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1.3青藏地区教案鲁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1.3南方地区学案(无答案)鲁教版必修3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1.3南方地区学案(无答案)鲁教版必修3

南方地区学案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2、理解南方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课前学习】一、在下图圈出以下地形区:秦岭、淮河、汉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浙闽丘陵、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南岭、雪峰山、四川盆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巫山、雪峰山、武夷山二、参照地图册,在上图中画出以下经纬线:①5条经线:100°E 105°E 110°E 115°E 120°E②3条纬线:30°N 23°26’N 20°N③写出105°E所经过的地形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写出30°N所经过的地形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南方地区知识概括比较地区南方地区位于________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高原以东,地理位置地貌地形总体特征主要地形区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1月均温无霜期(长、短)温度带__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年降水量干湿地区主要气象灾害①东南沿海地区_________季节的台风②_________________地区伏旱天气,发生在________月份③冬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主要河流流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主要湖泊土壤类型以为主,四川盆地的土,农耕区的土。

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______、______级阶梯①东部以_______、______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网_______,湖泊________;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

②西部以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盆地(西北部有______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的美称;_______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_________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

高中地理 1.3青藏地区学案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3青藏地区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二章中国地理分区第四节青藏地区学案年级:班级:姓名:学号:高二地理备课组【学习目标】1.知道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3.掌握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

【课前先学】1、位置:昆仑山、、以南,横断山以西以北2、范围:我国地势第一阶梯。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和甘肃省小部分。

3、自然条件:总特点:“高”“寒”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包括高原和盆地气候:主要是气候4、读图:(1)填出本区的邻国:①,②,③,④。

(2)填出序号代表地形区名称:A 山脉,B 山脉,C 盆地,N 高原。

在图中标出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河流:G 、H 、I 、K 、M 。

(4)城市⑤有“日光城”之称;⑥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地热电站,本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处于:甲板块和乙板块交界处。

【课堂活动】[活动1]结合板块构造学说思考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雅鲁藏布江谷地热丰富的原因。

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雅鲁藏布江谷地热丰富的原因:[活动2]回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的知识,回顾地势高导致气候寒冷的原因。

结合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区域地理课本78页,图3-1-16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3-1-17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析青藏地区气温特点。

(1)、说出青藏高原气温特点及成因(2)、 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课本79页,图3-1-18中国年降水量),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3)、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课内检测】1. 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A .湿热 B .高寒 C .干旱 D .高热2. 下图是我国四地气温降水资料图,甲、乙、丙、丁位于不同的地理分区,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地理分区是( )A .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B .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C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D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3.我国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相似之处是( )A .热量充足B .水资源丰富C .光照充足D .土壤肥沃4. 拉萨被称为“日光城”,是因为( )A .地势高,气温低B .纬度高,光照时间长C .地热资源丰富D .睛天多,日照时间长5. 造成青藏高原地区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C .地形D .季风6.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差异比较.【课后作业】1. 青藏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A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B .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少雨C .冬冷夏热、降水丰富D .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读图回答2-4题2.城市N 以西的铁路名称的( )A.青藏铁路B.兰青铁路C.兰新铁路D.宝成铁路3.M 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光照B.光照、水源C.水源、地形D.地形、热量4.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 作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A.接近市场B.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C.接近原料产地D.交通运输方便5.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认识区域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认识区域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共案)【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⑶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演绎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区域的存在,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区域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⑵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⑶使学生了解区域间的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⑴区域的含义⑵区域的三个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教学难点】区域两种类型的概念及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那么,到底什么是区域吗?让我们共同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第一节认识区域讲授新课:一、区域的含义投影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提问: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哪四个干湿区?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学生: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干湿区划分的指标主要是降水量多少及其与蒸发量的大小关系学生讨论归纳“区域”的定义教师小结并强调:⑴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⑵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界线多是模糊不清的,有明确界线的如——行政区域的界线。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精品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精品

第三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掌握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了解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图例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设计(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材料分析形式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以漫画来考查学生能否挖掘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后果及解决措施。

[活动1]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

材料:1.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nào)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

(春秋·管仲·《管子·水地》)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3.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末期·荀况·《天论》)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1.3青藏地区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3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1.3青藏地区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3
- 对于设计项目计划的学生,评价计划的目标是否具体、措施是否可行,预期成果是否合理。
3. 对于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成果。
4. 对于作业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5)青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地图分析、案例讨论、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青藏地区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3)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地理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PPT,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图片和数据,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2)视频:教师可以播放青藏地区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藏地区的实际情况。
(4)组织学生进行青藏地区主题的摄影比赛或绘画展览,鼓励学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青藏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5)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的发展动态,关注国家在青藏地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政策和建设项目,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理实践能力。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 平均海拔: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1.3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3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鲁教版必修3《地理》中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1.3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包括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中国区域地理复习学案鲁教版必修3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中国区域地理复习学案鲁教版必修3

