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5)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6)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7)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8)1.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9)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0)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1)4.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12)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估 (13)1. 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4)2. 实施效果评估方法选择 (15)3. 实施效果评估结果分析 (16)五、结论与展望 (17)1. 研究结论总结 (18)2. 研究不足与改进 (19)3. 研究展望与不足 (21)一、内容概要本论文以“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了其内涵和要求。

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本研究对于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其个人成长、学业发展以及未来职业适应。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业压力、就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诸多挑战。

以“三全育人”为背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以“三全育人”为背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教育产业与教学实践175以“三全育人”为背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研究王书芳,孙荣秀,赵文花,孙晓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摘要:在“三全育人”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高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和提升,因此也就需要各课程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够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进而使得学生成长为高素质、高技术、全面化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教育;思政教学;改革措施2016年6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战略。

在此背景下,相关教育部、地方教委,以及各级各类院校纷纷开展了以“三全育人”为主的教育探究和实践,使得各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迎来了大改革,包括高职院校。

一、“三全育人”及“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一)三全育人关于“三全育人”理念,主要是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

其中,全员育人就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相关机构及人员能够共同肩负起育人的重任,既要尽到自身的责任,也要与其他机构及人员进行密切配合;全过程育人就是指从时间维度角度对育人工作进行审视,要保证育人工作贯彻于人的一生;全方位育人就是指从空间维度角度对育人工作进行审视,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也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需要全面贯彻育人工作。

(二)课程思政关于课程思政,主要是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将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等相关课程作为主要依托,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目标,实现对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二者相互促进。

除此以往,还需要相关授课教师能够具有“大思政”教育观,能够在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同时加强自身思政修养,要能够在所教课程中巧妙渗透思政教育,最终实现“1+1>2”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以“三全育人”为背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虽然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已经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相信改革,但是整体改革效果并不是很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路晓晴(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1603)作者简介:路晓晴(198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首先,介绍了高职思政课的发展现状,指出“三全育人”理念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最后,总结了“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并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期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5-0165-04在高职教育领域,学生的思政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三全育人”理念的出现,为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三全育人”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全面、全员、全过程地开展思政教育。

这种理念强调的是全方位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高职思政课中施行“三全育人”理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进步,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个人价值。

当前,高职思政课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展“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并通过改革策略的实施来提高教学效果,以期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职思政课的发展现状当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学方面高职思政教学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2022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LJY202246385614);202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0605073100550);2022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D470);202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B1)作者简介:张凤翠(1981-),女,吉林白山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课程思政、侦查学、网络舆情导控研究。

张凤翠(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是构建三全育人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路径。

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提高育人效果,职业院校要不断转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思政设计制度,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文章从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三全育人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困境、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职业教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四个方面,对“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1-0025-04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这既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当前,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

因此,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即“知识全面、能力全面、品德全面”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

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一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是指以知识全面、能力全面、品德全面为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育、技能培训、品德修养等多种教育手段和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全面:这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学科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2.能力全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市场的专业人才,因此他们需要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实践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品德全面: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上述三个方面,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计划。

这需要综合考虑学科教育、实践教学、社会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首先介绍了“三全育人”的含义,即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意识。

然后对高职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从“三全育人”理念切入,探讨了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三全育人”理念打造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最后进行了实施效果评估,总结了新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通过对“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展望未来,这种创新模式将为高校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新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全育人理念、专业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现状、实施效果评估、高职新生、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角色。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此,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即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教育和全员教育。

这一理念强调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创新应用于高职教育中,以打造新生专业教育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正文2.1 三全育人理念的含义“三全育人”理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及技术素养。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要达到思想全面、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技术过硬的综合目标。

思想全面包括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品德高尚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技术过硬则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3、心理咨询: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 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4、毕业实习: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毕业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 炼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在构建“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是关键。为了提 高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应着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评估、师 德建设等方面。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 力;实施教学评估,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 师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 职院校“三全育人”实践进行研究。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 行梳理和评价;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师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三 全育人”实践的看法和意见;实地考察法则主要是对一些成功实施“三全育人” 理念的高职院校进行深入考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为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劳动教 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2、资源保障:提供必要的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 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安全保障: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劳动教 育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本次演示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 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成立了校级“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 相关规章制度、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等;2)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 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等;3)深化实践研究的 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三全育人”是指全面育人、全面发展、全面保障。

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全面育人全面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

在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其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高职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实训机制,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在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中,应该注重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高职学校应该注重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还应该注重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指导,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发展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保障为实现全面保障的目标,高职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和保障,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成长档案和跟踪服务机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率的提高,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借助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大会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全育人”理念包括: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程助学。

