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_考虑流固耦合的充压膜盒动力学特性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耦合动力学方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科研热词 柔性梁 参数激励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动力学建模 齿轮 齿侧间隙 风沙活动 非线性振动 非惯性坐标系 非对角电压 非对称巨磁阻抗效应 静电驱动 静态传动误差 降落伞 附件 近空间飞行器 试验 计算流体动力学 视轴稳定 航天器平台 自适应补偿控制 自适应滑模控制 自由振动分析 自旋弹头 自学习控制 耦合变形量 耦合变形影响 耦合力矩 耦合 索梁耦合 离散 热载荷 火箭喷管 滚波 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 混沌控制 混沌 深海立管 流场 流动结构相互作用 正压非平衡强迫 模糊神经网络 模态缩减 植被覆盖 校准装置 柔性空间机械臂 暴雨天气 时变啮合刚度 散度演变 摩擦 控制特性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动力学 非定常流动 边界层问题 转点 航天器 耦合动力学方程 渐近摄动分析 微梁 尺度效应 大范围运动 刚柔耦合系统 刚柔耦合 高斯拘束 飞行力学 风力机叶片 频率 非绝热加热 非线性特征值 非线性本构关系 非线性控制 非线性姿态机动 非线性变形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非定常n-s方程 青藏高原 附加质量 退步控制 边界层分析 轨迹追踪 轨枕空吊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车辆 谱方法 行为动力学方法 虚拟飞行 薄壁钢管 舰炮 致动器 自适应控制 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丝 耦合运动 耦合模型 耦合振动 耦合变形量 耦合分析 耦合亚迭代 结构动力学 级间分离 索拱组合结构 系统仿真 精确动力学建模
《润滑与密封》2020年总目次
《润滑与密封》2020年总目次题目作者凝心聚力四十载,不忘初心谱新篇——记第十四届全国摩擦学大会暨201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特约评述橡塑密封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黄兴郭飞叶素娟夏迎松试验研究类富勒烯碳薄膜的结构演变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杨保平岳照凡王永富白永庆粗糙表面上微织构对流量因子的影响孙士青孙娜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端面密封阻塞效应研究马润梅朱鑫磊张楠楠碳纳米管基膨润土润滑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朱莉莉陈鼎仇磊陈耀彤蒐麻油基含氧化石墨烯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薛颜文钱善华黄传辉三通换向阀阀内泥浆冲蚀磨损数值模拟研究李树勋李成雷鹏多条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共存时的瞬态扩展行为分析王拮赵鑫温泽峰油介质下高速轮轨低黏着特性和撒砂试验研究谭江黄双超梁树林赵鑫考虑润滑油黏温效应的动压滑动轴承性能分析王丽丽袁国腾耿欢改性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张国亮王士华李志强郭帅龙柱大功率密度柴油机主轴承混合润滑分析..................................章朝栋赵俊生李涵白金霖带压作业闸板防喷器胶芯磨损行为研究..................................................陈婷马卫国甲醇柴油对发动机摩擦磨损以及清净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杨礼河陈绪望孙玉德辛硫醇改性氧化石墨烯在润滑脂中的摩擦学性能赵磊杨红梅刘畅薛少卿李久盛Sn-Ag-Cu/金属陶瓷自润滑轴承滚子高温滚阻特性研究..............................燕松山杨威然解芳超薄含水油膜Couette流润滑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陈星宇烟臭对电接触磨损的影响......................................................王朋关曹中清陈海超基于压力和流量守恒收敛准则的微织构端面机械密封数值计算.............李岩霖吉华王天豪陈胡炜不同维度碳纳米材料对水润滑橡胶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王超周新聪况福明黄健车轮辐板形状与轨距对钢轨波磨的影响..........................................张喻涵陈光雄赵晓男一种离子液体的热弹流润滑数值模拟............................................王晓萌李书义郭峰基于混合润滑模型的往复密封动特性研究........................................王军廖瑶瑶李永康深海环境中水下滑翔器密封结构数值分析........................................曹淑华郭晨刘真两种分散剂对IF-WS2纳米粒子分散性能和摩擦性能的影响.................杨士钊胡建强季峰徐新柱面螺旋槽干气密封流动场数值计算与试验验证.........................王世鹏丁雪兴陆俊杰张伟政期 (1)项冲(6)张俊彦(1)王晓力(1)李双喜(1)王思远(1)倪自丰(1)潘伟亮(1)王衡禹(1)温泽峰(1)梁鹏(1)汤龙其(1)李正文(1)王炜(1)张建国(2)曾祥琼(2)胡瑞(2)兰惠清(2)蔡振兵(2)吴孙珂(2)王昊(2)夏晨光(2)栗心明(2)廉自生(2)王天霖(2)李建松(2)陈金林(2)润滑添加剂三乙醇胺硼酸酯的摩擦学特性研究....................................稀薄效应对动压气体轴承静动特性的影响侯蘇杨勇寇天鑫王超(2)...............兰正义伍林(2)铁磁材料摩擦过程中磁化效应机制研究高富民樊建春姜健康张来斌周威(3)油气润滑角接触球轴承腔内空气压力分布数值分析王保民王综(3)基于不同热边界条件的斜面轴承及阶梯轴承承载性能分析崔金磊赵金玲王静杨沛然⑶基于泄漏通道的可调距桨桨毂密封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陈立饶运清(3)表面织构形状对牙轮钻头轴承摩擦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钟林魏刚李宇危鹏郭项伟⑶二维层状Ni/p-Ni(OH)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刘超林苏峰华李助军⑶稀土化合物改性复合材料在油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何福善周子涵郑开魁高诚辉林有希江威TiN/Ti涂层在波箔轴承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基于双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关节轴承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分析-链条套筒与销轴较链副冲击载荷-往复运动的弹流润滑数值模拟狭缝节流空气静压轴承局部气膜流场的直接数值模拟.......表面波纹度对工业链套筒-销轴較链副热弹流润滑的影响.....新型组合槽端面干气密封特性研究.......................机械密封腔流场内粒子对密封腔壁面及波纹管冲蚀分析.....马希直倪莎⑶⑶张亚涛邱明周大威卢团良庞晓旭⑶唐洪伟王静张明宇(3)王永振卢志伟赵晓龙刘波张君安(3)张明宇王静刘毅戴龙杰尚召华⑶左松奇王和顺张车宁朱维兵⑶郭勇穆塔里夫•阿赫迈德(3)密封齿对侧开槽对迷宫密封泄漏特性的影响不同真空度气体对粗糙表面接触摩擦的影响......................................郑文斌裴世源李超江瑞龙(4).......................................................毛飞宇黄平(4)考虑惯性力的高速螺旋槽止推轴承承载性能研究李洁杨光伟杨晓威杜建军(4)磁场分布对多磨头磁流变抛光材料去除的影响基于实际间隙的全回转推进器桨毂动密封性能研究激励对往复式骨架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轮对辐板开孔对钢轨波磨的影响............新型动静压差速转台无负压条件下油膜温升特性含纳米CuO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研究..................................金属多氮瞠骨架材料(MAF-6)作为棉籽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基于Fluent的上游泵送机械密封性能正交试验研究大功率柴油机曲轴平衡率对主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微型涡轮发动机圆锥气体轴承润滑性能研究…•…压膜滑动摩擦对压膜辐工作面的仿真与实验研究•路家斌宾水明阎秋生黄银黎陈立饶运清(4)熊强(4)杨化林孙维威李修隆杜杰梁延忠(4)夏晨光陈光雄朱旻昊赵晓男吴波文(4)...............刘志颖马金奎李佳(4)郑博王涛贾其苏贾现召何强(4)徐红董晋湘(4)王利杰原敏赵昕蕊陈银朱维兵王和顺张朝界赵战航⑷章朝栋赵俊生朱桂香⑷渠艺张小青王丽陈浩⑷孙广志张桂香张海云赵玉刚赵士伟⑷真空退火对磁控溅射CuS-MoS?涂层润滑性能的影响........................................赵岚曹明林继兴(4)考虑速度滑移的多孔质静压气体轴承静特性..............................................李洁孟磊杜建军(5)基于牛顿迭代法的波箔型止推轴承不对中特性分析....................................................................................................何振鹏张淳邓殿凯金伟王宇博仲崇高郭拓柳青闫方超⑸表面织构对错位瓦轴承静动特性的影响........................••李超裴世源郑文斌江瑞龙徐华洪军⑸微观随机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接触分析............••施迅王伟刘焜陈锐杨璐冯圣友⑸无扩口导管拧紧力矩对其密封性能的影响......................-郑世伟丁晓梁红琴彭炳康祝孟豪张永建(5)改性蒙脱石微粒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张永江曹阳马雄位许盛王孟(5)in滚滑轴承滑块的油-气两相流润滑分析............................................卢黎明油封唇口温度变化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张付英不同试验条件下ZDDP 在250N 基础油中的摩擦性能试验研究...............王 稳李维 含不同固体润滑剂矿用树脂基制动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李赛李中豪李夫谷开 杨俊梅水浩澈董城城 李国良刘宏亮尹兴林 杨振伟鲁张祥崔功军⑸(5)⑸⑸外圆弧槽密封环热-结构耦合变形分析及参数优化..............................于蒙蒙 穆塔里夫•阿赫迈德郭勇(5)基于图像特征的船用在线铁谱系统可测性评价方法盛晨兴张方臻(6)热效应对高速圆锥动静压轴承静特性的影响武宁宁李瑞珍封隔器胶筒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郭飞黄毅杰宋炜贾晓红王玉明(6)油气出口位置对轴承腔内油气两相流和温升的影响王保民郭红杨帅项冲白晨王综人字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承载特性研究(6)苦参碱-6、左旋肉碱-柠檬酸离子液体的制备及润滑特性研究钛合金与陶瓷配副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基于安全系数法的封隔器胶筒可靠性研究深水测试防喷阀主密封副接触特性研究油液磨粒检测传感器线圈间距对输出信号的影响织构型高频液压冲击活塞副能耗模型构建及数值模拟不同碳原子数及轻基数醇中Ti 3SiC 2/Si 3N 4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崔巍孙佳丽唐洋郭勇全松任书芳李树森张树玲张燕然刘万里邱明坤•白威马廉洁陈景强刘涛王晔张付英董城城水浩澈杨俊梅舒将军李旺孙鹏姚佳鑫何胤•王立勇钟浩李乐陈涛张金乐龚俊刘德顺金永平杨书仪张龙燕冯润妍曾俊菱宫雪王庆涛吕晋军(6)(6)(6)(6)(6)(6)(6)孟德章高鹏远王砚军卢帅氮气流量比对CrN 涂层结构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李明侯高强(6)温度变化对新型混合槽水润滑橡胶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轻载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中的关节摩擦力辨识.................