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后习题)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后习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地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2.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2.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1.地球构造和地壳演化的相关知识理解。
2.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1.2 地球表层的变化•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2 地理学的实地考察技能•地理学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和目的•实地考察的准备和进行过程•实地考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介绍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2.探究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有关地理学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步骤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1.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分组讨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1.2 地球表层的变化1.通过案例分析和视频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分组讨论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提供一些图片和实地考察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教学备课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教学备课篇一: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介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介绍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重新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增进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认知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折页,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折页,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视频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自学,我们已经初步介绍地球就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并作了一个初步的介绍,我们高中阶段稳步对其并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边线【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探讨】指导学生写作课本p2写作材料,并融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到,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见的星星存有哪些?各存有什么特点?【学生提问】略-1-【总结传授】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光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样的月亮、轮廓模糊不清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附注:1此部分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鼓励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有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
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为高中地理必修1课程提供全套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
1. 地理学科简介
2. 地球与地图
3. 人口与城市
4. 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计划
1. 第一周:地理学科简介
- 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 教学资源:课本、地图、多媒体资料。
2. 第二周:地球与地图
- 教学目标: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图的基本要素。
- 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地图绘制、互动游戏。
- 教学资源:实地考察点、地图制作工具、游戏道具。
3. 第三周:人口与城市
- 教学目标:掌握人口统计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知识。
- 教学方法: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小组展示。
- 教学资源:人口统计数据、城市规划图、案例分析材料。
4. 第四周:区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目标: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 教学方法:实地考察、讨论分享、写作练。
- 教学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实地考察点、写作素材。
教学评估
1. 小组讨论与展示:每个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2. 书面测试: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形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实地考察报告: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撰写报告,评估其观察和分析能力。
参考资料
1. 《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
2. 互联网资源:地图软件、数据统计网站等
以上为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的概要,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预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
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篇1)我从教已有十三年,我们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已有十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很多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解。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总是会问老师,“背”什么?“记”什么?难道我们的地理就是靠背和记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看起来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挺好的,一到考试就成绩平平?这么多年了,在自己的实践中,我也不断地在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归根结底,两个字——能力。
城市的小学还好些,师资力量比较好,确切的说是老师和学生们接触新东西的机会多,视野比较开阔,学生在家会有很多动手或者实践的机会,有些学生还能随家长一同去郊游,一块去全国各地旅游甚至有的学生还出了国,这是多么好的学习的机会啊,也可以给老师带回来很多教学资源。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就不仅仅是“背”“记”老师给的东西,会自己探索新东西。
而农村的学校就会因为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新东西,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了制约,在他们的经历中,小学时,老师就是让他们“背”和“记”,那么升入初中,还是在延续以前的学习方法,老师教的、给的东西背得很熟,没说过的自己就不会分析和回答了。
试想一下,我们的农村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学习上,比同龄的城市学生晚了2、3年的时间,初中老师才逐步的引导他们生成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表现在成绩上当然是平平。
我们不能苛求农村学校跟城市学校一样,因为条件摆在那里,但是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
为我们的学生早日具备同龄人的能力而努力。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篇2)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体现,决不能流于形式,做做样子,应充分发挥其课堂讨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课程简介本教案为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部教学内容。
该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3. 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4. 培养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地理学科的分类及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
第三单元: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1.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及其测量方法;2. 地球上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第四单元:地球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1.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和相互作用;2. 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实验:进行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观察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加深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强化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1》;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地球仪、罗盘等;4. 实地考察场所和资料。
参考资料1. 小学地理教育指导纲要;2. 新课标地理教材标准。
以上为《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的简要内容概述。
详细的教案内容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一、说教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__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及反思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读图、计算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经纬网及其意义
2. 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理论
3. 中国的气候与地形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重点:经纬网的应用,中国的气候与地形。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地球仪、地图册、投影仪、PPT课件。
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地图查找、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航海家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2. 讲授新课:讲解经纬网、大陆漂移学说等知识点,配合PPT展示。
3. 巩固练习:提供练习题,学生自行解答,再由教师进行点评。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重点与难点。
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进行小测验,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2. 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学生的答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
2. 收集关于中国气候与地形的资料,写一篇小短文。
教师自我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需要控制好时间,避免拖堂。
在讲解过程中,应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次教学时,应调整策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地月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组成地球和月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外观位置普通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俞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5。
59,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15度/时。