高二年级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试卷(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一、选择题(共30题)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南端某城市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逐月变化柱状图,读图完成第1~2题。

图1.如图所示,平均太阳总辐射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月份却不是平均太阳总辐射最大的月份,原因是( )A.寒潮的影响B.台风的影响C.梅雨的影响D.大气污染的影响读图2华北某地局部地图,有四口潜水井;完成3题。

3.该地想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来发展农村经济,可以选择种植( )A.甘蔗 B.茶叶C.优质梨 D.香蕉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对下列各组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 —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少D.dg—气候湿润、林地多6、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 C.e D.f图4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B.我国西北地区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带8.该河流最有可能是( )A.珠江B.塔里木河C.淮河D.松花江读图5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回答9~11题。

图49.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10.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11.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4-2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4-2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分析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1.能够对某一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布局以及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了解该区域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通过对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和问题,以及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认识,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发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并能独立分析其他别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问题,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指图说出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简要描述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等基本概况;能够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来分析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优势;能够发现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够知道如何收集和运用哪些材料说明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业生产现状;能够尝试提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能够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知道我国的粮食必须自给自足,不能依赖于进口;能认识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并自学节约粮食;通过认识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认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社会责任感。

【教科书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

发展区域农业,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近几年来,东北地区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因此,东北地区是最符合课标要求的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层次呈现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内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教学设计

【配餐教学设计】高中新课程标准•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第一节认识区域编写设计: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高一地理学科组---张闻雯组员:李军、杨祖林、杨文庆、成培豫、关学会、彭正玲、张闻雯学科长:李军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认识区域2、解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类型和区域特征三大教学内容,区域的含义主要从区域的概念入手,结合一些区域的实例和划分指标及区域特点的介绍加深对区域的认识,最终明确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

区域的类型主要是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从而能够判断相应的区域实例。

区域的特征有差异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这一部分也主要是联系实例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三大特征。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区域的含义,明确区域的划分是以某一指标为依据的。

目标2:结合实例,识别均质区和功能区。

目标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二)目标解析1、区域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因此明确区域划分是以某指标为依据的这一点很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例分析,理解区域的含义并能够说出区域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归纳并形成理性认识。

2、通过教学中一些简要的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实例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够说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以及划分方法。

并且能够判断均质区和功能区。

3、通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记住区域的三个主要特征,并能进行案例的分析说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对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可能会有障碍,教学中要通过一些直观的实例帮助学生克服次障碍,加深对两类区域的理解。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相应的实例以及借助多媒体设备补充相关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问题情境设置→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训练→师生共同总结→目标检测(二)教学情境【主干基础知识梳理】要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划分出来的。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进而加以利用。
教学难点
人地伙伴论对我们的启示。教学 Nhomakorabea段运用导学法、讲解法、自学法和讨论法,并结合有关资料和图片来完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
时间
教师主导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效果反馈
复习导入
课前2分钟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有何异同?
学 生回答
巩固旧知识
自学 质疑

课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观点。
2.简述人地中心论。
3.简述人地伙伴论。
能力目标: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德育目标:
谋求人地关系的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
教学重点
精点点拨
10分钟
1,“地理环境决定论”其实质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2,人地伙伴论不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终极理论。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地关系的思想还将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为一种理论 被大家公认,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三种理论的内涵
能准确的区别三种理论
互动探究
2,举例说明家乡哪些做法符合“人地伙伴论 ”的思想。
学生做题并总结.
学生能自主 讨论并得出结论.
矫正反馈
5分钟
引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后练习,并展示。
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
小结
人类对人地关系 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三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三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学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鲁教版)必修三主备教师:濮从辉审定:高二地理组讨论审定【学习目标】目标1: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

目标2: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具有自身规律,并能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

目标3:通过对“匹兹堡的发展过程”案例分析,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标4:能独立查阅材料,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问题与例题】【问题1】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出现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例题1】读课本“美国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图。

回答:①五大湖周围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②读出图中主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了解其分布。

③五大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尤其是便利的水运条件对钢铁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2)匹兹堡是五大湖地区的重要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阅读“知识窗——‘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完成下列要求:①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匹兹堡的历史。

