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泛在智能

合集下载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

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1]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

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第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

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物联网四大部署方式私有物联网一般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

物联网与泛在智能(3)

物联网与泛在智能(3)
CATl N S o
物联 网与 泛在 智 能
物联网与泛在智能
谢东亮 王羽
( 京 邮 电大 学 网 络 与交 换 技术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 。 京 1 0 7 北 北 0 8 6)


谈 I 联 网 以信 息服 务 为 中 心 , 过 与 传 感 网 、 联 网 、 物 通 互 电信 网 、 计 算 平 台相 结 合 , 云 把对 物 理 世 界 的 感 知 、 识 、 响和 控 制 认 影
盟 第 六 框 架计 划 项 目之 一 , 展 了 为 开
应 用 。 目前 比较 典 型 的 应 用 包 括 电
期 5年 (0 2 2 01 研 究 。 泛 在 智 20 - 0 6 的
能 是 一 种 建 立 于 普 适 计 算 、 在 计 泛 算 , 调 以人 为 中心 的交 互 模 式 。 同 强
力 行 业 的 智 能 电 网 、 慧 金 融 、 能 智 智
交 通 、 能家居 、 能医疗 系统 等 。 智 智 根 据 不 同 的参 考 标 准 , 联 网 的分类 物 方 式 也 很 多 。 按 照 技 术 特 征 及 物 联
网 发 展 趋 势 可 以 把 物 联 网 的 业 自然 的 融 合 , 实现 物 理 世 界 、 字虚 拟 世 界 和 人 类 感 知 的高 度 统 ~ , 成 完整 的信 息 物 理 融 合 系统 。本 讲 座 数 形 前 两 期 分别 介 绍 了 无线 传 感 网 络 及泛 在 感 知体 系架 构 、 泛在 网络 融 合 与协 同技 术 , 本期 将 介 绍 物联 网 依 托 于 云计 算 技 术 的 泛在 智 能 业务 。
时 , 是一 种 嵌 入 了 多种 感 知 和 计算 也
设 备 的 、 有 适 应 性 的数 字 环 境 , 具 可 根据 情 景 来 识 别人 的身 体 姿 态 、 理 生

向物联网和泛在网迈进的思考

向物联网和泛在网迈进的思考
量信息。” 可 以预见, 大规模泛在 网络 的时代 即将来 临。发展泛在 网络对 于中国
3 泛在网 ) 泛在网的构建依赖三个实体层 的存在和互动 一是无所不在的基础 网 络; 二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单元 ; 三是无所不在 的网络应用 。 它强调智能终端 在周边的部署, 异构网络的融合协 同以及随时 随地 的信息获取和共享 。
经济发展具有 非常重要 的意义 , 通过技术创新催 生新的产品 、 的产业 , 新 形 成信息产业新 的增长 点, 大力推进泛在 网络建 设将带动我 国信息产业 的发
展。
2 泛在 网络特点 、
2 1网络 异 构 协 同 . 无线通信技术飞速 发展 , 出现了无线局域 网(L N 、 iA 、 i i无线 wA)WMXWF 、 个 域 网 (P N 、 线 M s wA) 无 e h网 (Ⅲ )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S ) A H c 3 w 、 W N 、d o 、G和
问题 。
4 泛在网络关键技术 、
I U于 2 0 T 0 7年 提 出 了 泛 在 网 络 的 架 构 设 计 , 图 1 示 , 出 了泛 在 如 所 提 网 络 的 三 层 含 义 , 整 体 上 描 绘 了泛 在 网络 的 概 貌 。 从
各种异构 网络之间 , 在基础 性网络搭建 的公共通信 平台之上 , 于共 对 性 的融合与个性的协同, 就成为构建泛 在网络 的主要策 略。 2 2发展以应用为先 . 以应用为中心, 泛在 网络涵盖 各种应 用网络 , 满足应用 需求 , 是泛在网 络 形 成 的 根 本 动 力 。 人类 社 会 对 于 应 用 的 需 求 演 进 , 定 了泛 在 网 络 的 组 决 成。 首先 , 人类社会对于移动性有着旺盛的需求, 这促使移动通信网络必然 成 为 泛 在 网 络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在 此 基 础 上 , 类 社 会 也 期 望 向 内 容 更 丰 人 富、 形式更 多样 的信 息获取方式 添加移动性 , 从而全方位地 打破时 间和空 间的局限。这一需求 , 大大超越 了传统 的蜂窝移动通信 网络所提供 的移动 业务和应用的范畴,泛在 网络 向更为广 阔的无线通信市场 敞开 了大 门, 无 线传感器 网络 、 短距 离无线通信 网、 无线局域 网等也都成 为泛在 网络 的覆 盖范畴。 3泛在 网络相关概念 、 在 物 联 网 和 泛 在 网 络 不 断 发 展 的 同 时 , 涌现 出 很 多 相 关 概 念 , 面 也 下 逐 一 加 以辨 析 , 重 点对 物 联 网和 泛 在 网络 的 关 系 进 行 探 讨 。 并