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为了实施“三全育人”理念,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来完善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一是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全方位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往往会影响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问题,新生专业教育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传统的授课方式,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个人研究等方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培养效果。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设置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开设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

同时,高职院校需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趋势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在教育管理上进行深化,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新生教育管理体系,保证教育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对于学生来说,新生教育是学生大学生活的开始,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校需要对新生进行定向辅导、培训和管理,确保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和发展。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究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高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人才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

本文以“三全育人”为切入点,结合“三全育人”与思政教育理念,探讨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并就如何进行思政教育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职业学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1“三全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1.1两者同属“大思政”系统“大思政”是指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

这一体系包含了思政教育和“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这是在实践和理念两个层次上的。

当前,我国高职思政教育正处于深入发展阶段,思政教育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都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目的。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标准,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而思政教育的不断丰富,使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途径得以完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思政教育与“三全育人”都属于“大思政”理念范畴。

1.2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按照“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彻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是实现“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实践,必须进行教学理论与模式的创新与探索,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思政教育的开展来推进“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构建思政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合理、高效的教学。

1.3“三全育人”为职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当前,中国高职教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思政教学和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着指导作用。

从“大思政”的视角来看,思政教育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都属于这一体系。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为思政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伴随着改革走进每一所学校。

针对高职而言,要想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发挥应有价值和效能,便要以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为背景,明确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困境,而后构建有效教育模式,这对推动学生发展成长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引言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思政工作的有效补充。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探索适合高职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举措。

研究成果在相关课程中实施成效显著,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优化意义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优化,有利于健全“三全育人”理念,也能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推动专业课程改革,确保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效,高职院校为推动课程思政深入发展,会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展开,并以此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中国特色化高职教育。

例如,高职院校会基于不同课程针对性融入相关思想政治内容,针对性融入能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更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与此同时,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发展也有利于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

课程思政拉近了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也使学生可切实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课程思政的不断优化,推动了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的创新,也为资源整合和协同育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大思政教育格局构建,在专业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之间搭建桥梁有利于二者协同发展,也能实现教育的新生,推动高等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2.1优化保障体系,强化全方位育人从本质角度来讲,教育保障即学校开展的科学谋划与顶层设计,亦是课程思政教学和建设有序推进的政治保障。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研究

理《 I深度研究辽宁教育丨2021年第5期(下半月)丨管理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研究游庆军(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高职院校将“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切入点,从教育优化、教育模式升级角度展开研究,有利于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利的教育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 人,其理论研究与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相 适应,与当代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相契合。

丰富高职 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促进此方面 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可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创新中的贯彻落实提供实践指 导,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

一、“三全育人’’内涵与实践关系(一)“三全育人”的内涵马克思曾对未来的社会进行描述,认为未来的 社会形式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基本 原则的一种形式,如果将这一理论观点应用于高职 院校教育模式中来,那么当前的立德树人、全面发 展、核心素养等教育改革目标均与马克思的观点相 契合。

本文所研究的“三全育人”其内涵与马克思理论 在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相符合,其中全员育人主要是指育人主体的广泛性。

育人主体主要包含学校、家 庭、社会及学生,而学校成员又涵盖辅导员、教学人 员、教务管理人员、学工部管理人员、其他行政管理 人员等在本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全体人员。

从教 育实践的角度上看,每一个育人主体都应明确自身 的育人职责,并在本职工作实践中履行职责;从教育 环境的角度上看,全员育人指高职院校构建一个人 人是教师的育人环境。

全过程育人主要是指育人的 时间层面,强调育人主体将育人目标贯穿于学生成 长与发展的始终,学生所获取的能力、养成的习惯能 够受用一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从入校到毕业 这一时间段。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育人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成为了当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1.常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首要任务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时,需要注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专业设置调整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需要注重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还需要重视跨学科专业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跨学科知识领域有所涉猎,增强综合能力。

3.课程体系优化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加强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认识边界。

1.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多种技能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文化素养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在心理健康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一、引言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三全”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三全”育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是高职教育的价值追求。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并在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角度出发,就如何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二、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意义及现状1. 意义高职院校是面向社会,面向产业的教育机构,其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

而“三全”育人体现了高职院校应对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也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2. 现状目前,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已经开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对“三全”育人机制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提升师资力量教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资源,提升师资力量对于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三全”育人的任务。

2. 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三全”育人的目标,高职院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

在通识教育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实践教育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其专业技能。

3. 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高职院校需要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四、“三全”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1. 实施“双师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双师型”教学模式,即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教学,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探讨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探讨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探讨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它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关乎社会的未来发展和稳定。

