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经方治验体会
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体会(1)
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体会(1)【摘要】目的探索中医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病的有效治疗。
方法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患者110例,采取回顾和跟踪的方式对患者用药治疗后进行调查、分析及病情转归进行整理研究。
结果从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眩晕患者110例,有效率达93%,治愈率达9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通过临床上的观察,本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并且安全无副作用。
【关键词】眩晕症补阳还五汤治验“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用治中风后遗症效果极佳,至今临床可用。
然而临床绝不局限于中风后遗症,用于治疗气虚眩晕,收效甚佳。
“补阳还五汤”是在阳气衰微,失其大半的基础上立法的,方中重用黄芪补正气,意在扶助已亏的元气,轻用当归、赤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取其养血活血,通经行滞,意在补气兼行血,如此气得以充,血得以行,气血并活,阳生阴长,所谓克敌者存乎将;祛邪者赖乎正是也。
该方之妙,以补气先而活血次,正得复而邪自去。
治血者,首先治气,治气者,亦顾血。
所谓眩晕,即因气血衰少,脑失所养,至头目眩晕之证,头为精灵之舍,脑为元神之府,受诸阳之聚会,赖营气以充养,“若阳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气虚眩晕已生,有因脾气不健,营气衰少,清窍不荣者;有因久病后,阳气亏损,经气不布,元神失养者;总之,皆因气虚所致,所谓经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补阳还五汤”正是为阳衰气微之证而设,其力专补阳,擅长益气,且兼以活血,皆在还五。
用之得当,收效甚佳。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眩晕又称眩冒、眩运。
眩即目眩,指视物昏华、模糊不清。
晕,即头晕,是自身和周围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突然仆倒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性,58岁,无业。
头晕6年,加重1日,伴头痛,恶心。
近日出现频作,出现眩晕、呕吐、血压150/100mmHg,查血脂肪,心电图,脑血管照影及头颅CT均无异常发现。
经方百案研读:眩晕(二)泽泻汤
经方百案研读:眩晕(二)泽泻汤经方百案研读:眩晕(二)泽泻汤金梅吕旭升二〇眩晕(二)【原文】朱某,男,50岁。
湖北潜江县人。
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
两眼懒睁,双手颤抖,不能握笔写字。
迭经中西医治疗,病无起色,颇以为苦。
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切其脉弦软。
【研读】医案中患者的晕眩不是一过性的,不是因为劳累后或有其他诱因才发作,是每天头晕目眩,而且非常严重。
单从患者的这些症状来看,很难判断患者头晕目眩的原因,如果结合其舌象(肥大异常)及脉象(弦软)后,可以初步断定其晕眩的原因来自于水饮。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涉及水饮引起的晕眩有几种情况:一为心阳被伤,导致心下水气上泛。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其心下水气上泛主要是源于心阳被伤,不足以镇制,治疗以通阳化气利水为主。
二为心下有支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何谓支饮?支饮为四饮之一,因其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偏结不散,故名之。
其心下支饮上泛是源于脾土不固,水饮泛滥,治疗以健脾土泻水饮为主。
三为膈间有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其膈间有水上泛乃心下水饮阻隔导致,治疗以散心下水饮为主。
四为肾气所伤导致水邪泛滥。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插图]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其水邪泛滥是源于肾气不足,治疗以强肾气利水为主。
这四个治疗水饮引起晕眩的汤方,其治疗主证有很大差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主证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泽泻汤的主证为“其人苦冒眩”;半夏加茯苓汤证的主证为“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真武汤证的主证为“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包医生用经方】泽泻汤与头晕目眩病
【包医生用经方】泽泻汤与头晕目眩病作者 I 包斐丰昨天那位眩晕症的G女士一个人来复诊了。
她笑容满面,说服用那2味药的方子以后,这几天已经不再头晕目眩了,持续近两周的头部昏沉感一扫而空,这种感觉真好!G女士,退休在家,有眩晕症反复发作多年,每次发作则头晕头重,视物天旋地转,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
经常要在输液治疗的同时,闭目平躺数日方能缓解。
两周前,因为家宴招待疲劳后再次诱发,常规的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在其他中医处服中药一周,药方为真武汤为基础加镇肝熄风、活血化瘀等药,药味二十有余,但疗效平平。
经朋友的推荐,G女士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寻求经方的帮助。
G女士身材偏胖,两眼圈微肿,舌胖大有齿痕,脉沉,腹软,心下按压有明显的振水音。
这是支饮冒眩病的泽泻汤证。
处方:泽泻50g,生白术20g。
7剂。
自煎,以600ml水,煮取200ml,分次温服。
一周后,她开心地告诉我,想不到就那么两味药,效果却出奇的好,服药后第二天就见效了。
我让她停止服药,并再开原方7剂,建议存放家中,以备不时之需。
泽泻汤治疗急性发作的头晕目眩很有效。
《金匮要略》用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此处的“支饮”,就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痰饮病,有的患者表现为咳嗽气喘症状,也有的表现为心下振水音。
条文“苦冒眩”,指患者为冒眩症状所苦。
