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文坛二星:张爱玲与赵树理
现代文学三十年填空题
3 、最早揭露国统区抗日运动阴暗面的,是张天翼的著名小说_______。
后来收入作者抗战时期小说集《速写三篇》。
4 、鲁迅的论文《我之节烈观》和_______,对当时提出的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家庭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以思想明澈和论证严密著称。
6 、_______是《家》中的重要人物,他是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坚决反对“作揖哲学”和“武抵抗主义”。
7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和祥子的生活发生严重纠缠的人物是_______。
这是一个泼辣大胆、多少有点变态心理的三十多岁的老姑娘。
8 、1943 年是张爱玲奇迹崛起于上海文坛的一年创作了后来结集为_______的一系列小说,这些小说包括《沉香屑》、《茉莉花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等,张爱玲也从此一举成名。
1 、1918 年周作人发表__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 、1921 年10 月,郁达夫的_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 、闻一多于1928 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___、_____、___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 、_____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6 、_____标志着矛盾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7 、《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1937 年写了_____,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8 、冷清秋是_____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1 、1917 年1 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赵树理的作品
赵树理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李有才板话》、《锻炼锻炼》等。
1、《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现代小说家赵树理写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
小说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两个落后农民和小二黑、小芹两个年轻进步农民的形象,通过这两对思想观念截然相反的农民的对照。
揭示了当时农村中旧习俗的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同时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
小说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语言通俗,富于地方色彩,开创了中国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
2、《李家庄的变迁》《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编著,描写李家庄激烈尖锐的阶级大搏斗。
主人公铁锁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是李家庄的外来户,一个勤劳、忠厚、憨直的贫苦农民。
他安分过日,却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压迫害,以致破产,为养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军阀欺凌。
在共产党员小常的帮助下,他提高了觉悟,团结群众,与地主展开正面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走向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通过铁锁的个人生活的线索寓于整个李家庄的变化之中,将抗日战争作为大背景,叙述了农民与地主的斗争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
3、《三里湾》《三里湾》,赵树理著长篇小说,成于1955年(乙未年)。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作品。
华北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秋收、整党、扩社、开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新气象,但由此也引发了有关于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的种种矛盾,三里湾在发生着巨变。
4、《李有才板话》《李有才板话》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1943年发表。
小说主要内容为: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摘要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在抗战时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中国被强行分成了三个区域也为研究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语言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可以说是情感与语言的结合体。
文学是表现情感的它表现情感的方式又是运用语言。
因此人们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59文学由语言的组合来表现反过来说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学面貌。
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语言在历史上的线性走向是“适者生存”但不一定是“后来者居上”。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持续了近十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中国整一的文化被外力强行“三分天下”十年间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吞吐相持割裂了文化形成了断裂式发展。
这些变化都已然呈现在记录时代的文学语言上。
比较这三个区的文学和语言状貌前还得把目光拉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言的变革。
