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教育心理学(笔者一次考过哟~]

合集下载

2018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

2018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

2018心理学考研大纲(原文)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心理学导论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实验心理学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Ⅳ.考查内容心理学导论【考查目标】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5.个案法(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2.突触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机能模块说三、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种类3.意识的功能4.睡眠与梦(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2.注意的功能3.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2.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广度2.注意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五)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四、感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2.感觉的种类3.感觉测量4.感觉现象(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2.视觉现象3.视觉的生理基础4.视觉理论(三)听觉1.听觉的含义2.听觉现象3.听觉的生理基础4.听觉理论(四)其他感觉五、知觉(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2.知觉的组织原则(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理解性2.知觉整体性3.知觉选择性4.知觉恒常性(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2.运动知觉(五)知觉的信息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2.模式识别理论(六)错觉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3.错觉产生的原因六、记忆(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过程3.记忆的种类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二)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含义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3.感觉记忆的特征(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4.短时记忆的特征5.工作记忆(四)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含义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4.长时记忆的特征(五)遗忘1.遗忘的含义2.遗忘曲线3.遗忘理论4.影响遗忘的因素七、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3.思维的种类4.思维的过程(二)概念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种类3.概念的形成4.概念的掌握(三)推理1.推理的含义2.推理的种类(四)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3.问题解决的策略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五)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六)表象1.表象的含义2.表象的特征3.表象的种类4.表象理论(七)想象1.想象的含义2.想象的种类3.想象的功能八、言语(一)言语概述1.言语的含义2.言语的功能3.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1.言语运动中枢2.言语听觉中枢3.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感知和理解1.言语感知2.言语理解3.句子理解4.语篇理解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九、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种类2.情感的种类(三)表情1.表情的含义2.表情的种类(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五)情绪理论1.早期的情绪理论2.情绪的认知理论十、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1.动机的含义2.动机的功能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5.动机的理论(二)需要1.需要的含义2.需要的种类3.需要的层次理论(三)意志1.意志的含义2.意志的特征3.意志行动过程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5.意志的品质十一、能力(一)能力概述1.能力的含义2.能力、才能和天才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2.能力的结构(三)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说2.智力结构理论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四)智力发展的差异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十二、人格(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2.人格类型理论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三)气质1.气质的含义2.气质的类型3.气质的理论(四)性格1.性格的含义2.性格的特征3.性格的类型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5.认知风格(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十三、社会心理(一) 社会思维1. 自我2. 归因3.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4. 社会态度5. 内隐社会认知(二) 社会关系1.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2. 亲密关系3. 偏见与歧视4. 利他行为5. 侵犯行为(三) 社会影响1. 说服2. 从众与服从3. 去个体化4.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5.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6. 合作、竞争与冲突7、文化及其影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查目标】1.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按照美国布鲁姆等人的观点,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三个领域。

2、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过度学习量比刚能达到背诵的学习量增加_____时,学习效果最佳。

3、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_____内驱力、_____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

4、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_____阶段、联系定位阶段和_____阶段。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提出的。

6、马斯洛将人类的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统称为_____。

7、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_____。

8、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9、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道德意志、_____四个因素。

10、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_____向_____过渡的过程。

11、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马杰的_____和格伦兰的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斯陶布C.章志光D.柯尔伯格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需要。

()A.归属B.自我实现C.尊重D.生理3、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C.任务难度D.运气好坏4、.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份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6、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7、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A.命题B.命题网络C.图式D.产生式8、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10、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A.运用B.分析C.综合D.评价1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彪勒B.马斯洛C.华生D.皮亚杰12、消极强化的实例是:()A.老板为出色雇员增加薪水B.老板对迟到的雇员扣发奖金C.学生上课扮怪相而无人理睬D.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13、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A.布鲁纳B.奥苏贝尔C.斯金纳D.加涅14、元认知的概念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最早在1976年提出来的。