究竟什么是“冒眩”?“冒”在《说文》解释为:“以物自蒙而前也,谓贪冒若目无所见也”;“眩”是视物旋转的意思;由此推测,“冒眩”指的是视物旋转无法睁开眼睛,提示眩的严重程度。
经方大家刘渡舟先生认为,冒眩是指患者终日昏昏若处云雾之状,或有头部沉重如戴铁盔;日本汉方家尾台榕堂对冒眩证的解释更为传神:“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褥,旋转如走,虽瞑目敛神,仍复如是”。
形成这种疾病原因,是胃内的水饮上冲头目所致。
服用泽泻汤后,小便通利,上逆水饮得降,眩停目明而愈。
刘渡舟治一男,头目眩晕两年,终日昏沉如在云雾之中,两眼难睁,双手发颤;舌胖大,苔白滑,方用泽泻24g,白术12g,服一剂则汗出身轻,头清目亮,眩冒立减,服三剂而愈。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该书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伤寒等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在该书中,对于眩晕这一病症,也有详细的论述。
下面就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进一步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眩晕的治疗方法和心得体会。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人在静止状态下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定的感觉。
眩晕按病因可分为外因性和内因性两类,其中内因性眩晕又分为高血压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多种类型。
《伤寒杂病论》中主要论述的是外因性眩晕。
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几种与眩晕相关的病症,如伤寒、太阳病等,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同样适用于眩晕的治疗。
张仲景主张根据不同的证候来辨证施治。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可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等。
在治疗方法中,重视调理阴阳平衡,调和脾胃气血,以使病情得以平稳。
在针对眩晕的治疗方法中,张仲景主张辨证施治,对不同的眩晕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阳明风病引起的眩晕,采用升阳散;对于太阳风病引起的眩晕,采用抵当散;对于阴虚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参苓白术散;对于气滞所引起的眩晕,采用瞿麦汤;对于血虚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当归地黄汤;对于痰湿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开窍汤。
这些方剂均是通过扶正祛邪,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在治疗眩晕中,张仲景注重从整体出发,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饮食、起居、调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健脾化痰,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起居上要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调理上要根据病情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从《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眩晕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张仲景主张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调理。
他通过以草木之实,治四时之邪,以腐草之气,通玄黄之劳,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苦寒之泻,辟尘埃之侈,使之不伤精气,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对于现代医学,可以借鉴其中的理念,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结合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中医治疗眩晕的心得体会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自觉旋转,站立不稳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
西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里埃综合症的都可参照本病辩证。
本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近 10年,的临床实践,总结验证,笔者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证疗效显著,现将临证心得体会介绍如下:定眩汤的药物组成:天麻 15g , 钩藤 15g , 葛根 15g , 川芎 15g , 鸡血藤 30g , 白术 10g , 泽泻 20g , 半夏 10g , 山萸肉 15g , 黄芪 20g , 枸杞 15g ,何首乌 15g 。
功能:扶正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用法:每日 1剂, 水煎后分 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1月为 1疗程。
方解: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发作性眩晕,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头昏、头重、行走不稳等症, 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属中医“眩晕病”范畴。
本病以风、痰、瘀、虚共依共存为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以虚实挟杂最为常见。