“急先锋”胡适在他“八事”说中“认为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27从语言形式即“工具”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这引发了语言的变革并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发展和各区域语言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做了奠基性的区分认为前者是先于具体的语言实例而存在的语言体系languagesystem而后者是个体的具体言语individualutter-ance。
Langue是语言的社会特征是我们作为言说者无意识地依赖的共同体。
Parole是我们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对语言体系的一种实现。
377不论是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它们的文学都是多种个体具体言说汇聚而成。
由于“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制约”2445各个地区大的环境氛围语言场即语言体系不同这制约个体的具体言语同时又由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实现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 )A.《李家庄的变迁》B.《李有才板话》C.《邪不压正》D.《小二黑结婚》正确答案:D解析:1943年5月赵树理发表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被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称赞为“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2.下列属于无名氏的小说的一组是( )A.《北极艳遇》、《塔里的女人》B.《鬼恋》、《风萧萧》C.《鬼恋》、《北极艳遇》D.《塔里的女人》、《风萧萧》正确答案:A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徐讦和无名氏为代表的“现代罗曼司”小说。
这类小说以传奇化的情节,杂糅以爱国主题、情爱故事和浓郁的异域情调,具有很强的浪漫特点,受到大众欢迎。
徐讦有《风萧萧》、《鬼恋》、《吉普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小说。
无名氏(卜乃夫)有《北极艳遇》(单行本名为《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海艳》等。
3.《草莽英雄》的作者是( )A.吴祖光B.宋之的C.阳翰笙D.欧阳予倩正确答案:C解析:阳翰笙创作有《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和《草莽英雄》等,其代表作《天国春秋》以“杨韦事变”为主要线索,刻画了杨秀清、韦昌辉、洪宣娇等几个主要人物,对太平天国后期内部的自相残杀作了充分的揭示和批判。
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作者是( )A.田间B.绿原C.艾青D.牛汉正确答案:C5.《升官图》的作者是( )A.陈白尘B.夏衍C.田汉D.洪深正确答案:A6.刘浩如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夏衍的( )A.《上海屋檐下》B.《都会的一角》C.《法西斯细菌》D.《心防》正确答案:D解析:在夏衍的《心防》中,知识女性杨爱素以一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启示刘浩如平息因家庭争吵而引起的内心苦闷,以理智克制一度激发的爱情冲动,要“为着自由,战斗下去”。
1940年代中国小说物象论_以张爱玲_钱钟书_赵树理为例
摘 要 : 1940年代是中国小说物象艺术走向多元与成熟的时期 。张爱玲得中外文学之精髓 ,将物象与心理分 析相融合 ,有力地推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钱钟书学贯中西 ,纵横捭阖 ,在拓展小说取象范围 、以物象丰富作品内蕴 、 提升小说语言品质方面贡献独特 ;赵树理虽然也借物象刻画性格 、以物象为细节性道具组织故事 ,但为了照顾其小 说拟想读者的审美习惯 ,却力避物象的意象化 ,显示出与中国文学诗骚传统的疏离 。他们特色鲜明 ,差异明显 ,而 又以其差异构成互补 ,共同呈现出 1940年代小说物象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多元 、成熟的样貌 。 关键词 : 1940年代 ;小说 ;张爱玲 ;钱钟书 ;赵树理 ;物象 中图分类号 : I207140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0448 (2010) 04 - 0115 - 05
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新感觉派的创新之处在于借此表现现代 都市人的物化属性 ,而张爱玲则借此抵达“中国人的宗教 ”的 层次 ,把握到了传统中国文学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中国文 学里弥 漫 着 大 的 悲 哀 。只 有 在 物 质 的 细 节 上 , 它 得 到 欢 悦 ———因此《金瓶梅 》、《红楼梦 》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 , 毫无倦意 ,不为什么 ,就因为喜欢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 , 引人入胜的 ,而主题永远是悲观 。”[6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 是张爱玲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独到发现 ,而她自己又正是这一 传统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嫡系传人 。正如夏志清先生所看到 的 ,在她“所描写的世界 ,上起清末 ,下迄中日战争 ,这世界里 面的房屋 、家具 、服装等等 ,都整齐而完备 ”[2 ] ( 357页 ) ,确实 , 张爱玲对这些物象的描写可谓面面俱到而不厌其烦 。“想起 它 ,便使她想起人生中一切厚实的 、靠得住的东西 ———她家 里 ,她妹妹合睡的那张黑铁床 ,床上的褥子 ,白地 、红柳条 ;黄 杨木的旧式梳妆台 ;在太阳光里红得可爱的桃子式的瓷缸 , 盛着爽身粉 ;墙上钉着的美女月份牌 ,在美女的臂上 ,母亲用 铅笔浓浓地加上了裁缝 ,荐头行 ,豆腐浆 ,舅母 ,三阿姨的电 话号码 ……”(《沉香屑 第一炉香 》)从中我们一方面固然可以 体验到一种平淡琐碎而又实在安稳的温暖 ,甚至还有一种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的诗意 ,然而 ,另一方面又会让我 们感觉到一种令人绝望的悲凉 :“川嫦把一只脚踏进皮鞋里 试了一试 ,道 :‘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 ,总可以穿两三年 ’。” “她死在三星期后 ”(《花凋 》) 。仅仅借助于这类“物质性的细 节 ”,就可以使作品主旨极大地升华开去 ,不能不说是张爱玲 的独门秘诀 。
山东开放大学22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形成性考核一答卷