中国的“泛在与物联网”元年

中国的“泛在与物联网”元年

宋海刚,是野村综研 ( 海)咨询有限公司公共战略 i 部主任研 究顾 问,知 识管理学博士;横并正纪,是 野 雨量、压力、加速度 、震动等)等信 息准确收集 ,及时通过接 村综研 f . )业 务促进担 当部 长、 中国移 动通 信联 入 网络 传 输 到 骨 干 网 进 行 实时 分 析 处 理 ,进而 将 处 理 结 果 作 为 上海 合会 高级额 问;i欣荣.是野村综研 ( 上海)部 n经
中 国的 “ 在 与物 联 网 ’ 泛 ’元年
口 文 宋海刚 横井正纪 王欣荣
此次 物联 网热潮绝非概 念炒作 ,也 并非对于 欧美 日 国 IT 信息通信技术 ) 等 c( 战略的 简单 追随 。
具有极 强 网络 外部性 以及社 会资本 特性 的物联 网
将为 中国社会 的转型 提供 巨大动 力 ,为 国际产业
明确 。第 一 , 要理 解 “ 感 器 网 ” 传 、 “ 联 网” 物 与 “ 在 网 ” 的各 自主 要 特 征 及 其相 互 关 系 ; 泛
第 二 ,要 理 解 在泛 在 网的 框架 之 下 分析 思 考 物
联 网 的重 要 意 义 。从 包 含 关 系来 说 ,物 联 网 应 包 含 传感 器网 ,而 泛 在 网 则包 含 物 联 网 。传 感
理 、主 任 咨 萄顾 闩。
智 能 化 服 务 提 供 给 用 户 。 为此 ,不 同 网络 、不 同设 备 、 不 同服
商务 周刊
J ANUAR , 0 0 4 Y 5 2 1 9
务 在 任 何 时 间 、任 何 地 点 、 对 于 任 何 人 都 放 的产学官研 的研究开发体 制将是重 中之 重。 的 “ 瓣 型”产 业形 态可 望形成 。这 必将对 花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实际应用探讨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实际应用探讨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实际应用探讨发表时间:2017-07-04T15:27:29.24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7期作者:陆老大[导读] 摘要:信息技术融入到社会各领域是必然的趋势,而智能化则是人们正在追求的生活方式,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帮助下,智能化早已不再遥远。

(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 553000)摘要:信息技术融入到社会各领域是必然的趋势,而智能化则是人们正在追求的生活方式,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帮助下,智能化早已不再遥远。

家居行业是人们对智能化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智能化水平提升,生活方式也将更加简单。

目前已经有一些智能家居成功引入物联网技术,让智能家居在功能性以及技术性上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弥补,而物联网技术也充当着厂商与用户的纽带作用,让智能家居全面革新,加快了普及的速度。

本文重点分析物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到智能家居中,研究其发展现状和应用内容。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应用前言:智能家居的普及可以看做是经济进步的表现,也可以看做是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而经济发展也为智能家居的普及提供了机会。

人们对家居的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新技术和高质量成为家居行业的调战,也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但一些智能功能受到行业技术的限制,无法成功应用在家居中,而且大多数人对智能家居没有明确的认知。

一、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属于家居应用中的一种[1]。

其应用的平台是居民住宅,技术上包括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音频技术、视频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

智能家居把生活设施全部进行处理,让住宅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让居民享受到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符合当下人们的居住观念。

总而言之智能家居将科技、个人与社会的需求综合到一起,让科技充分发挥出作用,让家居达到智能、便捷、安全以及现代的水准。

二、相关的物联网技术(一)物联网技术在家居中的概念从家居的应用出发,物联网技术体现的是整合的作用[2]。

物联网、泛在网、传感网三者关系辨析

物联网、泛在网、传感网三者关系辨析

【摘要:有部分读者对物联网、泛在网、传感器网三者关系仍然缺乏较清晰的认识,有人把三者等同,有人认为物联网大于泛在网,有人认为传感器网就是物联网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些认识都不太准确。

