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教育心理学学

合集下载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复习基本考点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复习基本考点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之—心理统计学第一章数据类别与整理考点:数据类型:称名、顺序、等距、等比数据集中量数:均数、中数、众数离中量数:变异系数、(四分差)相关系数:积差相关、等级相关、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适用条件)第三章假设检验考点:α错误、β错误虚无假设、备择假设单测检验、双测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独立样本、相关样本)t 检验的适用条件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计数数据的检验方法:卡方检验第四章方差分析考点:(与《心理学研究方法》有重叠)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析因设计第五章一元线性回归考点:回归分析、回归系数、测定系数(确定系数)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之—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等。

意志过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其他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等第三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神经元(2002,选,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它的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可以分为传入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另一作用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同等学力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重点整理

同等学力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重点整理

简答题【普通心理学】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月亮的圆缺等自然现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人体的生理活动,许多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

如皮层细胞的a波,每秒8-13次;心律和脉搏,每分钟60-70次;从进食到饥饿,周期为4-6小时。

3、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越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相反,报告的内容贫乏、枯燥,听众就会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越觉得时间长;经历越简单,就越觉得时间短。

3、人的态度和兴趣。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

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

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注意的功能——它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选择功能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整合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3、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4、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能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

想象的功能(1)预见。

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补充知识经验。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

(3)代替。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调节生理活动过程,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同等学历心理学考试串讲-教育心理学部分-2

同等学历心理学考试串讲-教育心理学部分-2
一、知识的概念

知识:



狭义: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 如各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和定理等。 技能:经过练习而熟悉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 操作程序。 动作技能:经过练习形成的,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 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经过练习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 的认知活动方式。 广义: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 织。包括狭义的,以及技能。个体、人类的知识。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概念

知识学习的分类:

传统教育心理学家: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安德森: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三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学习要求:单选、名词解释 本章重点:二、三节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原理的学习与教学 问题解决与教学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
第三节 学习的迁移
二、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一)形式训练说



官能心理学 两种学习涉及相同的官能,则前次学习会使该种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 的也涉及该官能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效应。 主张主要训练难记的古典语法、深奥的数学及自然科学难题,不必重视 使用知识学习,因为学的具体内容会忘记
第三节 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二)种类

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积极迁移: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 负/消极迁移/干扰:消极影响或阻碍作用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培训课件)

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培训课件)
生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
总结词
知识建构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等。
详细描述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主动获取、加工和整理信息 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践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 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和发现来促进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自我实现论
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支持。
02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环境决定论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环境刺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强化学 习效果。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
实践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 过设计特定的教学环境刺激学
教师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应涵盖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方法、课 堂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应注重自我发展,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 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的 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方法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心理辅导方法,如认知 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
动力激发论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提高学习效果。
阿特金森、赫尔等。
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理论强调教师通过设置挑战性任务、 给予及时反馈和奖励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03 学习者差异与教 育
学习者认知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发展心理学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2、观察学习: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及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4、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主体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仅仅是感觉登记,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性匹配,便于被接纳。

5、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的得到修正。

6、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以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

7、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如对于多数右利手的婴儿来说,其言语功能逐步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的过程。

8、成熟势力说:格赛尔提出的,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

通过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9、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由于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10、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11、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教育心理学学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教育心理学学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教育心理学学同等学力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学科,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同等学力心理学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

同等学力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学习。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教育领域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认知和情感因素,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环境等。

同等学力心理学还涉及到教育评估和教育干预。

教育评估是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并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干预。

教育干预则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例如个体化教学、合作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等等。

此外,同等学力心理学还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而教育资源分配则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总之,同等学力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学科,它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工具和策略。

通过学习同等学力心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发展心理学同等学力心理学整理必过发展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发展的奥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心理学尤其引人关注。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行为。

本文将从同等学力心理学的角度,对发展心理学进行精心整理,带大家领略人类心理发展的奥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变化的过程。

心理同等学力重要理论整理

心理同等学力重要理论整理

整理各理论学派在不同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第一部分生理心理学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1、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闹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关系是什么。

