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落实练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案[15] 第五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练案[15]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单项选择题(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我国某淡水湖湖区内洲滩广泛发育,植物面积季节变化明显。
下图示意该湖区各月的多年平均植物面积和水位。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该湖区植物面积逐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C)A.湖区光照和湖区降水量B.湖区湿度和流域面积C.湖区气温和流域降水量D.湖区风力和植物类型2.近年来该湖区上游修建了大型水库,导致该湖区(B)A.夏季泥沙淤积量减少,植物面积缩小B.夏季来水量减少,植物面积扩大C.冬季泥沙淤积量减少,植物面积缩小D.冬季来水量减少,植物面积扩大3.该湖区最可能位于(D)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第1题,植物生长受气候影响较大,2月随气温回升,植物面积不断增加。
随流域降水增加,洲滩被淹没,植物面积下降。
故影响该湖区植物面积逐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湖区气温和流域降水量。
第2题,湖区上游修建了大型水库,对湖区水量的调节能力变强,同时拦截了部分泥沙。
夏季来水量减少,冬季来水量增加,水位与植物面积呈负相关;夏季和冬季湖区泥沙淤积都减少,植物面积扩大。
第3题,此地位于我国淡水湖湖区,湖泊水位在3月份开始增加,7、8月份开始下降,水位增加的时间较长,故该湖区雨季较长,东北平原雨季在7、8月份,故该湖区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云南元阳以水田为主的哈尼梯田(左图) 和山西昔阳大寨旱地梯田(右图) 是我国南北方山区人民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4~5题。
4.两地均形成了坡面“上部林地+下部梯田”的空间结构,林地对梯田的主要生态保护功能是(D)①防止山洪对梯田的毁坏②为梯田提供养分③防止大风对梯田的毁坏④为梯田涵养水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与大寨梯田相比,哈尼梯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独特性是(D)A.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B.防止水分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化C.防止土壤侵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D.防止有机质快速分解与淋溶加剧养分流失[解析]第4题,林地对梯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上部的林地可起到减缓地表径流速度的作用,防止山洪对梯田造成破坏,林地可大量保存水分,为梯田提供水源;云南元阳为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不显著,林地对梯田的主要生态保护功能不是防风,林地也不能为梯田提供养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基础过关练题组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森林土壤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土壤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1.武夷山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B.蒸发量较大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大题组二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深入地下十几米,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骆驼刺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4.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A.温带草原B.温带荒漠C.寒带苔原D.热带草原题组三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的隆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6.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不相符的是()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能力提升练题组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2019年8月,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整个亚马孙雨林地区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保罗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
【高中地理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编号:12 使用时间:主备人: 教研组长签字: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观察当地野外地理景观,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2.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3.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4.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学习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表现。
学习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表现。
预习案使用说明:1.课前用40分钟完成,交给小组长。
2.所有题目分为三级:初级用“*”标志,中级用“**”作标志,高级用“***”标志。
3.A层同学必须选做所有题目,B层同学可选“*”和“**”的题目,C层同学“*”必做,“**”可选做其中的题目。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迁移和交换,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主要包括功能和功能。
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
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营养盐。
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有明显差异。
如:坡地蒸发旺盛,缺乏,土层浅薄,土壤,土地生产功能,植被;平地水源,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植被。
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保持的功能。
如: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中。
或自然环境通过作用消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水与岩石间的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土壤,植被;同时,大气也增加。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地理学探讨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小编打算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希望你喜爱。
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9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缘由,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削减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更,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答案 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缘由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逝。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更,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移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觉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养分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逼。
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
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A.生物多样性削减B.地方气候更加温柔潮湿C.土壤肥力下降D.洪涝加剧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缘由是()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4.C 5.B 6.D解析材料中的发指的是水文状况,人工湖泊使水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使地方气候更加潮湿。
2020秋高一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5章1~2节习题训练含答案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练习知识点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
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 南方环境的独特性D. 自然景观的差异性2.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A. 差异性B. 区域性C. 整体性D. 单一性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①B. ②C. ③D. ④4. 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 ⑤B. ⑥C. ⑦D. ⑧知识点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B.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 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D.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6.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B. 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C. 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D. 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7.下列关于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B.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C. 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D. 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知识点3 自然环境要素的统一演化及对整体性的影响8.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含答案) (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A.位于南半球B.甲地北岸比南岸侵蚀严重C.甲河段径流量大,水能丰富D.湖泊上游河段径流量变化比下游小2.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可能为A.热带季风气候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海洋性气候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天然呆、无公害、治愈系”风靡中国。
