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复习课程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
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即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划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2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2)、生成性。
即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控制。
教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
(4)、个人效能感。
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3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
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的产品。
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伴随状态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情绪过程: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动机、世界观、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相关研究: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
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实验研究: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创设条,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进而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其他: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的研究:早起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人的意思、潜意识,找到各方的批评。
20世纪30年代,安娜、克莱因、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
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不像弗洛伊德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同等学力普通心理学大纲内容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的基本结构●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记忆●概念●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语言●情绪情感过程一一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一一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一一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一一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豫●(二)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1.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2.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研究●1. 自然观察法●2. 调查法●(1)问卷法●(2)访谈法●3. 个案研究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四)其他研究方法●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014论述】●(一)生理心理学●(二)认知心理学●(三)精神分析●(四)人本主义●(五)行为主义●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 神经元●2. 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1. 什么叫神经冲动●2.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3. 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三)神经网络●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一)大脑的结构●(二)大脑的皮层的分区及机能●1. 初级感觉区一一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2. 初级运动区●3. 语言区一一大脑左半球●4. 联合区●(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四)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1. 第一机能系统一一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系统/动力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2. 第二机能系统一一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层组织)●3. 第三机能系统一一行为调节系统(额叶的广大脑区)●第三章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同等学力申硕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2.认知过程是怎样的?包括哪些形式?3.个性倾向性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4.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些内容?5.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哪几类?第三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有哪几种?2.生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3.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探索的问题是什么?4.后弗洛伊德主义者的观点是什么?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哪些方法?6.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哪些观点?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1.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2.什么是神经元?由哪几部分组成?3.树突和轴突是怎样的?4.神经元如何分类?5.神经胶质细胞有什么作用?6.什么是神经冲动?动作电位?7.什么是神经冲动的电传导?8.什么是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第二节大脑的结构和功能1.大脑的结构是怎样的?2.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是怎样的?3.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是怎样的?4.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是怎样的?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1.什么是感觉?2.什么是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关系如何?3.什么是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关系如何?4.什么是韦伯定律?韦伯分数?5.对数定律由谁提出?内容是什么?6.幂定律由谁提出?内容是什么?第二节视觉1.视觉的传导机制是怎样的?2.视觉的传导机制对视觉现象的产生有什么意义?3.视觉的中枢机制是怎样的?4.什么是颜色?5.颜色有哪些基本特征?6.颜色混合分哪两种?7.色觉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8.什么是视觉对比?9.什么是马赫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0.什么是视觉适应?11.什么是后像?第三节听觉1.听觉有哪些基本现象?2.音高听觉理论有哪些?3.电话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4.神经齐射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5.共鸣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6.行波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特性1.什么是知觉?2.知觉有哪几种特性?3.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5.什么是知觉的整体性?6.知觉整体性依赖于哪些方面?7.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8.知觉的理解性有什么意义?9.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10.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哪几种?第二节空间知觉1.什么是空间知觉?2.什么叫轮廓的掩蔽或图形的掩蔽?3.什么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4.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5.什么是模式识别?6.什么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7.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依赖于哪些线索?8.什么是方位定向知觉?9.人的听觉定向有哪些规律?第三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1.什么是时间知觉?2.时间知觉的形式有哪些?3.时间知觉有哪些依据?4.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5.什么是运动知觉?6.什么是网像运动系统?7.什么是头眼运动系统?8.什么是真动知觉?似动知觉?第四节错觉1.什么是错觉?2.研究错觉有哪些意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概述1.意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3.什么是非意识过程?4.什么是潜意识过程?5.什么是无意识过程?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1.有哪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2.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将睡眠分为几个阶段?3.睡眠的功能是什么?4.对梦的解释有哪些观点?5.什么是清醒梦境或明梦?6.什么是催眠?7.催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8.白日梦和幻觉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9.白日梦是如何产生的?第三节注意1.什么是注意?2.注意有哪两个特点?3.注意有哪些功能?4.注意分为哪几类?5.什么是不随意注意?6.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7.什么是随意注意?8.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9.什么是随意后注意?10.随意后注意有哪些特点?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1.注意的产生与哪些脑区有关?2.注意需要哪几个脑区协同活动?3.注意的认知理论有哪些?4.过滤器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5.衰减器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6.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有哪些共同点?7.后期选择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主要观点?8.