张铁李秋奋邹炭腌⑺剪切激励下盲孔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研究.............张朝前李涛杨夏明张挺刘建华彭金方朱旻昊(7)氮化硅陶瓷球研磨去除机制试验与仿真研究.....................张珂王定文李颂华孙健吴玉厚⑺封隔器胶筒高温高压密封性能检测试验研究.....................郭飞温天政黄毅杰宋炜贾晓红王玉明(7)线接触弹流脂润滑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杨福芹姜敬伟孙丽刘欣⑺往复式骨架油封密封界面内油膜压力和厚度分布.................杨化林孙维威李修隆(7)双唇型油封的密封性能及其结构优化...........................张付英郭威水浩澈(7)基于弹性交互作用系数法的法兰接头拧紧方法优化...............陈威章兰珠⑺基于Matlab 计算滚动轴承滚滑接触内部应力分布 .................郑晓猛杜三明张永振刘建贺甜甜⑺基于CFD 的磨料水射流加工中粒子圆度影响研究 .................强争荣马毅青缪小进武美萍李玉亭(7)固溶处理后7055铝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宋晓萍王优强张平曹磊⑺以TiH 2为造孔剂的球磨铁基含油材料孔隙表征及其摩擦学性能 .....李蓉蓉尹延国张国涛张开源陈奇(7)不同载荷下水润滑高分子材料磨损机制的试验研究...............尚明基何晓良李国宾邢鹏飞(7)不同环境介质下TC4钛合金与工程塑料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罗柏文吴小波汪程鹏王生辉(7)机械密封镶装密封环开空刀槽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彭旭东刘家辉赵文静江锦波孟祥铠马艺(8)基于Ansys 的封隔器密封胶筒性能优化...........................郭飞黄毅杰宋炜贾晓红王玉明(8)上游泵送机械密封多目标多工况优化研究.......................陈汇龙桂铠赵斌娟陈妙妙任坤腾刘金凤(8)IV蜂窝结构对篦齿-蜂窝密封封严性能的影响............................................................................................................何振鹏王宇博王伟韬金伟邓殿凯钱俊泽丁坤英柳青闫方超(8)氮气流量对非平衡磁控溅射Ti/WS?复合薄膜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蔡海潮王景华叶军韩江薛玉君王东峰(8)深海环境下油液密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曹学鹏卫昌辰赵帅贵曹皓清(8)焊接金属波纹管结构参数对平衡宜径的影响张清波马咏梅邹啥阳贾邵秀兰铁栓(8)海底管道连接器密封环密封性能有限元分析王凯曹宇光孙永泰史永晋杨光(8)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尺度干气密封性能分析马高峰丁雪兴张伟政徐洁陆俊杰(8)基于载荷分担理论的双渐开线齿轮混合弹流润滑分析王明凯樊智敏(8)不同转速下齿轮动力学与油膜润滑耦合研究孙晓霞菅光霄王优强(8)人工髓关节微织构减摩性能及织构参数优化毛璐■璐"郑清春张春秋胡亚辉(8)微观表面形貌对螺旋槽液膜密封空化发生的影响李振涛岳吉祥孙鑫晖郝木明高赛祝清单(9)带挡边关节轴承静力学有限元分析戴雨静汪久根陈芳华张斌(9) GCrl5钢微织构表面固体润滑性能研究华希俊朱翊航王皓平国峰朱伟田之翔解玄(9)基于有限元仿真的发泡硅橡胶老化规律研究温天政郭飞黄毅杰柯玉超祝世兴(9)悬浮于润滑油中的颗粒运动分析及其对油膜压力的影响韩海燕李娜娜尚雪梅(9) WC-N1硬质合金密封圈损伤失效研究赵永强彭金方蔡振兵刘建华杨文锦朱旻昊(9)深海机械密封端面摩擦及变形特性研究樊智敏哈振骞李龙李庆党(9)平衡率对柴油机曲轴轴承润滑与振动特性的影响赵俊生朱桂香王加林刘敏章朝栋(9)固体颗粒对线接触热弹流脂润滑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杨福芹孙丽罗凯洋刘欣(9)成型方式对ABS塑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马赛赛詹胜鹏贾丹金永亮马利欣段海涛(9)基于流固耦合的柱面气膜密封支撑结构性能研究白超斌刘美红孙军锋代迪(9)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稳态性能研究刘柯炜李振涛王昕郝木明高赛祝清单(9)基于横向蠕滑特性的轮轨黏着试验研究胡雅婷张淑华尧辉明(9)非圆金属0形环装配预紧过程仿真模拟郭飞黄毅杰励行根项冲贾晓红王玉明(10)涡动对液膜密封空化及动压性能影响李振涛曹惠汪艳红刘馥瑜郝木明(10)切削液的微生物劣化对碳钢耐腐蚀行为的影响李庆宏杨懿吴泽奇朱红玲申媛媛张丽胡浩董丽华(10)轴颈倾斜对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赵琪赖天伟任雄豪郭雨侯予(10)离子液体对石墨烯润滑油分散及润滑性能的影响张丽秀赵越魏晓奕王俊海喜冬阳张利(10)速率变化对轮轨滚动接触蠕滑特性的影响王彩芸刘启跃(10)多孔集成节流器空气静压轴承承载性能计算与分析卢志伟刘晨帆刘波张君安(10)混合/流体润滑状态振动信号统计学时域分析于海杰魏海军(10)低滞后刷式密封泄漏特性与滞后效应研究李朋飞胡娅萍吉洪湖(10)带横向纹理的ZrO2陶瓷材料微弹流润滑分析赵金玲崔金磊王静(10)织构化滑动轴承混合润滑与磨损耦合数值模型金乐佳杨建玺李成功(10)富勒烯与纳米二硫化餌极压抗磨协同性能研究毛纪昕胡建强杨士钊谢凤郑全喜(10)芥酸酰胺对喷蜡NR/BR 弹性材料自润滑性能的影响李云王中岳孟唯郑鹏雷惠举韩佳赤王重(10)空化对液膜密封流场特性及密封性能的影响李振涛李志宇曹惠刘馥瑜郝木明(11)磨损表面的稳健高斯滤波评定方法研究张一兵刘立鹏解芳胡瑞(11)井下流量控制阀金属密封接触力学行为的理论与仿真研究..............................................................杨仪伟朱宏武何东升郑严叶哲伟许亮斌何玉发李川(11)刚性和弹性支撑可倾瓦推力轴承稳态特性分析孙方旭魏应三张贤彪靳栓宝王东胡泊(11)带浅腔的空气静压轴承节流孔出口处流场计算与分析卢志伟张君安刘波(11)旋转动密封系统中丁睛橡胶0形圈的时效研究孙远韬袁林栋朱伟泳王斌贺(11)点接触弹流润滑入口凹陷的速度域王学锋郭峰胡如夫程晓民(11)单相硼化物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王旭东杨忠皇志富王惠王东(11)高压自紧式法兰密封结构研究沈啸彪章兰珠徐绍焕龚石磊⑴)Al 2O 3/La 2O 3/ (W, Mo ) C 硬质合金刀具表面微织构参数优化郭世柏段晓云易正翼胡涛胡忠举(11)纳米粗糙间隙中季戊四醇四酯的薄膜润滑行为张晋铭潘伶吕志田陈有宏(11)湍流润滑动静压气体径向滑动轴承性能研究汲腾龙宋鹏云(11)内燃机凸轮-滚轮型接触副弹流润滑分析朱建荣李书义郭晓龙郭灵燕郭峰(11)基于不同差分格式的硬盘气膜润滑方程数值求解毛薪然杨廷毅(11)界面因素对机械结合面超声传播的影响韩婷樊建春田春萌刘书杰(12)圆柱滚子轴承弹流接触副刚度及阻尼系数研究张玉言蒋玲马晨波(⑵表面形貌对粗糙接触界面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董磊车飞飞刘焜王俊元石瑞敏(⑵自旋对角接触球轴承弹流润滑与油膜刚度的影响雷春丽巩宝儒贾希斌赵明齐(⑵UHMWPE 与橡胶共混水润滑轴承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研究曹源周新聪黄健左后秀(12)考虑空化效应的表面微凸体织构摩擦副润滑性能研究方勋严志军王剑豪申子玉(12)环形微槽浮动密封的动态特性分析陆俊杰张炜谢方民焦永峰(⑵浸渍石墨/38CrMoAlA (喷涂)配对密封摩擦副的干摩擦性能郑娩付光卫赵祥李双喜(12)线接触零卷吸弹流条件下的急停分析张锐王静唐洪伟(12)风电高速轴制动器温度场及热力耦合分析孙煜广张锦殷玉枫王建梅宁可(⑵双向菱形孔织构端面密封性能研究程香平张友亮康林萍韦江郭慧(⑵凹坑织构对石墨材料水润滑性能的影响韩智斌王立辉张秀丽郑宏宇李阳王志文(⑵开发应用井下V 形金属密封环密封性能研究........船用液压油多种污染物高通量检测研究…•…基于旋转法的发动机润滑油黏度检测技术研究郑贤耿葵花........何东升任航张林锋李志强朱欢(1)'史皓天张洪朋孙广涛曾霖(1)汪宇航叶鸣张勇肖怡解祯朱艳军(1)何洋韦为罗耀鹏(1)压缩机径向泄漏通道润滑油量的实验研究环境与工况对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磨损的影响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稳态温度场分析.......何星李若亭毛杰键汪紫妍(1)李国栋徐宏海韩俊臣范军姜久林(1)一种考虑介质污染度的液压泵轴尾机械密封磨损的计算方法马纪明宋岳恒黄怡鸿(1)VI基于LabVIEW的航空轴承摩擦学性能模拟实验系统姜旭峰宗营孙元宝(2)摩擦发光探测装置研制干摩擦机械密封端面材料配对性能的台架试验研究液压往复密封件磨损失效概率研究............添加剂对电诱导GaN晶片化学机械抛光的影响•…新型感应推进电机轴承磨损分析及监测........基于小波变换的三维粗糙表面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可控阻尼磁流体滑动轴承的设计及减振性能研究李娜徐学锋(2)........肖云鹏李双喜李庆展付光卫力宁⑵赵秀栩夏亚歌魏俊华付饪⑵寇青明钮市伟王永光朱玉广谢雨君雷翔宇⑵王艳武杨琨钱超⑵林福严时剑文(3)..................................安琪索双富.................刘旭辉孙璐婵杨光郭甜甜罗启文邱冶(3)某新型燃气弹射传动活塞密封设计与分析—种基于等效平行间隙的静密封漏率预测方法基于Mask R-CNN的铁谱磨粒智能分割与识别基于铁谱图像异类特征融合的磨损类型识别方法赵昌方任杰周陈颖卢炯彪(3)唐子若夏文嘉...............兰夭周平闫英(3)安超魏海军刘梁麒立汪璐璐(3)闫建阳陈小虎陈俊康(3)车轮踏面不饱和聚酯摩擦控制剂的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李珂胡萍郑禹黄樟华(4)孙启国闫晓丹(4)基于U曲线法的油气润滑ECT系统图像重建病态优化水力加压器组合密封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李斌陈宏宇吴明明沈桓宇⑷纺织机钢丝圈表面类金刚石膜的制备及摩擦特性研究•-黄冬梅唐海霞赵永武王永光(4)临近空间载人舱舱门密封特性研究..................肖开阳袁肖肖吴天宇吴剑⑷偏心圆凸轮油膜润滑测试系统......................周易朱建荣孙楠楠王加林郭峰⑸基于颜色特征提取的磨粒材质识别..................孔祥兴邵涛⑸箔片动压轴承的研制及在机载环控涡轮的应用...........绳春晨杨榆谢洪涛高维浩罗高乔陈双涛侯予⑸考虑摩擦与测量噪声的液压缸泄漏诊断方法..........黄武涛郭隽侠刘颖(5) Ag/NdBaCu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董丽荣李长生董晨雨吕俊呈于万秋华中⑸镰钛合金双层波纹石墨复合垫片的设计与参数优化…•…............邓文飞孔慈宇张斌谭伟胡朝斌韩志达(5)考虑黏压效应的风电齿轮热弹流分析熊永强何爱民(5)同心注水管柱分层测压密封段设计与研究孟培媛王稳(5)基于断裂力学的DAS组合密封圈疲劳寿命预测•常温条件下双筒液压减振器动态特性的试验研究朱海燕苏校裴硕林天豪王世杰(5)陈小建裴江伟田文楷(6)微间隙共形圆柱接触力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宿月文郭彩霞陈渭(6)基于ARM的精轧机润滑油含水监测系统设计孟祥赵莹李艳娟(6)基于FTIR的水分对柴油机油添加剂的影响研究左谦田洪祥孙云岭(6)气体静压轴承与主动磁轴承混合支撑轴系结构设计及静态性能研究李树森周梓健徐跃东贾勇(7)泥水盾构接管用三通换向阀橡胶阀座密封研究李树勋杨玲霞潘伟亮雒相去(7)雷鹏高温条件下发动机油配方组份对油品高温黏度及成焦倾向的影响Si/MoS2及C-Si/MoS2涂层在不同湿度条件下摩擦磨损性能SiO2颗粒增强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空间合成碳氢润滑油的真空边界润滑寿命评估.........王建锋潘峰(7)王稳李国良刘宏亮谷继品蔡群钱建国陈盛宇吴洋蒲吉斌(7)........王国明孙胃涛刘晓亮黄晓明周文龙⑺........