同等学力普通心理学大纲内容知识点整理

同等学力普通心理学大纲内容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的基本结构●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记忆●概念●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语言●情绪情感过程一一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一一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一一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一一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豫●(二)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1.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2.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研究●1. 自然观察法●2. 调查法●(1)问卷法●(2)访谈法●3. 个案研究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四)其他研究方法●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014论述】●(一)生理心理学●(二)认知心理学●(三)精神分析●(四)人本主义●(五)行为主义●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 神经元●2. 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1. 什么叫神经冲动●2.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3. 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三)神经网络●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一)大脑的结构●(二)大脑的皮层的分区及机能●1. 初级感觉区一一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2. 初级运动区●3. 语言区一一大脑左半球●4. 联合区●(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四)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1. 第一机能系统一一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系统/动力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2. 第二机能系统一一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层组织)●3. 第三机能系统一一行为调节系统(额叶的广大脑区)●第三章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同等学力申硕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同等学力申硕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2.认知过程是怎样的?包括哪些形式?3.个性倾向性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4.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些内容?5.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哪几类?第三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有哪几种?2.生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3.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探索的问题是什么?4.后弗洛伊德主义者的观点是什么?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哪些方法?6.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哪些观点?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1.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2.什么是神经元?由哪几部分组成?3.树突和轴突是怎样的?4.神经元如何分类?5.神经胶质细胞有什么作用?6.什么是神经冲动?动作电位?7.什么是神经冲动的电传导?8.什么是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第二节大脑的结构和功能1.大脑的结构是怎样的?2.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是怎样的?3.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是怎样的?4.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是怎样的?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1.什么是感觉?2.什么是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关系如何?3.什么是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关系如何?4.什么是韦伯定律?韦伯分数?5.对数定律由谁提出?内容是什么?6.幂定律由谁提出?内容是什么?第二节视觉1.视觉的传导机制是怎样的?2.视觉的传导机制对视觉现象的产生有什么意义?3.视觉的中枢机制是怎样的?4.什么是颜色?5.颜色有哪些基本特征?6.颜色混合分哪两种?7.色觉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8.什么是视觉对比?9.什么是马赫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0.什么是视觉适应?11.什么是后像?第三节听觉1.听觉有哪些基本现象?2.音高听觉理论有哪些?3.电话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4.神经齐射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5.共鸣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6.行波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特性1.什么是知觉?2.知觉有哪几种特性?3.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5.什么是知觉的整体性?6.知觉整体性依赖于哪些方面?7.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8.知觉的理解性有什么意义?9.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10.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哪几种?第二节空间知觉1.什么是空间知觉?2.什么叫轮廓的掩蔽或图形的掩蔽?3.什么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4.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5.什么是模式识别?6.什么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7.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依赖于哪些线索?8.什么是方位定向知觉?9.人的听觉定向有哪些规律?第三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1.什么是时间知觉?2.时间知觉的形式有哪些?3.时间知觉有哪些依据?4.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5.什么是运动知觉?6.什么是网像运动系统?7.什么是头眼运动系统?8.什么是真动知觉?似动知觉?第四节错觉1.什么是错觉?2.研究错觉有哪些意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概述1.意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3.什么是非意识过程?4.什么是潜意识过程?5.什么是无意识过程?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1.有哪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2.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将睡眠分为几个阶段?3.睡眠的功能是什么?4.对梦的解释有哪些观点?5.什么是清醒梦境或明梦?6.什么是催眠?7.催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8.白日梦和幻觉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9.白日梦是如何产生的?第三节注意1.什么是注意?2.注意有哪两个特点?3.注意有哪些功能?4.注意分为哪几类?5.什么是不随意注意?6.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7.什么是随意注意?8.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9.什么是随意后注意?10.随意后注意有哪些特点?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1.注意的产生与哪些脑区有关?2.注意需要哪几个脑区协同活动?3.注意的认知理论有哪些?4.过滤器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5.衰减器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6.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有哪些共同点?7.后期选择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主要观点?8.多阶段选择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抓哟假设?9.