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上 6《散步》
第6课《散步》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莫怀戚
散文
谈谈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我 国古代把与韵文,骈文相对的散文文章称为“散文”。及 除诗 词 曲 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 概称为“散文”。
现代散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叙事 、记 人 、状物 、写景 、说理的文艺性文体。范围广形式多样, 兼有记叙、 描写、 议论和抒情等。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浓浓亲情的、和谐的、互敬互爱的、和睦 相处的、尊老爱幼的家庭。
课文研读
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 有什么不同?
《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压抑、深沉, 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愉悦、温馨、舒缓。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选取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田野 上散步这个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这一 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 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 美德。
课文研读
谁来解决分歧?
“我”
为什么“我” 来解决?
“我” 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 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 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 的。
“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
①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②“我”要尽可能多的孝顺母亲
“母亲”又为什么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
作者简介
莫 怀 戚 , 1951 年 出 生 , 男 , 汉 族 。 笔 名 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82年毕 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 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 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 “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 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第6课《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 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 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 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 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 样东西——生命。
母亲
善解人意 爱护小辈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 路吧!”
细节描写。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 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疼爱,为儿子着想,是一位善解人意、 和蔼可亲、呵护小辈的老人。
为什么是“我”来解决分歧:
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作用:对初春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蓬 勃生机,暗示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生命 力,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 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 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 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 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 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 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 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
6.《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一个词语概括。
幸福
和谐
和睦
温馨
和美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跳读课文,体会“我”、妻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 形象,感受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1.请同学找出有关儿子的段落或语句,并进行品析。 (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蹲(dūn)蹲下 遵(zūn)遵守
粼(lín)水波粼粼 鳞(lín)鱼鳞 嶙(lín)怪石嶙峋
拆(chāi)拆散 折(zhé)折断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霎时:极短时间。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 在初春的田野上散 步。
2.请同学们概括事件的要素—— 时间 初春 地点 田野
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起因 经过 结果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 意,走小路。
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
好处: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 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 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 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 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 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篇散文的语言 很美,请同学们用心品味课文的语言,并和大家一起 分享你的探究成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6课《散步》(课件)
课后作业
1、讲述一件你生活中类似体现家庭 亲情的小事,400字左右。
桑树(sāng )
蹲下 ( dūn )
嫩芽( nèn )
霎时 ( shà )
拆散(chāi )
步履( lǚ )
名词解释
分歧: 意见不一致。
粼粼: 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霎时: 短时间。 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熬: 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信服: 相信并佩服。
整体感知
1、细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
深入探究
2、文中儿子这一角色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儿子这一角色对文章主题表达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儿子作为家庭中的年幼 一代,他天真地想要走小路的想法引发了家庭中的分歧。这个分歧的出现和解决 过程,更加突出了家庭中不同代际之间的关系特点。他的存在让读者看到家庭中 的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疼爱,也有长辈之间因为晚辈而互相的体谅和包容,从 侧面丰富了文章中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内涵,使家庭关系的展现更加全面立体。
深入探究
1、文章以”散步“为标题,除了是事件本身的概括,还有什么深 层次的意义?