徐增闯崔维鑫郝丽春贺景坚郑伟波(8)vn高温高压换热设备自紧密封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李诚周建明路广遥唐叔建张国迅(8)改性玄武岩纤维增强橡胶基摩擦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谢奥林尹彩流王秀飞文国富(8)搅拌摩擦加工对AM60B 镁合金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王楠楠曹丽杰殷凯(8)油润滑下炭黑增强丁睛橡胶的溶胀与磨损行为纪红王勇庞永华(8)耐压门C 形密封圈大间隙密封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李晟朱学康李光明殷洪张志强(9)定向孔隙多孔储油介质的制备与评价吴海勇林清容陈志雄姚立纲(9)唐敏碳酸甘油酯脂肪酸酯润滑油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温珊吕涯(9)某型国产与进口航空发动机润滑油泡沫特性对比研究孙元宝阮少军姜旭峰吴坤(9)基于表面轮廓的人字闸门底枢蘑菇头磨损量测量方法赵新泽苏丹徐翔朱合法何钱(10)CVTF 状态监测系统开发及在CVT 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任磊磊赵伟(10)大型500 kV 变压器主密封法兰系统受力分析衡艺欣王世杰(10)基于Faster R-CNN 的齿轮箱铁谱磨粒识别何贝贝崔承刚郭为民杜琳娟唐耀华(10)酰腓类及磷酸类润滑油添加剂CoMSIA-QSTR 抗磨损性能模型构建宋泽左波高新蕾(10)机械衰减对锂基润滑脂流变特性的影响徐龙涛王燕霜(10)基于多分辨SVD 包和MED 的柔性薄壁轴承故障特征提取与诊断陈儒李伟光伍嘉乐李国臣(11)重卡轮毂轴承刚-柔组合密封结构设计及优化杜学芳邓四二崔永存(11)旋转通道径角挤压工艺制备UFG 铝合金润滑条件研究古京九达成(11)某型航空发动机轴间轴承集油结构内的两相流动数值计算徐让书戴海宁田骏丹(11)数据驱动的风电齿轮箱油液监测磨损度量化及其参数权重研究徐启圣王徐厚昌张春鹏(11)韩玲严嵩张何强帅敏轲俊白琨赵晶刘备戴康杨峰基于AdvantEdge 的斜角车削仿真实验确定刀屑摩擦因数的方法谭彬(11)涂宇罗斐高压旋转组合密封试验装置设计与研究索双富时剑文李高盛(12)基于SVD 和M0MEDA 的薄壁轴承故障诊断郑嘉伟刘其洪李伟光严嵩(12)煤基浸铺石墨密封材料性能研究于鸣泉王启立高晓峰张锋涛胡建文(12)车轮非圆化磨耗对机车轮轨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苏明亮王开云(12)生物肢体皮肤冲击磨损舒适度试验机研制苗耕茁毛俊洁(12)减摩剂及其协同效应对树脂基摩擦材料性能影响黄鹏付雪松叶长松陈国清周文龙(12)稠化剂组成对聚麻润滑脂性能的影响蔡梦莹刘韦江左明明王玉丰耿飞(12)凹槽结构对水润滑微凹槽尾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张圣东巩加玉(12)赵乐肖静郭林钟雯凌亮金勇技术探讨基于ABAQUS 的橡胶密封圈应力松弛分析 .................张晓东余鑫张毅杨林郝仁杰(1)柴油机曲轴润滑与弯曲振动耦合影响研究.................李正文赵俊生李涵章诗用栋白金霖(1)ASTM D6224四个版本的变化对在用油监测的启发...........李田洪祥孙云岭(1)三峡电站700MW 发电机组润滑可靠性分析及工艺应用..............陈钢胡军朱兵谭桂斌冯伟贺石中(1)油气润滑ECT 系统图像重建中病态问题分析 ...............孙启国闫晓丹孙奥⑶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失效模式分析.......................陈超曾昭洋罗军徐进⑶基于Bootstrap 方法的密封寿命可靠性评估........................黄乐黄兴梁"卜凤谭锋田巍武建军⑶。
流固耦合模型
流固耦合模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流固耦合模型是一种重要的仿真技术,在汽车、航空、船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流固耦合模型是将流体和固体的运动耦合起来进行仿真的一种
方法。
它通过计算流体对固体的作用力,再根据固体的运动状态计算出相应的流体运动状态,从而实现流体和固体的相互作用。
流固耦合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预测流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在汽车工程领域,流固耦合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通过计算空气对汽车表面的作用力,可以预测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阻力和升力等特性。
这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更加流线型的汽车外形,从而降低空气阻力,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
在航空领域,流固耦合模型可以用来模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通过计算空气对飞机表面的作用力,可以预测飞机在高空飞行时的阻力和升力等特性。
这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更加节能的飞机外形,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船舶领域,流固耦合模型可以用来模拟船舶在海上行驶时的水动力学特性。
通过计算水对船舶表面的作用力,可以预测船舶在海上行驶时的阻力和浮力等特性。
这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更加优化的船舶外形,从而降低水阻力,提高船舶的航速和燃油效率。
总之,流固耦合模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程仿真技术,可以用来
预测流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工程师优化设计。
在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流固耦合模型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caarc双向流固耦合
caarc双向流固耦合概述:CAARC(Computational Aero-Acoustics and Aero-Elasticity Research Center)双向流固耦合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模拟空气动力学流场与振动固体结构相互作用的现象。
它综合了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结构动力学(SD)两个领域的知识,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飞行器振动和噪声特性。
流固耦合理论:在飞行器设计过程中,流场对振动固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CAARC 双向流固耦合模拟的核心是将流体动力学方程和固体结构动力学方程相互耦合,在求解过程中通过相互反馈的方式实现振动与噪声特性的收敛计算。
常见的双向流固耦合算法有强迫振动法、松弛法和迭代法等。
振动模态分析:振动模态分析是CAARC双向流固耦合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有限元模型建立振动系统的自然频率和模态形态,并与流场模拟结果进行耦合。
振动模态分析不仅可以评估结构对流场激励的响应,还可以指导飞行器的优化设计。
噪声预测:噪声预测是CAARC双向流固耦合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飞行器在不同工况下产生的噪声水平,并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噪声的传播和辐射。
噪声预测对于保证飞行器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案例:CAARC双向流固耦合已经在飞行器设计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民用飞机设计为例,通过对机翼和发动机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模拟,可以优化气动造型和减轻噪声,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和乘客舒适度。
另外,CAARC双向流固耦合还在火箭、高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挑战与前景:尽管CAARC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双向流固耦合模拟需要高性能计算资源,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较高。
其次,流固耦合过程中的物理现象非常复杂,需要更加精细的数值模型和算法。
未来,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改进,CAARC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将在飞行器设计和噪声控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流固耦合——精选推荐
流固耦合流固耦合定义:它是研究变形固体在流场作⽤下的各种⾏为以及固体位形对流场影响这⼆者相互作⽤的⼀门科学。
流固耦合⼒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下会产⽣变形或运动。
变形或运动⼜反过来影响流,从⽽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正是这种相互作⽤将在不同条件下产⽣形形⾊⾊的流固耦合现象。
(⼀)流固耦合动⼒学:求解⽅法与基本理论---张阿漫,戴绍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SPH法与谱单元法●瞬态载荷作⽤下流固耦合分析⽅法●⼩尺度物体的流固耦合振动●⽔下⽓泡与边界的耦合效应按耦合机理分两⼤类:1 耦合作⽤只发⽣在两相交界⾯---界⾯耦合(场间不相互重叠与渗透),耦合作⽤通过界⾯⼒(包括多相流的相间作⽤⼒等)起作⽤。
它的计算只要满⾜耦合界⾯⼒平衡,界⾯相容就可以了(其耦合效应是通过在⽅程中引⼊两相耦合⾯边界条件的平衡及协调关系来实现的)。
如⽓动弹性,⽔动弹性等。
按照两相间相对运动的⼤⼩及相互作⽤分为三类:(1)流体和固体结构之间有⼤的相对运动问题"最典型的例⼦是飞机机翼颤振和悬索桥振荡中存在的⽓固相互作⽤问题,⼀般习惯称为⽓动弹性⼒学问题"(2)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短期问题"这类问题由引起位形变化的流体中的爆炸或冲击引起"其特点是:我们极其关⼼的相互作⽤是在瞬间完成的,总位移是有限的,但流体的压缩性是⼗分重要的"(3)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长期问题"如近海结构对波或地震的响应!噪声振动的响应!充液容器的液固耦合振动!船⽔响应等都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例⼦"对这类问题,主要关⼼的是耦合系统对外加动⼒荷载的动态响应"2 两域部分或全部重叠在⼀起,难以明显的分开,使描述物理现象的⽅程,特别是本构⽅程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其耦合效应应通过建⽴与不同单相介质的本构⽅程等微分⽅程来体现。
按耦合求解⽅法分两⼤类:1 直接耦合求解:直接耦合是在⼀个求解器中同时求解不同物理场的所有变量,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本构⽅程,其耦合效应通过描述问题的微分⽅程来体现。
第2章《高频电子线路》_(曾兴雯)_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2.2 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
1、简单振荡回路 (1)并联谐振回路 (2)串联谐振回路
17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1)并联谐振回路 谐振特性:
振荡回路的阻抗在某一特定频率上具 有最大或最小值的特性称为谐振特性。
1 jC Zp 1 r jL j C (当 L r 时) L C 1 r j (L ) 谐振条件: C 当回路总电抗 X=0 时,回路呈谐振状态
Q0
L
r
品质因数 Q
Q 定义:高频电感器的感抗与其串联损耗电阻之比。
Q 值越高,表明该电感器的储能作用越强,损耗越小。
8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2.1 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
二、高频电路中的有源器件 主要是:
二极管 晶体管
集成电路
完成信号的放大、非线性变换等功能。
9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2.1 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2.1 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 2.2 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 2.3 电子噪声及其特性 2.4 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1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2.1 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
一、高频电路中的元件 高频电路中使用的元器件与在低频电路中使 用的元器件基本相同,但要注意它们在高频使用 时的高频特性。
号中心频率fs=10 MHz,回路电容C=50 pF,
试计算所需的线圈电感值。
(1) 若线圈品质因数为Q=100,试计算回路谐振电阻
及回路带宽。 (2) 若放大器所需的带宽B0.7=0.5 MHz,则应在回路 上并联多大电阻才能满足放大器所需带宽要求?