在新时代下,教师思政工作需要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进行探讨和实践。

本文将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思政工作举措。

“三全育人”是指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心理,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在思政工作中充分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将其融入到教学、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以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内容探讨在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中,首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是品德修养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班级文明创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俭节约等优秀品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最后是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二、方法探讨在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中,要注重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展思政工作。

首先是注重榜样力量。

教师自身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言传身教,做到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品德修养。

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激励学生向上向善。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承载着重要使命。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教育周期短、教育内容实用、对社会的反馈快等特点,这使得高职院校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然而,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已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之一是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被单独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且被放置在多个专业课程外,形成了一种“药石不合”的状态。

这种设置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将其视为教学任务的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使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中,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之二是思政教育理念的单一性。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这种理念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思政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之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

教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保障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引言: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职业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因此,“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三全育人”即全面发展、全面保障、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保障是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保障学生的权益;全过程育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中,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范畴,并为学生提供全面保障和个性化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1. 提升就业竞争力:劳动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培养职业道德: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付出和奉献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策略与路径1. 制定科学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就业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建立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模拟实践机会。

3. 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设备:引入虚拟实验室、模拟仿真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设备,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4. 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5.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劳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育人工作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而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只有全面推进这三项工作,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1.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通过举办各种教学培训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化素养等各方面。

通过课外活动、实践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

3.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

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1.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探讨发布时间:2021-09-06T01:20:10.0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3期作者:于燕玲陈自兵[导读] 高职院校要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于燕玲陈自兵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高职院校要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专业课教师要终身学思政,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课程思政;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受到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故高职院校要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引导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门课程都“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

同时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之下,对学风教风加以不断优化,真正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比如:美国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效果互相强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美国许多州的大学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

日本韩国等国政府,拨出大笔的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在新加坡,思政教育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

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三全育人”理念是指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高职高专新生专业教育模式中,创新“三全育人”理念是非常关键的,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结合高职高专的特点,提出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新生专业教育模式的一些建议。

一、全面育人全面育人是指教育需要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美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高职高专新生专业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全面育人的理念。

1. 综合素质教育高职高专新生专业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体系创新针对不同专业,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在课程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的项目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综合素质。

3. 学业辅导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业辅导的机会,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规划、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困难等。

通过学业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的学习生活。

二、全程育人全程育人是指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一直到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全程育人的理念非常关键,可以在高职高专新生专业教育中创新的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档案建设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术成绩、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依据。

2. 指导老师制度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指导老师制度,为每位学生指定一位专门负责指导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老师,全程提供关怀和帮助。

3. 毕业综合评价学校可以建立毕业综合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学术成绩、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学生毕业提供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教学研究作者:朱再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9年第12期[摘; ; ; ; ; ;要];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梳理课程和教学的内涵及其观念的演变,分析高职教育从“教”到“育”课程与教学的新特征,总结出新的课程教学观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凝练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思想和评价标准,以期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关; ; 键; ;词]; 高职课程教学;课程观;教学观;课程教学设计;“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01-03一、教育新生态:“三全育人”当前,“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广受关注。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全育人”。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教育部于2018年5月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发文,要求高等学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这些文件政策的出台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生态也在发生变化。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但人才非工业产品,不能采用工厂批量生产的模式。

“三全育人”要求高职教育从“教”走向“育”,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体系协同育人模式。

其中,课程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当前高职教育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质量,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观的转变(一)课程内涵课程(curriculum)一词由拉丁文“currere”派生而来,其名词“curriculum”意為“跑道”。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该名词。

依此意,课程是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教学内容的组织系统”或“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currere”的动词含义是“跑”。

舒伯特在《课程:视角、范式和可能性》一文中认为:“跑道的含义,不应该被认为是必须遵循的预先确定的轨道;它可以比喻成有意识地发展的学习和成长的旅程”。

由此看来,课程的本义是指课业(学习的内容与范围)及其进程(静态的程序设计和动态的实施过程)。

关于课程的定义并无定论,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课程是指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体系。

(二)课程观的转变不同的情境,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学者对课程有不同的解读。

有人将课程视为“跑道”,认为课程是固定和标准化的,且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只需按照课程内容开展教学。

有人将课程视为“跑”,认为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习内容,而是师生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与经验。

也有人将课程视为“跑的艺术”,认为课程是以师生的生命经验与履历为基础,以共在对话交往为方式,以人生精彩观念的构建和人生幸福追求的为目的生命想象过程。

还有人认为课程具有政治性,是权力的竞技场。

关于课程的观点众说纷纭,大抵可归为两种流派: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和以人为中心的课程观,两者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只关注学科内容的传递,片面强调目标和计划,在课程内容、资源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具有狭隘性,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而以人为中心的新课程观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注重学习者的体验、经验和获得感,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空无课程是1979年美国美学教育家埃利奥特·W·艾斯纳提出的,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学校应该重视却忽视的智力过程;二是学校课程中应有却没有的内容和科目。

