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末资料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期末复习资料【四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期末复习资料【四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期末复习资料【四篇】【导语】这篇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期末复习资料【四篇】的文章,是作者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古时期,原始社会)1.云南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最早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约3万年、打制石器、但掌控磨光和钻孔技术。

代表骨针。

面貌和现代人类似,能人工取火。

)2.半坡遗址(约6000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建筑,最早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代表鱼纹彩陶盆)河姆渡遗址(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最早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栽培稻谷遗存)大汶口居民(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显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3.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同盟首领。

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首创人,号神农氏。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号轩辕氏。

约4000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炎、黄二帝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

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尧年老后传位舜、舜传位禹,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同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

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年龄战国奴隶社会)4.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定都阳城,禹死后,启继位,即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世袭制。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商首领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后来,盘庚迁殷,所以商朝称殷商。

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周族首领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年龄和战国)。

5.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和臣民等分给亲属,元勋等人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要尽义务:必须绝对服从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国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复习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好所学知识点内容,复习是对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点加深了解以及巩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特点:实行层层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影响:(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春秋割据埋下隐患3.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神化;(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权力尚未高度集中;(4)延续性和稳定性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在中央,设置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还有诸卿,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在地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答案】D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A. 夏朝的建立B. 商朝的建立C. 战国时期的变法D. 秦朝的建立【答案】C4. 下列哪个皇帝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A5. 下列哪个战争奠定了汉朝统治的基础?A. 淝水之战B. 巨鹿之战C. 楚汉战争D. 官渡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由______建立的。

【答案】嬴政2.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

【答案】郡国3. 楚汉之争的胜利者是______。

【答案】刘邦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措施。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万里长城,推行法治,强化国家机器等。

2. 请简要介绍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答案】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太学,选拔人才,推广儒学,统一思想;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流;征服南越、东胡、朝鲜等,拓展疆域。

四、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楚汉之争的历史意义。

【答案】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战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

楚汉之争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是奠定了汉朝统治的基础,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三是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科期末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卷I为选择题,卷II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卷I(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A.中华民国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2.彭德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三大改造的完成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3.毛毛的爷爷给他讲英雄故事:“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射孔…”,请猜这位英雄人物是谁?()A 黄继光 B.雷锋 C.邱少云 D.王崇伦4.我国是农业大国,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达到14000万吨,这其中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改进C.工业极大发展,辅助了农业 D.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5.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西藏解放的历史意义包括()①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②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③挫败了藏独反动阴谋④西藏跨入了社会主义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在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最主要的创举是()A.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D.实行农业合作化7.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茅于轼先生在北大讲学时说:“不能借口少数服从多数而剥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因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若得不到保障,最终可能连国家主席的基本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第4课: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5、商朝又称为殷朝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6、由于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的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来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级制度:(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第5课: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2、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叫做"三星堆" 文化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4、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奴隶是主要的劳动者过着悲惨的生活第6课: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4、楚晋争霸在春秋时期最激烈其中有城濮大战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赵、魏、韩)6、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出现了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都江堰: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因此成都平原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变法的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第8课: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帛书(战国)→小篆、隶书(秦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商朝的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其代表作是《离骚》5、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第9课: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提出"仁" 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其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其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面3、孟子--儒家主要思想:①反对一切战争;②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③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韩非子--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孙武--兵家著《孙子兵法》第10课1、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秦统一六国成为不可抗拒的事实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在咸阳)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第11课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包括:①徭役、兵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的暴政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但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4、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楚汉之争"5、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12课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3、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是在--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原因: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①政治:重视人才;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③统一铸钱盐铁官营第13课:1、汉武帝曾令人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2、发明水排的是--东汉的杜诗这是个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这一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第14课1、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族首领是-- 冒顿单于从此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2、汉武帝时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从此匈奴再也无力跟西汉对抗4、西汉时期有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他们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15课1、西域--指的是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3、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4、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转运到欧洲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东汉政府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大秦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第16课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西汉早期2、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3、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5、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一台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6、汉朝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第17课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创始人之一是张陵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3、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秦汉时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第18课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2、奠定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以少胜多战胜曹操)3、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吴国的建立国家建立建立者都城灭亡魏 220年曹丕洛阳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蜀 221年刘备成都 263年被魏所灭吴 222年孙权建业 280年被西晋所灭第19课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2、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3、383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东晋)第20课1、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年代是--439年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4、孝文帝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有:①学说汉话;②改穿汉服;③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同汉族通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法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第21课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第22课1、中国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书圣"3、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大绘画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1。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单元一:大家族的历史1. 介绍大家族的概念和特点。