36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2)串联谐振回路 串联谐振回路是与并联谐振回路对偶的电路, 其基本特性与并联谐振回路呈对偶关系,通频带、 矩形系数与并联谐振回路相同。 电路组成: 电抗特性:
化学反应动力学考题及答案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单(试卷封面)任课教师签名:日期:注:1. 以论文或大作业为考核方式的课程必须填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简要评语”栏缺填无效。
2. 任课教师填写后与试卷一起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 学位课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第一部分1.简答题(1)简述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的关系。
答: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化学反应热力学是综合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二者各自的研究任务不同,研究的侧重而不同,因而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化学反应热力学既有显著的区别又互有联系。
化学反应热力学特别是平衡态热力学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研究过程的始态和终态,利用状态函数探讨化学反应从始态到终态的可能性,即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而不涉及变化过程所经历的途径和中间步骤。
所以,化学反应热力学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能回答反应的速率历程。
因此,即使一个反应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但如果在动力学上是不利的,则此反应事实上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要开发一个新的化学过程,不仅要从热力学确认它的可能性,还要从动力学方面研究其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二者缺一不可。
从研究程序来说,化学反应热力学研究是第一位的,热力学确认是不可能的反应,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动力学的研究。
显然只有对热力学判定是可能的过程,才有进行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2)简述速控步、似稳态浓度法、似平衡浓度法的适用条件及其应用。
答:速控步:连续反应的总反应的速率决定于反应速率常数最小的反应步骤——最难进行的反应,称此为决定速率的步骤。
此结论也适应于一系列连续进行的反应;而且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反应必须进行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
似稳态浓度法:是对于不稳定中间产物的浓度的一种近似处理方法,视之近似看作不随时间变化,不仅常用于连续反应,对于其他类似的反应只要中间物不稳定,也可适用。
似平衡浓度法:在一个包括有可逆反应的连续反应中,如果存在速控步,则可以认为其他各反应步骤的正向、逆向间的平衡关系可以继续保持而不受速控步影响,且总反应速率及表观速率常数仅取决于速控步及它以前的反应步骤,与速控步以后的各步反应无关。
计算流体力学在膜过程传质优化中的研究进展
2017年第36卷第6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1961·化 工 进展计算流体力学在膜过程传质优化中的研究进展何欣平,王涛,李祥,李继定(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分别从膜组件、膜本身结构、膜过程操作条件、膜过程耦合4个方面的优化阐述了近期计算流体力学(CFD )在膜过程传质优化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指出CFD 模拟对料液隔网的形态研究和局限性改进显示出了优越性;在膜表面形貌及支撑层结构修饰与优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对脉动流、两相流与机械振动的引入及其在流场、浓度场、温度场中的可视化研究也已相对成熟;此外,CFD 模拟证明,将膜过程与其他动态分离过程相耦合也是提高膜表面剪切速率、增强传质与分离效率的有效途径。
指出了目前大部分CFD 模拟工作的准确性还不够、通过模型优化改善准确性时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模拟计算的复杂性以及膜组件的设计研究与材料加工工艺还不很匹配等存在的问题,认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集中在不同优化方式的耦合,以及利用新兴的检测技术与制备工艺弥补目前实验数据缺乏的弊端,得到更贴合实际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膜分离;传质优化;形貌设计;两相流中图分类号:TQ02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06–1961–08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6.001Progress on CFD simulation for mass transfer optimization of membraneprocessHE Xinping ,WANG Tao ,LI Xiang ,LI Jiding(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how CFD helps contribute to mass transfer in membrane process respectively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 ,membrane module ,membrane structure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process coupling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superiority of CFD simulation for mass transfer optimization of membrane process is widely proved not only in the design and modification of feed spacer and membrane structure ,but also in the visualization researches of pulsating flow ,two-phase flow and mechanical vibr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flow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 In addition ,CFD simulation was employed to illustrate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of coupling membrane with other dynamic systems and found it a promising way to increase the shear rate of boundary layer ,which can further result in better separation efficiency. However ,it is still difficult for CFD simulation to get both high accuracy and low computation expense. On the other hand ,current materi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cannot satisfy the simulation study ,which hinder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FD. Future researches will focus on combining various 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applying emerging detection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to make up the deficiency in experiment and thus ,achieve new computational models which fit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better.第一作者:何欣平(1993—),女,博士,从事分离膜过程强化研究。
流-热-力耦合的高性能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流-热-力耦合的高性能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李荣启;闫涛;何智成;米栋;姜潮;郑静
【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
【年(卷),期】2024(35)3
【摘要】拓扑优化和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复杂装备提供了高效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
目前高性能结构拓扑优化只考虑热-力耦合或者流-热耦合的设计,且大多局限于简单结构,未考虑流-热-力三场共同作用下的设计,限制了结构性能的提升。
针对流-热-力多物理场工况下的高性能复杂结构设计这一挑战,提出了一种流-热-力耦合拓扑优化方法,以提高复杂结构的承温能力。
首先引入流场、温度场和结构位移场的控制方程,对计算域的流固材料进行统一表征;然后以最小化平均温度为目标,以流动能量耗散和结构柔度为约束,建立了流-热-力耦合的拓扑优化模型,并结合变分法和拉格朗日函数开展了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最后将所建立的拓扑优化模型应用于涡轮的结构设计,得到了散热性能良好、流道分布合理的可增材制造结构。
【总页数】11页(P487-497)
【作者】李荣启;闫涛;何智成;米栋;姜潮;郑静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22;TP391.7
【相关文献】
1.基于Ordered-RAMP模型的热固耦合结构多材料拓扑优化方法
2.基于不规则元胞的主轴温度-结构场耦合热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3.热固耦合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
4.艾滋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
5.流热固耦合下螺杆压缩机转子拓扑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京荆ANSYS_12.0_Workbench-压力容器分析
2.3
第3章 3.1
上海大学机电学院安全断裂分析研究室
ANSYS12.0 软件培训-压力容器分析
第4章 4.1 4.2 4.3
4.4 4.5 第5章 5.1 5.2 5.3 第6章 6.1
6.2
3.1.7 高级工具及案例 3.1.7.1 冰冻【Freeze】及案例 3.1.7.2 解冻【Unfreeze】 3.1.7.3 命名选择【Named Selection】 3.1.7.4 接合【Joint】 3.1.7.5 抽取中面【Mid- surface】与表面延伸【Surface Extension】及案例 3.1.7.6 切片【Slice】 3.1.8 压力容器建模实例—3D 梁壳储罐模型 ANSYS12.0 压力容器网格划分技术 ANSYS12.0 Meshing 网格划分概述 ANSYS12.0 Meshing 网格划分方法 ANSYS12.0 Meshing 网格划分控制 4.3.1 网格划分用户界面 4.3.2 网格划分方法 4.3.3 网格局部尺寸控制【Sizing】 4.3.4 接触区域网格控制【Contact Sizing】 4.3.5 网格局部单元细化【Refinement】 4.3.6 映射面网格划分【Mapped Face meshing】 网格划分控制案例—装配体模型 薄层扫掠网格划分及案例—3D 实体储罐模型 ANSYS12.0 结构分析技术 结构分析概述 结构分析方法 结构运动方程 ANSYS12.0 压力容器静力分析 ANSYS12.0 Static Structural 结构静力分析方法 6.1.1 结构静力分析用户界面 6.1.2 工程数据中定义材料属性 6.1.3 几何模型 6.1.4 定义零件行为 6.1.5 联接关系 6.1.6 模型网格划分 6.1.7 分析设置 6.1.8 载荷及支撑 6.1.9 求解选项 6.1.10 结果后处理 压力容器分析求解策略 6.2.1 提取分析模型 6.2.2 对称性 6.2.3 处理重点关心位置 6.2.4 细节结构的考虑 6.2.5 工况分析 6.2.6 单元选择 6.2.7 网格划分
气_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研究
收稿日期:2001 12 11作者简介:周晓军(1973-),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多相管流及油气田集输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0 5870(2002)05 0123 04综述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研究周晓军,宫 敬(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102249)摘要:论述了国内外气液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的研究成果及现状,阐述了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动规律和流固耦合研究的各种方法。