】有部分读者对物联网、泛在网、传感器网三者关系仍然缺乏较清晰的认识,有人把三者等同,有人认为物联网大于泛在网,有人认为传感器网就是物联网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些认识都不太准确。

其实,传感器网、物联网、泛在网概念来源不同,内涵有所重叠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三者定义有重叠传感器网(Sensor Network):传感器网络(也称传感网)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光、电、温度、湿度、压力等)加上中低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是由多个具有有线或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低功耗、小体积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它一般提供局域或小范围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功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或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物联网包括各种末端网、通信网络和应用3个层次,其中末端网包括各种实现与物互联的技术,如传感器网络、RFID、二维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模块等。

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末端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ing):泛在网是指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其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未来定位不同未来泛在网、物联网、传感器网各有定位,传感器网是泛在/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泛在网发展的物联阶段,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相互协同融合是泛在网发展的目标。

泛在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

泛在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

泛在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泛在电力物联网是指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将智能感知、信息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等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关键技术。

首先是物联网感知技术。

泛在电力物联网需要对电力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精准的感知和监测,以获取实时的电力系统状态信息。

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采集。

其次是物联网通信技术。

泛在电力物联网需要实现电力系统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和通信。

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个方面。

有线通信技术包括以太网、电力线通信等,能够实现高带宽、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蜂窝网络、卫星通信等,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通信和覆盖。

再次是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

泛在电力物联网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

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挖掘和分析等,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用于决策和优化。

另外还有物联网安全技术。

泛在电力物联网面临着安全威胁和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保护系统的安全。

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能够保护电力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防止攻击和恶意操作。

此外还有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

泛在电力物联网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和优化,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智能控制技术包括基于模型的控制、优化调度、智能算法等,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泛在电力物联网在智能配电系统应用综述及展望

泛在电力物联网在智能配电系统应用综述及展望

泛在电力物联网在智能配电系统应用综述及展望新一代科技革命快速推进,全球进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是电网企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深入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特征,并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3个方面分析了有效保障电网企业的方法。

标签:泛在电力物联网;智能配电系统;应用;趋势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国网公司的广泛应用,物联终端将以几何级数增长,通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物联终端接入网络,对网络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由于物联网中信息的感知和传输方式的特殊性,使得物联网的传输信息很容易被窃取,也很容易被重放,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已无法满足新型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防护需求。

因此,如何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安全,构建适应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全场景安全防护体系成为国网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泛在电力物联网概述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聯网上的泛在网络,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渗透、拓展和延伸,是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应用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再造的核心要素与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泛在”即广泛存在,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泛在物联是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之间的信息连接和交互。

电力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的业务中,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全面部署具有信息感知能力、边缘计算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的终端装置,有效整合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和通信基础设施资源,促进电网运行及企业运营全过程的全场景感知、信息融合及智能辅助决策,提高电力系统现有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为电网全链条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能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是泛在物联网在电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落地。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将所有与电网相关的人、事和设备连接起来),对内实现“数据一个源、电网一张图、业务一条线”,对外广泛连接内外部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传感器网络与RFID、物联网、泛在网等关系

传感器网络与RFID、物联网、泛在网等关系

传感器网络与RFID、物联网、泛在网等关系1、传感器与RFID的关系射频标签(RFID)技术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网络可以监测感应到的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

尽管RFID也经常被描述成一种基于标签的,并用于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但是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传感器,RFID读写器还是有很多缺点。

因为一个标签所能存储的仅仅是一个唯一的识别码,并不能实时感应当前环境的改变,而且RFID系统抗干扰性较差,其读写范围受到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距离的影响。

因此提高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扩大RFID系统的覆盖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传感器网络较长的有效距离将会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

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的融合和系统集成将极大地推动两项技术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的关系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99年,其定义很简单,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在早期的概念中,物联网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加互联网。

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物联网概念和应用领域早已超出了原有的范围,但对最早沿用Internet Of Things 一词的欧洲和美国来说,物联网所指代的习惯上仍然是RFID标签通过互联网构成的物物相连的网络,并且在实际研究中更加关注于RFID技术本身,绝大部分的业务仍然会是数据采集应用的扩展,难以实现更加“智能”,难以实现“物与物对话”的“真正物联网”。