- 大家族是指由几个亲属家族组成的社会组织,其特点是人数众多、血缘关系紧密。

- 大家族通常由祖先或共同的血缘关系作为联系的基础。

2. 大家族的三种联系方式。

- 堂会:同一辈分的人在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

- 族会:同一家族的人在一起开展相关事务。

- 宗庙:整个大家族一起举行祭祀活动。

3. 介绍大家族的结构和功能。

- 大家族通常由族长、长老和堂号组成。

- 大家族可以提供亲情关怀、资源共享以及相互帮助和支持。

单元二:古代的奴隶制度1. 什么是奴隶制度?- 奴隶制度是指奴隶作为财产被买卖和剥削的一种社会制度。

2. 介绍奴隶的来源和地位。

- 奴隶的来源主要有战胜的敌人、欠债无法偿还、违法犯罪等。

- 奴隶在社会中属于最低贱的阶层,没有自由权和人身权。

3. 奴隶制度的特点。

- 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完全依靠主人供给生活必需品。

- 奴隶没有任何权益和自由,完全受到主人的控制和剥削。

单元三:古代的封建制度1. 什么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封建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2.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主子两级的阶级关系和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

3. 封建制度的三大要素。

- 地主阶级:统治者,掌握土地和权力。

- 农民阶级:被统治者,供奉地主进行劳动和纳税。

- 农民土地:作为农民生产的基本资源。

单元四: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1. 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 中华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惯、戏剧艺术等多个方面。

2. 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作用。

- 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的西汉时期。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 古埃及:长江文明。

- 美索不达米亚:黄河文明。

- 印度:印度河文明。

- 黎巴嫩:幼发拉底河文明。

以上是《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的内容概述。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社会1.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人类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临时的简陋建筑中,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器。

2.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重要阶段。

农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养殖家畜,逐渐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

3. 早期文明早期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主要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

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4.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的第二个朝代,周朝则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5. 基本的社会制度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以家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和生活,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在古代社会,奴隶制度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

6. 早期法律制度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制度,例如家族规范、世俗习惯和宗教教义等。

这些法律制度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7. 古代文化古代文化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8. 古代经济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这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

古代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9. 古代政治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以家族组织和封建国家为主。

封建国家是古代社会中主要的政治组织形式,君主制是古代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政治制度。

10. 古代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技术,例如石器、陶器、纺织品等。

这些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制度,它是一种以封建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历史期末考试卷

历史期末考试卷

历史期末考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A. 劉邦B. 秦始皇C. 孫權D. 曹操答案:B. 秦始皇2.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占领了哪个国家?A. 俄罗斯B. 印度C. 中国D. 日本答案:C. 中国3. 清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A. 汉族B. 蒙古族C. 满族D. 回族答案:C. 满族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C. 唐朝5. 近代中国发生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与哪个国家之间的战争?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俄罗斯答案:A. 英国二、填空题6. 远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发展出的最早的王朝是______。

答案:夏朝7.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建的哲学学派是______。

答案:儒家8. 清朝灭亡后,中国建立了哪个政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答案:中国共产党9. 1840年至1842年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具体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1840年至1842年10. 首次发现并利用火药的中国古代发明家是______。