多阶段选择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抓哟假设?9.资源限制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观点?10.双重加工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观点?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及其分类1.什么是记忆?2.记忆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3.记忆的种类有哪些?4.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5.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6.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节记忆的生物学基础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有哪些?2.均势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3.定位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4.SPI理论由谁提出?假定有哪几种记忆系统?5.SPI理论对记忆过程有哪些假定?6.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有哪些?第三节遗忘与记忆的保持1.什么是遗忘?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什么?3.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哪些?4.如何进行有效复习,提高记忆效率?第四节内隐记忆1.什么是内隐记忆?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哪些不同?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思维?2.思维有哪些特征?3.思维的过程是怎样的?4.思维的种类如何划分?第二节表象与想象1.什么是表象?2.表象如何分类?3.表象有哪些特征?4.知觉的形象和表象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表象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6.什么是想象?有哪些基本特点?7.想象的功能有哪些?8.想象过程有哪几种独特的形式?第三节概念与推理1.什么是概念?2.概念包括哪几个部分?3.什么是概念形成?4.什么是人工概念?有什么优缺点?5.布鲁纳运用人工概念研究概念形成得出了什么结论?6.概念形成的策略主要有哪几种?7.什么是推理?8.什么是三段论推理?9.有关三段论推理,有哪几种主要观点?10.什么是线性推理?11.什么是条件推理?12.什么是证实倾向?第四节问题解决1.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解决?2.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有谁?提出了什么理论?3.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4.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创造性思维?7.创造性思维有什么特点?8.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怎样的?第八章语言第一节语言的特征与结构1.什么是语言?2.语言有哪些特征?3.语言的结构是怎样的?4.什么是语言的表征?分为哪几种?第二节语言活动的脑机制1.语言活动的大脑机制是怎样的?2.割裂脑研究有什么结论?第三节语言的感知与理解1.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有哪些?2.影响单词再认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叫语言理解?4.语言理解分为哪几个阶段?5.语言理解分为哪几种水平?6.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哪些?7.汉语中表达语法结构有哪些语法手段?第九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动机?2.动机的功能有哪些?3.什么是需要?4.莫瑞把需要分为哪几类?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怎样的?6.动机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7.什么是耶基斯—多得森法则?第二节动机的认知理论1.本书介绍了哪几种动机的认知理论?2.期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是什么?3.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谁?主要观点是什么?4.自我决定理论是由谁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自我效能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6.成就目标理论是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三节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都有哪些?2.社会性动机都有哪些?3.什么是兴趣?如何分类?4.什么是成就动机?有哪些作用?5.什么是权力动机?如何分类?6.什么是交往动机?原因有哪些?第四节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和挫折1.什么是意志?意志行为?2.什么是冲突和矛盾心理?3.冲突的种类有哪几种?4.什么是挫折?包含哪三层含义?5.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6.挫折反应都有哪些?7.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及其作用1.什么是情绪?情感?2.情绪和情感有什么关系?3.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机制1.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是什么?2.情绪由大脑中的哪些神经回路控制?3.有哪两个基本的情绪系统?4.情绪与哪些外周神经机制有关?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1.表情有哪几种?第四节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1.有哪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2.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坎农—巴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激活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动机分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谁?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五节情绪的调节1.什么是情绪调节?2.情绪调节包括哪几个方面?3.情绪调节有哪些类型?4.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5.情绪智力包含哪些方面?6.除情绪智力的个体差异,情绪的个体差异还有哪些表现?第十一章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1.什么是运动技能?有哪些特征?2.运动技能有哪几种分类?3.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有哪几个?有什么特征?第二节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1.什么是练习?包括哪几个部分?2.练习的主要作用有哪些?3.什么是练习曲线?有哪几种形式?4.练习进程有哪些特点?5.为什么在练习开始时成绩提高较快?6.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第三节技能的相互作用——技能的迁移1.什么是迁移?2.动作技能的迁移可分为哪几种?3.出现正迁移的条件有哪些?4.出现负迁移的情况有哪些?第十二章能力第一节能力及其结构1.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3.有关能力的结构有哪几种学说?4.双因素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5.多因素说有哪几种说法?6.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7.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怎样的?8.斯滕伯格的三元论有哪些观点?第二节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第十三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的概念1.什么是人格?2.人格有哪些特征?3.什么是气质?4.什么是性格?5.气质和性格有哪些不同?第二节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有哪几种?2.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是怎样的?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是怎样的?4.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怎样的?5.大五因素模型包括哪五个因素?6.人格的类型理论分为哪几种?7.T型人格理论是怎样的?8.AB型人格理论是怎样的?9.内外向人格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10.体液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1.体型学说由谁提出?观点是什么?12.性格类型说由谁提出?观点是什么?13.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主要有哪些?14.心理动力学的代表人物是谁?观点有哪些?15.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第三节人格与认知风格1.认知风格有哪几种?2.场性理论由谁提出?基本观点是什么?3.冲动与沉思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4.同时性和继时性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第四节人格成因1.人格成因有哪些?2.对于遗传的作用有哪些看法?3.自我调控系统是怎样的?。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2年同等学力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练习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是___ _______。
A.高原现象B.负迁移现象C.语文—运动迁移现象D.运动—运动迁移现象2.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因违反了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__ ______而受到批评。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伦理性原则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___。
A.神经元B.突触C.神经胶质细胞D.反射弧4.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刺激量之比为一个常数是由___________发现的。
A.韦伯B.费希纳C.冯特D.荣格5.电影和霓虹灯活动广告是按照___________原理制作而成的。
A.似运知觉B.真动知觉C.错觉D.荣格6.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______。
A.判断B.定势C.概念D.自主知觉7.印象管理是指__________。
A.对别人的认知B.对自己的认知C.对别人印象进行调整D.调整自己给别人的印象8.过度理由效应指____________。
A.内在动机转移B.动机强度过度C.外部原因不足D.内部理由过度9.“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的。
A.鲁利亚B.维果斯基C.达维多夫D.列昂节夫10.艾里克森人为,青少年(12-18岁)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
A.自主感对自卑感B.亲密感对孤独感C.自主感对同一感混乱D.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1.智力结构三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理论是由_______ __提出的。
