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推荐word版 (2页)

合集下载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如梦令①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⑴该词精于炼字。

请简要赏析“紧”字。

(3分)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4分)参考答案:10.(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

该句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

),用门外的喧闹之景(景物特征1分,答道“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

)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情感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1分,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1分。

]【附2:诗歌简析】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

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

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

次句点出地点。

“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

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典例分析】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小题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 “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 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D. 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小题2】1.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表现手法,苏轼(1037-1101)[答案]【小题1】D【小题2】(示例)①上片中“倚杖听江声”一句,叙述作者夜饮归来,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项,“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错误,“小舟从此逝”,是虚写,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从情和景的关系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本词写景的句子有二:一是上片中的“倚杖听江声”,一是下片中的“夜阑风静縠纹平”。

“倚杖听江声”是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人应答后的所为。

《如梦令·春思》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阅读答案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参考答案:12. (2)繁茂,生机盎然13. (3)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作品鉴赏: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百舌即乌鸫,善鸣。

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芹天鸡舞。

”)。

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

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得多么惬意。

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因此,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但主要还是以此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

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

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

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

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让读者凭时空落差去体味,去揣想,因此,它不仅给人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享受,而且留给读者许多思索的余地。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如梦令阅读答案13篇

如梦令阅读答案13篇

如梦令阅读答案如梦令阅读答案13篇在各领域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梦令阅读答案1原文《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

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

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

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

“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

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

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映衬C.红花绿叶很艳丽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及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如梦令》简答题及答案

《如梦令》简答题及答案

《如梦令》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
答: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焦急)
答: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关于如梦令的阅读及答案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一: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2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 词人一连运用了两个“争渡”,说说这个叠句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如梦令》,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阅读答案
为了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梦令》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

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1.(5分)(1)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2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教材p219“思考与练习”一的变式)
(2)“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1分)“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

(1分)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

(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采桑子》《如梦令》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采桑子》《如梦令》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采桑子》《如梦令》含答案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8.两首词都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请你根据词作内容分别为两首词起个题目。

79.两首词的基调都是轻松的、愉悦的,请分别概括其情感。

80.两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何不同?【答案】78.示例:采桑子•西湖如梦令•泛舟79.第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第二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往事的沉醉眷恋。

80.①《采桑子》以写景为主,描绘了绿水、芳草、笙歌、水面、沙禽等西湖特有的景色;《如梦令》以叙事为主,记录了诗人驾舟郊游的美好往事。

②《采桑子》以细腻的描写见长,绿水弯弯曲曲,长堤长满芳草,笙歌隐隐约约。

光滑如镜的水面,掠岸而飞的水鸟,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而又生机盎然的西湖图画。

《如梦令》以质朴的白描见长,仿佛在叙写一个短小而充满意趣的故事。

“沉醉”“兴尽”“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的运用,让整首词充满画面感。

③《采桑子》的情感从头至尾是对西湖美景的欣赏和赞叹;而《如梦令》中主人公的情绪是变化的,从沉醉于山水美景到兴尽而归,然后是迷失道路的慌乱,惊起一群水鸟振翅而飞的惊愕,最后是对这个小意外的惊喜。

感情是层层变化、逐层推进的。

④从表现手法上看,《采桑子》采用多感官结合的手法,让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融为一体;“无风水面琉璃滑”采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表现出水面的平静和澄澈。

《如梦令》采用反复的修辞,表现出诗人因迷路而误入藕花丛中的慌乱,为后面“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作了铺垫。

【解析】78.本题考查拟写题目。

结合《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等内容可知,采桑子一词描写的是词人划着小船在西湖欣赏西湖迷人自然风光的情景,全词紧紧围绕作者西湖所见展开描写,因此可拟题为:采桑子·西湖。

如梦令 常记》XXX。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如梦令 常记》XXX。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如梦令常记》XXX。

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XXX的《如梦令》是一首婉约词派代表作品,其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更是其中的佳作。

诗中通过描写作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作者用清丽的语言,将自己沉醉于回忆中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尤其是最后一句“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将诗歌推向,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激动。

XXX是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前期多写自己的悠闲生活,后期则多感叹自己的身世。

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形式上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说法,反对将词作为诗文来写。

虽然她的诗歌留存不多,但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她的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现在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XXX的早期之作,大约是在她到达汴京之前写的。

在这段时间里,她身居闺中,会回忆起自己少时游玩的情形,这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让她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之情。

这首小令正是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总的来说,XXX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词作,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首小令既有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词人在“常记”两句中平淡自然地追述了自己在“溪亭”饮宴后醉醺醺地赏景,但“沉醉”二字却表露了她内心的欢愉。

接着,“兴尽”两句把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表明词人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则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段描写中,词人的情感变得急躁焦灼,急于从迷途中找出路。

整首词情感起伏跌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古诗文阅读】如梦令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如梦令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如梦令阅读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像梦一样李清照昨晚,雨少风急。

强烈的睡眠并不能消除残留的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它应该是绿的、胖的、红的和瘦的。