答案:蔡伦三、简答题11. 请简要概括一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

答案: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和吴三个政权并立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公元220年至280年。

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等。

12. 请简要介绍一下南宋时期的历史特点及代表性文化成就。

答案:南宋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发达,代表性文化成就有陆游的《秋夕》、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四、论述题13. 请结合你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谈谈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丝绸之路的开通架起了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交流,也传播了宗教、文化和科技,对世界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是历史期末考试卷的答案,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期末复习资料与填空(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期末复习资料与填空(表格式)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次探索民族独立之路
事件
人物
内容
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洪秀全
定都天京(今南京)
(正式与清朝对峙)
(绝对平均)
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
中央
地方方、
、张之洞
近代军用企业(张之洞
);近代民用企业;近代海陆军;
3、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的英勇善战;4、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5抗战后期,美国、苏联的援助等。
4、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的英勇善战;4.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5抗战后期,美国、苏联的援助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资料+填空
5次对外战争及中国的抗争
事件
人物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林则徐虎门销烟、道光帝、陈化成、
签订《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
咸丰帝、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一系列条约(侵占150万)
附表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事件
时间
人物及内容
结果
意义
九一八事变

一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

一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

一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第一章朝代更替研究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 掌握各朝代的时间顺序及历史事件研究重点- 了解秦汉之间的历史事件- 掌握唐宋元明清五朝的时间顺序- 核心知识点:历史时间的顺序第二章文化交流研究目标- 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历史- 掌握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重点- 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沿线国家和文化传播- 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核心知识点: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章祖先的足迹研究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中国人的祖先是如何从狩猎采集时代走向农业文明时代研究重点- 掌握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了解中国古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产方式- 核心知识点: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文明时代的过渡第四章名人传记研究目标- 了解历史上的名人及其生平事迹- 理解他们的重要贡献研究重点- 研究秦始皇、李世民、诸葛亮、李清照等名人的生平事迹- 理解他们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核心知识点: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及其贡献第五章中国节日研究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掌握各个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研究重点- 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掌握不同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核心知识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总结本学期的历史学习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文化交流、祖先足迹、名人传记以及中国节日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高一历史期末会考知识点

高一历史期末会考知识点

高一历史期末会考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的过去,帮助我们了解并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在高一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以便应对期末会考。

本文将针对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古代文明的发展1.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阶段,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其中新石器时代发展了农业和陶器制作。

2. 古代河流文明:主要包括黄河文明和埃及文明,黄河文明以中原地区的发展为主,埃及文明则以尼罗河流域的发展为主。

3. 发达的古代国家和帝国:主要包括古代中国的夏、商、周等,以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发展。

4. 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政治、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

二、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14年的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汉朝的外交交往使中国与西方世界发生了联系。

2. 美洲原住民文明的发展:美洲原住民文明古代著名的有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它们在农业、建筑、数学、天文等方面都有较突出的成就。

3. 印度与佛教: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及其传播。

4. 非洲和欧洲的接触:古代非洲和欧洲的贸易交流,包括埃及和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关系。

三、世界中世纪的演变1.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封建制度的形成: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封建社会的兴起。

2. 埃及、阿拉伯和蒙古的大发展: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对欧亚地区的统一统治。

3. 欧洲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和宗教改革运动,包括骑士制度、宗教十字军东征等。

4. 欧洲的城市与商业:欧洲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包括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中心。

四、近代世界的发展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部编版六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远古时期
- 人类起源和迁徙
- 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 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
- 夏朝的建立和特点
- 商朝的兴衰和特点
- 周朝的建立和特点
- 周代的分封制度和血缘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时期的兴起和特点
- 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 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
第四章:秦汉时期
- 秦朝的统一和改革
- 汉朝的建立和特点
-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和仁政之举
- 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三国鼎立和世纪之争
- 晋朝和南北朝的兴衰
- 的传入和发展
第六章:唐宋时期
- 唐朝的盛世和文化繁荣
- 宋朝的兴起和改革措施
- 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七章:元明清时期
- 元朝的统一和西方文明的传入
- 明朝的建立和世纪之功
- 清朝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
- 近代以来中国的变革和开放
总结
- 通过学习历史上册,我们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这为我们了解现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九年级期末历史知识点总