方中黄芪益气升清,清阳得升,浊阴自降;山萸肉、枸杞、首乌平补肝肾,不燥不烈,补肝而无动风碍痰之虞,益肾无损阳助瘀之弊;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之要药,故李东垣强调“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草纲目》记载钩藤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 钩藤通心气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半夏化痰祛湿,降逆和胃, 白术健脾燥湿,治痰之本而绝生痰之源,与半夏、天麻相伍则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义,为治疗痰湿眩晕的代表方; 泽泻渗湿行痰饮,《日华子本草》谓:“主头旋,耳虚鸣”,与白术相伍为泽泻汤,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方中鸡血藤补血行血,疏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解郁; 葛根解肌而利项背,现代研究发现葛根含黄酮甙,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增加大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三药合用能活血通脉,解除经脉阻滞,使血行畅通。
以上诸药共奏熄风化痰、扶正通脉定眩之功, 体现了虚实并用、调补兼施的原则。
妙用经方治疗眩晕3则简析 作者:顾伟青
妙用经方治疗眩晕3则简析作者:顾伟青妙用经方治疗眩晕3则简析顾伟青(江苏省吴江市松陵卫生院,江苏吴江21500)眩晕是常见病,它包括西医学的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美尼乐氏综合症、神经衰弱、颈椎病等,中医认为,它是由风火痰虚瘀引起的清窍失养、头昏眼花为主的病症。
笔者近年来遇到几例典型病例,经中医辨证治效果尚可。
现介绍如下:例一、范某,女,21岁。
于2004年5月10日初诊。
头昏反复发作1年余,近半月来症状加重,头昏以久站行走为甚,平卧尚可,伴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属脾阳虚弱,清阳不升。
治宜健脾阳,升清气。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1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桂枝8g,升麻3g,柴胡3g,炒白芍15g,浮小麦30g。
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头昏基本好转,仍觉神疲乏力,仍拟补中益气汤加减续服月余,诸症悉除,平素嘱服补中益气丸。
按:本例患者头昏应为脾阳不足、清气不升,故拟补中益气汤健脾、升清阳。
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动则汗出,均为脾阳虚弱,另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龙骨、牡蛎收敛止汗。
诸症相合,故取得较好疗效。
例二:李某,女,53岁。
于2006年1月26日初诊。
患突发眩晕,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胸闷食少,神疲乏力,苔白舌淡,脉迟,诊为脾湿不运,清阳受阻,故拟健脾渗湿,方拟泽泻汤加减。
药用泽泻40g,白术15g,川牛膝15g,夏枯草15g,磁石60g。
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眩晕好转。
按:本症大都属西医美尼尔综合症,患者头昏目眩、恶心呕吐,为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逆,故拟金匮方泽泻汤主之。
方中泽泻利水除饮、白术健脾制水、磁石重镇安神、川牛膝引血下行、夏枯草泻汗火。
另据笔者经验,此类眩晕泽泻必须重用。
例三:王某,女,62岁。
于2005年10月21日实初诊。
眩晕反复发作5年余,近1年来眩晕较甚,自诉:口干心烦,腰酸神疲,两目干湿。
经方辩证辨病治疗眩晕+晕眩奇方
经方辩证辨病治疗眩晕+晕眩奇方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眩晕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首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河问提出风阳化火说;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景岳倡言:“无虚不作眩”。
综各家所说,考临床所见肝、痰、风、火、虚诸因兼而有之。
肝之病,有肝阳、肝风、肝火、肝郁之别;虚之证,有气虚、精亏、血少、肾衰之异。
1、高血压病眩晕(1)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治阳症高血压眩晕①病例资料:沈某,女,63岁,眩晕、头胀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加重一月。
头昏眼花,如坐舟船,恶心不思饮食,失眠多梦,神倦易疲,两足乏力,大便四日未解。
血压185/100mmHg,舌质红,苔滑腻,脉弦;西医诊为高血压病伴脑血管痉挛,中医诊为眩晕。
给予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黄芩10g,生大黄20g,黄连10g,白术15g,泽泻40g,党参10g,半夏12g,菊花12g,枸杞10g,女贞子15g,怀牛膝10g,甘草6g,生姜3片。
服3剂眩晕减其大半,血压降至正常,饮食能时,再服7剂,血压稳定,诸症消失而愈。
病案总结:此乃年高、气虚、精亏、血少、秽浊阻中、阳亢化风上旋夹胃浊同行,上扰清窍所致。
清、叶香岩《临证指南》日:“头为云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
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肝、治胆、治胃之分。
”由此而知,眩晕虽有肝风上旋,然夹胃浊同行,中焦升降失常,浊阴不降,风阳自然难清。
投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平肝清热,降浊升清,眩晕自止。
辨证要点:其一此乃阳症高血压眩晕,必有阴虚阳亢之象,眩晕而头目胀痛,舌质红,大便于结。
其二本证多挟痰火上扰清窍,故多有呕恶,不思饮食,苔滑腻之症。
只要辨证明晰,以此方治疗阳症高血压疗效确切。
曾以此方治疗高血压眩晕30余例,有效率占80%以上。
②吴茱萸汤合四逆汤治阴症高血压眩晕病例资料:杨某,64岁,高血压病十多年。
头昏沉重,四肢困倦,神疲祛寒,口淡出水,小便清白,大便溏多结少,面晦胞肿,舌暗淡润滑,脉沉弦迟。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内容提要:运用自拟“舒心消头汤”为主临症加减治疗《眩晕》证,疗效满意。
收集的36病例中痊愈17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
关键词:眩晕症,舒心汤,治验。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内科疾患。
祖国医学对于本病早有描述,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记载。
它在现代医学中,包括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
笔者从事眩晕症的中医治疗已20余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采用自拟舒心清头汤治疗经验小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龄20-69岁,以50岁左右居多。