”。

7.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贴士:“昨晚的雨,风和阵风,浓睡不消残酒”是一个叙事,它不仅描述了晚上的风雨,还描述了喝醉的过程。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8.人物的文字是用线描写的,这不仅反映了作者爱花伤春的敏感心理,也反映了女佣难以理解的情绪。

更贴近生活、更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没有直接写问的是什么话,但从丫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所问的内容。

“试问”表现了内心的急切,本来可以不问,自己起床后打开窗子就能知道,但因为要急于知道,所以迫不及待地“试问”。

回答:问卷帘人,他说:“秋海棠还在那儿。

”9.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贴士:“绿、胖、红、瘦”是全世界最好的钢笔,一直受到全世界的赞扬。

“绿色”代替树叶,“红色”代替花朵是这两种颜色的对比;“肥”指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郁郁葱葱,而“瘦”指雨后的花朵因无法抵御雨水而枯萎稀少。

这是两个州之间的对比。

原来的四个平凡的词,经过诗人的搭配和组合,显得如此鲜明生动。

从这四个字来看,“红瘦”不正是春天逐渐消失的象征吗,“绿肥”象征着绿叶盛夏的到来吗?这种非常通用的语言真的很棒。

答案:应是绿肥红瘦像梦一样阅读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

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古诗阅读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最新推荐】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阅读答案附赏析word版本 (2页)

【最新推荐】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阅读答案附赏析word版本 (2页)

【最新推荐】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阅读答案附赏析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阅读答案附赏析如梦令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

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8.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5分)9.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6分)参考答案8.(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

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

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9.(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

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赏析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此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

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祐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

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

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

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2019-2020】如梦令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页)

【2019-2020】如梦令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页)

【2019-2020】如梦令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骤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A.(马)快跑
B.急,疾速,突然
C.屡次
正确答案:B
2.骤字的读音是()
A.zhòu
B.zòu
正确答案:A
3.作者想起晚上的风雨,问“卷帘人”,卷帘人是如何回答的?
A.海棠花和原来不一样了。

B.海棠花还和原来一样。

正确答案:B
4.“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
答:
答案解析:
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5.作者写“绿肥红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解析:
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是在惋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

【最新2019】如梦令·春思 (苏轼)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2页)

【最新2019】如梦令·春思 (苏轼)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2页)

【最新2019】如梦令·春思(苏轼)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如梦令·春思(苏轼)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
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答:
12. (2)繁茂,生机盎然
13. (3)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14.(4)(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4)是
15. (3)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如梦令·寄黄州杨使君二首-苏轼

如梦令·寄黄州杨使君二首-苏轼

如梦令·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宋] 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评析】这是一首寄人词,但通篇都是请朋友代向东坡传语。

首句统领全篇,以下皆为传语内容。

“人在”句于轻描淡写中蕴含向往田园的深意。

“别後”两句是对自己走后,东坡冷清景象的揣度,隐含对东坡的眷念。

末三句表明自己将归耕东坡的心愿。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黄州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神往,写得清新明快,语调亲切,真挚动人。

【注释】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後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

玉堂:指翰林苑。

《汉书·李寻传》何焯注:“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苑。

至宋以后,翰林遂蒙玉堂之号。

”别後:指苏轼于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

压:覆盖。

小桥:指黄州东坡雪堂正南的小桥。

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译文】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

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赏析】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

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

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後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

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

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後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

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

“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苏轼《如梦令·有寄》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末三句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 ,归去 ,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 ,是说春雨喜降 ,恰宜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 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2.【答案】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1分)和诗人的归隐之意(1分),借助想象(或虚写)(2 分)想象了别后东坡的情景和归隐后的状况(2分)表达情感。
简析
这前一首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53岁。此时,作者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1080年-1084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1.词的开头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一句在结构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
2.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此句交代作者所在的地点:玉堂,(1分)向东坡传语,表达了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东坡境况的设想。(2分)
鉴赏
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据说苏轼用这个词牌填词时,嫌其不雅,遂因庄宗原词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句,改为《如梦令》。为单调。
为向东坡传语,此处东坡,系指地名。作者贬官黄州时,故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作者开垦躬耕于此,并以这个地名作了自己的别号。所以,此处作者请友人向东坡传话。以地当人,足见作者留恋故地的情感之深。本词在开头就造成悬念。词人说:人在玉堂深处。唐时翰林院设在宫中,称玉堂。此后玉堂成为翰林院的美称。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深意。潜台词是说:我现在身居翰林,你不必惦念我。这是告慰东坡。以下两句便是询问、悬想东坡的情况。分别多年,有谁来眷顾友人,那里恐怕是积雪满地,人迹罕至,友人大约会感到寂寞。想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希望再度奔赴黄州,于潇潇春雨之后,耕作于东坡之上。归去,归去。繁音促节,更显示归心之切。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这首词作者以地写人,表现作者思念故地的情愫。有告慰,有询问,有揣想,有向往,如面对老友,娓娓谈来,亲切自然。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京中新旧两党夹击下,意欲远离政治漩涡、出知外任的心思。果然,翌年三月,作者即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赏析】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在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Hale Waihona Puke 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 ,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在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