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中医术语资料:把脉

合集下载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观察和推断,从而得出有关身体状况的信息。

中医把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的节律和强度: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脉搏的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是否有心律不齐等;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气血的充盈程度,如虚弱或过强等。

2. 脉搏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

比如,脉搏偏快表示阳气上升,脉搏偏慢表示阳气下降。

3. 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脉搏的宽窄、深浅等。

脉搏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肝脉偏弦表示肝气郁结,脾脉偏滑表示脾气虚弱等。

4. 脉搏的变化: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比如脉搏的变快或变慢、变强或变弱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总之,中医把脉原理是通过触摸、观察和推断脉搏的节律、强度、频率、形态和变化,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中医把脉是一种古老的诊病方法,凭借医师在脉搏的形态、质地、频率、节律等方面的观察和判断,确定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把脉口诀是中医把脉的基本指南,掌握这些基本的口诀有助于医师更加准确地诊断与治疗。

1、寸口脉:中医把脉的第一处是寸口脉,位于手腕正中,即拇指根部和腕横横轮之间突出的部位。

寸口脉班相应脏腑,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志。

常见寸口脉口诀:弦脉:(硬而有弹性)多见于感冒或其他疾病的初期,病情较轻。

涩脉:(脉搏有力、有节律)多见于病情严重或病程较长者。

细脉:(与硬脉不同的是质地较为柔软)多见于气血亏虚、营养不良或贫血等病症。

弱脉:(脉搏较弱、无力、无节律)多见于虚弱、贫血等疾病。

滑脉:(脉搏捷而滑)多见于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2、关口脉:关口脉是指在手腕正中线上,寸口脉的上方两个横指的位置。

据中医理论,关口脉是心经气血的所在处。

在诊断患者时,医师需要触摸这个区域,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常见关口脉口诀:紧脉:(节律强有力)多见于急性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弱脉:(脉搏微弱,不连贯)多见于营养不良、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

滑脉:(脉搏捷而滑)多见于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细脉:(脉搏细小、脆弱)多见于营养不良、脾虚等疾病。

弦脉:(有弹性的脉搏)多见于感冒、过劳等疾病。

3、尺口脉:尺口脉位于前臂掌面的掌背动脉旁边,医师通常用中、食指来摸尺脉,并根据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病情。

常见尺口脉口诀:滑脉:(心气灵活、开阔)多见于健康人或情绪愉悦的人。

弱脉:(脉弱而无力)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涩脉:(按压过程中有力度的脉搏)多见于病情严重者。

细脉:(质地较柔细)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坚脉:(质地较硬,有强有力的脉搏)多见于病情严重者,如癌症等。

以上是中医把脉的主要口诀,每一种口诀均有着特殊的诊断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把脉是一门综合性诊断技能,医师需要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和病史等综合情况,才能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原创2021-05-23 12:49·无为中医李春盈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巧妙的方法之一指中医大夫用手搭在患者手腕部脉搏跳动处体察脉搏跳动,从而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方法。

基础的八纲脉
(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
最终要得出非阴则阳
表、里或(不表不里)
虚、实或(不虚不实)
寒、热或(不寒不热)
凡脉象不表不里,不虚不实,不寒不热,称为平脉(多见于正常人)
五脏对应脉位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三焦命门)
通过脉搏性质可分析出具体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具体病变性质。

浮脉主表
沉脉主里
迟脉主寒
数脉主热
无力为虚
有力为实
根据脉主病来定性,一般来说八九不离十。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对脉诊会有自己的体悟。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

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

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概述
中医把脉,即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以下是中医把脉的基本方法:
1. 选择合适体位:患者首先需要选取坐位或平躺,手臂平放,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手心向上,并把腕关节背面放在脉枕垫上。

2. 定位、布指: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在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弯曲三个手指,使指端平齐,指尖和指腹交界处去按触脉体。

3. 脉诊:将三个手指同时向下按压进行脉诊,了解总体情况。

然后,将其余两根手指抬起,只用一指单按其中的一部脉象,依次完成三个部位的单脉。

每次脉诊时间约3-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同时,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在把脉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把握。