本组病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CT检查为诊断依据,其中内耳内耳性眩晕7例,脑动脉硬化5例,高血压8例,贫血4例,神经衰弱9例,脑部疾患3例。
2、治疗方法:舒心清头汤:柴胡10g,党参15g,法夏15 g,陈皮15 g ,茯苓15 g,竹茹10 g,枳实10 g,紫丹参15 g,郁金冲15 g,甘草5 g。
加减:分五个证型进加减。
(1)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增剧,两颊潮红,急燥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眩数。
舒心清头汤加钩藤15 g,石决明15 g,淮牛夕15 g,杜仲15 g,便秘加槐角30 g,便溏则加炒谷芽30 g。
(2)痰湿中阴型:症见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舌白腻,脉濡滑。
舒心清头汤去柴胡、黄芩、党参,加香附15 g,黄连10 g,砂仁5 g,石菖蒲12 g。
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如代赭石以镇逆;若见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浊化火”,舒心清头汤去黄芩加百部15 g,黄连10 g。
(3)肾虚型:症见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带下腰酸),失眠多梦。
宋水清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宋水清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眩晕验案举隅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多种多样。
张仲景《伤寒论》中载有诸多有关眩晕的条文,笔者旨在通过经方治疗眩晕验案1则,体会宋水清教授在运用经方治疗眩晕方面的独到见解。
标签:眩晕(中医);经方;验案“眩晕”在《伤寒论》里虽无专门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
有关眩晕条文:如《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第82条:“心下悸,头眩……真武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8条:“目眩……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眩晕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摇晃、旋转,站立不稳。
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1]。
西医学中引起眩晕的疾病可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病因复杂,常见疾病有:梅尼埃病、高血压病、颈椎病等,所以在治疗上要找出原发病的病因,根据其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方可达到治愈效果[2-3]。
据调查,20%~30%的人曾经历过眩晕,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0%以上经历过严重的眩晕,影响了其日常生活[4]。
宋水清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传承人,抚松县中医院副院长,从事中医脑病和痿病临床工作2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中医脑病及内科疑难杂症,临床上善于灵活运用经方,尤其善于运用合方治疗痿病,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在经方治疗眩晕方面亦有独到见解。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多,现举验案1则,以飨同道。
1 验案举隅患者甲,男性,59岁,2017年6月9日初诊,因“阵发性头晕2年,近1个月加重”于门诊就诊。
颈部血管超声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查BP:130/85 mmHg。
现症:头晕,自觉头重如裹,视物旋转,伴恶心,无呕吐,口苦,口多痰涎,心慌,心烦,平素胸胁满闷不舒,四肢困重,纳差,眠差,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滑微腻,脉弦滑。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121)眩晕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121)眩晕昨天晚上潼生病了,没得休息,守了一个晚上,中午去看朋友,做了内针回来,接着又去老年大学上课。
回来就生病了,疲劳,发烧,喉咙痛,吃饭后自己扎了合谷,曲池,列缺,导引,睡了一个小时,觉得好了点。
从自己开会,体会进针的那种感觉,那种疼痛,才能让自己体会到针的那种感觉.男性,41岁,头晕10年刻诊:头晕,头重,以头顶部为主,眼睛蒙,腰酸腿软,性功能下降,大便烂,一天2次,舌质淡白苔白腻,右脉弦细,左脉沉,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耳鸣,颈项不适,无腹痛,无口干口苦。
眩晕—少阴病,水饮上逆,清阳不升。
制附片9g,生姜15g,白术20g,白芍15g茯苓25g,仙灵脾20g,仙茅20g五剂,日一剂,水煎服。
经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患者水饮从下焦上逆,有少阴病的临床表现,用真武汤加二仙汤。
头晕2个星期女性,48岁,2个星期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重,以头顶部为主,眼困,能入睡,无焦虑,抑郁,无太阳,少阳,阳明等,舌淡苔白逆,脉沉。
眩晕—太阴病吴茱萸9g,桂枝15g,党参20g,生姜12g大枣10g,甘草6g,茯苓40g,白术20g天麻25g四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四剂后症状好转,打电话回访,说头晕减轻,未再继续就诊。
今天看到抑郁的小孩慢慢好转起来了,能够看到她的笑容,每天能够来扎针,然后与我交流一些生活的事情,能够晚上早点休息,早上也能够起来了,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大的改变。
佳明简介:作者简介:林佳明,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辩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经方百案研读:眩晕(一)真武汤
经方百案研读:眩晕(一)真武汤金梅吕旭升一九眩晕(一)【原文】李某,男,44岁。
1994年3月7日初诊。
患反复发作性眩晕已两年余。
眩晕每因劳累诱发,先见左侧耳塞耳鸣,继之则觉天旋地转,目不敢睁,身不敢侧,恶心呕吐,痛苦不堪。
每次发作必周身疲乏无力。
