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11毛诗传笺异义解六
毛诗正义
1.诗教指以《诗经》来教化人,教化的目的在于使人温柔敦厚,温柔敦厚是一种受推崇的性格修养和礼节品质。
2.毛传指为传授诗经所写的注解,毛传由大毛公毛亨开始,再传给和小毛公毛苌完成的。
对后世影响很大,对解读诗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郑笺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
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对毛诗进行注解,谦虚而称为笺4主文而谲谏,主文指不直接陈述而用比喻的手法叫做主文,委婉讽刺叫做“谲谏”5四始六义“四始者,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兴观群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7三纲领,八条目三:明德,新民,至善。
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中庸章句: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9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使自己到德行既高尚文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10史迁司马迁;体例;历史地位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笔法孔子首创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通过叙述事实来表现思想倾向而不是直白的议论性文辞;秉笔直书秉笔直书,指写指《史记》、《汉书》等以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正史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11厚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2含章可贞有美德而不显耀,。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毛诗故训传 第一部分
毛诗故训传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风唐风《蟋蟀》,刺晋僖公也。
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
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笺】忧深思远,谓“宛其死矣”、“百岁之后”之类也。
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传】蟋蟀,蛬也。
九月在堂。
聿,遂;除,去也。
【笺】我,我僖公也。
蛬在堂,岁时之候,是时农功毕,君可以自乐矣。
今不自乐,日月且过去,不复暇为之,谓十二月当复命农计耦耕事。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传】已,甚;康,乐;职,主也。
【笺】君虽当自乐,亦无甚大乐,欲其用礼为节也。
又当主思所居之事,谓国中政令。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传】荒,大也。
瞿瞿然顾礼义也。
【笺】荒,废乱也。
良,善也。
君之好乐,不当至于废乱政事,当如善士瞿瞿然顾礼义也。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传】迈,行也。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传】外,礼乐之外。
【笺】外,谓国外至四境。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传】蹶蹶,动而敏于事。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笺】庶人乘役车。
役车休,农功毕,无事也。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传】慆,过也。
无以大康,职思其忧。
【传】忧,可忧也。
【笺】忧者,谓邻国侵伐之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传】休休,乐道之心。
《蟋蟀》三章,章八句。
《山有枢》,刺晋昭公也。
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扫,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
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
【传】兴也。
枢,(上草下至)也。
国君有财货而不能用,如山隰不能自用其财。
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传】娄,亦曳也。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传】宛,死貌。
愉,乐也。
【笺】愉,读曰偷。
偷,取也。
山有栲,隰有杻。
【传】栲,山樗;杻,檍也。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
【传】洒,灑也。
考,击也。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传】保,安也。
【笺】保,居也。
