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主要缺陷与不足——对美

合集下载

kpi绩效考核论文

kpi绩效考核论文

kpi绩效考核论文篇一:企业可动态配置KPi的绩效考核系统毕业论文扬州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可动态配置KPi的绩效考核系统学号:111405112姓名:李国升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指导老师:丁晓超二零一五年六月扬州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i页摘要在如今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效率和产出是值得每个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如何有效的管理企业员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对于不同部门不同职能的员工而言,绩效考核标准也不相同。

绩效考核系统可以有效的对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通过设置不同的kpi指标和权重为企业员工制定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在保证员工日常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该系统主要探讨了针对i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划分为几大功能模块进行:人员管理、奖惩管理、调动管理、考核管理,对使用者角色划分为:账户管理者,部门管理者,普通职员,对部门管理者也有一定级别划分,对使用者采用适当的权限控制,使其可以使用不同系统功能和信息查询。

关键词:KPi绩效考核;jsp技术;mysql数据库;abstract nowintheindustryenvironmentoffiercecompetition,howtoimprovebusiness efficiencyandoutputisworththinkingaboutforeverymanager,whichisveryim portantontheonehandishowtomanageenterpriseemployeeseffectivelyandst aff'sworkenthusiasm. Totheemployeesofdifferentdepartmentsandfunctions,performanceappraisa lstandardisnotthesame.Performanceappraisalsystemcaneffectivelymanage andassessthestaff.Bysettingdifferentkpiindexandweightforenterpriseemplo yees,buildtheworkobjectivesandevaluationindicators.onthebasisoftheguar anteeemployeesdailyworkcontent,improvestaff'sworkenthusiasman defficiency. ThesystemismainlydiscussedtheperformanceappraisalsystemforiTcompan ies,onthisbasis,dothedemandanalysis,dividedintoseveralfunctionalmodule s:personnelmanagement,rewardsandpunishmentmanagement,shiftmanage ment,appraisalmanagement.Theuserroleisdividedinto:accountmanagers,de partmentmanagers,generalstaff,alsohaveacertainleveltodepartmentmanage rs,adoptappropriatepermissionscontroltotheuser,makeitscanusedifferentsy stemfunctionandinformationquery.Keywords:KPiperformanceassessment;JSPtechnology;mysqldatabas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 (iii)第1章绪论.................................................................................................................. (1)1.1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1.2本论文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进展 (1)1.2.1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 (1)1.2.2开发环境和工具 (2)1.2.3考核方法 (2)1.3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3)1.3.1登录模块 (3)1.3.2人员档案模块 (3)1.3.4人员调动模块 (3)1.3.5绩效考核模块 (3)1.3.6数据库设计 (3)1.4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3)1.4.1绩效考核系统的需求分析 (3)1.4.2绩效考核系统的功能设计 (3)1.4.3绩效考核系统的系统实现 (3)第2章系统需求分析 (5)2.1系统简介 (5)2.2功能需求分析 (5)2.3设计思想 (6)2.4系统分析 (6)2.4.2奖惩管理 (6)2.4.3人员调动管理 (7)2.4.4KPi管理 (7)2.4.5系统结构可行性分析 (8)2.5数据库分析 (8)第三章系统的功能设计 (9)3.1系统功能介绍 (9)3.2数据库具体实现 (9)3.2.1数据库表具体设计 (9)3.2.2数据库连接与访问 (11)3.3JavaBean结构 (12)3.4公共模块 (1)3第四章系统实现 (1)44.1登录模块 (14)4.1.1实现效果 (14)4.1.2相关JavaBean程序 (15)4.1.3相关JSP文件 (16)4.2主页面模块 (17)4.2.1实现效果 (17)4.2.2主页面相关JSP文件 (18)4.3人员档案模块 (19)4.3.1实现效果 (20)4.3.2JavaBean程序 (21)4.3.3JSP文件 (22)4.4奖惩管理模块 (22)4.4.1实现效果 (23)4.4.2相关JavaBean程序 (24)4.4.3相关JSP文件 (24)4.5人员调动管理 (24)4.5.1实现效果 (25)4.5.2相关JavaBean程序 (26)4.5.3相关JSP文件 (26)4.6KPi管理.................................................................................................................274.6.1实现效果 (28)4.6.2相关JavaBean程序 (30)4.6.3相关jsp文件 (30)4.7系统文件结构图 (31)结论.................................................................................................................. .. (32)致谢.................................................................................................................. .. (32)参考文献.................................................................................................................. .. (34)篇二:绩效考核论文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内容摘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效益,员工发展的关键是要有突出的业绩,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绩效管理。

