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

合集下载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句法象似性是修辞中的一种重要手法,指的是在表达中利用相似、接近的语法结构和语言形式,产生一种连贯、和谐、韵律感强的修辞效果。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例阐述两个方面分析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一、理论分析1.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句法象似性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形式更加美妙动人,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诗歌中常用的韵律、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排比、倒装等,都是句法象似性的变化形式。

这些手法可以让读者听起来更加舒服和流畅,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2.提高阅读的易读性句法象似性可以提高文章的易读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

通过相同的语法结构和语言形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把握文章的意义。

句法象似性还可以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提高阅读的效率。

3.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句法象似性还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文章的思路更为清晰明了。

通过相似或连贯的语法结构和语言形式,作者可以自然地引导读者思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二、实例阐述1.押韵押韵是句法象似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用相同的韵脚或音韵来构成文章的语言形式,表现出韵律美和音乐美。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段诗中,每句话的末尾都是“回”,形成了押韵的效果。

这种押韵的效果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增强了其表现力。

2.排比排比是句法象似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用相同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表现出节奏美和语言美。

例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资本家只有创造万恶的东西,而且也不得不创造。

他们只是以做工人的利益为自己谋利,以剥削工人为自己的不断积累,以卖工人为自己的消费。

”这段话通过三个“以……为自己”的语法结构来表现出连贯、韵律感强的修辞效果。

3.倒装倒装是句法象似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改变语序实现语言形式上的象似性。

象似性与语篇的连贯性

象似性与语篇的连贯性

象似性与语篇的连贯性摘要:传统语言学认为,语篇的连贯主要是依靠衔接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属于表层、显性的手段。

但是语篇的连贯性不止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受到了深层、隐形手段的影响。

主张象似性这一认知原则在语篇连贯中的重要作用,以一篇新闻报道为例探讨了四种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隐喻象似性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的生成与建立。

关键词:语篇连贯象似性认知一、引言首先来澄清一下“连贯”这一概念。

有人把它看作一个狭义的语义概念,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的和层级性的语义联系。

也有人把它看作一个语用概念,是语篇的言外行为发展的关系,是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

这两者形成互补关系。

关于语篇的三个特点,张德禄总结为一致性、整体性和连接性。

一致性是指语篇信息结构的一致性。

既包括语篇内上下文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与语境的一致性。

整体性是指语篇涉及到的各方面都应该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的系统。

连接性主要是指语篇内部需要一些连接手段来使语篇流畅,通俗的说就是句子通不通,整篇话语通不通,具体的手段就是衔接。

传统语言学认为,衔接是建立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的语法、词汇手段,分别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等手段来体现。

这些都是表层、显性的衔接方式。

语言的连贯性远不止表现在这些方面,还受到深层、隐性的衔接方式的影响。

深层、隐性的衔接方式对语言连贯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作者认为象似性这一认知原则影响、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是实现语言连贯性的重要的深层、隐性衔接手段。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论述这四种象似性如何作用于语言连贯性的实现。

二、关于象似性的理论综述1、象似性的定义象似性最早是由Peirce提出,一直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们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如沈家煊、王寅、文旭等。

但是关于象似性的定义,并没有公认的说法。

许国璋先生首先将iconicity 译为“象似性”,但并没有下任何定义。

探讨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探讨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探讨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作者:史姗姗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11期【摘要】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象似性是隐喻化的自然结果。

语言的象似性可以把语篇的形与意结合起来,使语篇更具衔接性与连贯性。

而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象似顺序、象似邻近、象似量以及对称象似的角度论述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关键词】语篇连贯象似顺序象似邻近象似量对称象似性一、引言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类基于对客观外界结构的感知,经过认知加工才形成了人类的语言。

Widdowson把连贯视为语用概念,是语篇命题所体现的言外功能之间的联系。

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连贯,都涉及到如何把现实世界意义联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可以说,语篇的连贯正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为基础,来探讨象似性对语篇连贯所起到的作用,揭示象似性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二、象似性与语篇连贯象似性是基于人的认知方式来反映人们所经历的现实世界,对认识现实世界、认知、语言三者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近年来,语言象似性研究已经不单单停留在词汇、句法方面,而是进一步发展到了语篇的层面,因此有了语篇象似性的概念。

