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土地类型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两个方面。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在不同的利用目的下的分类,包括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而土地质量等级则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对土地质量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果地等;林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的土地;草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牧草生长和放牧的土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区域;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要求和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进行评定的。
一般来说,土地的肥力越高、排水条件越好、坡度越小,其质量等级就越高。
一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高、排水条件良好、坡度较小的土地,适宜用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二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一般、排水条件一般、坡度适中的土地,适宜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三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低、排水条件较差、坡度较大的土地,适宜用于林果、牧草等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对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之,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民和土地经营者能够按照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05章土地类型
复合地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地方组成, 简单地方在成因上无联系
第05章土地类型
三.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地域个体单位等级系统)
相
简单 限区
地方
景观
雏形 限区
复杂 限区
地方 组合
土地个体分级单位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
自然综合体 分级系统
第05章土地类型
二.土地的基本特征
1.自然性与整体性 2.空间性与地域性 3.数量有限性 4.具有肥力 5.可更新性 6.自然、经济两重性
第05章土地类型
三.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科学:研究土地的利用及其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性的 科学(蒙吉军,2005) 1.土地类型研究 2.土地质量评价与规划 3.土地利用研究(利用、保护、整治) 4.土地资源管理(地籍、地用、地权、地产)
第05章土地类型
一.多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
划自
单然
个
位区
体
单
位
系
统
级土
单地
位分
景观 地方 限区
相
类型单位系统 景观的种→属→科→ 地方的种→属→科→ 限区的种→属→科→ 相的种→属→科→
第05章土地类型
北京百花山附近河床相分类(据陈传康)
相科
相属
常流水河床
河床
间歇流水河床
相种 急流水河床 缓流水河床 沙质间歇流水河床 卵石间歇流水河床 巨砾间歇流水河床
第05章土地类型
二.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一)相(地块) 1.概念:指同一个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
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物群丛,自然特征 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土地进行科学分类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特性进行划分的,不同的土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土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按照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几大类。
耕地是指适合耕种作物的土地,具有较好的土壤肥力和排水条件;林地是指适合生长各类树木的土地,可以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草地是指适合生长各类草本植物的土地,可以用于牧草生产和草原保护;水域是指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水塘在内的水体区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包括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等。
其次,根据土地的特性和利用条件,可以将土地细分为不同的等级。
比如,耕地可以分为一般农用地和特殊农用地,一般农用地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特殊农用地适合种植果树、蔬菜和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林地可以分为优质林地和一般林地,优质林地适合培育高产材林和优质林木,一般林地适合培育经济林和防护林;草地可以分为牧草地和草原,牧草地适合放牧和饲草生产,草原适合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资源。
再次,土地分类标准还应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划分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区域,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土地分类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国情和地方实际,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需求,科学制定相应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管理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土地分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土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类别划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工作,是根据土地的功能特点和利用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功能、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要求等方面介绍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应该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分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几大类。
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对土地的要求和利用方式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特点来确定土地的类别。
其次,土地资源的特点也是确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的特点包括土地的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的土地资源特点对土地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来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
另外,土地利用的要求也是确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的土地利用要求对土地的质量、产能、环境影响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利用的要求来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