资源限制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观点?10.双重加工理论由谁提出?有哪些观点?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及其分类1.什么是记忆?2.记忆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3.记忆的种类有哪些?4.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5.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6.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节记忆的生物学基础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有哪些?2.均势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3.定位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4.SPI理论由谁提出?假定有哪几种记忆系统?5.SPI理论对记忆过程有哪些假定?6.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有哪些?第三节遗忘与记忆的保持1.什么是遗忘?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什么?3.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哪些?4.如何进行有效复习,提高记忆效率?第四节内隐记忆1.什么是内隐记忆?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哪些不同?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思维?2.思维有哪些特征?3.思维的过程是怎样的?4.思维的种类如何划分?第二节表象与想象1.什么是表象?2.表象如何分类?3.表象有哪些特征?4.知觉的形象和表象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表象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6.什么是想象?有哪些基本特点?7.想象的功能有哪些?8.想象过程有哪几种独特的形式?第三节概念与推理1.什么是概念?2.概念包括哪几个部分?3.什么是概念形成?4.什么是人工概念?有什么优缺点?5.布鲁纳运用人工概念研究概念形成得出了什么结论?6.概念形成的策略主要有哪几种?7.什么是推理?8.什么是三段论推理?9.有关三段论推理,有哪几种主要观点?10.什么是线性推理?11.什么是条件推理?12.什么是证实倾向?第四节问题解决1.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解决?2.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有谁?提出了什么理论?3.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4.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创造性思维?7.创造性思维有什么特点?8.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怎样的?第八章语言第一节语言的特征与结构1.什么是语言?2.语言有哪些特征?3.语言的结构是怎样的?4.什么是语言的表征?分为哪几种?第二节语言活动的脑机制1.语言活动的大脑机制是怎样的?2.割裂脑研究有什么结论?第三节语言的感知与理解1.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有哪些?2.影响单词再认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叫语言理解?4.语言理解分为哪几个阶段?5.语言理解分为哪几种水平?6.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哪些?7.汉语中表达语法结构有哪些语法手段?第九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动机?2.动机的功能有哪些?3.什么是需要?4.莫瑞把需要分为哪几类?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怎样的?6.动机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7.什么是耶基斯—多得森法则?第二节动机的认知理论1.本书介绍了哪几种动机的认知理论?2.期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是什么?3.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谁?主要观点是什么?4.自我决定理论是由谁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自我效能理论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6.成就目标理论是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三节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都有哪些?2.社会性动机都有哪些?3.什么是兴趣?如何分类?4.什么是成就动机?有哪些作用?5.什么是权力动机?如何分类?6.什么是交往动机?原因有哪些?第四节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和挫折1.什么是意志?意志行为?2.什么是冲突和矛盾心理?3.冲突的种类有哪几种?4.什么是挫折?包含哪三层含义?5.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6.挫折反应都有哪些?7.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及其作用1.什么是情绪?情感?2.情绪和情感有什么关系?3.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机制1.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是什么?2.情绪由大脑中的哪些神经回路控制?3.有哪两个基本的情绪系统?4.情绪与哪些外周神经机制有关?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1.表情有哪几种?第四节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1.有哪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2.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坎农—巴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激活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动机分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谁?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五节情绪的调节1.什么是情绪调节?2.情绪调节包括哪几个方面?3.情绪调节有哪些类型?4.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5.情绪智力包含哪些方面?6.除情绪智力的个体差异,情绪的个体差异还有哪些表现?第十一章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1.什么是运动技能?有哪些特征?2.运动技能有哪几种分类?3.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有哪几个?有什么特征?第二节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1.什么是练习?包括哪几个部分?2.练习的主要作用有哪些?3.什么是练习曲线?有哪几种形式?4.练习进程有哪些特点?5.为什么在练习开始时成绩提高较快?6.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第三节技能的相互作用——技能的迁移1.什么是迁移?2.动作技能的迁移可分为哪几种?3.出现正迁移的条件有哪些?4.出现负迁移的情况有哪些?第十二章能力第一节能力及其结构1.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3.有关能力的结构有哪几种学说?4.双因素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5.多因素说有哪几种说法?6.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7.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怎样的?8.斯滕伯格的三元论有哪些观点?第二节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第十三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的概念1.什么是人格?2.人格有哪些特征?3.什么是气质?4.什么是性格?5.气质和性格有哪些不同?第二节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有哪几种?2.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是怎样的?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是怎样的?4.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怎样的?5.大五因素模型包括哪五个因素?6.人格的类型理论分为哪几种?7.T型人格理论是怎样的?8.AB型人格理论是怎样的?9.内外向人格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10.体液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1.体型学说由谁提出?观点是什么?12.性格类型说由谁提出?观点是什么?13.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主要有哪些?14.心理动力学的代表人物是谁?观点有哪些?15.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第三节人格与认知风格1.认知风格有哪几种?2.场性理论由谁提出?基本观点是什么?3.冲动与沉思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4.同时性和继时性由谁提出?主要观点是什么?第四节人格成因1.人格成因有哪些?2.对于遗传的作用有哪些看法?3.自我调控系统是怎样的?。