山有漆,隰有栗。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毛诗序:汉代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萇(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得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瞧来很像就是一篇《毛诗》讲《诗经》得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与;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0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遹速,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姝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就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就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貓虞》之徳,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就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毛诗故训传讲解
毛诗故训传讲解国风·周南《关雎》,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笺】发,犹见也。
声谓宫商角徵羽也。
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谰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
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
谰谏,咏歌依违,不直谏。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笺】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
然则《关雎》、《麟止》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
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笺】自,从也。
从北而南,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先王,斥太王、王季。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笺】哀,盖字之误也,当为衷。
衷谓中心恕之。
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
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毛诗会笺》解说
《毛詩會箋》解說王曉平《毛詩會箋》為日本明治時期學者竹添光鴻所撰,是日本詩經學新舊交替的分水嶺。
竹添光鴻(一八四二——一九一七)名漸,字光鴻,亦字漸卿,通稱進一郎,號井井,別號獨抱樓。
生於肥後(今熊本縣)天草上村(今大矢根町)。
竹添光鴻出生在幕府末年,親眼目睹“脫亞入歐”的風潮中漢學遭遇的幾盡覆滅的衝擊。
一八八二年竹添光鴻出任朝鮮公使,由於京城之變而失勢,撰寫漢文《紀韓京之變》以紀其事。
一八九三年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一八九五年辭職,以後再未出仕。
一九〇二年完成《左氏會箋》,並於一九一四年由此而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其時已年過古稀,為其去世三年之前。
所著尚有《論語會箋》、《獨抱樓遺稿》等。
竹添一生,一波三折,經歷了書生、外交官、教授三種角色轉換,卻均與詩歌相伴,可謂失之政壇而得之詩壇。
明治之前,曾奉藩命奔走于京都、江戶和中國的上海,遭遇詩禍,後在熊本、玉名兩地開設私塾;在三十四歲,經勝海舟推舉,隨公使森有禮到中國,獨自徒步入蜀,寫下《棧雲峽雨詩草》文名大震;五十二歲時就任東京大學文学部漢學科第二講座教授,兩年後辭職,專心著述,其中就有《毛詩會箋》。
可以說因詩致禍,因詩獲名,又因《詩》之研究為中日詩界後學所知。
中晚年所撰《左氏會箋》、《論語會箋》、《毛詩會箋》、合稱三《會箋》,效仿中國經師注疏體,採用中日所傳各本參校,綜合中日兩國各代學人眾說,以經解經,各章參互發明,以注經的方式,完成了他傾力為之的中日經學交流的一樁大事業。
三《會箋》之中,《左氏會箋》於一九一四年獲頒“學士院獎”,後又被收入《漢文大系》第一〇、一一冊中,在我國先有臺灣影印本,繼之又由岳麓書社影印出版,最為知名;《論語會箋》則被收入崇文叢書,亦有臺灣廣文書局影印本,書中引用日本學人近三〇家之說,可稱日本資料最富;而《毛詩會箋》刊行較後,流傳不甚廣,卻有作者將文學鑒賞引入詩歌闡釋的嘗試,可謂最可看出作者詩文功力和文學才華的一部注經之著。
《毛詩會箋》以日本所傳卷子本為藍本,以唐石經及延文古抄本校之。
_毛诗笺_申明_传_义说略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文化论丛】《毛诗笺》申明《传》义说略□ 邓声国 《毛诗笺》为东汉郑康成所撰的一部集大成的诗解专著。
郑氏自述其作诗《笺》的意旨时说:“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六艺论》)。
可见郑氏是因毛传而表识其意,特意表明自己作注只是申明毛意,使可识别,并具有对《毛传》补充、订正的作用。
作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治《毛诗》博通兼综,兼习鲁、齐、韩三家,自有彼此异同之发见。
故郑氏笺《诗》常据训诂之法下一己得见,且多有与毛异字者。
一方面,郑氏对《毛诗》有所承袭,其易字为说者,乃是承继了汉代学者对汉字音、形、义研究之所成而变通《毛传》为说而己。