分享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与对策

分享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与对策

分享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与对策作者:黄俏甜来源:《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3期分享阅读(shared book reading)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赫达维(Holdaw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得到了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等世界各国的公认。

分享阅读是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读本,配合特定的分享阅读教育方法与教育辅助材料,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阅读教育活动,旨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心理学院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合作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儿童早期阅读和分享阅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

分享阅读以其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受到教师和幼儿的喜爱。

其教材内容体现了渗透性、相融性,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大书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很强,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显得十分轻松;阅读护照、家庭读本的设立使得家园教育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受到了家长的认同。

在开展分享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按照“引起兴趣——阅读开展——延伸活动”三阶段进行组织实施,把教师发起和主导的活动与幼儿自发的活动结合起来,并设计表格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幼儿对换图书的兴趣、读图的能力,获得阅读的方法。

但在分享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的片面,发现教师们经常容易走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已经偏离了分享阅读大纲的要求。

误区一:观察无度。

分享阅读读本印刷精美,色彩鲜艳,每一页的画面都会引起幼儿的啧啧之声,尤其是一些画面较丰富的读本更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在观察时,他们真是细致入微,小到连“这块石头是歪的”“这个水的颜色更深一些”都能发现,幼儿在得到教师肯定之后更加细致地去发现新的不同点。

不可否认,幼儿的观察能力较强,但这种没有重点、没有方向的观察除了浪费时间,对于幼儿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aect1994、2005、2017年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_概述说明

aect1994、2005、2017年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_概述说明

aect1994、2005、2017年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教学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教育方法与技术工具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一门学科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教学技术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2005年和2017年发布的关于教学技术定义的三份重要文件入手,分析这三个时期对教学技术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概述,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共性特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AECT不同年份发布的关于教学技术定义文件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这些定义,揭示出过去几十年中教学技术领域的变化和转变,并对未来教学技术发展提出一些可能性与建议。

在理解并把握这些演进中隐藏的含义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世界中未来教育带来的挑战,并为相关教育决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AECT 1994年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在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发布了一份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的文件。

这份文件为当时的教学技术提供了明确的界定和说明。

以下是该定义的详细内容:2.1 定义内容一根据AECT 1994年的定义,教学(教育)技术被描述为“设计、开发、运用和评估人类学习的资源与过程”。

这意味着教学技术不仅包括资源(如课程材料、多媒体工具等),还涉及到将这些资源应用于人类学习过程中。

2.2 定义内容二在AECT 1994年的定义中还指出,教学(教育)技术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集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它结合了心理学、认知科学、通信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因此,它不仅仅是利用现有工具和设备进行教学,而是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方法的三个问题——《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六部分述评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方法的三个问题——《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六部分述评
JO URNA L 0 F D I T N CE D UCA T O N S A E /
¥ 自§ ∞ ∞ 日# 女 自 目 目 sn 8 日 ‰ ∞ % 8 ¥ 帮 ,
Fis f tRea ng di

教 育传 播 与技 术 研 究 方 法 的 三 个 问题 *
关 键 词 j 育传 播 与技 术 ; 论 开 发 ; 究设 计 ; 据 收 集 ; 据 分 析 教 理 研 数 数
[ 图分 类 号 ] G4 4 中 3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7 —0 0 (0 0 0 —0 2 —0 文 62 082l)6 0 3 6
从 研 究 与 理 论 的 开 发 、 究 的 范 式 及 四 种研 究 的 设 计 、 究 数 研 研 据 的 收 集 与 分 析 这 三 方 面 进 行 述 评 , 后 对 教 育 传 播 与 技 术 最 领域 内 的 研究 进行 回顾 和展 望 。
论开发 ( 5 第 3章 ) 研 究 设 计 ( 5 ; 第 4章 ) 数 据 的 收 集 与 分 析 ; ( 5 第 5章 ) 未 来 的 基 础 ( 5 ; 第 6章 ) 阐 述 了理 论 开 发 、 究 设 , 研 计 及 数 据 收集 与 分 析 的 方 法 , 后 落 脚 于 对 教 育 rn o rib e和 Ma c . ic l 主 编 的 《 育 传 播 与 技 术 研 究 ry P Dr ol s 教 手 册 ( 三 版 ) ( 下 简称 《 册 》 追 寻 前 人 的研 究 轨 迹 , 研 第 》以 手 ) 从
究 方 法 问题 人手 , 循 经 验 性 研 究 的 完 整 周 期 , 分 四 章 :理 遵 共
《 育传 播 与 技 术 研 究 手 册 ( 教 第三 版 ) 第 六部 分 : 究 方 法 。 共 分 为 四 个 方 面 : 研 究与 理 论 的 开 发 部 分 , 统介 绍 了理 》 研 在 系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前言①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前言①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前言①作者:任友群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第01期[编者按] 全美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近20年中一共编辑出版了四个版本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其中的第三版由Routledge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9月在国内出版了中译本。