即语篇的连贯具有象似性。

三、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语篇的连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因此连贯的语篇需要符合人的一般认知方式。

以下将论述象似顺序、象似量原则、象似邻近以及对称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1.象似顺序与语篇连贯。

所谓象似顺序,指的是“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语篇常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符合语篇的连贯性。

例:(1)He got on the car and drove away.例(1)中,由于语言结构具有线性排列的特点,使得语言对客观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的象似成为可能。

不仅句法结构具有顺序象似性,在语篇内句子间的排序也具有顺序象似性,这种顺序的运用有利于清晰地再现事件的本来面目,并使语言表达式依次呈现、前后衔接、连贯自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先生编译的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原名《国语入门》,出版于1948年)一书中,原文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式”[1]。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之后,尽管它的范围有大小之争,“连动句/式”这个名称还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

80年代后,随着句型句式研究的深入,连动句/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连动句的性质、存废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讨论。

1.连动句的性质1.1 一般认为:凡是由连动短语作谓语构成的主谓句或由连动短语单独构成的非主谓句都叫做连动句。

而连动短语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的短语。

正如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里所说的,“连动式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偏正等等关系,归不到已有的任何一种句法结构类型里去。

”[2]1.2 从构成部分的功能类看,连动短语是指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但也包括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连用,因为形容词的功能基本上同于动词。

因而,朱德熙先生也称之为“连谓结构”,并特别注明“谓”是谓词,即认为还是一个谓语而不是两个谓语。

[3]宋玉柱先生则根据谓语构成单位的性质,从结构上把连谓式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全由动词结构构成的,就是连动式;一类是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是连谓式;另外一类是由动词结构和主谓结构构成的。

[4]所以,连动句/式,也叫连谓句,还叫连谓式。

2.连动句的存废之争自从连动句/式这一术语提出后,对其是否要建立的问题上,始终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使到了80年代,也是如此。

2.1 否认汉语连动句/式对连动句/式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连动式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可以把它们归入其他类型结构当中去。

[5]史存直先生认为连动式的说法造成找谓语中心的困难,他反对连动式的说法。

他认为,两个动词的关系当有主次之分时,可以归入主从词组中,当无法分主次的时候,“就只好当作有‘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来处理。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赋中联绵词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将相似的词语在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中频繁地出现,以达到强调、扩大和反复的修辞效果。

这种修辞手法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宋词和元曲中。

联绵词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相似:联绵词通常具有相近的音韵,如“纷纭繁多”、“红红火火”、“默默低吟”等。

这种音韵上的相似性使得词语之间产生一种律动感和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韵味。

2. 意义相似:联绵词在字义上通常是相近或相关的,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

通过反复运用这些类似的词语,作者可以加深读者对某一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强化文章的表达力。

3. 形象相似:联绵词在形象描写上常常有相似的特点和画面,它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描绘相近的形象来丰富文章的细节和情感。

这种形象上的相似性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景物或人物更加生动、鲜明,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1.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运用联绵词的修辞手法是一种传统,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都运用过这种手法。

这些作品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灵感,成为一种文学共同语言。

2. 修辞需要的选择:作者在创作中运用联绵词,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富有节奏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绵词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

3. 音韵美的追求:中国文化注重音韵美,联绵词因其音韵相似、韵律和谐的特点,与汉字文化的审美追求相契合,并成为一种惯常的修辞手法。

联绵词的象似性是其成因推论的重要方面,它在音韵、意义和形象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这种修辞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灵活运用联绵词,作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艺术性,使作品更加优美、高雅。

连动式的认知阐释

连动式的认知阐释

连动式的认知阐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遵守着象似性(临摹性)原则,或者说“语言结构是经验结构的模型”。

时序原则或者说时间相似(Temporal Sequence Principle,TSP)是一条重要的关系相似原则,指的是语序取决于人所认识到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先后顺序”(戴浩一,1985)。

时间上发生在前的,代表事件的语法成分就应在先,反之亦然。

本文试图从时间性、空间性及连动式的典型范畴等方面,来阐释现代汉语连动式的某些特性。

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把连动结构中,位于前边的动词性成分记为VP1,位于后边的动词性成分记为VP2,也可简略为V1、V2。