A.弗拉维尔B.斯腾伯格C.韦克斯勒D.吉尔福特12.若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即X~(200,1/2),则该分布的数学期望为_________。
A.200B.150C.100D.5013.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已知复相关系数Ryx1x2,则变量Y的变异由变量X1和X2的回归所决定的比例为________。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是近年来趋势,这也促使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委员会出台了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以保证同等学力人员的应用水平能够符合硕士学位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分步骤了解一下这个考试。
第一步:考试介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是为了评估同等学力人员的心理学素养及应用能力而设立的,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四项专业课,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及调查研究方法学。
第二步:考试内容基础心理学板块包括知觉、注意与意识、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以及行为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应用心理学板块主要涉及临床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学板块包括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问卷设计和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方法。
第三步:通过考试考试需要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能通过,目前主要有两种分数线:一种是招生单位要求的分数线,不同学校要求的分数线可能会有所不同;另一种是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分数线,通过此线即可在全国任何一所招硕学校报考。
第四步:备考建议备考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考试大纲中确定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复习和练习;2.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时间限制,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3.利用教材、辅助资料和自己的笔记等多种方式进行复习;4.多做题并及时查漏补缺、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对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试,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才能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备考时不仅要掌握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还要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通过这个考试,也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伴随状态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情绪过程: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动机、世界观、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相关研究: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实验研究: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创设条,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进而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其他: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的研究:早起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人的意思、潜意识,找到各方的批评.20世纪30年代,安娜、克莱因、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
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不像弗洛伊德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同等学力考试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等。
意志过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其他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等第三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神经元(2002,选,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它的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可以分为传入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另一作用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这种绝缘层叫髓鞘。
(2007,选,1)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第二节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言语区(2005,选择,1)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
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亦称布洛卡区(2004,选择,1)。
听单词引起威尔尼克区的激活。
大脑的结构;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联合区;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第三章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第一节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心理学知识,本文将提供一份完整版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复习和理解心理学的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神经系统与生理心理学大脑结构和功能:大脑结构、大脑功能、左右脑半球功能差异。
神经传递与神经化学: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
感觉与知觉:感觉器官、感觉传递和感觉整合。
三、学习与记忆经典条件作用:强调条件作用的基本概念、条件作用的类型和过程。
操作条件反应:操作条件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学习过程。
记忆过程:记忆的类型、记忆的过程和遗忘曲线。
四、认知与智力思维与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概念层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语言与思维:语言的认知功能、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
智力与智力测试:智力的定义和分类、智力测试的方法和应用。
五、情绪与动机情绪与情绪表达:情绪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情绪的表达方式和与情绪相关的面部表情。
动机与需求:动机的类型、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需求层次理论。
六、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青少年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
成人发展:成人的身心变化和发展任务、老年期的身心发展。
七、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经典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人格特质理论(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发展:人格形成的因素和过程、人格变化和发展。
八、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常见的精神疾病。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九、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人际关系的特征和因素、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的过程和影响、社会行为的类型和解释。
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权威和从众行为。
以上是心理学复习资料的完整版,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和内容。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分析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分析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分析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第1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①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部分。
a.知即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
b.情即情绪情感过程,指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对事物的态度,比如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c.意即意志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即注意。
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所选择的认识对象和所需要的行为上。
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它是人的个性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在知觉中,人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记忆:个体积累和保存其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③思维:人运用头脑中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过程。
④语言活动:人们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的过程。
⑤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教案资料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教案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同等学力考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理测量在同等学力考试中的应用。
3. 理解重点统计概念,如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4. 学会使用统计方法分析同等学力考试数据。
