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优质恢复系昌恢121香味基因的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水稻恢复系SSSLW23-19-06-06-11对WA-CMS的遗传模式分析

水稻恢复系SSSLW23-19-06-06-11对WA-CMS的遗传模式分析

水稻恢复系SSSLW23-19-06-06-11对WA-CMS的遗传模式分析蔡健;蔡鲲鹏;范可章;卢良峰【摘要】[目的]研究恢复系SSSL W23-07-06-01-09中的恢复基因Rf3和Rf4对于野败型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模式.[方法]以野败型不育系博白A为母本,恢复系SSSLW23-07-06-01-09(Rf3Rf3/Rf4Rf4)为父本杂交,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构建BC3F2群体,从中选择携带基因型Rf3/Rf4 Rf4、rf3rf3/Rf4Rf4的单株,考察其花粉和小穗育性.[结果]恢复系SSSLW23-07-06-01-09中的恢复基因对于WA型不育系博白A表现出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在恢复系SSSLW23-07-06-01-09中,除主效恢复基因Rf3和Rf4外,微效基因或者修饰基因也表现出对于博白A的恢复性作用,且效应较大.[结论]为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27-28,34)【关键词】水稻;恢复系;野败型;恢复基因【作者】蔡健;蔡鲲鹏;范可章;卢良峰【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天门529020;阜阳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工程系,河南中牟4514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类型主要指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

野败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WA-CMS)为孢子体不育,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主要的水稻不育系类型。

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方面,Yao 等[1]利用珍汕97A和明恢63的F2群体将Rf3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分子标记RG532附近,还将另一个恢复基因Rf(u)定位于第10染色体,与分子标记G4003连锁,且认为Rf(u)的效应大于Rf3。

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与筛选

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与筛选

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与筛选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和筛选一直是农业科研的重要难题之一。

本文将从水稻的抗病性状遗传模式、作物品种改良、分子标记筛选等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和筛选情况。

一、水稻抗病性状遗传模式水稻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体,其抗病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

根据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模式,可以将其分为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

单基因遗传也被称为Mendelian遗传,其实质是指遗传中只有一对显性或隐性基因,能够决定个体表现形状的分离。

例如水稻中的纹枯病,其遗传方式为单基因显性遗传。

在亲代中,有一方携带显性基因,而另一方则没有。

每个个体都有两个纹枯病基因,如果两个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个体就会表现出纹枯病的话。

多基因遗传是指遗传中有多个基因参与调控表型,形成一种连续性或离散性表型。

例如水稻中的稻瘟病,其抗病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在水稻中,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抗病性状的表现。

二、作物品种改良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和筛选的核心是作物品种改良。

在品种改良中,选择抗病性状高的亲本,进行杂交后筛选,培育出抗病性状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

对于水稻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和筛选,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

稻瘟病是水稻主病之一,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稻瘟病常见的遗传模式为多基因控制,不同基因的效应各异。

目前通过基因组学、分子标记和杂交育种等手段,已经获得了多个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

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稻谷病害。

纹枯病抗性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品种的抗性有关。

纹枯病的遗传方式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因此遗传分析比较容易。

当前,分子标记-assisted选择也被广泛应用于纹枯病的筛选和育种。

三、分子标记筛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筛选成为水稻抗病性状研究和育种的重要手段。