下面是不同形式的连动式例句:(1)观众看完电影走出影院。

(2)老站长走到门前的柳树下边乘凉。

(3)张三救这孩子差一点摔下沟去。

(4)农场工人们挣钱养活家人。

(5)学生们鼓掌欢迎。

(6)晶晶光笑不说话。

(7)武震骑着自行车溜出去。

一、关于时间性问题1.时序原则时间特性使得动词成为词类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因为动词的天职是表示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并以时间的流逝和留下的轨迹显示事物运动变化的量。

动词的时间特性在汉语连动式能得到明显的体现。

戴浩一(1988)认为汉语较好地遵守了时间顺序原则,通过对连动式的考察,我们验证了这一原则。

在客观事实上或逻辑事理上,VP1开始的时间总是先于VP2开始的时间。

换句话说,VP1是在为VP2做准备,并且前后动作相继发生。

上面例(1)~(6)中VP1开始的时间均先于VP2开始的时间,例(7)中两动词的时间顺序不明显,但从事理上讲,“骑自行车”的动作一定先发生在“溜出去”之前,所以也是遵从了“时间顺序原则”。

2.动作凸现的阶段性如果我们进一步关注动词内部的时间过程,还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对于一个具体的动词来说,在非使用状况下,时间起止点的有无、续断的长短是固定的。

但在实际交际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既可以将关注点放在动作展开后的全过程上,也可以放在其中的某一部分上,这实际上是人们调整视角的结果。

(精选)句法的象似性

(精选)句法的象似性

2020/2/8
25
(1)a.我在图书馆系读书。
b.我在图书馆读书。
(2)a.*我在图书馆系读一本书。 b.我在图书馆读一本书。
(3)a.*书我在图书馆系读了。 b.书我在图书馆读了。
(4)a.*我在图书馆系把书又读了一遍。 b.我在图书馆把书
又读了一遍。
(5)a.*我在图书馆系读的是书。 b. 我在图书馆读的是书。
2020/2/8
5
索绪尔最先用“motivation”(可论证性)一词指构 成一个复合符号的成分互相结合的方式是有理据的,非任 意的。法语dix-neuf(十九),虽然dix(十)和neuf(九) 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但这两个数字的结合“相对 来说是可以论证的”。
他又说,“词汇”和“任意性”,“语法”和“相对 论证性”虽然不同义,但有共同点。
Halliday认为,语义和词汇语法即意义与形式之间的 关系是非任意的,而词汇语法与音系之间的关系则是任意 的。
朱永生也总结说,在复合词(如apple-tree)和派生 词(如friendship)以及句法层面上存在着象似性,但就单 个符号而言,任意性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2020/2/8
6
3、象似性研究的兴起
2020/2/8
10
“上帝把所造之物拿给亚当,看他怎样称呼, 于是不管亚当怎样称呼每一有生之物,所呼之 名即是此物之名”。
——《旧约·创世纪》
⑶语义和语音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任意性的, 语言的形式层和意义层之间,具体说,即词法 和句法两个层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象似性的。
2020/2/8
11
初民“亚当式”的命名:任意的、偶然的→受制约而形成新词新语
2020/2/8
13

关于象似性的概述

关于象似性的概述

关于象似性的概述作者:戴晓文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7期摘要:语言的符号性和象似性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归属分析了近年来词序象似性的有关问题,同时适当回顾了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有关论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原则符号任意性一、引言象似性是一个认知问题。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知是人类以经验和感知将世界概念化的过程,是以有限识解无限的思维活动。

象似的认知基准是相似。

最初Pierce只找到了符号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关联,而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没有看到其背后映射的认知机制。

20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兴起并倾力于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把人的感知和经验同语言的内部结构联系起来。

在这个框架里,象似性被解释为语言结构与概念或经验结构之间的相似。

而对语言结构的探索,以及对认知系统的探索中,此二者被视为是相促相长的关系。

意即语言研究能帮助揭示心智空间的诸多秘密,而对思维机制的深层剖析有助于增进对语言线性结构的理解(参见刘世英,曹华,2006)。

基于这些认识,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数量象似这三条原则如今得到了新的阐释和研究。