自学考试发展和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及考核重点(2018年)

自学考试发展和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及考核重点(2018年)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领会: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

1925年他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808天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该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

同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典范。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在对自己孩子3年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普莱尔被尊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L.Hollingworth)提出要研究人的一生心理发展。

193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识记: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性原则。

识记: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测验法。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有关常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柯尔柏格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中,提出道德发展理论.他提出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这种发展遵循三水平六阶段的普遍性顺序原则.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

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4、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继而将其中的认知学习分为六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其中,每一类学习都建立在前一类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

5、一般认为动作技能包含三种成分:动作或动作组;体能(主要有耐力、力量、韧性、敏捷性);认知能力(如视觉、痛觉、触觉、动觉等多种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

6、教学设计包含内容: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设置。

7、课堂评定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课堂评定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有:它是有效教学的依据;它是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它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它是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它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课堂评定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统评定模式、动态评定模式和课程本位评定模式。

课堂评定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测验的评定模式、非测验的评定模式。

二、名词解释:1、发展危机:艾里克森在人的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提出发展危机的概念。

1.2018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

1.2018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
29
社会心理学 实验和归因
1. 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因违反了心 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而受到批评
A 客观性原则 B 系统性原则 C 教育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2. 在阿希的实验中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 A 真从众 B 假从众 C 权宜从众 D 不从众 3. 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著名
9
6. 要检验多组计数数据间的差异,适宜的统计 检验方法是( )
A t检验 B Z检验 C 秩和检验 D 卡方检验
答案:D
10
7. 测得某大学生组和专业篮球运动员组被试的体重 和身高,已知体重与身高存在高相关,若要比较两 组被试体重的差异,最合适的统计方法是()
t检验 B. Z检验 C. 方差分析 D. 协方差分析
年龄范围大致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3
5. “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制 约”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A 鲁宾斯坦 B 皮亚杰 C 乔姆斯基 D 维果斯基
6.“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思想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班杜拉 C 斯金纳 D维果斯基
8. 运用方差分析做统计检验,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 分别是:( )
A分类变量、分类变量 B连续变量、分类变量 C分类变量、连续变量 D连续变量、连续变量
11
1. 平均数及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平均数显著性检验 ü 总体为正态或接近正态,方差已知—— z检验 ü 总体为正态或接近正态,方差未知—— t 检验 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总体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 ü 方差已知—— z检验 ü 方差未知—— t 检验
25
3. 强调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作为教学条件的学习理 论派别是()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
输入答案内容... 【答案】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产生的对现实感到绝望与无可奈何的 心理状态。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经常消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 难,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三、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 1. 简述注意及其功能。
输入答案内容... 【答案】
(4)正态分布是一簇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 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如果平均数相同,标准差不同,这时标准差大的正态 分布曲线形式低阔;如果标准差小,则正态曲线的形式高狭。所有正态分布都可 以通过 Z 分数公式非常容易地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5)在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正负 1 个标准差之间,包括总面积的 68.26%;正负 1.96 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 的 95%;正负 2.58 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 99%;正负 3 个标准差之间,包 含总面积的 99.73%。 4. 情绪和情感对人类生活的功能。
B. 57 C. 58 D. 59 【答案】 B 【解析】 实验被试分成三组,即 p 等于 3。每组 20 人,n=20。所以 df=p(n-1)=57。 14. 测量的两个要素是( )。 A. 区分度和难度 B. 信度和效度 C. 参照点和单位 D. 题目和准确答案 【答案】 C 【解析】 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在测量工作 中,必须有一个量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叫作测量的参照点。要使两个测量结果能 够相互比较,必须使这两个测量建立在同一个参照点上。不同测量所用的单位是 不同的。理想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 位,所有的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不允许作出不同的解释。二是要有相等的价值, 即第一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 离。 15. 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 A. 卡特尔 B. 比纳 C. 高尔顿 D. 艾宾浩斯 【答案】 【解析】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b. 反思性研究c. 合作性研究d. 社会文化研究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B. 定向性与顺序性C. 不平衡性D. 差异性(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2、中学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二)定义理解;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三)诞生标志;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因此被人们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四)学与教主要素,三过程;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基本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五)发展状况;一、孕育时期(19世纪末-1903年)冯特威廉‧詹姆斯乌申斯基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运用心理学材料解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二、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1908房东岳翻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学》。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与发展理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布鲁纳罗杰斯加里培林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六)当代西方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转向认知范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2、注意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3、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促使教育心理学兴起4、开展影响学与教过程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5、重视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那个时期发展的?189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走向繁荣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章※(一)逆反心理表现以及产生原因表现: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恨乌及屋”,反抗迁移原因: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二)初中生和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特点:1、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2、初中生思维品质表现出矛盾性特点首先,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其次,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最后,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高中生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三)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产生思考愿望和兴趣2、重视课堂提问,使学生思维的隐性过程的外显化3、架设探索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体和深化4、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5、做好归纳总结,升华思维6、把思维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四)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选择题)是高中阶段(五)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首先,初中生身体外形上的变化使他们有成人感。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XXX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探讨学生研究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内容。