图中A地区(阴影部分)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植物大多叶小、肉厚,这里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只在每年8、9月荒漠百花盛开、生机再现,迎来短暂的生长季节。
回答下面小题。
3.该地区多肉植物的特征反映了当地A.高温多雨B.四季分明C.大部分时间气候干燥D.降水充沛4.该地区8、9月份“百花盛开、生机再现”反映了当地A.晴天多昼夜温差小B.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小C.受湿润西风影响降水多D.太阳直射,光照强5.若A地区多肉植物运往中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过A.白令海峡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马六甲海峡读“我国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自然带甲—乙—丙的这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D.在中低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7.图中乙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针阔混交林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8.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大致特征为()A.由南向北倾斜B.由东北向西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D.由西北向东南倾斜9.《中国诗词大会》以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收视热潮,赛事举办方也到三中开展选拔。
古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下列诗句中,体现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有()A.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0.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读亚欧大陆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解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生态区研判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致使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教育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导入的社会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量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现代人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人力资本要素会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同步练习题】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第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连贯性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该资料反映资料了江汉平原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连续性的整体性。
【答案】B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势态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现状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曾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加速度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落实练基础检测知识点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水文B.生物C.地貌D.气候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B.bC.cD.d知识点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第3题。
3.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读碳循环示意图,回答4-5题。
4.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基本是稳定的。
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系统功能D.分解功能5.下列过程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是( )A.动物的呼吸作用B.煤炭和石油的燃烧C.植物的光合作用D.死亡植物的分解作用知识点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③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7-8题。
7.上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差异性8.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A.甲——水位下降B.乙——改善地方气候C.丙——增加D.丁——加重能力提升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A.a、b、cB.d、e、fC.a、c、eD.b、d、f2.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 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黄土高原4.该地区有冻土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土壤水分含量大②海拔高③冬季气温低④森林覆盖率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6.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生产功能7.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2)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3)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基础检测1.B解析: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B解析: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
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3.A解析: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
4.B解析:碳循环体现了碳元素在各圈层间的运动。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5.C解析:动物的呼吸作用、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死亡植物的分解作用可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6.C解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②说法错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④说法错误。
7.C解析: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B解析: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地方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灾害,因此丁应是减轻。
[知识拓展] 整体性与生态环境问题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其整体性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不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而盲目开发,往往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避免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能力提升1.B解析:图中箭头所示的作用可分为两类,其中a、b、c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d、c、f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D解析: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改变了地貌形态,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对应的是图中的e。
3.A解析:根据“温带季风气候“冻土”“色暗、肥沃的土壤”“沼泽”“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信息可知,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东北地区。
4.C解析: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大,当气温低于0℃时,含有水分的土壤冻结形成冻土。
5.A解析: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植被这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A项正确。
本题只涉及一个区域,B、D项错误。
图中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并未产生新功能,C项错误。
6.B解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砍伐植被、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方法技巧] 数字法记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两个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三大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六大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土壤。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7.(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我国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和垦殖等,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形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3)气候要素会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如温度变化会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地质作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产生的尘埃可能会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这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解析:第(1)问,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第(2)问,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植被的破坏,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从而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第(3)问,气候要素中温度的变化会加快岩石的风化,降水会对地表进行冲刷;岩浆活动导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尘埃会影响太阳辐射和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