而最新的物联网概念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干货什么是 泛在电力物联网 附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

干货什么是  泛在电力物联网   附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

干货什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附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泛在电力物联网(Smart Grid)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和可靠性的一种新型电力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电力设备、终端和用户都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互,实现了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测、智能运行和优化控制。

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概念与特点泛在电力物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能源生产、传输、配送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连接和整合,形成一个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电力系统。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全面感知:泛在电力物联网通过接入大量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感知电力系统中的各种信息,比如电压、电流、功率、负荷等数据,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状态的全面监测。

2. 精准控制:泛在电力物联网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弹性调度:泛在电力物联网通过灵活的能源调度和优化方案,实现对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的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

4. 安全可靠:泛在电力物联网通过加密、身份验证等安全技术,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黑客和恶意攻击,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二、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为了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旨在加快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水平。

1. 总体目标: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全覆盖、全感知、全高效、全安全、全服务的智能电力网,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高效和洁净的电力服务。

2. 基础设施建设:国网将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传感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高速、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运行提供支撑。

3. 数据管理与分析:国网将建立完善的电力数据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电力系统的相关数据,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云大物移智”与泛在电力物联网融合的安全风险分析及安全架构体系设计

“云大物移智”与泛在电力物联网融合的安全风险分析及安全架构体系设计

0引言为应对能源互联网发展对电力系统海量数据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要求,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移动通信和智慧城市(简称“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与智能电网深度融合而来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被提出。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云大物移智”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应用落地,也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步骤。

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打造“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企业,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即“三型两网”发展战略,力争到2024年建成泛在电力“云大物移智”与泛在电力物联网融合的安全风险分析及安全架构体系设计曾鸣1,刘英新1,赵静1,张晓春1,宋毅2,孙辰军3(1.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2.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2209;3.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进程的推进,“云大物移智”与泛在电力物联网在融合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亟待解决。

针对“云大物移智”与泛在电力物联网融合应用的安全问题展开研究,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多层级架构入手,分析了“云大物移智”在该架构中的融合应用场景,并探究了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提出了适用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多层级安全架构,以期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安全风险防范提供思路借鉴和决策支撑。

关键词:泛在电力物联网;安全风险;多层级架构;安全架构中图分类号:TM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4145(2019)08-0025-07Security Risk Analysis and Security Architecture Design of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 with the Use of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and SmartCity TechnologyZENG Ming1,LIU Yingxin1,ZHAO Jing1,ZHANG Xiaochun1,SONG Yi2,SUN Chenjun3(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102206,China;2. State Gri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Beijing102209,China;3.State Grid HebeiElectric Power Co.Ltd.,Shijiazhuang050000,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smart city technology and 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The security problem of 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is studied.Starting with the multilevel architecture of 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the fusion application scenario of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smart city technology is analyzed in the architecture,and the possible security risk problem is explored.Multilevel security architecture suitable for 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security risk prevention of 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Key words:widespread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security risks;multilevel architecture;security architecture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SGHE0000KXJS1700076)Project Supported by State Grid Corp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ject(SGHE0000KXJS1700076)物联网,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1]。

物联网与智能建筑

物联网与智能建筑

物联网与智能建筑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智能建筑便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当这两者相互融合,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加便捷、舒适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更是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革新。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联网?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而智能建筑,则是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当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相遇,便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首先,在能源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使得智能建筑能够对能源的使用进行精确监测和控制。

通过在建筑内安装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和智能气表等设备,实时收集能源消耗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

系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能源消耗的高峰时段和高能耗区域,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

例如,在非工作时间自动关闭不必要的照明和电器设备,根据室内外温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空调系统的温度和风速,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其次,在安防系统方面,物联网技术为智能建筑提供了更加全面和高效的保障。

借助于高清摄像头、传感器和智能门禁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控建筑内外部的人员活动和环境变化。

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如非法入侵、火灾或煤气泄漏等,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安保人员和业主。

同时,这些监控设备还可以与警方和消防部门的系统进行联动,实现快速响应和处理紧急事件。

再者,在环境控制方面,物联网技术让智能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舒适体验。

什么是物联网呢?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而智能家居则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家庭环境中,通过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家电、照明、安防系统、窗帘等)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想象一下,当您下班回家的路上,就可以通过手机提前打开家里的空调,让室内温度达到舒适的状态;或者当您还在公司,就能远程查看家里的摄像头,确保家中的安全;又或者当您早上醒来,窗帘会自动缓缓拉开,让阳光洒进房间,这些都是智能家居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智能家居的核心在于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

