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三十二课 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批注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清刘鄂⑴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别处也没见过这样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盘算。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吧。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该我告假了。
”一路走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什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⑵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一一说过,就顺便问道:“你们此地说鼓书是个什么玩意儿?何以惊动这么许多的人?”茶房说:“客人,你不知道。
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
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姊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什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子里看戏,所有什么西皮、二黄、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
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不过两三年功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现在已有招子,明儿就唱。
你不信,去听一听就知道了。
只是要听还要早去,他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座位的。
”老残听了,也不甚相信。
⑶次日六点钟起,先到南门内看了舜井,又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看相传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
及至回店,已有九点钟的光景,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
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件:第32课《明湖居听书》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声音变化
三四叠 如登泰山
陡然一落
如放烟火
一线钢丝 抛入天际 忽然
拔个 尖
熨斗熨、 越唱越高
吃人参果
声音初 不甚大
千回百折 如飞蛇盘旋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梳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雾海,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去,落月摇情满江树。
4.方抬开端来,向台下一盼。(看)
5.几啭之后,又高一层。 (鸟儿宛转地叫)
6.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抑止)
(通“稍”、稍微、略微)
练习册字词识记
偌大 遽发 皓齿 盘旋 羯鼓 戚戚焉 鸦雀无声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课题明湖居听书向我们介绍了本文所描述的事 件——听书,同时也告知了我们听书的地点—— 明湖居,但是,这个短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还残缺了一些成分——人物。是什么人在明湖居 听谁说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把这个句子 补充完整。
布置作业:
欣赏《春江花月夜》,写一段赏 析文字。 要求:一、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必须用通感修辞。
• 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 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相和相合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刘鹗
《明湖边美人绝调》1.识记本篇选自《老残游记》[识记]《老残游记》(20回)是清末刘鹗著录的中篇小说,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在创作手法上的特色在于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
本篇《明湖边美人绝调》即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是《老残游记》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凭借明湖居白妞说书这一段描写,本篇成为古典小说中描写音乐最出色的篇章之一。
2.具体分析本篇对白妞高超演艺的多侧面、多层次描写[综合应用]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对白妞的演技进行了多侧面、多层次的细腻而形象的刻画,全面展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侧面描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残一路行来听到的街谈巷议,以及高升店茶房的详细介绍;二是演出时戏园的盛况,白妞出场前琴师的演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议论,白妞演出后梦湘先生的评论。
正面描写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白妞出场时的衣着、相貌、举止和神态;二是白妞演唱的整个过程,即通过“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五个阶段进行了多层次的展示。
先看白妞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白妞“说鼓书”的告示一经贴出,“挑担子”的生意人搁下生意,“铺子里”的人纷纷告假,街谈巷议,皆为听书,这就从侧面点出了白妞说书的魅力。
接下来通过高升店茶房详细介绍了白妞王小玉的来历,“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坐位的”,借茶房的描述再次烘托了白妞演唱技艺之高。
演出当天,戏园子里真是盛况空前:官员、读书人、生意人,各色人等都提前从四面八方赶来,就连已定了桌子、习惯迟到的官员也不例外,还有的顾不得吃饭就赶来了,这个能容纳一百多张桌子的大戏园子才刚过十点钟来人就只能“在人缝里坐下”了,而白妞一点钟才开唱。
现场的盛况验证了茶房的话,体现了白妞超乎寻常的“人气”,并再次从侧面烘托出白妞“说鼓书”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老残游记》——白妞说书
侧面描写:黑妞演唱
“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 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
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描写作用: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侧面描写:观众反应
观众反应:感觉妙、伏 帖、畅快——暗暗叫 绝——屏气凝神,不敢 少动——叫好之声,轰 然雷动
观众评价: “三月不知肉味”
正面描写:白妞出场
时间早: 十点、下午一点 观众多: 满满的
职业广:官员、生意人、 读书人、平民百姓
描写作用:侧面烘托白妞名气之大、技艺之高
侧面描写:琴师弹奏
琴师弹奏
外貌: 甚为丑陋 初奏:不甚留神 轮指: 入耳动心
描写作用:为白妞出场作铺垫,起烘托作用
侧面描写:黑妞演唱
黑妞演唱
外貌: 朴素洁净
字字清脆 演唱 “以为观之”
《明湖居听书》节 选自《老残游记》第 二回:明湖湖边美女 绝调。
作者描写“白妞说书”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白妞说书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层层烘托 步步映衬 通感设喻 赋形于声