另一方面,郑玄释词亦多有异义,改经字以就己说,对传统训诂学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由于稍有异释,此后学人治《诗》或述毛而攻郑,或倡郑说而反毛见。
可见对《郑笺》的词义训释特色进行研究,必不可避免地要同《毛传》进行比照。
有鉴于此,笔者从对具体实例的辨析着手,以毛、郑间是否易字为说的角度切题,就《郑笺》疏通申明《毛传》并加以完善补充的词义训释条例进行阐述和分类(本文所说的“易字”,指用本字直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亦指用本字之义训假借字未径破字者,还兼及改正经文讹误之字者)。
至于《郑笺》释义异于《毛传》而阐释己见的例类,因另有专文叙述,此文不复赘言。
兹从四个大的方面分述其貌。
一、《传》、《笺》俱未易字例疏《朱子文集》七十四卷云:“凡解释文字,不可令注脚成文,成文则注与经各为一事,人惟看注而忘经。
不然,即须各作一番理会,添却一项功夫。
窃谓须只似汉儒毛、孔之流,略释训诂名物及文义理致尤难明者,而其易明处,更不与顺句相读,乃得为体。
”其言指出了以《毛传》为代表的汉代朴学简要为训的特征。
毛亨作《传》文辞质简扼要,不烦琐,有的解此见彼,有的举要为训,有的省文为释。
其简约隐略之处后人难明,故郑玄为之作形象而又易于明了的阐释,使其义具体化,但又不显繁琐之累。
《毛诗诂训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毛诗诂训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毛诗诂训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简称《毛传》。
二、毛诗大序与六诗简释
第二章 毛诗大序与六诗简释
第一节 毛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 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 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 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
三、释比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子入聘……冯 简子与子大叔逆客。事毕而出,言于卫侯曰: ‘郑有礼,其数世之福也,其无大国之讨乎? 《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 于政,犹热之有濯也。濯以救热,何患之有?”
《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大夫宴于 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 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 矣’……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 宋向戌……盟,曰:‘同讨不庭。”
一、释风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 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 一人之本,谓之风。” ——《毛诗序》
“乡乐者,风也。”——《燕礼》郑玄注云
要之,在诗经时代,风是曲调的总名。 如: 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 ——《左传·襄公十八年》 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海内经》
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 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 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 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 诗之至也。
论《毛诗正义》对传、笺之异的处理
论《毛诗正义》对传、笺之异的处理作者:卫艳霞时间:2010-4-22 17:24:00论文关键词:毛诗正义传笺之异释诗特点论文摘要:《毛诗正义》在“疏不驳注”的原则下,既要面对注与注、注与经之间的抵牾不通之处,同时还要显示出自己的学识和观点来。
在此两难的处境下,在处理传、笺之异时,其释诗所体现出的特点有:委曲周全,极力调和;调和不便,左毛右郑;各列依据,不做定夺。
《毛诗正义》乃义疏之体例,其面对的阐释对象,既包括经,又包括经之注。
作为一部奉敕而撰的经学统一之作,它既要遵循“疏不驳注”的原则,又要面对注与注、注与经之间的抵牾不通之处,同时还要显示出自己的学识、意见与观点,这就给它的《诗经》阐释设置了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面对这种两难处境,孔疏采用了一定的方法来处理传、笺矛盾,疏、注矛盾,序、经矛盾,形成了它的释诗特点。
本文仅就孔疏处理传笺矛盾的特点试论之。
孔疏在对传、笺之异的处理中,充分贯彻了“疏不驳注”的原则。
正如杨端志所言,“正义解释注文则不得有出入,注文错了,也要顺着它强词辩说,有比注文更好的解释,也不能采用……正义的这种做法叫做‘疏不破注’。
而两注传、笺时有不同,毛传是古文学派,郑玄之笺虽以宗毛为主,但又吸收了三家今文之说,故其表现为“毛义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
两者解诗扦格之处在所难免。
那么,面对传、笺之异,孔疏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呢?1委曲周全,极力调和孔疏对于传、笺的不同之处甚至是矛盾之处,能疏通者,尽量疏通,即使曲意穿凿也在所不惜。