②分析匹兹堡兴起的条件,画出简要联系图表。

③思考在匹兹堡的开发初期人地关系如何?(3)归纳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要点,填写表格:【问题2】区域发展成长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哪些主要问题?【例题2】(1)读课本“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图。

①读出图中的主要工业中心,与初期相比,其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读出图例所示的工业部门,与初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阅读“知识窗——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①试画联系图说明城市群的形成。

②读出图中城市群的范围(包括的城市)。

③理解在区域发展成长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3)归纳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要点,填写表格:【问题3】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例题3】(1)读课本“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的变化”图,①总结美国20世纪70-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1-1认识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1-1认识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区域的特征。

[课前学习]画知识导图[课堂探究]问题一、读教材P2图1-1-2和图1-1-3,完成下列问题。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2)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是依据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3)同一干湿区内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过渡性?例题1.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该图所表达的区域特征是( )A.图中各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降水量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唯一指标 D.区域的面积、范围和界线都是明确的问题二、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例题2.判断下列区域是均质区还是功能区?季风区水田区文化区住宅区经济区方言区人口密度分区问题三、读教材P6图1-1-6“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描述我国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目标检测1.对区域的不正确叙述是( )A.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单元B.所有的区域都具有区域特征C.同一地理单元可属于不同的区域D.同一区域内部特征不存在差异2.下列各组区域中,划分指标相同的是( )A.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干旱地区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C.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D.工业区、商业区、欠发达地区3.下列属于均质区的是( )A.城市经济区 B.浦东新区 C.京津唐工业基地D.方言区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

读图完成4~5题。

4.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D.联系性5.图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是( )A.②③地区流向①地区B.①②地区流向③地区C.③地区流向①②地区D.②地区流向①③地区读下图,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完成题。

6.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①劳动力②矿产③粮食④工业制成品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7.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问题。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3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3
3. 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 原始共生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充满敬畏,依赖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农业生产使得人类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加深,但也引发了土地的退化和环境的破坏。
-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人地关系逐渐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重点,强调“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地理学科的实践应用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价值观四个方面展开。
1. 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思考人地关系的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区域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了解不同地区人地关系的特点及其差异。例如,对比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差异。
1. 针对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知识层次不齐的问题,教师应从基础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针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针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有限的问题,教师应设计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3.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具准备】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大家看32页图,这是哪一个天体?生:地球!师:对了,只有地球才这么漂亮,这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美丽的一颗星球,它是一个蓝汪汪的水球,但是这一颗美丽的星球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召开过三次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

大家阅读课前导入部分,归纳出三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生:第一次为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第二次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地球在我们手中”的口号;第三次为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师:由此可见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什么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师: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板书)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师:(详解)(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1.3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3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1.3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3

《第四节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够举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工具课本、多媒体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应用网络查找一组典型的青藏地区图片,及添加相关背景音乐,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准备】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藏族的资料,介绍藏族主要的生活特点,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课堂上,小组请代表进行交流。

六、教学设计【情景导入】:教师:某同学利用去年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大屏幕展示的是他拍摄的一组图片,请同学们先欣赏图片,之后判断一下他去哪个地区旅游了,如果你要去这个地方旅游会选择什么时间出发,同时想去哪些景点?多媒体播放图片(伴随《青藏高原》伴奏曲)学生组内合作交流,并请小组回答分享。

教师: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探险家、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也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的课前检测:多媒体展示课前检测答案,小组同学订正并讨论,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青藏地区。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学生:位置和范围。

大屏幕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讨论一: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请在图中标注出来)2、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并根绝实际需要进行引导、补充及强调等。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331南水北调课件(共16张PPT)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331南水北调课件(共16张PPT)

通往 东北
主要线路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州线
通往 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 华北 —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___陇__海_线(在连云港出口)等
南北运 煤通道 沿海运 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以海港为枢纽
新疆
宁 夏
陕 西
山 西
河南 安 徽
江 苏
上海
思考: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 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区?
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
影响
调出区
生态 减少植被砍伐、缓解环境压力 环境 减少气体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有 利 西影 气响 东 输
经济 环境
社会 环境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天然气的综合开发利用
【学法指导】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类案例的学习与探究
方法。
1、为什么要调配?(原因分析) 2、能不能调配?怎么调?(可行性方案分析) 3、调配后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后果分析)
探究问题1: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分配状况 供需状况
3.我国的缺水区:华北、西北地区
•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 (7)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
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 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 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 (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 染)。
南水北调,你会选择南方哪个流域作为水源地? 谈谈你的理由。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资源跨区域调配
【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 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教案 鲁教版必修3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教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学习目的1、学会分析自然、人文环境产生差异原因方法2、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3、知道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二、知识框架三、核心内容、规律再落实1.自然环境要素差异(1)气候差异影响因素气候主要包括气温与降水。