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观其舌苔白,脉弦无力。
【研读】医案中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眩晕,其眩晕每因劳累诱发,发作时也很有特点:先是耳塞耳鸣,继之天旋地转。
这个特点很重要,因为治疗眩晕的汤方非常多,但是凭这一点就可以锁定两个治疗眩晕的汤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医圣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明确指出,引起耳朵听力异常的原因有两个:一为少阳(胆、三焦)中风。
《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此条讲的是,风邪郁于少阳(胆、三焦),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风邪与火气相扇,导致两耳听力异常,治疗当以和解为主,不可用吐下之法,若是用了吐下之法,则会大伤心阳引起悸而惊。
二为少阴(心、肾)正气虚。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论》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此条讲的是,医生看到病人双手交叉按在心前的部位时,便试探着跟他讲话,病人没有回应,这就说明两耳的听力出现了问题。
其原因在于发汗太过伤了正气,正气虚导致听力异常。
从患者的症状来看,其并无少阳病证。
且患者的发病原因又为劳累伤了正气诱发。
结合患者的症状及发病原因来看,其耳鸣耳塞应该为少阴(心、肾)正气不足所致。
少阴(心、肾)正气不足又有两种表现,一个是心阳不足,一个是肾阳不足。
《伤寒论》中治疗眩晕因心阳不足的汤方为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因肾阳不足的汤方为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证为心阳不足引起的水饮上冲而晕眩。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吴建华:经方治愈顽固性眩晕
吴建华:经方治愈顽固性眩晕
患者丁二春,男,78岁,西平县重渠乡丁寨村人,2013年10月4日诊。
主诉:眩晕反复发作2年。
2年前不明原因地出现头晕目眩症状,经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经住院应用活血化瘀及改善脑供血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时发时止,不能长久控制。
眩晕每次发作时持续7--10天方能缓解,缓解5--7天症状再次发作,如此反复2年,患者颇为苦恼;虽经多方诊治病证始终未能解除。
本次眩晕发作2天。
证见:头晕欲倒,眼前发黑,呕恶痰涎,心悸胸闷,口干不欲饮,脐下跳动,小便短少,小腹作胀,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弦。
血压120/80mmHg。
辨证:眩晕(膀胱蓄水重证);治当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原方。
服5剂后,小便通畅,诸症消失。
至2014年10月20日1年时间里,笔者随访患者3次,眩晕未再发作。
此患者病因是水饮,病位在下焦,病机为水饮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化不利。
州都之官气化不能,则小便短少;水饮无有出路,逆而上冲则脐下悸动,逆而犯胃则呕吐痰涎;水饮上冲清窍,清阳不能上行充养脑府,则头晕目眩。
五苓散出自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等5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的病证,并认为其病因是有“水”。
此方重在化气行水,使水饮就近从小便排出,故而取效神速。
岳美中老中医曾说:“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
”。
原创医案:《眩晕经方治验一则》
原创医案:《眩晕经方治验一则》
曾在贵州都匀行医期间,时值梅雨季节,我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患眩晕症8年,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医诊断为眩晕。
总之,中西医治疗,大多无效。
查询前医所开处方,大多用天麻,龙骨,牡蛎,磁石,山茱萸,熟地,山药,等等,思其开方思路,大概是把眩晕的病因归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之类,然此妇女,服这类处方已经约8年了,从无半点疗效。
刻诊:患者诉说头晕8年,梅雨季节头晕严重,其他季节稍微缓解,但仍然头晕。
细问之下,她说坐着时不晕,由坐着改为站立时头晕严重,走路过程中头晕严重,以至于经常摇摇晃晃地走路。
眼皮有点睁不开,整个脑袋昏蒙,好像脑袋里有半脑袋水在里面晃动。
当她说了这些症状时,我就打开了治疗思路。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此妇女描述的眩晕症状,与《伤寒论》67条中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多么的吻合啊。
由此,用苓桂术甘汤是必然的。
但是,考虑到患者眩晕症状在梅雨季节加重,平时脑袋昏蒙,脑袋里如装了半脑袋水,水气特别严重,因此,仅凭苓桂术甘汤,似乎药力不够,宜合五苓散化气利水,效果更好。
况且,水湿在脑袋泽泻特效。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茯苓20g,桂枝10g,白术20g,甘草5g,泽泻20g,猪苓10g,五剂。
患者反馈:服药1剂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服药3剂不再发作眩晕。
用好经方,不出五剂,眩晕随手而愈
用好经方,不出五剂,眩晕随手而愈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眩晕论述颇多,所列方药亦有不少。
笔者临证时,常用仲景方药治疗各类眩晕,常取得满意疗效。
现列举验案如下:案1 术附汤案(低血压)患者蒋某,男,55岁。
初诊时间:1987年6月20日。
眩晕2月,屡治无效。
血压10.7Kp/6.7Kp(80/50mmHg)西医诊为“低血压”转请中医治疗。
证见面色㿠白,畏寒肢凉,呕吐清涎,胸闷脘痞,食欲不佳,(每日仅食粮食100~150克)大便稀溏,每日3~4次,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厚,脉沉细而弱。
此为脾肾阳虚,清阳不升之证。
治以温脾补肾,健运中阳。
予术附汤加味,药用:白术18克,茯苓18克,附片30克(先熬),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克。
服此方3剂,1987年6月26日复诊:自述眩晕减轻,食欲增强。
每日可食250~300克。
大便溏,每日1~2次。
舌淡苔薄白。
前方去半夏,加白蔻仁6克(后下)。
服此方3剂,眩晕及其余症状全部消失,血压升高正常范围(106/74mmHg)病告痊愈。
按语:此案有呕吐清涎,胸闷脘痞,食少便溏等脾阳不足证,更兼畏寒肢冷,故诊为脾肾阳虚。