我国杂交水稻主要恢复系的DNA多态性研究

我国杂交水稻主要恢复系的DNA多态性研究

水稻 是世 界上 最重 要 的粮食 作 物 之一 , 全球 为 6 以上 的人 [ 提供 了首要 的粮 食 和蛋 白质 来 源 。 0 2 1 16 4年 , 隆平率 先在 中国着手 水 稻雄性 不 育 的研 9 袁 究 . 提 出了通过 选育水 稻雄 性不 育系 、 并 雄性 不育保 持 系和雄 性不 育恢 复系 的三 系法 途 径利用 水稻 的杂 种 优势 目前 , 我 国基于水 稻细 胞质雄 性不育 的 在
an l s s a y i
Ke r s:hy i ie;r n m mpl e o y r h cINA  ̄r s o e ie;p y o phs ;ge e  ̄ r lto hi y wo d brd rc a do a i d p l mo p i ) i f e t r rl n olm r im n t ea ins p
al 1o/t e l-6 h m we e p l mor hi a k s.Ev r rme fe e 8 7 m a k r 0 v r e Them u e u a hyo e e r e T o y p cm r er e y p i ro fr d . r e s n a eag . lc ] rp l g n de te s c sr c e y U PM GA e h d s o d t e g n tc r lto s i mon 3 e t r rln s.wh c s d n ialwih p d g e on t u td b m t o h we h e e i ea in h p a g 1r so e ie ih wa Le tc t e i r e
系 基 车 吻 台 关 词 ;杂 交 水 稻 :随 机 扩 增 多 志 性 DNA;恢 复 系 :多 忐 性 ;亲缘 关 系 中 脑 分 类 号 :q9 3 ¥ 1 . 3 4 ; 5 10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j 膏号 l 0 7 1 ( 0 2 0 0:—5 0 1 26 2 0 ) 0  ̄ 0 J 1

水稻重组自交恢复系配组后代杂种优势的差异性分析

水稻重组自交恢复系配组后代杂种优势的差异性分析

照高产 栽 培技 术要 求 进 行 水 浆管 理 , 据 田间病 虫 根 害发 生情 况 及 预 报 进 行 病 虫 害 防 治 。数 据 处 理 用
SS P S进 行 分 析 。 2 结 果 与 分 析
交 , 恢 复基 因 以重 组 、 使 累加 、 互补 等方 式 , 聚合 成新
的恢 复基 因资 源 , 因杂 交 的两 个 亲 本 都 具 有恢 复 基 因 , 杂种 后代 中出 现具 有 恢 复 基 因 的 植 株频 率 较 在 高, 容易选 育 出符合 育 种 目标 的强优恢 复 系 。为此 , 我们 利用 重组 自交 恢 复 系 与 不 育 系测 交 , 行 了杂 进 种优 势 的差异 性分 析 , 以期 探 讨 出恢 恢 交 后代 恢 复
第 Ⅲ类 包 括 7个组 合 , 其产 量 比对 照 品种 减 产
1 7 ~ 1 7 。 0. 7 8. 7
代 。恢 复 系来 源 于 辐恢 8 8与绵 恢 7 5杂交 F 3 2 群
体, 每株 系 经 F 单 籽 传 产 生 , 恢 复 系 性 状 基 本 各 稳定。 试 验在 本所 试验 田进 行 。试 验 地土 壤 为黄胶 泥 土 , 力 中等 , 作 为冬 闲 田。每组 合种 植 5 肥 前 0穴 , 单 本 栽插 , 株行 距 1 . 3 3 m×3 . m, c 00 c 4月 2 3日播 种 ,
2 1 配组后 代 杂种优 势 的聚类 分析 . 以配 组后 代 的产量 优势 与对 照 品种 的差 异为标 准, 进行 系统 聚类 分析 , 以将 2 可 7个 组合 分 为 5 。 类 第 1类 包 括 2个 组 合 , 产 量 比对 照 品种 增产 其
2 .8 ~ 4 9 。 6 6 5. 4

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及改良策略

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及改良策略

4. 稻米品质性状的改良策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优质大 米的需求增加, 稻米品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稻米品 质的改良已成为水稻育种学家们的一个主要育种目标。 稻米品质性状属胚乳性状, 既受核基因又受3N 胚乳控 制,遗传基础复杂, 我国水稻品质改良存在的问题
– 北方粳稻的粒形不适应国际国内市场要求, 米饭偏硬, 容易 回生。 – 南方籼稻、尤其是早籼, 食味品质差, 大多数早籼品种垩白大, 直链淀粉含量高, 胶稠度硬, 米饭粗糙色暗, 冷却后变硬。