如《周南·汝坟》首章“未见君子,怒如调饥”句,传云:“怒,饥意也。
”笺云:“怒,思也。
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孔疏对此句经文疏解道:“言己未见君子之时,我之思君子,怒然如朝饥之思食也。
”对“饥”意与“思”意并用。
然后又把传、笺对“怒”之释放在一起作解,疏云:“《释诂》云:‘怒,思也。
’舍人日:‘怒,志而不得之思也。
’《释言》云:‘怒,饥也。
毛诗故训传 第六部分
毛诗故训传第六部分第六部分国风豳风《七月》,陈王业也。
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笺】周公遭变者,管、蔡流言,辟居东都。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传】火,大火也。
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笺】大火者,寒暑之候也。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一之日,十之余也。
一之日,周正月也。
觱发,风寒也。
二之日,殷正月也。
栗烈,寒气也。
【笺】褐,毛布也。
卒,终也。
此二正之月,人之贵者无衣,贱者无褐,将何以终岁乎?是故八月则当绩也。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传】三之日,夏正月也。
豳土晚寒。
于耜,始修耒耜也。
四之日,周四月也,民无不举足而耕矣。
馌,馈也。
田畯,田大夫也。
【笺】同,犹俱也。
喜,读为(左食右喜)。
(左食右喜),酒食也。
耕者之妇子俱以饟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
言勤其事,又爱其吏也。
此章陈人以衣食为急,余章广而成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笺】将言女功之始,故又本于此。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传】仓庚,离黄也。
懿筐,深筐也。
微行,墙下径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笺】载之言则也。
阳,温也。
温而仓庚又鸣,可蚕之候也。
柔桑,稺桑也。
蚕始生,宜稺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传】迟迟,舒缓也。
蘩,白蒿也,所以生蚕。
祁祁,众多也。
伤悲,感事苦也。
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
殆,始;及,与也。
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
【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
女感事苦而生此志。
是谓《豳风》。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传】薍为萑,葭为苇。
豫畜萑苇,可以为曲也。
【笺】将言女功自始至成,故亦又本于此。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传】斨,方銎也。
远,枝远也。
扬,条扬也。
【2016年】论郑玄《毛诗笺》对兴的认识【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论郑玄《毛诗笺》对兴的认识【内容提要】郑玄在《周礼注》、《毛诗笺》中对兴的认识有所不同。
郑玄随文释义,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说;在《周礼注》中以善恶美刺区别比、兴的解说,源于《周礼》“乐语”,是侧重从用《诗》方法的角度解说;在《毛诗笺》中以“喻”释“兴”,认为“‘兴'、‘喻'名异而实同”,乃是缘于毛《传》标兴解说诗本义,是侧重从《诗》之表现方法角度的解说。
《传》、《笺》运用兴法解说诗本义,客观上促使赋、比、兴的含义由用《诗》方法转变为《诗》之表现方法。
【关键词】兴喻譬喻《毛诗笺》表现方法东汉大儒郑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对比、兴进行了不同的解说,在《周礼注》、《毛诗笺》中对兴的认识有所不同,后人始终不得其解。
通过反复考察,我们发现古代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混乱;郑玄随文释义,从不同角度对比、兴加以解说;在《周礼注》中以善恶美刺区别比、兴的解说,源于《周礼》“乐语”之“兴、道(导)、讽、诵、言、语”,是侧重从用《诗》方法的角度解说(1) ;在《毛诗笺》中以“喻”释“兴”,认为“‘兴’、’喻’名异而实同”(2),乃是缘于毛《传》标兴解说诗本义,是侧重从《诗》之表现方法角度的解说。
本文通过考察《毛诗笺》以兴说诗的文化背景、说兴体例分析郑玄对兴的认识。
一郑玄《毛诗笺》以兴说诗的文化背景包括《毛传》作者和郑玄在内的古代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和《诗》之表现方法加以区分,认为用《诗》比、兴和用比、兴写诗是一回事,都是“引譬连类”;并且也无意于借助比、兴分析《诗经》的表现方法,他们只是借助比、兴感发诗意而已;但在客观上,用《诗》方法和《诗》之表现方法在表现形式、功能上确实存在着运用比、兴方法读《诗》感发己意和运用比、兴方法解说诗本义的差异,因此使郑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对比、兴有不同的解说。