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陌上桑》
侧面描写:戏园盛况
戏园盛况
白妞出场
秀而不媚 外貌: 清而不寒 神态:一顾一盼
正面描写:白妞出场
白妞眼睛
如秋水: 清澈纯净
如寒星: 晶莹明亮 如宝珠: 有美丽的光泽
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 丸黑水银: 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正面描写:白妞说书
“初不甚大” ——起始 “越唱越高” ——发展
白妞说书 “陡然一落” ——跌宕
“忽又扬起” ——高潮 “人弦俱寂” ——结束
远铺近垫云托月,千呼万唤始出来——《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赏析
远铺近垫云托月,千呼万唤始出来——《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赏析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石翁(沈周)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
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
”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雨,然而通过那数枝飘拂的柳丝,一抹淡淡的岸影,给人满天风雨之感。
这乃“烘云托月”之笔法。
《老残游记》的第二回《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意在描述白妞说书的非凡技艺。
但作者不急于从正面用笔,而迂回笔锋,从侧面花了近3/4的笔墨极度渲染、反复烘托,为白妞出场作层层铺垫,造成先声夺人之势,达到烘云托月之效。
一.道听途说,山雨欲来。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这简约而奇特的招帖,勾起老残的满腹狐疑:“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这样招子。
”老残一路行来,街谈巷议,沸沸扬扬:“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吧。
”“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纸招贴,举国若狂,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一纸招帖,举国若狂,街谈巷议,沸沸扬扬,不就是白妞在正式亮相之前的“烘云”之笔吗?二.茶房介绍,神魂颠倒。
茶房介绍,白妞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他博采众调:“又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他自创新调:“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
”他魅力无穷:“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三.姗姗来迟,人满为患。
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有的连饭也顾不得吃。
老残提前三个小时进场,可是戏园已座无虚席,只得破费,弄条短凳,在人缝里坐下。
如此这般,有力地烘托白妞说书的吸引力。
四.三教九流,慕名而至。
明湖居热闹非凡,三教九流,慕名而来,整个戏园,水泄不通,听众广泛,或官或民。
三二明湖居听书
屏气凝神, (侧面 不敢少动 烘托)
叫好之声, 轰然雷动
观众评议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小结 描写声音的手法:
1、用形容词、拟声词进行描写 2、运用大量的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3、侧面烘托:描写观众的反应
(演唱的开始)
初不甚大
熨斗熨过
伏贴
(演唱的发展)
吃了人参果
畅快
(触觉) (感觉)
越唱越高
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尖细高亢有力
节节高起 (旋律的跌宕) 陡然一落
攀登泰山的景象 不断升高
一条飞蛇在黄山 盘旋穿插……
轻快回环多变 (视觉)
(演唱的高潮) 忽又扬起的声音 放那东洋烟火 花坞春晓,
(演唱的结束) 百鸟乱鸣
明湖居听书
——刘鹗
刘鹗简介
刘 鹗:字铁云, 号老残、洪都百炼生。 清末丹徒人。
本文选自《老残游记》 第二回:“历山山下 古帝遗踪,明湖湖边 美人绝调”。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 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清末吏 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而 《明湖居听书》选自第二回,主要 是赞颂说书艺人超群的演唱技艺的, 鲁迅先生评论:“言人所未尝言”、 “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 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人弦俱寂
霍然一声
多姿多彩
婉转清脆,声 色并茂
(拟声词)
叠
四 山陡
三泰 登
落
高 超
蛇
回 环
盘
技 黄山
尖 丝拔钢抛艺
吃熨人斗参熨果
并
东 发洋
烟
火Hale Waihona Puke 小结 描写声音的手法:1、用形容词、拟声词直接描写
明湖居听书 课文
答: 先从穿着、长相以及神态三方面描绘弹三弦者, 再描绘他弹弦技巧的高超,有先抑后扬的效果。
第二段
• 描写黑妞的容貌与说书的妙处。
• 描写黑妞出场说书的样貌与身段,用来“陪 衬”第四段出场的白妞王小玉,进一步烘托 出白妞表演之精湛。
长长鸭蛋脸儿 • 修辞─譬喻(略喻)
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 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
• 作者从容不迫,掉转笔头去写满园子里谈笑、 叫卖等等嘈杂的人声,看似闲笔,其实是有意 留下一段空白,好让急切的读者在期待的间歇 里,去回味和悬想。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 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 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 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 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 不到。”
答:(1)正面描写:字字清脆、歌声宛转动听,“如新 莺出谷,乳燕归巢”。而且唱歌时节奏的缓急、 音调的高低变化极大,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2)侧面描写:觉一切歌曲腔调,都不如它,可说 是好到极点(“以为观止”)。
第三段
• 藉观众的评论,引出主角白妞。
• 没有立刻介绍白妞,而是藉由观众误把黑妞当 成白妞的评论,为下段即将出场的白妞埋下伏 笔,也烘托白妞技巧之高超。同时,写戏园子 里人声鼎沸的情景,为下段王小玉在“一盼” 之间,全场即鸦雀无声的舞台魅力预作安排。
→演奏不同凡响
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 修辞─夸饰
1.何谓谴责小说?并说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答: (1)指暴露社会黑暗、申斥政治腐败、反映改
革要求的小说。 (2)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曾 朴《孽海花》,合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读书笔记〕《老残游记》的第二回《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意在描述白妞说书的非凡技艺。
但作者不急于从正面用笔,而迂回笔锋,从侧面花了近3/4的笔墨极度渲染、反复烘托,为白妞出场作层层铺垫,造成先声夺人之势,达到烘云托月之效。
一.道听途说,山雨欲来。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这简约而奇特的招帖,勾起老残的满腹狐疑:“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这样招子。
”老残一路行来,街谈巷议,沸沸扬扬:“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吧。
”“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纸招贴,举国若狂,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一纸招帖,举国若狂,第1页共4页街谈巷议,沸沸扬扬,不就是白妞在正式亮相之前的“烘云”之笔吗?二.茶房介绍,神魂颠倒。