在中国学者翻译第三版期间,以J. Michael Spector、M. David Merrill、Jan Elen和M.J. Bishop为首的团队又开始了第四版的编撰工作。

本文是任友群应他们之邀为第四版撰写的前言,成稿于2011年12月。

2013年11月任友群收到了Springer出版社即将出版发行的第四版。

第四版包括6大部分74章,约1000页。

这里发表的就是第四版前言的中文版。

[摘要]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意识到了任何技术都不能自发地对教育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因为这终究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用技术做了什么。

从研究和应用两个角度看,教育传播技术都是一个很不“稳定”的领域;新与旧有时就在转瞬之间。

另一个教育技术从业者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以及如何处理与之相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不同。

此外,教育技术从业者还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究竟哪里是教育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界限。

我们需要重建独立的教育技术理论框架,我们也需要重新界定教育技术研究的范畴和目标。

研究者们基本认同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问题是用技术促进/支持学习。

因此一切能在学习过程中起促进/支持作用的技术的开发、设计与应用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前沿;学习过程[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任友群(1969—),男,江苏苏州人。

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论、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师教育研究。

E-mail:****************。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三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三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三作者:何克抗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支持情境化“真实感课程”设计的一种全新教学理论——情境理论(Situativity Theory),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设计情境化“真实感课程”的概念框架;讨论了三种类型的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并评述了适合在这三种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中实施的、各自不同的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情境理论;真实感课程;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制;学习共同体[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县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

E-mail:hekkbnu@。

一、引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的第九章专门介绍了“真实感课程的设计策略”。

[1][2]这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支持情境化“真实感课程”设计的一种全新教学理论——情境理论(Situativity Theory)。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设计情境化“真实感课程”的概念框架,讨论了三种类型的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从“设计式模拟模型”、“生成式模拟模型”到“参与式模型”,并评述了适合在每一种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中实施的各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共九种,其中还包含若干来自文献的应用实例)。

如:“设计式模拟模型”中适用的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认知学徒制等三种情境化教学策略;“生成式模拟模型”中适用的基于案例的推理、基于项目的学习和课堂学习共同体等三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参与式模型”中适用的参与式模拟、学业游戏空间和实践共同体等三种情境化教学策略。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真实感课程模型和各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实施案例的介绍与评述,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追求课程真实感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学习的境脉和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

美国教育技术十大经典著作

美国教育技术十大经典著作

美国教育技术十大经典著作 内容编辑:张汇芬 /网上发布; 2009-2-2 /已经查看:330646次1.《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Jonassen, D. H. (Ed.) (1996).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 学院终身教授大卫·詹纳森(David Jonassen)博士担纲主编,由来自以美国为 主的世界10多个国家的近百位顶尖教育技术学家主笔的大型手册, 它于1996年由 迈克米兰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首次出版。

后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 术协会(AECT)获得了电子版本的有限传播权,AECT 的所有会员都可以在线 浏览 AECT 网站上的电子版。

在与美国同行的交流过程以及网络浏览美国大学教育技术学教学网站中,笔者了 解到本书是美国同行的重要参考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必读参考 书。

最近,在与詹纳森的 E-mail 交流中获悉,本书的修订版本已经完成,新版增 加好几章内容,预计在今年秋季,印刷本与 CD-ROM 将有 Lawrence Erlbaum 公 司出版发行。