首先是传感器技术,它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并将这些信息传输给控制中心。

其次是通信技术,包括 WiFi、蓝牙、Zigbee 等,这些技术确保了设备之间能够稳定、快速地进行数据传输。

再者是智能控制技术,通过编写算法和程序,实现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决策。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常见的设备和功能有很多。

智能家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智能冰箱能够自动监测食物的储存情况,提醒您哪些食物即将过期;智能洗衣机可以根据衣物的材质和重量,自动选择合适的洗涤模式。

智能照明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或语音控制灯光的开关和亮度,还能根据不同的场景(如观影、阅读、聚会等)设置不同的灯光效果。

智能安防系统更是为家庭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包括智能门锁、摄像头、烟雾报警器等,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会及时向您的手机发送警报信息。

泛在空间概念名词解释

泛在空间概念名词解释

泛在空间概念名词解释
泛在空间是指资讯、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现代化社会,无处不在的
一种空间状态,它是指在这个时代中,所有物体都可以与网络连接并
在同一平台上共存、互动。

这种空间意味着每个物体、每个人、每个
地方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被捕捉,然后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互动,这是
维持新世界秩序的必要条件。

泛在空间的构成可以简单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网设备:如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

2. 传感器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
数据,实现设备的智能化和数据的互通。

3. 网络通讯技术:如Wi-Fi、蓝牙、4G等,实现设备和设备之间、设备和人之间的联接。

4. 云计算技术:如云服务器、数据库等,存储更多数据并实现
数据的快速分析和计算。

泛在空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是智能家居、智慧
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

其中,智能家居可以实现居家环境的
自动化控制,如家庭娱乐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安防系统、语音
助手等;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交通、环保、安全等多方面的高效管理,如智能公共交通、智慧路灯、智能停车场、智能预警系统等;智
能医疗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如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远程医疗、智能药盒等;智能农业可以实现作物管理的智能、集成化,如智能灌溉、物联网养殖、应用机器人采摘等,这些应用都使生活更加智能化
和舒适化。

总之,泛在空间是一个包含多种技术、思想和产业的综合性概念,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泛在空间的帮助和推进。

未来,泛在
空间将会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娱乐之中,帮助人类更好地
掌控身边的一切。

泛在电力物联网-配网智能化-客户需求侧关系的思考

泛在电力物联网-配网智能化-客户需求侧关系的思考

泛在电力物联网-配网智能化-客户需求侧关系的思考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电力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可靠、经济和安全电力的需求。

同时,由于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新能源发展已成为必要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泛在电力物联网(PEP)的应用逐渐兴起,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PEP是指在电能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全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环节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高效化与节能减排等功能的电力系统。

其中,配网智能化作为PEP的基础建设之一,是关键性任务之一。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电网的智能控制、优化配电网的运行,降低电网损耗、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实现用户需求侧的集成管理和优化。

在实现PEP配网智能化的过程中,客户需求侧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客户需求侧指客户对电力服务的需求,是电力系统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核心。

客户需求侧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电力系统在智能化、高效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发展受阻。

因此,如何理解和应对客户需求侧关系,是PEP配网智能化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几点思考:首先,PEP需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客户需求因人而异,例如,家庭用户对电压、电量、用电负荷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工业用户的需求也同样多种多样。

在实现配网智能化的相关措施时,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开发相应的应用。

如,在家庭用户中,可以使用智能电表和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灵活实现各类电器的运行规划和优化控制;而在工业用户中,应重点考虑对负荷和电能消耗的监控、分析及合理设备调配等方面。

其次,PEP还需要重视客户需求侧的实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的需求变得更加迅速和复杂。

客户需要更实时地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反馈电力服务的不足,并期望能够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PEP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建立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给予客户密切的反馈和优质的服务。

最后,PEP在考虑客户需求侧时,还应注重与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泛在互联的名词解释

泛在互联的名词解释

泛在互联的名词解释泛在互联是一个涵盖各种物理与虚拟设备和环境,包括传感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网络。

它建立了一种广泛的、无处不在的连接形式,使得物理和数字世界之间能够无缝地交互和通信。

在泛在互联的时代,人们和机器能够实时获取和分享信息,从而推动了社交、商务、医疗、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首先,泛在互联的核心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