地球表面除2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度经线穿行的日界线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总星系⎩⎪⎪⎨⎪⎪⎧A :银河系⎩⎪⎨⎪⎧B :太阳系⎩⎪⎨⎪⎧C :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1)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②巨行星:木星、土星(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
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四.运用拓展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思维方法。
2. 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3. 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
3.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大气环境;- 水环境;- 陆地环境。
4.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工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城市活动与自然环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40分钟)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地球的概念:给出地球的定义和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结构。
4. 概念讲解:讲解地球的平均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并布置学生自主研究地球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40分钟)1. 前导讨论:复前一节课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话题。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以及自转的影响。
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介绍地球的倾斜对季节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题。
第三课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0分钟)1. 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影片和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
2. 大气环境:介绍大气环境的组成、分布和功能,以及不同层次的大气特点。
地理必修1的总结归纳
地理必修1的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现象和地球表面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本文将对地理必修1课程进行总结归纳,以便给读者带来更清晰的地理知识。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必修1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图的使用。
通过这章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呈近球体的天体,具有较大的直径和周长。
我们还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特点。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地图,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以及方位角。
第二章:经纬度与地球的运动第二章主要介绍经纬度和地球的运动。
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以及如何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
在地球的运动方面,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环境第三章探讨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
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了解大气层的划分和特点。
在这一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大气环流、气压和风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水文环境与水资源在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水文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性。
我们了解到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学习了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和径流等。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和保护等内容。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概念、分布和变化规律。
在这一章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农业与工业第六章介绍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我们学习了农业的概念、类型和发展状况。
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和地区分布等内容。
第七章:交通与通信第七章主要介绍了交通和通信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类型,了解了不同交通方式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与结构,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构造和组成,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概念。
教案设计: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边制作边了解地球的边缘、中央、南极点等位置。
1.2 地图及其表示方法本节主要介绍地图的类型、地图的制作、地图的表示方法等知识。
教案设计:通过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地图,将所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
二、宇宙中的地球2.1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与季节的关系。
教案设计:通过制作模型或手绘图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2 地球的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本节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地球引力对日、月、地球运动的影响。
教案设计:让学生组织实验,通过探究万有引力的影响,来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三、地球的水资源3.1 水的分布本节主要介绍水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特点和分布。
教案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各种水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汇报。
3.2 水循环及其意义本节主要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全球水循环与地球的气候关系等知识。
教案设计:通过制作小动画或PPT,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四、生命活动与环境4.1 生命活动对环境的适应本节主要介绍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和生态位的概念和分类。
教案设计: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调研,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策略。
4.2 环境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本节主要介绍环境对生物种群数量、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教案设计: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让学生探究环境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并总结成各种样本报告。
五、人类活动与地球5.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主要介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案设计:通过小组讨论或PPT报告,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应对策略。
5.2 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及反思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2.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地理信息技术等;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实验和调查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理学科概论-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2. 第二章:地球与地理环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 地球的地理现象:地震、火山、洪水等4. 第四章: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技术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概念讲解:依次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实例分析: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例,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真实形态和尺寸,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5.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理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如地震、火山、洪水等,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索,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展示。
6. 技术应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通过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
7.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今后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和磷灰岩等,其
中,以能源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体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向北
B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向南
A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向南
D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向北
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北温带
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17千米,往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大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减小,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
地壳米。海拔越高,厚度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氧硅铝;石英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贡
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分,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为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度。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度的夹角。
普通性:外观位置普通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
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俞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一般把2、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
如分解、搬运、沉积、固结。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5。59,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15度/时。地球表面除2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来自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组成地球和月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度经线穿行的日界线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白昼时间较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
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