茶房介绍,白妞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他博采众调:“又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他自创新调:“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
”他魅力无穷:“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三.姗姗来迟,人满为患。
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有的连饭也顾不得吃。
老残提前三个小时进场,可是戏园已座无虚席,只得破费,弄条短凳,在人缝里坐下。
如此这般,有力地烘托白妞说书的吸引力。
四.三教九流,慕名而至。
明湖居热闹非凡,三教九流,慕名而来,整个戏园,水泄不通,听众广泛,或官或民。
白妞演唱,雅俗共赏,适合各阶层的听众,可见其造诣之精堪。
24。
〖2021年整理〗《明湖居听书》课文分析
《明湖居听书》课文分析一、谋篇立意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通过描写琴师、黑妞的表演,特别是白妞说书精湛技艺的生动描绘,表现了白妞说书艺术的精妙绝伦,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就。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第二部分(3-5),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第三部分(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第四部分(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三、写作方法1.音乐描写生动精彩白妞说书实际上是一种演唱,演唱的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难以用语言描绘。
本文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把白妞的歌声描写得生动可感。
第一,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
“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继续发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第二,多角度生动设喻。
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
如描写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
有的从视觉设喻,通过描写人们听音乐时仿佛眼之所见来表现音乐。
比如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用“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弦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
又比如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
《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
觉得身体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了。
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饭厅上饭已摆好多时了。
”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
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
”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
老残略道一声“谢谢”,也就收入箱笼,告辞动身上车去了。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
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
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
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
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
亭子旁边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思。
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
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
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
明湖居听(2)
明湖居听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鹗(è)偌(ruò)铮纵(zhēng)羯(jié)啭(zhuàn)坞(wù)看坐(kàn)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D )A.缭乱(liāo )羯鼓(jié)偌大(ruò)恍若(huǎnɡ)B.皓齿(hào )千仞(rěn )周匝(zā)丑陋(lòu )C.疙瘩(ɡē)铮铮(znènɡ)花坞(wù)遽发(jù)D.陡然(dǒu)人参(shēn)熨斗( yùn ) 伏贴(tiē)3.解释下列词语①屏气凝神:抑止呼吸,聚精会神②轰然雷动:文中形容叫好的声音非常大,像打雷那样震动着剧场③回环转折:形容声音曲折环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文指歌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5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美丽而没有媚态,雅素而不寒酸。
形容仪表秀雅。
○6观止看到这里就可以休止了。
意思是好到极点,表示极度赞扬。
○7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极端美好,有长时间使人忘记一切的魅力。
○8装束:穿着、打扮○9陡然:骤然,突然.○10 周匝:环绕一周;围绕;也指周围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顶(D)A.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B.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C.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D.秀而不媚:素雅现不寒酸,形容仪表秀雅。
5.《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是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有状物,时有可观”和该书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还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6.这篇小说的情节是(C )A.老残听书的过程及白妞的演唱。
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
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附注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刘鹗一、作者简介.刘鹗:原名孟鹏,字铁云,别号烘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详见课本P238,治黄河有功,有洋务思想,赈济灾民,曾行过医,对文物考古及收藏很有兴趣,著有《老残游记》。
二、文章出处本文选自《老残游记》,共20回,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为中心,写他游程中的各种见闻和活动,对当时许多官吏的残暴昏庸进行揭露,抨击某些名为清官,实际非常残酷。
虐民以逞的行为。
鲁迅把《老残游记》与李宝嘉《官场现行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赏析课文本文主要写了白妞的音乐演唱,极为动人,是公认的非常精彩的一回。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作者从别人口里听到的对白妞的演艺无比赞美,倾倒的议论。
