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
同等学力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国考题库总结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这时期贡献最大的是桑代克,他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第2章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同时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主要有三种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教学),支架式教学。
桑代克的事物联结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不断的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他说学习即是联结。
桑代克推出了三个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能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的多了,就越来越能得到加强,反之就会变弱。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代表人,他把学习看作是形成条件反射,c—r连接的观点推向极端。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都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景中的学习都可以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在特定情景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这就是学习过程。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 教育学综合各部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一、有关常识:1、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理想。
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
2、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3、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教育与经济基础:(1)、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削弱---消解作用:通常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
5、教育与政治制度:(1)、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发心教心社心考点精要增强版
发心教心社心(共101个知识点)分值:发心教心社心共占30分。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答: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
2.心理的种系发展答: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3.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答:①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心理发展的内因外因问题。
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③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纵向研究、横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答:纵向研究是指系统考察同一批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者年龄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即进行“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08年名8)聚合交叉研究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理论5.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其发展观答: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他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意识部分。
个体必须通过“自我"和现实世界进行交流。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6.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09年选12)答: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以“性"为划分依据的.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2—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12岁);青春期(13、14岁- )弗洛伊德认为,在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当时性心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大纲目录-教育心理学 - 副本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5.个案研究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7.文件分析法第二章学习理论一、学习的一般综述(一)学习的概念(二)人类的学习(三)学生的学习二、学习的类型(一)我国传统的分类(二)苏联的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四)加涅的分类(五)布卢姆的分类三、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概念(二)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1)什么是概念(2)概念的分类(3)概念的获得(4)概念的教学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1)什么是原理(2)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3)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步骤3.问题解决与教学(1)问题解决的性质(2)问题解决的阶段(3)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程序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类型(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定义2.学习策略的分类(二)认知策略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1)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2)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三)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1)领会监控(2)策略监控(3)注意监控3.调节策略(四)学习策略的教学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三、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定义2.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二)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6.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1.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四、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一)智力及其培养1.智力的定义2.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二)创造力及其培养1.创造力概述(1)创造力的定义(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第四章。
(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伴随状态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情绪过程: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动机、世界观、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相关研究: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
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实验研究: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创设条,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进而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其他: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的研究:早起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人的意思、潜意识,找到各方的批评。
20世纪30年代,安娜、克莱因、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
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不像弗洛伊德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培训课件)
认知学习理论
总结词
知识建构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等。
详细描述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主动获取、加工和整理信息 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践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 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和发现来促进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自我实现论
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支持。
02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环境决定论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环境刺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强化学 习效果。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
实践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 过设计特定的教学环境刺激学
教师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应涵盖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方法、课 堂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应注重自我发展,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 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的 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方法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心理辅导方法,如认知 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
动力激发论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提高学习效果。
阿特金森、赫尔等。
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理论强调教师通过设置挑战性任务、 给予及时反馈和奖励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03 学习者差异与教 育
学习者认知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
1 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即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划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2 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2)、生成性。
即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控制。
教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
(4)、个人效能感。
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3 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
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的产品。
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一章至第五章【
பைடு நூலகம்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总之,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
形成,研究的问题、教科书的内容也趋向一致。 ③完善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小,特别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之间出现了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布鲁纳于 1994 年对教育心理学自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内容有以下特点:第一,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 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 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第三,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 重视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第四,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②成熟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 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 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 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科 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同时,以巴甫洛夫的经典 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 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
教育、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近几年真题及答案)
2010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近几年真题及答案)电话:传真:网址:邮箱:163客服:371808070 :16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号数码大厦A座1211教育心理学 (备注:加粗部分为答案)第一章1.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这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教育性原则注:根据第二版大纲应该选D,根据第三版大纲应该选C第二章(2009)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心理学家为()A.加涅B.布鲁纳C.奥苏贝尔D.布卢姆(2009)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教学为基础提出的教学方法是()A.随机通达教学B.情境教学C.抛锚式教学D.支架式教学(2008)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而塑造行为的关键是()。
A.试误 B.顿悟C.强化 D.模仿(2007)强调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作为促进教学条件的学习理论派别是A.联结理论 B.认知理论 C.人本主义D.建构主义(2005)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心理学家是:()A.布鲁纳B.布卢姆C.奥苏伯尔D.加涅(2004)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心理学家是()。
A. 布鲁纳B. 加涅C. 布卢姆D. 奥苏贝尔(2004)随机通达教学是依据学习理论而提出后种教学方法。
A. 建构主义B. 结构主义C. 行为主义D. 认知主义(2003)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
(2003)A.模仿B.认知结构C.线索D.强化(2002)“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
(2002)A.鲁利亚B.维果斯基C.达维多夫D.列昂节夫注:第三版大纲已删去此知识点(2002)负强化是指。
(2002)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C.撤消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D.撤消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名词解释先行组织者(2008,2002) P591最近发展区(2004)学生原有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被称作最近发展区(虽然第三版大纲已删去此知识点,但建议记住!)第三、四章单项选择(2009)重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行为控制作用的理论观点属于() A.联结学习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2009)水下击靶实验证明了学习迁移的()A.关系转换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认知结构迁移理论(2008)下列说法中含有学习迁移思想的是()。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国考 心理学综合-教育心理学-考前必背资料