力度要适中,既
不过轻也不过重,以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脉象为宜。

时间要足够,以充分了解脉象的特点和变化。

此外,中医把脉还需要结合望、闻、问等其他诊断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进行中医把脉时,患者需要提供详细的病史和症状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诊断方法,患者应该选择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把脉的入门知识的详解:
1. 把脉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脏腑功能的变化和气血运行
的状态。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以及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2. 把脉的位置:常用的脉搏位置有手腕部的尺泽脉、关冲脉、尺骨外侧脉等。

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的手腕部位寻找脉搏,并通过按压、摸索等方式来感知脉搏的节律、强弱、速度等变化。

3. 把脉的方法:医生在把脉时,通常会使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位置,并观察脉搏的变化。

医生可以观察脉搏的弦紧、滑数、虚实、浮沉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4. 把脉的诊断内容:通过把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气血状
况等。

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寒热、虚实、湿燥等病理情况,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技术,准确的把脉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作为患者,如果有需要,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把脉诊断。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中医把脉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技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学习中医把脉知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面是一些关键的学习知识汇总:1.基本概念:了解中医把脉的基本概念,包括脉象、脉诊、脉理等。

脉象是指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脉诊是指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脉理是指通过脉搏的触感和变化来判断病情。

2.脉搏的基本分类:掌握脉搏的基本分类和分类标准,包括寸脉、关脉、尺脉等。

寸脉是从大腕部位置开始向患者的手指尖端进行触诊,关脉是从足部踝关节上缘向下至拇指底谷的近端进行触诊,尺脉是从大腕部尺侧向患者的小指尖端进行触诊。

3.脉搏的基本参数:了解脉搏的基本参数,包括脉率、脉搏强度、脉搏节律等。

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有力程度,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

4.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学习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脉象类型与不同疾病的对应关系。

例如,浮脉可能与表证、阳证、气虚等疾病有关,沉脉可能与内伤、阴证、痰湿等疾病有关。

5.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触诊脉搏的手法、注意事项和判断脉象的要点等。

例如,需要注意触诊时的力度和速度,同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脉搏的表面特征等。

6.脉诊的临床应用: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疾病表现等,从而指导治疗和调理。

7.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了解中医把脉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如舌诊、问诊和观察等。

中医诊断通常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来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学习中医把脉需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脉搏的分类和基本参数、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等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需要加强触诊脉搏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并辅助诊断疾病。

脉的名词解释

脉的名词解释

脉的名词解释说到「脉」这个词,它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

由于中医学理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解释脉这个词需要结合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方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脉,又称脉象,泛指人体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在中医学中,脉不仅仅作为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更具有标识人体生理状况和健康情况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通过触诊患者腕部的脉搏,可以推测患者体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纵观中医古籍,关于脉的解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理论,但无论如何,都把脉看作是人体机能状态的重要反映。

中医认为,脉的特点和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方面的状况。

在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脉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触诊脉搏,医生可以掌握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和治疗效果等信息,从而辅助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脉诊不仅包括脉搏的强弱、频率,还包括脉搏的深浅、长短、滑数等变化。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医生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而脉搏在中医学中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变化,更具有病理变化的特征。

中医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发现不同疾病对脉搏的影响,从而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脉诊在临床上的应用之外,脉象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

中医学认为,脉象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病情的轻重,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此外,脉象还可以反映人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通过调节脉象的变化,可以达到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正如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说:“得脉即知平人偏颠,颠人偏平。

知寒温,虚实,痛楚,不食等状,往往由此可鉴。

”可见,脉象不仅对于中医诊断非常重要,对于保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也有重要意义。

总结而言,脉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代表了人体的血液循环,更代表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和健康情况。

通过脉搏的触诊和脉象的观察,中医可以推测出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脉象还可以预测病情发展趋势和反映人体的心理状态,对于维护健康和调节情绪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中医把脉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中医把脉的方法包括察脉、闻脉、问脉和切脉。