评述了气液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等方面的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并对不同模型和数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指出了目前两相瞬变流流固耦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流固耦合研究的方向应为两相流体瞬态时的流固耦合实验研究和耦合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瞬变流;流固耦合中图分类号:O 359 文献标识码:A引 言油气混输技术是当前管道输送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使用油气混输技术可以使油气田开发建设费用降低10%~40%[1],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油气流的不稳定流动和管道变形(或运动)对其的互相作用(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极大地改变了流体管道系统的特性,所以,必须考虑流体与管道的耦合效应。
笔者对气液两相流的瞬态特性及流固耦合效应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概括。
1 研究成果及现状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研究涉及到气液两相流、瞬变流、流固耦合等多个学科。
20世纪40年代,气液两相流的研究者开始研究气体与液体两相介质在共同流动条件下的流动规律。
最初,他们借助单相流体的计算方法,把多相流假设为各向同性的混合物,忽略流型的影响,将其作为单相流体进行处理。
20世纪70年代,流型对多相流计算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不断出现新的流型转换准则。
现今,人们用流动型态模型处理法研究气液两相流动,即将两相流分成几种典型的流动型态,然后按照不同的流动型态研究两相流的流动规律。
19世纪中叶,开始对管道流体瞬变流进行研究[2~3]。
流固耦合力学概述_邢景棠
第27卷 第1期力 学 进 展Vol .27 No .11997年2月25日ADVANCES IN M ECHAN ICS Feb.25, 1997流固耦合力学概述**本研究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文1995年在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上宣读.邢景棠 周 盛 崔尔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北京100074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流固耦合力学及其特点、研究分支、一些进展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关键词 流固耦合;气动弹性;水动弹性;非线性动力学;计算力学1 定义和特点流固耦合力学是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交叉而生成的一门力学分支.顾名思义,它是研究变形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位形对流场影响这二者交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交互作用(fluid-solidinteractio n):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或运动,而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流场,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将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形形色色的流固耦合现象.流固耦合问题可由其耦合方程来定义[1].这组方程的定义域同时有流体域与固体域,而未知变量含有描述流体现象的变量及描述固体现象的变量,一般而言,具有以下两点特征:a )流体域或固体域均不可能单独地求解;b)无法显式地消去描述流体运动的独立变量或描述固体运动的独立变量.从总体上来看,流固耦合问题按其耦合机理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问题的特征是两相域部分或全部重叠在一起,难以明显地分开,使描述物理现象的方程,特别是本构方程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其耦合效应通过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而体现.图1给出的渗流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例子,描述其现象的微分方程如下[2]:L T R +b -Q u b =0土壤骨架R =D Lu -mp 本构关系ýT (k ýp )-n K fp a -m T L u a =0渗流流体・19・其中,ý表示梯度算子,u 表示土壤骨架的位移矢量,p 为渗流压力,R 是应力张量(用矢量式),L 是相应于应变的微分算子,D 是弹性矩阵,b 是体力矢量,k 是渗透率,K f 是流体的体积模量,n 是空隙率,m =[1,1,1,0,0,0]T.这里,由于耦合效应,固体的本构关系中出现了压力项.图1 土壤渗流相互作用第二大类问题的特征是耦合作用仅仅发生在两相交界面上,在方程上耦合是由两相耦合面的平衡及协调关系引入的.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这一类问题.对于第二大类问题,Zienkiew icz与其合作者Bettess 在文[3]中按两相间相对运动的大小及相互作用性质将其分为三小类.图2中示出了这三种问题.图2 三类流固耦合问题:a)流固之间有大相对运动的问题;b)有限流体运动的短期问题;c)有限流体位移的长期问题.图3 机翼颤振的方框图问题a )是流体与固体结构之间有大的相对运动的问题.其典型例子是机翼颤振或悬桥振荡中发生的气固相互作用,这被人们习惯称其为气动弹性力学问题.在这类问题中的基本物理关系和物理过程可用易于理解的所谓方块图加以描述,这种方法由著名力・20・学家冯元桢(Y. C.Fung)教授[4-5]引用到气动弹性力学中来,特别是对于气动弹性稳定问题中的反馈过程,用这种方法说明是很有启发性的.图3示出了机翼颤振的这一方框图.图中三个方框表示了机翼(结构)在这类问题中执行的三种不同功能:首先它产生空气动力,其次是产生惯性力,再就是它产生弹性变形.机翼按空气动力学规律产生升力A ,而机翼振动时则引起惯性力I .这两种力A +I 使弹性机翼产生变形H ,从而又产生新的作用力A 和I ,这样,以反馈过程的形式构成一条闭合回路,如果出现变形的振幅随时间不断增大的现象,则称为颤振.图4 流固耦合问题中各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图问题b )是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短期问题.这类问题由引起位形变化的流体中的爆炸或冲击引起.其特点是:人们极其关心的相互作用是在瞬间完成的,总位移是有限的,但流体的压缩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c )是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长期问题,如近海结构对波或地震的响应、噪声振动的响应、充液容器的液固耦合振动、船水响应等都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例子.对这类问题,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耦合系统对外加动力载荷的动态响应.图4中示出了流固耦合中各种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中,两个虚线描绘的大圆周分别划出了流体与固体.在这两个圆周相切的地方,用一个小圆表示了两相耦合界面.通过耦合界面,流体动力影响固体运动,而固体的运动又影响流场.在耦合界面上,流体动力及固体的运动事先都不知道,只有在系统地求解了整个耦合系统后,才可给出它们的解答,这正是相互作用的特征所在.若没有这一特征,其问题将失去耦合作用的性质.例如,若给定流固交界面上的流体动力或交界面上固体结构的运动规律,耦合机理将会消失,原来的耦合系统将被解耦而成为单一固体在给定表面力下的动力问题及单一流体在给定边界条件下的流体力学边值或初边值问题.・21・在最一般情况下,流体与固体通过两相交界面的相互作用同时受流体及固体各自的弹性力和惯性力影响,这就是两个大圆周中间方框中表示的一般流固耦合问题.随着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可将着眼点放在流场或固体结构上进行研究.流体力学工作者多着眼于流场,而固体力学工作者则注重结构.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可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作相应的简化,从而便有简化后的耦合问题.例如,研究水同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短期问题时,水的可压性可以不计,这就构成不可压流体同固体的耦合问题.类似地,若忽略结构的弹性变形,就有刚体同流体的相互作用问题.在航空中,独成一个学科的刚体飞机飞行力学问题就是重要的例子.也可以在某些问题中忽略流体或固体的惯性效应,从而有忽略流体惯性的耦合问题及忽略固体惯性的耦合问题.在空气弹性力学中的静力发散,舵面效率等问题即是重要的忽略结构惯性的流固耦合问题.至于忽略流体惯性时的耦合问题,其本质就是将流体(通常为气体)视为一弹簧,如空气弹簧,这在工程中也常常见到.所有这些简化后的耦合问题,包括非耦合性质的可压流体动力学及变形固体动力学问题,在图4中用虚线圆周上的方框表示出来.于是,每种流固耦合问题可以按该问题中诸力所处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直观的区分.2 发展简史流固耦合问题由于其交叉性质,从学科上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计算力学等学科的知识;从技术上与不同工程领域,如土木、航空航天、船舶、动力、海洋、石化、机械、核动力、地震地质、生物工程等均有关系.其研究问题甚广,难以确定合适的研究分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分类也在不停的变化,这里以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 E)出版的权威力学文摘刊物《应用力学评论》(AM R)为例说明如下.从1970年到1980年,AM R的分类目录中没有流固耦合这一词条,其有关文摘条目出现于气动弹性(aeroelasticity)、颤振(flutter)等子目中.从1981年到1983年,AM R的分类中出现了流体结构相互作用(fluid-structureinteractions)的目录,但并未在此目录下列出详细子目录.从全年统计来看,这三年期间出现于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条目下的文摘条数依次为49,73和50条.从1984年起,AM R的分类目录中列出了固流相互作用(so lid fluid interactions)的目录,并在此目录下列出了细目.下面给出的细目,取自《应用力学评论》1990年第12期[6]: 166 SOLID FLUID INTERACTIONSA General theo ryB Nonlinear theo ryC External flowD Internal flow(Inc.Sloshing)E Vibr ation o f structures in fluidsF Inter actio ns o f wav es w ith flex ible structur esG Multicom po nent flo wH Flex ible tanks and co ntainers・・22I Pipes w ith flow ing fluidsJ T urbo machine blades ex citationK Ocean structuresL Contro l sur face flutter of w ing s and tailsM Panel flutterN Pr opeller and rotor flutterO Whole body vibration modesP Flutter control and suppressionQ Static aeroelasticity(diverg ence)R Buffeting,gusts,turbulence effectsS Aeroelastic effects o n flig ht loads and stabilityT Aero thermo elasticityY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Z Ex perimental techniques图5中给出了81—94年间每年收录于AM R中有关固流相互作用文摘条数的统计曲线.在此线上,84年有一大的跳跃上升,84年后仍一直呈平均上升趋势.图5 美国AS M E力学刊物AM R中有关固流相互作用文摘条数的统计曲线上述AM R分类中有关流固耦合的子目分法仅供读者参考.这种分类有时并不能明显地反映出学科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的找出所关心的文献.例如工程中极其重要的流激振动及其控制等在AM R中多列入E类中.生物力学中血流同血管,组织液同细胞组织等耦合问题多列入D类中.飞行器等在水中坠落涉及的耦合问题放在D类中,有时也列入其它类.此外,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许多涉及物相变化、化学变化的两相耦合问题[124],例如,宇宙飞行器在星际航行中接近周围有大气的星球时,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强光、强热的影响、粒子侵蚀、表面烧蚀、催化等物理化学作用使结构的气动外形变化,出现更为复杂的气固耦合问题;高温、高热下液态金属的固化过程中,或高速冲击、穿甲过程中同一物质液态、固态・23・同时共存,且区域不停变化,其整个过程的研究遇到的液固耦合问题等;以及有关流固耦合振动的利用问题,如旋转叶片的气弹自适应弯矩、气弹变形制动等并没有明显地列入类中.所有这些问题请从事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的同行在利用这一检索工具时注意,同时也不要使自己的研究受这一分类方法的束缚.在《应用力学评论》的分类子目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子目与气动弹性问题有关,这说明了气动弹性研究的重要性.历史上,人们对流固耦合现象的早期认识正源于飞机工程中的气动弹性问题.据专著[4,5]记载,Wrig ht兄弟和其它航空先驱者都曾遇到过气动弹性问题,但他们主要由直观上来解决问题,并未对真实的物理关系有所认识.1903年Lang ley的单翼机首次有动力的飞行试验时因机翼断裂而坠入Potomac河中.10年后,Brew er[7]的研究指出这一事故是一典型的气动弹性静扭转发散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Handley Page轰炸机的尾翼颤振坠毁导致了Lanchester[8]以及Bair stow与Fage[9]进行了第一批有目的的气动弹性颤振研究.T heodorsen[10]系统地建立了非定常气动力理论,为气动弹性不稳定及颤振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直到1939年二战前夕,由于飞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出现的飞机气动弹性问题的需要,有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从而,气动弹性力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力学分支,并出现了一些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专著及综述,如[11, 12—16].