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多少)、地势的高低以及沿岸洋流的性质等;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气环流以及洋流的性质等。

(2)地貌差异的形成(3)影响水文差异的因素气候差异(降水、气温);地形差异(落差、流速、水系特点);植被差异(含沙量的多少)。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1)不同地区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要素也有社会经济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要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

(2)影响人口差异的原因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3.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1)进行区域定位;(2)确定自然地理要素特征;(3)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5)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例1 读伊比利亚半岛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信风影响,两地夏季降水较少B.受西风影响,两地冬季降水较多C.受地形影响,甲地气温年较差高于乙地D.受海陆位置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少于乙地(2)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高差较大,河流流程较短B.地形复杂多样,内陆多沙漠分布C.植被覆盖率高,常绿阔叶林为主D.海洋温暖广阔,珊瑚礁发育良好4.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1.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三课时)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1.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三课时)

(学案编号:高一地理 06)班级姓名学号评价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三课时)【学习目标】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掌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学会简单的昼夜长短的计算。

【问题与例题】问题1:读教材P17图1-3—8 和图1-3-9 ,结合课本内容,说说昼弧和夜弧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并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极昼、极夜范围变化的情况。

『课堂活动1』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弧.任一纬线的昼弧和夜弧的时间总长均为小时。

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而晨昏线总是与太阳光线的,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在地球仪上左右摆动,摆动幅度为),从而导致了晨昏线所分割的各纬线圈上昼弧、夜弧的长短不断变化,造成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1、规律2、影响:白昼时间越长,接受太阳热量越,白昼时间越短,接受太阳热量越。

3、昼夜长短的判断①昼夜长短的静态定性判断根据直射点所处的南北半球的位置判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各地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另一半球反之。

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越.②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判断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判断:如下图,当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渐长、渐短,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渐长、渐短,北半球反之。

4、昼夜长短的计算①在光照图中根据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昼长=昼弧/15°夜长=夜弧/15°②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关系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夜长=(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夜长=24-昼长=(24-日落地方时)*2③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例题1】我国国庆节这一天,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概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2.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我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后,学生们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为本节课的课前自主预习奠定了基础。

但因为本区离我们太遥远,缺乏生活实际中的体验,需要同学们在课前广泛搜集网络资源,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同学们分组考察,并将获取的信息制作成幻灯片,到课堂中展示、学习,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四、媒体选择和设计
本节课使用的电教媒体为幻灯片,在幻灯片中主要包括 4 部分内容:文本、图片、音乐、视频。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手段,整合大量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雪域高原的魅力,置学生于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欣赏、感悟中学习新知识。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附注释:我迷路了,哪位同学带我回家?)由这
导入:展示一幅动物(牦牛)图片。

(学生)这头动物是牦牛,我知道它的老家在青藏高原,我把它带回去。

(教师)好的,它就交给你了,下课以后你把它带回去吧。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欣赏《青藏高原》图片,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吗?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所了解的青藏高原有什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教师)说的很棒。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本区在中国的位置。

(一)位置和范围 1、(出示中国区域示意图)从图上我们能看出本区位于中国的什么位置吗?
(学生)西南部。

(教师)很好。

我们重点来看看本区被哪些高山所环抱,以及本区所包含的省区?(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问题)
(二)世界屋脊
(学生活动)阅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

(提问)1、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
2.本区有哪些主要山脉?
3.本区内都有哪些重要的河流?
(简要讲解)本地区境内有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和青海湖。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三)高寒气侯
(承转)海拔高是本地区地形最突出特征,这种地形条件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极大影响。

(课件展示)不同高度的气温差异(学生活动)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学生计算并回答)
(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
(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冷)
(课件展示)高寒气候(简要讲解)
(四)高原农牧业
(承转)海拔高,气候寒是本区最突出的特征,那么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本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简要总结)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

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
(课件展示)高原种植业(播放视频资料)(简要讲解)
(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农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
(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
(承转)青藏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
(课件展示)高寒牧区(播放视频资料)
(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课堂小结】
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

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块土地呢?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请同学们在课后积极搜索材料解答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提出更多关于青藏地区的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一一解答这些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