随着人们对稻米品质性状以及相关基因 研究的深入, 以及不同类型水稻的遗传转化体 系的建立, 特别是稻米的原生质体培养、体细 胞杂交技术的完善, 通过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改良稻米品质必将成 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 军, 稻米品质遗传研究方法,上海农业学报2001,17(2):41~44 2 石春海等. 籼稻稻米蒸煮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中国 水稻科学, 1994 , 8 (3):129~134 3祁祖白, 李宣健, 杨文广等. 水稻籽粒外观品质及脂肪的遗传研 究. 遗传学报, 1993 , 10 (6) : 452~458 4 何平, 李仕贵, 李晶昭等,影响稻米品质几个重要数量性状的基 因座位分析,科学通报, 1998 , 43 (16) : 1747~1750 5 Kumar I , Khush G S , et al1 Genetic analysis of waxy locus in rice( Oryza sativa L1) , Theor1 Appl1 Genet1 , 1987 , 73 : 481~488 6 黄发松, 胡培松, 唐绍清等. 食用优质稻米新品种的研究开发. 中 国稻米, 1999 (6) : 24~26. 7李 平. 湖南优质稻品种改良的现状与途径. 作物研究,1996 (2) : 9~11.

几个水稻新恢复系的配合力、遗传力分析

几个水稻新恢复系的配合力、遗传力分析
平 , 始 历期 、 实 率 、 米 率 、 精米 率 、 白率 、 白度 、 播 结 糙 整 垩 垩
糊化温度 、 胶稠度 8 个性状 ga c 方差达极显著水平 , 3个不
育 系在 直链 淀 粉 这 一性 状 上对 所 配 组 合 的影 响 差 异 不大 ,
而 对 所 配 组合 的 其 它性 状 表现 有 不同 的作 用 ;组 合 sa c 方
白率 2个性 状 ¥ c 差达显 著水 平 .其 余 7个 性状 sa a方 c 方差
12 方 法 .
1 . 田间试验。 .1 2 用参试的 3 个不育系与 8 个恢复系按不完
全双 列 杂 交模式 , 制 2 配 4个杂交 组合 。 04 晚季 , 完全 20 年 按
随机区 组设 计 . 重复 ,在福 建省 农 科院 水稻 所建 阳试验 3次 点 种植 。6月 1 3日播 种 , 7月 2 3日移 栽 ,单 本 植 ,行 距 1 . m. 距 2 c 每小 区 种 1 x 0株 , 67 株 c 0 m, O株 2 田间 管理 同一般
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 除直链淀粉含量, ① 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c) ga和特殊配合力( 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s) e 即受基因加性效 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 且以加性效应 占主导地位。②株高、 小区产量、 精米率、 垩白度 、 淀粉含量 5个性状, 直链 恢复系对 ga c 方差的
不 育 系 : 香 2 A( 、 川 9 A)珍汕 9 A( ) Ⅱ一 2 A9 7 A2 、 3 A( 恢 复 系 : 选 育的 8个恢 复 系 R. 、 、 R R R 新 、 R3t R2 L、 、
Rq 。
差, 糙米率 、 精米率 、 垩白度 3 个性状不显著 , 整精米率 、 垩

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在农业生产中,水稻是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育种研究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而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和遗传分析则是水稻育种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和遗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水稻育性涉及到水稻的花药、花粉、柱头等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器官内部形态和功能等多个方面,因此,水稻育性相关基因也非常多。

以下是一些已经被鉴定出的水稻育性相关基因。

1. S5S5基因是水稻自交抑制系列基因中的一种,它编码了一种花粉特异蛋白,S5蛋白只存在于雄性内膜上皮细胞和花粉中,可以识别和结合自己的配子体,从而防止自交受精。

研究表明,S5基因对自交抑制非常重要。

2. MS5MS5基因是水稻雄性不育系列基因中的一种,它是一个针对线粒体识别信号的蛋白。

在正常的水稻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可以通过无性生殖进行遗传。

但在不育系中,由于MS5基因的突变,它只能影响线粒体的无性遗传,叶绿体无影响。

这种基因的突变,使得水稻的雄性不育。

3. OsABCG15OsABCG15基因位于水稻染色体8号,是水稻种子发育中的一个重要基因。

该基因通过编码一个ABC转运蛋白,在水稻种子发育时将抗性物质转移到表皮层和内种皮层中,从而保护种子不受环境侵害。

研究表明,OsABCG15基因在水稻生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基因的鉴定,科学家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水稻的生殖过程,并探索如何利用这些基因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要想深入了解水稻育性相关基因,必须对这些基因在遗传上的规律进行分析。