形成性考核一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1. 【匹配】请匹配下列小说与其作者(1). 《金锁记》(2). 《小二黑结婚》(3). 《岁寒三友》(4). 《孩子王》(5). 《红高粱》答案:(1).张爱玲(2).赵树理(3).汪曾祺(4).阿城(5).莫言2.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十八岁出门远行》(2). 《彷徨》(3). 《如蕤集》(4). 《鼓书艺人》(5). 《小黑狗》答案:(1).余华(2).鲁迅(3).沈从文(4).老舍(5).萧红3.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传奇》(2). 《李家庄的变迁》(3). 《八月骄阳》(4). 《红蝗》(5). 《69届初中生》答案:(1).张爱玲(2).赵树理(3).汪曾祺(4).莫言(5).王安忆4. 【单选】都属于萧红作品的一组是A.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后花园》B. 《呼兰河传》《生死场》《初吻》《后花园》c. 《呼兰河传》《生死场》《混沌》《后花园》D. 《呼兰河传》《生死场》《早春》《小城三月》答案:A5. 【单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收入在她的小说集A. 《都市传奇》B. 《爱情传奇》c. 《传奇》D. 《女性传奇》答案:C6.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孤独者》(2). 《八骏图》(3). 《猫城记》(4). 《夜风》(5). 《桂花蒸·阿小悲秋》答案:(1).鲁迅(2).沈从文(3).老舍(4).萧红(5).张爱玲7.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封锁》(2). 《福贵》(3). 《幽冥钟》(4). 《会餐》(5). 《金发婴儿》答案:(1).张爱玲(2).赵树理(3).汪曾祺(4).阿城(5).莫言8.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1). 《纪实和虚构》(2). 《孕妇和牛》(3). 《许三观卖血记》(4). 《莫须有先生传》(5). 《长河》答案:(1).王安忆(2).铁凝(3).余华(4).废名(5).沈从文9. 【单选】"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的恼了起来道:`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这段话是表明A. 流苏不愿与柳原结婚。
1943年登上文坛的赵树理和张爱玲
1943年登上文坛的赵树理和张爱玲
彭林祥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4)002
【摘要】赵树理和张爱玲在1943年几乎同时登上文坛.从两人的写作策略、作品问世的过程和面对各界不同的反应所持的态度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的成名过程,可以见出:他们的出现显示了通俗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使通俗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在四十年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彭林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皆为“民间”--论赵树理的乡村和张爱玲的都市 [J], 李艳平
2."文坛宠儿"的辉煌与暗淡——简论丁玲和赵树理建国前后的思想和创作 [J], 李荣秀
3.1940年代中国小说物象论——以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为例 [J], 柯贵文
4.当代文坛写农民的两座丰碑——比较赵树理与高晓声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特征[J], 王景荣
5.流军—新华文坛的赵树理——读流军的《蜈蚣岭》有感 [J], 潘亚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互融--兼论张恨水、张爱玲、赵树理
学 。 @可 以说 , 两大 支流 的文 学在 现代 文 学史 上 一 ” 这 直 处 于不平 等 的 地 位 : 雅文 学 或 纯文 学 始终 站 主 流
都成 为 时代 的急 需 ” @。在 这 样 的历 史 背 景 之 下 , 新 文学 与通 俗文 学 的对 峙 日益 消 解 , 调 适 互 融 日益 而 增 强 , 于在抗 战 的促 使下 , 终 通俗 文 学 从 边缘 走 向了 中心 , 来 了 二 者 的 大 融 合 。在 国统 区 、 放 区 、 迎 解 沦 陷 区都 出 现 了 处 于 “ ” “ ” “ 统 ” “ 代 ” 雅 与 俗 、传 与 现 之
学 的母 体 , 分为 “ ” 纯 )俗 ” 大子 系 , 应 雅 ( “ 两 雅文 学 和 俗 文学 原是 有各 自的 审美 规 律 的 、 属 两 个 支 流 的 分
新 文学 或者 主流 文学 , 是 反帝 反封 建 的文学 , 改 它 是
文 学 。“ 文学 重 自我 表 现 , 纯 主体 性 强 ; 通 俗 文 学 而
品性文 学 。 。也就是 说 , 俗文学 是 继承 中 国古 典 小 ” 通
说 志怪 、 奇 、 本 的传统 创 作技 法 , 加 以革 新 , 传 话 并 以 表 现都 市社会 的世 相人 情 , 足 市 民阶 层 的期 待 视 满 野 , 应市 场需 求 的 民间文 学 。孔 庆东 认 为 , 俗 小 适 通 说 有 三个标 准“ 是与 世 俗沟 通 ” “ 一 , 二是 浅 显 易懂 ” ,
抗 战 时 期 中 国文 学 的雅 俗 互 融
— —
兼论 张恨 水 、 张爱玲 、 树 理 赵
王 源
70 0 ) 3 00
( 甘肃 联合 大学 文学 院 , 肃 兰州 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作品及必读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作品及必读书目一、赵树理小说四篇1.《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 年 5 月,华北新华书店1943 年9 月出版,之后被许多出版社反复再版和翻印,收入1952 年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数以百计的剧团改编为不同地方剧种搬上舞台。
《小二黑结婚》的原素材是山西左权县山村一件真实的爱情悲剧:村民兵小队长岳冬至与俊俏的智英祥自由恋爱,遭家长及社会反对,岳冬至被垂涎智英祥的富农村长挟私报复致死。
赵树理化悲剧为喜剧,描写成刘家峧新一代农民青抗先队长小二黑与本村纯洁美丽的小芹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双方家长二诸葛、三仙姑反对和村里封建恶势力金旺弟兄的迫害,最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恶棍被惩治,上一辈被教育,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共12 节,这里节选其中的第5 、8 、12 节。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方向”的奠基石,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从此,赵树理踏上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辉煌而坎坷的创作之途。
《小二黑结婚》的成功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创造性的生动结合。
赵树理传奇的文学人生折射出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学风潮变化。