在《周礼》“六诗”说发生的战国时代,大师、大司乐教瞽蒙、国子“六诗”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用《诗》的方法(3),但自毛《传》标兴说诗涉及到诗本义之后,使赋、比、兴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尽管两汉时期的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以为二者都是引譬连类托物言志的方法;尽管毛《传》仍旧是沿用赋诗言志的用《诗》兴法感发兴义;尽管用《诗》宣扬经义也仍旧是用《诗》,但是由于毛《传》将其感发的兴义说成是诗本义,一旦涉及诗本义,客观上就如同说诗人用此兴法而使此诗具有此兴义,这就必然涉及到诗的表现方法,这就与春秋时代无涉诗本义的断章取义的用《诗》言己意的方法截然不同。
毛诗音义上
經典釋文卷第五毛詩音義上(起第一盡第六)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撰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貢雍州之域岐山之陽於漢屬扶風美陽縣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陽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漢廣序又云文王之道被於南國是也)關雎(七胥反依字且邊隹且音子餘反旁或作鳥)故訓傳第一(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音古又音故傳音直戀反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然前儒多作詁解而章句有故言郭景純注爾雅則作釋詁樊孫等爾雅本皆爲釋故今冝隨本不煩改字)毛詩(詩是此書之名毛者傳詩人姓旣有齊魯韓三家故題姓以別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詩二字又云河間獻王所加故大題在下案馬融盧植鄭 注三禮並大題在下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題亦然)國風(國者緫謂十五國風者諸侯之詩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謂之正風)鄭氏箋(本亦作牋同薦年反字林云箋表也識也案鄭六藝論云注詩宗毛爲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也然此題非毛公馬鄭王肅等題相傳云是雷次宗題承用旣久未敢)(爲異又案周續之與雷次宗同受慧遠法師詩義而續之釋題巳如此又恐非雷之題也疑未敢明之)關雎(舊解云三百一十一篇詩並是作者自爲名)后妃(芳非反爾雅云妃媲也對也左傳云嘉耦曰妃禮記云天子之妃曰后)之德也(舊說云起此至用之邦國焉名關雎序謂之小序自風風也訖末名爲大序沈重云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或云小序是東海衛敬仲所作今謂此序止是關雎之序緫論詩之綱領無大小之異解見詩義序並是鄭注所以無箋云者以無所疑亂故也)風之始也(此風謂十五國風風是諸侯政敎也下云所以風天下論語云君子之德風並是此義)所以風(如字徐福鳳反今不用)風風也(並如字徐上如字下福鳳反崔靈恩集注本下即作諷字劉氏云動物曰風託音曰諷崔云用風感物則謂之諷沈云上風是國風即詩之六義也下風即是風伯鼓動之風君上風敎能鼔動萬物如風之偃草也今從沈說)風以動之(如字沈福鳳反云謂自下刺上感動之名變風也今不用)故嗟(迹斜反咨嗟也)歎之(本亦作嘆傷賛反歎息也)蹈之(徒到反動足履地也)猶見(賢遍反)角徴(陟里反)上下(時掌反)相應(應對之應下注同)治世(直吏反)之音(絶句)安以樂(音洛絶句)其政和(一讀安字上屬以樂其政和爲一句下放此)以思(息吏反)正得失(周云正齊人之得失也本又作政謂政敎也兩通)莫近(如字沈音附近之近)厚人倫(音后本或作序非)曰比(必履反)曰興(虚應反沈許甑反)曰頌(音訟)下以風(福鳳反注風刺同)刺上(本又作㓨七賜反)而譎(古穴反詐也)故曰風(福鳳反又如字)之苛(本亦作荷音同苛虐也)吟(疑今反動聲曰吟)風其上(福鳳反)吿於(古毒反)麟(吕辛反)趾(音止)騶(本亦作側留反)召公(本亦作邵同上照反後召南召公皆同)從岐(其冝反山名也或音祇)被江(皮 反)大王(音泰)淑女(常六反善也)哀(前儒並如字論語云哀而不傷是也鄭氏改作衷竹隆反)窈(烏了反)窕(徒了反毛云窈窕幽閒也王肅云善心曰窈善容曰窕)恕(音庶本又作念)好(呼報反)逑(音求)雎(七胥反)鳩(九尤反雎鳩王雎也鳥之有至別者)之洲(音州水中可居者曰洲)興也(虛應反沈許甑反案興是譬喻之名意有不盡故題曰興他皆放此)摯(本亦作鷙音至)有別(彼竭反下同)說(音恱)樂(音洛)和諧(戸皆反)則朝(直遥反)廷(徒佞反)好(毛如字鄭呼報反兔 詩放此)逑(音求毛云匹也本亦作仇音同鄭云怨耦曰仇)幽閒(音閑下同)怨耦(五口反)能爲(于僞反)不嫉(音疾徐音自後皆同)妬(丁路反以色曰妬)參(初金反)差(初冝反又初隹反)荇(衡猛反本亦作莕接余也沈有並反)左右(王申毛如字鄭上音佐下音佑助也)接余(音餘本或作菨荼非)共荇菜(音恭本或作供下共荇菜並同)之菹(阻魚反字又作葅)九嬪(鼻申反内官名)皆樂(音洛又音岳)寤(五路反覺也)寐(莫利反寢也)覺也(音敎)悠哉(音由思也)輾(本亦作展哲善反吕忱從車展鄭云不周曰輾注本或作卧而不周者剰二字也)芼之(毛報反擇也)樂之(音洛又音岳或云協韻冝五敎反)關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其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五章是鄭所分故言以下是毛公本意後放此)葛覃(本亦作蕈徒南反覃延也)澣(本又作浣戸管反)濯(直角反)師傅(夫附反)欲見(賢遍反)施于(毛以豉反移也鄭如字下同)萋萋(切奚反茂盛貌)延蔓(音萬)浸浸(子鴆反)日長(丁丈反)灌木(古亂反叢木也)喈喈(音皆和聲之逺聞也)摶黍(徒端反鳥名也)叢木(才公反俗作藂一本作最作外反)遠聞(音問又如字下同)之稱(尺證反)莫莫(美博反成就貌)是艾(本亦作刈魚廢反韓詩云刈取也)是濩(胡郭反煮也韓詩云濩瀹也音羊灼反)爲絺(恥知反葛之精者曰絺)爲綌(去逆反麤曰綌)無斁(本又作音亦猒也)猒也(於豔反本亦作厭)玄紞(都覽反紞織五采如縚狀用縣瑱也)紘(獲耕反纓之無緌者從下仰屬於冠)綖(音延冕上覆也)朝服(直遥反下同)庶士(謂庶人在官者本或作庶人)各衣(於旣反)謂嫁曰歸(本亦無曰字此依公羊傳文)重言(直用反)薄汙(音烏煩也)副(如字婦人首飾之上)褘(音煇王后六服一曰褘衣)接見(賢遍反下見於君子同)煩撋(諸詮之音而專反何 