九年级期末历史知识点总

九年级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发展演变的学问。

它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任,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九年级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在期末考试之际,以下将对九年级历史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古代文明与帝国的兴衰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西域文明等。

2.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3.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4. 帝国的兴衰:所罗门王的以色列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等。

二、中国古代史1.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孔子及儒家思想、韩非子与法家思想、兵家、墨家、道家等。

2. 秦朝和汉朝: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文化繁荣、汉武帝的外交政策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代的魏、蜀、吴、六朝的文化、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4. 唐朝和宋朝: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繁荣、唐朝的外交政策、宋朝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宋代的文化等。

5. 元朝和明朝:元朝的政治制度、对外开放、明朝的社会变革、海外航行和贸易、明初的科技进步等。

三、世界古代史1. 古希腊:希腊城邦制、雅典、斯巴达、希腊神话、希腊哲学家等。

2. 古罗马: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文化、罗马法、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等。

3. 印度古代史:印度教、佛教、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

4. 回鹘、突厥、蒙古帝国:回鹘的商业文明、突厥的政治制度、蒙古帝国的征服及世界影响等。

四、现代史1. 近代中国:清朝的政治衰落、洋务运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近代世界: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世界两次大战、冷战等。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井冈山会师、长征、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等。

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历史下册期末总结一、近代史1. 维新运动和洋务运动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中国维新运动和洋务运动。

这两个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动中国实现近代化。

维新运动是在清朝末年兴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维新派倡导的政治纲领是“中体西用”,主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提升国家实力。

而洋务运动则是一个更加广泛的运动,既包括政治上的改革,也包括经济上的发展。

洋务派倡导的主要纲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知识来提升国家实力。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结束,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起的武装起义,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革命势力的推动,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爱国运动,它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起因是中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后,中国对於该和约被赋予的日本的利益要求的强烈不满。

五四运动由学生运动发展而来,成为了一场国家性的运动,并迅速获得了全国的支持。

五四运动呼吁反对侵略者、追求民主、推进现代化,它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重要影响。

二、二战及战后重建1.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由1939年至1945年持续,主要由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对抗构成。

这场战争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战争结束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调整,联合国成立,冷战局势形成。

2. 冷战冷战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期间的一段时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长期敌对状态。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竞争,世界在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逐渐分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内容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内容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内容及答

本次历史期末考试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

以下是考试的题目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 A. 火药
- B. 造纸术
- C. 指南针
- D. 活字印刷术
- 答案:A、B、C、D
2. 以下哪个是明代中国的首都?
- A. 北京
- B. 南京
- C. 西安
- D. 成都
- 答案:B
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 A. 唐朝
- B. 元朝
- C. 清朝
- D. 明朝
- 答案:C
二、填空题
1. 中国古代的长城是为了防御什么而修建的?- 答案:防御北方的侵袭
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什么人才?- 答案:官员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哪个朝代?
- 答案:秦朝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 答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贸易路线。

它连接了中国的东部地区与西方国家,通过陆地和海上交通线路进行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2. 简述一下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答案:明朝时期,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这条海上贸易路线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本次历史期末考试的内容及答案。