”散步“这个标题看似简单,实则有深层次意义。从表面看,它是家庭活动 的线索,贯穿全文。深入探究,”散步“象征着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过程。在散 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及解决方式,反映出家庭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如何相互尊重、 包容和协调,是家庭关系为断磨合、走向和谐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体现了家庭 伦理道德的实践,如同散步时一步步向前,家庭关系也在日常的互动中稳步向前 发展。
内容。
第一部分(1-3):交代散步的人物、地点和季节,描绘初春田 野景色,提到母亲熬过严冬身体不好,为散步做铺垫。
第二部分(4-7):讲述散步时的分歧,母校想走大路,儿子 想走小路,最终母亲因疼爱孙儿选择小路,体现家人间的爱与尊重。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课件(共27张PPT)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字词积累
分歧( qí ) 取决( jué ) 两全( quán) 各得其所( dé )
信服( xìn ) 一霎( shà ) 粼粼( lín )
字词积累
(sàn)散步 散
(sǎn)散漫
(pāo)眼泡 泡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 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 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也表 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递出春回 大地的生命感慨,还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 人的幸福心情。
任务探究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 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对称句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对称句/回环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对称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对称句
任务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pào)泡茶
(lèi)劳累 累 (léi)累赘
(lěi)积累
(pū)铺床 铺
(pù)当铺
字词积累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文中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 不受拘束的情景。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这里形容水、石等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任务探究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 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 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篇一设计思想: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教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2)ppt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
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
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
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
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
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三。
第6课《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 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 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 “我”很会替母亲的健康着想,非常孝顺母亲。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 在家,母亲会很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标题
“散步” 也是全文的“线索”
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 为下文讲到这件事做了铺垫
为全文奠定了舒缓从容、温馨和 谐的感情基调
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 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 空间
课文小结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 手法,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 一散步的小事,表现了家庭 成员间互相谦让爱护的浓浓 亲情。尤其体现了中年人赡 养老人和抚育儿女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
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 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又有其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 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知识小贴士
• 大词小用,就是把一个范围较大 的词语用在一个概念较小的事物上。 换句话说,一个小事物故意说成大事 物,以强化读者的印象。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 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 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作用
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等春回大地、万 物复苏的美好画面。
渲染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祥和、欢乐气氛,“散 步”这一行为设置了一个美好而幸福的背景。
第6课《散步》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 的是儿子。深层含义:①母亲是生命的起点,儿子是生命的延 续,对一个家庭来说代表整个世界。②中年人要承担赡养上一 代、抚养下一代的责任,这是他们所珍视的内心世界。
字词积累
wěi qū
委屈
nèn yá
嫩芽
shuǐ bō lín lín
水波粼粼
shà shí
霎时
xìn fú
信服
gè dé qí suǒ
各得其所
字词积累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一霎: 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 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 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 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
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
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1.第四自然段 作用:初春田野的生机勃勃衬托出一家人散步时的欢乐心情。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 鱼塘。 作用: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突出小路有意思。
思考探究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 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合作探究 自由速读并思考,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下问题:
1.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吗? 2.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听从母亲走大路? 3.为什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4.“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重大?
1.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吗?
母亲走大路 大路平顺
第6课《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的氛围,衬
托出了( )的情感。
欢乐愉快、
一家人其乐融
轻松惬意
融、相亲相爱
我们看到了一幅(
)的田野景色图?
这是一幅有趣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有蜜蜂采蜜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有田间小路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富有生机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
这一幅如画卷般美丽,阳光明媚的初春,一家人在田道 间的小路上散步,写得是不是很有画面感。田间小路,春 意盎然,菜花盛开,景物描绘地富有生命力,也同时象征 着了生命之美,亲情之美。
两全 拆散 各得其所
分歧 (qí) 一霎 (shà) 粼粼 (lín lín)
委屈
字词天地
【字形辨识】
歧(qí )分歧
一刹(chà)
岐(qí )岐山
枝(zhī )树枝
一霎(shà)
字词接龙
信服:相信、信任。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拆散: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作者介绍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 7月27日),重庆人,笔名周平安、 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 开始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 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 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思考问题
散步的地点: 田野
【角色台词】