1. 遗传表型的差异在水稻种群中,存在着种种不同的遗传表型,也就是某一基因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形态和字符。

这些差异通常是由于水稻基因的多态性和遗传变异所导致的。

因此,研究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表型表达情况,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遗传信息。

2. 遗传变异的原因遗传变异的原因非常多,比如自发突变、化学诱变、转基因技术等等。

水稻生长发育调控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水稻生长发育调控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水稻生长发育调控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基因参与了调控。

本文将就水稻生长发育调控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展开探讨。

一、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分为萌芽生长期、分蘖期、生殖生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许多基因参与了调控,确保了水稻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

在萌芽生长期,转录因子EHD1和EHD2可以促进植株的萌芽生长和发育,同时也可以提高植株的耐旱能力。

在分蘖期,分蘖素是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它可以促进水稻植株的分蘖,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此外,一些基因也可以影响水稻分蘖的数量和位置,例如SPL7基因可以调控水稻分蘖的位置和茎的发育。

在生殖生长期,众多基因参与了调控水稻花和果实的发育,其中OsmiR160和OsARF17是两个重要的基因。

OsmiR160可以调控水稻花器官的形态和数量,OsARF17则可以促进水稻果实发育。

此外,还有一些基因可以影响水稻种子大小、营养成分和色泽等性状。

在成熟期,水稻的基因调控主要涉及籽粒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等性状。

据研究,调控籽粒品质的关键基因包括粘米基因Wx、糙米基因Badh以及赤铁土色素合成基因Crtl1等等。

二、水稻基因克隆为了深入了解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许多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功克隆了许多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

例如,科学家们克隆了水稻分蘖素基因D27,发现它能够抑制植株的分蘖,进而利用该基因研究了水稻的农艺性状。

此外,科学家们还克隆了水稻转录因子SNB,发现它能够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等过程。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水稻基因功能分析除了克隆基因以外,科学家们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基因功能研究。

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基因沉默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科学家们成功地研究了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基因功能。

水稻生长和抗逆性状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评价

水稻生长和抗逆性状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评价

水稻生长和抗逆性状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评价水稻是全球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量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研究水稻生长和抗逆性状调控基因,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生长和抗逆性状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评价是水稻分子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克隆和鉴定水稻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基因定位、基因互补、功能鉴定等。

在水稻基因定位中,以杂交和后代群体构建遗传图谱为主要手段。

每一个群体的杂种体个数都必须大于100,且至少有两个重复。

通常群体会采用F2、F3、F4等代的单株分离群体和近交系的仪器标记。

对于多个标记的定位,可以采用融合定位法。

基因互补的方法主要为反向基因克隆,包括情感捕捉和基因特异的PCR扩增。

通常情感捕捉在基因组尺寸较小的物种中广泛使用。

而基因互补通常采用同源基因转移和反向基因克隆。

同源基因对水稻基因克隆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同源基因必须保证在目标物种中具有正确的定位和组织特异的表达。

最常采用的反向基因克隆技术是利用同源性特异的探针对目标物种DNA或cDNA库进行反向筛选。

通过功能鉴定方法,可以了解基因的功能和参与的生物途径。

其中,RNA干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利用RNAi-inducing vector对目标基因进行沉默。

基因功能鉴定的其他手段包括基因敲除、转基因和表达分析等。

基因敲除可通过TILLING或CRISPR/Cas9技术实现,该技术可以产生永久的、基因乃至个体的突变,而不影响生长和开花。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基因功能或调整表达模式,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生长特性。