沈重皆而純反阮孝緒字略云煩撋猶捼莏也捼音奴禾反莏音素禾反)褖衣(吐亂反六服之最下者)害澣(戸葛反曷何也下同)害否(方九反)絜淸(如字沈音淨)卷耳(眷勉反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江南呼常枲草木䟽云幽州人謂之爵耳)險詖(彼 反妄加人以罪也崔云險詖不正也)頃(音傾)筐(起狂反毛云頃筐畚屬韓詩云頃筐欹筐也)苓耳(音零)畚(音本何休云草器也說文同)易盈(以豉反下同)憂思(息吏反下憂思同)寘(之豉反置也)周行(戸康反行列位也下注同)謂朝(直遥反)崔(徂回反)嵬(五回反毛公崔嵬土山之戴石也毛此注及下釋砠與爾雅同)虺(呼回反徐呼懷反說文作㾯)隤(徒回反徐徒瓌反虺隤病也爾雅同孫炎云馬退不能 之病也說文作頽)使臣(色吏反下同)離其(力智反)我姑(如字姑且也說文作夃音同云秦以市買多得爲夃)罍(盧回反酒罇也韓詩云夭子以玉飾諸侯大夫皆以黃金飾士以梓禮記云夏曰山罍其形似壺容一斛刻而畫之爲雲雷之形)以勞(力到反)不復(扶富反)岡(古康反字又作兕徐履反山脊也爾雅云似牛)觵(古橫反罰爵也以角爲之字又作觥韓詩云容五 禮圖云容七 )爲意(于僞反)殷勤(並如字俗本下並加心非也)爲樂(音洛)矣(本亦作砠同七餘反毛云石山之戴上也)瘏矣(音塗病也本又作屠非)痡矣(音敷又普烏反病也本又作鋪同)吁矣(香于反憂也)痡病也(一本作痡亦病也者非)樛木(居虯反木下句曰樛字林九稠反馬融韓詩本並作朻音同字林巳周反說文以朻爲木髙)逮下(徒戴反又徒帝反)之心焉(崔集注本此序有鄭注檢衆本並無)藟(本亦作櫐力軌反似葛之草也草木䟽云一名巨苽似燕薁亦連蔓葉似艾白色其子赤可食)纍之(力追反纒繞也本又作虆)上附(時掌反)樂只(之氏反猶是也)綏之(音雖安也)樂樂(上音岳下音洛)之(本又作縈烏營反旋也說文作)螽斯(音終斯爾雅作蜤音同螽斯蚣蝑也)諱惡(烏路反)詵詵(所巾反衆多也說文作 音同)蚣(粟容反字林作蜙先凶反郭璞先工反許愼思弓反)蝑(粟居反許愼吕忱並先吕反郭璞才與反案一名斯螽七月詩云斯螽動股是也揚雄許愼皆云舂黍草木䟽云幽州謂之舂箕蝗類也長而青長股股鳴者也郭璞注方言云江東呼爲虴蜢音竹白反蜢音猛)情慾(音欲諸詮之音諭)不耳(本或作不然)振振(音眞仁厚也)冝女(音汝)薨薨(呼弘反衆多也)揖揖(子入側立二反㑹聚也)蟄蟄(尺十反徐又直立反和集也)桃夭(於驕反桃木名夭天少壯也說文作枖云木少盛貌)鱞(本亦作鰥古頑反老無妻曰鰥)少壯(詩照反)俱當(丁浪反)有蕡(浮雲反實貌)蓁蓁(側巾反至)(盛也)盡以(津忍反或如字他皆放此)菟罝(菟又作兔他故反罝音子斜反莬罟也說文子余反)好德(呼報反)椓之(陟角反)丁丁(陟耕反椓杙聲)菟罟(音古罔也)杙(本又作弋羊職反郭羊北反爾雅云樴謂之杙李巡云橛也樴音特橛音其月反)赳赳(居 反武貌爾雅云勇也)干城(如字爾雅云干扞也孫炎注云干楯所以自蔽扞也鄭云干也城也皆以禦難也舊戸旦反沈音幹)扞也(戸旦反)以禦(魚吕反)難也(乃旦反下同)任爲(音壬)將(子匠反)帥(色類反沈所愧反)可任(而鴆反後不音者放此)國守(手又反)折(之設反)衝(昌容反)施于(如字)中逵(求 反九達道也杜預注春秋云塗方九軌)施于中林(如字沈以豉反)制斷(丁亂反)芣苢(音浮苢本亦作苡音以芣苡馬舄也又名車前韓詩云直曰車前瞿曰芣苡郭璞云江東呼爲蝦蟇衣草木䟽云幽州人謂之牛舌又名當道其子治婦人生難本草云一名牛遺一名勝舄山海經及周書王㑹皆云芣苡木也實似李食之冝子出於西戎衛氏傳及許愼並同此王肅亦同王基巳有駮難也)馬舄(音昔)掇(都奪反拾也一音知劣反)拾(音十)捋(力活反)袺(音結執衽也)執衽(入錦反又而鴆反衣際也)擷(戸結反扱衽也一本作襭同)扱衽(初洽反)漢廣(漢水名也尚書云嶓冢導 水東流爲漢)被于(皮義反)紂時(直久反殷王也)徧於(邊見反)喬木(本亦作橋渠驕反徐又紀橋反木枝上竦也)休息(並如字古本皆爾本或作休思此以意改耳)上竦(粟勇反)流水(本或作漢水)泳(音詠潛行爲泳)泭(芳于反本亦作 又作桴或作柎並同沈旋音附方言云泭謂之 謂之筏筏秦晉通語也孫炎注爾雅云方木置水爲柎栰也郭璞云水中 筏也又云木曰 竹曰筏小筏曰泭 音皮佳反栰筏同音伐樊光爾雅本作柎)翹翹(祁遥反沈其堯反薪貌)尤髙絜者(一本無絜字)言秣(莫葛反養也說文云食馬榖也)以上(時掌反下文同)禮餼(虛氣反牲腥曰餼)其蔞(力俱反馬云蔞蒿也郭云似艾音力侯反)汝墳(符云反汝水名墳大防也常武傳云墳涯也)能閔其君子(密謹反傷念也一本有婦人二字)被文(皮義反)條枚(妹迴反榦也)如(本又作惄乃歷反毛飢意鄭思也韓詩作愵音同)調(張留反朝也又作輖音同)條肄(以自反餘也斬而復生者沈云徐音以世反非)復生(扶富反)於思(如字又息嗣反)魴魚(符方反魚名)頳尾(勑貞反赤也說文作䞓又作赬並同)如燬(音毁齊人謂火曰燬)(郭璞又音貨字書作 音毀說文同一音火尾反或云楚人名火曰燥齊人曰燬吳人曰 此方俗訛語也)痩病(色救反)之酷(苦毒反)辟此(一本作辭此)之處(昌慮反)爲踈(于僞反踈亦作䟽)麟之止(吕辛反瑞獸也草木䟽云麕身牛尾馬足黃色貟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吕行中規矩王者至仁則出毛云信而應禮鄭云角端有肉示有武而不用也服䖍注左傳云視明禮脩則麒麟至麕音俱倫反序本或直云麟止無之字止本亦作趾兩通)之應(應對之應序注及下傳應禮同)振振(音眞信厚也)相應(音鷹當也)之定(都佞反題也字書作顁音同)題也(徒兮反郭璞注爾雅顁也本作顚誤)示有武(一本示作象)召南鵲巢第二(召亦地名也在岐山之陽扶風雍縣南有召亭案周召皆周之舊土文王受命後以賜二公爲菜地二南之風皆文王未受命之詩也周南十一篇是先王之所以敎聖人之深迹故繫之公旦召南十四篇是先王之敎化文王所行之淺迹故繫之君奭)鵲巢(七略反字林作䧿)積行(下孟反下注同)尸鳩(本又作鳲音司爾雅云鳲鳩鴶鵴也郭璞云今布榖也江東呼穫榖草木䟽云一名擊榖案尸鳩有均一之德飤其子旦從上而下暮從下而上平均如一揚雄云戴勝也)秸(古八反又音吉爾雅作鴶)鞠(音菊爾雅作鵴)架之(音嫁俗本或作加功)御之(五嫁反本亦作訝又作迓同迎也王肅魚據反云侍也)百乗(繩乗反下同)送御(五嫁反一本作迎)方有之也(一本無之字)將之(如字送也沈七羊反)衆媵(音孕又繩證反國君夫人有左右媵)姪(待結反字林丈一反兄女曰姪謂吾姑者吾謂之姪)娣(徒帝反女弟也)采蘩(音煩本亦作繁皤蒿也孫炎云白蒿)于沼(之紹反池也)于沚(音止渚也)皤(薄波反白也)蒿(好羔反)谿(苦兮反杜預云澗也)于澗(古晏反山夾水曰澗)山夾(古洽反一音古協反)被之(皮 