二、教学内容1. 同等学力考试概述同等学力考试的定义、目的和意义同等学力考试的主要科目和内容2. 心理测量在同等学力考试中的应用心理测量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同等学力考试中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技术3. 重点统计概念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标准差、方差的概念和作用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的应用4. 统计方法在同等学力考试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非参数检验方法5.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同等学力考试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得出结论讨论分析结果对考试改革和考生备考的启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同等学力考试的基本概念、心理测量技术和统计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同等学力考试数据。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互动教学法: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1. 同等学力考试相关资料:政策文件、考试大纲等。
2. 心理测量工具: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
3. 统计软件:Excel、SPSS等。
4. 实例数据:历年同等学力考试数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提问、回答、讨论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和统计知识的掌握水平。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同等学力考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第5-8课时:讲解心理测量在同等学力考试中的应用。
第9-12课时:介绍重点统计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国考 心理学综合-教育心理学-考前必背资料
教育心理学【必背资料】重点复习范围(按章节梳理考点35个)名词解释:21年30题次中共18个真题,原题重现(10题,56%),新出题(8次,44%),重复间隔4-13年一、真题名词解释总结1先行组织者2002、2008、2019 2概念形成2003、20163概念同化2004、20104程序性知识2005、2013、2018 5学习迁移2007、20206习得性无助感2009、20187品德20108学习策略2011、20219负强化2011、201510共同要素说201211元认知策略201212道德认识2013、202013学习201314精加工策略2015、202215效果律201616支架式教学201717陈述性知识201718正迁移2021二、教育心理学按章节梳理重点(只考选择和名解)第一章绪论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任务、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理论学习概述、学习类型、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学习的迁移、智力和创造力培养第四章品德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形成、品德形成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动机、个性因素、集体与社会因素第六章个别差异智力、超常儿童、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七章第七章教师心理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1920s以前。
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879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科学儿童心理学1957《心理学年鉴》发展心理学章名发展心理学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1924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时期,1920s~1950s。
成熟时期,1960s~1970s。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均应考虑其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注意不要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教案资料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教案资料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1.1 心理测量的概念与起源1.2 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与要素1.3 心理测量的种类与方法1.4 心理测量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心理测量理论基础2.1 经典心理测量理论2.2 现代心理测量理论2.3 心理测量理论的新发展2.4 心理测量理论在同等学力考试中的应用第三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方法3.1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的目的与意义3.2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的方法与技术3.3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的工具与材料3.4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的实施与评价第四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数据分析4.1 心理测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4.2 心理测量数据的推断性统计分析4.3 心理测量数据的多变量统计分析4.4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数据的应用与解释第五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实践案例5.1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案例介绍5.2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案例分析5.3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案例反思与总结5.4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案例的启示与建议第六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与验证6.1 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6.2 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技术6.3 心理测量工具的验证方法6.4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工具的应用案例第七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中的信度与效度7.1 信度与效度的概念解析7.2 信度与效度的评估方法7.3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中的信度问题7.4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中的效度问题第八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与应用8.1 心理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介绍8.2 心理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的操作与应用8.3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数据处理案例分析8.4 心理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在同等学力考试中的应用趋势第九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9.1 心理测量中的伦理原则与规范9.2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中的伦理问题案例分析9.3 心理测量中的法律问题与法律责任9.4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应对策略第十章: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0.1 心理测量学科的国际发展动态10.2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的新技术应用10.3 心理测量在教育评估与人才选拔中的作用10.4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的发展前景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心理测量概念与起源:理解心理测量的定义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考试科目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参考书目: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4.Zimbardo,Phiulip G 心理学游恒山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考书目1.朱智贤,林崇德,董奇,申继亮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3.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参考书目1.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王权现代因素分析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4.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Edwards A L.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毛正中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车宏生,张美兰心理测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燕娓琴,谢小庆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4.金瑜心理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郑日昌心理测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 凌文铨心理测验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参考书目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984.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参考书目1.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老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7.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书目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霍兰德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冯文侣等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一、考试背景和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而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学科,对于培养具备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教育等能力的专业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同等学力人员的应用心理综合水平能够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二、考试内容及格式要求(一)考试内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用心理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内容。