综上所述,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资源特点和利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不断地根据土地利用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和保护要求。
总之,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资源特点和利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和保护要求。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分类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它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标准。
下面将介绍土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土地分类标准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耕地是指适宜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林地是指适宜用于森林资源的土地,草地是指适宜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水域是指适宜用于水资源的土地,建设用地是指适宜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
不同类型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利用功能,因此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其次,土地分类标准还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土地分为农用地、林用地、草用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林用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土地,草用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水域用地是指用于水资源的土地,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
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土地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其最大的效益。
再次,土地分类标准还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可以将土地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盆地地区、河岸地区等多种类型。
不同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土地具有不同的适宜利用方式,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最后,土地分类标准还需要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可以将土地分为优质土地、一般土地、边缘土地、荒漠土地等多种类型。
不同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土地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改良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它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分类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性质和用途、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因素,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不同类型的土地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不同特性和用途,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本文将就土地分类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便读者对土地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首先,土地可以根据其利用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类型。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林地是指适宜生长各种树木的土地,包括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
草地是指适宜生长各种草类植物的土地,包括草原、草甸等。
水域是指各种水体所占据的土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其利用功能进行分类。
其次,土地还可以根据其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分类。
土壤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分为红壤地、黄壤地、黑土地等类型。
红壤地适宜种植柑橘、茶叶等作物,黄壤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黑土地适宜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
地形地貌特征也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对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可以将土地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盆地地区等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在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利用价值和管理方式。
最后,土地还可以根据其生态环境功能进行分类。
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土地资源的重要属性,不同类型的土地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有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建设区等类型。
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生态恢复区是为了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地区,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区等。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分类标准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至关重要。
土地分类标准是指按照土地资源的不同特性和用途,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利用政策。
土地分类标准的建立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城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
其中,耕地是指适合于种植作物的土地,园地是指用于果树、蔬菜等种植的土地,林地是指用于森林、果园等的土地,草地是指用于牧草生长和畜牧养殖的土地。
农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地形、土壤、水源等特性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的土地,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城市化程度、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等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生态保护用地。
生态保护用地是指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土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
生态保护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景观等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
四、特殊用地。
特殊用地是指用于特殊用途的土地,主要包括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等。