根据《金匮·中风历节》附《近效方》术附汤所言:“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施以术附汤而获痊愈,证明了术附汤治眩的疗效。
案2 真武汤案(内耳眩晕)患者杨某,男,53岁。
干部。
初诊时间:1982年5月3日。
眩晕反复发作10年,近日又复发。
西医诊断为“内耳眩晕症”,经治疗无效,来我处就诊。
证见形体肥胖,面目虚浮,倦怠乏力,动则昏晕欲倒,心悸呕恶,肢冷肤润,舌质淡而胖嫩,有齿痕。
苔白滑,脉沉细。
此为阳虚水泛挟饮邪上逆之证。
治以温阳利水,化饮降逆,予真武汤加减。
药用:附片(先熬)12克,茯苓18克,白术15克,半夏(姜制)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泽泻16克。
服此方2剂,晕减呕止。
前方去半夏,加补骨脂30克,黄芪30克。
佳明经方讲堂(2):经方治疗眩晕的体会(下)
佳明经方讲堂(2):经方治疗眩晕的体会(下)眩晕的六经辨治3、案三女性,52岁,原来诊断为颈椎病,现在反复的头晕2年,时有天旋地转,发黑蒙,恶心欲吐,查颈椎MR:颈椎病,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依头晕。
初诊:患者头晕,头重,汗出(以晚上为主),颈项部不适,腰痛以膀胱经为主,口干不欲饮,无口苦,无胸胁胀满及腹痛,腹泻,二便正常,月经不正常,一月两次,月经量少,无血块。
腹诊:剑突下轻压痛,未及明显气上冲胸及明显的悸动,博动感。
舌胖大苔白偏腻,脉弦细。
六经辨证分析:头晕,头重,舌胖大苔白偏腻,脉弦细,为太阴水饮为病,水饮内停,上蒙清窍,浊阴不降。
口干不欲饮,为太阴水饮不化,津液不能上承,经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太阴的渴,为不欲饮。
颈项部不适,汗出,腰痛,为太阳病,经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兼水饮为病,桂枝加葛根汤,苓桂术甘汤处方:桂枝2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白术20g,茯苓40g,葛根60g天麻20g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08月01日,二诊:头晕症状明显好转,颈项不是减轻,依时有恶风,不能吹空调,口苦,心烦,舌淡苔白,脉细弦。
六经辨证分析:患者出现口苦,心烦症状,结合舌脉,考虑为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表未解,用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
柴胡18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12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6g,茯苓30g桂枝20g,白术15g,葛根90g,天麻15g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症状好转,遂停药,随后电话随访,眩晕未发。
这个病人为女性,五十二岁。
诊断为颈椎病。
临床很多眩晕病误诊为颈椎病,实际上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只占1%甚至1%都不到。
一见头晕就以为是颈椎病所引起的,其实很多是误诊。
有很多病人头晕以后会形成恐惧感。
眩晕发作他第一次可能不怕,很容易治好。
第二次再发的时候,他可能也不一定怕。
但第三次再发的时候他就有点恐惧了,反复的晕,慢慢就形成这种心理性的眩晕。
经方治疗眩晕
辨证施治需要根据 患者的病情变化及
3 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辨证施治需要遵循 中医的整体观念,
4 注重患者的整体调 理,以达到治疗眩 晕的根本目的。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
01
疗方案 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
经方概述
经方:中医经典方剂 的统称
01
常用经方:四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逍遥散 等
03
02
治疗原理:通过调整 人体气血阴阳平衡,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4
治疗眩晕:通过调整气 血、疏通经络、调和阴 阳等方法,达到治疗眩 晕的目的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
A
质、病因等因素进行辨证,选
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3
4
眩晕可以是由 多种原因引起 的,如耳石症、 前庭神经炎、 脑部疾病等
眩晕的治疗方 法包括药物治 疗、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等
眩晕分类
假性晕: 非前庭系统功能 障碍引起的眩晕
真性眩晕:患者 感到自身或周围
环境旋转
前庭性眩晕:前 庭系统功能障碍
引起的眩晕
常见原因
血糖
06
诊断:眩晕综合 征
07
治疗方案:经方 治疗,包括天麻 钩藤饮、半夏白
术天麻汤等。
治疗过程
患者症状:头晕、恶心、呕吐 诊断:眩晕症
治疗方案:采用经方治疗 治疗效果: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疗效评价
治疗效果:经方治疗眩晕效果 显著,有效率高达90%以上
副作用:经方治疗眩晕副作用 较小,患者耐受性好
02
因素 结合患者的症状、病程、病因等
经方治疗一例头晕沉重感
经方治疗一例头晕沉重感作者: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林佳明女,58岁头晕沉重感1个月头晕,颈项不适,手指麻木,颈椎疼痛酸软,汗出,无恶风怕冷,无鼻塞流涕,口干,胃胀,饮食后胃部不适,胀满,纳可,胸闷,大便烂,脉沉弦,舌质淡苔白腻。
肥胖体质。
六经辨证分析:颈椎疼痛酸软,汗出,为太阳中风症,颈项不适,桂枝汤证,颈项部不适为葛根药症,胃胀、胀满,脉沉,为胃虚有水饮,舌脉为太阴病,里虚寒,水饮内生,蒙蔽胸部而胸闷。
辩六经:太阳太阴合病辩方证:苓桂术甘、桂枝加葛根汤、茯苓饮拟方:茯苓40g,桂枝20g,白芍30g,甘草10g大枣10g,葛根60g,陈皮30g,枳实15g党参12g,苍术20g,生姜10g5剂,日一剂,水煎服2019年6月15日上症好转,偏肥胖,胃部胀满明显好转,汗出,大便好,胸闷好转,手麻,颈项部不适,舌淡苔白,舌下脉络曲张,脉沉细。
黄芪60g,桂枝20g,赤芍30g,生姜20g大枣10g,茯苓40g,丹皮10g,桃仁10g5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10剂后,诸症痊愈,后随访未在发作。
今天脑病科学习蔓荆子。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夏相或基制的干嫌成熟果实。
以椒大均尔具灰白色粉霜,辛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或炒用。