)并重,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课程的新特征“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具有广泛多样化、系统结构性和目的性三大显著特征。

1.广泛多样化“三全育人”的目标是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而广泛多样化的课程才能为之提供支撑。

如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课程类型多样化,通识教育类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多样化,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多样化,课程内容与形式多样化,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多样化等。

2.系统结构性“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而课程是这一标准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且具有系统结构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课程是学校各类课程所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个要素,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构成比例应科学合理。

从微观层面来看,每门课程内部各子要素如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资源、设施、场地和考核评价等子要素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的系统,共同服务育人目标,各子要素的配置会影响课程育人质量。

3.目的性“三全育人”的核心阵地是课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受益最直接、最显效的也是课程。

高职课程大都对接职业岗位,以社会职业活动为导向,具有明显的育人目的性。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教学观的转变(一)教学的内涵我国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关于“教学”的文字记载。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教”和“学”还只是单独的字,从字形特征分析,“教”由“学”所派生。

“教学”一词最早见于《书·商书·说命》,但该书并未作出解释。

关于教学,文献中可查到多种解释:(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意即教师做,学生模仿。

(2)教学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

(3)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一定文化为对象开展的学习活动。

(4)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学者对教学的理解不尽相同。

一种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传统的教学活动有三个特点:(1)以课堂为主渠道;(2)以教材为中介;(3)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二)教学观的转变传统教学观强调“上施下效”,教师教,学生被动学。

而现代教学观则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建学习共同体,全面共同发展。

新旧教学观在教学主体、内容、方法、实施、评价、目标等方面观点迥异,详见表2。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课程教学的新特征当今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2.0时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任何内容,教学随时随地可发生。

因信息技术的融合,“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教学凸显五大特征:(1)教学活动无时空边界。

课堂不再有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发展成为泛在的、碎片化、个性化学习,以至终身学习。

(2)教学媒介多样化。

除传统纸质教材外,还有数字化教材、微课、慕课、在线课程、学习APP等多种媒介。

(3)师生互动的发展性。

教学过程由过去“你问我答”式简单互动,发展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线上线下多维互动,深度探讨,师生共长。

(4)教学活动的育人性。

教学活动不仅传授知识与经验,更要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发展智力,注重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5)育人主体多元化。

除校内固定的任课教师外,其他相关人员包括行政、后勤人员甚至外校的老师、网络虚拟课堂的社会专业人士都可以成为育人者,即全员育人。

以上新课程教学观指引下的高职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推进了高职课程育人质量的显著提升。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课程教学的设计(一)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是为实现高职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對课程教学的一种总体规划,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的设计。

1.宏观层面对一所学校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含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度、课程目标、所占比例、开设时间、时长、学分等,设计成果体现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表。

2.中观层面对一个专业每门课程内部各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场地与设施等要素的安排,设计成果为课程标准。

3.微观层面从这一角度看,课程教学设计是对课程进行更加具体的设计,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付诸教学活动前,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连续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教学环节、课堂考核等,设计成果为学年或学期用的教学计划以及授课的教案等。

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的设计,构建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面逻辑严密的教学体系,环环相扣,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正确的育人理念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德技并修,德为先。

在课程教学设计环节坚持思想价值引领,把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职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2.运用系统方法一门课程的各个单元设计得好,并不意味着课程整体一定最优。

依据系统理论,高职课程教学设计需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教学各个要素及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和措施设计、考核评价设计,还包括课程面向岗位及相关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等,综合考虑课程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注意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整体优化。

3.以学生为出发点“三全育人”目标是培育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

对照育人目标,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设计的出发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为学生的求知与发展设计个性化活动方案,真正做到面向人人,人人出彩。

4.遵循新的课程教学观传统的课程教学观下,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重教轻学,重内容传递,主要是写讲稿。

新的课程教学观认为,课程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备课,它是一个系统地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过程。

新旧课程教学观的比较详见表3。

“三全育人”新生态下,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是:岗位调研→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单元流程设计→考核评价设计→课程设计优化→形成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相比传统课程教学观,新生态下的课程教学观在课程教学目标、活动导向、主体、流程设计、方法、策略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更有利于完成育人目标。

(三)新课程教学观在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工程制图为例,剖析新的课程教学观在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1:上课→点名→复习上次内容→讲解新知识和绘图命令→教师演示→学生抄绘→老师总结→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