从纵向看,1943 年赵树理发表《小二黑结婚》时37 岁,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18 年)时的年龄相同。
这两篇小说均被认为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某种历史象征意义的小说。
《狂人日记》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惊世之作;《小二黑结婚》被看作是中国文学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系列特别是落后农民系列与鲁迅笔下的“阿Q 系列”有着某种历史的沿袭性。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热忱关注中国农民的传统,弥补了新文学严重脱离农民大众的不足,选择了一条新文化与中国农民相结合的道路——文艺大众化的道路。
从横向看,《小二黑结婚》的发行盛况空前,在太行山区竟销到 4 万份,超出了作者以及作品的批评者、甚至支持者的意料,赵树理因此成为解放区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在农民中的知名度仅次于毛泽东和彭德怀。
赵树理作品
试论赵树理作品的民间文学特征赵树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这些作品无论是选题、情节结构、叙述表达,还是人物形象、语言对话,都富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为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
如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
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结合当时农村斗争的需要加工提炼而成的。
小说发表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源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同样也是如此。
在这里,我就主要以这篇小说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谈一谈自己理解。
我认为,作品《小二黑结婚》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
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我们可以称其为传承性。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一些常见的体裁、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格式,在人们口头世代相传沿袭长久。
赵树理小说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并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赵树理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愿。
”而赵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故事为中心结构小说描写手法赵树理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学习资料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一、“文摊文学家”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开创山药蛋派,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等。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扮:头上戴一顶蓝布人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农呀!±!”——老舍女儿舒立回忆中的赵树理。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语,转引自李普《赵树理印象记》1、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彩。
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
“文摊文学家”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由于《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出版,正值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期间,把赵树理小说归结为政治运动和《讲话》指导的结果,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换句话说,肯定赵树理的艺术成就,毋宁是一份关于艺术理念的政治宣言。
”——董之林:《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2、《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完成于1943年5月。
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小二黑和小芹代表的是根据地的新生民主力量,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金旺和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
当代小说的传统延伸——论赵树理、张爱玲小说的两重文化向度
代文学中心 ,当时正在 山西长治第四师范学校读 书的赵树理 ,也为写 狂人 日记 的鲁迅 和新小 说欢呼 雀跃 。2 年代 , 0 赵树理读 了“ 鲁迅 、 郭沫若 、 郁达 夫、蒋光慈 的作 品,文学研 究会 、创造社 、
13 年 “ ・ 91 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使 历 狂飙社的杂志。也读 了屠格涅夫 、易 卜 生等外国 文学作品” “ ,着实努力学习过欧化 ”5还把他 “ , 崇 经西学东渐 ,向欧美学 习、向明治维新后 的 日本 学习、正在 向现代迅速蜕变的文学及其传统 ,不 拜 的新 小说和新 文学杂志带 回去给父亲 看” ,尽 他那一堆宝贝一点也不感兴趣”6 。 得不面对 战争这 一政治聚 焦点。“ 因为现在 中国 管他父亲对 “ 最大的历史问题 ,人人所共 的问题 ,是民族生存 而到了3 0年代 ,文学 形势发生变化 ,鲁 迅 的 问题。所有一切生 活 ( 包含吃饭睡觉 )都与这 再领时代风气之先。他告诫 文学 爱好者和作家在 问题相关 ;例如吃饭 可以和 恋爱不相干 ,但 目前 侵 略者入侵之时 ,“ 不要忘记 了 自己的时代” 。他 中国人的吃饭和恋爱却都和 日本侵略者多少有些 还 说 :“ 我以为文 艺家在抗 日问题上的联 合是无 关 系,这是看一看满 洲和华北 的情形就可以明 白 条件 的 ,只 要他 不是 汉奸 ,愿意 赞 成抗 日,则 的 。 战争爆发意味本土生活将再 次面临生死考 不论 叫哥 哥妹 妹 ,之 乎者 也 ,或 鸳鸯 蝴蝶都 无 ”2 验 , 并且昭示文学也将在这 一时刻发生裂变 ,或 妨 ”7 。尽管鲁迅说 :“ 在文学上我们仍可以互相 ,但 那 已经完全有 别于 “ 四 时 期对传 五 以异乎寻常的方式 ,与文化的某一 流向断档 ,与 批判” 某一流 向衔接。按一种流行说法 ,这是政治造成 统摧枯拉 朽的战斗 了。鲁迅这样说 ,除了表 明经 五四”新文化洗礼 的文坛 ,传统的 “ 哥哥妹 文学传统 的又一次 “ 断裂 ” 。然而一旦深 入其 中 过 “ 妹 ” 之 乎者也 ” 才子 佳人 文艺没有绝迹 , 、“ 、“ 就会发现 ,传统——无论古典 、近代 ,还是现代, 随 代代作家的文字流传下来 , 在表面 “ 断裂 ” 背后 , 还 占据 一方天地 ;也预 示在 民族 战争到来之 际, 想象的共 另有潜流 汇聚成新 的历史 ,为 自身开辟着道路 。 传统 ,包括传统 的文学手段 ,将作为 “