特殊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用途特点和地理位置等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特殊用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其建立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地划分土地类型,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土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
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
其中,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的土地。
林地是指用于森林植被生长和保护的土地。
这三大类别的土地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耕地面积较大,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园地和林地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为我国果蔬和林木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建设用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在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
这些地区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林地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林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等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涵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它们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各司其职,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用地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建设用地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林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5第五章 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分析
2:1型黏土矿物晶 颗粒表面, 层内,黑云母、水 或P位点 化云母结构内
层间吸附、配位作 静电引力 用 风化 扩散(缓慢) 约10-23~10-15 70 ~750ppm 2 ~8% HNO3法-NH4AC 法 40 ~ 600ppm
小麦缺钾
梨树缺钾:叶片深褐 色,叶缘烧焦状。
第三节土壤中的钾及其有效性
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和形态 二、土壤中钾的转化 三、土壤中钾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土壤中的钾含量
地壳平均含钾量越为2.6%,大部分 束缚在原生矿物或次生矿物中。土壤含 钾量取决于母质和分化程度。粘质土壤 含钾量高,而砂质土壤含钾量低。 我国土壤含钾量一般为0.5~2.5%, 高的可达5%以上,平均为1.2%。淮河以 北的土壤大多含K2O1.8 ~2.6%,淮河以 南的土壤含K2O在0.6 ~4.0%,而广东南 部、海南岛和云南等地的含钾量为0.1 ~3.9%。
处理 木质素含量 (%干物质) NP 26.9 NPK1 27.5 NPK2 29.3
三、作物的缺钾症状
一般作物缺钾首先表现为: 生长停滞,叶色变暗; 抗旱力下降; 从老叶的叶尖和叶缘开始出现带白色的、黄色的或橙色 的褪绿斑点或条带。有些品种可以出现分布不规则的 褪绿斑点。但所有情况下,症状都是从叶梢开始,而 基部常常仍然保持绿色。 褪绿区坏死,组织死亡,叶片干枯早落 病症蔓延到幼嫩叶片,最后真个植株可能死亡 罹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常常腐烂 易感染病害 作物的产量、品质下降。
光呼吸 叶子中K含量 CO2同化率 暗呼吸 -2· ( dpm · cm h (%干重) (mg· cm-2· h-1) (mg· cm-2· h-1) 1) 1.28
1.98
11.0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5章 以遥感为基础的土壤调查制图
第五章以遥感为基础的土壤调查制图第一节遥感土壤调查制图评述一、遥感及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识别地物。
简单的说,就是遥远的感知。
通常把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使用传感器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从飞机、高空气球,或从人造卫星、火箭、天空试验室,利用多种遥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再根据收到的上述信息进行分析判读,从而确定地表物体存在形式及变化状态。
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最常用的是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航空遥感一般是指运用飞机或高空气球对地面情况进行探测,高度可达二万米。
航天遥感是指运用卫星进行工作,高度可达几百公里,如美国的地球资源卫星高度已达九百一十八公里,一张像片拍摄的范围是长、宽一百八十五公里(相当于一个海南岛)。
由于地表(也包括地下)不同景物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其反射、放射某种波长电磁辐射能的大小也不一样。
这样,在遥感图像上就会显示出不同的色调或色彩反差,或者在信息磁带上就会出现不同的数据。
同时,不同几何形状的物体,反映在像片上的特征也不相同。
人们根据这些色调或色彩反差和影像的形状、大小、模型、纹理、阴影、位置及排列组合等特点,以及信息参数,就可以将不同的地物分辨开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定量的分析。
因此,遥感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地表自然资源调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遥感技术的特性2.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性运用遥感技术从飞机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地面的航空像片、卫星图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要大的多,为人门宏观地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条件。
例如,航空像片可提供地面景物的像片并可供立体观察,图像清晰逼真、信息丰富。
地理教案二: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
地理教案二: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的资源和利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介绍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
二、基本知识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由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土壤、植被等组成的岩土体,包括地球上陆地表层和海洋底层。
2.土地类型的分类土地类型可以按照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覆盖类型,我国的土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七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未利用地和其他用地。
三、我国主要土地类型1.耕地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地类型,也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之一。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其中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人工灌溉区是耕地最为丰富的地区。
耕地利用率高,用于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2.林地林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生态旅游等。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的山区,以及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辽宁等省份。