基于代谢组学或转录组学的表达分析可了解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调控特性,以及其参与的代谢途径。

近年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的进步,研究水稻生长和抗逆性状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评价变得更加高效和广泛。

例如,在水稻的抗寒性状调控基因中,OsMYB3R-2和MS149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水稻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

水稻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

水稻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水稻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一、引言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种植面临各种逆境胁迫,如干旱、盐碱、虫害等,这些逆境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逆性,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遗传改良研究,以期培育出更具适应性和耐受性的水稻品种。

二、抗逆性状的遗传性分析抗逆性状的遗传性是进行遗传改良的基础。

通过家系与亲本的杂交,利用遗传分析技术,可以确定水稻抗逆性状的遗传模式和基因型,并计算出基因的遗传参数。

研究表明,水稻抗逆性状的遗传性主要受到多基因控制,但也存在着一些主效基因。

了解抗逆性状的遗传特点可以为后续的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三、遗传改良策略1. 选择优良亲本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状的水稻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可以将这些抗逆性状遗传给杂交后代。

亲本的选择应考虑抗逆性状的表现稳定性、遗传背景和适应性等因素,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选。

2. 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筛选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和连锁分析,可以将抗逆性状相关基因定位在水稻的某个染色体上。

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可以筛选出与抗逆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逆境信号传导、胁迫反应和逆境适应等关键生理过程。

3.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是目前常用的遗传改良手段之一。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改变水稻基因组中的相关基因序列。

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将抗逆性状相关基因导入非目标水稻品种,实现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

然而,转基因技术在一些地区存在争议,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

四、抗逆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离不开对其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水稻抗逆性状在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等方面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为理解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遗传改良与品种选育实践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需要与品种选育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性水稻品种。

水稻香味的遗传研究进展

水稻香味的遗传研究进展

水稻香味的遗传研究进展
杨扬;谢震泽;王轲;晏月明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1)003
【摘要】香米在国际稻米贸易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今科研热门课题之一,而香味是香稻最重要的品质特性.普遍认为香味是单基因隐性遗传的,由第8染色体编码BADH2的基因碱基部分缺失而产生,香味表达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水稻香味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香味的类型、香味的主要化学成分-2-乙酰-1-吡咯啉及其遗传与表达、香味常用的鉴定方法以及香味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等,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杨扬;谢震泽;王轲;晏月明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7
【相关文献】
1.水稻稻米香味基因的遗传研究及其在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 郭震华;张淑华;刘传雪;王瑞英;张兰民;关世武;黄晓群
2.京香2号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与SSR标记定位 [J], 马利奋;李培富;高颖银;杨淑琴;马宏玮
3.水稻香味基因的遗传和研究进展 [J], 张俊宝;潘惠文;刘海英;
4.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水稻香味品质进行遗传改良 [J], 周俊飞; 高利芬; 汪伟航; 陈利红; 方治伟; 李论; 李甜甜; 彭海
5.五优稻4号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与SSR分子标记筛选 [J], 刘海英;杨忠良;刘会;冷春旭;吴立成;徐振华;于艳敏;来永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科学家利用籼稻恢复基因培育出优质高产杂交粳稻

上海科学家利用籼稻恢复基因培育出优质高产杂交粳稻

上海科学家利用籼稻恢复基因培育出优质高产杂交粳稻
佚名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2007(32)9
【摘要】据2007年4月18日《新民晚报》消息,上海农科院作物育种载培研究所专家,利用优质粳稻不育系的细胞质源,培养出了产量高、品质优的粳稻“妈妈”(母本),并将袁隆平院士千辛万苦找到的籼稻恢复基因导人上海粳稻,通过杂交选育成功培育出了杂交粳稻恢复系申恢254号及申恢1号。