《小二黑结婚》阅读指导
《小二黑结婚》阅读指导《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华北新华书店1943年9月出版,之后被许多出版社反复再版和翻印,收入1952年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数以百计的剧团改编为不同地方剧种搬上舞台。
小说共12节。
《小二黑结婚》的原素材是山西左权县山村一件真实的爱情悲剧:村民兵小队长岳冬至与俊俏的智英祥自由恋爱,遭家长及社会反对,岳冬至被垂涎智英祥的富农村长抉私报复致死。
赵树理化悲剧为喜剧,描写成刘家岐新一代农民青抗先队长小二黑与本村纯洁美丽的小芹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双方家长二诸葛、三仙姑反对和村里封建恶势力金旺弟兄的迫害,最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恶棍被惩治,上一辈被教育,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方向”的奠基石,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从此,赵树理踏上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辉煌而坎的创作之途。
《小二黑结婚》的成功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创造性的生动结合。
赵树理传奇的文学人生折射出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学风潮变化。
从纵向看,1943年赵树理发表《小二黑结婚》时37岁,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18年)时的年龄相同。
这两篇小说均被认为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某种历史象征意义的小说。
《狂人日记》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惊世之作;《小二黑结婚》被看作是中国文学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系列特别是落后农民系列与鲁迅笔下的“阿0系列”有着某种历史的沿袭性。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热忱关注中国农民的传统,弥补了新文学严重脱离农民大众的不足,选择了一条新文化与中国农民相结合的道路一一文艺大众化的道路。
从横向看,《小二黑结婚》的发行盛况空前,在太行山区竟销到4万份,超出了作者以及作品的批评者、甚至支持者的意料,赵树理因此成为解放区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在农民中的知名度仅次于毛泽东和彭德怀。
同一时期,在上海沦陷区张爱玲也一夜成名,成为市民心目中的明星,其作品的不断再版也表明了市民对她的欢迎。
文摊文学家赵树理及其创作
他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 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 他在抗日 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显现出鲜明的 民间本色。 《小二黑结婚》把一个藏污纳垢的民间社会文化历 历在目地展现了出来。(既有小二黑、小芹这样纯洁 正直、追求自主婚姻的一代新人,又有金旺、兴旺这 样一些混入革命政府仗势欺人的地痞流氓,还有二诸 葛、三仙姑这样封建迷信、倚老卖老的保守农民)而 《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等却描述了农民在土 改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和遭遇的尴尬事件。 (村长闫恒元 、侄儿闫喜富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 老槐底下的 “老字辈”“小字辈”们 的忍气吞声。李 有才等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民土改到来时的欣喜。)
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 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 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 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 “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 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去夺 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作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 就是我的志愿。 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 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要写的 主题。
二、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一)赵树理民间文化立场的确立 赵树理,1906年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 农家庭,三世单传,祖上曾出过举人,加上他幼时 聪明过人,祖父对其寄予厚望,取乳名为“得意”, 私塾启蒙时取大名为“树礼”。树理,是其从事写 作后自改的名字。 幼时的赵树理深受民间文化和古典文化的熏陶, 读私塾,随祖父、父亲学习戏曲、算卦、江湖医术、 听评书,读古典小说。逐渐精通并迷恋上民间广博 的文化传统,为其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坚定的民间文学立场。