母亲:“我看左边那条大路平坦宽阔,我老了,腿脚不便,走宽敞 的路舒服。” 儿子:“啊,爸爸!右边那条小路上开着金色的菜花,还有鱼塘, 我想去采花抓鱼,看上去好有趣哇!” 我:(一脸为难的样子)问妻子道:“一家人走哪条路?” 妻子:在外面,还是听你的。 我:(拿不定主意,纠结了一阵,朝着小路摇头)“走大路。” 母亲:(摸摸孙儿的脑瓜儿,对我说道)“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 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好。
第6课《散步》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写作背景
人类,在造物主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与其他物种的性质并无两 样。但与其他物种有一点不同,就是人类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 —它(我在这里说的是生命,不是人)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 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
动物只对一段负责,即幼子,而人类还对老人负责。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 对幼子负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显然不可 同日而语。
画线句则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 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上,肩负着赡 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形象地表 明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 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我的母亲__高大,___很瘦,___不算重; 儿子__很胖,___幼小,___也轻。
写作背景
我说写生命,不是故作高深。先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文章写于 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 ,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 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 受和思考。 所以,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 温馨幸福、融洽和睦、 尊老爱幼的家庭。
这是怎样的初春?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 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 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 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 西——生命。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 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知识点梳理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知识点梳理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重点)2.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难点)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一、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初春在田野散步,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划分文章结构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儿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二、深入研读1.分析人物形象“我”:诚恳、孝敬、善良、关心老人、爱护幼小。
母亲:尊重儿子、善解人意、疼爱小辈。
儿子:天真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懂事。
妻子:顾全大局、理解、信赖丈夫、温柔、贤惠、尊敬老人。
2.题目的好处(作用)①“散步”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直接点明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奠定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
②具体形象化的题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3.第二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散步的原因,写出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间特有的骨肉深情,表现出真挚和谐的母子情,突出孝敬父母、尊老这一中心。
4.赏析句子①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老迈、顺从、儿子诚恳、孝敬,并且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②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说:“走大路。
”细节描写: 散步时发生分歧,“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5.炼字“熬”①体现了年迈体弱的老人挺过严冬的不易和母亲的坚强;②“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欣慰的心理。
【课件】第6课《散步》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亲情不一定要借由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体现, 细微处亦可现深情。就像《散步》这篇文章, 以小写大,通过一件小事,既表现出家庭成员 对彼此温馨的关怀体谅之情,颂扬了我国尊老 爱幼的传统美德,也让人看到了成年人在家庭 中所处的位置和肩上的重任。
总起: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散 步
散步原因、经过、结果 尊老爱幼
为什么说“我”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母亲是生命的起源,而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她们两人是亲情与家庭的传承与绵延,她们加起 来,就是一个家、一整个世界。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道理(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 1. 一家人要互敬互爱、互相谦让。
2.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担当。 3.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4.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 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5.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基础型作业:听写本课词语,注意书写及拼音 拓展型作业:仿照本文,记录与家人的温馨时 刻(300字左右)
起因·经过
第6自然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 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说:“走大路。”
结果
第7自然段: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合作 探究
1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讨论
文本
2 说说你对本文的感悟
合作探究
问题1:为什么我们一家要去散步?母亲最初不愿出 去,是真的不愿意吗? 问题2:散步产生了怎样的分歧?通过分歧,作者感 受到了什么? 问题3:“我”为什么会因为这件小事觉得自己责任 重大? 问题4:为什么说“我”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 个世界?
各得其所( gè dé qí suǒ )
整体 感知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知识清单
散步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文《家园落日》等。
二、创作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1985 年,作者通过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的散步经历,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文体常识《散步》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即形式上比较自由,但主题集中明确。
四、字词梳理1.重点字词拼音分歧(qí)蹲下(dūn)熬过(áo)水波粼粼(lín)2.重点字词解释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五、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开篇点题,交代了散步的地点是“田野”,人物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 2 - 5 自然段):详细描述了散步的起因。
春天来了,母亲身体状况有所好转,“我”想让母亲出去走走,于是一家人决定去散步。
在路上,母亲和儿子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
母亲想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想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第三部分(第 6 - 8 自然段):着重叙述了分歧的解决过程。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而陪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但母亲却改变了主意,选择走小路。
这一转变体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最终,“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过了小路。
第四部分(第9 自然段):以母亲改变主意结尾,再次强调了这次散步所展现的家庭温暖和亲情力量,突出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深化了主题,使文章的立意得到升华。
六、重点句段赏析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赏析:这段环境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温馨、和谐的氛围,也暗示了生命的蓬勃与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思考
思考问题
思考1:本文讲述了一 件什么事?这件事反 映了什么主题?
速读 课文
思考2:本文的写作方法 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 妙处?