反注及下同首飾也)僮僮(音同竦敬也)蚤也(音早本多作早下同)視濯(直角反)漑(古愛反)饎(昌志反酒食也)爨(七亂反)髲(皮 反鄭音髮)鬄(本亦作髢徒帝反劉昌宗吐歷反沈湯帝反鄭注少牢禮云古者或剔賤者刑人之髮以被婦人之紒因以名焉春秋以爲吕姜髢是也紒音計)祁祁(巨私反舒遲也)無罷(音皮本或作疲)草蟲(直忠反本或作虫非也虫音許 反草蟲常羊也草木䟽云一名 蠜大小長短如蝗而青也)喓喓(於遥反聲也)趯趯(託歷反躍也)阜(音婦)螽(音終阜螽蠜也李巡云蝗子也草木)(䟽云今人謂蝗子爲螽)躍(音藥)蠜(音煩)異種(章舅反)忡忡(敕中反猶衝衝)當(丁浪反下同)覯(古豆反遇也)則降(戸江反下也)其蕨(居月反虌也草木䟽云周秦曰蕨齊魯曰虌)鼈(卑滅反本又作鱉俗云其初生似鼈脚故名焉)惙惙(張劣反憂也)則說(音恱服也注同)其薇(音微草也亦可食)相離(力智反)采蘋(符申反大萍也韓詩云沈者曰蘋浮者曰藻)共祭(音恭本或作供注同)姆(莫豆反字林亡甫反云女師也鄭云姆者婦人五十無子出不復嫁以婦道敎人若今時乳母也)婉(怨逺反)娩(音晚)麻枲(絲似反)絲繭(古顯反本亦作蠒)紝(女金反何如鴆反繒帛之屬)組(音祖綫也)紃(音旬絛也)酒漿(子詳反)菹醢(音海)禮相(息亮反)而笄(吉兮反)之濵(音賔涯也)采藻(音早水菜也)行潦(音老)大蓱(本又作萍薄經反一本作苹音平)涯也(本亦作厓五佳反)先嫁(蘇遍反)芼(莫報反沈音毛)言澡(音早)之行(下孟反)絜清(如字又音淨)以盛(音成)維筐(音匡方曰筐)及筥(居吕反貟曰筥)湘之(息良反烹也)維錡(其綺反三足釜也玉篇冝綺反)及釜(符甫反)亨也(本又作烹同普更反煮也)魚湆(去急反汁也)是鈃(本或作鉶音形鄭云三足兩耳有蓋和羹之器)羹之(音庚劉昌宗音儀禮音衡)牖(音酉)下(如字協韻則音户後皆放此)也與(音餘)有齊(本亦作齋同側皆反敬也)季少(詩照反下同)迎者(冝敬反)俎(側所反)其齍(音資本或作粢)甘棠(杜也草木䟽云今棠梨)召(時照反)名奭(音釋召康公名也燕世家云與周同姓孔安國及鄭皆云爾皇甫謐云文王之庶子案左傳富辰言文之昭十六國無燕也未知士安之言何所憑據)封燕(烏賢反國名在周禮幽州之域今 郡薊縣是也)蔽(必袂反徐方四反又方計反沈又音必)芾(非貴反徐方蓋反蔽芾小貌)勿翦(子踐反去也韓詩作剗初簡反)所茇(蒲曷反徐又扶蓋反說文作云草舎也)去也(羌吕反)聽斷(丁亂反)人被(皮 反)說其(音恱)勿敗(必邁反又如字)所憩(本又作揭起例反徐許罽反息也)所說(本或作稅又作脫同始銳反舎也)拔(蒲八反)行露厭(於葉反徐於十反又於立反沈又於占反)浥(本又作挹同於及反又於脅反厭浥濕意也)衣莫(本又作暮同忙故反又亡博反小星詩同)禮與(音餘)大多(音泰舊吐賀反)而強來(其丈反下強委同沈其常反)不度(待洛反)可否(方九反)令會(力政反後不音者放此)昬昕(許斤反五禮用昕親迎用昬)穿我(本亦作䆤音川)謂女(音汝下皆同)我獄(音玉)埆也(音角又戸角反盧植云相質觳爭訟者也崔云埆者埆正之義一云獄名)以咮(本亦作噣郭張救反何都豆反鳥口也)䊷帛(側基反依字系旁才後人遂以才爲屯因作純字)五兩(音諒)媒(音梅謀也)妁(時酌反又音酌廣雅云妁酌也)我墉(音容牆也)我訟(如字徐取韻音才容反)羔羊(小曰羔大曰羊)積行(下孟反)五它(本又作他同徒何反它數也本或作紽)數也(所具反後不音者同)以英(沈音映又如字)委(於危反)虵(本又作蛇同音移毛云委虵行可從迹也鄭云委曲自得之貌讀此句當云委虵委虵沈讀作委委虵虵韓詩作逶迤云公正貌)行可(下孟反崔如字)從迹(足容反字亦作蹤迹又作跡)緎(徐音域又于域反縫也孫炎云緎縫之界域)緎縫也(爾雅云緎羔裘之縫也音符用反一本作緎猶縫也則當音符龍反)之縫(符龍反注同注縫殺之字又音符用反)五緫(子公反)殺之(所界反徐所例反)殷其靁(殷音隱下同殷靁聲也靁亦作雷力回反)勸以義也(本或無以字下句始有)不遑(本或作徨音黃暇也)謂使(所吏反)復去(符福反)閒暇(音閑)振振(音眞)爲君(于僞反或如字)使(所吏反或如字)處(尺煮反)摽有梅(婢小反徐符表反落也梅木名也韓詩作楳說文楳亦梅字)男女及時也(本或作得以及時者從下而誤)被文(皮 反)則隋(迨果反又徒火反)迨其(音待及也韓詩云願也)郷晚(本亦作嚮又作向同許亮反)差多(初賣反)頃筐(音傾)墍之(許器反取也)以蕃(音煩)不禁(居鴆反一音金)小星之行(下孟反注同)能盡(津忍反後放此)嘒彼(呼惠反微貌)五噣(張救反又都豆反爾雅云噣謂之柳)四時更(音庚下同)見(賢遍反下同)列宿(音秀)寔命(時職反是也韓詩作實云有也)維參(所林反星名也一名伐)與昴(音卯徐又音茅一名留二星皆西方)(宿也)留也(如字又音柳下同)抱衾(起金反被也)與裯(直留反毛云襌被也鄭云牀帳也徐云鄭音直俱反)帳(張仗反)江有汜(音祀江水名毛云決復入爲汜鄭云汜小水也)美媵(音孕又繩證反古者諸侯娶夫人則同姓二國媵之)有嫡(都狄反正夫人也下同)江沱(徒何反江水之別也篇内同)決(古穴反又音穴)復入(扶富反)並流(白猛反又歩頂反)有渚(諸吕反小洲也水枝成渚韓詩云一溢二否曰渚)渚小洲也(本或無此注)水枝(如字何音其冝反又音祇)岷山(本又作㟭武巾反山名在蜀)道江(徒報反本亦作導下篇注同)我過(音戈下文同)其嘯(蕭叫反沈蕭妙反)蹙口(子六反本亦作蹴)解(革買反又閑買反)說(始拙反又音恱)野有死麏(本亦作麕又作麇俱倫反爾雅云郊外曰野麏獸名也草木䟽云麏麞也靑州人謂之麏)惡無(烏路反下同)被文(皮 反)劫脅(上居業反下許業反)苞(逋茆反裹也)裹也(音果)殺禮(所戒反徐所例反)絜淸(如字沈音淨)欲令(力呈反)誘之(音酉)(導也)樸(蒲木反又音僕)樕(音速樸樕小樹也)純束(徒本反沈云鄭徒尊反)如屯(舊徒本反沈徒尊反云屯聚也)脫脫(勅外反舒貌注同)無感(如字又胡坎反動也)我帨(始銳反沈始恱反佩巾也)使尨(美邦反狗也)也吠(符廢反)付彼襛矣(如容反猶戎戎也韓詩作莪茙音戎說文云衣厚貌)王姬(音基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杜預云王姬以上爲尊)雖王姬(一本作雖則王姬)車服(音居他皆放此釋名云古者曰車聲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車音尺奢反云舎也韋昭曰古皆音尺奢反後漢以來始有居音)不繫(本或作繼)下王后(遐嫁反注同)厭(於葉反)翟(庭歷反厭翟王后五路之第二者也翟雉也次其羽相迫故曰厭也)繪(本又作繢戸妹反畫文也)緫(作孔反)䄖翟(音遥翟或作狄王后六服之第二也)唐棣(徒帝反栘也字林大内反)之華(如字)栘也(音移一音是兮反郭璞云今白栘也似白楊江東呼夫栘)之車(協韻尺奢反又音居或云古讀華爲敷與居爲韻後放此)其釣(音弔)伊緡(亡貧反綸也)綸也(音倫繩也)騶虞(側留反騶虞義獸也白虎黒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至周書王會草木䟽並同又云尾長於身不履生草)(尚書大傳云尾倍於身)之應(應對之應注皆同)朝廷(直遥反)旣治(直吏反)純被(皮 