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1.《论十大关系》(1)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1960 年纠正左倾错误的八字方针;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理解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原 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课在初二下册教材中涉及史实较多,高一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个 性鲜明,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理性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课根据高一学生的 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围绕“工农业生产折线图”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理 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 1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经过三年多 的艰苦奋斗,到 952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 3 亿多无土地 或少土地农民分到土地;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 超过历史新高。(板书:1、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师问 2:到 1952 年,当时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如何? (可用饼状图 引导)
生:小农经济、手工业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等多种 经济成份,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 过渡时期总路线
师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是总路线的灵魂。由此使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速度的 “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
1、 大跃进 师问:大跃进运动的表现、特点、原因分析,危害? 生: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 度。 原因: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急 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速度;根源:“左”倾错误。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错误 危害: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 力的巨大浪费,环境严重破坏,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②同时,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4)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①农业:引导农民参加,走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③资本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实行。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⑤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史料探究】
材料一:我国第一阶段的革命既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个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就不能不同时包括有社会主义的成分和非社会主义的成分。……斯大林说:“不是说随便怎样发展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它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只有建立了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为发展和改造所必需的装备。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种痛苦我们中国人民已经受够了。
——朱永贵《1958年,我们去炼钢》(〈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22期)
1.依据材料一,公析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什么?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原因:中共中央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不应该包含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受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模式的影响;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导致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巩固、屡遭帝国主义国家欺侮。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参考教案3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参考教案3 人民版必修2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Ⅱ)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第一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这一课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社会主义制介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学情分析由于目前我国历史教学初中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考试,导致初中教师和学生对历史的不重视,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再加上高中历史课本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知识系统性不强跳跃性还很大,使得原本对通史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的理解更加困难。

因此,本次教学将从宏观上帮学生理清思路的同时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坚持从整体到具体的原则。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过渡时段总路线,了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调整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绘制与运用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示意图》,培养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和制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体特点是在曲折中前进。

引导学生用“曲折性”与“前进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发展。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学会以史为鉴,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其中的历史教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能力要求。

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初“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这节课以构筑历史情境展开,通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为线索,以一位东北农村大妈的生活经历,突出个体农民的“小”家和我们“大”家(国家)的对比,让学生通过一个平常的农村家庭,明白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经历,以此来构建整个国家的历史轮廓;在上课过程之中,针对大妈在生活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

并且让学生明白,即使在建设中遇到挫折,只要我们及时的调整并改正失误,也能取得成功。

这都有利于培养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挫折感教育。

教学重点:“一化三改”所取得的成果;十年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的失误授课过程:课前五分钟到班级,组织学生准备历史课,并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酿造学习气氛。

导入:通过赏析“粮票”导入新课:“粮票”见证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

板书: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听陈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49年,经媒婆介绍,俺嫁给了同样是一穷二白的打铁匠老丁。

媒婆说:别看老丁现在一无所有,但为人老实,有一技之长。

婚后,你们可以在分得的土地上开个铁匠铺,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激发为实现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掌握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脉络。
2.难点: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后果,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历史事件已有一定认知,但可能存在知识碎片化、理解表面化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梳理、深化理解;
2.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失误产生困惑,教师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范围、主要事件和重要决策;
2.掌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失误;
3.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艰辛,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课时学案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课时学案

专题三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自主学习(要求课前完成,填写的内容必须记忆)一、“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下国民经济陷入混乱,表现:,,,,,。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他要求;重申。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中国经济有了起色。

3、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重申了,确立了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会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以为突破口,对进行了整顿,结果。

但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破坏。

4、影响: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提供的数据分析,1967—1968年和197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经济状况和趋势怎样?有何不同?1967~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呈下降趋势,而1973年则呈增长趋势。

②试分析造成以上不同的原因。

1967~1968年“文革”出现“全面夺权”的狂潮,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随堂演练8.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其突破口是A.教育B.科技C.军事D.铁路9.《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A.1956年B.1958年C.1960年D.1962年10.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课后提升课本5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成就:先后建成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基本形成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等第一次通了火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措施:①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遗留下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①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1)“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高中历史 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2(1)

高中历史 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2(1)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年)1.社会条件:(1) 运动的完成。

(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结束。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 与 并举。

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 。

(2)工业化成就(略)(3)意义:中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

为 进一步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

4.三大改造:(1)措施:(2)结果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

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评价:意义: 在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局限:改造后期,存在 、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曲折发展的十年 (1956年—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十年建设的成就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动乱中的国民经济社会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知识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1)初期的正确探索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建设道路上的失误①产生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探索建设的道路上,党产生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2019年秋优课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

2019年秋优课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通过图片,让学生体验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疯狂”,使学生体会正确分析国情、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四个方面展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前提,探索中的失误是曲折的原因,探索中能够纠正错误又是发展的原因。

中共八大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它符合中国当时国情。

以后的史实证明了什么时候依据八大方针政策办事,什么时候就发展快,离八大方针越远,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真正理解了这一特征,就为下一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作好了铺垫。

本课内容头绪较多,内容烦杂,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学起来将会很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理清,而且必须弄透造成曲折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如何领导国人发展经济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二)新授课第一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进入社会主义师: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956年起,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八大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反映了探索开始时期的重要成果。

从1958年开始,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左”的错误,表明探索出现错误的趋向,导致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来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中讲述得比较具体详实,学生有一定基础,又由于现代史内容,学生学起来较有兴趣,多数问题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对二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难度较大,教师应加以点拨。