论文: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贵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07汉语言文学教育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目录摘要 (Ⅲ)1赵树理简介 (1)1.1赵树理家庭背景 (1)1.2赵树理的社会经历、作品及影响 (1)2.“山药蛋”派的开创 (2)3.赵树理小说的涉及面 (3)3.1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3)3.2恋爱婚姻习俗 (4)3.3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5)4.赵树理的艺术成就 (5)4.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5)4.2艺术风格 (5)4.2.1通过情节发展自然展示人物性格 (6)4.2.2 通过语言、形体动作展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7)4.2.2.1人物语言 (7)4.2.2.2形体与语言相结合 (7)4.2.3 通过细腻的外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8)4.2.3.1描写人物外貌 (8)4.2.3.2写景 (8)4.2.4用辩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9)4.2.4.1辩证手法 (9)4.2.4.2现实主义手法 (10)后记赵树理惨死的前前后后 (11)参考文献 (13)浅议赵树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摘要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是继中国文坛鲁迅、郭沫若、矛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是“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奠基人和杰出领袖。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
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群众民间语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
这些人物分别通过情节发展,语言、形体动作,细腻的外部描写及辨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现实主义新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奠基人三仙姑杰出领袖1、赵树理简介1.1赵树理家庭背景赵树理,现、当代作家。
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自测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期末自测题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同样是描写土改运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明显不同于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
2.所谓“二革”创作方法,又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的结合。
3.一般认为,出现在“文革”前的“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而“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开始于年。
4.京剧《沙家浜》是从沪剧《》移植的。
5.在20世纪80年代的赵树理研究中,在《传统要发扬特征不可失》一文中指出,“反封建”是赵树理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
6.1980年,《》编辑部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开设专栏,主要围绕着舒婷的诗歌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讨论。
7.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改编过程中,删去了原电影本中与琼花的爱情描写。
8.原名赵振开,在“文革”中他曾以“艾珊”的笔名创作过小说《波动》。
9.赵树理因1943年9月创作的《》而一举成名。
10.京剧“样板戏”的配器,吸收了多种中国其他乐器和西洋乐器,形成了中西乐器混合编队,但仍以传统京剧的“三大件”为主,这三大件是指高胡、二胡和。
11.当年在《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的演员是。
12.京剧《红灯记》的编剧和导演分别是和阿甲。
13.“朦胧诗”虽然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但这一诗派的得名,最初却来自于那篇有名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14.较早对朦胧诗人的创作进行整体检阅的文章是的《失去平静之后》。
15.在赵树理研究中,对赵树理作品的再认识有着重要意义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年召开于大连。
16.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在全国最具权威性的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之前,曾在非正式刊物《》上发表过。
17.公刘的《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发表于1979年刚刚于成都复刊的诗刊《》。
18.于坚的《》用调侃的语调对普通人的平庸生活的逼真描写,因表现出“超语义的美”而被看作是“生命意识的觉醒”的代表作。
赵树理的一生
赵树理的一生赵树理,其代表了解放区4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最著名的有中篇《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还有《地板》《李家庄的变迁》《福贵》《邪不压正》《孟祥英翻身》《传家宝》等等。
其是有意把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得,他对小说各个方面的探索,都达到了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完成艺术化,而不是之前乡土小说在艺术化的基础上追求大众化,因而特别能做到两者的统一。
围绕他的创作形成了山药蛋派小说。
|文学史意义其主要意义在于,其是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方向”的特点就在于农民化和大众化。
这是和当时解放区的状况密切相关的,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翻身中迫切要求能够与他们同声共气的文艺。
①赵树理追求的大众化是和农民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大众化,而不是从上而下的赐予,这是与其农村出身和对农民的熟悉导致的,②其自觉地将写作和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其作为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实际工作者而创作,因而形成了“问题小说观”,自觉追求反映党的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偏差以及对农民的影响。
其局限性则是,前者使得赵树理过分排斥知识分子,过分排斥西方文学,于是文化修养不足,视野也比较狭小,后者则使得小说和党的农村工作紧密联系,在党的农村工作出现偏差时,问题小说的模式就出现了言不由衷等危机。
不过在这一时代,其创作的局限性还没有显示出来。
|赵树理创作的特点分成两部分吧,内容上和形式上。
①内容上,赵树理塑造了一批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首先是背景上,其小说的背景是在晋东南的农村,具有鲜明的民俗色彩地方色彩,而如今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剧烈的社会变革,农民作为总体终于翻身了。