第一篇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 (10章) 共包括:先驱者的声音:教育技术学的早期讨论;行为主义与教学技术学 ;系统 探究及其教育应;学习外传:学习与媒体的传播研究传统;心理学的认知维度; 迈向教育技术学的社会学;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与传输的意义;作为鲜活环境 的媒体: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心理学 ;批评理论与教育技术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 义理论等; 第二篇 硬技术:媒体相关研究 (5章) 共包括:电视学习研究;关于新兴技术以及借助新兴技术的研究;远程教育;基 于媒体的传播;虚拟现实; 第三篇 软技术: 教学与信息设计研究 (10章) 共包括:视觉素养、教育游戏与模拟:探索(研究)范式的技术;教学设计的基 于条件模型;智能导师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认知教学模型;以用户为中心 的教育超文本/超媒体设计;适应性教学系统;主动学习的丰富环境;基于技术的 学习:作为认知工具的计算机的应用;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信息接入技术; 第四篇 教学信息设计研究 (10章) 共包括:视觉信息设计与学习:静态与动态呈现的作用;文本设计;听觉表示与 语言实验室;多通道沟通:多媒体的理论与研究基础;Mathemagenic 活动的控 制;产生式学习:过去、现在与未来;反馈研究;学习者控制与教学技术学;教 学技术与态度的变化;合作与技术的应用; 第五篇 教学策略研究 (1章) 共包括:工效学与学习环境 ;第六篇 教育传播与技术中组织及其变化问题 (1章) 共包括:教育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研究设计的批评; 第七篇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方法论 (5章) 共包括:哲学、研究与教育;实验研究方法;质的研究问题与方法:为教育技术 学家的介绍;描述性研究方法论;发展研究; 基本评价: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一版共分7篇、42章、1245页。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作者:何克抗赵文涛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 文章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三层工具箱‘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关于复杂性理论‖、―关于‗技术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的认识‖和―关于‗世界观有无优劣之分‘‖等五个方面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复杂性理论;技术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哲学世界观[中图分类号] G40-57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研究。

一、引言通过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以下简称《手册》)这部鸿篇巨制[1][2]的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来从事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思考,使我们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有了更为科学、系统,也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因而,通过对《手册》第三版的学习,应该说,不光是对个人、甚至对我国整个教育技术学界而言,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获益良多。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参加《手册》第三版撰写的人员众多,良莠不齐,学术观点难免有分歧、有偏颇,因而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有较严重的错误。

为了避免误导,特别是为了避免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我也想大胆地对这部集当代国际上诸多名家之大成的巨著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与看法。

我认为,这些不足之处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2)基于―三层工具箱‖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3)关于―复杂性理论‖;(4)关于―技术应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的认识;(5)关于―世界观有无优劣之分‖。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作者:何克抗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7期[编者按]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AECT组织本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与发行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已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

到目前为止,该手册已先后发行了三个版本。

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1996年、2004年推出,第三版则于2008年正式发行。

在第一、二版中,各章节内容都是由美国当代知名专家、学者编撰;而在第三版中,大部分章节内容则是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一些尚未出名的中青年学者合作撰写,并且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0%的作者和一位领衔主编并不是美国人。

由于编写团队的这种变化,使《手册》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尤其是在开放性、国际化和多元理论视角等方面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自2008年正式发表以来(中文版也已于2012年9月在我国翻译出版),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除了任友群等四位学者为首的中文版翻译团队,曾在《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至第6期上,对《手册》第三版内容发表过6篇评介性文章以外,迄今还很少看到有其他相关文章的评论或报道。

为此,本刊拟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登何克抗教授关于深入学习与思考《手册》第三版的6篇论文,其目的就是想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这部鸿篇巨著的研究兴趣,以便从中得到宝贵的启迪与借鉴。

敬请读者关注![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哪些论述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

然后,着重对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的“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认识的深化”和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四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四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四作者:何克抗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 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学习《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关于“首要教学原则” 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等内容的心得、体会:一是先简要说明现有“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二是评介首要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三是阐述关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贯彻实施方式与实施效果。

[关键词] 首要教学原则;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复杂技能分解;认知任务分析[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

E-mail:hekkbnu@。

一、引言许多教师、特别是教学设计专家,多年来都在对众多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与思考,力图从中寻找出这些理论与模型共同遵循的说明性原则。

这里的所谓说明性原则,是指一个关系——它在适当的条件下总是正确的,而不论涉及具体的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实践;一项教学实践就是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一套教学计划就是一套处方性教学实践。

这里所要确立的、需共同遵循的说明性原则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1]第一,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计划中,学习被促进的程度是与践行这些原则的程度直接成比例的。

第二,这些教学原则在任何传递系统中都能被实施,也可以通过使用任何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实施。

第三,这些教学原则是设计导向的,而不是学习导向的;它们与创建学习环境及其产品有关,而与描述学习者如何从这种环境和产品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无关。