(铺垫手法,为作者正面描写白妞的演艺作了铺垫,巧妙引起读者对白妞演艺的极大兴趣)1段:无意中听到路人对白妞说书的议论,作者对街谈巷议,离不开白妞,心中诧异..。
2段:老残刻意问茶房白妞的事,再次通过别人之口渲染白妞的演技,此时作者也不甚相信.....,留下悬念,引起读者往下读。
(吸收前人——创新——神魂颠倒)白妞的演技第二部分:白妞出场前的场面,为白妞的正式出场作铺垫,烘托气氛。
(三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附注次烘托)(3——7)3段:园子里人之多,座位之紧张六点钟起,提前到戏园子,坐的满满的了,自己只得另出钱弄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铺垫)几件乐器,两张椅子,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用设备的简陋反衬演技的出色。
4段:来客更多,人声鼎沸,似乎高潮即将到来,又作铺垫。
5段:一其貌不扬的男人弹三弦,台下叫好,抑扬顿挫,入耳动听,烘托之一。
6段:黑妞出场,烘托之二。
清晚婉转,高低缓急,百变不穷,使他叹为观止,用黑妞超群的演艺为白妞的出场再作烘托。
7段:观众的议论,等待高潮的到来,气氛越来越浓。
第三部分(8——11)白妞的演唱8段:白妞的容貌中上之姿,秀而不媚,清而不寒,重点写了眼睛,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接着写园子里异常的静.,用了夸张的手法。
明湖边美人绝调
明湖边美人绝调作者:车振华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5期有人说,杜甫、老舍、《老残游记》是济南的三张名片,让国人甚至世界知道了济南。
这话不错。
一代诗圣杜子美“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断言了济南的人杰地灵,文学大师老舍“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的文句彰显了济南的物华天宝,而《老残游记》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它既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景描绘,又有对济南世俗生活的展现,给我们留下了“白妞说书”的最详细和富有诗意的记录。
“白妞”是鼓书艺人王小玉的艺名,她是廪丘(今属山东郓城)人,约生于同治六年(1867)。
刘鹗之子刘大绅在《关于〈老残游记〉》中说:“黑妞、白妞,确有其人,所写捧角情形,亦为当时实况。
”刘鹗的仆人李贵晚年也回忆说:“二太爷(刘鹗)在书中所说在济南明湖居听白妞和黑妞说书,是确有其事,也确有其人。
姐姐叫白妞儿,妹妹叫黑妞儿。
”济南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和明代著名戏曲家李开先的家乡,自清末至民国,各种曲艺形式都集聚济南,为济南赢得了“曲山艺海”的美誉。
这其中,王小玉的说书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亮点。
但是,与大多数前辈艺人一样,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王小玉一直被尘封在历史的寂寞角落里。
本文借助零星的史料记载和《老残游记》的诗意描述,力图走近这位曾在大明湖畔掀起观众热情的著名艺人,走进她精湛的说书艺术世界。
一、从“犁铧”到“梨花”王小玉的说书,准确的称呼应该叫说鼓书、唱大鼓。
这一行在江湖上被称为“柳海轰”,“柳”是唱,“海轰”指大鼓。
古代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作为这个行当的庇护者,需要一直供奉,并定期祭祀。
教育界供奉孔夫子,竹木泥瓦匠供奉鲁班,裁缝业供奉轩辕氏(黄帝),酿酒业供奉杜康,商业供奉财神(赵公明)。
大鼓这一行供奉的是东周的第三位王——周庄王。
据大鼓界的人士说,周庄王在上古曾经击鼓化民,而他们唱大鼓也是要劝人民、正风俗,所以就把周庄王作为唱大鼓的祖师爷。
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
三、导入课题:
《老残游记》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成 就。作品的语言比较生动,描写比较细 腻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都有一 定的特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 是全书中描写最精彩的章节之一。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 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 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 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 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 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 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板 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 明儿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 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 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 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
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 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 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 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 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 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 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 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 “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 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 午十点钟去,便没有座位,要听还要早去。 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 多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 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渲染 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 “目睹”了。
白妞说书: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叠
山
四
陡
泰
三登
刘鹗《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教学课件
白妞说书:运用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 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 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 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 文意境的积修辞方式。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正 面 描 写
层层烘托 步步映衬
通感设喻 赋形于声
侧 面 描 写
美人绝调——侧面烘托
1.那么作者除了正面描写白妞的“绝”艺外,还从 侧 面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群众的反响 戏园子里的情况 侧面描写内容 琴师的演奏 黑妞的演唱 观众的议论 梦湘先生的评论
美人绝调——侧面烘托
2.侧面描写内容对表现白妞演唱技艺之“绝”有 什么作用?