其中南方的丰富的热带雨林是林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3.草地草地是我国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我国草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
草地的特点是草种多样,植被厚密,适合放牧和草原旅游等业态的发展。
4.水域水域是指我国的江河湖泊、人工水库、海洋等水体。
作为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水域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水能资源等。
我国的水域资源分布在各个省份,其中内陆水域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诸多湖泊,海洋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5.城镇用地城镇用地是指我国的城市和城镇所占用的土地。
我国的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更多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商业等行业,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2021年版)-第一部分第5章第1-4节(知识整理)
第三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一)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 经济学分析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 地和企业家才能。这些要素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要素的所有者既可 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由于要素所有者的身份不同,因而素 供给行为的目的就有差别。 当要素供给者局限在消费者时,要素供给问题就有一基本点,即要素 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
之间做出某种组合的选择:既可以做出选择较多工作以增加货币收入的 决策,也可以做出选择较多的闲暇以增加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决策。
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时间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 劳动的效用实际是收入的效用。△U/△L=(△U/△Y)*(△Y/△L)
劳动的效用和边际效用相比,闲暇的情况比较复杂,闲暇既可 以带来直接效用,也可以带来间接效用。如果消费者不把时间用于 劳动,则可以做家务,或者休息、娱乐。从事家务劳动可以节省相 关开支,带来间接效用。其他情况下,闲暇一般直接带来消费者的 满足,即直接效用。为了简便起见,假定闲暇的效用是 直接的。则 闲暇的边际效用就是△U/△l。
第二节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 产要素的需求
(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举例】农场生产小麦 产品市场:小麦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以劳动为例,劳动也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劳动的供给者是价格的接受者,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农场对劳动的需求是受劳动价格的影响的,反方向变化。 劳动的价格还取决于小麦的价格。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类别划分是指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生产力水平,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指确定土地类别的依据和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田等。
农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
根据土壤肥力,可以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
二、建设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的土地,包括工矿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建设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强度、用地功能、环境影响等因素。
根据土地利用强度,可以将建设用地划分为高强度利用区、中强度利用区、低强度利用区等不同区域,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
三、生态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生态用地是指用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
生态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景观等因素。
根据生物多样性,可以将生态用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实验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四、其他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除了上述三类主要用地外,还有一些特殊用地,如水域、荒地、盐碱地等。
这些用地的类别划分标准也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进行科学确定,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类别划分是指根据土地的性质、用途、特征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于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制定土地利用政策、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地类别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功能、土地质量等级和土地资源条件等因素。
土地利用功能是指土地所能发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
土地质量等级是根据土壤肥力、排水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评价和划分。
土地资源条件是指土地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
其次,土地类别划分标准还应考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田保护和城乡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保障农田面积、生态环境和城乡建设用地需求。
同时,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局部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再次,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科学评价和划分。
在制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时,应充分调查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现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科学制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同时,要注重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及时修订和完善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确保其科学性和时效性。
最后,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
