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线上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分数乘法(一)》教学设计
课题
分数乘法(一)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
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等知识的基础上,操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分数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整数单分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练。
重难点
能熟练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3、对比下列两种算法。
4、总结归纳。
分数和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结果可以写成最简分数,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三、例题与练习
例1:4个 是多少?
例2:
练习: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都有哪些收获呢,相互间分组交流一下把。
五、作业设计
用画图法计算3×2/9= ,并把计算方法写下来。
正确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经历探究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
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2、 3、
二、新课引入
1、举例
1个 占整张纸条的 ,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两种计算方法:加法计算:
乘法计算:
2个 的和是多少?
2、观察上述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札记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一)
分数和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结果可以写成最简分数,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象征性”长跑》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象征性”长跑》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象征性”长跑》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象征性”长跑的含义,以及如何用除法计算来表示“象征性”长跑的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除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象征性”长跑的理解可能会有所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性”长跑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除法来计算“象征性”长跑的成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象征性”长跑的含义。
2.学会用除法计算“象征性”长跑的成绩。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象征性”长跑的含义。
2.如何用除法计算“象征性”长跑的成绩。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理解“象征性”长跑的含义和学会用除法计算“象征性”长跑的成绩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案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设置一个“象征性”长跑的比赛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比赛成绩。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象征性”长跑比赛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计算比赛成绩。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种计算“象征性”长跑成绩的方法,并进行演示。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除法计算“象征性”长跑成绩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计算?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象征性”长跑的含义和如何用除法计算“象征性”长跑的成绩。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总共:40分钟在本次《“象征性”长跑》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象征性”长跑的含义以及如何用除法计算成绩。
北师大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法一》第一课时优秀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法一》第一课时优秀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入分数乘法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引入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其意义。
活动二:XXX每天早上喝一杯三分之一的牛奶,一瓶牛奶可以喝几天?(让学生自己思考,引导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解释答案的意义。
)三、建立直观模型,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模型的建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教师出示一张纸条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纸条把图片占满,然后让学生计算纸条的面积,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乘法的规律。
接着,教师出示一个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用直观模型解释算式的意义。
四、应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四:教师出示一道与比例有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的意义。
五、总结课堂内容,巩固研究成果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巩固研究成果,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一个与分数乘法有关的新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刚研究分数乘法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理解它的意义。
首先是实物展示,可以通过画图、加法、乘法等方法来展示分数乘法的意义。
其次是交流展示,可以通过画图法、连加法、连乘法等方式来交流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追问、启发思考,例如为什么要用×3,以及为什么计算分子时要用1×3等问题,从而加深对分数乘法的理解。
在自主计算中,可以借助面积模型来梳理思维,建立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例如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在汇报算法时,可以通过交流、梳理、巩固等方式来深层次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优化算法。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4.3的倍数的特征
6.质数和合数的认识
7.复习课
二、元目标与重难点
单元目标
1.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2.能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筛选法、归纳法、穷举法、猜想验证法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创新,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课标解读
(一)注重概念的建立。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只有将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例子中,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说出乘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然后在已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表明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又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都是有利的。
1.4、6、7、9的倍数的特征
2.为什么通过个位就可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的倍数,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4.两数差的奇偶性,两数积的奇偶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一)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一)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一)》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数对的含义,并能够用数对正确表示各种图形中点的位置。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和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对的表示方法还不够熟悉,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对的解释和运用。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存在差异,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学会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能用数对表示各种图形中点的位置。
2.难点:理解数对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对的意义。
2.运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数对的表示方法。
3.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数对表示方法的理解。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数对的演示、实例分析等。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数对表示的图形,用于展示和练习。
4.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如电影院观众找座位。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座位的位置。
通过这个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对的含义,解释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的规律。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如何用数对表示图形中的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图形,用数对表示图形中的点。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与教案执教者:年级:五年级时间:目录一、教学计划二、课时备课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思考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思考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转化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转化的概念,学会运用转化策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转化策略,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概念,知道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转化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找到转化的切入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探索转化策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从而引出转化策略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转化策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练习题,运用转化策略进行解答,并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个问题,尝试运用转化策略进行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转化策略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应用这些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对分数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如何运用分数加减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这些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学生如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找到问题的等价变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用生动的例题解释这些法则。