文章正面描写白妞出场演唱,突出美人演唱美妙技艺 精湛,侧面描写则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 烘托白妞演唱精湛技艺。
如果把白妞的出场演唱比作一朵红花,那么课文其它 部分的描写就相当于绿叶。一枝红花,如果没有绿叶 的衬托,就显得单调、贫乏,不能给人带来美感享受; 只有红花和绿叶有机结合起来,内容才显得丰富多彩, 画面才显得美丽动人。
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 俱寂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 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从开始、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 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白妞说书: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美人绝调——正面描写
二、美人出场——观众反映怎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2课明湖居听书课件5沪教版五四制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 语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叠
山
四
陡
泰
三登
落
高蛇
超
技 艺
盘 黄山
丝
尖钢
抛
拔 吃人参果
熨斗熨
回 环
并 东
发
洋
烟
火
作业:
1、摘抄课文中描写声音的比喻句。 2、听一段音乐,学习课文描写声音
的方法,描写这段音乐。
3、找到以下网址,课外听中国著名 说书艺人陆倚琴先生的京韵大鼓
《白妞说书》。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7
书明 湖 居
刘听
鹗
清
明湖居听书 刘鹗 琴师 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
黑妞 说唱:字字清脆,声声婉转
铺垫 衬托 白妞说唱 技艺高超
初不甚大 (起始) 越唱越高 (发展) 陡然一落 (跌宕)
(正面描写) 忽又扬起 (高潮)
人弦俱寂 (侧面描写)
(结局)
好处说不出,学不到 观众评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 的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湖居听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湖居听书》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
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
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为白妞的正式出场层层铺垫,大肆烘托,做足了文章。
第三部分:总结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
第四部分:造悬念,让观众、读者在想象中留下回味的空间。
艺术手法
(1)欲擒故纵、烘云托月写人物。(2)较鉴赏《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充分领会并学习掌握把无形之声转化为有形之文的手段方法。
2.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主人公老残行医游历各地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书中揭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而揭露"清官"的残害百姓,属中国文学作品的首创.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对景物和心理描写精湛,为百年来评论家所称赞,有的章节还被选入语文课本.由于历史的局限,书中有一些攻击义和团和革命党人的议论,还夹杂一些宣扬迷信的内容,读者对此应予鉴别和抛弃.