二、词序象似性问题语言的线性结构在句法形式上主要是指词序。

按照刘世英和曹华的观点(2006),顺序象似性可以从词组、语篇、复句和否定词等具体语言结构中得到相应阐释。

词组层面的词序象似性主要反映的是人的“自我中心”法则。

就上下、左右和前后三个维度而言,垂直维度最为突出,以“上”为无标记项,较“下”辨识度更高更易被人们认识;左右维度受文化影响较大,具有一定文化差异性,其突显度最弱;前后维度因人体先天的物理结构而呈现出非对称性,突显度居中。

具体说来,垂直维度的非对称性制约着词序。

较为明显的原则是:头重脚轻、先上后下。

常见的例子有:上上下下,七上八下,上躥下跳,首尾相连,摇头摆尾,up and down,head to toe等。

横向维度上,前后的非对称性也常见于诸多凝固词,如前呼后应、前仰后合、前赴后继,front-back等等。

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

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

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作者:齐静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连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为研究连动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通过分析,连动句中V1和V2的排列顺序遵循的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中的时间顺序原则,这种句式表达方式反映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知和认识方式。

【关键词】连动句顺序象似性时间顺序原则【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21-03与印欧语相比,连动句是汉语所特有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谓语部分是由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成分构成,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但有一定的逻辑排列顺序。

然而汉语连动句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新兴句式,它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句式有着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在句式上也更加复杂多样。

语言学界对它的多年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为什么汉语中会产生连动句,怎样给连动句下定义,以及究竟有没有必要建立连动句这个句法范畴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根据连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之间的不同语义关系并综合语法学界大多数人的观点把连动句分为七种类型: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V2表V1的目的;V1表V2的方式、手段、状态;V1和V2是方式(或手段)与目的关系;V1和V2有因果关系;V1和V2从正反两方面陈述同一动作行为;V1表V2的条件。

其中,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的连动句为典型连动句,其余的为非典型连动句。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以上七种连动句进行分析,以期摆脱传统,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一、象似性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能力视为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与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连的,语言形式与其所代表的外在事物的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的。

他们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而是有人的认知介于其间的,语言结构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结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第三章句法的象似性

第三章句法的象似性
索緒爾之後的結構語言學家也未能發展相對任意性的觀念, 相反,他們將絕對任意性的觀念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如 Hockett 就 明 確 提 出 “ 非 象 似 性 ” 是 人 類 語 言 交 際 的 基 本 特 徵 之 一,Blo ch 和 Trager 甚至否認擬聲詞的非任意性(Pharies 1985)。不過,將 任意性觀念推到極至的應是喬姆斯基的天賦性假說。在《論形式 和功能的表現》一文中,喬姆斯基(1981)說道,“我們對這個 世界的解釋部分地植根于從心智結構本身衍生出來的表現系統, 它並不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的形式。”這就是 說,語言形式和它所代表的外在事物的形式毫無關係。在喬姆斯 基看來,動物交際的本質是象似性的,而人類語言的機制則完全 不同,“用人類語言任意說一句話的時候,...,並不是在語言向 度 上 選 擇 一 個 點 代 表 與 之 相 關 的 非 語 言 向 度 上 的 一 個 點 ... 。 ” (Chomsky 1972)根據這樣的理解,不僅單個符號所指與能指之 間的關係是任意的,其排列組合構成的語言結構和與之相關的非 語言向度上的結構之間的關係也是任意的。既然人類語言的組織 結構無法找到外在的動因,那麼解釋的機制只能是內在的,語言 能力就自然而然地被視為人類心智的一個獨立屬性了,天賦性假 說就是這一認識的延展。因此,可以說任意性原則引導現代語言 學理論(特別是句法理論)將焦點放在對自然語言代數特性的抽 象之上。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象似性研究自然毫無地位。按 Pharies
第三章 句法的象似性
第三章 句法的象似性
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中,象似性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簡單 地說,語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現實的形式與語言成分及結 構之間的相似性(Dotter 1995)。換言之,它是指語言的形式和 內 容( 或 者 說,語 言 符 號 的 能 指 和 所 指 )之 間 的 聯 繫 有 著 非 任 意 、 有理據、可論證的一面。