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例题中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通分(异分母)》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通分(异分母)》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数学《通分(异分母)》是人教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通过学习通分,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的原理。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通分的方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他们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通分的方法。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分数卡片,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分蛋糕,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让学生尝试解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分数卡片。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一)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一)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一)》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坐标系的概念,掌握用坐标表示点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坐标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已经有了基础。
但是,对于坐标系的概念和如何利用坐标来确定位置,可能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坐标系的概念,知道坐标系是由横轴和纵轴组成的。
2.让学生掌握用坐标表示点的方法,能够准确地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利用坐标来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坐标表示点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坐标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难点:坐标系的建立和坐标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讨论等方式,掌握坐标系的概念和确定位置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坐标系的图片、实例等。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坐标系模型或者用纸制作的坐标系,用于实践活动。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如,通过描述物体在教室中的位置,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来表达物体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者教具,向学生介绍坐标系的概念,讲解坐标系的组成和坐标表示点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坐标系的作用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每组提供一个坐标系,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确定给定物体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邮票的张数》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邮票的张数》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邮票的张数》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材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求解邮票的张数,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加强训练。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部分学生则相对较为被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求解邮票张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解邮票张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分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邮票、计算器、白板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3.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套邮票,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套邮票有多少张吗?如果有一套邮票共有8张贴纸,每张贴纸上有3枚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总共有多少枚邮票呢?”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小明的妈妈给了他一些邮票,他想要将这些邮票分成几份,每份邮票的张数相同。
请问,小明应该如何分配这些邮票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解邮票的张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折纸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1. 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2.在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将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PPT、正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笑笑和淘气正在玩折纸游戏, 他们都用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折, 笑笑折小船用了这张纸的, 淘气折小鸟用了这张纸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的情境图)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呢?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呢?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中的数都是分数, 且分母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习新课1. 计算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 分母不同的分数怎样相加?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方法一)借助图示计算。
想一想: 怎样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 ?如何把两部分加在一起?指导学生折出, 后, 分别涂上阴影, 把两部分阴影合在一起, 如图:由上图可知, +=。
(方法二)借助转化法计算。
想一想: 和的分母不同, 不能直接相加, 怎样将它们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呢?如何计算+呢?2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4,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 即==。
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后, 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可以直接计算了。
提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
计算过程如下:1 2+14=24+14=342. 计算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类比前面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流、汇报。
(方法一)图示法。
由上图可知, -=。
(方法二)转化法。
计算过程如下:1 2-14=24-14=14归纳总结: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方法: 先通分, 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就可以相加减了。
五年级小学生数学下册授课教案
五年级小学生数学下册授课教案!第一课:数与计算主题:了解数和计算的基本概念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认识数和加减法,初步掌握0~999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方法:呈现法、问答互动法、游戏法等1.教师引出教学主题、导入知识。
2.学生跟读数字的发音,重点听读100以内的数字。
3.跟随教师完成数字的连线,熟悉各个数字的写法。
4.学生分组参加小游戏,比赛速度和准确度,提高加减法计算能力。
5.梳理知识点,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课:数字的规律与分解主题:理解数字间存在的关系和规律,练习数字的分解和组合。
目标:学生能够用数字介绍图形的形状,了解数的排列、大小、奇偶性等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呈现法、合作学习法等。
1.学生观察多个数字的排列方式,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和关系。
2.教师展示面板上的几何图形,学生描述各个图形的形状、边数等特征。
3.学生结合几何图形的特点,进行数字的分解和组合,比如:把8拆成3和5的和。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收集学生的分组结果,讨论各组的结果并总结正确的方法。
第三课:简单的面积和周长问题主题:介绍实际生活中的面积和周长,从实际中认识数字的实际应用。
目标: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直线和面积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的面积和周长问题。
教学方法:问答法、情境法、实验法等。
1.教师提供一个农田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农田的长、宽、面积和周长问题。
2.学生结合老师给的示例,掌握测量计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比如:拍打尺的使用方法。
3.学生根据农田示例,运用公式计算农田的面积和周长,比如:矩形的面积公式。
4.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数字的运算方式主题:引导学生熟悉数字的实际运用,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加减的概念、计算方法,初步运用数字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
1.学生口算加减法,做到正确、迅速、便捷。
2.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减法计算的正确步骤,引导学生在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中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二)》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二)》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二)》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概念。