通常认为,能够最好地符合上述特征的说明性原则是“首要教学原则”。

下面我们就对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与价值逐一进行评介。

二、“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第14章的开头,就是对首要教学原则的介绍与评述(该章由M.David Merrill,Matthew Barclay和Andrew Van Schaak撰写[2])。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新闻、传播学专业导师介绍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新闻、传播学专业导师介绍
1
4、2008:在国际舆论浪潮中的中国今传媒 2009-04-05 5、政治视阈下美国十九世纪党派报纸的报道方式解析国际新 闻界 2009-08-15 6、数字时代广播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的角色分析陈沛芹 新 闻大学 2006-06-30 7、美国的新闻社会学及其对新闻生产的研究新闻界 2008-08-15 8、美国的非英语报纸今传媒 2005-09-20 9、广播的新时代——墨尔本 2005 国际广播会议综述中国广播 2005-10-15 10、文学新闻学在美国的兴起、现状与发展国际新闻界 2003-08-20 11、一位美国记者的新闻道德底线——记与美国记者的一次合 作采访今传媒 2004-10-25 12、2004 年美国传媒报告综述新闻界 2005-04-28 13、社会转型期的娱乐性报纸与严肃报纸——十九世纪后期美 国商业报纸成功模式分析新闻传播 2005-08-15 14、浅谈西欧国家的新闻道德规范(上) 张咏华; 陈沛芹 新闻 界 2002-10-28 15、浅谈西欧国家的新闻道德规范(下) 张咏华; 陈沛芹 新闻 界 2002-12-28 16、论美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博士】复旦大学 2008-04-15
姜智彬
l968 年出生,安徽淮南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 长,传播学教授,博士,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广告 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广告公司资质审查委员会委员。 教学课程:
《广告公司经营与管理》、《现代广告学》、《电脑图文设计》、 《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学研究》、《新闻传播学前沿》、《国 际公关与广告论空间郭可; 陈沛芹; 吴瑛; 张军芳; 严怡 宁 【会议】“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 空间论文集 2008-12-10
出版书籍: 《美国新闻业务导论:演进脉络与报道方式》陈沛芹 著 安徽 大学出版社 《全球青少年媒介消费比较研究》郭可,陈沛芹 编 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

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

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

国内外作文教学现状对比研究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世碧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是怎样的一个现状,大家是清楚的。

我们需要把视野拨宽,看一看国外的作文教学,进行现状对比分析,就会明显发现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的不足和缺失。

当然中外教育背景不同,基础不同,母语特点不同,教育哲学不同。

中国语文教育自有优势,自有传统,只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国内外作文教学现状对比研究(一)作文教学理念对比1、美国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

他认为如能达到下述六点要求,书面语言的教学就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1)运用学生的经验。

(2)激励儿童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

(3)通过阅读典范的文艺作品,发展儿童对优美词语的语感.教会他们从构思、语言和风格方面将自己的作文同典范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

(4)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

(5)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

(6)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Stephen D Krasken),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观点:1.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 2.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3.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多作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迅速提高与发展; 4.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他因素教不会;5.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6.语法教学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帮助;7.学生中优秀写作者作文时大多花较多时间构思、复读和修改;8.学生作文总是“受题目的束缚”,很少花时间考虑自己文章的读者,应像专业作家一样,花较多时间考虑所写东西对读者的影响,即怎样把自己观点传送给读者,读者需要怎样的背景知识才能读懂,什么东西能引起读者兴趣等问题。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的“新”与“旧”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的“新”与“旧”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的“新”与“旧”作者:任友群王美张怀浩李馨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03期编者按:《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以下简称“第4版《手册》”)于2014年初由Springer出版社正式出版,它与英文版的第3版出版相隔约五年,与中文版的第3版出版时隔一年有余。

作为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最引人关注的权威出版物,第4版《手册》与第3版以及前几版相比,结构上有哪些新的调整,内容上有哪些新的补充,又传递了哪些前沿信息,相信是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为了使国内读者第一时间了解第4版《手册》,本刊特地刊发任友群等对第4版《手册》领衔主编Michael Spector教授的专访。

与此同时,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在成功组织《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3版)》翻译的经验和基础上,正在推动第4版《手册》的中文版翻译工作,并预计于2015年出版。

Michael Spector是继David Jonassen之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3、4版的领衔主编,现任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信息学院学习技术系系主任/教授,《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ETR&D)杂志“开发”部分主编,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前主席,并曾在教育技术研究重镇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系统系、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与教学技术系任职。

他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杰出学者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技术融入教育、认识论、评价与评估领域都有出色的研究,发表数百篇同行评议论文以及多部专著和教材,曾获AECT授予的杰出图书奖。

关键词: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访谈者:尊敬的Spector教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我们在四年前曾就教育技术的领域拓展与前沿热点展开过讨论,并将讨论内容以访谈形式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11期。

记得当时您领衔主编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3版)》已经出版一年,您说到将继续以开放的态度编辑第4版《手册》。

教育技术领域的12个常见问题

教育技术领域的12个常见问题

教育技术领域的12个常见问题Donald P. Ely焦建利译刘志波校Ely的这篇文摘从人们经常询问的12个教育技术相关问题入手,为我们简要描绘了教育技术的概貌,这对于初涉教育技术学的朋友门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从这篇文摘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而且也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的资源和文献。