思考3:读完本文。你对本 文的主题有哪些理解?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 文章自然的风格,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
【解析】 A项,敖一熬;B项,蜜一密;C项,岐一一歧。
跟踪检测
2.根据本课内容,填在下面语句方框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②无奈③生长 B.①拖②高兴③覆盖 C.①熬②信服③铺 D.①活②犹豫③滋生
“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 路。因为母亲已年迈,“我”陪伴、 孝敬她的时间已不多,儿子还小,以 后相伴的日子还长。这体现了“我” 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就是整个世 界” 的含义?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是说“我” 和妻子走得很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闪失;从深层意思来说,这一句暗示着 中年人承担着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表现了“我”和妻子对 家庭的强烈使命感。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这 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同时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 族“尊老爱幼”的美德,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解析】 D项中的“委屈"在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第2课时
6. 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01 学习目标 02 学情回顾 03 精读课文 04 课堂小结
05 跟踪检测 06 积累拓展 07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重点) 2.理解并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难点) 3.理解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提高审美能力。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 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这篇课文,深入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通过细节描写来 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学情回顾
回顾练习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选取一家三代四口人在田野里__散__步____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进行描写,透 露出深刻的意义。通过记叙“__散__步___”这种日常生活中极常见、极细小的事 情,反映了祖孙三代之间深沉的_爱___以及中年人应当肩负的责任,表现了对 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 2.疏通文章结构:线索——___散__步___。 首先交代了母亲对这次散步的__态__度__转__变_____ ; 接着写了一家人散步于__春__光__中___的乐趣。 重点写了散步路线上的_分__歧___和解决问题的__办__法___。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读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本文的线索是散步。通读本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精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1
总领全文
叙写过程
2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品味第一部分 开头句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并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 (“我”、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简洁明了,总领全文。
新知导入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这样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 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家是亲情的摇篮,是幸福的港湾。因为有爱,家才温馨,情才真切,生活 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下面,我们就一起陪同莫怀戚先生一家去田野散一 散步,感受一下他们一家人在散步中流露出的浓浓的亲情。
预习思考
辨别多音字
( sàn )散步 散
( sǎn )散文 ( l=i)劳累 累 ( l-i)积累 ( l0i)果实累累
( āo )熬菜 熬 ( áo )熬夜
( p% )铺垫 铺
( p* )店铺
( pāo )泡桐 泡
( pào )泡茶
预习思考
辨别易混字
粼 波光粼粼 l 鳞 鱼鳞 @ n 嶙 怪石嶙峋
母亲、儿子、妻子都听“我”的,一切由“我”决定,“我”的决定 关系到家庭的和睦,故“我”感觉“责任重大”。“领袖人物”“严 重关头”大词小用,烘托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密 密切 m $ 蜜 甜蜜
蹲( d%n )蹲下 遵( z%n )遵守
预习思考
理解词义
熬:忍受,艰苦支持。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霎时:极短时间。 拆散: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中是使儿子受 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我”先选择的是走什么路?后来为什么又发生了改变?这说 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
先选择走大路,后决定走小路;发生改变是因为要满足母 亲对孙子的疼爱,同时也因为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背母亲走小路。从道路的选择上可见“我”是一个孝顺、 有责任感的儿子。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第1课时
6. 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01 学习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助学资料 04 预习思考
05 初读课文 06 精读课文 07 跟踪检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概括文章内容,积累精彩语言。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提高审美 能力。(难点)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重点)
跟踪检测
3.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 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B )。 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解析】“熬”稀饭的“熬”表示“煮”的意思。
跟踪检测
4.下列对红色字体词语的解释与语境不符的一项是 ( D )。 A.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情趣;趣味。)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人生的使命。) C.后来发生了分歧。(意见不一致的地方。) D.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母亲 慈爱、善解人意
妻子 温柔、贤惠
我 孝顺、有责任感
儿子 聪明、天真可爱
家庭:温馨和谐、幸福美满、充满亲情……
跟踪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D )。 A.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B.树上的嫩芽也蜜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C.后来发生了分岐: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D.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品味第二部分
“母亲老了,春天到了,我劝她多走走”, 从中体会到什么?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
从起因中体会到了亲情。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在道路的选择上,母亲先选择的是走什么路?后来为什么又发生了改 变?这说明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先选择走大路,后同意走小路;发生改变是因为孙子想走小路,她疼 爱孙子,也相信儿子能够背他过去。从道路的选择上可见母亲善解人 意,爱护小辈。
如何理解上面句子中儿子所说的话?
儿子“突然叫起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孩子的 话充满了童真童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明、可爱,又表现了 家庭的幸福、温馨。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地表示顺从,而是积 极地提出建议。“我”的话饱含着对母亲深切的爱。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上面的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划分文章层次。 2.读课文,复述课文所讲故事。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2-8):
具体写一家人散步的经过。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通过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本文事件的四要素,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初春; 地点:田野; 涉及的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事件: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去田野散步。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想一想,本文所记叙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母亲老了,春天到了,我劝她多走走; 经过: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母亲决定走小路; 结果:在小路上难走的地方,“我” 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 子,一家人和乐融融。
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一个“慈母”, 一个“孝子”,一个绝对信任,一个真诚理解,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 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熬”有“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的意思。“熬过”在 这里既写出了母亲因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在漫长寒冬所 遭受的痛苦之巨大及度过严冬的艰辛,也写出了“我”为母亲 的安然无恙而欣慰的心理,表达了“我”对母亲深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