赵树理将这整个背景其作为一种社会景物,提供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环境,具有空间上的地方性,也具有时间上的时代性,这共同构成了其小说具有的现实性,其具有实效性,能够紧密配合正在进行中的社会变革。
而在写乡土题材,尤其是写农民上,其继承了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传统,但是不是以人道主义的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写理想中的田园牧歌,或者写农村黑暗,而是能够更进一步,直接同农民对话,展示农民的精神风貌及其面对的矛盾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3文坛二星:张爱玲与赵树理作者:吴湘莉来源:《山东青年》2013年第03期摘要:1943年的张爱玲和赵树理于中国的一南一北同时成名。
但由于生活环境和受众群体的明显差异,致使张爱玲和赵树理同处40年代,却有着全然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文化观念。
本文将从他们的具体作品《金锁记》和《小二黑结婚》中曹七巧与三仙姑的悲剧出发,看两人由于文化身份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和在诸多的不同背后共同的通俗文艺追求,也许在创作上他们会有迥异的创作路径,但无论他们走得是哪种路径,都无疑是对通俗文学在四十年代是空白的一种弥补,他们的出现更是标志着通俗文艺的强势崛起,及其潜滋暗长的顽强生命力,丰富了文学史的内涵,也为后世读者能够重新审视通俗文学的艺术魅力,提供了不可磨灭的文字依据。
关键词:张爱玲;赵树理;《金锁记》;《小二黑结婚》;通俗文艺1943年的张爱玲和赵树理于中国的一南一北同时成名。
赵树理凭借《小二黑结婚》,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化宣传者一跃成为了解放区家喻户晓的作家,作品在民众间口耳相传,甚至达到了张口背诵的地步;而此时居住在“孤岛”上海的张爱玲也名声鹊起,尤其当《金锁记》出现时,更是盛赞不绝,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史上的地位。
著名学者傅雷对张爱玲的态度一直是贬过于褒的,但当他看到《金锁记》的时候,也不自禁的称之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更是称其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
下面我就从上述两篇小说入手,来具体比较一下二人在创作理念上的异同。
一、曹七巧与三仙姑的悲剧曹七巧和三仙姑分别是《金锁记》和《小二黑结婚》里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是所处时代的小人物,都是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人。
曹七巧和三仙姑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这样的两个人能放在一起比较吗?当然能,因为她们都是婚姻的牺牲品,都是悲剧型的女性人物。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的贫家女,却迫不得已的嫁入了姜公馆。
在那样一个门第观念极其森严的时代,麻油店与姜公馆地位的巨大差异,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桩婚姻的幸福额度。
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嫁给了个落地就患有骨痨的姜家二少爷,婚姻的不幸从七巧嫁进姜家那刻就开始了,并无可挽回的越走越深。
三仙姑同样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十五岁就嫁给了一个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的老实后生于福。
她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媳妇。
于福木讷、老实且不懂得哄新媳妇开心,外在和内在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看似和谐的婚姻,并不幸福。
比较起来,两者的婚姻悲剧还是有所不同,三仙姑的婚姻纯粹是封建包办的恶果,纵然三仙姑跟于福没有感情,但至少于福是个健全的人。
而七巧就不同了,她是在兄嫂为了取得荣华富贵的情况下,被迫嫁到姜家,也就是说她的婚姻与其说是包办,还不如说是一种金钱与幸福的交易。
于是爱情从此与她无关了,金钱开始羁绊着她的一生,因而七巧比起三仙姑要悲惨的多。
面对不幸的婚姻,曹七巧和三仙姑都以自己的方式抵抗着。
刚进姜家时的七巧还不完全是金钱的奴隶,她虽然嫁给了废人姜二爷,却对爱情仍有所期盼,如小说中这样写道“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 [5] 在那样一种悲惨而无奈的境遇下,她把眼光移到了姜季泽的身上,并且渴望在他那里得到自己向往的爱情,然而命运似乎又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她那一厢情愿的爱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
那空有一副好皮囊,整天只知道花天酒地,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远透着三分不耐烦的姜三爷对七巧的巧言讨好,似乎并不领情,他即使想要玩弄女人,即使七巧有胜过窑姐的姿色,他也绝不会染指家里人,在他看来“七巧的嘴那样的敞,脾气那样的躁,如何瞒得了人?何况她的人缘这样坏,上上下下谁肯代她包涵一点?她也许是豁出去了,闹穿了也蛮不在乎。
他可是年纪轻轻的,凭什么要冒这个险?”[6] 字字透出季泽对七巧的无情。
在这条爱情路行不通的情况下,她不再相信任何人,并且意识到只有金钱才是真实的、具体存在的,因而她对所有的人设防,她总是以为所有接近她或是要与她攀亲的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着她的钱,即便那个人是她的亲侄子。
她对女儿长安道“表哥虽不是外人,天下男子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7],“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容易守得住……”[8]三句话不离钱,似乎在她的生活中金钱才是必需品。
这条自救抵抗的路,不仅没有让曹七巧脱离悲剧的深渊,反而泯灭了她的人性,扭曲了人格,以致六亲不认,像个疯子般不择手段的实施着报复,她自己一生不幸,她也不想别人得到幸福,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生儿女,她都想方设法的进行破坏,为了锁住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长白,她相继逼死两任儿媳;女儿长安长到三十多岁了,好不容易遇到愿意娶她的童世舫,但她并不像所有的母亲一样为之高兴,反而从中作梗硬生生的给搅黄了……三十年来戴着黄金枷的七巧,犹如一只苍凉的蝴蝶标本,虽生犹死,冷漠、无情、变态注定着她悲剧的一生。
和曹七巧一样,三仙姑也有自己抵抗既定现实的方法。
嫁到于家倍感寂寞的三仙姑,开始信神,名义上是替人求财问病,实则是想凭借前后庄第一个俊俏媳妇的容貌,吸引庄上的青年小伙来朝看圣像,以此排遣内心的孤寂。
这跟曹七巧同样渴望得到健康异性的爱,有所不同,曹七巧不甘于做个有名无实的姜二奶奶,是因为她觉得她到姜家还为了与命中注定的季泽相爱,虽然结局以失败退场,但她爱恋的对象明确而又单一。