因此,在这里与朋友门分享。

目录1什么是教育技术?2 教育技术的根源是什么?3 研究发现的最佳出处有那些?4 教育技术学家做些什么?5 教育技术学家在哪里供职?6 教育技术学家从哪里接受职业教育?7那些领域可以为教育技术提供好的准备?8 主要的学术机构有那些?9 教育技术学家读那些出版物10 该领域的综合性参考书有那些?11常被采用的教科书有那些?12在哪里可以找到有关教育技术的具体信息?教育技术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包括其他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但是它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技术”一词被一些人用来指代硬件——传递信息并作为完成某种任务的工具,但是在本领域中使用“技术”一词来表示借助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

因此,教育技术通常是指为实现某一教育目所采取的特定的方法。

教学技术是指运用这种特定的技术过程去教和学。

其他术语,如教学开发或教育媒体,是指该领域中的特定部分,也常被一些人用来指代这个整个领域。

本文摘的目的在于提供有关的背景信息和资源,帮助人们去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

本文摘应当被视为一种相关的和时下的出版物的“探路者”,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个领域。

1. 什么是教育技术?▲关于这个领域(作为术语,是教学技术)的最新近的定义已经由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发布: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完整的定义,以及其基本原理,已在AECT的出版物中加以介绍:* 西尔斯,里齐(1994)《教学技术——定义及其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有关该领域的综述参见:* 加涅主编《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安格林主编(1995)《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Anglin, G. J. (Ed.). (1995).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 future (2nd ed.).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2. 教育技术的根源是什么?▲教育技术领域从根源上讲是一场20世纪的运动,并于二战及二战后一段不长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

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
教 学 系 统 发 展 具 有 长 期 影 响 。在 丰 富 的 新话 题 云 集 的 时候 , 程 序 技 术 作 为 早 期 教 学 技 术 的 经 典 , 第 一 个 真 正 的教 学 技 “
章 的 篇 幅提 供 给 我 们 一 幅 今 日教 育 技 术 研 究 的广 阔 图 景 。 这
1 6章 涵 盖 的 主 题 是 : 序 化 技 术 ( 1 程 第 5章 ) 教 育 超 文 本 ( , 第 1 6章 )计 算 机 中介 的技 术 ( l , 第 7章 )计 算 机 中 介 的 沟 通 ( , 第 1 8章 )K 1 ,一 2图 书 馆 媒 体 中心 ( 1 第 9章 )基 于 技 术 的 知识 系 , 统( 2 第 0章 )弹 性 学 习 与 学 习空 间 的 架 构 ( 2 , 第 1章 )时 间 、 , 步 调 和 空 间 自由 的 学 习技 术 ( 2 第 2章 )混 合 学 习 环 境 ( 2 , 第 3
习 者 为 中心 的进 一 步 融合 。
[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 3 44
[ 文献标识码 ]A
【 编号】 6 2 0 0 (O O 0 —0 3 —0 文章 1 7- 0 8 2 1 )3 0 0 7
在 一 部 教 育 传 播 与 技术 研究 的 手 册 中 , 回答 近 年 来 研 究
章 )适 应 性 技 术 ( 2 , 第 4章 ) 世 代 差 异 ( 2 , 第 5章 ) 联 结 学 习 、 ,
术 , 今 仍 然 在 基 于 计算 机 的 教 学 与 可 复 用 型 教 学 对 象 中富 至 有 生命 力 ” D v o ase ,04 它 在 2版 和 3版 中 都 和 ( ai Jn s n 2 0 ), d a
绍 , 介 绍 中兼 顾 了不 同技 术 的发 展 脉 络 , 中探 知 不 同技 术 的 发 展 、 究状 况 与 前 景 ; 二 部 分在 对 比 该 手 册 在 从 研 第

拉斯韦尔5W模式在教育传播的应用

拉斯韦尔5W模式在教育传播的应用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0 吴清泉4种传播模式案例分析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一、案例阅读1. 阅读下述关于《感悟亲情》的作文教学案例的三个不同场景片断:【案例一】场景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感悟亲情》,向学生讲解亲情的伟大可贵(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

举例说明写作时细节很重要,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场景2:教师给学生看图片《父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父亲那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讲感人的故事《母亲》(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姐姐》(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创造了动人的气氛,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分析图片的细微之处和故事的情节,说明表现情感时细节的作用。

场景3:教师首先借助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展示表现亲情的课件(表现母子情深),渲染气氛,使学生先感受亲情,并且说说生活中使自己有感触的亲情。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对父亲的特写镜头:蹒跚地过特轨,努力地爬月台),感受名家写亲情。