物联网是将任何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交互的网络。

物联网的一个关键特点是设备之间的自动化交互,无需人类干预。

通过嵌入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智能设备可以收集环境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响应,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例如,家居中的智能电器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进行远程控制,以提高生活的便利和效率。

其次,泛在互联也涉及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

WSN是一种由许多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可以协同工作,收集、处理和传输环境数据。

这些节点可以被部署在各种环境中,如森林、城市、工厂等,以监测和控制环境条件。

通过WSN,我们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化的决策。

另外,泛在互联还涉及到了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边缘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式,将计算和数据处理从传统的云服务器移到离设备更近的边缘节点上。

在泛在互联的环境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及时地进行处理和分析,而将计算任务放在边缘节点上可以减少网络延迟和带宽消耗。

这种分布式计算模式能够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响应,为泛在互联的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最后,泛在互联还包括了人与机器的交互。

随着智能设备和虚拟助手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手势控制和人机界面等方式与机器进行自然和直观的交互。

这种交互方式的出现,使得机器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意图,并实现更高级的功能。

例如,通过智能音箱向虚拟助手提出问题,可以实时获取各种信息和服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物联网的本质_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_刘永谋

物联网的本质_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_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JO U RN A L O F REN M I N UN IV ERSIT Y OF CHIN A No .4 2011[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物联网与社会变革研究”(10S HA 001)物联网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刘永谋 吴林海[摘要] 物联网正走上产业化的快车道,它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物联网具有泛在性、智能性、集成性等,本质上是超级感知。

物联网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存在诸多风险。

应对物联网面临的风险,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反总体化技术原则、平衡权力原则和保护私人领域原则,尽早着手,政府主导,动员各方,全面应对。

[关键词] 物联网;本质;风险;应对[作者简介] 刘永谋: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吴林海:管理学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江苏无锡214000)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是继个人电脑、网络之后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

经过十多年的孕育,物联网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美国政府把物联网视为摆脱金融危机、走向新经济的“双引擎”之一,欧盟提出“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提出“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韩国提出“U -Korea 计划”,纷纷参与到物联网发展制高点的争夺之中。

在中国,2009年被称为“物联网元年”。

物联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无论是国际电信联盟的《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欧盟信息社会和媒体部的《2020的物联网:未来路线图》,还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的《IBM “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都论及物联网可能导致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安全与隐私问题。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在大规模推广之前,应该“对新技术提问”[1](P54),需要各方专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家进行深入研究,细致地分析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要积极地应对物联网面临的风险。

物联网与泛在网概念的差异_物联网关键技术_[共2页]

物联网与泛在网概念的差异_物联网关键技术_[共2页]

任务,而不像通用计算机系统那样可以完成各种不同任务。

可封装性指嵌入式系统一般隐藏于目标系统内部而不被操作者察觉。

实时性指与外部实际事件的发生频率相比,嵌入式系统能够在可预知的时间内对事件或用户的干预作出响应。

可靠性是指嵌入式系统隐藏在系统或设备中,一旦开始工作,可能长时间没有操作人员的监测和维护,因此要求它能够可靠运行。

像通用计算机系统一样,嵌入式系统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部分包括处理器/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及外设器件和输入/输出端口、图形控制器等。

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和专门解决某类问题的应用软件,应用程序控制着系统的运作和行为,而操作系统控制着应用程序编写与硬件的交互作用。

1.6 物联网与泛在网概念的差异泛在网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Mark Weiser先生在1991年提出的。

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是指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其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泛在网反映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远景和蓝图,具有比物联网更广泛的内涵。

目前泛在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集中在感知技术、网络架构、移动性管理、安全、标识和寻址等方面,传统的个人、行业终端集中研究操作系统、硬件的适配。

泛在网体系架构与物联网相似,可以分为3层。

(1)泛在网应用层:该层实体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泛在网应用系统。

该层的核心技术是与行业应用相关的业务需求、业务逻辑以及软件技术等。

(2)泛在网网络层:该层实体主要是实现数据传输和控制的基础电信网络。

该层的核心技术是各种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控制管理技术等。

(3)泛在网感知延伸层:该层实体主要是各种感知终端、接入终端、智能终端以及传统的固定/移动终端。

该层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消费电子类软硬件技术。

一般来说,泛在网包含4类终端设备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与泛在智能(1)2010-07-28作者:谢东亮,王羽摘要:关键字:英文摘要:英文关键字:[编者按]区别于以往强调人与人连接的互联网概念,物联网将互联的范围扩展到了物与物。