其中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如T heordosen[10],Garrick[17],Bispling ho ff[12,13,16],Y.C. Fung[4]以及将随机概念引入气动弹性的Liepm an[18],Y.K.Lin[19],Davenport[20,21]等.在Bis-plinghoff的综述文章[16]中对有关开创性的工作作了仔细的评述.国内航空工业总公司著名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冯仲越(已故)和一直从事飞机气动弹性力学研究的管德院士就是在我国较早致力于这一研究并为航空工业作出贡献的代表.在气动弹性的研究史上,发生过另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使气动弹性问题的重要性首次明显地表现于航空技术外的领域内.这就是1940年T aco ma悬桥在相当低的18米/秒风速下振动激励而倒塌[13].此后桥梁颤振问题得到了建筑工程师的高度重视.有关风对建筑结构影响的早期历史文献见[22,23].在土木工程中,一般认为Westerg aard是研究坝水耦合的创始人[25].他在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24],给出了刚性重力坝在水平地震载荷下的动水压力分布,其解至今仍为许多国家的坝工抗震设计规范所沿用.然而,由于Wester gaard解中,假定了刚性坝并给出了地面运动的规律,因而其解本质上并未计及两相的耦合作用,只是求解了一个给定边界条件的流体动力问题.至于对这类问题,考虑耦合作用的研究可见美加利福尼亚大学Chopra的论文[26].与坝水耦合问题类似的一类液固耦合问题是水中柱体的耦联振动问题.对这类问题,国内以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为代表的许多专家作了不少的研究,如[27—29].流体引起管道振动的研究源于横垮阿拉伯输油管道振动分析的需要[30].Feodo s'ev[31], Housner[32]及Nior dso n[33]是早期研究简支直输液管道稳定性的学者.应用不同的方法,他们得到了相同的基本运动方程并得出有关稳定性的相同结论.至于悬臂输流直管的开创性研究,可见Benjamin[34-35]及Gr eg ory和Paidoussis的论文[36-37].又有记载,早在1939年Bourrier es[38]就对悬臂输流管作了最早的著名研究,但由于计算工具的落后,他未能确定出不稳定的临界条件.有关流体引起管道振动的早期专著及综述文章可见[39—40],其中给出了各类问题的・・24详细历史评述.Blevins的著名专著[42]已译成汉语,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船水耦合动力学的早期研究,考虑船是一刚性浮体,探讨其由于船的刚体运动引起的扰动.Haskind[45-46]对这类问题作了深入理解的分析.他应用Green定理构造了由于船的存在及运动引起的速度位,并推导了点源Green函数的形式.沿着Haskind的开创性工作,人们开始致力于通过速度位表示的线性边界值问题的构造和求解,考虑船舶的存在及运动对流场的影响,进行船舶刚性摇荡运动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May s[47]的博士论文及New man[48]的影响甚大的综述文章中对有关历史作了详细叙述,并建立了船舶水动力学这类问题的统一理论.至于考虑船体弹性变形的水动弹性理论的创始性工作应归功于Bishop和他的学生Price,他们在其专著[49]中对其研究及理论作了详述.这一专著的出版对船水动力学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已被译成俄文.储液容器的振荡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归功于许多俄罗斯的专家.在M oiseev的两篇著名综述报告[50—51]中,详述了有关基本理论及文献.由于当时计算工具的落后,Mo iseev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刚性不动容器或作简单运动刚体(如单摆)中液体的振荡,方程的导出应用了动力学的变分原理,求解采用了一些近似方法,如Ritz法.对于弹性结构与液体的耦合振荡,他指出这是一相当复杂的问题,仅仅讨论了梁中有液体腔的扭转及弯曲振荡问题.沉浸于液体中的结构对爆炸波的瞬态响应短期流固耦合问题似乎最早为T aylor于1941年所研究,他在文[52]中讨论了水中无穷大平板对一维爆炸波的响应问题.T aylor所讨论的问题虽然简单,但他的开创性研究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一般性研究方法,这就是将总噪声速度位分解为入射、反射和幅射速度位.另一种极为重要的短期问题是变形固体的着水撞击问题.这一问题早期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归功于von Karman,他于1929年提出了入水理论,在两相耦合面上引入基于试验结果的附加水质量,分析研究了水机降落过程中的冲击现象[53].1932年Wagner[54]对von Karman的方法作了修正,引入水波影响因子,使结果更符合实际.vo n Kar-man和Wagner的方法虽没有对流场进行仔细分析,但基于实验的假设使问题简单明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撞水现象的机理,因而这一方法仍为工程设计的初期用于估算撞水力.至于对这类问题的全场分析,则是有限元、边界元方法充分发展后的成果.3 现状与展望如果将与飞机颤振密切相关的气动弹性研究作为流固耦合的第一次高潮的话,则与风激振动及化工容器密切相关的研究可作为流固耦合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这次高潮起始于1964年美国Alaska地震及1965年英国Ferry bridge八座冷却塔中的三座在不太高的风速下被摧毁.英国Ferrybridg e的事故使1940年Tacoma事件兴起的风工程研究更为活跃,因此,许多文献上把气弹的非航空应用作为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Alaska地震引起许多石化容器在地震载荷下惨遭破坏,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大损失.由于化工工业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促使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化工容器在地震载荷下的破坏进行分析,以便避免其发生.研究发现,这些化工容器破坏多数是由动力屈曲引起,而引起这种屈曲的翻转力矩是由地震时容器内部流体的晃・・25动产生的.这便引起了力学工作者对流固耦合问题的注意.1967年,美国ASM E应用力学部发起召开了第一次流固耦合研讨会[55].会议论文被分为空中爆炸及响应,噪声相互作用问题,气动弹性与水弹性四组共11篇汇入文集.由于当时计算技术及工具还不发达,其论文研究集中于分析和试验技术.10年后,1977年ASM E应用力学部又召开了第二次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的研讨会[56].这次会议文集共9篇论文,全部讨论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的计算方法.论文涉及的内流问题有充液结构内的爆炸分析、管道中的水锤效应、充液容器的晃动及毛细流中血细胞的变形;而外流问题有沉浸结构的瞬态运动、流固相互冲击、板的颤振及流体引起的振动.文集编辑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流固耦合问题的处理常常遇到在其它应用力学领域很少碰到的困难,如描述流体运动的欧氏系与描述固体运动的拉氏系之间的同时应用问题;无穷域的外流问题需要采用非寻常的技术以提高计算效率等.文献[57—79]列出了ASM E应用力学部从81年到92年冬季年会上有关流固耦合的会议文集.文献[80—97]列出了ASM E压力容器及管道夏季会议上有关流固耦合方面的文集,其中从1987年起出现了由流固耦合专业分会与地震工程分会联合召开的有关晃动、振动及各种流固耦合系统的地震响应等问题的会议文集,如[83,85,89,90,93,95]等.文献[98—104]列出一些涉及流固耦合的其它会议文集,如第11、12届全美应用力学大会文集[99,100],在英国、加拿大召开的会议文集[102—104].这些重要的系列性会议基本上反映了流固耦合研究的进展情况.以美国ASM E1992年冬季会议文集为例说明如下.文集[72]中多数文章研究圆柱由于热交换引起支持附件松动的非线性流固耦合系统.编者认为,问题的难点及不清楚之处仍处于1988年的水平,直到流动同圆柱相互作用的细节过程彻底弄清之前,这一问题将仍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文集[73]虽仅列出14篇文章,但来自美、英、俄、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六国,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探讨声音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文集[74]中的文章多数涉及两相流动.文集[75]讨论涡流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涉及混沌等问题.文集[76]中出现了动力系统问题的研究者同工程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趋势,指出了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流激振动的研究将提供一有力工具,更好地洞察问题的本质.文集[77]多数文章讨论管道在热交换下的声音共振问题,指出了预测其发生的方法等.文集[78]的多数文章涉及能源动力工业,指出流体引起振动常出现在不受设计规范约束的非主要部件上,往往被人们疏忽,但一旦这些部件失效,同样引起整个电厂停机.文集[79]涉及非圆截面流动、导线运动、振动悬挂等土木、机械工程中的问题,反映了现代物理、分析、数值计算等学科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上的成果.再如美国ASME压力容器及管道年会文集[84]列出20篇文章,来自4个国家,是首次有中国学者出席的会议;文集[89]中给出了自1964年美Alaska地震后25年来液箱晃动问题研究的进展.文献[105—112,131,134,197,204]列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综述报告.在这些综述文章中都给出了足够的参考文献,是希望从事有关研究的研究生必读的重要材料.文献[113—122]给出了一些有名的专著,书中给出了有关问题仔细的理论及应用描述.国内78年以来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的会议文章主要集中在不同学科召开的系列会议上.以第1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先后为序,第1个系列会议是气动弹性力学方面的会议,首届会议78年于南宁召开,此后航空系统的7210气弹专业会议共召开8次[123].第2个是“全国振动理・・26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这一会议最早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四大学会主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成立后发展为五大学会主办,会议从80年以来共召开5次[126].与这个系列会议密切相关的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已有3次[127-129].在这些会议中有关流固耦合方面的文章大多数是国内振动界固体力学、结构工程工作者完成的,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固体、结构力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第3个国内系列会议是“流体弹性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主办.从85年以来共召开了4届会议[130].这一会议是国内唯一的专门讨论流体弹性的学术会议,但会议论文多数由流体力学工作者提供,代表了国内流体力学界在流固耦合领域研究的情况.第4个系列会议由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学会、航空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振动工程学会联合发起,1993年6月在洛阳召开了第1次结构与介质相互作用学术会议,共有论文150多篇,分为ABCDE5类.其中D类为固体结构与流体介质相互作用,共列入论文23篇[132].国内首次气弹、水弹国际会议在1993年10月于北京召开,会议代表来自11个国家或地区,文集[131]中列出了7个特邀报告,共约70篇学术论文,讨论了问题的进展及理论应用成果.此外,在我国召开的水工结构的国际地震与水坝会议(1987)、国际高坝水力学会议(1988)、第7届APD-IAHR 会议(1990)上大量的报道了我国在该领域有关水-结构耦合的研究成果,其详细评述可见[134].在海洋工程结构的水弹性、建筑物和工业结构的风效应及流固耦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许多单位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36-138].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课题总结文集[135]详细地报道了国内在海洋工程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航空院校应用多年的气弹教材[195]等为航空工业培养了大量的气弹人才.叶轮机械气动弹性问题是流固耦合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1976年在巴黎由IUT AM召开了名为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的国际学术会议,此后便形成了以这一名称召开的系列国际会议. 1994年在日本福冈召开了第7届会议,第8届会议将于1997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1984年我国代表被选入该系列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并于198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第5届叶轮机械气动弹性力学与非定常流动国际学术会议[133].有关文献[140—142]等反映了国内在这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文[196]指出:“我国学者在该领域颇有建树,特别是初步解决了失速颤振这一国际性难题,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1994年中国力学学会批准,成立了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分会,将国内流体、固体两方面从事这一研究的同志从组织上联系起来,这对学科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概括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的文献,可以发现其进展有以下主要特点.1)线化理论日趋完善、程序化,业已提供工程应用. 由于流固耦合系统的复杂性,其求解主要立足于数值分析.起初人们自然想到的是用位移法结构分析的通用程序来求解耦合问题[143],不同的是只要将流体视为剪切刚度为零的固体即可.但实际计算发现,剪切刚度为零,计算中出现零能模式,方法无法推广应用.至于流体中采用压力、固体中采用位移的混合模式没有零能模态的困难,但其有限元方程中的系数矩阵是非对称的.早期,Iro ns[144]提出了一对称化方法,要求描述流体惯性的矩阵可逆.然而,当考虑自由面线性波时,通常这一矩阵是奇异的,因而一些有名的通用程序中不得不忽略自由面波,这就限制了方法的应用.文・・27。