句法象似性探究及实例分析

句法象似性探究及实例分析

句法象似性探究及实例分析
句法象似性
句法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基本义是指人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存在象似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对一个人很喜欢,上升到爱的程度,我会说"我爱他",而不是"他爱我",所谓言之心声就是这个道理。

分析两个例子:
1.He came here by bus.
2.他坐车来这儿。

两句的语言结构存有差异,但语义是相通的。

汉语遵循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这一原则也成为了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则。

如2,在概念中是他先坐车然后再到这儿,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而1的句法结构却看不出这种象似性,这是因为英语受到了严格的显性语法规则的制约,即介词后加名词构成介宾结构,这是英语语法"刚性"的体现,不得违背。

但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顺序应该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概念,欧美人和中国人不存在差异,之所以英汉语在语言最终形式上存有差异是因为英语受到概念结构和显性语法双重制约,而汉语最为原始,有西方学者说汉语是婴儿语言,汉语因缺少形式变化,概念结构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界一直说的汉语是意合性语言而英语是形合性语言,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找到其理据。

概念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认知,即对实际的人,物,事和概念进行人为处理,提前人们关心的共同特性,而忽略非本质细节,并把这些特性用各种概念精确低加以描述。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语言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代学术界的焦点。

目前,语言象似性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研究层面在不断加深。

本文拟分三个阶段来介绍语言象似性研究,并展望象似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语言象似性研究形成时期语言象似性观念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对词与物关系的争辩以及我国先秦哲学家关于名与实的讨论。

国外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对于语言符号是否具有象似性的激烈探讨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争论名称与事物之间关系时,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两个学派的分歧。

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形式与它们的所指之间不存在内在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唯实论的代表人物柏拉图则认为,名称和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根本的联系,名称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在其著作《对话录》中,区分了形式与内容的两种关系:一种是由自然决定的,如拟声词、象形字等;另一种关系是由一个语言群体成员约定俗成的。

在中国,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家的名实之辩. 名指思维形式,实指思维的对象。

名实之辩即对于名称与事物之间关系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名称或概念是实在事物的反映还是先天就具有,名称或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实在事物。

春秋战国时期,名实之辩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哲学辩论中心。

儒家认为名即语言符号系统,实即社会秩序。

道家的老子提出名的相对性问题,指出道常无名. 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 墨家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予名,指出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

名家公孙龙的《名实论》指出事物经过人的感官认识,在人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再经过理性思维,以及大量社会实践的检验,逐渐形成称谓物的概念,即名.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名实之辩做了总结,提出制名以指实,即名称是指称各种事物的,是实在事物的反映。

《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象似性研究

《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象似性研究

《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象似性研究摘要:”而”连接的连动式是连动式中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分类和象似性研究,可以对春秋时期人们的认知情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连动式象似性《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语言生动简练,极富表现力,堪称先秦尤其是东周时期的语言典范。

从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春秋时期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对此认知的情况。

一、《左传》的连动式(一)连动式的概念古代汉语对连动式概念的界定是有所不同的,下面是几个名家对此的界定:1、王力先生认为:“连动式是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中间没有停顿的一种语法结构形式。

大概在原始汉语里就有了这种结构形式。

”[2]2、何乐士、杨伯峻两位先生认为:“连动式的主要特点是前后两个动词同属一个主语,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颠倒后虽然在语法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意义上却有了变化。

” [3]从上面三位先生的观点可以看出,古汉语的连动式是要有这样几方面限制的:第一,两个动词或动词结构有同一的主语;第二,两个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连词相连接,但是中间是没有停顿的;第三,两个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它们的语法地位平等,但在语义表达方面是不同的。

(二)《左传》由“而”字相连接的连动式连动式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我们这里要着重讨论的只是出现在《左传》中的由“而”字相连接的连动式。

为什么要选这样相对特殊的连动式呢?是由于观先秦两汉时代的其他典籍,诸如《庄子》、《论语》、《孟子》、《战国策》、《史记》等,连动式内使用连词“而”连接前后动词性词语,却是具有普遍性的。

以《庄子》为例,全书处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连动式近三百例,其间使用了连词“而”的占了80%还多,不用连词“而”的反而成了少数,仅58例,不足20%。

句法的象似性 (2)

句法的象似性 (2)