1. 理论知识:主要涵盖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模型和方法等。
考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解应用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熟悉研究心理学问题的方法和流程。
2. 实践能力:主要针对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
考生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实际操作。
(二)考试格式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分为笔试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1. 笔试:包含选择题和简答题。
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
2.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考察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包括面试、案例分析、咨询策略设计等环节,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试准备和备考建议(一)准备阶段1. 整理复习材料:根据考试大纲和指南,梳理相关知识点和考点,制定复习计划。
2. 多练习习题: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同时,注重对实践操作的模拟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理论知识:重点关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并与实际问题结合进行深入理解。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综合考试攻略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综合考试攻略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综合考试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系统准备。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攻略:全面了解考试大纲:详细研读考试大纲,了解各个模块的内容、权重和考察重点。
这有助于有条理地进行复习。
建立复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将每个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分阶段学习。
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确保每个模块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关注。
重点攻克心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通常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基础知识是考试的基础,需要重点攻克,包括心理学的各个分支、理论、实验方法等。
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根据考试大纲,系统学习各个专业模块的知识,包括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注意掌握重要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阅读相关文献:阅读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这有助于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
刷题练习:找到相关的模拟试题或历年真题进行刷题练习,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
通过练习,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参加辅导课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参加心理学综合考试的辅导课程。
这样可以系统地学习知识,同时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和答疑。
注意备考心态:保持积极的备考心态,不要被压力压垮。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模拟考试:在考试前进行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试环境,帮助适应考试的紧张氛围,并评估自己的考试水平。
持续学习更新:随着心理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记住,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综合考试需要系统的准备和全面的知识掌握,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你将能够更好地迎接这一挑战。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国考 心理学综合-普通心理学-考前必背资料
普通心理学【必背资料】重点复习范围(28个名词解释、44个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1.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14)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5.侧抑制相邻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还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6.马赫带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种视觉现象称为马赫带,是侧抑制的结果。
7.后像(17)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8.暗适应(16)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9.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10.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
11.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12.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识。
由于物体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3.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4.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
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15.错觉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叫做错觉。
16.随意后注意(07)有自觉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随意后注意来源于随意注意又高于随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pdf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成熟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布鲁纳、奥苏贝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派与联结派理论的相互融合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他的理论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根本指导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自组织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广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包括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和形成该结果的过程。
学习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潜行为经验指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行为变化具有持久性行为变化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及由好向坏的变化人类学习:动物人类个体经验个体经验、社会经验自发地社会传递性、以语言为中介的消极被动地适应生存环境自觉的、有目的性的、积极主动的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学生学习:人类学习学生学习获得直接经验获得间接经验个体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实践过程的主动建构需教师调动的主动建构学习的分类:中国: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学习:以思维能力为主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苏联:反射学习认知学习:感性学习概念学习理性学习思维学习技能学习奥苏贝尔:机械的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加涅: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多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高级规则)布卢姆:认知: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动作技能联结派学习理论: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S--R巴甫洛夫与华生: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S--R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R——S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苛勒、韦特默、考夫卡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S—--O---R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苛勒:奠定了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础托尔曼: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主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经过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2、学习唤起“原本联结”中的某种联结倾向,并使之加强3、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巴甫洛夫:1、条件反射的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形成2、学习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3、学习的过程:条件刺激泛化、分化、消退的过程华生:1、将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的单位2、学习的过程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各种行为3、频因律、近因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R-S强化理论行为: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应答性行为:已知的刺激引起的人类绝大多数行为是操作性行为,只有极少数是应答性行为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S-反应R的联结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点是强化S(即刺激) 1、学习的过程: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境的特定行为2、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想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3、强化论: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伴随状态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情绪过程: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动机、世界观、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相关研究: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