流固耦合 - 基础知识
流固耦合概念流固耦合,是研究可变形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变形对流场影响这二者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是流体力学(CFD) 与固体力学(CSM) 交叉而生成的一门力学分支,同时也是多学科或多物理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或运动。
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流体运动,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将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形形色色的流固耦合现象。
当你研究的问题,不仅涉及到了流场的分析,还涉及到了结构场的分析,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的时候,你就考虑进行流固耦合分析。
流固耦合求解方法流固耦合问题分析根据流体域和固体域之间物理场耦合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强耦合和弱耦合,对应的求解方法分别为直接解法和分离解法。
直接解法通过将流场和结构场的控制方程耦合到同一方程矩阵中求解,即在同一求解器中同时求解流固控制方程,理论上非常先进,适用于大固体变形、生物隔膜运动等。
但在实际应用中,直接法很难将现有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和计算固体力学技术真正结合到一起。
另外,考虑到同步求解的收敛难度以及耗时问题,直接解法目前主要应用于模拟分析热-结构耦合和电磁-结构耦合等简单问题中,对于流体-结构耦合只进行了一些非常简单的研究,还难以应用在实际工程问题中。
而弱流固耦合的分离解法是分别求解流体和固体的控制方程,通过流固耦合交界面进行数据传递。
该方法对计算机性能的需求大幅降低,可用来求解实际的大规模问题。
目前的商业软件中,流固耦合分析基本都采用分离解法。
ANSYS很早便开始进行流固耦合的研究和应用,目前ANSYS中的流固耦合分析算法和功能已相当成熟,可以通过或者不通过第三方软件(如MPCCI)实现ANSYS Mechanical APDL + CFX、ANSYS Mechanical APDL + FLUENT、ANSYS Mechanical + CFX 的流固耦合分析。
基于LS-DYNA及FLUENT的板壳结构流固耦合分析
基于LS-DYNA及FLUENT的板壳结构流固耦合分析基于LS-DYNA及FLUENT的板壳结构流固耦合分析本文采用ANSYS显示动力分析模块LS-DYNA及流场分析模块FLUENT,对水下的板壳结构运动及其界面的流固耦合现象进行了仿真分析。
流场计算得到的界面压强数据以外载荷的形式施加于结构表面,使其产生位移及变形;同时,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流场的分布。
通过往复的双向耦合迭代,得到了板壳结构的动力学响应以及流场的分布情况。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解决兼有大位移及较大变形特征的流-固耦合问题。
1前言在自然界中,流-固耦合现象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汽车、水利、石油、化工、海洋以及生物等领域。
很多实际问题中流体载荷对于结构的影响不可忽略;同时,结构的位移和变形也会对流场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各种水下运动机构都需要考虑这种现象。
板壳是基本的结构单元,研究其与流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仿真方法对水下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利用ANSYS/LS-DYNA对板壳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文献对窄流道中柔性单板流致振动引起的流-固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但以上文献所进行的分析均为板壳结构处于约束状态下的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耦合分析。
利用ANSYS静力学分析模块以及CFX或FLUENT等流体分析模块对有固定约束条件的板壳结构进行流-固耦合分析的实例已经很多,ANSYSWorkbench中也有这方面的耦合实例。
但是对于流体冲击引起结构的大位移以及较大变形的动力学分析目前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本文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3.0中的显示动力分析模块LS-DYNA以及流体分析模块FLUENT,对受流体冲击作用下兼有大位移及较大变形的板壳结构的流-固耦合作用进行了仿真分析。
2有限元分析2.1问题描述本文针对板壳结构受流体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板壳结构的运动时间历程、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充液容器流固耦合模态仿真分析研究
充液容器流固耦合模态仿真分析研究
薛杰;何尚龙;杜大华;李锋
【期刊名称】《火箭推进》
【年(卷),期】2015(041)001
【摘要】主要介绍目前容器类流固耦合模态分析最常用的两种计算方法:声固耦合法及虚拟质量法.从理论上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并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虚拟质量法采用了声固耦合法在不可压缩流体情况下的形式,并有所改进,即流体的作用完全由虚拟质量阵来体现,而流体的虚拟质量阵则通过具有解析解性质的边界元法获得.最后,通过开口方槽干状态、湿状态的无阻尼模态仿真分析研究,揭示出流体对结构模态特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同时指出了两种方法(虚拟质量法、声固耦合法)对结构湿模态计算结果有规律性的差异:随着振动频率的升高,不仅容器内流体对结构模态特性的影响在减小,分析湿模态的两种方法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别也在逐渐减小.
【总页数】8页(P90-97)
【作者】薛杰;何尚龙;杜大华;李锋
【作者单位】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00;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00;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00;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34-34
【相关文献】
1.基于ANSYS的含液容器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J], 王华;曹刚
2.基于多物理场的管道强度与模态分析(一)充液异径管的流固耦合分析 [J], 张杰
3.固着液滴的流固耦合模态仿真分析 [J], 石广丰; 霍明杰; 王子涛
4.基于仿真体系模态下的流固耦合场泵站出水塔动力响应特征分析研究 [J], 曹洋;王逸;邵雨辰
5.充液弹性管束流固耦合系统模态分析 [J], 郑继周;程林;杜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体流固耦合理论研究进展
土体流固耦合理论研究进展陆培毅;韩亚飞;王成华【摘要】传统的渗流计算和变形计算是分开进行,方法虽然简单,但不符合工程实际且精度较低.经过国内外的学者在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问题上的大量研究,得出了从不同角度开展的耦合理论.为了体现出每种理论的本质和不同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流固耦合理论从计算域耦合,基本未知量耦合,参数耦合和本构关系耦合4个方面进行了分类、评价.得出结论计算域耦精度较低但计算简便,基本未知数耦合理论完善,参数耦合仅针对某一类土建立,缺乏普遍性,本构关系耦合需进一步在黏性土中研究.【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7)009【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岩土工程;流固耦合;计算域;本构关系;基本未知数【作者】陆培毅;韩亚飞;王成华【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350;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350;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30 引言土体流固耦合是研究土体渗流场和应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土力学,流体力学和两学科的交叉。
太沙基最早提出有效应力原理并基于该原理提出了一维固结理论。
此后,比奥基于弹性理论,平衡条件,连续条件等提出了真三维固结理论[1],以上两种理论是土力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流固耦合理论。
后来,诸多学者分别从耦合形式,有限元等方面对以上两种理论进行了改进和应用,形成了现在的流固耦合理论。
假设条件和耦合角度的不同,得出耦合理论的适用范围和精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有必要弄清各种耦合理论的前提条件、内在联系、区别和优缺点。
所以笔者对现有的耦合理论从计算域耦合、基本未知数耦合、参数耦合和本构关系耦合4个方面进行分类,目的在深入了解每种理论并总结优缺点,以便在理论指导实际工程时做到扬长避短。
1 计算域耦合1.1 概述计算域之间的耦合是指固体域和流体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按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体域和流体域部分或完全重叠在一起。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李书国;艾亮;贾明;程昀;杜双龙;蒋跃辉【摘要】An electrochemical-therm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hmic polarizat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and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at different discharge r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of positive is the main constituent part at the beginning of 1C rate discharge, which also shows the biggest fluctuation range. Various polarizations change less in the middle of 1C rate discharge, but at the end ohmic polarization and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negative rapidly increase.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of solid phase in positive electrode increases dramatically to 715mV at the end of 8C rate discharge. The aggravation of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large polarization with discharge rate raised, and the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negative electrode is worse than that of positive. It is effective to remit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negativeby reducing particle sizes of negative electrode.%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不同倍率放电下正负极欧姆极化、浓差极化和活化极化.结果表明:1C放电初期,正极固相浓差极化波动最大,峰值达到147 mV;放电中期,各类型极化变化曲线较为平稳,活化极化最大,约为48 mV;放电末期,负极活化极化和负极固相浓差极化迅速增大;8C放电末期,正极固相浓差极化急剧增加,达到715 mV.提高放电倍率,活化极化的大幅增加是高倍率下极化严重的最主要原因,且负极活化极化的增加幅度比正极活化极化更大;而减小负极颗粒粒径可以有效减小负极活化极化.【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8(028)001【总页数】8页(P142-149)【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欧姆极化;浓差极化;活化极化;数值仿真【作者】李书国;艾亮;贾明;程昀;杜双龙;蒋跃辉【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0;全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益阳 413000;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0;全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益阳 413000;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近年来,电动汽车不断发展,对动力电池高倍率充放电性能要求越来越高[1]。