目前,以申恢254号及申恢1号为“爸爸”(父本)的杂交粳稻组合已在上海郊区、浙江、江苏等地
大面积种植,已增产优质稻谷5600万公斤,计增收9000多万元。

【总页数】1页(P71-71)
【关键词】上海农科院;杂交粳稻;优质高产;基因培育;籼稻;科学家;粳稻不育系;大面积种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5.3
【相关文献】
1.利用极大似然法分析野败型杂交籼稻恢复基因的遗传 [J], 何光华;朱云发;裴炎;
杨光伟;谢戎;杨正林;李永洪
2.美国拟利用基因改造细菌抑制葡萄病害·使作物增产的新施肥法·提高水稻单产的
新发现·基因定位技术繁育高产奶牛·用遗传杂交育种法清除豆中脂氧合酶·英国科研人员培育出"知渴"马铃薯·让小麦更甜·昆虫--药物宝库 [J],
3.利用有性杂交将GO基因从转基因粳稻导入籼稻 [J], 何传云;邵继荣;朱学梅;谢戎;柏大全;刘成元
4.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籼稻新组合协优78039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J],
5.上海科学家利用杂交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各型稻米新品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种质资源回交后代耐盐基因的鉴定与筛选研究

水稻种质资源回交后代耐盐基因的鉴定与筛选研究

水稻种质资源回交后代耐盐基因的鉴定与筛选研究摘要:以超优一号为轮回亲本,以其与36个供体的不同回交后代(BC2F2、BC2F3)群体为材料,进行耐盐鉴定与筛选研究。

结果表明,虽然这些亲本本身对盐碱不具备很好的耐性,但所有回交后代均出现耐盐的超亲分离,说明这些供体均带有耐盐基因,且这种有利“隐蔽基因”供体之间的差异很大。

从总体上看,BC2F2耐盐性选择效率显著高于BC2F3,不同供体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种质资源;耐盐基因;粳稻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的比重最大,是对作物增产贡献最大的优良品种,贡献率约为35%。

培育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的水稻新品种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矮化育种与杂交稻育种堪称水稻育种的两个里程碑,促进了水稻生产的两个跨越。

然而,由于此后育种家多采用综合性状好,但亲缘关系较近的材料作育种亲本,导致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单一,对病虫害或逆境因素抵抗能力弱。

因此,近些年来新育成的品种的产量潜力徘徊不前。

据统计,仅病虫害每年导致农作物减产25%。

而盐碱、淹水、干旱等逆境胁迫是限制水稻产量的另一重要因素。

我国有2700万hm2盐碱地,其中700万hm2分布在农田。

在沿海和广大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日益严重的土壤或灌溉水盐渍化趋势已成为包括水稻在内的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障碍。

有关研究说明,水稻虽然属于中等感盐作物,但许多水稻资源中隐藏着品种遗传改良的各种有利基因。

高效发掘种质资源的有利基因是实现育种突破的前提。

徐建龙等选择籼稻IR64、特青和新株型(NPT)为轮回亲本与13个供体的不同回交世代(BC2F2-BCF3)群体为材料,进行耐盐、耐涝和褐飞虱抗性鉴定与筛选,结果表明,尽管多数亲本本身对这些逆境不具备很好的抗性和耐性,但绝大多数回交后代中均出现耐盐、耐涝和抗褐稻飞虱超亲分离,说明这些供体均带有对这些性状有利的基因。