2)索绪尔时期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就是 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 的。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和语 义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内在的或逻辑上的 必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理 可据的。他将此原则看作是掌控整个语言系 统的第一要义,统治语言研究领域将近一个 世纪之久。
四、语言象似性的发展态势(走向)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语言象似性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 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未来的研究主 要有以下几个走向。 1、研究范围 象似性研究有两大路径:一是从象似性内部研究象似性;二是从 象似性外部即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探讨象似性。就前一路径而言,象似 性研究的一个总趋势是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最早的句法象似 性研究发展到一般的语言象似性研究,再到文学中的象似性研究。目 前,象似性研究的范围已扩大到非文学领域的语言象似性。今后的象 似性研究还会渗透到非言语交际,甚至非语言的领域。 2、理论基础 在象似性的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指出有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 强:一是要深入研究象似性与经济原则和抽象句法规则之间的关系( 周红,2005:52);二 是需要加强研究象似性的生理学基础和象似性 的可检验性(张喆,2007:73)认为象似性研究项目组前十年的研究重 点在于探索象似性的理论基础,而在第二个十年里研究的焦点将转向 象似性或象似化综合理论的探索上。
提纲
一、引言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 征。对于 全面揭示语言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本汇报简要介绍语言象似性的历史演 变、定义及分类,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进展、 发展态势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目前的象 似性研究作出评述, 指出其中的不足。
二、象似性研究的历史演变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是一门关注语言中相似性现象的研究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是指语言中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义框架等方面的相似性。

通过研究象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和人类的思维方式。

在词汇层面上,研究者关注的是词汇之间的相似性。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汇的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构成了词汇之间的象似性。

不同语言中的动词可能有相似的形态、语法功能和语义角色,这些共同点就是词汇象似性的体现。

在句法结构层面上,研究者也对不同语言中句法结构的相似性进行研究。

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中词汇之间的组织方式,不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句法结构,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很多语言中都存在主谓宾的句法结构,这是一种普遍的句法模式,表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语义框架层面上,研究者关注的是语言中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同语言中可能有相似的概念和意义,这些相似性可以通过语义框架的分析来揭示。

语义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用于组织和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语义框架,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研究象似性的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他们可以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来收集语言材料,然后使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来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他们还可以使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语言认知和思维方式。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1. 什么是句法象似性?句法象似性是指在句子中对不同句子成分重复使用相似或相同的句法结构,以达到一种声、义、意、感的修辞效果。

具体包括平行句型、对偶句式、排比句式等。

2. 句法象似性修辞效果分析2.1 增强语言的声音美感句法象似性的修辞表现形式多样,如平行句型、对偶句式、排比句式等,它们的共性之一就是不同程度的强调了音节的重复美感,增强了语言的声音美感。

举个例子,李白的《将进酒》中句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就是很典型的对偶句式,将“得意须尽欢”与“金樽空对月”两部分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形成了一种旋律般的韵律美感。

2.2 强化表达的语义效果句法象似性的修辞不仅增加了声音美感,在强化语义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句法相似的使用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而且可以引起人们对整个句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强表达的冲击力。

举个例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开篇便是对偶结构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样的句式使得整个句子意义更加深刻印象深刻,并且因为句式上的相似而更容易为人所记忆。

2.3 营造情感氛围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还可以在文学创作中达到一种情感氛围营造的目的。

通过重复句式,可以加强情感的渲染,营造一种氛围。

举个例子,莫言的小说《蛙》开头就是一个排比句“我小时候,看到河里的泥鳅和青蛙在水里游来游去,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像他们那样在水里游来游去。

”通过排比句式的使用,将人物的童年描绘得生动形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 结语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相似的句式结构实现了增强声音美感、强化语义效果和营造情感氛围的目的。

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字表达而言,熟练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对作品起到很好的提升和辅助作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认知世界。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研究者们对象似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了解人类如何通过语言表达相似概念。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象似性。

简单地说,象似性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实体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

在语言中,人们通过使用比喻、类比等语言手段来表达象似性。

当我们说“这个人像狼一样凶狠”时,我们通过比喻的方式将这个人的凶狠与狼相联系,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索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象似性。