而三仙姑,她渴望征服的是整个青年群体,并希望优秀的青年才俊都能拜倒在她的圣像面前,于是她把衣服穿得更鲜艳,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亮了。
然而这种几近变态的装扮,在她年老色衰之后,作用就大不如以前了,但是三仙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即使顶门上的头发脱光,官粉已经抹不平脸上的皱纹,她仍然乐意于做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10]。
作者这种近乎讽刺的笔法,恰恰反映了三仙姑老来俏装束的不适宜,自然也不再对年轻的后辈有杀伤力,反倒是她的女儿小芹如今出落得新鲜灵动,吸引无数后生,其中包括三仙姑一直垂涎的小二黑。
当她得知小二黑跟小芹要自由结婚的时候,她第一想到的是以后不能跟小二黑说句玩笑话了,这是件多么可惜的事。
于是她公开和自己的亲女儿吃起醋,明知他们两情相悦,却横插一杆的给小芹另找起婆家来。
她无视女儿的意愿,更不考虑她是否会幸福,为了了却自己的一宗心事,就将其随便许配给了家里很富,却才死老婆的退职军官吴先生。
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比起阴鸷的曹七巧,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七巧和三仙姑,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在不和谐婚姻的禁锢下,在相似的命运里,她们有着近乎一致的价值观,都倾向于认为钱比情坚固;自己不幸福同时嫉妒着别人的幸福;有着破坏一切美好的变态自私心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生儿女。
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背负着黄金枷的曹七巧,在劈死许多人后仍执迷不悟,剑走偏锋一意孤行,乃至最终锁死了自己,她的死不足惜。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悲剧并没有就此终结,它如同命运一般轮回着,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11]这里我们可以很清醒地意识到七巧并没有死,她仍然活着,女儿长安从七巧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了。
“一家有一家的苦处呀,表嫂——一家有一家的苦处!”[12]曹七巧的悲剧之所以传到了长安的身上,并还会不断的传下去,是因为七巧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只要那个时代、那种社会体制一直存在,那种悲剧就不会完结。
而三仙姑则不同,她确实也存在虚伪、爱财、不讲理、人性扭曲、母性泯灭的一面,但在解放区新政策的引导下,受到教育后就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及时改正,这样她的悲剧表面上到此为止。
但也不禁让人产生怀疑:三仙姑以后的路怎么走?她能耐得住不被欣赏的寂寞吗?这些都不得而知。
赵树理让三仙姑成了永远的笑柄,却没有让读者真正走进那颗枯寂的心。
二、文化身份导致的异同张爱玲生于上海的一个名门世家,虽然在其出生的时候家道已中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表面上还是能够维持望族往昔的生活格局,这样的环境使得张爱玲能从小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也是她后来尤为的钟情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在诗词歌赋中,她的童年生活总体上算是祥和温暖的。
然而这样的岁月并不长久,随着她渐渐长大,她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家庭的不和谐,封建遗少式的父亲和具有新式思想的母亲彼此看不惯,思维方式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最终以离婚结束这段婚姻,这一变故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加之父亲再娶和后母的残忍狠毒,更是使其倍感人世苍凉,如此这般后,纵然她小小年纪却有着一颗看尽世间无常的苍老的心。
不甘于忍受虐待和孤独的张爱玲,时刻准备着逃离父亲和后母的淫威,渴望和母亲同住,因为那样她就自由了,可以无忧无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她真的和母亲同住后,才发现自由散漫的个性,与母亲所要求的西式淑女相差甚远,母亲没有了初时的欣喜,更多的是不耐烦。
这让张爱玲意识到原来她并没有真正的跳出牢笼,而仅仅是从一个坑跳进了一个更深的坑,要想真正的无虑,必须得靠自己……在这样一种冷漠、无爱的家庭氛围中,在孤独与寂寞的陪伴下,张爱玲拥有了一颗淡漠的心,她常表现出敏感内省与早熟,以审慎怀疑的态度关注周围的人与事,用受伤的灵魂来观察世人的真面目,毫不留情地揭示人性的扭曲和人性的阴冷,在她看来,悲凉才是人生的常态。
因此在她走向职业写作的时候,她寻找到了从群体生活的背面发现中国式的悲剧。
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对市民文化进行理性的透视。
了解这些后,再来读她得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芸芸众生在物欲、情欲、金钱欲冲击下的挣扎和丑态,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她是如何透过这条“欲望的街” 来展现人的生存境界和人性的丧失,从而表现对人性悲剧的深刻体验。
例如她的《倾城之恋》,它是部爱情传奇,体现的却是生活的厚重,看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多少都会感觉到,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并不像一般情感小说中描摹的那样,一见钟情而爱的死去活来,也许他们彼此欣赏,却都没有付出真诚的感情,若即若离的有所保留的联系着,各自计算着各取所需,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在他们相互打着太极的时候,一招四两拨千斤使他们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突如其来的战争……香港沦陷了,他们被拴在了一起……小说的结局是圆满的,但却是令人惆怅的,彼此付出的那一点点真心,又能维持多久呢?平凡已是难得,又如何要他地老天荒,在此张爱玲一方面,渴望能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绵长,另一方面,生活的凄楚与无奈,又给人重重一击,乃至陷入生存困境的忧思中。
《金锁记》也是这样一出欲望的悲剧,曹七巧充满欲望的生存,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
张爱玲的写作选择了面向普通市民,还受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动乱不安的上海,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当时沦陷区普通市民的心理,抒写了战乱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因为她的经历告诉她,在茫茫的都市中,只有日常生活才是永恒的,视生命如蝼蚁的战乱年代,人们已无精力忧国忧民,最实际的莫过于活在当下,执着于眼前的饮食、吃穿用度,只有这些才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