反)蕃殖(音煩多也)蒐田(所留反春獵爲蒐田獵也杜預云蒐索擇取不孕者也榖梁傳云四時之田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彼茁(側劣側刷二反出也)者葭(音加蘆也)蘆也(音盧草也)著春(張慮反後不音者放此)壹發(如字徐音廢)五豝(百加反豕牝也)豕牝(頻忍反徐扶死反)君射(食亦反)者蓬(蒲東反草也)五豵(子公反徐又在容反字又作 同毛云一歳曰豵鄭云豕生三曰豵)邶(蒲對反本又作鄁字林方代反)柏(音百字又作栢)舟第三(鄭云邶鄘衛者殷紂畿内地名屬古冀州自紂城而北曰邶南曰鄘東曰衛衛在汲郡朝歌縣時康叔正封於衛其末子孫稍并兼彼二國混其地而名之作者各有所傷從其本國而異之故有邶 衞之詩王肅同從此訖豳七月十三國並變風也)柏舟(柏木名以爲舟也)頃公(音傾)君近(附近之近)汎彼(敷劒反流貌)汎流貌(本或作汎汎流貌者此從王肅注加)耿耿(古幸反儆儆也)儆儆(音景)以敖(本亦作遨五羔反)匪監(本又作鑒甲暫反鏡也)以茹(如預反徐音如庶反)度也(待洛反下同)往愬(蘇路反)之怒(協韻乃路反)卷也(眷勉反注同)棣棣(本或作逮同徒帝反又音代富而閒習也)可選(雪兖反數也)儼然(魚檢反本或作嚴音同)可數(色主反)悄悄(七小反憂貌)愠于(憂運反怒也)遘閔(古豆反本或作覯)受侮(音武徐又音茂)寤辟(本又作擘避亦反拊心也)有摽(符小反拊心貌)拊心(音撫)迭而(待結反韓詩作臷音同云臷常也)澣衣(戸管反)憒辱(古對反)緑衣(毛如字緑東方之閒色也鄭改作褖吐亂反篇内各同)妾上(時掌反注上 皆同)僭(牋念反)州吁(況于反)母嬖(補計反諡法云賤而得愛曰嬖嬖卑也媟也)黃裏(音里)閒色(閒厠之閒)鞠衣(居六反言如菊花之色也又去六反言如鞠塵之色王后之服四曰鞠衣色黃也)展衣(知彦反字亦作襢音同王后之服五曰襢衣毛氏馬融皆云色赤鄭曰色白)素紗(音沙)嫡妾(本亦作適同丁歷反)女所(崔云毛如字鄭音汝)之行(下孟反下同)以上(時掌反)衣織(於旣反下音志)俾無(卑爾反沈必履反使也)訧兮(音尤本或)(作尤過也)過差(初賣反又初隹反)淒其(七西反寒風也)燕燕(於見反鳦也)戴嬀(居危反戴諡也嬀陳姓也)名完(字又作兒俗音丸即衛桓公也)殺之(如字又申志反)見已(賢遍反)差(楚佳反又楚冝反)池(如字)鳦(音乙本又作乙郭烏拔反)于野(如字協韻羊汝反沈云協句冝音時預反後放此)巳憤(符粉反)泣涕(他禮反徐又音弟)頡之(戸結反飛而上曰頡)頏之(戸 反飛而下曰頏)而上(時掌反篇内皆同)竚立(直吕反久也)感激(經歷反)于南(如字沈云協句冝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實勞(實是也本亦作寔)任只(入林反毛云大也沈云鄭而鴆反)塞瘞(於例反崔集注本作實)六行(下孟反下篇同)以勗(凶玉反徐又況目反勉也)日月之難(乃旦反)以至困窮之詩也(舊本皆爾俗本或作以至困窮而作是詩也誤)古處(昌慮反又昌吕反)我顧(本又作頋如字徐音古此亦協韻也後放此)相好(呼報反注同王崔申毛如字)語於(魚據反)不述(本亦作術)終風(終日風也韓詩云西風也)謔(許約反)浪(力葬反韓詩云起也) (本又作㗛俗字也悉妙反)敖(五報反謔浪 敖戲謔也)且霾(亡皆反徐又莫戒反風而雨土爲霾)雨土(于付反)肯來(如字古協思韻多音梨後皆放此)我思(如字)且曀(於計反隂而風也)且復(扶富反)疌(本又作啑又作疐舊竹利反又丁四反又豬吏反或竹季反劫也鄭作嚔音都麗反)劫也(居業反本又作跲音同又渠業反孫 同崔云毛訓疌爲㰦今俗人云欠欠故㰦是也不作劫字人體倦則伸志倦則㰦案音丘據反玉篇云㰦欠張口也)嚔咳(開愛反)女思(音汝下同後可以意求之疑者更出)虺虺(虚 反)擊 文仲將(子亮反注將者同)殤公(音傷)子馮(本亦作憑同皮冰反)蔡從(才用反下陳蔡從同)其鏜(吐當反擊鼓聲也)城漕(音曹衛邑也)有忡(勑。
毛诗指说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四庫毛詩指說提要》唐成伯璵撰。
伯璵爵里無考。
書凡四篇。
一曰《興述》,明先王陳《詩》觀風之旨,孔子刪《詩》正雅之由。
二曰《解說》,先釋《詩》義,而《風》、《雅》、《頌》次之,《周南》又次之,詁《傳》、《序》又次之,篇章又次之,后妃又次之,終以《鵲巢》、《騶虞》。
大略即舉《周南》一篇,隱括論列,引申以及其餘。
三曰《傳受》,備詳齊、魯、毛、韓四家授受世次,及後儒訓釋源流。
四曰《文體》,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長短,篇章之多寡,措辭之異同,用字之體例,皆臚舉而詳之,頗似劉氏《文心雕龍》之體。
蓋說經之餘論也。
然定《詩序》首句為子夏所傳,其下為毛萇所續,實伯璵此書發其端,則決別疑似,於說《詩》亦深有功矣。
伯璵尚有《毛詩斷章》二卷,見《崇文總目》,稱其取《春秋》斷章之義,鈔取《詩》語,匯而出之。
蓋即李石《詩如例》之類。
宋熊克嘗與毗陵沈必豫欲合二書刻之,而《斷章》一書,竟求之不獲,乃先刻《指說》。
此本末有克《跋》,蓋即從宋本傳刻也。
克嘗著《中興小歷》,別見《史部·編年類》中。
其刻此書時,方分教於京口,故《跋》稱刻之泮林云。
興述第一王澤竭而《詩》不作者,謂幽厲之後周室大壞,不能賞善罰惡,諷刺無益故也。
詩樂相通,可以觀政矣。
古之王者發言舉事,左右書之,猶慮臣有曲從、史無直筆,於是省方巡狩,大明黜陟。
諸侯之國各使陳詩以觀風,又置采詩之官而主納之,申命瞽史習其箴誦,廣聞教諌之義也。
人心之哀樂,王政之得失,備於此矣。
然詩者樂章也,不起洪荒之代,始自女媧笙簧。
神農造瑟,未有音曲,亦無文詞。
然嬰兒有善,則鳯自舞,其來尚矣。
夫大樂與天地同和,後代聖人從而明之耳。
上皇道質,人無所感,雖形謳歌,未寄文字。
俗薄政煩,歌謳理切,六代之樂同功異用。
前者超忽,莫得而傳,虞舜之書始陳詩,詠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文詳也。
自殷周洎于魯僖,六詩該備,而運鍾治亂,時有夷險。
感物而動,人之常情。
升平則聞雅頌之音,喪亂惟陳怨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