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ojAAA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合集下载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血液透析等有创操作、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

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血管导管、血液透析、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高危险因素:手术、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监护室、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

重点部门:手术室,麻醉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内镜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

2、手术、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

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

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

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

7、临床操作不规范。

8、血液来源不安全.9、医疗用水不安全。

1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11、不重视手部卫生。

1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3、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

14、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度不够。

1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16、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17、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

18、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

19、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三、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

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

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

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

最新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最新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为加强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安全意识,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切实从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现制定管理及监测计划如下:一、加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使用呼吸机和特殊手术的患者(如:出血量多、污染伤口等)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二、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院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院感专职人员不定时到外科查看换药、侵袭性穿刺过程中无菌技术执行情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血液透析等有创操作、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

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血管导管、血液透析、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

高危险因素:手术、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监护室、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

重点部门:手术室,麻醉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内镜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

2、手术、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

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

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

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

7、临床操作不规范。

8、血液来源不安全。

9、医疗用水不安全。

1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11、不重视手部卫生。

1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3、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

14、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度不够。

1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16、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17、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

18、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

19、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三、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

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

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

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

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血液透析等有创操作、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

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血管导管、血液透析、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

高危险因素:手术、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监护室、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

重点部门:手术室,麻醉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内镜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

2、手术、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

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

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

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

7、临床操作不规范。

8、血液来源不安全。

9、医疗用水不安全。

1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11、不重视手部卫生。

1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3、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

14、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度不够。

1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16、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17、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

18、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

19、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三、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

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

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

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

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

最新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监测计划

最新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标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责,加强监管力度。

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我院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切实从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1.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产房、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院手术部(室)适宜于理规范(试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 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控制。

2. 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院感专职人员不定时到外科查看换药、侵袭性穿刺过程中无菌技术执行情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1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1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血液透析等有创操作、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

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血管导管、血液透析、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

高危险因素:手术、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监护室、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

重点部门:手术室,麻醉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内镜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

2、手术、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

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

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

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

7、临床操作不规范。

8、血液来源不安全。

9、医疗用水不安全。

1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11、不重视手部卫生。

1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3、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

14、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度不够。

1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16、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17、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

18、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

19、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三、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

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

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

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

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龙里县人民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1、对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胃镜室、消毒供应室、妇产科、传染科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导尿管、使用呼吸机、深静脉置管和特殊手术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

5、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血液透析等有创操作、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

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血管导管、血液透析、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

高危险因素:手术、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监护室、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

重点部门:手术室,麻醉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内镜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

2、手术、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

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

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

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

7、临床操作不规范。

8、血液来源不安全。

9、医疗用水不安全。

1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11、不重视手部卫生。

1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3、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

14、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度不够。

1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16、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17、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

18、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

19、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三、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

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

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

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

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为了加强医院关键环节、重点人群和高危因素的防控,我们制定了管理和监测计划。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重症监护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的管理。

我们将落实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并对重点科室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监控。

我们还将定期对重点科室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加强监督,并要求重点科室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测。

其次,我们将加强手术器械和其他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

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我们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手术器械、注射设备等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我们将优先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尽可能避免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浸泡灭菌。

我们还将定期抽查物品的清洁效果和细菌监测。

最后,我们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械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并与皮肤和粘膜接触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

我们将加强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和督促,确保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

在进行手术、注射、插管等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标准,以避免因医务人员不当行为而导致患者感染。

此外,医疗用水、医疗器械的使用以及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污染也可能导致医院感染。

因此,专职医务人员应该在换药和侵入性穿刺过程中,随时到手术现场检查无菌技术的实施情况。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特别是重点科室(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等)的监测,以及关键部位(如下呼吸道感染、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和关键环节(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窥镜诊断和治疗手术等)的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早期诊断感染病例,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

此外,加强重点群体的管理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对于易感人群,如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老年人等,应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五通桥中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峻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医院感染管理科及其相关科室必定高度重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峻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及相关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标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责,加强看守力度。