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与特性研究
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与特性研究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邵毅敏【摘要】机械装备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力学特性取决于系统接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基于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描述与液体润滑界面的油膜共振模型和弹簧模型,推导了机械结构混合润滑粗糙界面固体接触刚度和液体润滑介质接触刚度,并实现粗糙微凸体固体接触刚度与液体润滑介质接触刚度的耦合,提出了一种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接触界面形貌参数、润滑介质和接触基体材料属性对界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润滑介质的声阻抗是影响液体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声阻抗增大时,液体接触刚度减小;接触基体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弹性模量是影响固体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界面粗糙度和弹性模量增大时,固体接触刚度增大.混合润滑粗糙界面接触刚度计算模型的提出,为机械结构润滑接触界面的刚度计算、性能预测与优化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年(卷),期】2018(037)024【总页数】10页(P106-114,147)【关键词】混合润滑;粗糙界面;固体接触刚度;液体介质接触刚度【作者】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邵毅敏【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机械设备中广泛存在着相互接触的各类界面,例如齿轮的轮齿啮合界面、轴承的滚动体-滚道界面、机床螺栓连接界面、轧制过程的轧辊与带钢形成的轧制界面、高速列车的车轮-轨道形成的轮轨界面等[1-4]。
各种类型复杂多样的接触界面的共性特征是相互接触的表面具有粗糙形貌,同时界面工作在混合润滑状态。
对混合润滑粗糙界面而言,界面的法向载荷由润滑油膜和粗糙体共同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考虑流固耦合的充压膜盒动力学特性分析史淑娟朱礼文赫崇智蔡鹏(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时代电子公司,ANSYS公司)[ 摘要]:在大型液体火箭中,经常会采用金属膜盒进行动密封和吸收管路系统脉动压力等。
虽然金属膜盒在航天中应用较多,但由于其结构和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在理论分析方面仍旧在探索阶段。
本文所研究的金属膜盒,型面为锯齿型,其内部充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外部承受一定压力的水压。
文中在充分考虑膜盒跟外界液体的流固耦合基础上,用ANSYS软件对该金属膜盒进行了特定状态下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接近。
[ 关键字]:充压膜盒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Pressured Metal Bellows Modal Analysis with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Shi Shujuan Zhu Liwen He Chongzhi Cai Peng(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 Eng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 Engineering ,Times Electronic Corporation, ANSYSCorporation)Abstract:In large-scale liquid rocket ,metal bellows are always used to dynamic seal, pipelinefluctuation pressure suction ,etc. Although metal bellow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rockets ,but it is still in the explore stage due to th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and struc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erformed modal analysis of a metal bellow with ANSYS software, this metal bellow have gas in and liquidaround .During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have considered the role of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get perfect result when comparing the analysis with the test result.Key words: Pressured Bellows,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al Analysis1前言本文主要对内部充气,外部充液的金属膜盒进行了动力学特性分析,为火箭动力系统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在文中,主要利用ANSYS软件的流固耦合分析,进行了该金属膜盒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2 问题简介金属膜盒内部分别充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外部分别充一定压力的水压,膜盒的底盘固定,金属膜盒的结构原理图和所处状态见图1。
文中主要针对该种状态的膜盒进行动力学特性的求解。
图1金属膜盒结构原理3 求解模型的建立3.1简化与假设在进行充压金属膜盒的动力学特性求解前,首先做如下的假设:由于膜盒的机械变形对内部充气压的金属膜盒系统的刚度影响不大,故计算中忽略膜盒本身的机械刚度。
认为膜盒内气体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认为流体不可压3.2问题分析由于该金属膜盒结构和所处环境较为复杂,故在建立模型前,对膜盒内部气体和膜盒外部液体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以进行模型的最终建立。
金属膜盒气体对膜盒系统的刚度影响很大,由此密闭气体将对膜盒的固有频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当外部液压加在膜盒上时,密闭气体的刚度将随膜盒容积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容积变化中显示出的非线性刚度是不能够为动力学特性求解所包括的。
模态分析是线性系统的特征量,如果一个非线性系统可以以某种方式进行线性化,所得到的线性化系统的模态参数能代表非线性系统的某些重要特征,那么,这种模态分析还是有意义的,假设在压力平衡后膜盒内部气体的容积不发生变化,故可以用该压力点处的气体等效切线刚度进行求解。
具体等效刚度的求解在本文中不予介绍。
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膜盒外部的液体在计算充压膜盒的动力学特性中主要起液阻的作用,当充液膜盒振动时必将诱导周围流体的运动,而流体对膜盒结构的反作用又施加到结构表面,影响膜盒的振动特性。
所以膜盒的动力学特性求解问题是一个实际中需要加以解决的流固耦合问题。
在ANSYS 的流固耦合场分析问题上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序贯耦合方法和直接耦合方法。
由于序贯法需要多次重启动反复计算流体场的荷载,而模态分析无法进行重启动且不能够包括不断变化的外载荷的作用,另外文中只考虑了流体的静压作用,所以采用直接法进行求解。
具体可以通过施加FSI 标记子而将流体的压力和固体的变形直接联系起来进行求解。
另外在ANSYS 中可以进行考虑流固耦合的模态求解。
3.3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虽然膜盒本身具有对称性,但考虑到蓄压器的模态中包含非对称模态,所以模型采用三维实体模型。
首先分别对金属膜盒的膜片组、上盖、外筒和膜盒周围的液体以及膜盒上部的特定高度液体(通道到上盖间的那部分液体)进行几何模型的建立,建立的几何模型的截面见图2。
图2金属膜盒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几何模型的截面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3.3.1.1单元的选择在金属膜盒的动力学特性计算中分别采用45号单元与30号声流-结构耦合单元进行结构和流体单元的离散;膜盒内部气体采用14号弹簧单元模拟其等效刚度;试验管路内的液体惯性采用液体附加质量法进行模拟,用21号质量单元离散。
30号三维声学流体单元用于模拟流体介质和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的界面。
该单元有八个节点,每个节点有4个自由度:x、y、z方向的平动和压力。
但只有在界面上的平动自由度(通过控制该单元的开关)才有效。
下面是其单元的示意图:图2 30号单元示意图3.3.1.2材料属性:膜盒有限元离散的单元物理属性见下表1,膜盒内气体的等效刚度见表2。
表1 充压膜盒有限元单元物理属性结构 离散单元 弹性模量(Pa)密度(㎏/m3)声速(m/s)膜片 7800上盖45号实体单元(共17344个)2e117500与固体接触的流体 30号流固耦合单元(6816个)不与固体接触的流体 30号流固耦合单元(4048个)2e9 1000 1414气体 14号弹簧单元(7个) K=见表2液体等效质量 21号质量单元(1个) m=100Kg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表2不同内压和外压下膜盒的等效气体刚度膜盒内气压(MPa) 低压膜盒外液压(MPa) 低压 中压 高压膜盒高度(mm) 28.36 25.4 23.2膜片高度(mm) 0.709 0.63447 0.58054 膜盒等效刚度(N/m) 6.3886e+004 5.8384e+004 5.4959e+004 膜盒内气压(MPa) 高压膜盒外液压(MPa 低压 中压 高压膜盒高度(mm) 52.5 46.9 40.3 膜片高度(mm) 1.3 1.2 1.0膜盒等效刚度(N/m) 4.9581e+005 2.8637e+005 1.8932e+0053.3.1.3边界条件在模型中,采用膜盒底部固支,上部自由的边界处理。
在流固耦合界面(即膜片和液体接触处以及外筒和液体接触处)加标记子FSI,从而使固体的位移和流体的压力在此耦合。
3.3.1.4求解器采用ANSYS的非对称(Unsymmetric)模态提取方法,在内存512MB,硬盘容量为20GB 的计算机上用了三小时15分钟得到最后的结果,由于一阶频率比较低,而试验中得到的频率大多在20Hz左右,所以特计算了2阶频率以做参考。
有限元模型见图3,结果见表3。
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X YZ10:54:41PLOT NO. 1图 3 三维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 表3 采用三维有限元求解的膜盒固有频率气压(MPa) 液压(MPa) 膜盒固有频率(Hz) 振型描述1 8.548 膜盒上下均匀振动周向波为零 P=低压217.628 轴向有一个疏密波周向波为零 1 9.046 膜盒上下均匀振动周向波为零 P=中压253.48 轴向有一个疏密波周向波为零 1 8.408 膜盒上下均匀振动周向波为零 P 0=低压P=高压252.153 轴向有一个疏密波周向波为零 1 10.681 膜盒上下均匀振动周向波为零 P=低压245.131 轴向有一个疏密波周向波为零 1 6.767 膜盒上下均匀振动周向波为零 P=中压248.98 轴向有一个疏密波周向波为零 P 0=高压P=高压17.3034膜盒上下均匀振动周向波为零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2 51.695 轴向有一个疏密波周向波为零3.3.1.5结果分析3.3.1.5.1试验状态介绍膜盒的自振频率试验,是考虑在一定脉动压力下膜盒的响应方法实现的。
考虑在一段流体的试验管路下,取单侧膜盒,另外一侧用堵盖封堵。
试验图见图4。
3.3.1.5.2试验结果试验通过振动台施加流体脉动后测得试验管路内的共振频率获得膜盒的自振频率,结果见表4。
表4充液膜盒的自振频率试验结果膜盒内气压(MPa) 低压膜盒外液压(MPa) 低压 中压 高压自振频率(Hz) 26.25 29 31.25膜盒内气压(MPa) 高压膜盒外液压(MPa 低压 中压 高压自振频率(Hz) 22.25 24.5 26.753.3.1.5.3结果分析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膜盒充水后,由于液体对膜盒系统质量、刚度和阻尼阵的影响,系统的固有频率将不同于不注水下的固有频率。
三维实体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见表5:表5三维实体模型的充液膜盒固有频率对比膜盒内气压(MPa) 低压膜盒外液压(MPa) 低压 中压 高压试验自振频率(Hz) 26.25 29 31.25采用实体单元的一阶结果(Hz) 8.548 9.046 8.408采用实体单元的二阶结果(Hz) 17.628 53.48 52.153膜盒内气压(MPa) 高压膜盒外液压(MPa) 低压 中压 高压自振频率(Hz) 22.25 24.5 26.75采用实体单元的一阶结果(Hz) 10.681 6.767 7.303采用实体单元的二阶结果(Hz) 45.131 48.98 51.695从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用实体单元进行求解的结果远远低于试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