[性昧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传统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主治病症]: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目暗不明,流泪症,头痛,眩晕,偏头痛,牙龈肿痛,湿痹拘挛。
已故名老中医李浩儒对蔓荆子治疗头痛、眩晕有独到之处。
认为蔓荆子,蔓走经,荆主风,子下沉。
故有专门走经祛风镇痛的作用。
他治疗头痛、眩晕分虚实两类。
如属实证者,用蔓荆子50g,白芷10g,川芎3g,荆芥10g,黄芩l5g。
如属虚证者,用蔓荆子40g,防风5g,黄芪25g,苍术10g,山茱萸l5g,山药20g,白豆蔻3g。
方中蔓荆子需打碎或研碎,生用或微火炒均可用之。
方书未见载蔓荆子有通便之功。
董氏在治疗头痛时,偶然发现蔓荆子也能治疗习惯性便秘,并且做了20余例观察治疗,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眩晕验案二则
中医药治疗眩晕验案二则眩晕是指感觉到头昏眼花、周围旋转或自身旋转等症状。
它并非病因明确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不适,因此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也各异。
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到的方法,本文将介绍两个中医药治疗眩晕的验案。
验案一:中药材方剂治疗眩晕某患者,男性,54岁,近期出现频繁的头晕眼花,在家中多次晕倒,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原发性眩晕病。
为了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患者服用了大量西药,但病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患者转向中医药治疗。
结合患者的症状,中医师认为该患者是由于身体阳气不足而引起的眩晕症状,因此给予了中药材方剂治疗。
方剂的具体组成如下:•黄芪 20g•人参 15g•熟地 20g•枸杞子 15g•白术 20g•川芎 10g•当归 10g每日分3次服用,每次15g。
服用3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头晕眼花的次数减少很多,并且晕倒的情况也没有再出现过。
此后,患者依然保持着服用中药材方剂的习惯,并且一直保持健康。
验案二:针灸疗法治疗眩晕某患者,女性,37岁,因为工作繁忙,常年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不久前出现了头晕眼花的症状,并且手脚发麻,口干舌燥等不适。
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初步排除了脑血管等独立疾病,诊断为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患者接受了一系列治疗,包括针灸疗法。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穴位进行刺激:1.带脉穴2.头维穴3.风府穴4.鱼腰穴5.足三里穴针灸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像、脉象等特征决定刺激的穴位。
治疗后不久,患者就感觉到头晕眼花的症状明显减轻了,手脚也不再发麻,体温也恢复了正常。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
结论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特而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激活人体自身的防御和调节机制,从而减轻或消除眩晕症状。
通过以上两个验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方面的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同时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在治疗眩晕时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建议就医时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眩晕各症状对症治疗倪海厦
眩晕各症状对症治疗倪海厦
因跟诊的学生很多,所以要分三个批次来看,这患者真是好可怜,要被围观三次。
只是来诊者大多是老师的粉丝,都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
多年后我也有学生跟诊,这才深知来诊者愿意配合是不容易的事。
[倪师用方学习重点]
眩晕的成因很多,但倪师分辨不同的眩晕状况来择取经方时,条理非常清楚。
下面我从当年跟诊的笔记中做归纳整理和大家分享:
苓桂术甘汤:中膈有水而造成的眩晕,往往起坐改变身形时晕眩会特别严重,倪师临床上用的是此方。
真武汤:如果遇到寒湿的人,他的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而且胃口不好,脚冷且无力(《伤寒论》条文:身眠动、振振欲擗地),那就是真武汤的治症范围。
小建中汤:脸色苍白、身体虚弱且四肢无力者,常会有眩晕的现象,倪师就会用到小建中汤来补虚劳改善之。
五苓散: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倪师会用到五苓散来去全身的水以治晕眩和呕吐。
泽泻汤:一旦晕眩时会眼前发黑,这就是所谓的“冒眩”,这代表心下有支饮,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来自脾脏里的积水,这时使用的经方是泽泻汤。
葵子茯苓散:这是比较特殊的晕眩用方,当孕妇水气堵到全身,水肿而且小便难的时候,倪师会用此方。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探讨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探讨发布时间:2021-11-01T03:05:48.9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0期作者:龚盟[导读] 浅析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
龚盟双流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 610200【摘要】目的浅析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
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研究样本:70例眩晕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给予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与乙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各35例,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乙组77.14%,P<0.05;结论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疗效乐观。