教育心理学【必背资料】重点复习范围(按章节梳理考点35个)名词解释:21年30题次中共18个真题,原题重现(10题,56%),新出题(8次,44%),重复间隔4-13年一、真题名词解释总结1先行组织者2002、2008、2019 2概念形成2003、20163概念同化2004、20104程序性知识2005、2013、2018 5学习迁移2007、20206习得性无助感2009、20187品德20108学习策略2011、20219负强化2011、201510共同要素说201211元认知策略201212道德认识2013、202013学习201314精加工策略2015、202215效果律201616支架式教学201717陈述性知识201718正迁移2021二、教育心理学按章节梳理重点(只考选择和名解)第一章绪论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任务、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理论学习概述、学习类型、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学习的迁移、智力和创造力培养第四章品德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形成、品德形成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动机、个性因素、集体与社会因素第六章个别差异智力、超常儿童、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七章第七章教师心理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1920s以前。
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879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科学儿童心理学1957《心理学年鉴》发展心理学章名发展心理学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1924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时期,1920s~1950s。
成熟时期,1960s~1970s。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均应考虑其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注意不要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一、引言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类考试,旨在评估考生的教育学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过该考试,考生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的资格。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这项考试,我们将重点介绍该考试题库中的历年真题,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题库介绍该考试题库包含了历年真题,这些真题涵盖了教育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研究方法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这些真题的练习,全面了解考试的形式和难度,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三、历年真题分析以下是该考试题库中的部分历年真题:1、请简述教育基本概念的含义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2019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清晰地解释教育基本概念的含义,并阐述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2、请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系,并阐述教师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2018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考生需要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系,并阐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3、请说明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2017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考生需要清晰地解释学习动机的概念,并阐述其对学习的影响。
四、备考建议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学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全面复习:考生应该对教育学学科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复习,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深入理解: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
3、注重实践:考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理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伴随状态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情绪过程: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动机、世界观、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相关研究: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实验研究: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创设条,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进而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其他: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的研究:早起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人的意思、潜意识,找到各方的批评.20世纪30年代,安娜、克莱因、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
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不像弗洛伊德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即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划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2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2)、生成性。
即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控制。
教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
(4)、个人效能感。
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3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
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的产品。
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并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还揭示,创造力具有一般的智力测验无法测出的智慧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品质的参与,才实现了单纯智力无法完成的创造。
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
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
推孟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者具有以下人格特点: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
3、创造力的培养(1)、影响创造力培养因素a、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b、提高教师的素质。
(2)、创造力的培养措施a、创设有利环境,保障学生心理安全;b、提高教师素质,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保护儿童好奇心,克服学生怕犯错误的紧张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善于对学生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c、设置创造性课程,采用全新教学方法,集体讨论,广开思路,重视在语文、数学等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d、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类比推理、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等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相互关系。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1)、活动的对象不同。
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
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
(2)、活动的结构不同。
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所以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
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可以高度简略、高度简缩,甚至察觉不到它的进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1心理学.5、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而熟练操作具有以下特征:(1)、意义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6、教育测验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1)、测验具有诊断和预测两项基本功能。
从这两种功能出发,教育测验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四方面的作用:作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的工具;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诊断;为学校教育教学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参考或指导。
(2)、教育测验的局限性在于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与效度是衡量测验好坏的重要指标,而每个测验的难度与区分度直接影响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反映的是测验的可靠性,信度的高低说明测验对各种误差控制的强弱程度;效度反映的是测验的有效性即正确性;难度反映的是测验的难易程度;区分度反映的是测验的鉴别程度。
7、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
教师的劳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教师对于个体的成长,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进步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2)、教师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
一个社会与民族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劳动。
(3)、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与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为社会服务,是先进思想的创造者与宣传者。
8、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导向、自我定向四个方面。
其中教书育人和行政管理的角色,乃是教师的本职角色。
(1)、教书育人的角色a、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一要“博”,即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二要“深”,即给学生以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钻研;三要“新”,即给学生以带有时代感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知识。
b、教师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言传和身教来实现的。
(2)、行政管理的角色:a、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教师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正确分配集体的职务,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和学习小组等。
b、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督促全体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评价学生某种行为的正确或错误,并实施奖励或惩罚。
(3)、心理导向的角色:a、教师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教师要处理师生关系、与其他教师的关系、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等等。
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教师应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善于交往,促进相互了解。
b、教师是心理卫生工作者。
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教师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
(4)、自我定向的角色:a、教师是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必须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b、教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教师往往具有家长特点,常常要以家长的代理者对待学生。
教师的职业成分主要有三种成分:设计成分、组织成分和交往成分。
(1)、设计成分:包括对学期工作的设计、对一节课的设计、对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对个别教育的设计。
(2)、一般地说,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组织自己的讲授,使自己的讲授具有准确性、条理性、系统性;组织好自己的课堂行为;组织好学生的活动。
(3)、教师的交往成分主要包含教师与学生、家长、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师的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
a、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了解和研究学生;信任和尊重学生;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
b、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端正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动机;尊重学生家长;帮助学生家长;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合作。
2心理学.9、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教师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事业心、责任感,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这就是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热爱。
(2)、教师的知识水平a、精深的专业知识。
b、广博的文化修养。
c、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教师的教育观念a、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判断。
包括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b、教师控制点。
指教师将学生的好与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
倾向于内归因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c、对学生的控制。
如极端家长制、民主制。
优秀的教师会趋向于和学生建立民主友好的关系。
d、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教师职业的众多冲突是引发教师压力与紧张的根源。
教师应当明确自己所处的角色,减少受他人期望的影响,与同事愉快合作,减轻工作压力和紧张感。
(4)、教师的能力结构a、教学监控能力。
即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具体而言,教师要具备处理教材、改造教材等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合理评估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等等。
b、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c、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要加强学术研究,以保持对教学的热情;还要研究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
(5)、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
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进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