IRRI为大规模发掘种质资源的有利基因,于1998年组织各主要水稻生产国参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IRMBP),将搜集到的203份优异种质资源发给各国作为供体,各参与单位选择所在生态区最优良的品种作轮回亲本,采用回交育种方法创建分子育种的基础材料,即回交导人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 ] 性检验进行分析, 并推断香味基因的遗传模式 �
组合材料的 F1 及 F2 代进行了香味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 : F1 代单株的叶片均无香味 , F2 代出现香味分离 � 21/ 大粒稻无香与有香比为 31 8: 从表 1 可知, 昌恢 1 82; 昌恢 12 1 与 931 1 的正反交无香与有香比分别为 390 : 93� 329:77 ; 昌恢 12 1/02 42 8 无香与有香比为 4 29 :86; 昌 1/ C 4 1 8 无香与有香比为 387 :1 06; 昌恢 1 21 与 R 52 7 恢 12 9 :74� 337 :69 ; 明恢 63 / 的正反交无香与有香比分别为 32
昌恢 121 与非香稻品种杂交 F2 代群体水稻叶片香味的分离情况
P 318 � 82 1 3 :3 0 .42 92 0.750 0 .500 388 � 95 1 3 :3 0 .1304 0.500 0 .2 50 429 � 86 1 3 :3 0 .7 989 0.500 0 .2 50 387 � 106 1 3 :3 1.4064 0.2 50 0 .1 00 329 � 74 1 3 :3 0 .01 14 0.950 0 .900 288 � 81 1 3 :3 1.4093 0.750 0 .500 337 � 69 1 3 :3 0 .4393 0.750 0 .500 329 � 77 1 3 :3 0 .0014 0.950 0 .900