察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闻脉是通过听诊患者的脉搏声音来了解脉象的情况。

问脉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情况,从而综合判断疾病的情况。

切脉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搏的情况,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

其次,中医把脉的方法还包括了按脉、抓脉、推脉和扪脉。

按脉是指用手指按压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搏的情况。

抓脉是指用手指轻轻地抓住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搏的情况。

推脉是指用手指轻轻地推动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搏的情况。

扪脉是指用手指轻轻地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搏的情况。

再次,中医把脉的方法还包括了按脉的部位。

中医把脉的部位有很多,包括了手腕部位、颈部位、踝部位等。

手腕部位是中医把脉最常用的部位之一,通过触摸患者手腕部位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颈部位是中医把脉的另一个常用部位,通过触摸患者颈部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踝部位是中医把脉的辅助部位,通过触摸患者踝部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最后,中医把脉的方法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中医把脉是一门艺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因此,希望广大医生能够加强对中医把脉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临床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好中医把脉的方法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把脉的学习和实践,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特征,从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把脉可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状况、阴阳平衡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为您介绍把脉的基本知识,包括把脉的方法、把脉的内容和解读,以及把脉的应用范围等。

把脉的方法把脉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判断脉搏的变化和特征。

把脉的位置一般在患者手腕上,即手腕部的脉搏位置,具体有中脉、尺脉、关脉等。

把脉时,医生用中、食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上相应的脉搏位置,感觉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把脉的内容和解读把脉时,医生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如果脉搏频率高于10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发热、心脏病、贫血等情况;如果脉搏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情况。

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是指脉搏的有规律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脉搏有规律地跳动,间隔时间相等。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可能表示患者有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情况。

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力度是指脉搏跳动时的力量大小。

正常情况下,脉搏的力度适中,不过强也不过弱。

如果脉搏力度过弱,可能表示患者有虚寒、气血不足等情况;如果脉搏力度过强,可能表示患者有实热、血压偏高等情况。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是指脉搏跳动的形状。

根据脉搏形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浮脉、沉脉、弦脉、细脉等形态的不同,可以反映患者的阳虚、阴虚、气血不足等情况。

把脉的应用范围把脉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诊断。

把脉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根据把脉结果,中医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中医看病,肯定会跟你说,来伸一只胳膊给我,然后给你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身体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态状况,除了看脸色等变化,诊脉是中医上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诊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医看病的首要环节。

把脉具体操作:【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博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脉在表面这种多是〔表证毛病〕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肩酸全身不舒,鼻塞,流涕,四肢关节酸痛【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觉,这种脉多是〔里症毛病〕症见烦躁,发热口渴,胸闷,呕吐胁痛,腹痛,便秘或泻泄,舌苔腻。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迟脉】脉博慢,一呼一吸之间跳2至3次,这种脉多见〔寒症毛病〕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吃凉性食物肠鸣响,脘腹痛与到热食物会减轻,大便溏簿,小便清长四肢冰凉,舌苔白润。

【数脉】脉搏快的意思,一呼一吸6至7次,这种脉多见〔热证毛病〕症见口干渴,身热皮或面红五心烦躁,眼赤眼皮活性不舒,吐黄稠痰,腹胞胀大便秘结,小便黄,唇焦齿燥,舌苔黄。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轻压按脉博硬而有力,象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见〔肝脏毛病〕症见(1)肝气郁结在胸闷,胁痛,嗳气,胃脘胀痛,腹痛后测泄泻,(2)肝火头晕痛,急躁易怒多吵,面红眼赤,口苦口渴,舌苔红带黄。

【滑脉】脉博流利,象珠子滑滚过去一样,症见这种脉〔有痰毛病〕怀孕时也常见到这种脉博。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见〔虚证毛病〕症见神疲乏力话少懒言,语言低微小声,头晕眼花,自汗,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等。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中医诊断--【脉诊】“把脉”(七大类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把脉”(七大类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把脉”(七大类脉诊)01—中医诊断——“把脉”(七大类脉诊)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黄帝内经》中讲,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不但要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