其中一个著名的研究方法是语义关系判断任务。

在这个任务中,研究者会给参与者一些词语,然后要求他们判断这些词语之间是否存在象似关系。

通过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对不同象似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在象似性的感知和理解中,词义的联系起着关键作用。

当两个概念在语义层面具有相似的特征时,人们更容易认为它们之间存在象似关系。

图像的相似性也能够影响人们对象似性的感知。

研究者通过将不同概念的图像进行比较,发现当图像之间存在相似特征时,人们更倾向于认为概念之间存在象似关系。

研究还发现,象似性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存在差异。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不同的象似性表达方式和认知模式。

在中文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类比式的象似表达,而在英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形容式的象似表达。

这种差异与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关。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对我们理解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象似性,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相似概念,以及不同语言和文化对象似性的理解方式。

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连动句时序特征的形式语义分析

连动句时序特征的形式语义分析
法 关 于 时 制 的 表 达 是 在 假 定 R 和 E 同 时 的基 础 上
n 1 J 卜 j 说话 时 间 的 “ 先事” 关 系, 它 是 指 连 动 句 中 多 个 较小 事件 之 间存 在 的先 后 顺 序 关 系 ; 二 是 同 时
关系, 即 “当事 ” 关系 , 它 是 指 各 个 事 件 之 间 的 “同
关键 词 : 连动 句 ; 形式语 义 ; 时 序 意 义
中图分 类号 : B 8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6 7 4—8 4 2 5 ( 2 0பைடு நூலகம்1 3 ) 0 1—0 0 0 8—0 5
客 观 世 界 中 的 任 何 客 观 事 物 都 处 于 一 定 的 时 间过程 之 中 , 所 以 自然 语 言 有 时 问 方 面 的 表 达 。
逻辑 与科学方法论
重庆 理工 大学学 报( 社 会科学) 2 0 1 3 年第2 7 卷 第1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1 . 2 7 N o . 1 2 0 1 3
E 代 表 事 件 发 生 时 间 。 如 出 现 多 个 较 小 事 件 的 发 生时间, 就 分 别 用 E, , E: , …, E 来 表 示 ; 多 个 较 小
为 在说 话 时 间 之 后 发 生 , 则 句 子 的 时 制 为 简 单 将 来时。 ① 对 汉 语 的 时 制 研 究 已经 不 少 , 但 大 多 是 以
件 之 间 的时 序 特 征 。因 此 , 我 们 主 要 探 究 连 动 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 方式。

象似 性 理 论基 础
认知语 言学将语言 能力视为人类认 知 能力不 可分 割 的一部 分, 是 与一般 认 知 能力 紧密相 连 的 , 语 言形式 与其 所代
表 的外 在事物 的形式之 间的关 系是非任
【 关键词 J 连动句 顺序 象似性 时间
顺 序原 则
可见 , 句法结 构 的象 似性 原则 体 现
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
口广西警察 学院 齐 静
【 摘
要】 连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
动句为 典 型连 动句 , 其 余 的为非 典 型连 动句 。 本 文 主要从 认知 语言学 的角度 对
以上七 种 连动 句进 行分 析 , 以期 摆 脱传 统, 探索一些新 的研究方 法。