物联网不仅在规模上更大,而且在语义上更丰富。

传统的互联网和电信网均是以信息传送为中心,而物联网是以信息服务为中心,通过与传感网、互联网、电信网、云计算平台相结合,把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认识、影响和控制与计算机系统进行融合,实现物理世界、数字虚拟世界和人类感知的统一。

本讲座将以物联网的泛在信息感知、泛在网络融合以及智能信息服务3个层面为线索,分期对物联网技术进行概要介绍:第1讲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泛在感知体系架构;第2讲将介绍泛在网络融合与协同技术;第3讲将介绍物联网的泛在智能业务等。

1 概述1.1 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特征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网络、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逐步由网络连接的特征转向了泛在信息服务的特征。

物联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其技术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演进,至今仍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和精确的定义。

在其技术的不同发展时期,人们对物联网的定义也有所变化。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强调物联网是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网。

但是,随着传感器网络的日渐成熟,现代服务科学技术与新兴业务的日渐丰富,物联网的传统概念已不能适应其技术与应用需求的发展趋势。

人们一般认为物联网是融合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多元信息采集、基于互联网、电信网乃至广电网的信息传送,以及基于信息服务网络的新兴业务与应用3个主要部分。

其典型特征如下:(1) 广泛的信息获取能力。

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引擎,传感器网是信息感知和处理的末梢。

其区别于其它网络的核心在于可以近距离、多视角、多参数的采集环境和事件的海量、多元信息,其中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信息数量的巨大性,信息关系的复杂性都前所未有。

传感器设备可以通过节点标识赋予信息特有的位置特征、身份特征等,可方便用于后期信息处理和信息溯源等应用。

(2) 可靠的信息传送能力。

随着物联网的出现,信息种类的丰富性和服务质量保证的差异性会比现有网络更加复杂,“信息服务”而非“连接服务”将成为未来物联网运营的基本特征。

此外,作为建设泛在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环境,泛在网络将成为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各种现有网络的融合与协同的基础上,需要可靠有效的传输技术适应泛在智能服务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现实世界信息。

(3) 高效的信息应用能力。

物联网区别于现有网络的核心在于其业务的泛在智能特性:海量感知信息的丰富性和可靠信息传送的泛在性,将促使物联网的业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

对海量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为社会、行业以及大众用户提供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体验,尤其是为其提供情境自适应的泛在服务、业务运营模式和管理体系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特征之一。

本讲座针对物联网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多元信息采集、基于泛在网络融合的信息传送,以及面向信息利用的新兴服务技术与业务为线索展开。

本期重点介绍传感器网络相关内容。

1.2 传感网发展背景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催生了许多新的应用模式和技术手段,但这二者的结合仍然基本属于传统的“人与人”或者“人与机”交互的范畴。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与摩尔定律相印证,各类电子产品的制造成本持续地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时候,一种同时拥有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并且能适用于各类不同环境的微型智能传感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而这些微小传感器节点的网络化将全面改变人们信息获取方式,这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网络技术,这种网络可以将大量简单的节点大冗余地随机部署在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中,节点之间通过自组织的组网,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复杂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网内处理,从而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并传送给感兴趣的观测者。

作为沟通客观物理世界和主观感知世界的载体与桥梁,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是信息感知和采集的一场革命。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始于美国,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军事应用而发起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已是美国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正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上升时期。

欧盟在2007年的IST第七框架中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网络化嵌入式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韩国的IT839计划也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列为三大尖端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日本的e-JAPAN和U-JAPAN战略将传感器网络列为在2010年需要实现的下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社会的远景目标之一。

2 传感网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2.1 节点技术节点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与应用的基础,所有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的协议、机制、算法等都需要在节点上得以实现才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节点的设计和实现,是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投入成本的最主要因素。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大都采用通用嵌入式平台作为网络节点,例如Crossbow的Mica 系列以及Telos系列节点。

它们的特点是采用通用的CPU来外接传感器、射频芯片等外设以此构成传感器节点,并以软件开发为主要开发手段。

由于有TinyOS等操作系统的支持,使得围绕此类节点的研发相对容易。

但是由于节点上的硬件已经固定,使得研发的灵活性有限,并不能在物理设计上进行改进来减少节点的体积、成本和功耗。

并且由于节点的处理能力有限,很难进行复杂程序的开发。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需求虽然多种多样,但大都要求网络节点具备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布设方便、工作可靠等关键性能。