2 1 分别与非香稻品种大粒稻� 931 1� 02 4 2 8� R 52 7� C4 1 8� 要: 水稻香型恢复系昌恢 1 明恢 63 配制杂交组合, 并采用 K O H
1 的香味的遗传模式�并利用昌恢 1 2 1 与现有的香稻材料粤香 占� 法对其后代的香味进行鉴定, 研究分析了昌恢 12 苏香晚占 杂交配成香 / 香组合, 并进行香味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结果表明: 供试香稻品种昌恢 1 2 1 的香味是由 1 对显性基因和 1 对抑制 基因所控制, 且与粤香占� 苏香晚占的香味基因不等位, 因此, 昌恢 1 2 1 的香味涉及 2 对以上基因的控制, 且不等位间的基因存 在互作效应� 2 1; 香味; 遗传分析; 遗传模式 关键词: 水稻; 昌恢 1 中图分类号: S 5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1 -8581( 2 01 1) 05 - 001 0 -02
2.2
香味基因等位性分析
经香味鉴定, 杂交组合昌恢
味表现为 2 对基因互作的遗传模式, 昌恢 1 21/ 苏香晚占 的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合表现为单隐性基因的遗传模式� 在 F2 代香 味鉴定中发现具有香味的单株香味强弱存在差异, 有些 单株表现出不同的香味, 其中昌恢 1 21/ 粤香占组合的所 有有香单株的香味都比较淡, 这说明不等位间的基因存 在互作效应�
[ 1 9]
;也
有的认为受 2 对甚至多对基因控制 同
[ 1 1 8]
� 由于不同研
究者所用的 材料 � 方 法不 同, 所得 出的 结论 也不 尽相 � 可见, 水稻香味的遗传机制较为复杂, 利用新 材料� 新方法进一步探明水稻香味性状的遗传机理, 对提 高育种中亲本的选配 � 杂种后代选择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都有重要的意义� 21 与无香的主栽培水 笔者以优质香型恢复系昌恢 1 稻品种和优质恢复系 ( 024 28� R52 7� 931 1� C 4 18 等) 为试 验材料, 研究和分析了水稻香味的遗传模式, 并利用昌恢
01 1, 2 3( 5 ) : 1 0 江西农业学报 2 Ac t a Agri c ul turae Ji angxi
1 1
水稻优质恢复系昌恢 121 香味基因的遗传分析
高珍珠, 傅军如 ,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欧阳林娟, 滕林娟, 贺浩华
( 江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 � 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 南昌 330045 ) * *
� [ 6 10 ] � [ 1 5 ]
1 2 1 与现有的香稻材料粤香占� 苏香晚占杂交配成香 / 香 组合进行香味基因等位性分析�
1
1.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 21� 香稻品种 : 昌恢 1 粤香占� 苏香晚占 ;
9311� 024 28� R 527 � C 4 18� 无香品种 : 大粒稻 � 明恢 63� 1 是由江西农业大学遗传育种重 香型恢复系昌恢 12 点实验室选育而成, 具有综合性状优良� 香味浓郁� 配合 力强� 米质优 � 抗性好等特点, 育种潜在价值高, 于2 005 年获 得 国 家 农 业 植 物 新 品 种 保 护 权, 公告号为 C NA001 680E�目前, 以其作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有淦 鑫 688( 天丰 A/ 昌恢 12 1) 和昌 优 1 0 号 ( 五丰 A / 昌 恢 1 2 1) , 这些组合在田间种植表现出产量潜力大 � 米质优 � 006 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抗性好的特点 , 均于 2 007 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 委员会审定, 其中淦鑫 688 于 2 级稻品种 � 1.2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香味鉴定 主要仪器和试剂: 玻璃培养皿 � 剪刀� 1.7 % KO H 溶液 � 在水稻分蘖期采集叶片, 均以单株为样
本, 对亲本� F1 和 F2 代, 采用 S o o d等
所创的 KO H 溶
收稿日期 : 2011 - 03 - 02 基金项目 :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 "水稻恢复系昌恢 12 1 的香味遗传� 基因定位和育种" ( 赣教技字 [ 2 007] 14 3 号) ; 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江西双季超级稻新品种选育" ( 20061G0100300) � 984�) , 作者简介 : 高珍珠( 1 女, 江西东乡人, 硕士 , 从事粮油技术推广工作� 高珍珠 � 傅军如同为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 : 傅军如� 贺浩华�
2
0� 根据试验结果用 2 适合 1 无香与有香比为 2 88:81� 味单株记为 1, 无香的记为 � 昌恢 12
适合性检验结果表
明 : 8 个试验组合的 F2 代无香与有香的分离均符合 13:3 的双基因互作的分离规律, 这说明香味性状受 1 对香味 基因和 1 对抑制基因控制 �
2
2.1
结果与分析
� � � � � � G� e � e cA a A a Ge e H - a R c e Re L eCa 121
GAO Zh en - h u , FU Jun - ru * , ZHU C h ang - l an,PENG X i ao- so ng, HE Xi ao-peng, O UY AN G Li n-j u an, TEN G Li n -j uan,HE Hao- h ua * � � � (� Co l l ege � o f Agro no m , Ji angxiAgri c ul t ural Uni vers i t ; K e Lab o rat o r o fC ro p Ph s i o l o g, Ec o l o g and Geneti c B reedi ng, Mi ni str o f Educ ati o n,Nanch ang 33004 5, C hi na) A b ac : In th i s paper , th � � e genet � i c mo de o fth e aro ma o faro m ati c ri c e resto ri ng l i ne C h angh ui1 2 1 was anal ed b K O H m eth o d t h ro ugh t h e respec ti ve h b ri diati o nb etween C h ang h ui1 2 1 and no n -f rag rant ri c e vari eti es 931 1, 02 4 2 8, R 52 7, 931 1 , C 41 8, R 52 7, � � � Mi ngh ui63. T h e al l el i sm o ft he genes i n C h ang h ui1 21 was anal ed b t h e cro ss i ng b et ween C h angh ui 1 2 1 and aro m at i c ri ce m ateri al s Y u exi ang h an,S uxi angw an h an. � T h e resul t s sh o w ed th at t h e aro m a c h aracter o f C h angh ui 1 2 1 w as co ntro l l ed b a pai r o f do mi nant genes and a pai r o fi nh i b i t o r genes � ,and th e aro m a genes i n C h angh u i1 2 1 are no t al l el i c wi t h th o se i n Y u exi ang h an and S uxi angwan h an. S ot h e aro m a c h aracter o fC h angh ui1 21 i s i nvo l ved at l east 2 o r 3 pai rs o fgenes and t h e no nal l el i c g enes h ave i nt erac t i ve ef f ec t s. Ke d: R i c e; C h angh ui 1 2 1; A gene; Geneti c anal s i s ; Geneti c mo de
香味基因遗传模式 试验 分别对香稻品种昌恢
1 21 与非香稻品种大粒稻� 9311� 02 42 8 等 8 个供试杂交
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