要加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及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为土地类别划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保护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综上所述,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土地质量等级、土地资源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科学评价和划分,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05第五章 地租与地价理论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1. 1. 1. 1. 1. 1. 1 2 3 4 地租的概念 地租的类型 地租理论的发展 地租与房地产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1 地租的概念
地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作为一般用语, 通常可以将其理解为 是租用土地所付的租 金,或出租土地所获 的报偿;但作为经济 学(尤其是政治经济 学)的学术用语,地 租则具有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垄断地租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3 地租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早期地租理论 (威廉· 配第、杜尔阁)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詹姆斯· 安德森 杜能)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地租理论 (萨伊 马尔萨斯)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马歇尔 克拉克) 马克思主义 地租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 (萨缪尔森 雷利· 巴洛维) 阿朗索 竞标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 城市土地价格
土地税收理论
1.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是土地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它对于土地的分等定级、合理利用以 及制定地价、地税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 地租理论概述 1. 2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 理论 1. 3 城市地租及其形态 1. 4 新古典主义地租理 论
垄断地租
1.1 地租理论概述
1. 1. 2 地租的类型
劳役地租 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划分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地租类型
契约地租与经济地租的关系(三版 P57) 按经济学 雷利·巴洛维认为:“契约租是对财产 所有者的实际支付。它可能超过或低于理论上 的观点 财产可以获得的地租。当它大于应付地租时, 承租人必须交付一部分本来应归于他的资本、 政治经济学 劳动或管理投入所得;当它低于这个数额时, 承租人则能分享一部分地租。”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其利用和管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对土地进行管理和利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性质、用途、特征等因素进行划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进行规划、开发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土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土地可以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耕地是指适合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土地,其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林地则是适合生长各类树木的土地,具有较好的植被覆盖和水源保护功能;草地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类型,常见于草原和草甸地区;水域则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水塘等。
其次,土地还可以按照其用途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的不同利用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农用地、工矿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工矿用地是指用于工业和矿产开发的土地,包括工厂、矿区等;居住用地是指用于居民居住的土地,包括住宅区、宅基地等;交通用地是指用于交通运输的土地,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等。
此外,土地还可以按照其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的地貌、地形、地质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平原地、丘陵地、山地、盆地等。
平原地是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区域,适合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丘陵地是指地势起伏、山丘连绵的区域,适合林业和旅游开发;山地是指地势陡峭、山峰层叠的区域,适合矿产开发和生态保护;盆地是指地势低洼、水源聚集的区域,适合农业灌溉和水利建设。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性质、用途、特征等因素进行划分和归类的一种管理工具。
通过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可以更好地进行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国能够加强土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单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
中科院地理所1986年《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制图规范及分类系统》 方案,把全国土地分为三个级别: 1.土地纲:12个土地纲(A~L),是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
依据:水热条件。≥10℃活动积温,干燥度、无霜期及作物熟制 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水热状况受地貌的制约,按构造地貌单元划分
二.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一)相(地块) 1.概念:指同一个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
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物群丛,自然特征 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干沟 沟底相
沟坡相
丘坡相 丘麓相
阶面相 阶地
阶坡相
丘顶相 小丘
生境——植物群丛
红树林群丛
2.特征
最低级的土地单位 地表自然地理特征最一致的地段(生境) 最基本的用地单元(适宜性和限制性)
一.多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
划自
单然
个
位区
体土
单地
位分
景观 地方 限区 相
类型单位系统 景观的种→属→科→ 地方的种→属→科→ 限区的种→属→科→
相的种→属→科→
北京百花山附近河床相分类(据陈传康)
相科
相属
常流水河床
河床
间歇流水河床
相种 急流水河床 缓流水河床 沙质间歇流水河床 卵石间歇流水河床 巨砾间歇流水河床
二.土地的基本特征
1.自然性与整体性 2.空间性与地域性 3.数量有限性 4.具有肥力 5.可更新性 6.自然、经济两重性
三.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科学:研究土地的利用及其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性的 科学(蒙吉军,2005) 1.土地类型研究 2.土地质量评价与规划 3.土地利用研究(利用、保护、整治) 4.土地资源管理(地籍、地用、地权、地产)
相
简单 限区
地方
景观
雏形 限区
复杂 限区
地方 组合
土地个体分级单位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
自然综合体 分级系统
第三节 土地分类
类型:对若干实体事物共性的抽象概括。 土地分类:对某一级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原则和方法,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 归并。 土地分类系统:多系列、单系列 意义:每一类土地单位具有某种相似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特征,具有 相对一致的生产潜力和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向,从而成为科学评价土 地质量的基本单位。