【关键词】眩晕;茯苓;半夏;疗效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类型,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脑血管病变等,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自身旋转、自我感觉周围环境旋转、恶心、呕吐、心悸、耳鸣等,病情可长期存在、眩晕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临床认为单独西医治疗效果一般[1-2]。
文章纳入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7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效果,现将本次研究全部内容整理后作以下论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研究样本:70例眩晕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与乙组各35例,甲组中男女占比27/8例,年龄平均为(50.7±6.8)岁;乙组中男女占比28/7例,年龄平均为(51.5±6.5)岁;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症状合并头晕、恶心、呕吐、枕部头痛、失眠、视物旋转、自身倾倒感、心悸、耳鸣等症状;脑超声血流图(TCD)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的症状和体征[3]。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痴呆;精神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4 0
Jo u r n a l o f Cl i n i c a l Me d i c a l
2 0 1 4年 9月第 1 卷 第 9期
S e p . 2 0 1 4 Vo 1 . 1 No . 1 1
眩 晕 的经 方 治 验体 会
李 云峰 ( 福建省莆 田市城厢区医院 中医 内科主任医师 ,福建 莆 田
一
疗
甘草5 g ,大枣6 枚;夹肾虚者加杜 仲1 5 g ,黄精 1 5 g ;血 压 是 因痰 作 眩 。 医 圣 张 仲 景 著 作 中 很 多 药 方 , 药 物 组 成 或 配 高 ,头痛 者加 天麻 1 0 g ,夏枯 草 1 5 g ,菊 花 1 0 g 。每 日一 伍 简 单 ,药 力 宏 大 , 运 用 恰 当 , 取 效 非 常 显 著 , 而 且 价 格 剂 ,半夏先 煎半 小时后 再加入其 他药 同煎 ,分早 晚服 。 以 又便 宜 ,值得 去认 真研究 推广应 用 。本文应 用经 方小半夏
头晕伴 头痛 健忘腰疫 的9 例 。1 6 例舌体偏胖 大,舌边有 明显 效卓著 的原 因,本人 认为 关键在 于临床仔 细辩 证和 经方活 《 金 匮 齿痕 。1 2 例舌苔偏 厚腻 ,5 例舌苔偏 白腻 。1 8 例均为脉 弦滑 用 ,辩证 中紧紧抓住 痰浊 上扰清 窍这 一病理机 制 。 病 痰 饮 者 , 当 以温 药 和 之 ” 。 中 医 认 为 脾 或 细 缓 。其 中 有 3 例 患者服地 芬尼 多和尼 莫地平 等西药 3 天 要 略 》 提 出 了 “ 为 生 痰 之 源 , 脾 虚 生 痰 湿 , 痰 湿 甚 者 往 往 兼 脾 虚 , 脾 虚 则 效 果 不 佳 转 来 中医 治 疗 的 。 清 阳 不 升 ,头 窍 失养 , 即 发 头 目 昏眩 ; 而 痰 浊 阻 滞 脾 胃气
3 治
分五 型 ( 肝 阳 上 亢 型 ,气 血 亏 虚 型 , 肾 精 不 足 型 , 痰 湿 中 治疗 上只采 用 《 金 匮要略 》之小半 夏加茯苓 汤 ( 半 夏 阻 型 , 淤 血 阻 窍 型 ) ,而 痰 浊 眩 晕 是 其 中很 常 见 的 一 型 。 3 0 g ,生姜 1 5 g ,茯 苓2 5 g )为主辩证加 味,同时停服其 他 金元 四大家 之一 的朱丹溪 说 “ 头眩 ,痰 夹气 虚并 火,治痰 切 药 。具体加 味法 :夹脾 虚者 加党 参 1 8 g , 白术 1 5 认 为常 常
症状消失为度 。 加茯 苓汤加 味治疗 , 《 药品正 义》谓 半夏 是治 “ 湿 痰冷饮 腰 药 ” , 合 生 姜 辛 散 寒 饮 温 中 降 逆 止 呕 ,重 用 无 妨 , 古 代
4 疗效分析
医 家称 生 姜 为 引 胃肠 水 气 ,止 呕 之要 药 。茯苓 性 平 而 甘
l 8 例 患 者 经 服 上 药 治 疗 , 症 状 均 消 失 , 最 短 的服 药 3 淡 , 能 镇 能 渗 ,用 量 亘 大 以健 脾 利 水 渗 湿 导 水 下 趋 ,三 药 配伍 共为 治痰浊 眩晕主 药 ,药 简力宏 ;脾 虚者配 党参 大枣 剂 ,最 长 服 药 1 2 3  ̄ J l 。
g 。水煎早晚分服 ,服一剂后症 状减 轻,3 剂后病愈 。
6 体
会
汉代 医圣张仲景 说过 “ 呕 家 本 渴 , 渴 者 为 欲 解 ,今 反
不 渴 ,心 下 有 支 饮 , 小 半 夏 汤 主 之 ” 小 半 夏 汤 散 饮 降 逆 , 1 8 例 中男7 例 ,女 1 1 例 ,年 龄 2 3  ̄7 1 岁 ,平 均4 6 . 8 岁。 和 胃止 呕 ,为 止 呕 之 祖 。又 说 “ 卒 呕 吐 , 心 下 痞 ,膈 间 有 其 中形 体偏 肥 胖 者 1 O 例 ,血 压偏 高 者6 例 ,血 压偏 低 者 2 水 , 眩 悸 者 , 小 半 夏 加 茯 苓 汤 主 之 ” 。 本 文 所 辑 病 例 疗 例 。头晕伴纳 呆恶 心欲 呕的7 例 ,头 晕伴耳 呜重 听者5 例,
晕 为主 者 。 【 关 键 词 】眩 晕 ;高 血压 病 ;, I 占 床 症状 【 中图 分 类 号 】R 2 5 5 - 3 【 文献 标 识 码 】B
1 资料 收集
本文 选择性 收集1 8 N 痰 浊 眩 晕 病 例 , 资 料 完 整 , 病 例 均 来 自 门诊 , 经 采 用 《 经 匮 要 略 》 之 小 半 夏 加 茯 苓 汤 为 主 辩 证 加 味 治 疗 ,疗 效 显著 。兹 总 结 分析 如 下 。
3 5 1 1 0 0 )
【 摘要 】眩晕是指 出现 头晕 眼花 ,或眼前 发黑 ,或晕 时感觉 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轻者 闭 目即止 ;重 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安 ,不 能站立 ,常伴耳 鸣,重听 ,心悸 ,重影 ,纳 呆,嗜 卧,胸 闷不适 , 口中粘腻 ,恶 心 ,呕吐 ,汗 出,甚 或昏倒等一 系列症候群 的疾 病。为 中医内科 门诊常 见病之一 ,可 见于 西医多种疾病如 高 血 压 病 。椎 一 基 底 动脉 供 血 不 足 . 梅 尼 埃 氏综 合 征 . 颈椎病. 脑 动脉 硬 化 . 低血压. 贫血 . 神经衰弱 等,・ 陆床 症状 以 眩
2 辩证分型
中 医辩 证 属 痰 浊 眩 晕 夹 脾 虚 ,或 兼 肾虚 。
机 , 胃 气 上 逆 ,见 恶 心 呕 吐 ;痰 随 火 升 ,或 随 风 窜 , 扰 乱 清空 ,蒙 闭清 窍 ,故作头 晕眼花 耳鸣 重听 。痰 饮凌 心则心
悸心慌 。中医有 “ 肾为痰 之本 ”之说法 ,老年人痰 浊眩 晕 因年 事 已高常兼 肾亏 而 出现头 晕健忘腰 疫等 。 冈眩 晕通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