2、心理免疫学,即认得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二、研究方法: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生物化学方法等。

三、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儿童的许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四、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社会生物学理论用“族内适应性”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进化。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攻击本能,这种本能来自于祖先,因为只有通过搏斗才能保护领地、争夺到食源、维护等级秩序等,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第二部分行为主义一、开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创始人:华生(1878—1958)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突出特点: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主要探索的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

稳定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二、巴甫洛夫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实验条件反射是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呈献给有机体后,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有机体做出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三、华生的理论(条件反射)1、发展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人的发展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

他提出刺激(S)——反应(R)公示来描述人的行为。

否认遗传的作用。

行为上的反应由刺激所引起,刺激来自于客观世界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必背版

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必背版

考点1.教育心理学概述考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习与教学要素和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关系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②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③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的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物。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1.西方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时期发展特点,由于出版书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后日趋完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教育心理研究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许多有效教学模式。

同等学力心理学重要考点之教育心理学--学苑教育

同等学力心理学重要考点之教育心理学--学苑教育

2014年同等学力专业综合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是心理学,这对于主要是在职人员构成的同等学力考生群体来说考试的难度不是特别大。

考生只要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的重要考点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在这里学苑教育为备考同等学力心理学的考生提供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考点,供考生备考使用。

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一个时期是20 世纪20 年代以前的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至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 世纪60 年代至70年代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是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学习理论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

所有的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003,选择,17)2.学习就是有机体通过认知重组建立学习情境的完形(即认知结构)的过程。

又称“顿悟说”(2004,选,7)学习的一般概述;学习的类型;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概念的教学提供变式和比较。

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提供变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比较指将概念的正例与反例匹配呈现,让学生进行辨别,通过比较,学生更清楚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

(2008,选,8)认知策略(2008,选,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理解、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

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学习策略概述;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的种类;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创造力的定义;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006,选,6)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教育心理学.doc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教育心理学.doc

1 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即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划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2 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2)、生成性。

即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控制。

教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

(4)、个人效能感。

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3 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

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的产品。

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社会心理学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名称解释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技术。

方法。

同,是调节自我和广阔的群体类别的社会关系的建构。

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方面的的观念。

用于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后果被人们观察到时,会产生同样或类似作用。

印象形成:人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为晕轮效应。

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特征越多,强度越大,那么他给人的总的印象就越差。

总的印象并不是简单的将人们的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

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

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

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是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睡眠者效应: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

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

理由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

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是指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定,心理活动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即侵犯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包括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

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

配性地位的现象。

性评价会受到压制。

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称为群体思维。

注:社会心理学部分基本每年考2道名称解释和2-3题选择题。

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广义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由经验引起的持久性的态度改变的过程。

狭义学习:即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正强化:在某一情景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为正强化。

负强化:某种刺激在有机体作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为负强化。

认知结构: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务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材料。

包括比较性组织者和说明性组织者。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景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

试误说:通过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顿悟说: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发现,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之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狭义知识: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和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

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

狭义的知识与技能相并列。

技能:经过练习而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研究方法、统计、测量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研究方法、统计、测量

同等学⼒⼼理学精⼼整理必过--研究⽅法、统计、测量⼼理研究⽅法、统计、测量名词解释主要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理学知识的⼀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如书籍、期刊、报纸、学术会议论⽂、学位论⽂、科技通讯和科技档案等。

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即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变量⽽不是其他的外部变量所引起。

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法的有效性的指标,他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适当地运⽤统计显著性检验。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适⽤性。

它可细分为总体效度和⽣态效度。

取样: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抽取⼀部分作为全体的代表进⾏研究。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个单位作为样本,其具体⽅式有抽签和利⽤随机数字表抽取两种。

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标志顺序排列并编上序号,然后⽤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

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定标准分为若⼲类型,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整群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群作为样本。

多段随机取样法: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定的标准分为若⼲群,作为取样的第⼀级单位,然后,再按⼀定标准将第⼀级单位分成若⼲⼦群,作为取样的第⼆级单位,如此类推。