结合影片的特写镜头对《背影》经典片断进行分析(文章中动词的运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知识点,方法的教学)。

最后每位同学谈了自己对亲情的看法,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进行德育教育),在特定的环境中(教室、实验室、纪念馆),由特定的人员(学科教师、实验教师,讲解人员)组织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发生预期的变化(知识、操作技能、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几个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教育传播系统至少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关于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可以用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如下图)来解释。

学科教材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学科教材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学科教材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背景教材是学生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使用情况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学科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学生研究的影响,我们特组织这次学科教材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将收集有关教材使用的信息,为教材改进和学科教学的提高提供参考。

调查目的1. 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科教材的使用情况和对教材的反馈。

2. 掌握学生对不同学科教材的适应程度和建议。

3. 分析教材对学科研究的影响,促进教材改进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调查内容1. 教材使用情况- 对于不同学科的教材,您使用的频率如何?(很少/有时/经常/总是)- 您认为该学科的教材对您的研究有帮助吗?(非常有帮助/有帮助/一般/不太有帮助/没有帮助)2. 教材质量评价- 教材内容是否易于理解和掌握?(非常容易/容易/一般/不太容易/非常困难)- 教材的内容是否与学科教学相符合?(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 教材的案例和题选材合理吗?(非常合理/合理/一般/不太合理/完全不合理)- 您是否认为教材需要更新或改进?(非常需要/需要/一般/不太需要/完全不需要)3. 教材对学科研究的影响- 教材对您学科研究的动力和兴趣的影响程度如何?(非常大/大/一般/小/没有)- 教材对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帮助程度如何?(非常有帮助/有帮助/一般/不太有帮助/没有帮助)- 是否认为教材提供了足够的实例和案例,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非常足够/足够/一般/不太足够/完全不足够)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通过线上平台进行。

问卷包括多个选择题和部分开放题,预计填写时间约为10分钟。

请在如实填写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结果分析和利用调查结果将被用于学科教材的改进和优化。

相关分析报告将总结调查结果并提供对教材改进的建议。

同时,调查结果还将作为学科教学改进的参考依据。

注意事项1. 真实回答。

请您按照与实际情况相符的选项进行回答,尽量如实反映您的使用情况和意见。

压铸技术手册(第二版)

压铸技术手册(第二版)