语 间 的 自然 顺 序 , 以及 汉 语 中大 量 因语 序不 同而 引起意 义 的对立 的情 况等 , 这 些 都能 用 时间顺 序原 则作 出说 明。时 间 顺 序原则把 大量 迄今被认 为不相 干 的词
则, 先 发 生 的事情 在句 子 中其 对应 的句
法成 分 一 般排 在 前 面 。 继而, 戴 浩 一又
动 句分 为七种 类 型 : V 和v: 有 时 间先 后
关系; V 2 表V l 的 目的; Vl 表V 2 的方式 、 手 段、 状态 ; V。 和V: 是方 式 ( 或手段 ) 与目 的关 系 ; Vl 和V : 有 因果 关 系; V 和V : 从正 反 两方 面陈 述 同一动作 行 为; V 。 表v : 的 条 件。 其 中, V 。 和V 有时 间先 后关系 的连
法结 构可以直接 映照人 的经验 结构 。 N2 o 世 纪6 0 年代 以来 , 象似性 问题 的研究 日益 受 到重视 。 特 别是 H a i ma n 于
V 。 和V 之 间只具 有 时间先后关 系 的
追溯 到殷 商 时代 的 甲骨 文 。 在 现代汉 语
中这一 句式 有着 逐 渐增 多的趋 势 , 同时 在句 式上也 更加 复 杂多样 。 语 言学 界对
序 规 则归 在 一条 总 原则 之下, 它 统 治着 汉语 里大 多数可 下定义 的句法 范畴 的词 序 表 现 。因此 , 时 间顺 序原 则 可 以看成 是 一条 普遍 的句法 限制。
殊 句式 , 用认 知语言学的象似性 理论 对其
进行分析 , 为研 究连动句提供了一种 新思 路 。通 过 分析 , 连 动 句中V, 和V 的排 列 顺 序遵循 的是认 知语言 学象似性 理论 中 的时 间顺 序原 则, 这 种 句式 表 达 方式反 映了汉 民族 对客观世 界 的独 特感知 和认
连动 句是 汉语 中最典 型的连 动句 。这类
句式 中 “ 前 后两 部 分之 间的关 系不 是主
谓关 系, 也 不是述 宾 、 述补 、 偏 正等 等关
系, 归不 到 已有 的任 何句 法结 构类 型里 去”, 因此 它的存在成 为主张取消连动句
的学 者 一 直 觉 得 比较 棘 手 的 问 题 之一 。
成分 的线性 排列顺 序反 映了它们所 指称
的事 物 或事件 的先后顺 序 。 按 照这一原
根 据顺 序象 似原 则 , 这类 句式 中v, 和v
之 间明显 的时间先后关 系 照应 的就是客 观世界 中事件发生 的先后顺 序。例如:
( 1 ) 他 一把 抓 起 桌 上 的钱 走 了。
1 9 8 5 年 出版 的 《 自然句 法 》 和《 句 法相 似性》 使象 似性问题 的研 究更 加深 入 。
H a i m a n 将 句法象似性分为成分 象似和关 系象 似两类 , 而关 系 象似 原则 又包 括顺
序象似 、 距 离 象似 和数 量象 似等 三个次 原则 。 其 中,“ 顺 序象 似原 则 ” 是指 句法
( 一) 典 型连动句: v1 和V2 有 时 间先
后 关 系
语 部分 是 由连用 的动词 或动词性 成分 构
成, 中间没有语 音 停 顿但 有一定 的逻 辑
排 列顺 序 。 然 而汉语 连 动句并不 是现 代 汉语 中的新 兴 句式 , 它 的出现甚 至可 以
有某 些相似性。在语 言结 构中, 特别是 句
提 出了时间顺 序原则, 他认 为 “ 两个句法
它 的多年 研究 虽 取得 了很 大 的成 绩 , 但 仍有一 些 基 本 的问题 , 如为 什么汉语 中
会产生连动句 , 怎样 给连动句下定义 , 以
及究竟 有没有必要 建立 连动句 这个 句法
范 畴等都 有待 进一 步研究 。我们 根据 连 用动 词或动词 性成 分之 间的不 同语义关 系并综 合语法学 界大多数 人 的观 点把 连
了语 言的形式 和意 义之 间的对应 关 系。
意 的。 他们 认 为语 言不是 直接 反 映客 观 世界 的, 而是 有人 的认 知介 于其间的, 语 言结 构与人类 对外部世界 的感 知结构 之 间存 在对 应 关 系 。因此 , 语 言结 构 除具
点。 象 似性 ( i c o n i c i t y ) 是指 语 言符 号的 能 指 和所指 之 间存 在一 种 自然联 系 , 具
【 中图分类号】G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5 ) 0 6 C 一
01 2 1 -0 3
正如沈家煊所 说 “ 语 法 结 构 不完 全 是
‘ 任意的 ’ , 而是有理据 的、 可论证 的。 ”
既然 如此 , 我 们可 以把 句法结 构 的象 似
释 连动旬 开拓 一 抽象 的任 意性 外 , 还 具 有象似 性 的特 性 原 则运 用 到汉 语连 动句 研 究 中, 为 解
与 印欧语 相 比, 连动句 是汉语 所 特
有 的句 式 。 这 种句式 的特 别 之处在于 谓
名正言顺地 跻身于各种句式 之列。 二、连动旬的象似性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