祝你考试顺利!。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初中期末历史考点总结

初中期末历史考点总结

初中期末历史考点总结Ⅰ.古代史1.中国古代史概述a.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b.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c.秦朝及其统一中国的影响d.汉朝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中国古代社会a.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奴隶制社会的特点和区别b.封建王朝的建立与衰亡c.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和阶层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a.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技术的发展b.著名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唐诗宋词等)c.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4.中国古代政治与外交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制度与方法b.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与贸易的发展c.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变革Ⅱ.世界史1.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b.罗马帝国的兴衰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c.希腊罗马文明的艺术、哲学、科技成就2.欧洲封建社会与宗教改革a.欧洲封建制度的起源与特点b.封建社会与宗教改革的关系c.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和事件3.工业革命与殖民时代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对世界的影响c.殖民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变革4.世界两次世界大战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及其影响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经过c.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Ⅲ.现代史1.中国近代史a.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b.鸦片战争及其意义c.中国近代社会与经济的变革d.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冷战时期a.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b.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及其对世界的影响c.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b.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和历史事件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论和实践4.中国当代经济与文化发展a.改革开放的起因和意义b.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特点c.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上内容仅为初中历史考点的一个综合性总结,学生在备考期间应结合教材和教师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同时,也需要学会养成良好的历史阅读和思辨能力,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期末资料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原始农耕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影响:定居生活、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共同耕作、平均分配);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遗址,满天星斗神话传说:三皇五帝考古: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

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特征: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显示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产生。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夏朝特征----“大同之世”à“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取代。

国家的特征----夏朝已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

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地点: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内容: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式建筑表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内外服制背景:汤灭夏,商朝建立概念:“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称间接管辖的区域为“四土”、“四方”。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青铜器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作用:1.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甲骨文: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2)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3)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农业工具:石器和木器农作物:谷类作物不仅是商人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

商人饮酒风气极盛,贵族因酗酒而造成的政治腐败,成为商朝衰亡的一个原因。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建邦国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目的: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内容: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周朝建立后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意义: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西周的经济:周朝的经济较商代进步,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都有一定的发展。

井田制是西周的主要土地制度。

周公的政绩:1)辅佐武王幼子成王;2)平定三监之乱;3)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周的国土和影响也随之向东拓展;4)制定礼乐制度(影响最大的)。

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与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社会大变革背景:连年征战、社会动荡涉及领域:政治,经济(最深刻变革),文化结果: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百家争鸣背景:社会转型之时内容1)儒家:孔子(核心“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韩非子、李斯(正面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欢迎);3)道家:老子(绝对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鄙视世俗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影响: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背景: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实行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与其他各国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秦的统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皇帝与中央集权制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内容: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中央集权制:1)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2)地方设郡、县;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4)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5)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6)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7)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影响: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繁重的兵役、徭役,沉重赋税,严酷刑律(根本原因);2)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3)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原因:秦的暴政;结果: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项羽军大败秦军主力于巨鹿,刘邦则率军向西顺利进驻灞上。

秦的灭亡: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秦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承秦制背景: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内容:1)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结果: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布衣将相之局背景: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内容:汉朝的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或任地方县吏士卒,或是布衣平民。

这些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到汉初都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黄老思想内容: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2)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文景之治的内容: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史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第9课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富,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范围: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内容:1)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3)颁布“推恩令”,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4)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1)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2)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影响: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实质:儒表法里西汉盛世:铁农具,代田法,西汉农业精耕细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

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第10课东汉的兴衰新朝概括: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为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的举措,但不合时宜的改革未奏效,反而引发更大的混乱。

在相继起义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刘秀以“柔道”治理天下,废除王莽时繁密苛重的法令,他本人勤于理政,整顿吏治,致力于文教治国的方略。

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设立地方官学---“郡国学”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拥有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并把持地方舆论,有些名门望族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

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中央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腐朽黑暗。

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

第11课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1)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凭借私人武装形成各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必然结果;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3)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迫使曹操北还;4)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5)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6)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认识: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在一段时间中形成了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

与先前的八方割据、连年混战相较,鼎峙的局面毕竟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利一些。

北方人口的南移: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地区。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曹操:下令在辖区内广泛推行屯田,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有不小的作用。

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1)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2)推动煮盐、织棉等手工业发展;3)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4)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