但是,对于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利用方向和距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如在公园中找一个特定的物体。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在确定位置过程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给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确定位置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学生对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以及如何绘制。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绘制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其作用,并学会绘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过程,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素材、折线统计图模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统计图素材、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才能更直观地表示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单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2.折线统计图是如何表示数据的?3.折线统计图能反映什么样的信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折线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星期日的安排》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星期日的安排》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星期日的安排》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给定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星期日的活动,并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进行计算。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操作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时间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拖延、效率低下等。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认识时间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进行时间计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进行时间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实践时间管理。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星期日的安排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时间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整体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整体教案设计一、总体教学目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是对学生原来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入拓展和细致完善。
同时,以数学为工具,发扬思维,锻炼逻辑,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位划分:通过学习数位的划分,让学生了解每个数字中的数字是什么,计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计算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整数基本运算规律的理解,使他们逐渐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
3.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几何图形,让学生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属性和规律,并逐渐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4.分数:通过学习分数让学生明确分数的概念和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能够掌握分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5.时间和长度:通过学习时间和长度,让学生明确时间和长度的概念,为学生日后的生活扫除障碍,同时也让学生可以掌握时间和长度的计算,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数位划分(2)计算方法(3)几何图形(4)分数(5)时间和长度2. 教学难点(1)对数位划分有一定的困难(2)分数计算难度相对较高(3)时间和长度的单位转换相对较为复杂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点,教学方法应该更具针对性。
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2.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通过模拟实用场景和案例,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4.通过竞赛活动和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的精神。
5.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书本、图片、实验等,使学生在多个方面感知数学的美妙。
四、教学内容1.数位划分(1)数字读法及数位(2)每位数字的意义及顺序(3)使用字母表示数(4)数字符号的应用(5)数字的大、小比较2.计算方法(1)整数的四则运算(2)整数的加减法应用(3)整数的乘法规律(4)整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及规则(5)综合运算(四则运算综合)3.几何图形(1)几何图形的简介(2)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3)圆和半圆(4)正三角形和等边四边形(5)整理几何图形面积4.分数(1)分数是什么(2)分数的大小关系(3)相等的分数化简(4)改写分数(5)分数的四则运算5.时间与数字(1)时间的认识(2)时间的读法和写法(3)不同单位时间之间的换算(4)长度的认识(5)长度的四则运算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上。
五年级数学下册线上备课教学设计
xx中心小学线上教学教师备课
科目:数学
年级:五
课题:复习
授课教师:五年级各班数学老师
授课时间: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
2.家长准备电脑或手机。
3.学生准备好随堂作业本、红笔、钢笔、尺子、橡皮。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天练
1.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4道简易计算,完成后拍照,私发给老师。
2.学生作业上传差不多后,教师公布答案。
3.学生校对、订正,有不懂的题目可以私发给老师,个别语音讲解。
二、每日一组题
三、自主阅读“数学小故事”。
(由教师提供ppt)
附学习单:
一.怎样简易怎样计算
56.5×9.9+56.5= 4.2÷3.5=
9.7×99+9.7=(45.9-32.7)÷8÷0.125=二.解决实际问题
1/ 2
1.把一根钢管锯成3段要18.4分钟,照这样,如果把一根钢管锯成5段要多少分钟?
2.李爷爷以相同的速度在小路上散步,从第1棵树走到第13棵树用了18分钟,如果李爷爷走了24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三、数学小故事
数学故事4:失落
的一角遇见大圆满.pp
2/ 2。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负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负数》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负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场景;2. 掌握负数的加减运算规则;3. 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负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负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规则;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包含负数的概念解释、加减运算规则的示例演示等内容;2. 教学素材:实际生活中的负数应用问题,如温度变化、海拔高度等;3. 学生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关章节。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正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有多少人、表示物品的价格等;2. 提出负数的概念,并以实际例子说明负数的意义,如:负债、温度变化等。
第二步:研究负数的加法1. 通过PPT展示负数的加法规则,如负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等;2. 通过示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负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第三步:研究负数的减法1. 通过PPT展示负数的减法规则,如正数减负数、负数减正数等;2.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负数的减法运算方法。
第四步:综合运用负数1. 提供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如温度变化、资产负债等,要求学生运用负数进行计算和解答;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负数问题并加以讨论。
第五步:小结和答疑1. 总结负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规则;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针对负数的加减运算进行一定数量的练题;2.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积极参与情况;3. 学生成绩:通过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负数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实际应用问题并进行解答;2.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比较不同负数应用场景的差异和特点。
以上是关于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负数》公开课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使用。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计算方法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长约10厘米的纸条5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四、预习目标1、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白板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秘“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分数乘法(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条,按老师所述的要求剪一剪。
2、拿出一张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1/2……教师边讲边演示。
3、巡视全班同学,对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进行辅导。
4、通过折纸引出1/2×1/2=()→()×1/2=()5、学生尝试计算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6、师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巩固练习,增加记忆1、做一做和试一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掌握不好的地方,课堂上再次集体讲解。
3、教师巡视,对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4、继续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一练1、2、3题。
六、板书设计分数乘法(三)1/2×1/2=()→()×1/2=()七、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中心小学线上教学教师备课
科目:数学
年级:五
课题:复习
授课教师:五年级各班数学老师
授课时间: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
2.家长准备电脑或手机。
3.学生准备好随堂作业本、红笔、钢笔、尺子、橡皮。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天练
1.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4道竖式计算,完成后拍照,私发给老师。
2.学生作业上传差不多后,教师公布答案。
3.学生校对、订正,有不懂的题目可以私发给老师,个别语音讲解。
二、每日一组题
三、自主阅读“数学小故事”。
(由教师提供内容)
附学习单:
一.竖式计算。
(1)0.69×8.4 = (2)3.27×0.64 =
(3)0.957÷4.65 = (4)20÷0.38 ≈(精确到百分位)
二.解决实际问题
1.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现在有7把锁和7把钥匙,但不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最多试开多少次能使全部锁打开?
2.有一个盒子里装有红色、黄色、黑色袜子各10只,问至少拿出多少只才能保证有两双颜色不同的袜子?
三、数学小故事
小眼镜奇遇记——血染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