3.教育心理学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XXX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诞生。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早从西方引进,1924年XXX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研究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别性。

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XXX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别。

是前苏联心理学家XXX提出的。

4.XXX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⑴感知运动阶段(——2岁)这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⑵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入手下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018年《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2018年《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2018年《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4.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5.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成败经验。

(2)对他人的观察。

(3)言语劝说。

(4)情绪和生理状态。

1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因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的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远迁移与近迁移3、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三、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1、学习迁移的意义或作用。

(一)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二)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第六章知识学习1、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其基本单元是组块,表征方式是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其基本单元是产生式,表征方式是条件和行动。

2、知识学习的分类。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记忆的三个系统: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4、工作记忆的特点。

(1)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

(2)处于工作或活动状态。

2018年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_教育心理学(笔者一次考过哟~](2019042210172

2018年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_教育心理学(笔者一次考过哟~](2019042210172

(笔者凭借这份要点,一次性考过得哟〜)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 的变化过程。

2、学习的类型奥苏贝尔 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合,可以将学习分为 4种类型: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发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 域的学习分为6类。

,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第二,理解,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第三,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

第四,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

第五,综合,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

第六,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布鲁姆的六类学习也是由简到繁,每一项都是建立在先前获得的技能和能力基础3、国外几种学习理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试误在刺激 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即联结。

三条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 律。

理论最大弱点,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解 释复杂的认知学习,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准备律: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 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2018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 教育心理学司时有根据学习 两个维度的结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强调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认为这是学生学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将认知领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会得到加强。

效果律:指一个动作如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2018年《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2018年《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习过程的理解。

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念。

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年桑代克《教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师的专业基础。

育心理学》的发表,桑代克被称为“教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发育心理学之父”。

学经验。

展过程为: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到心理自我。

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

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11、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4、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发散性;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12、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阶段论。

起。

听觉型、触觉型和综合型。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5、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型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因素。

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说我表达型。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元认知的研究。

13、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水平差异、6、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教育差异、性别差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1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一是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7、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2、心理发展的 4 个基本特征:连续二是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计教学对策。