压铸技术手册(第二版)
佚名
【期刊名称】《铸造技术》
【年(卷),期】2007(28)B07
【摘要】《压铸技术手册》
【总页数】1页(P82-82)
【关键词】压铸技术;铝合金压铸件;压铸铜合金;压铸模;压力铸造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
【相关文献】
1.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述评 [J], 汪琼
2.《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主要缺陷与不足——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七 [J], 何克抗
3.集众多专家心血筑开拓创新津梁——写在《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第二版出版之际 [J], 沈鸿;
4.为了基础的坚实——《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第二版)评介 [J],
沈鸿
5.《压铸模设计手册》(第3版)出版发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克抗
( 北京师范大学㊀“ 未来教育” 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 1 0 0 8 7 5 )
㊀㊀[ 摘要] ㊀本文对《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四版) 》 的五个不足之处, 即系统观与教学系统四要素、 对 T P A C K的论述、 对建构主义教学问题的认识、 对《 美国 N E T P / 2 0 1 0》 的论述以及对技术整合内涵的正确界定与 理解, 从其产生的背景及存在的缺陷, 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可让人获得某种启示。 [ 关键词] ㊀教学系统; T P A C K ; 建构主义教学; 美国 N E T P / 2 0 1 0 ; 学校的技术整合 [ 中图分类号] G 4 3 4 ㊀㊀㊀[ 文献标识码] A ㊀㊀㊀[ 文章编号] 1 0 0 7 - 2 1 7 9 ( 2 0 1 7 ) 0 6 - 0 0 0 2 7 - 0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7 ·
何克抗 《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四版) 》 : 主要缺陷与不足
O E R . 2 0 1 7 , 2 3 ( 6 )
( A n d e r s o n&J o h n s o n , 1 9 9 7 ) 等人的观点, 认为系统 观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 整体性。系统观囊括系统内的所有元素, 既 包括有形的元素( 人、 建筑和机器) , 也包括无形的 元素( 工作流程、 组织文化、 公司政策以及安全规章 制度) , 而且系统不是所有要素的简单叠加。 2 ) 关联性。系统观注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而 不是单个要素本身。系统内有形和无形要素间的相 互作用是复杂的、 动态的、 相互依赖的。 3 ) 嵌套性。大的系统由若干小的子系统组成, 如建筑物是汽车组装 车 间 的 子 系 统 之 一 ( 还有照 明、 供暖、 通风等子系统) 。 在上述系统观的指导下, 《 手册( 第四版) 》 第4 章通过引用莫日松等人( M o r r i s o n& K e m p , 2 0 0 7 ) 的 观点, 强调教学系统应由以下四要素组成, 即: 1 )学习者: 参加学习的个体的特征; 2 ) 目标: 学习者需要习得的知识与技能; 3 ) 方法: 用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方法; 4 ) 评价: 用于确定学习已发生程度的方法。 ( 二) 系统科学关于系统的定义及其系统观 系统科学通常把系统定义为: 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部分按一定规则组成的、 具 有一定结构和功 能 的 有 机 整 体 ( 徐 继 生 等, 1 9 9 0 ) ( 这表明任何系统确实具有上面提到的关联性与整 体性) 。系统科学还认为, 这些组成部分可被称为 子系统, 同一层次的子系统组成较大的系统, 每个子 系统还 可 以 再 分 成 若 干 更 小 的 子 系 统 ( 冯 国 瑞, 1 9 9 1 ) ( 即系统具有嵌套性) 。 从系统科学给出的关于系统的定义与内涵可以 看出, 它和《 手册( 第四版) 》 第 4章所确认的系统观 应具有的三大特征基本相同。 关于系统的分类, 系统科学从不同角度、 按不同 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划分, 例如, 可以分为: 自然系统 与人造系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动态系统与静态 系统、 可控系统与不可控系统、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 统……等等。其中, 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按照有无 目的性( 具体目标) 划分, 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 没有人为赋予的目的( 或目标) , 其组成部分皆为自 然形成的物体, 例如由地球、 月亮、 各种行星形成的 太阳系; 由大大小小的太阳系形成的银河系; 以及各 种生物系统; 区域生态系统; 原子结构系统等。人造 · ·2 8
防止谬误流传, 特别是为了避免对我国教育技术学 科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我认为有必要对这部 著作的缺陷与不足提出我个人的批评意见, 以供国 内外学术界借鉴与参考。这些缺陷与不足主要涉及 五个方面: ( 一) 对教学系统四要素的错误界定; ( 二) 对T P A C K的论述未能抓住问题本质, 而 在其他方面狠下功夫; ( 三) 对建构主义教学问题的认识仍停留在大 辩论前的水平, 未能与时俱进; ( 四) 对《 美国 N E T P / 2 0 1 0》 作了全面的介绍, 却忽略了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 五) 对技术整合内涵的正确界定与存在缺陷。
二、 对教学系统四要素的错误界定
( 一) 系统观与教学系统四要素内涵 《 手册( 第四版) 》 第 4章引用安德松和卓恩松
[ 收稿日期] 2 0 1 6 1 0 0 3 ㊀㊀㊀[ 修回日期] 2 0 1 7 0 8 2 0 ㊀㊀㊀[ D O I 编码] 1 0 . 1 3 9 6 6 / j . c n k i . k f j y y j . 2 0 1 7 . 0 6 . 0 0 4 [ 作者简介]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终身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所所长,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6年 5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先后还担任过全国教师教育信息 G C C C E ) 第一副主席和国际著名刊物 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 计算机辅助学习( J o u r n a l o f C o m p u t e r A s s i s t e dL e a r n i n g ) 编委等学术职务。
一、 引㊀言
通过对《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四版) 》 ( 任友群等, 2 0 1 5 ) 这部集全球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 者与后起之秀研究成果的认真学习, 并结合我国学 者几十年来从事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 索的深入思考, 我们对教育技术近年来( 特别是 2 1 世纪以来) 的研究进展、 若干领域的重要突破及其未 来关注焦点与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 完整而深刻的认 识, 并能结合国情达到更加符合客观现实的理解。因 而, 对《 手册( 第四版) 》 的学习, 应该说对我国教育技 术学界乃至对我国整个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 都有借 鉴作用, 都从中能得到启迪与教育, 因而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 我们也发现, 由于《 手册( 第四版) 》 撰写人员众多, 学术观点繁杂, 有些激进、 片面在所 难免。个别学者对某些问题的分析甚至基于主观臆 断( 缺乏实证研究) , 只凭假设推出结论。所以为了
第2 3卷 第 6期 ㊀2 0 1 7年 1 2月
开放教育研究 O p e n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 N o . 6 V o l . 2 3 D e c . 2 0 1 7 ㊀
《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 : 第四版) 》 主要缺陷与不足
— — —对美国《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 第四版) 的学习与思考之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