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拟定并完满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的确从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采用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1、对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手术部位睁开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静脉留置针、留置导尿管、特别手术的患者(如:出血量多、污染伤口等)的患者,对睁开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如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如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督查,要求重点部门的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必定依照《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消毒管理方法》等相关规定,的确做好手术器械、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防范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吻合国家相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定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定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流传路子,达到防范交织感染的目的,如期抽查物品进行冲刷收效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推行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防范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以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以致的医院感染,院感专职人员禁止时到外科查察换药、侵袭性穿刺过程中无菌技术执行情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血液透析等有创操作、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

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血管导管、血液透析、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

高危险因素:手术、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监护室、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

重点部门:手术室,麻醉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内镜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

2、手术、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

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

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

7、临床操作不规范。

8、血液来源不安全。

9、医疗用水不安全。

1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11、不重视手部卫生。

1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3、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

14、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度不够.1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16、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17、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18、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

19、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三、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

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的管理监测计划与措施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的管理监测计划与措施
1、感染监控护士,检查督促消毒隔离工作;
2、消毒隔离管理严格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规范》及本规范有关科室管理条文执行;
3、进行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11、降低医院感染暴发的风险
1、制定我院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
2、我院及科室的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演练,提高应对风险的管理措施
3、加强院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宣教、开展多形式培训
4、增加对科室的考核记录,并书面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
12、降低血液净化感染率
1、每月督查专科管理情况
2、每月环境卫生学检查内容及时反馈、预防感染风险
6、控制手术部位感染(SSI)
1、落实手术部位相关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科室学习、培训、考核相关知识
3、做好术前皮肤准备(淋浴、去除毛发等)、血糖控制、肠道准备等
4、每季度对临床科室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及反馈
7、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1、每月科室必须自查符合规范要求
2、每周星期三接受院感科检查,加强整改
3、科室加强培训,持续质量改进
3、加强院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宣教
4、在科会上反馈的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1、严格执行验证、审核流程;
2、每月自查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是否规范
3、库房环境清洁、阴凉、干燥、通风,物品置于物架上,离地220cm,离墙,5cm,离天花板250cm。
4、小包装存于科室无菌柜中,在有效期内使用
1、按院感要求,执行监测项目、监测频率
2、对采样的监测结果,分析原因,加强整改
3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与环境卫生学相关时,应及时采样
4、按院感科监测与反馈信息,加强整改
15、规范无菌技术操作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监督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关键环节、关键人群和高风险因素管理监控计划为加强医院关键环节、重点人群和高危因素的防控,强化安全意识,根据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各个环节,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从管理和技术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管理和监测计划如下:1。

加强对重症监护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的管理。

落实《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引(试行)》、《医院手术部(室)管理指引(试行)》、《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引(试行)》、《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指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指引》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重症监护室和手术部位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监控。

重点关注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呼吸机和特殊操作(如大量出血、伤口污染等)。

),对于实行目标监测的科室,专职医院工作人员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监督,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科室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科室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测。

二、加强手术器械和其他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

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院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做好手术器械、注射设备等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压力蒸汽灭菌应是耐高温高湿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的首选,应尽可能避免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浸泡灭菌。

消毒设备、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具和用品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械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并与皮肤和粘膜接触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抽查物品的清洁效果和细菌监测。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插管等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标准,避免因医务人员的不当行为造成患者感染,减少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的使用以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造成的医院感染,专职医务人员应在换药和侵入性穿刺过程中,随时到手术现场检查无菌技术的实施情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1、对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新生儿室、内镜诊疗室、消毒供应室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导尿管、使用呼吸机和特殊手术的患者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

5、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1、对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新生儿室、内镜诊疗室、消毒供应室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导尿管、使用呼吸机和特殊手术的患者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

5、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1、对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新生儿室、内镜诊疗室、消毒供应室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导尿管、使用呼吸机和特殊手术的患者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
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

5、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

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合理治疗,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6、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加大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