体会文章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之声音的特点----通感修辞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幻灯片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
第一部分:用铺垫手法,从街谈巷议以及茶房口里听到的极度赞美,巧妙引起读者的兴趣。
《老残游记》作为小说来看,结构显得松散,人物形象也比较单薄。但作者的文化素养很高,小说中许多片断,都可以当作优秀的散文来读。如写大明湖的风景、桃花山的月夜、黄河的冰雪、黑妞和白妞的说书等,文字简洁流畅,描写鲜明生动,为同时的小说所不及。这也增加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实际上还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在我国小说史上也是具有开拓性的。我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南北朝的短篇小说算起,到晚清的近两千年间,都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刘鹗在《老残游记续集》中所写的逸云的故事,则可以说是真正的以“我”为主角的小说。……假如要考辨我国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小说并真正写好了“我”的小说何者为第一篇的话,那么,就应以《老残游记续集》中的“逸云的故事”为始。(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老残游记》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更为独特,着重揭露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
《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形象描刻画,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情境逼真,气韵生动.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如上所述,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由“说话”发展而来,而“说话”人对景物的描写,却常常使用套语,写水,写火,写雨,写村庄,写寺庙,写大山,写小溪,都是“但见……”,接着便是一番套语……而《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却是可以和外国小说中那些出色的景物描写相媲美的。第十二回中对黄河冰流的描写,可以说是传世之篇。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而攻击官吏之处亦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老残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最大贡献却不在于作者的思想,而在于作者描写风景人物的能力。……《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胡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胡适作品集》,香港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
刘鹗在文艺领域内,是以一个开拓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的不朽的文学作品《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九回》、《老残游记外编卷一残稿》开拓了我国小说表现的领域,提供了从前很少有人提供过的东西。
我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说话”发展而来,所以他们长于在行动中刻画人物和在对话中表现人物,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有描写,但大多比较简单。即使是《红楼梦》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
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只是几句话就过去了。刘鹗创作《老残游记》前,已经接触过和阅读过一些外国小说……他学习和借鉴了外国小说中心理描写的长处,使之与我国古典小说中比较简单但又明确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手法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可以名之为白描式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极其传神,但又不像外国小说中的心理描写那么冗长,因此可读性很强。
3.关于白妞的说书
白妞(艺名)原名王小玉,生卒不详,山东大鼓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聊城莘县人氏,光绪初年在济南明湖居演出山东大鼓。黑妞是她的胞妹。……山东大鼓也叫梨花大鼓。它是在犁铧调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小曲、戏曲中的腔调发展而成的。《老残游记》说它是“山东乡下土调”。所谓梨花大鼓,它是根据演唱者手中自击节伴奏乐器犁铧片而得名的。……《中国音乐词典》中曰: 犁铧大鼓“发源于鲁西北农村,系由农歌发展而成。开始为业余演唱,后为艺人专习,立门户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末以前,主要活跃于乡间,以说中篇书为主。其后,进入城市,多唱段儿书。郭大妮首先唱响于临清”。
山东大鼓分北口、南口两个流派。北口曲调浑厚朴实,原汁原味的民歌色彩保留较多。语言生动,富于幽默,演唱咬字有力,讲究“一字砸一个坑”如“老牛大摔缰”。流行于鲁北、冀南一带。代表性演员有郭双全、何老凤等。南口曲调刚健明快,唱腔婉转华丽,长于抒情。以女演员居多为特色,多在城市中演唱。从《老残游记》中可以得知,王小玉不满足原来的“农歌”、“土调”声腔的现状,她向戏曲的西皮、二黄、梆子以及昆曲、南方小曲广泛学习,经过自己的吸收发挥与创造,发展了梨花大鼓。可以说山东大鼓发展到王小玉时代已入鼎盛时期。自王小玉之后还出现了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但她们都师从谢大玉的父亲谢其荣。谢其荣是《老残游记》中所述的白妞、黑妞三弦的伴奏者神手谢老化(艺名)。自1920年前后,山东大鼓逐渐走向衰落。(陈四海《从刘鹗〈老残游记〉谈王小玉的歌唱艺术》,《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后记(经验、不足):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
一、导入新课
山东作为中国曲艺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评书、山东琴书以及山东大鼓等说唱艺术在全国都赫赫有名。但如今,即便是山东人,只要不是上了年纪的人,恐怕几乎都没听过“山东大鼓”,也不知道这种曾经辉煌过的民间文化瑰宝。想当年,山东大鼓是何等的深入人心,《老残游记》中专门有一章节描述了“山东大鼓”在民间的盛况——人们对到明湖居听黑妞、白妞唱“山东大鼓”的追捧,决不亚于今天的年轻人对周杰伦、孙燕姿的热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残游记》中的《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
二、讲授新课
1.关于作者
刘鹗(è),近代小说家。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出身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早年科场不利,曾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一年,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之买办与经纪人。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三十四年(1908)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1903年8月,刘鹗写作的《老残游记》,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以其独特的立意和优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
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进取,具有富国救民热情的实业家,刘鹗的事业艰难坎坷,屡屡失败.《老残游记》是他为中国的命运也为自己的命运而痛惜,希望唤醒沉睡中的民众,补救残破的国家的"哭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