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8、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平衡性、差异性。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教育学真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教育学真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教育学真题及答案(部分)一、名词解释1.教师2.察举制度3.观察学习4.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二、简答题1.教学评价的类型2.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以及特点3.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功能4.问卷调查的优点三、论述题1.论述学校教育的特点2.论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3.课题论证中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4.心理学原理李明有什么问题及以后的可能影响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师: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2、察举制度: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4、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二、简答题1、教学评价的类型答案:(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教育心理学(笔者凭借这份要点,一次性考过得哟~)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第二章学习理论1、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学习的类型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同时有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两个维度的结合,可以将学习分为4种类型: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6类。

第一,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第二,理解,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第三,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

第四,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

第五,综合,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

第六,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布鲁姆的六类学习也是由简到繁,每一项都是建立在先前获得的技能和能力基础上。

3、国外几种学习理论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试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即联结。

三条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理论最大弱点,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解释复杂的认知学习,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准备律: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会得到加强。

效果律:指一个动作如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巴普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看成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即刺激反应的联结。

注重刺激在引起有机体行为反应中的作用。

二者区别,巴普洛夫重视探讨行为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注意到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本质差异,并不否认意识。

华生则注重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混淆了人和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类思维的特点,根本否认意识和主观世界的存在。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

所有行为都能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刺激引起,操作性行为是由机体自身引发。

因此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操作和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过程: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增加,形成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这就是学习过程。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

认为,学习的发生和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

即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

正强化:特定情境、增加某刺激、反应概率增加。

负强化: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负强化。

4种强化过程:固定刺激、固定比率、可变间隔、可变比例。

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有机体通过认知重组构建学习情境的完形(即认知结果)的过程。

强调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组织过程,学习结果是形成情境的整体完形,为学习的认知派理论奠定基础。

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联结派)盲目的。

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公式刺激-反应,应改为刺激-中介变量-反应,强调行为反应的内部过程的作用。

学习是有机体形成学习情境的“认知地图”,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提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即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

(对比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反驳了机械学习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其结果一方面使得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另一方面,使得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同化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有意义学习中知识的保持和遗忘。

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两个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具体教学策略。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含性较广、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先行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意义,突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传统教学和接受学习的偏见,澄清了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之间关系的混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条件提出了信的看法。

学习过程: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个人建构的过程,不同于传统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强调过程的独特性和双向建构性。

学习结果:传统认知主义人为学习结果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结果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

关键概念是结构性知识,其他则是非结构性知识。

学习条件:1)学生为中心,教师协助辅导;2)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结合(即结构不良领域),结构良好领域获得知识简单单一;3)注重协助学习,强调师生传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探讨;4)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为教育者提供充分资源。

主体、情境、协作、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大教学方法:1)随机通达教学,即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经过改组且目的不同,从不同侧面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2)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学习);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要在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批评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学过程。

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然后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3)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吸取了多种理论尤其是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把学习区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倡导改变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境教学。

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意义。

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1、知识1)广义的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包括个体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狭义的知识),也包括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技能、技巧和能力。

就其贮存形式而言,如果贮存在个体身上,就为个人的知识;如果贮存在书籍等媒体中,则是人类的知识。

(普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联系)2)现代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例,多数鸟儿会飞,他不爱吃苹果、菱形对角线垂直等。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命题是知识的基本单元,一个命题相当于一个观念。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经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技能、记忆等。

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第一,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其运用形式常常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体现在动态操作过程中的知识,常常要对信息进行变形和预算,结果往往得出不同于输入刺激的信息。

第三,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是一个有意地、主动地激活有关命题的过程,速度较慢,而程序性知识一旦熟练,则可以自动执行、速度较快。

3)传统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学习分为概念的学习、原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概念:一般把概念界定为由符号(主要是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概念的分类: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维果斯基提出的分类。

日常概念即没有经过专门教学,通过日常生活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例,日常的垂直线是以水平线为参照的,科学概念的垂直线则是指两条相交成90度的直线。

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提出,具体概念即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概念,例,桌子。

定义概念即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叫定义概念,例物理学中的“比重”。

概念的获得:实质上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奥苏贝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

概念的同化,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例如,菱形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的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