特别指出:早上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接下来小编将带大家进入脉诊的世界,了解、学习您所不知道的脉诊知识。

为了方便大家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小编整理出了“脉象”归类总结(包括流利度类、脉位类、脉宽类、脉率类、脉力类、脉律类、张力类)。

一、流利度类。

1滑脉——多主饮食过度。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圆滑而似数。

主病:肝热头晕,肝火上炎,影响到情绪,导致头晕、头涨、头痛等症状,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

2、涩脉——多主津液亏虚气血瘀滞。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涩脉可见之于多种病证,如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等都可出现此种脉象。

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小,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中医把脉的原理简介

中医把脉的原理简介

中医把脉的原理简介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祖祖辈辈凭借自己的努力,发明了一整套的看病方法。

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把脉的文化更是十分的伟大,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说一说这把脉的原理。

脉的简介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脉的学问1.中医学名词。

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

有浮、沉、迟、数(shuò)等二十多种。

人有疾病,脉象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

2.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3.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4.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5.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6.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7.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中医学文化的精髓只用这几句话是不能够说明的。

在这呢,我只是讲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其它的还需要大家去钻研琢磨。

我们的祖先费尽心血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将他们发扬光大,世世流传。

把脉

把脉

把脉xx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把脉的概念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意义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xx,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xx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xx。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xx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xx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xx”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xx,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xx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xx,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xx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xx。

中医把脉技巧

中医把脉技巧

中医把脉技巧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中医给病人把脉的描述

中医给病人把脉的描述

中医给病人把脉的描述一、把脉的基本方法中医把脉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病变情况。

中医把脉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1. 察看舌苔:中医在把脉的同时,常常会察看患者的舌苔情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都能反映患者的病情。

2. 摸诊脉搏:中医通常会使用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节律和力度等。

3. 询问症状:中医在把脉的同时,会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头痛、胸闷、口干等,以了解病情。

二、把脉的意义中医把脉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诊断疾病:中医通过把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病变程度和病因。

例如,脉搏的快慢、强弱、有无力度等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从而判断是虚证还是实证。

2. 判断疾病阶段:中医把脉不仅可以诊断疾病,还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阶段。

例如,脉搏的浮沉、代表了疾病的轻重缓急,脉搏的缓数、代表了疾病的病程长短。

3. 指导治疗:中医把脉可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脉搏的弦数、代表了疾病的性质,脉搏的滑数、代表了疾病的寒热程度,通过触诊脉搏可以调整药物的用量和配方。

4. 预测疗效:中医把脉可以预测治疗的效果。

例如,脉搏的缓数、代表了疾病的病程长短,脉搏的强弱、代表了疾病的轻重缓急,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治疗的远近效果。

5. 提示健康问题:中医把脉不仅可以诊断疾病,还可以提醒患者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例如,脉搏的细数、代表了患者体内的阴虚情况,提醒患者注意补益。

三、把脉的注意事项中医把脉虽然简单,但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准确诊断。

在把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抓住重点:中医把脉是触诊患者的脉搏,需要抓住重点,即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节律和力度等。

2. 细心观察:中医把脉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脉搏,不能急躁和马虎,以免漏诊或误诊。

3. 多维度综合分析:中医把脉是综合分析的过程,需要将脉搏的各项指标综合考虑,避免片面地判断病情。

把脉的学问:不要被假中医忽悠

把脉的学问:不要被假中医忽悠

把脉的学问:不要被假中医忽悠中医疾病诊断中,脉诊是中医最常用到的且不可缺少的一种诊法,脉诊不仅能够准确的掌握病人的脉象情况,还能通过脉象正确分析出病人的一些疾病发展。

把脉也是一门学问,不是随便就能诊出正确且清晰的脉象,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如何正确把脉。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诊脉的手法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运指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1)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浮取'、'轻取'。

(2)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4)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认为,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那么,什么是把脉?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