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实验研究: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创设条,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进而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其他: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的研究:早起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人的意思、潜意识,找到各方的批评。
20世纪30年代,安娜、克莱因、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
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不像弗洛伊德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把青少年看成力必多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是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正式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研究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包括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预测反应,只要确定了S-R之间的关系,就能预测行为,塑造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代表人物:马斯洛(1908-1970)、罗杰斯(1902-1987)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人的本质是好的,人性本善,不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人有自我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进行单个测量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主观内部经验使其成为不同的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行为。
美国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认知是指从感觉输入到转换、约简、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全部过程,本书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发展了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
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功能有密切关系。
研究问题:脑功能的定位、心理免疫学、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神经成像、脑成像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神经元作用:接受和传达信息,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圆形、锤体形、梭形、星形树突:短,几百微米,形状如树的分枝,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长,几十微米到1米,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轴突主干上分出侧枝,负责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至与其相联系的其他细胞传入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树突)的末梢分布于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传出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
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神经胶质细胞:位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快速传递,防止神经冲动从一个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
神经冲动:当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活动的状态,即神经冲动。
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
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
——静息电位(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相差70毫伏)静息电位的产生——离子学说:细胞膜内外存在大量离子,膜外主要是带正电的纳离子(Na+)和负电荷的氯离子(CI-),膜内主要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K+)和负电荷的大分子有机物,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出入细胞膜。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外流),对Na+的通透性差(Na+挡在膜外),致使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荷,产生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纳离子通道打开,纳离子内流,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去极化”过程,去极化瞬间之后,纳离子通透性下降,钾离子通透性上升,细胞膜又恢复极化一次去极化和一次恢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形成局部电流回路,神经纤维受刺激的部位产生动作电位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静息电位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膜表面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回路使未受刺激的部位产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
依次传导。
这种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并产生动作电流。
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
在就是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小体,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流入膜内),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融合破裂,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分子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神经递质可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利用突触后电位分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由突触小体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与不同的突触受体结合决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不易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网络(神经回路)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
…………电脑皮层功能分区:视觉区:顶枕裂后的枕叶;听觉区:颞叶的颞横回;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面的狭长区域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
语言区:大脑左半球。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失语症(左半球额下回后部受损,会发生典型的口语表达性障碍,患者不能组成正常的内部言语,说话缓慢费力,言语贫乏,严重的患者缄默无语。
言语听觉中枢:颞叶上方、靠近枕叶,与理解言语有关。
维尔尼克区靠近听觉皮层,是一个专门负责语音识别的脑区。
皮层与角回之间的颞叶后部皮层。
维尔尼克区受损的患者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的话。
言语阅读中枢:角回区,位于颞顶枕叶交界处,在威尔尼克区后方,该区能把语音转化为视觉信息,使人能写下听到的话又能把文字信息转化为语音,使人能诵读。
运动性语言中枢——又称“说话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底部之前(又称S区)。
若受损伤,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即病人可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
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又称H区)。
若受损伤,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谈话,能听到别人的发音,但不懂其含义,病人可模仿别人的谈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
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V区)。
若受损伤,会引起“失读症”,即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书写性语言中枢——又称“书写中枢”,位于颞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区的部位(又称W 区)。
若受损伤,会引起“失写症”,即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说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了书写和绘图的能力。
对大脑优势的临床研究,最先始于对割裂脑的实验观察。
感觉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知。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高。
听觉频率阈限是20Hz。
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高。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
K=△I/I(K:常数;,△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原刺激强度;K值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通道的K值不同)。
韦伯分数K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好即感觉越敏锐。
反之,K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差。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过弱或过强刺激的韦伯分数都会发生改变,而不是一个常数。
在刺激强度极高的时候,韦伯定律不适用。
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由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P=KlgI(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
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幂定律—斯蒂文斯定律(乘方定律):P=K In(I是刺激的物理量,P是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K和n 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