教学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二十年建设,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方面的有关资料,加强对这一时期有关历史现象的认识。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帮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各自完成自己分到的题目,形成结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

2.掌握建国后到1976年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失误。

3.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所在。

4.理解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的实质。

5.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三大改造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1949--1976年的相关图片,成功再现当年的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2.列表比较法:对三大改造从时间、形式、主要措施、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比较,找出共性与个性。

3.深入探究法:通过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

4.通过讨论法,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和探索中的失误,总结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三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策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案2、教师准备电脑和课件【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个别抽查2、导入新课: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预言(一)新课教学(用探究案引领)、教学基本流程导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小结(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人民版必修二高一历史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二高一历史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重大决策及其影响。
2.结合本节课的讨论题目,分组进行讨论,并撰写一篇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的短文。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并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这一道路。
4.设计一份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timeline,展示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撰写短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作业的布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激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交作业后,我会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不断提高。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2.讲解: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重大决策及其影响;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相关任务;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强调重点;
2.深入讲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决策及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思想和战略,突破教学难点;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提取和总结教训,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案例,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3_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3_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学习目标】掌握社会主义建立的过程:一化三改;理清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建立后曲折的历程:56-66、66-76 分清对错【重点难点】重点——56-66十年建设的历程难点——三大改造【学习过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一)奠定基础1.建国后大规模的和工作;2.建立在没收基础上的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二)路线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总路线,其指导方针是和并举的路线。

(三)一五计划1、时间从到2、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建立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①到_______年,各项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②三大工厂、长春厂、沈阳和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打下基础。

5.与总路线的关系:总路线是一五计划的依据,是总路线的具体实施(四)建立标志:三大改造1.在农业上是农民参加,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是手工业者参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实行全行业的(也称赎买)。

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建立了,进入了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一)成功的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报告的发表,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确定了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二)探索中的失误1.表现:“左”倾错误(1)原因:对于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上还没有深刻地认识。

(2)事件: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发动了和运动,这种错误的主要标志是、、、,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2.纠“左”工作:1960年冬,开始纠工作中的错误,提出了八字方针。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2【必做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2【必做练习】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此开始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挫折和失误。

2.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开始起步,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逐步地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与此同时,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时间:1956年底。

2.三大改造的方式(1)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思维点拨]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图解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二、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内容:一化(主体)三改造(两翼)
(3)指导方针:社会主义_____和_______同时并举,
(4)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实质)
3、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生产力)————实现方案: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2)成就:(结合地图册并分析)
4、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1)内容:
到_______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完成:
1、背景
(1)根本条件:_________
(2)基本条件:__________基本完成和_____________恢复。
(3)重要力量:________力量发展壮大
(4)阶级条件:_____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总路线制定的时间:______年6月
(2)表现:
① ______________被废置;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行失去控制;
③___________________阻塞,工矿交通企业混乱;
④___________________紧张等,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年,_________________被粉碎;
(3)成效:经过共同努力,到________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特点:两头好,中间差
5.十年成就:工业、交通、能源
(三)融会贯通:梳理基本的知识结构,并作具体语言的回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4)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4)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基础知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反右倾”斗争;1959—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57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能力培养】1.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道路的思考,培养学生判断或评价是非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1.通过十年探索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

凡是能够正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误,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2.通过十年探索史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课导入】在讲新课之前,首先向大家介绍两个人物。

第一个隆重推出的人物是“田家英同志”(同时放映幻灯片)。

有没有有听说过这个人呀?(有/没有)田家英曾在浙江选择两个示范点进行调查——一个好的、一个差的。

田家英一行到达浙江后便选择了嘉善魏塘公社作为示范点,一个——差的示范点。

接下来第二个出场的人物就是田家英等进行调查走访的六位魏塘公社的农户之一——王老五。

他在调查人员的亲切而耐心的询问下描述了自己1956年以来的生活状况。

【讲授新知】一、中共八大材料:“……1956年办起初级社,……年收入现金65元(口粮款除外),这是解放以来,到手钞票最多的一年。

……全家大小添新衣,做棉衣,购小农具,买日用工业品。

猪肉也多吃,……咸鱼经常不断。

1957年也是如此。

生产好,收入多,吃得饱,力气足,觉悟也高了,心里很高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材整理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评价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课中思考]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提示】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又简称为“一化三改”。

“一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核心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③三大改造,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提示】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了。

教材整理2曲折发展的十年1.《论十大关系》(1)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建设成就(1)工业: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石油实现了自给,中国人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课中思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提示】 “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的泛滥,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材整理3“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全面夺权”狂潮。

(2)表现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②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③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

④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局部整顿(1)周恩来的调整①背景: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②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③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2)邓小平的整顿①背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②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

③成果: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④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3.“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课中思考]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提示】“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必须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探究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应用】(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2)史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史论拓展】全面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A.农业合作化B.“大跃进”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模板】1.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

”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手工业合作化B.农业合作化C.社会主义工业化D.教育现代化【解析】“一化”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称为“一化三改”。

A、B两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D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解析】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C3.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带有主观臆断性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解析】1958年,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题干材料“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体现了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带有主观臆断性。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4.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62年一副对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项。

A、B、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材料三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1)从材料一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解析】从材料一中的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出入很大,其原因是此时一种”左”倾思想抬头,因此第二个方案做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因此第三个方案做了调整;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左”倾思想抬头;材料三因为刚刚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济政策趋于理性,但“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