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

取样误差的计算公式:S X=S/√n消除法:即通过采取⼀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关变量消除掉。

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可采⽤“双盲程序”;采⽤好的指导语可消除被试的紧张、焦虑,还可消除被试因不明⽩如何去做⽽产⽣的各种随机与系统误差。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普通心理学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2、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人脑对事物的整体及其关系的认识。

3、思维: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推断,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4、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它是人的个性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5、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7、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8、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9、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10、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两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处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到达教学目的学生群体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③ “一对多”式交往 防止对学生的偏见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氛围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限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观① 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改良的可能性 ② 培养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③ 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题材 ④ 培养“经济的使用思想” ⑤ 发展“理智上的忠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一是专业素养方面,学科知识和因材施教等;二是综合素养方面,“为人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习:广义上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上学习即人类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试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阐述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学说。

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通过尝试,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而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

学习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的成功。

3、顿悟说:德国科勒提出的,认为解决问题不是试误的渐进过程,而是突然发生的顿悟的结果,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映,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学习是通过对时间的模式或意义作突发性的重组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准备律:又称预备律,个体正准备以某种方式反应,若顺利实现此反应则会有满意感,学习便有效,若阻碍此反应的发生,或对某种方式的反应无准备时被迫作出反应,则会引起烦恼而无效。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达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效果律:通过结果的后效作用来达到控制反应概率的规律。

如果一个动作跟随这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小。

5、强化:指在一种刺激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反应出现的几率提高的作用。

有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使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

负强化:是指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提高的过程。

6、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极其强化结果而获得该行为反应的学习过程。

7、替代强化:一种间接强化方式,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从而增加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

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的过程,若自己达到或超过标准,予以自我奖赏,若自己未实现预期目标,则予以自我惩罚。

8、认知结构:指个体通过各种认知活动行程的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心理表征,即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

9、有意义的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实弹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

10、先行组织者: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是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1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

具有低级与高级的不同形式,动物与婴儿的发现学习是低级形式,人类在其发
明创造活动中的发现学习属于高层次的。

接受学习:是指经验传递系统中,学习者把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

接受学习具有高级与低级形式,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属于低级形式,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属于高级形式。

12、知识:狭义指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个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等,广义的知识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既包括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技能、技巧
13、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复杂的专门的行为模式:包括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14、概念形成: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

15、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

16、问题解决:一般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17、定势:有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即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在问题解决中,定势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8、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情等信息的表达。

陈述性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做”的知识,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19、精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过程。

精加工得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20、认知策略:是能使学习、记忆及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活动有效进行的技术和方法,是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成分,也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目的的指令活动。

21、模式:是指有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种结构,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物体、字母图形、声音等都可以是模式。

模式识别:是指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的辨认和判断,通过模式识别,才能对事物加以分类和判断。

22、概括化:是模式识别学习的环节之一,指对同类刺激模式中的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过程。

23、学习策略:是个人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操作水平的技能。


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调控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控制技能。

麦卡尔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精加工策略:一种深加工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记住所学的东西而对学习材料做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和生发的过程。

分为两类:一类为认为联想策略,另一类为生成策略。

2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人们日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实上都是对学习迁移的描述。

2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在个体的个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6、场独立性: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影响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者倾向于以自我内部为参照进行认知,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性:是指倾向于外界的参照作为内部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

运用此种认知方式这一般独立性差,一手外界按时,注重他人提供的社会信息,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强,喜欢与人交往。

27、归因:是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结果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通常可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控制点:是指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28、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一旦学生由于消极的归因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则表现为自尊心下降,有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做出努力。

一般而言,那些在学校被教师视为能力低下,同事被其他同学看不起的学生通常具有习得性无助感。

29、社会性别角色:是角色的一种类型,指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自我认识,男性或女性社会成员所形成的一整套与性别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0、同质分组: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是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较大的方法之一。

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1、掌握学习: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是使学习材料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认为,除了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绝大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

32、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33、教师威信:指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教师机智:是面对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突然变化,教师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因势利导,妥善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教学能力。

注:教育心理学基本每年1道名称解释题和2-3题选择题。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