采用片上系统集成技术的节点通过高度集成化及在物理设计上进行改进以减小体积、成本和功耗,并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专用的体系结构以提高计算效率和计算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低功耗、低成本和小体积的技术途径,将能代表未来节点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网络协议与组网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应用中,协议栈的设计直接决定着节点自组织方式、通信性能以及异构网络互联和接入方式。

在网络资源受限情况下保持其能量有效性、可扩展性、传输可靠性等是该技术研究目的之一。

中国和国际上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和自组网技术大体上分可为两类:基于非IP的协议栈设计和基于IP的协议栈设计。

基于非IP的协议栈设计以Zigbee 协议栈和Sensor-Net协议栈为代表。

Zigbee协议是由Zigbee联盟提出的低能耗、低功率、可靠的无线网络标准;而Sensor-Net是一种针对传感器网络设计的体系结构,在完成能量管理、系统管理、时间同步、发现以及安全等任务时,采用了跨层设计的方法,通过各层间的相互协作使系统达到良好的管理控制效果。

目前基于IP的协议栈设计较少,主要以NanoStack、PhyNet和IPv6微型传感路由器为代表。

NanoStack 是基于6LoWPAN的嵌入式传感器网络软件项目,该协议栈包括用户数据包协议/控制报文协议(UDP/ICMP)、6LoWPAN IPv6协议、IEEE802.15.4 媒体访问控制协议(MAC)等。

由于IPv6支持的数据包容量远远大于IEEE802.15.4最大的帧容量,因此在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设计、添加了适配层,实现IP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以适应低速率的传输限制要求。

PhyNet协议栈是基于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工作组6LoWPAN标准制定的在无线个域网环境下实现IP通信的产业标准方案。

该协议栈以IETF工作组提出的6LoWPAN标准为核心技术,严格支持IEEE802.15.4物理层及MAC层协议。

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必须支持与其他网络的互联,完成信息的共享和处理。

为此,需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和自组网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其他网络互联的方式,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其他网络的总体模型等。

2.3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网络中的信息处理相关技术涉及范围广,包括在节点内的嵌入式、轻量级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节点间的分布式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

一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低成本、高观测精度、异类传感器信息可互补融合的优势,为实现理想的信息处理技术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另一方面,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低耗自组、异构互连、泛在协同以及节点资源受限的特性,使得其信息处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以及技术要求和技术挑战,具体的核心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如下:节点内信号处理与信息识别、信息提取技术。

其目的是保证信号采集感知的准确性,特别是针对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资源有限性,需要实现嵌入式、轻量级的信号处理与信息识别、提取等技术。

显然,节点中的信号处理与信息识别、信息提取技术是和应用密切相关的,且需要调谐节点信号处理智能化程度及因资源限制算法轻量级的关系。

通过节点间协同处理的分布式协同处理技术。

其研究目的是提高节点对环境及目标状态估计与属性识别的决策智能性,包括分布式节点协同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

由于传感器网络节点只能感知到局部的信息,就必须要节点的协同以便获知全局信息。

此外,多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信息数量的巨大性,信息关系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信息压缩及信息编码技术是为能显著提高多跳链路的传输性能、实现信号有效、可靠的传输。

报文压缩通过减少信息冗余来减少报文长度,是一种有效的低功耗通信技术,并且可以减小数据报的端对端传输延迟,减少访问共享信道的冲突率。

2.4 安全技术由于资源限制等特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比传统网络面临更多的挑战。

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低能耗安全解决方案需考虑通信和计算的有效负载、安全密钥的分发与更新、节点安全认证与抗捕获性、安全密钥管理的扩展性等因素。

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保证节点安全通信的信息安全。

密钥管理是安全管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引入密钥管理机制进行有效控制,对增加网络的安全性和抗攻击性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在传感器网络安全攻击方面,常常集中于安全路由技术。

近年来,中国对传感器网络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具体的密钥管理协议方面,对网络安全性缺乏系统地研究,且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模型的水平上。

在安全路由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由算法的稳定性和算法仿真等方面,提出传感器网络路由的安全模型和安全目标,尚未提出一些具体实用的安全路由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对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模型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某个特殊的应用场合,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用性安全解决方案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系统地开展传感器网络的通用安全模型的研究和实践,包括安全通信协议、安全密钥管理机制、安全路由与访问控制等模型是当前安全技术研究一个目标和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