具有清晰的外部形态
冲沟限区
3.限区的野外识别与划分
① 通过航片、卫片可直接判读 ② 初级地貌形态是主导分异因素(正负地形),但不是唯一因素,有
些地区就不能用它来划分(平原) ③ 依据地貌的不同发育阶段: 雏形限区:沟底沟谷不明显 简单限区 复杂限区:一个初级地貌形态受另外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的切割,或
按演替性质:时间演替,空间演替 按演替原因:自然演替,人为演替 按演替方向: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按演替过程:节律性演替,非节律性演替
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 土地类型演替系列: 1.盐生植被演替系列 2.草甸湿生化植被演替系列
内蒙古准格尔旗北部 风沙区土地类型演替
模式(秦其明,1989)
晋西北地区次生黄土 台地与平地土地类型 演替过程模式(秦其 明,1989)
3.野外识别与划分 首先划分地貌面 同一地貌面的其他组成成分的一致性
(二)限区(地段) 1.概念: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例如:冲沟、
阶地、小丘、洪积扇 2.特征
具有一个简单的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 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被群丛组合等
在限区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过程有共同 方向
第五章 土地类型
土地科学 土地分级 土地分类 土地分等
第一节 土地科学概述
一.土地概念与内涵
1.原始的土地概念﹣天下之地(大地、地面) 2.古代的土地概念﹣有土之地(土壤) 3. FAO(1972):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
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 的种种结果,以及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4.土地的科学概念来源于劳动者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识(农业生产, 工程建筑)
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的地段; 土地是自然与经济综合体,也是历史自然体; 土地具有立体三维结构;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 土地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易混的几个概念 土地单位﹣自然地理区划单位 土地﹣土壤﹣景观﹣国土﹣领土(领海、领空)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
半干旱温带 J1低湿滩地;J2盐碱滩地;J3沟谷地;J4干滩地;J5沙地;J6平地;J7岗坡地;J8丘陵地; 草原 J9低山地;J10中山地
干旱温带暖 K1滩地;K2绿洲;K3土质平地;K4戈壁;K5沙漠;K6低山丘陵地;K7中山地;K8高山地;K9 温带荒漠 极高山地
L
青藏高原 L1河湖滩地及低湿地;L2平谷地;L3平地;L4台地;L5低中山地;L6高山地;L7极高山地
制图比例尺 >1:1万 1:1万~1:20万 1:20万~1:100万
1.顺序法:按种、属、科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分类系统。 优:简单明了,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缺:工作量大,划分标志不明显 2.两列指标网格法: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即 土地分类系统。
主要用于相的分类。 优:便于分析土地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划分标志清楚。 缺:机械、不便阅读
北京门头沟斋堂地区阶地限区分类(据刘南威)
限区科
限区属
限区种
一级阶地
面积大的大河滩田一级阶地 面积大的小河滩田一级阶地
阶地
二级阶地
大河二级阶地 小河二级阶地
三级阶地
大河三级阶地
延边自治州台地地方分类(据刘南威)
地方科
地方属
台地
白浆土台地 暗棕壤台地
地方种 温和白浆土台地 温凉白浆土台地 温和白浆土玄武岩台地 温凉暗棕壤台地 温冷暗棕壤台地
势度等) 4.意义:土地结构是土地质量评级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重要依据
土地递变型组合图式——土地重复型组合图式(刘南威等,1993)
银川 平原 土地 类型 带状 结构 图 (梅成瑞,1986)
土地类型相对面积直方图
宁夏兴仁堡盆地土地类型环状结构 示意图(梅成瑞,1986)
(二)土地演替
1.概念: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2.演替类型
湿润半湿润 G1低湿河湖洼地 G2盐碱低平地 G3草甸低平地 G4冲积平地 G5冲积高平地 G6漫岗地 温带 G7沟谷地 G8丘陵地 G9低山地 G10熔岩高原 G11中山地 G12高山地
湿润寒温带 H1低湿洼地 H2低平地 H3针叶林灰化土低山地
黄土高原
I1黄土冲积平地 I2黄土川地 I3黄土沟谷地 I4黄土台地 I5黄土塬地 I6黄土梁地 I7黄 土峁地 I8黄土涧地 I9石质丘岗地 I10黄土丘陵地 I11低山地 I12中山地
联系:分级是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 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地横向类型归并。
概念
研究方法 空间特性
等级系统
分级
对个体单位的划 分与合并
地域系统 研究法
地域上相邻, 不重复出现
级别越高,个体单位自 然地理特征越复杂,单 位之间相似性越小
分类
对每一级个体单 位的分类概括
类型系统 研究法
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中叠加其他小的初级地貌形态
(三)地方
1.概念:复杂的超限区,最高级最复杂的土地单位。例如:沙丘带 (沙丘限区、沙丘间凹地限区),低山(河川沟谷限区、坡麓限区、 斜坡限区、低山顶部限区)
2.特征
初级地貌形态的综合体,与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区、植被复 区相对应
是限区有规律的组合,内部具有复域特征 地方范围内,水运动、固体物质搬运、化学元素迁移等不具有共同的方向
2.土地类:第一级土地类型
依据:构造地貌。大、中地貌类型及其相应的土壤、植被类型 海拔由高而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台、岗地)、低平地
(河谷地)、潮湿地(沼泽、滩涂)
3.土地型:第二级土地类型
依据:植被土壤。中地貌、土壤亚类、植被群等 代码:土地类右上角注阿拉伯数字
编码 A B
湿润南亚热 C1滩涂(潮间带) C2低湿河湖洼地 C3海积平地 C4冲积平地 C5沟谷河川与平坝地
带
C6岗台地 C7丘陵地 C8低山地 C9中山地
湿润中亚热 D1滩涂 D2低湿河湖洼地 D3海积平地 D4冲积平地 D5河川沟谷与平坝地 D6岗台地
带
D7丘陵地 D8低山地 D9中山地(海拔900~1000m以上) D10高山地 D11极高山地
(三)土地生态设计
在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从促进土地正向演替的角度出发,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 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和经济结 构相互促进,从而可合理地不断从土地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使土 地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
第二节 土地分级
一.土地分级概念
1.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相对一致的土地个 体单位(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
2.分级系统
前苏联:地方﹣限区﹣相 澳大利亚:土地系统﹣土地单位﹣立地 英国:土地系统﹣土地面﹣土地素 陈传康:地方﹣地段﹣地块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从地域角度出发,研究地表自然综合体,揭示地域分异规 律,探讨不同尺度的地域划分的科学。
多系列土地分类单位的特点
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进行分类,各自构成一个分类系统 类型归并不要求地域上相邻,而是属性归纳 类型单位在空间上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分布,多呈斑点状重复出现 类型单位从低级到高级归并的依据是个体单位共同属性的逐级概括 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它所包括的个体单位相似特征越少,属性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