与他的博学有关);他的情调幽默、挑逗、微讽。

”而王佐良先生对勃朗的评价如下:“我们看出这位医生不仅知识渊博,很有见地,而且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奇特的形象,一个接一个而过,加上大量的典故,文章如富丽锦缎,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王佐良先生与杨周翰先生都是英国文学研究领域泰斗式的人物,又是多年的好友,由于各自所重视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于同一诗人的诗风评价有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之处在于两位先生都看出了在勃朗散文中,不仅重视想5王佐良的英国散文研究述评 :1象力与典故,而且在文字上也具有华美、神秘的特点。

不同之处在于杨周翰先生分析得更为深刻、周密一些,对于勃朗散文中的缺点也是直言不讳。

在结构上,《英国散文的流变》在每章后面都会单独设置一个独立的小结,如《世纪中叶的回顾与展望》、《一点归纳,一点透视》等等,而整本书的结束语第九章,则是对于英国散文史所体现的总的特点加以归纳与整理。

这种写法可以使篇章之间衔接得更加紧密,从而使整本书形成了一个平衡、匀称的整体。

对于引文,王佐良先生沿袭了他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中的特色,不惜笔墨摘抄译文,而且大部分译文都是自己心血的结晶。

他用其流畅洗炼、生动准确的语言来翻译作品,加上王佐良先生对于英语文体学和汉语修辞学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使他得以用既平易又具有文采的语言完成了诸多论著的翻译。

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中,王佐良先生不仅摘抄了大段的译文,而且还把英文原文附在了译文的前面,并且在其后面还加有准确的译注,从而使那些具有一般英语水平的读者与原作来个“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所以,他曾经说过,此书是“散文史与名篇选读的结合”。

三、结语以上是我对王佐良先生的著作,即《英国散文的流变》的解读,并且针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一些英国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作了一个分析与评价。

越多了解王佐良先生,越会觉得中国的学术界失去他是多么大的悲哀。

悲哀还在于,先生已经飘然而去,而我羁于自己的见识,对于他的理解还远远谈不上深刻、全面,好在王佐良先生留下了许多的著作,只要我们还在生活与学习,对于他的理解也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1]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王佐良.英国文学论文集[M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5]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编.王佐良先生纪念文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王佐良.照澜集[M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8]王佐良.风格与风格背后[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The Rev i ew of W ang Zuoli ang ’sResear ch on the H istory of Br it ish Pr oseTI AN Miao -m iao(Chinese D e part ment,Baicheng Nor ma l College,B aicheng 137000,China)Abstra ct:W ang Zuoliang (1916-1995)is a fa mous B ritish literary historians,educat or,translator and Shake s peare critic in China .I n this paper,by studying his book,“the H istor y of B ritish Pr ose ”,aggregated the cha r acteristic 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 ist ory of English L iterature,which summ arized its lite r a r y criticis m of the m ethods .Key W or ds:W ang Zuoliang;the H ist ory of B ritish P r ose;learning thoughts and achieve m ents责任编辑:陈坤5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